📖 ZKIZ Archives


中國減速不當 台灣就會翻車


2011-8-22  TCW




中國經濟如果出現硬著陸,誰會第 一個遭殃?台灣!

台灣對於中國貿易依存度全球第一。兩岸經貿依存度在過去二十年之間快速提高,一九九○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金額占總出口金額 比重不過是六.五四%,今年 第一季為二九.七三%,二十年間翻了近四倍。

貿易依賴全球最高! 台商若倒下,金融跟著遭殃

GDP(國 內生產毛額)仰賴對中國出口的比重,台灣是全球第一。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版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經計算全球各國對中國出口金額占GDP的比重,台灣以一四.三%排行第一,第二則是南韓的一○.四%,接下來是馬來西亞的九.九% (見左頁圖)。未來十年,中國GDP年成長率勢必告別一○%高成長,一旦減速不當,可以想像,台灣首當其衝。

然而,曝險部位有多高?一位為 政府部門定期提供中國國情分析的單位主管的答案,卻是「我們不知道。」只知道,一定會有衝擊;再者,過去台商無法在中國順利取得資金時,多半仰賴台灣的金 融體系與資本市場籌資,如果中國經濟出現問題,台商經營惡化,資金輸血就會帶來金融體系連動的風險。

也就是說,中國這塊骨牌如果倒下,台灣 很可能就是最先倒下的那一張骨牌。

風險關鍵時間點推估會出現在二○一二年,中國十八大接班人事底定的後一年左右,理由是,中國對於經濟情勢 的控制力,可能因為人事布局還沒有完全底定而出現失控點。這個時間點與新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等人推測二○一三年中國經濟硬著陸,不謀而合。

比起中國經濟減速,更值得台灣注意的是,是中國經濟轉型讓兩岸產業的競合關 係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兩岸(會)從結盟關係變成了競爭關係,」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張榮豐分析,迄今,中國經濟有三次重要轉折,第一 次是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學習日本與亞洲四小龍東亞經濟出口驅動成長模式,步入經濟開放初期;隨之,第二次則是進入出口擴張最快速的經濟成長期,台灣 廠商在這兩個階段,擁有中國所沒有的資本與人才,中國可以提供台商最需要的廉價勞力, 雙方是結盟關係。

然而,二○○○年之後,中國開始長 出了市場,工資上揚、人力供需出現結構性失調,兩岸台商開始由結盟關係出現了競爭關係。台商純代工形態的經營也逐漸失去優勢,並開始與中國本地業者在通路 與品牌上競爭。

兩岸關係將大翻轉! 由結盟轉向競爭,純代工陷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推出十二五規畫,確立扶植在地的內需產 業,進入新一階段的經濟轉型之後,兩岸由結盟進入競爭的態勢更為明顯。

「過去台商光靠台灣經驗就可以,但未來,台商要面臨通路、品牌全面的 競爭,『戰術』思維必須提升到戰略思維,而這兩者最大不同,就在於未來布局的能力。」張榮豐表示。

預先看到市場集中風險的企業,主動展開布 局。像是紡織龍頭聚陽實業早在兩年前就把中國製造產能減少一半,加重東南亞比重,「(雖然)製造比重會下降,但因中國市場消費需求會增加,因應市場與品牌 端需求,我們會接更多中國本土品牌業者的訂單,」聚陽董事長周理平表示。

而像電機電子等代工業者,則隨著產業龍頭位移大西部,或更為深入中 國地方縣市布建生產線,正與新環境展開搏鬥。然而,「他們面臨的條件,人的素質,都比不上十幾二十年前沿海各省,(情勢)非常惡劣。」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 黃崇興表示。

台經院第二所副所長呂曜志的擔心,則是這些代工業者因為中國經濟轉型,面臨更為沉重的成本與競爭壓力,必須更為在地化,進一步 引發兩岸產業價值鏈斷裂,「廠商的利益與風險,不一定等同於國家的利益與風險,」他認同台灣必須更有戰略性思維。

然而,不管是主動或是被 迫,在中國的台商都已採取了行動。

相較起來,台灣官方動作緩慢。除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外,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貿易協定的進度 僅「只聞樓梯響」,對於台灣未來如何因應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想法,進而因應全球化經貿變化的布局,都停在空中樓閣;而台灣產業最大競爭對手南韓,卻已經開 始從貿易籃子裡「分蛋」,簽訂東協和歐盟等地自由貿易協議。

一九九七年,台灣希望建立亞太營運中心,政府曾請來策略大師麥克.波特 (Michael Porter)為這個願景診脈,然而看到台灣希望同時建立製造、金融、運籌、電信與媒體中心,希望扶植產業超過一百三十九項的企畫書之後,麥克.波特公開 在演講中回應,「你無法複製別人的經濟願景(An economic vision cannot be copied from others)」。

中 國經濟轉型,將會使得台灣經濟結構問題浮上檯面,可以用於改革的時間更為緊迫。在中國即將出現「拐點」的當下,下一波能勝出的,會是已經正視危機、採取行 動,綁好安全帶的企業。

【延伸閱讀】台灣出口依賴中國全球第一 —— 對中國出口金額占GDP比重TOP5

台灣14.3%南 韓10.4%馬來西亞9.9%泰國6.1%沙烏地阿拉伯5.7%

註:數據為2009年資料來源:《經濟學人》、IMF、國貿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9

老化速度比希臘快2倍,年金負擔10年追上希臘 再無視年金改革 台灣就比希臘還慘!

2015-07-06  TWM

撰文•楊卓翰

水深火熱的希臘,為年金付出了慘痛代價。然而,台灣並沒有隔岸觀火的資格。因為希臘早年產生的年金病症,早已在台灣發生。是時候把場景拉回台灣了。

按照銓敘部的統計,軍、公、教三類人員退撫基金,去年首度發生不敷支出的情形,虧損金額達三十三億元。其中,軍職人員最早於民國一○○年赤字;教育人員則於去年開始赤字。預計在今年,公務人員收支也面臨一樣的命運:入不敷出。

雖然銓敘部一再安撫民眾,指出基金仍有餘額,短期內沒有破產危機。但是,這一切絕不只是短期現象,基金收益只會越來越少。根據銓敘部的精算報告,最快在民國一○七年,軍人退撫基金就會破產;民國一一五年,輪到教師退撫基金破產;最後是民國一一八年,公務人員基金破產。

有多慘?33億虧損黑洞,26年後滾成兩兆元別小看這個虧損金額,希臘在一九八四年,基金首次出現虧損時,就是因為輕忽年金的財政風險,一直拖到一九九○年代,才開始改革計畫,累積成無法翻身的龐大債務。「台灣的老化速度是不可逆的,退休人數一年比一年增加。如果年金不改革,單冀望提升基金投資效益,那是自己騙自己。」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說。

根據精算報告統計,這個三十三億赤字的小裂縫,在二十六年後就會變成上兆元的財政黑洞。在民國一二○年,退撫基金累計虧損就會比現在惡化一百倍,達到三三二六億元;再過十年,累計虧損更將超過兩兆元,接近台灣去年一年的財政支出。而且,不只是軍公教退撫,對勞工退休金最重要的勞保基金,也會在民國一一六年破產。很快地,台灣的退休金,不論公、私部門,都將會變成政府財政最沉重的負擔,全體納稅人所繳的稅,最大的用處也會是支付退休金。

面對這樣的情況,「年金改革」自然成為過去幾年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不幸的是,台灣的年金改革,結果多半像希臘一樣無疾而終,不斷空轉。不但如此,在政府退休金不斷加碼的情況下,早已造就了一群龐大的「超高福利族群」。

以一個大學畢業、高考三級、薦任六級的公務員為例,如果他在年資三十年退休,退休前以薦任最高薪資計算,在民國八十四年以前退休與今年退休時,國家保障他能在退休領到的錢,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誰得利?八十四年以前退休公僕,領最多根據計算,在民國八十四年以前退休時,這名公務人員的優惠存款和月退休金,可以讓他每個月最多領到五萬三七九一元,比照退休前的本俸及專業加給,退休後的實質所得替代率是八三.八八%。

然而,在民國八十四年、退撫新制上路後,退休所得有了快速的成長,這名公務員的退休金,因為同時享有新制的月退金,又有舊制的優惠存款,退休金越來越多,一直到民國九十四年的「一八%」改革之前,達到最高峰八萬○三八七元。

他的實質退休所得替代率(非銓敘部以本俸二倍作為分母的公式)高達一○一.六一%,也就是說,退休後領到的錢,比工作時還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民國一○○年改革後,公式中的退休所得替代率設了七五%至九五%的上限,但這其實是以本俸二倍作為分母的計算。然而,一般公務員的專業加給和主管加給,很難超過本俸,造成替代率計算失真。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名公務員本俸五萬元、加給三.五萬元時,退休後每月若領到八.五萬元退休金。在銓敘部的眼中,他的退休所得替代率是八五%(八.五萬元退休金╱本俸二倍的十萬元),剛好沒有超過現職同職等人員全薪;但若以實質薪資來計算,他的替代率則高達一○○%(八.五萬元退休金╱八.五萬元的實質所得)。

反觀在民國八十四年後進入公職的公務員,早已沒有優惠定存。依銓敘部退休金試算系統,在他於民國一一四年退休時,其實只領得到現值約五萬六千元,其實質退休替代率剩下六七.二三%。也就是說,整個年金的問題,實際上是出現在民國八十四年前進入公職體系,已經退休、或是快要退休,而享有最大福利的「超高福利族群」。

政府在民國一○二年推動的公務人員年金改革計畫,就是為了消除這群即將退休的高福利族群。然而,《今周刊》早已獨家揭露,政府的年金改革消失於無形之中,行政院的年金改革小組,也早已解散。徒勞無功的年金改革,只讓年金亂象繼續延伸,到現在還在發生。

今年一月,台北市警察局信義分局長李德威退休,他的退休年齡是五十四歲。五十四歲就能退休,讓台北市長柯文哲大嘆:「他為什麼有退休資格?!」原來,依照公務人員退休現制,只要年資達三十年,就可以申請退休。任職三十一年的李德威,自然可以合法退休,並且領取全額年金。這並不稀奇,因為根據銓敘部統計,公務人員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五.二歲,比希臘平均五十七歲還要早。

更誇張的是,李德威與同為公務員的妻子轉任私人公司上班,夫妻兩人每個月領到的十八萬元退撫金完全不受影響,原本的退休俸照領不誤。如果以台灣國人餘命八十二歲來計算,政府支付李德威夫妻的退休金,就高達五千多萬元。

推不動?姚嘉文改革一八%,竟遭凍結預算民國八十四年設計退撫新制時,國人平均餘命僅七十一歲,如今,平均餘命已延長近十年,也就是國家也要多負擔李德威十年的退休金。而李氏夫妻只是台灣去年九千四百名退休公務員的其中兩名。

誰來阻止這樣荒謬的亂象?沒有人。當年考試院院長姚嘉文在做「一八%」改革時,就遭到立法院的凍結預算。而他的公務員同事甚至在他的辦公室外設了靈堂,詛咒他早死。就連總統馬英九都在最近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說出執政八年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完成年金改革。

然而,年金改革將是台灣一條必走的路,不只是公務員,一般勞工也必須面對。除了公務人員的退休基金,勞工的勞保基金也將在民國一一六年破產。時間,絕對不站在我們這邊。

除了提高退休金的提撥率、延長法定退休年齡、設定明確的所得替代率上限,以減少給付等不可避免的強硬手段外,政府實際上有許多配套措施能夠先施行,以減少衝擊,避免像希臘短時間內急砍退休金所造成的社會動盪。

舉例而言,同樣面對少子化的德國,從二○一二年,法定退休年齡已經延長至六十七歲。但德國政府也同時實行「退休金起支年齡延後方案」,讓退休人士可以在法定退休年齡前合法退休,但直到法定退休年齡,才開始支領全額的退休金。

也就是說,若政府規定公務人員法定退休年齡是六十歲,原本五十四歲的李德威,仍然可以在年資滿三十年時自願退休,但是直到六年之後,他才能開始領全額的月退金。依照德國的制度,雖然在法定退休年齡之前,每早一個月申請退休,領到的月退會減少○.三%(一年減少三.六%),但在延後支領期間,若被保險人不幸早故,遺孀仍有領取年金資格。合情合理,讓德國人民心甘情願地延後退休。

怎麼改?澳洲公僕退休若受雇,不能領退休金澳洲政府的作法也值得學習:在一九九○年及二○○五年,澳洲陸續進行兩次退休金制度改革,九○年代,公務員退休金採用對國家財政負擔較重的「確定給付制」,○五年後則改為不會造成財政負擔的「確定提撥制」。而對於適用確定給付制的退休公務員,政府特別規定,若退休後重新受雇於企業或政府,則退休金將暫停給付。換言之,若在澳洲,李德威夫婦將暫無退休俸可領。

看到希臘的慘痛教訓,我們不能再無動於衷。事實上,根據《今周刊》的獨家民調(見《調查篇》),台灣人民雖然擔憂台灣「希臘化」,但是對於年金改革的態度,我們展現了更成熟的態度,包括軍公教人員在內的受訪民眾,都願意晚退、少領。民氣可用之下,下一任的新政府是否有決心扭轉台灣的命運?

從退休金美夢中驚醒

當政府給你的是實現不了的美夢,你選擇現在醒來,還是在國家破產前夕醒來?

軍公教破產危機迫在眉睫 —— 近5年軍公教收支結餘軍人 首見赤字,

估107年破產

教師(公立學校)

首見赤字,

估115年破產

公務人員

估118年破產

資料來源:

基金管理會102年基金會報

台灣公務員年金歷史

第一階段 ∼84年

退撫舊制

靠18%撐起退休金

第二階段 85∼94年

退撫新制

所得替代率一路飆高

第三階段 95∼100年

18%改革後

替代率降低

第四階段 101年∼75改85制

替代率平穩

但仍偏高

民國94年

實質退休所得

替代率101%,

退休領的比

工作時還多

民國104年

實質退休所得

替代率88%,

仍高於國際

說明: 1. 公務員案例:一般公務員,大學畢業,高考三級,薦任六級,年資30年時退休,退休時本俸為職等九級頂薪,優存最高總數為36個基數。

2. 實質退休所得替代率:分子為月退休金+優惠存款;分母不是銓敘部假設之本俸2倍,而是依各年政府公布之實領薪水上限(本俸+專業加給+主管加給)資料來源:銓敘部退休金試算系統 整理: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