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折扣、優惠、贈品 製造「買到賺到」幻覺 破解無感漏財的三大消費陷阱

2012-9-10 TWM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包裹著「折扣」、「優惠」、「贈品」糖衣的誘惑,讓你忍不住產生「買到賺到」的幻覺,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掉入商人的陷阱,多花了不少錢。其實,只要搞清楚這些數字遊戲,你也可以拒絕誘惑,聰明購物。

撰文‧何珮郁

今天下班時,不妨留意觀察,從公司回家的路上,總共會經過多少家便利商店、藥妝店、超市、大賣場,甚至是百貨公司?這一路上,你看到了多少促銷活動的訊息?聽到了多少件優惠好康的廣播?

如果你認真數過,就會發現自己身處一個「促銷」資訊大爆炸的世界!請注意,是「促銷」而不是「優惠」。說得更明白一點,這些五花八門的活動,目的就是要你拿出錢包、掏出比原本預算更多的現金。

沒錯,當你越想勒緊褲帶過日子,開始警覺「不買奢侈品,只買必需品」時,聰明的商人們就更加卯足全力引誘你。在幾十元到幾百元的小額消費區間內,勾動人類貪小便宜的天性,讓你忍不住多花點小零頭再買一件。

《今周刊》為讀者整理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消費陷阱,讓你想清楚、看明白,才能聰明抵擋誘惑,省下不必要的花費。

第一類陷阱:數字折扣

這種陷阱完全就是針對「貪小便宜」的天性來設計的。最常見的就是「第二件六折」,看到這斗大的數字,你心裡的OS可能是:「六折、打六折啊!真是太便宜 了。」但如果能冷靜地想想,不難破解這樣的數字陷阱;「第一件」沒打折,「第二件」打六折,換算下來,買兩件的折扣其實只是原價的八折而已。

聰明的商人把計算折扣的基礎從「兩件」改成「第二件」,這麼一來,促銷活動的折扣數字瞬間從「八折」變「六折」,對消費者的吸睛效果和心理震撼度立即大幅提升,更容易引發衝動消費,讓消費者多拿一些錢,再買一件原本並不打算購買的同類商品。

另一種更難抵擋的數字陷阱:買一送一。看到標價寫原價一九九元,旁邊加掛買一送一,你多半心想:「現買現賺一九九元,不買怎麼對得起自己!」在你以為買到 賺到的同時,我們必須殘酷地問你:「如果沒有買一送一,你知道這件東西『本來的原價』是多少嗎?」《今周刊》走訪三家知名連鎖藥妝店發現,某品牌沐浴凝露 在三家店同時都有促銷活動,其中一家的標價寫「原價一九九元、買一送一」;第二家是「原價一九八元、買一送一」;第三家則是「原價一六九元、特價一二九 元、第二件六十五元」。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所謂的「原價」,其實沒有參考意義,一九九元?一九八元?一六九元?還是一二九元?天曉得!

除非你長期使用並關注這個品牌的沐浴凝露價格,而且記憶力驚人,否則說穿了,這個商品的「原價」,商店愛定多少就是多少,反正可以讓你從口袋多掏點錢出來,他們就成功了。

在這個例子中,第三家藥妝店算是最有良心。首先,它提供「只買一件」的選擇空間,如果只想買一件試用,那麼花一二九元就能到手,比起第一家的促銷方案,整 整省了七十元,如果試用後不滿意,也不會為了另一件「存貨」傷腦筋。其次,即使要買兩件,在第三家藥妝店購買,也會比在第一家購買少付五元。

但是,正因「原價」莫衷一是,促銷效果最好的恐怕反而是價格最貴的第一家藥妝店。為什麼?因為消費者會直覺認為,在這裡買能立即省下一九九元,但在第三家店,頂多只能省六十四元(一二九元減去六十五元)。

拉高原價,讓消費者誤以為能省下更多錢,這是「買一送一」最常見的圈套。

再看另一種玩弄價格的陷阱,一袋內含四包的泡麵,價格五十五元,買兩組合計九十八元,乍看能省下十二元,如果你本來只想買一組,是不是又要為這十二元陷入一番天人交戰?

拜託,冷靜下來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將那省下的十二元除以八包泡麵,每包平均只省一.五元,也就是說,每包泡麵享有「八九折」優惠;為了買到一包「八九折」泡麵,你必須拿出比原先預算多近八成的現金,多掏出四十三元,還要多吃四包同樣口味的泡麵,真的划算嗎?

第二類陷阱:包裝花招

這類陷阱通常是同品項商品有不同的包裝或容量,在消費者沒有細算每單位價格之下,反而不小心「買貴了」。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洗衣精、地板清潔劑等商品的「環保補充包」。以一般消費者的認知,照理說補充包比較環保,少了瓶裝容器成本,價格應該比正品優惠,但是早 期補充包剛問市階段,實際換算每毫升(ml)的價格都比正品貴,有品牌業者解釋,因為補充包容量較少,每單位的包裝成本反而較高。

根據《今周刊》近期調查計算發現,部分品牌的補充包價格,換算後已比正品便宜,但仍有一些品牌,在促銷活動檔期中,一八○○ml補充包和二○○○ml正 品,同樣是九九元,花相同的錢卻買到較少容量;或是同樣二○○○ml的正品,號稱促銷價一二九元,而二○○○ml的補充包仍是原價一五九元,讓你一不留神 就買貴。

大家都想努力做環保,但可否也請商家在訂定價格的同時,別濫用消費者愛地球的心。

另一種容量陷阱,則是出現在結帳櫃台前的「加價購」活動。讓我們拿出計算機算一下,「加三十九元換購」一瓶二○○ml的洗髮精,以及用一六九元買一瓶一○○○ml的洗髮精正品,哪一種比較貴?

算好了嗎?加價購小包裝每ml價格○.一九五元,正品每ml價格○.一六九元。所以別以為「三十九元」就是便宜超值,看似無傷大雅的小零錢,正是讓你荷包慢性失血的關鍵!

第三類陷阱:連環消費

這種陷阱害你上鉤的主要誘因就是「贈品」。無論你是小資女或貴婦,想必對百貨公司買千送百的活動都很熟悉吧。周年慶最常看到「消費滿五千元送五百元禮券」,如果你這麼剛好消費滿五千元整,不多也不少,又可以將禮券立即折抵使用,那就是所謂的「打九折」。

但是,很多送禮券的活動往往沒那麼簡單。以最近某百貨公司的活動舉例,活動規定從八月六日至九月三日,在限定樓層單日消費累計滿五千元,就送二五○元抵用 券一張。然後,請睜大眼睛看看禮券旁字體小到不能再小的文字敘述,二五○元的抵用券要在九月四日至九月二十日間,消費某些類別商品滿一千元才能抵用二五○ 元。

看懂了嗎?當你在九月三日截止的活動中獲得二五○元面額的禮券,但不能馬上用喔,必須等到活動結束後,大約兩周間「再」度消費,並且「再」買滿「某類商品」一千元,這張禮券才能派上用場。簡單說,這張禮券就是利用你覺得不用可惜、引誘你再次連續消費的心理陷阱。

另一種變相的連環消費陷阱,就是便利商店的集點換贈品活動。這種活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內容多半是「消費七十元送一點」,「集滿五點可加價六十九元換購一款」、「集滿二十五點免費送一款」。

你可曾注意到,大多數的活動都會把金額訂在七十元左右,為何不是一百元、五十元?

根據東方快線網路市調公司在二○○九年十一月的調查,國人在便利商店的單次消費金額約一二○元,以此計算,每次可換得一點,若要再拿到一張集點貼紙,就得再花二十元以上。

換言之,為了集點,你每次走進便利商店,恐怕會多拿二十元以上購買原本並不需要的商品。假設你要集滿二十五點,其中有十三點是「硬湊」的,那麼,至少會多花二六○元以上的金額。

這樣的計算,還是針對較理性的消費者,身邊不少朋友的實際情況是,越接近活動截止日,越會為了趕緊湊齊點數而增加消費。為了集點而「購買不需要的商品」,金額恐怕還會更高。

事實上,如果你真的超愛這些贈品,想快速蒐集,不妨到拍賣網站上直接買。以最近某業者推出的人氣馬克杯商品來說,一套八款,在拍賣網站的售價只賣八百元,平均一款一百元,下標付款後立即到手;換算下來,是不是比較省時又省錢。

回歸實際需求 才能省錢其實這些消費陷阱的共同點,都在創造一種「省錢」的幻覺,殊不知為了達到「省錢」的目的,你得先「多花點錢」。

事實上,要做到理性消費,最簡單的方法仍是回歸到自己的「實際需求」來考量。

記住!多買都是多花錢,少買或不買才是真正省錢。另外,再給你一個小小忠告,「別在飢餓時逛賣場」,肚子餓會讓你的購物慾望無限上綱地失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78

人民遭稅改剝皮 國庫卻漏財40億

2014-03-31  TCW  
 

 

財政部部長張盛和絞盡腦汁籌措財源,近日宣佈將股利扣抵率減半,金融營業稅率從二%恢復至五%等稅改措施。但政府勇於對民間推稅改「開源」,卻對自家人不敢「節流」。

根據立法院最新資料顯示,四大公營行庫 (中央銀行、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中國輸出入銀行)在二○一四年編列利息補貼近四十億元,五年來合計補貼達近兩百億元。由於公營行庫盈餘直接影響國庫收入,利息補貼也等同全民埋單。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受惠

自一九八九年來,四大公營行庫的行員與工員(工友與司機)都可在四十八萬元與二十八萬元的存款額度內,享有一三%利率;二○○八年以前的年資,或在此之前退休的員工,退休金可享最高五百萬元以一三%計息的雙重優惠。央行總裁彭淮南也是受惠的一員。

以四十八萬元換算,一年利息收益達六萬二千四百元;一般民眾須存四百五十三萬元、亦即花九‧四倍的成本,才有相等收入。

五百萬元退休金額度的財富加分效果更大,每年利息收入達六十五萬元,每月利息收入約五萬四千元,比新鮮人二十二K月薪還多出一倍以上,比一般民眾存五百萬元,多出二十三倍的利息。

就連已民營化的三商銀、兆豐銀行、合庫等公股銀行員工,屬於直轄市管轄的市立銀行,如高雄銀行等,都享一樣好處。

三商銀、兆豐、合庫是上市公司,利息補貼會侵蝕獲利,等於吃投資人豆腐;且因政府是它們的最大股東,國庫收益也連帶變少。

立委與審計部多次討論公營行庫員工優惠存款,審計部還曾發函詢問財政部,財政部則以「衡酌兼顧社會期待及與民營銀行、其他公營事業之衡平等因素後,仍宜予以維持現制」回應。

財政部國庫署說,等到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通過調整一年後,就會考慮跟進調整。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二十五年來從九‧二五%降到一‧三八%,但一三%優惠存款利率,卻歷經四分之一世紀不變。當政府債台高築,以稅改開源,也要檢查國庫的漏洞,民眾才會服氣。

【延伸閱讀】拿納稅錢補貼,5年達近200億元——4大公營行庫行員優惠存款之利息補貼2010年度1.台灣銀行21.18億元2.土地銀行11.51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44億元4.中央銀行4.22億元合計:37.35億元

2011年度1.台灣銀行21.73億元2.土地銀行12.18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49億元4.中央銀行4.44億元合計:38.84億元

2012年度1.台灣銀行22.76億元2.土地銀行12.44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51億元4.中央銀行4.68億元合計:40.39億元

2013年度1.台灣銀行20.04億元2.土地銀行12.54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54億元4.中央銀行3.65億元合計:36.77億元

2014年度1.台灣銀行21.30億元2.土地銀行12.51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64億元4.中央銀行5.53億元合計:39.98億元

註:所填列利息補貼係優惠存款利率扣除正常存款利率後的差額,其中2013與2014年數字為預算數資料來源:立法院預算中心 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96

講風講水:開門見露台漏財?

1 : GS(14)@2016-11-10 07:33:28

■一些打開門便見到露台的單位,代表戶主開支大。 資料圖片





現代香港很多住宅單位,一入門就對着一個大露台(跟對窗台的情況大致相同)。一般人都認為主漏財,而坊間風水師多數教人在玄關位豎屏風或高櫃遮擋,做法實在值得商榷。開門對露台主漏財的說法,僅說對一半;實情是開門對露台的確有欠藏風聚氣,而所謂漏財正確應理解為開支大,而開支大並不等同窮。事實上香港樓價昂貴,市民普遍供樓開支極沉重,開支焉能不大呢?而所謂加屏風的做法則屬自欺欺人,皆因縱加屏風,供樓開支並不見得減少?反過來,這類樓宇近年升值驚人,業主因樓宇升值而財富暴增,簡直是進財,又何來漏財之理?真相是關乎風水上的「比較原則」。假設清朝時,有人戴眼鏡則會被視為傷殘人士或怪人,但今時今日,遇人戴眼鏡,已經見怪不怪,不會用傷殘人士或怪人對待之,何解?皆因戴眼鏡的人數目太多了,只要戴眼鏡的人多過無戴眼鏡的人,無戴眼鏡的人反而變成「不正常」。同樣道理,當普遍住宅開門並無對露台時,偶有開門見露台者會被視為不正常,於是會定性為風水欠佳;但隨着開門見露台住宅越來越多,大家開始見怪不怪,直至開門見露台的住宅數量,多過開門不見露台的住宅時,就反過來就會變成開門不見露台的住宅風水欠佳。所以大家實不必介意開門見露台,皆因這類單位會隨着數量不斷增加而變得越來越正常(不會被視為風水缺憾)。琛明大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09/198273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