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水十條”出臺:2020年7大重點流域水質改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67

“水十條”出臺:2020年7大重點流域水質改善



國務院正式發布《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汙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汙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複。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是: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總體高於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於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為實現以上目標,行動計劃確定了十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全面控制汙染物排放。針對工業、城鎮生活、農業農村和船舶港口等汙染來源,提出了相應的減排措施。


二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以工業水、再生水和海水利用等推動循環發展。


三是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加強水量調度,保證重要河流生態流量。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推廣示範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基礎研究和前瞻技術研發,規範環保產業市場,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


五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水價改革,完善收費政策,健全稅收政策,促進多元投資,建立有利於水環境治理的激勵機制。


六是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嚴懲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和違規建設項目,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健全水環境監測網絡。


七是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強化環境治理目標管理,深化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各類環境風險,全面推行排汙許可。


八是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科學防治地下水汙染,深化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加強良好水體和海洋環境保護。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於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九是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地方政府水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排汙單位主體責任,國家分流域、分區域、分海域逐年考核計劃實施情況,督促各方履責到位。


十是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國家定期公布水質最差、最好的10個城市名單和各省(區、市)水環境狀況。加強社會監督,構建全民行動格局。

(人民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12

最強厄爾尼諾來襲 長江流域拉響防範大洪水警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4/4769624.html

最強厄爾尼諾來襲 長江流域拉響防範大洪水警報

一財網 周芳 2016-04-01 13:34:00

本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將於2016年5月結束,這是1951年以來第三次最高等級的厄爾尼諾事件,且特征與1998年誘發長江特大洪水災害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高度相似。

罕見的超強等級厄爾尼諾事件可能誘發較重洪澇災害,其嚴重程度很可能堪比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災害。

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在3月31日召開的長江防總2016年指揮長視頻會議上表示,開始於2014年9月的厄爾尼諾事件已經成為1951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大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本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將於2016年5月結束,這是1951年以來第三次最高等級的厄爾尼諾事件,且特征與1998年誘發長江特大洪水災害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高度相似。”劉寧指出,受此影響,今年我國氣象年景總體偏差,長江流域汛期發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防汛抗旱形勢極為嚴峻。

長江防總表示,今年以來,長江流域部分地區因降水偏多,已經提前進入汛期。湘江、贛江於今年3月已經出現了超警洪水過程,入汛時間較常年提前了11天。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預測數據進一步顯示,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2016年5月金沙江上遊、嘉陵江流域東部、重慶至宜昌、長江中下遊流域大部降水偏多1到5成,其中長江下遊幹流偏多2到5成。2016年6~8月的主汛期,長江流域降水大部偏多,四川東部、三峽區間、烏江流域、長江中下遊將偏多1到5成,中遊部分地區將偏多5到8成。

長江防總常務副總指揮、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劉雅鳴稱,種種跡象表明,今年汛期長江中下遊發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防汛抗旱形勢嚴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長江水利委員會獲悉,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做好全面防範,3月初開始,長江防總相繼派出6個省市檢查組和2個水庫檢查組,分赴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陜西、河南等十二省(市)和上遊白鶴灘、烏東德等在建水庫工程以及長江委屬丹江口、陸水水庫,開展防汛抗旱準備工作檢查。

據悉,此次汛前檢查是歷年來派出組數最多,覆蓋範圍最廣,涉及內容最多的一次。

從檢查結果來看,流域各地防汛抗旱各項工作正有序有力開展,但仍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亟待整改加強。一方面,自1998年大洪水之後,長江流域已連續多年未發生大範圍、流域性的大洪水,特別是三峽工程等上遊控制性水庫建成投運,使得一些地方對防汛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防汛意識淡薄。部分基層幹部變動大,基本情況不熟悉,缺乏抗洪指揮經驗。農村“空心化”嚴重,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一旦發生險情,當地防汛搶險人員缺乏,影響防汛抗旱應急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間,水利工程建設得到大規模的開展,但目前有部分水利建設還未全面建成,汛前未完工的水利工程點多面廣、度汛標準低,給安全度汛工作帶來了嚴峻考驗。部分中小型水庫缺乏有效管理和維護,安全度汛的壓力較大。

同時,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特別是在今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的情況下,極端天氣導致的區域洪旱災害將更加頻繁。而隨著“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推進,長江流域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人口和社會財富日益聚集,一旦發生洪澇災害,損失將越來越大。

此外,長江支流防洪及長江中下遊崩岸問題逐步凸顯。長江一些支流尚未得到系統治理,整體防洪標準較低,一些堤防堤身斷面單薄,堤身、堤基質量差,堤身除險加固尚未完成,部分河段存在需清障擴卡、拓寬疏浚等方面問題,遇大洪水,易發生險情。長江中下遊局部河岸崩塌嚴重,已成為影響長江兩岸防洪工程安全及河勢穩定的重要因素。

面對嚴峻的長江防汛抗旱形勢,劉雅鳴表示,將全面落實防汛抗旱各項措施,確保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大型和重點中型水庫、大中城市防洪安全,努力保證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小型水庫安全度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滿足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83

長江流域生態資源總量不足 11.1億畝天然林將全面保護

生態資源總量不足、保護與開發之間矛盾越來越凸顯的長江經濟帶林業生態保護終於盼來了“福音”:“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實施長江流域林業生態保護修複工程,首先將把11.1億畝天然林全面保護起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2日在重慶召開的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林業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實施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複三大行動,力爭到“十三五”末,森林覆蓋率達到43%,森林蓄積量達到58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不低於1.73億畝,9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得到恢複和增加。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長江經濟帶生態與經濟、保護與開發之間矛盾越來越凸顯,長江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總量不足、生態承載力不高。

統計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38.5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21%。石漠化面積1000萬公頃,占全國的80%。森林多為以杉、松為主的人工針葉純林,單位面積森林蓄積只有75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濕地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58萬公頃降至目前的105萬公頃,減少了60%。

本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2016年,長江經濟帶沿江各省市納入中央財政補助範圍的天然林(包括公益林)8.5億畝。所有的天然林實現全面停伐。中央財政安排國有林場、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林停伐補助試點資金20.9億元,森林管護費中央補助標準由每年每畝6元提高到8元。

沿江各省市造林4320萬畝,比2015年增加1/3,長江防護林工程造林356萬畝,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建設任務378萬畝。安排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修複中央資金6.88億元,21個國際重要濕地得到了保護。長江經濟帶累計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7處。94%國有林場已定性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集體林地確權率達到99%以上。

據國家林業局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保護森林資源。落實森林資源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劃定長江森林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森林總量管理制度。將長江經濟帶11.1億畝天然林全面保護起來,完善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的補助和獎補政策,開展天然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示範。嚴格限制林地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嚴厲打擊毀林開墾、非法占用林地等違法行為。

同時,加快建設沿江綠色屏障,完成造林綠化1.6億畝。集中連片建設森林,積極培育混交林。深入推進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爭取完成4000萬畝以上,優先將沿江沿庫第一山脊線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積極推進沿江工礦騰退土地和受汙染耕地植樹造林。抓好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周邊綠化。

推進退化林修複,完成森林撫育2億畝,退化林修複6000萬畝。國家林業局提出,對於不具備修複和改造條件的退化天然林、人工林,加強封育保護,實施天然修複。具備修複和改造條件的,采取“撫育、補植、更替”為主的人工促進方式進行修複。

本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建成14個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國家儲備林5000萬畝。以長江中下遊地區、西南適宜地區為重點區域,建設以大徑級用材林為重點的國家儲備林。以國有林場為依托,推進儲備林高效集約經營。同時加強濕地保護與恢複。落實濕地保護修複制度,建立健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開展濕地補水等綜合措施,積極開展退耕還濕。修複退化濕地3000萬畝,退耕還濕100萬畝。

“還將加快建設重點物種國家公園。”張建龍介紹,我國將積極推進大熊貓、亞洲象、金絲猴等重點物種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在沿江地區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

此外,我國還將以長三角、長株潭、成渝等區域為重點,加快推進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設,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加強城市周邊和城市群綠化,努力建設森林城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郊野公園。同時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穩定集體林地承包關系,放活生產經營自主權,引導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和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

在推進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國家林業局表示,充分發揮森林旅遊、木本糧油、經濟林等林業特色產業的優勢,結合安排生態護林員、專業隊營造林、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發展林業特色產業等舉措,爭取帶動百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長江流域森林多為以杉、松為主的人工針葉純林,單位面積森林蓄積只有75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攝影/章軻

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濕地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58萬公頃降至目前的105萬公頃,減少了60%。圖為湖北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36

國家能源局:一季度全國各主要流域水電基本無棄水

 

3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一則消息稱,截至3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2222萬千瓦時,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36.5%。

根據消息,1-3月全國水電發電量193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全國各主要流域水電梯級運行正常,基本無棄水。

這是中國近年來努力的結果。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有效緩解了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對於優化全國能源結構、推動能源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對於清潔可再生能源如風光水能源的“三棄問題”也較為突出,“三棄問題”飽受詬病。不過,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減。

比如,2018年1月24日,國家能源局在京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誌鵬稱,“特別強調一點,在2018年進一步明顯減少棄水棄風棄光電量,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有效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

梁誌鵬在會上還稱,2018年,國家能源局將主要抓好《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的落實,並且研究進一步強化加大清潔能源利用的措施。總的原則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用改革創新的辦法來解決清潔能源消納的問題。

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完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機制,充分發揮電網關鍵平臺作用,加快優化電源結構與布局,多渠道拓展可再生能源電力本地消納,加快完善市場機制與政策體系等,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有效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

“水電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國家能源局“十二五”電網規劃專家組成員曾德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作為可再生能源,國家當然要大力支持。”

根據中國此前出臺的《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下稱《水電規劃》),“十三五”期間,水電建設投資需求約5000 億元,其中大中型常規水電約3500億元,小水電約500億元,抽水蓄能電站約1000億元。

其中,西部的四川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是常規水電建設的重點區域,水電建設投資分別達到1800億元、1000億元、300億元;山東、浙江、安徽、福建、河北等省建設投資規模均超100億元。預計常規水電單位千瓦投資在1.3萬元以上,抽水蓄能單位千瓦投資7000元左右。

水電建設和運行期間還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大量的稅費收入。《水電規劃》稱,初步測算,“十三五”期間新投產水電運行期年均稅費可達300億元。此外,電站建設對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就業、促進城鎮化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但業內人士指出,在水電開發建設過程中,要堅持生態優先,註重統籌流域幹支流開發與生態保護,落實科學有序開發大型水電、嚴格控制中小水電、支持水電扶貧的要求,重視移民安置和庫區發展,不斷完善移民安置政策和水電開發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32

流域生態補償全國破題:上遊水質越好得到補償越多

“上遊汙水直排,下遊淘米做飯”的景象正在徹底改觀。經過長達十幾年的探索實踐,流域生態補償已在全國破題,“水質達標的,下遊給上遊補償;水質不達標的,上遊給下遊補償”的格局已經形成。

7月27日,浙江省金華市政府公布《金華市流域水質生態補償實施辦法》,按照交接斷面水質達標情況,上下遊縣(市、區)進行雙向經濟補償。金華也因此成了全國在全流域開展水質生態補償的“第一個吃螃蟹”的設區市。

根據這一辦法,上遊流往下遊的水根據水質情況,價格也有所不同。Ⅰ類水300元/萬噸水,Ⅱ類斷面依據濃度大小按比例折算,最高為100元/萬噸水,最低為10元/萬噸水,Ⅲ類斷面則按照測算公式進行計算,水質超標的Ⅳ、Ⅴ、劣Ⅴ類水則需繳納補償金,補償系數分別為600、800、1000元/萬噸水。

辦法規定,補償資金每月核算一次,依據每個交接斷面的月均監測數據和市水利局提供的月均水量,計算該月的補償金額,並於年底統一結算。

2012年起,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等有關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首輪試點,設置補償基金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的鄉村風光。攝影/章軻

皖浙兩省“億元對賭水質”的制度設計,開啟了我國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補償的“新安江模式”。安徽省環保廳副廳長羅宏介紹,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經過兩輪實施,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皖浙兩省聯合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新安江上遊流域總體水質為優;下遊的千島湖湖體水質總體穩定保持為Ⅰ類,營養狀態指數由中營養變為貧營養,與新安江上遊水質變化趨勢保持一致。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專項評估報告認為,新安江已經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在福建省,漳平市因保護九龍江水質有功,連年獲得生態補償金。今年,漳平市共獲得福建省政府下發的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6084萬元,比上年增加1894.9萬元。

福建省利用已有的監測、考核數據,按照水環境質量、森林生態保護和用水總量控制因素分別占70%、20%和10%權重,實現科學化、標準化分配。2018年,九龍江流域11個縣市共護一江清水,共獲得補償金4.88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57億元。

2016年起,江西在全省100個縣市區全面推開流域生態補償,鄱陽湖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等五大河流以及長江九江段和東江流域等全部納入補償範圍。2016年、2017年兩年共投入流域生態補償資金47.81億元。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覆蓋範圍在全國最大。

在重慶,重慶市政府印發的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明確,2020年前,在龍溪河、璧南河等19條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2個或多個區縣的長江次級河流,重慶將建橫向補償機制。

重慶市的基本制度設計是:河流的上下遊區縣簽訂協議,以交界斷面水質為依據雙向補償。交界斷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類別要求並較上年度水質提升的、下補上,下降或超標的、上補下。補償標準為每月100萬元。

由於具有重要生態地位,一些地區的開發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大提升了當地政府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實現了發展與保護的平衡。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此前表示,生態補償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如下遊地區可以考慮以產業轉移、共建產業園區、人才培訓、對口支援等項目式的方式為上遊地區提供補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展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