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建築向何處去?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563

現在不少建築師受商業化影響,為了生存,只能在商業大潮中隨大流,不去想也不願說。整個社會,價值觀是混亂的,話語權也不在建築師手裡。

投身五十多年,主持重要項目六十餘項,程泰寧曾把建築稱作自己「一生的邀請」。

現在,這位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正邀請自己加入一場攸關中國建築未來的長考中。

當下的中國正在快速城鎮化,它帶來了每年27億平方米——將近世界一半的建築規模。但程泰寧感到焦心似焚。作為此次國際高端論壇執行主席,他幾乎是一手推動了這次中國建築學史上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精英聚會。「我們試圖往這個方面走,把問題是什麼講清楚,該怎麼做,也盡我們的可能把這個講清楚。」

南方週末:你主持「中國當代建築現狀與未來」課題,覺得中國目前建築界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程泰寧:價值判斷失衡,跨文化對話失語,體制和制度建設失范,這是當前制約我們最重要的問題,非常緊迫。

當下中國,「千城一面」和建築文化特色缺失已受到國內外普遍質疑。著名作家龍應台幾次著文批判「千城一面」;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也說過類似的話,雖然我並不欣賞這種口氣。他說,中國「建築的記號作用正在消失」,「中國建築師亟需考慮,否則建築就會是毫無意義的複製品,甚至是垃圾」。

我們看到高層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城市建設「不能『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特別指出「要吸取國外優秀有益經驗,但不能成為國外城市建設設計師的試驗場」。

南方週末:這是業界的普遍觀點嗎?是否有人覺得中國建築現狀尚好?

程泰寧:對於中國建築存在什麼問題,到底有多嚴重,肯定存在不同看法。但這種看法在建築界內部也很少交流,更不用說在公開的場合討論。

這正是我們做這個課題、舉辦這次論壇最主要的原因。

南方週末:建築界不願意談問題,主要原因是什麼?

程泰寧:現在不少建築師受商業化影響,為了生存,只能在商業大潮中隨大流,不去想也不願說。不願說,跟現在整個社會風氣缺乏說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整個社會,價值觀是混亂的,話語權也不在建築師手裡。

這次我做課題,也有人說,「你別說,說了也白說」。但我想白說也得說。組織這次論壇,正是提供這樣一次暢所欲言的機會。

南方週末: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曾嘗試過幾次民族化的道路,這對現在有何影響?

程泰寧:中國建築有過三次推「民族化」的過程。第一次是上世紀30年代,由國民政府推動,但到1937年抗戰爆發就基本結束了。上世紀50年代初是第二次高潮,當時叫「民族形式、社會主義內容」。但1955年提出反浪費,加上蘇聯的赫魯曉夫批判建築的復古主義,也基本停止了。第三次是80年代,北京提「奪回古都風貌」,形式上就是「大屋頂、小亭子」。但那時,社會環境已逐漸開放,大家就比較冷靜,反響並不大。

經過這些過程,大家開始反思。到了上世紀80年代,大家開始討論「地域建築現代化」和「現代建築地域化」的問題,那之後就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上世紀90年代,由於改革開放的力度突然加大,西方建築文化一下子湧入,大家思想準備不足、有點措手不及。大家開始是學香港,後來是西方。在這種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整個90年代同質化的現象表現得比較突出。最典型的就是,地不分南北東西,到處都搞玻璃幕牆。

經過這些反覆,到新世紀就開始回歸到多元化思考。特別是第四代、第五代建築師的出場,他們大多有海歸背景,對西方比較瞭解,確實有些人直接引進西方的東西,但也有人經過反思,反而對中國傳統建築有了更多的思考。

所以我們說,現在雖然問題很大,但從研究和討論的環境來看,卻是最好的時候。這種多元化探索、多樣化發展的道路,是我們特別需要的,也是我們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南方週末:你說中國建築處於「跨文化對話失語」狀態,主要表現是什麼?業界對此有無反思?

程泰寧:我們在北上廣的核心區調查,就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建築是外國建築師的作品。這能充分說明問題。

中國建築師被邊緣化的情況很嚴重。國外建築師可以不招標,國內建築師要招標,或者是國內招標完了以後,國外建築師可以單獨參加。即使中國建築師做得再好、被認可,考慮到國外建築師名氣的品牌效應,往往也遭棄用。有些重大工程可以直接委託國外建築師,而國內建築師招投標就一定要採用跟國外設計所綁在一起的「聯合體」形式,這是典型的排擠、歧視。

在某地的一次國際招標,表面看只有10萬元的保底費,但實際上國內的「聯合體」單位要先付給國外大牌建築師200萬,如果中標還好,不中標,國內單位就要風險自負。

我覺得,中國的事情主要還是要由中國人來做,對於中國建築師一是要給空間,二是要相信中國建築師一定能把事情辦好。這個問題,我和法國建築師安德魯在一次對話中談過,他也覺得國內外建築師已經基本上處於平等對話的狀態了,但是我們有的領導反而看不到這一點,其實迷信洋人,貶低自己,這種心態和做法,對中國建築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南方週末:你心目中理想的中國現代建築理論體系應該是怎樣?

程泰寧:我們講中國特色一定要放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去思考,我們提「中國特色」,不是從狹隘的民粹主義出發,世界文化的發展是多元的,中國建築不能老跟著別人走,我們要創造符合建築基本原理,又能為世界所瞭解、所共享的建築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取得話語權。

南方週末:中國建築問題看起來很大程度是體制帶來的,對改進這方面有何具體辦法?

程泰寧:權錢決策機制如果不解決,中國建築不會有根本好轉。但怎麼解決?我始終有一個觀點,還是要從解決具體問題入手,從具體的制度一點點突破,比如一把手決策機制、招投標制度的透明、建築師法等,積小勝為大勝,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建築創作環境就能改善,我們自己的建築創作核心價值就會逐步形成。

這次我們就是要好好總結大家反映比較多的制度問題,然後我們幾個院士用院士建議書的方式,向上反映。把問題、危害性講清楚,而且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我相信能有所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