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初創科技公司選址:已漸漸拋棄車庫

http://xueyuan.cyzone.cn/qibu-xuanzhi/231845.html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紐約時報》近日刊載文章稱,尋求租用低價辦公空間的科技創業公司正在拓寬曼哈頓「硅谷」的邊界。文章指 出,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消耗殆盡。曼哈頓中城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 原因是這裡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在十年以前的互聯網繁榮發展時期,科技公司曾大量湧入曼哈頓百老匯街沿邊的社區,大多數最終都落戶在23街一個非正式分界點南邊的社區中。

但時至今日,那條盧比孔河(意大利北部小河,是古代高盧和羅馬共和國的界河)正經常被新一代的數字企業穿越,這些公司看起來正希望用下曼哈頓及其新潮風尚來交換更加守舊的中城區周邊社區。

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有100多家基於互聯網的營銷公司、零售商和社交網絡公司目前的總部都設在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和中央公園之間的地區,而整個紐約市中則共有大約1400家從事類似業務的公司。NYC Digital是紐約市長邁克爾·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在去年啟動的一個項目,旨在宣傳紐約市的科技行業。

「硅谷的邊界很明顯正在向外推進。」高緯環球(Cushman and Wakefield)的經紀人喬納森·賽爾克(Jonathan Serko)說道,他曾致力於將科技公司帶往中城區。他補充稱:「有些公司正處於必要而想要遷址。」

在曼哈頓的繁華鬧市區,近年以來商業樓租金一直都在上揚,原因是切爾西(Chelsea)、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和金融區等日益時髦的社區中一直都在浮現出大量的新企業。同時,住宅樓的轉換也一直都在以科技公司一度喜愛的那種工業建築為目標。

而與此同時,與以前的科技創業公司相比,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 消耗殆盡,房地產經紀人說道。將公司總部設在中城區有可能節省大量的資金,原因是據高緯環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城區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 元(約合每平方米43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750美元)。

為玩具反斗城等零售商提供在線服務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及服務公司GSI Commerce在2011年被eBay收購,當時該公司轉租了位於百老匯街SoHo金融區的一個面積為1萬平方英呎(約合930平方米)的頂樓辦公室, 原因是在被收購以後,這家公司有必要擴充辦公空間。

「不要誤會,市場上確實有很多十分美觀的辦公空間。」GSI Commerce的高級副總裁詹·多布日什(Jan Dobri)說道。「只是把錢花在那些辦公空間上不是個好辦法。」

多布日什在SoHo金融區和Hudson Yards所看到的辦公空間的租金大約為每平方英呎6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650美元),價格過於昂貴,她說道。到最後,她選定了百老匯街1350號作為 GSI新的辦公地點,那是一幢位於西36街的戰前高樓。這幢建築物的業主Malkin Holdings稱,在今年3月份,GSI在這裡租用了一個2.5萬平方英呎(約合2320平方米)的三樓辦公空間,價格大約為每平方英呎45美元(約合 每平方米480美元)。

將公司辦公地點設在中城區還有其他的好處,比如說鄰近賓州火車站等,多布日什說道。在她所在這家公司的100名員工中,有幾名員工經常都要到GSI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蒙哥馬利郡普王市(King of Prussia)的總部去,而他們喜歡火車站靠公司近一些,她說道。

對Malkin Holdings總裁安東尼·邁爾肯(Anthony Malkin)來說,吸引象GSI這樣的數字公司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這家公司已經對其在曼哈頓擁有的物業進行了整修,希望藉此吸引新類型的租客。在百 老匯街1350號,他對大理石牆面的大廳和電梯間進行了重新裝修,加入了能顯示天氣和新聞信息的小型監控器,還對這幢大樓的窗戶、燈光和浴室進行了升級。 主要業務集中在數字平台上的廣告代理機構U Marketing在2009年遷入這幢大廈的八樓,而且最近還額外租用了隔壁的一個辦公空間。

類似的,在邁爾肯管理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中,一項正在繼續進行中的裝修工程已經在許多樓層中打通了牆壁,目的是讓辦公空間看起來更加開放。

這種措施可能已經取得了效果。邁爾肯說道,在今年春天,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24樓的一個1.04萬平方英呎(約合 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以擴充該公司此前在25樓上已經擁有的3.2萬平方英呎(約合2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他還補充稱,這樁102層的地標大 廈的租金要價為每平方英呎5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540美元)起。

科技創業公司現在選擇辦公場所時已經變得更加傳統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從倉庫開始創業,這意味著科技創業公司「正在從有關創造力的環境轉向『讓我們去上班吧』的環境」,邁爾肯說道。

這種最初的工業空間的外觀——開放式的佈局、長長的窗戶、以及高高的天花板——在中城區也能看到,比如說百老匯街1385號,這是位於西38街的一 幢23層的大廈,地處曼哈頓的服裝區,許多結婚禮服廠商曾一度在此安家。在這個月,在線時裝零售商Ideeli將在這裡剪綵,將其生產設施從SoHo金融 區的拉菲爾街(Lafayette Street)148號遷往這幢大廈,這家公司租用了2.35萬平方英呎(約合2180平方米)的整層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擁有12英呎(約合3.7 米)高的層高,還有大大的銅窗。

在Ideeli新辦公地點的上面幾層,通信公司 ShoreTel也已經在最近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一整層的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將取代該公司目前在切爾西區西17街245號1.5萬平方英呎(約 合139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ShoreTel的副總裁希瑟·貝納特(Heather Bennett)說道,舊的辦公地點是一幢12層高的建築物,將被轉換為公寓大廈。

在今年12月份完工時,ShoreTel的新居將容納100名員工。據一份透視圖顯示,這處新的辦公空間將擁有一個通風的中央空間,其中擺放著員工 使用的桌椅,僅在邊角處有少數的傳統辦公室。「現在我們將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總工作,而我們希望新的辦公空間能更加開放,因為合作和學習是我們項目的中 心。」貝納特說道。

百老匯街1385號的業主Bloomingdale Properties已經為這幢大廈的普通空間採用了一種類似的美學設計,通過一項投資6000萬美元的三年期裝修計划來實現。通過移動一個報攤的方 式,Bloomingdale Properties就能拓寬大廳空間。此外,該公司還為這幢大廈增設了一個底樓自行車房。

為了提防許多創業公司在第一個回合中就宣告死亡,業主們在審核潛在租客時已經變得非常嚴格,Bloomingdale副總裁約翰·弗萊切爾(John Fletcher)說道。弗萊切爾稱,他不會冒險嘗試引入一家租客,除非這家租客能證明自身擁有穩定的收入流。「我們正在尋找成熟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剛剛開發最新的應用的公司。」弗萊切爾說道。

今天的科技公司並非湧入中城區的真正先驅。在本世紀初,一批科技公司就曾進入過這個服裝區。曼哈頓的其他部分和布魯克林也都擁有自己的吸引力。瓦裡 克街(Varick Street)的一幢大廈原本是一家印刷廠的所在地,但據紐約市發佈的數據顯示,現在這個大廈中已經容納了38家科技公司,雖然其中很多公司將辦公地點設 在這裡是因為它們通過WeWork租用較小的空間。WeWork是一家商業中心公司,專門迎合創業公司的胃口。

但中城區——尤其是百老匯街沿邊地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百老匯街140號有7家公司,其中包括廣告代理機構Grab Networks等;百老匯街1500號的時代廣場則容納了13家公司,其中包括服裝公司Dibsie等。

其他公司則進一步向東部地區延伸;包括網站開發商Dolphin Micro在內的13家科技公司在坐落於東34街的第五大道349號擁有辦公室,這幢大廈的業主是Zar Property NY。這個地區中備受矚目的租客包括Twitter和一家法律事務所、一家銀行以及一家聯邦機構等,其中Twitter在麥迪遜大道340號租用了辦公空 間。在這條街上設有辦公室的還有Facebook,這家公司在麥迪遜大道335號擁有三個樓面的辦公空間,該公司在2010年遷入這裡。

批評人士稱,中城區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提供象市中心那樣的時髦餐廳,這些餐廳的數量正在激增。不動產經紀人稱,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亞市場上的業主正在提供許多附加優惠條件的原因,如六個月的免費租期等,尤其是在人氣度不那麼高的中央車站地區。

但是,這個地區的配套服務跟上高人氣度地區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個地區就像是一瓶很好的紅酒。」賽爾克說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只會變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44

少年們漸漸遠離Facebook 「轉戰」手機社交平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40

Facebook 最新公佈的財報指出,青少年用戶的活躍度越來越低。

那少年們去哪裡活躍了呢?答案是手機聊天軟件。 

2009年,第一批手機聊天軟件問世時,各大電信商紛紛抱怨自己的業務會受到威脅,而事實證明電信商的抱怨不是「無病呻吟」一一2012年,全球電信企業短信收入損失高達230億美元。 

今天,全球各地智能手機用戶都安裝了手機聊天軟件, 而它們的地區獨霸現象也比較明顯一一Pinger在美國佔很大的份額,WhatsApp 和LINE分別獨霸歐洲和日本,而微信在中國「獨領風騷」。隨著手機聊天軟件的發展,它們對Facebook等社交網絡也構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據《Mobile Marketing》雜誌介紹,誕生於2009年的手機聊天軟件WhatsApp目前用戶已經超過3.5億。而電信服務公司Tyntec調查指出,英國一半的iPhone 用戶都安裝了該app;巴西90%、俄羅斯75%、西班牙95%的智能手機用戶都使用該app。而WhatsApp用戶的平均年齡小於25歲。 

那麼手機聊天軟件的魔力在哪裡呢?

第一,它給用戶提供了相對私密的聊天平台。在 Facebook上和你對話的人很可能是你不大認識的,但在app上和你聊天的人基本上都是你手機通訊錄上的聯繫人。一句話,手機app聊天能讓用戶體會到更強的現場感和親密感。二十出頭的英國姑娘Natalie West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她平時發消息和照片主要靠WhatsApp。West曾經是Facebook的忠實用戶,但現在使用Facebook的頻率已經大大減少。她表示自己不希望「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在幹嘛」,而WhatsApp給她提供的是跟私人聊天的氛圍。

MobileYouth諮詢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78%的青少年組織聚會時使用的是手機聊天軟件。 

第二,強大的圖片傳輸功能。

MobileYouth認為手機聊天工具的盛行和自拍照的流行有關。用戶在手機上發佈自拍照,要比在Facebook上發佈相對更安全。另外,手機用戶可以手動設置接受人的名單。這樣的好處在哪裡呢?你的老闆以及和你不相干的人看不到你的囧相。 MobileYouth另外統計,英國14-17歲的青年中,有一半使用 Instagram (Instagram :文字圖片傳輸apps,該公司目前已經被Facebook 收購)。

另外一款照片傳播工具Snapchat也受到越來越多手機用戶的青睞。Snapchat的用戶可以手動設置照片的流通時段,接受者只能在特定的時段查看照片,照片一旦過了發送者限定的時段就會被自動隱藏。Snapchat這項功能可以很好地保護用戶的隱私。 Snapchat目前活躍用戶超過1.5億,而該公司的估值已經在20-40億美元之間。

第三,手機聊天app的娛樂功能。

手機聊天軟件開發商越來越重視產品娛樂功能的開發一一用戶在聊天的同時可以貼圖、分享音樂、邀請朋友一起玩遊戲。

目前,除了WhatsApp之外,韓國的 KakaoTalk,中國的微信及日本的 LINE也都在開發軟件的遊戲功能。 而聊天工具的遊戲功能成了軟件公司新的「搖錢樹」。

以LINE為例,2013年第一季度,LINE公司遊戲銷售額超過2900萬美元,佔總銷售額的一半左右。韓國KakaoTalk軟件開發商開發了100多個遊戲供用戶娛樂。2013年上半年,該公司的遊戲銷售額高達3.11億美元。

兩家手機聊天軟件公司Tango(美國)和Kik(加拿大)分別邀請職業的遊戲工程師來擴充聊天工具的娛樂功能,它們將遊戲總收入的50%分給開發商,30%分給谷歌和蘋果商店。Tango還與 Spotify(流媒體音樂軟件公司)合作開發音樂共享的服務。Spotify 兩年前聯手Facebook開發了音樂共享功能。Spotify 戰略發展部副主席Tom Hsieh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手機聊天工具的增長空間巨大。他還表示會與其他的軟件商合作。他說:「目前為止,手機聊天軟件中還沒有真正獨霸的巨頭。」

而WhatsApp依然堅持只做聊天功能。它的創始人Jan Koum 認為開發娛樂功能可能會影響WhatsApp的基本功能發展。WhatsApp業務經理Neeraj Arora表示,該公司不會像Facebook一樣什麼都向抓,他們注重的是軟件的交流功能。

2008年,Facebook首次開發了個人用戶分享網頁的功能,贏得用戶的熱捧。WhatsApp公司試圖將Facebook當初的成功模式複製到手機模式上。

今天,WhatsApp用戶在該平台上分享的歌曲數量已經超過了他們在Facebook上分享量的50%。

那麼手機聊天軟件未來又是什麼?

目前,只有騰訊的總裁劉熾平曾公開透露過發展國際業務的想法,而另外一些軟件商表示,希望以後能被互聯網巨頭(比如谷歌等公司)收購。

當然,一個公司能否生存主要看它的吸金能力:WhatsApp 主要依靠用戶支付的年費; Pinger 主要靠廣告收入; 微信、LINE、Kakao和 Kik靠貼圖和遊戲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5

再見,百麗: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漸漸雕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8/164354.shtml

再見,百麗: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漸漸雕零
港股那點事 港股那點事

再見,百麗: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漸漸雕零

“凡女人走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盛百椒看著這句話成為現實,卻又看著它漸行漸遠。

來源 | 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

作者 | 飛鼠溪

今日,幾乎市場所有的註意力都放在了兩日暴漲35%,市值一舉突破3000億的恒大(3333.HK)身上。恒大市值增長1000個億,只花了一周時間——如果明天恒大股價再漲7%,恒大老板許家印將一舉超越馬化騰與馬雲,登頂中國首富。

極少有人註意到,一個曾經在港股市場叱咤風雲的公司,今日將是最後交易日。巧合的是,私有化價格相比巔峰時期的市值,差不多正好少了1000個億——跌去這1000個億,百麗用去了5年時間

41.webp

2017年7月27日下午四點起,一代鞋王百麗(1880.HK)的上市地位將被撤銷,百麗正式退市。

42.webp

退市源於一場私有化要約收購。

2017年4月28日,高瓴集團、鼎暉投資及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於武和盛放組成財團,宣布將以531億港元私有化百麗國際。

這是港股史上最大的私有化交易,盡管維持了鞋王豪華的體面,但相比那跌去的1000億市值,依然難掩百麗的黯然與落寞。

 

百麗國際CEO盛百椒曾說,“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他也一度做到了這一點。

自今日起,女人路過的地方,從此再無百麗?

1

逝去的美麗

百麗創立於1991年,開始的業務主要是根據香港客戶要求訂制和制造鞋類產品,此後擴大到中國市場上。

百麗的創始人鄧耀先生以及後來百麗國際CEO盛百椒都是生意人,對鞋類行業有深刻的認識,從90年代中期年開始決定建立自有鞋類產品的品牌及零售網絡。隨後幾年百麗的生意迅速擴張,成為中國最領先的女鞋品牌。

百麗旗下的品牌有Belle, Teenmix、Tata、taccato、Senda、Basto、JipiJapa、Millie’s、Joy&Peace、15MINS、SKAP及Mirabell,幾乎個個耳熟能詳。

此外,百麗代理的品牌有Bata、CAT、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Caterpillar。基本上女士們去百貨商場挑來挑去,最後買的都是百麗家的產品。

除了女鞋業務,百麗還是國內最大的運動品牌經銷商,代理品牌包括NIKE、Adidas、puma、Converse等。

作為鞋界的百麗,堪比曾經家電界的國美。而2007年5月上市,百麗的市值高達670億港幣,一舉超過了當時國美360億的市值。

上市之後,在資本的推動下,百麗加速跑馬圈地,強勢入駐各大商場,銷售網點不斷擴張。

43.webp

憑借著多品牌戰略,百麗幾乎壟斷了女鞋的銷售渠道。在當時消費場景單一的情況下,牢牢控制的百貨商場成了百麗的POS機

2006年百麗的營收僅62.4億,2011年刷到了289.5億,凈利潤從2006年的9.8億刷到了2011年的42.4億。2011年之前,百麗的毛利率一直在走高,象征著百麗無可撼動的提價權。

44.webp

業績給了股價強有力的支撐,百麗的市值一度超過了1500億。據說當時鞋業研究會把公司分為兩類:百麗,百麗以外的鞋業公司,足見當時百麗的市場地位。

不過從2012年起,百麗衰敗跡象已現,風光不再。

2012年百麗的凈利潤僅增長了2%,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百麗的凈利潤增長都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2008年除外),此後凈利潤增長速度再也沒上過兩位數,直到2015年大幅跌了38%,2016年又下滑了18%。

45.webp

2015年起,百麗扛不住業績的下滑,開始了關店潮。2015年凈關店456間,2016年又凈關店610間

百麗的市值也一度縮水到不足400億,最終以531億港幣黯然退市收場。

“凡女人走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盛百椒看著這句話成為現實,卻又看著它漸行漸遠

中國動向的陳義紅曾經說,像盛百椒這樣具備生意人理念的職業經理人非常難找

盛百椒把零售端的生意人聯合組成股份公司,又通過這行業10年間的快速增值,讓大家都通過這個聯合體獲得了利益,所以百麗比較早建立起了控制住零售端的模式。

對目前百麗來說,龐大的零售端反而成了它的累贅。

2

成也渠道,敗也渠道

因為消費場景變了,百貨商場的POS機也就不好用了。

90年代的中國,從需求端來看,唯一的消費場景是百貨市場或者街邊店;從供給端來看,沒有一個強勢的品牌。這種情況下,發展渠道填補巨大的需求真空是最正確的策略

生意人鄧耀與盛百椒深諳此道。

90代初中國內地對還沒有對外資開放零售業,百麗屬於港資背景,沒辦法做營銷。鄧耀找來了盛百椒,盛百椒將其家族成員動員起來,搞了幾十家分銷商,巧妙繞過了政策上的限制,將分銷做起來了。

不過,鄧耀和盛百椒很快發現這種代理模式的控制力比較弱,1997年百麗改為特許專賣模式,與16家分銷商簽訂獨家分銷安排。2002年盛百椒又組織分銷商共同成立了深圳百麗投資有限公司,牢牢控制住了零售端。

談到百麗成功的秘訣時,往往不會離開它的多品牌戰略。比起單一品牌,多品牌戰略可以根據不同階層的客戶進行定位,將高端品牌與低端品牌區分開來,有利於維護品牌形象。不過,從消費者的反饋來看,百麗旗下的各品牌產品差異化非常小。

因此,百麗的多品牌戰略出發點,與其說是品牌互補,不如說是渠道控制。

通過多品牌矩陣,百麗加大了在國內鞋業的布局,擴充了它零售連鎖能力,牢牢控制了百貨商場,也就牢牢控制了中國女鞋業的中高端市場。

在電子商務還沒發展起來,只存在街邊店與百貨商場兩個消費場景的中國,這種鋪貨模式是天下無敵的,因為消費者只能接受這些選擇,買什麽完全由百麗說了算。從1991到2011的20年,受益於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百麗的業績自然跟著起飛。

46.webp

在這個消費場景里面,百麗通過渠道控制建了一條很深很寬的護城河

但是,電子商務的沖擊無異於在這條護城河上建了一座橋,這條護城河成了擺設式的“馬其諾防線”。

在線上,消費者能很快與眾多的品牌見面,這個時候,不再是品牌告訴消費者買什麽,而是消費者自己決定買什麽。價格的透明加劇了競爭,百麗產品的性價比立即大打折扣。

說百麗反應不靈敏,沒有發現這一消費場景顯然是不公平的。百麗是較早大力介入電商的國內零售品牌。2011年7月百麗設立了優購網,一度被認為是垂直B2C典範。同時它在天貓等電商平臺上也有布局。但是,龐大的線下終端讓百麗在電商業務上一直遲疑,長期以來百麗的電商平臺只是用來清理過季款。

而就在百麗在電商上猶疑不決時,面對經濟下行和電商沖擊,線下另一個業態——購物中心正在興起,這進一步吸走了百貨商場的客流量,減少了隨機性消費。而在購物中心這個新業態里,有國外品牌的入駐,有國內新品牌的興起,百麗再無法像原來的百貨渠道那樣擁有話語權了。

截至2017年2月,百麗在中國大陸擁有超過2萬個自營網點,其中鞋類1.3萬個網點,在消費場景不斷切換的大環境下,百麗正應了那句“船大難掉頭”。

盛百椒去年說,百麗未來一兩年收入和盈利都沒有逆轉可能,如果不轉型的話,集團只會“慢慢地死去”

省白膠

3

去往何方?

不想“慢慢死去”的百麗選擇了私有化退市。

為什麽要私有化?有一種說法是回A股,這次私有化百麗的價格總得來說並不貴,PE18.71倍,如果能打進人*錢多的A股,估值應該是分分鐘釋放。

不過有分析已經指出,因為交易後控股股東發生變化,在現有A股上市的監管條例下必須等待3個完整的會計年度才能申請在A股上市。以A股的排隊特色來看,百麗至少未來3到5年內無法在A股上市。

何況,換個地方上市也救不了現下百麗的困境,決定百麗生死的戰場並不在股市,而在商場

正如盛百椒說的,百麗需要轉型。指責百麗的管理層觀念滯後有時並不那麽客觀,上市公司的好處是圈錢容易,但壞處是因為它是公開的,它在決策上會受到很多限制,很多需要通過股東大會的批準。

電子商務是個新興的消費場景,但是它燒錢的威力和變現的能力吞起股東財富是非常兇狠的。開一家專營店對業績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電子商務卻需要解決一個基本痛點:便宜。價格上,百麗沒有任何優勢。這種限制下,公司還能不能大刀闊斧改革就會存疑了。

消失在公眾股東的監督下,補上電子商務就能讓百麗起死回生了嗎

恐怕真不是這回事。

電子商務難不難做,賺不賺錢,隨便問幾個做過的人就知道了。電商渠道沖擊的核心不是百麗的流量,而是它的產品性價比。

所謂致命的電商沖擊,其本質是產品的沖擊。在網上,消費者能幾乎無成本地並快速地與無數的女鞋品牌接觸。因此,電商出現後,消費者的眼界日益擴大,品牌在渠道上的競爭程度下降了,產品本身的競爭程度上升了。

可以說,電商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渠道為王的經營模式,重新回歸了產品本身

回歸產品本身,品牌商需要對自己產品品質的專註貫徹到其業務的每個細節上。更重要的是,對品牌商而言,它所需要傳遞的超越了制作本身的層次。品牌商還需要通過對世界、社會文化的細心觀察與關註來汲取創造力和時代氣息,以此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產品。

只要這點上沒改變,發展電子商務也是枉然。網上貨品萬千,早已把百麗淹沒於洪流當中。

港股里面被電商淹沒的品牌不獨百麗,達芙妮、真維斯、班尼路、美邦,看看這幾年港股里服飾鞋類股票的表現即知。

47.webp

48.webp

像百麗這類品牌基本上是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在中國開始業務,與中國的發展同步。那時候的中國,供給嚴重缺乏,消費者個性上的需求還沒有被喚醒。

這種背景下,渠道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複制而不是創新,然後快速鋪貨。這就像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樣,複制國外技術才是最快也最能走向成功的途徑

只是時代已經變了,技術的發展讓產品在全球分銷變得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容易。換句話說,跟著別人後面複制的時代行將過去,回歸產品本身的創新才是新的玩法。

4

結語

從1978到2017,差不多要過去40年了。衣食住行,人生四事。就衣而言,早期急需被填補的需求與匱乏的供給形成鮮明對比,躁動的發展機會造就了一批批優秀的企業,他們的品牌曾經是無數普通人的夢想。而百麗,無可置疑是它們當中最傑出的代表。

時至今日,許多曾經輝煌的品牌開始走向末路。百麗以531億港元退市收場,為這場躁動畫上一個落寞的句號。

我傾向於把百麗的退市,理解成一個老兵隱退療傷,他一定會重新回到戰場上來。

但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玩法。老兵如果只剩勇氣,是打不贏新的戰爭的。

高瓴與鼎暉不是來做老好人的,用531億港幣私有化百麗,給百麗的股東發了一個20%左右漲幅的紅包,他們未來一定要有退出路徑。最佳路徑莫過於百麗A股的重新上市。

但如果真是寄希望於此,百麗將永無涅槃重生的歸來之日!

我將把我的那雙百麗女鞋封存在陽臺上的隔層里,以此祭奠我在百麗股票上曾經頗豐的收獲,以及大勢變遷下未及時全身而退的僥幸與猶疑。

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漸漸雕零。

百麗 渠道 品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6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