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826盛唐詩(九) 水落天寒夢澤深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2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826%e7%9b%9b%e5%94%90%e8%a9%a9%e4%b9%9d-%e6%b0%b4%e8%90%bd%e5%a4%a9%e5%af%92%e5%a4%a2%e6%be%a4%e6%b7%b1/

讀書劄記150826

盛唐詩(九) 水落天寒夢澤深:孟浩然— 超越典雅的自由(中)

蕭律師執筆

 

京城詩人習慣於三部式結構和一致語言,而孟浩然詩的主題和情緒卻隨時轉換。*** 京城詩人在詩篇的中間就發出結尾信號,而孟浩然卻繼續大段描寫。

他將這些分離的成分統一於一種雖然不勻稱、但卻令人愉悅的詩歌個性,而不是統一於詩歌秩序的舊結構。他從景物描寫轉向敘述,再轉向感懷,最後又回到景物描寫。在正規場合如進士試和拜謁,他的風格會被認為缺乏修養和不雅,但對於盛唐詩人來說卻是一種新感覺,他的散漫風格是自由的標誌

 

《尋香山湛上人》

朝遊訪名山,山遠在空翠。氛氳亙百里,日入行始至。

谷口聞鐘聲,林端識香氣。杖策尋故人,解鞍暫停騎。

石門殊壑險,篁徑轉森邃。法侶欣相逢,清談曉不寐。

平生慕真隱,累日探靈異。野老朝入田,山僧暮歸寺。

松泉多清響,苔壁饒古意。願言投此山,身世兩相棄。

 

上引詩的結尾表示對寺院生活的響往,這是詩人「言誌」(筆者按:毛詩序:「詩言誌,歌永言。」)的恰當結尾反應。但孟浩然在許多其他詩篇中,卻排除了這種內心決定。散漫結構和不下結論是孟詩的特徵。同時代讀者正是從這些特徵中感覺到一種疏野自由的個性;這些特徵表現了離開詩歌主題甚遠的真誠與「忘機」。

 

孟浩然總是以「歸家」結束一次出遊的描寫:這不是王維詩中嚴肅的、象徵性的否定姿勢,而僅是孟浩然接下去要做的事。但孟浩然的讚美者顯然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自由;他們通過詩歌認識這位詩人,得出他是「誕」、「放」的結論。

 

《採樵作》

採樵入深山,山深水重疊。橋崩臥槎擁,路險垂藤接

日落伴將稀,山風拂薜衣。長歌負輕策,平野望煙歸

統一這首詩的既不是舊的詩歌修辭,也不是體驗的理性結構或風景。在結尾,他只是轉身歸家,以此取代了領悟、看穿世俗虛榮或隱居誓言。第二聯的精緻技巧,緊接第三聯的隨意樸素,以京城詩而言,這是不「恰當」的。但孟浩然的自由不僅是否定,還允許以新的方式綜合體驗,這種方式似乎反映了 “自然的”感覺過程次序。

 

孟浩然詩還存著另一種具特殊力量的一致性,這就是過程的統一。*** 他能夠描繪出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景象,顯示出對於光線和運動微妙層次的敏銳感受。在這方面他超越以前的大多數詩人。日出是他最擅長的主題之一,如

 

《早發漁浦潭》:

東旭早光茫,渚禽己驚聒。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

日出氣象分,始知江路闊。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飲水畏驚猿,祭魚時見獺。舟行自無悶,況值晴景豁。

隨著太陽升起,風景逐漸明亮,詩人心境也逐漸開朗,而江景的增廣相應地拓展了情緒。詩中體現了體驗的順序統一,而不是修飾描述的人為統一。孟浩然最出色的黎明詩是《彭蠡湖中望廬山》,詩中描寫廬山這一隱士住所逐漸呈現,啟發了詩人,使他產生成為隱士的願望。

 

孟浩然不但長於描寫自然過程,而且懂得如何安排此類描寫以產生最好的戲劇效果: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百里雷聲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雲逈,浮天渤澥寛。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一聲像雷鳴巨響,潮水來臨,像一隊騎士馳出。詩人一直到第四句才提及浪潮,而簡潔描繪後,詩編就結束於觀賞者的寒冷感覺,與開頭一樣突然。比起孟浩然最具特性的作品,這首詩十分講求構思,但卻似乎體現了京城詩的戲劇性技巧,特別是末句那富於暗示意味的意象。

 

《舟中晚望》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任風潮。

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足赤城標。

方向在這首詩中十分重要:詩人的註視和旅行都有著固定的方向,與一般人漫無目的形成對比,那些人的唯一目標是利益,只能生活於持續不安中,將自己交付給風潮。詩人的旅程卻是直線的,由西北的長安奔向東南的天臺山— 長安代表的是士宦生涯,詩人避開了那些不安的事物,將自己引向安全的事物— 一座石橋和一座山。

天臺山和紅霞都與神仙有關,紅霞在幻想中變成赤城山,吸引著詩人的去向。孟浩然的作品在許多方面成為李白作品的先聲:體驗統一,詩人的最終指向,充滿真實和想像事物雜陳的景象,這景象閃爍著起脫塵世的光輝。

 

《尋天臺樂作》

吾愛太一子,餐霞臥赤城。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溪名。

歇馬憑雲宿,揚帆截海行。高高翠微裡,遙見石梁橫。

京城詩和宮廷詩都偏愛一般背景或主題的平穩開頭,但上引詩的首聯是突兀的,打亂了慣例。

 

落日是詩結尾的傳統標誌,但孟浩然卻在詩的開頭就描寫世界的突然轉暗:

夕陽渡西嶺,群壑倏已暝。(節引《宿來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與詠錢塘潮湧的詩一樣,孟浩然沈迷於從突兀中產生的活力和趣味。*** 在送別詩中,詩人應該目追旅行者的征帆,以其在天邊的消失作為結尾;而孟浩然卻在開頭寫:

疾風吹征帆,倏爾向空沒。(節引《送辛大之鄂渚不及》)疾風將船迅速吹向遠方,時間被突兀地縮短了。

 

吟詠尋找旅宿的詩有自己的慣例,或者是尋求安全的決心,或者是孤獨憂鬱的瀰漫情緒。孟浩然卻突然地以一種急切奇異感覺作為這類詩的開頭。

日暮馬行疾,城荒人住稀。(節引《夕泛蔡陽館》)

 

同樣,警句一般被放在結尾,作為反應的組成部分;孟浩然卻把它們放在開頭,從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不遠的峴山上有羊祜的「墮淚碑」,所有登覽者都在此落淚,紀念優秀的地方官 羊祜: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遠處的風景並非冷漠無情,而是充滿歷史意義:隱士 龐德公曾生活在 魚梁,附近也有著名的 雲夢澤,使我們回憶起古代的偉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淚灑 “羊祜碑”才顯出持殊意義:它們不僅是一種失落的跡象,更重要的是一種延續的姿態,一種發生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追憶。開頭警句對於無常的認識,被轉變成為與之相矛盾的對於永恆的認識。

 

 

本篇內容取自《盛唐詩》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50

終於水落石出?消息稱三星發現電池尺寸問題是Note7起火主因

1月20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一項圍繞三星手機缺陷電池展開的調查發現,部分電池尺寸不合規,造成了過熱,還有一些電池存在生產問題。去年,電池缺陷迫使三星電子召回所有Note 7手機。

三星將於下周一公布上述結論,這個結論幫助解釋了這家科技巨頭召回手機的原因。此次召回損害了三星的品牌,召回成本至少為50億美元。

三星此前委聘了三家質量控制和供應鏈分析公司協助其開展獨立調查。三星在去年秋季召回了所有的250萬部蓋樂世Note 7智能手機。此前,三星收到了消費者有關手機起火的投訴,隨後美國監管部門禁止乘客攜帶蓋樂世Note 7搭乘飛機。

三星從去年8月份開始銷售蓋樂世Note 7。該款手機的電池供應商是三星子公司Samsung SDI Co.和總部位於香港的Amperex Technology Ltd.。Amperex提供給三星的手機電池是在中國大陸的一座工廠里生產的。

上述知情人士稱,三星周一公布的報告將得出結論:Samsung SDI提供的電池存在尺寸不合規問題,無法適當嵌入手機內,電池與手機尺寸不協調造成了過熱。他們稱,至於Amperex為蓋樂世Note 7提供的電池,缺陷集中在一個生產問題上,當時,替換手機的生產迅速擴大,造成了這個生產問題。尚不清楚究竟是什麽樣的生產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36

【動畫】煮意粉滾水落定凍水落?連廚師都有排拗

1 : GS(14)@2016-12-24 10:55:27

煮出前一丁時應水滾落麵還是凍水落麵,近日引來網民熱論。外國有一班意大利餐廳廚師表示,煮意粉時亦都面對過同樣問題,不過均認為兩者沒有大分別,但並非人人同意,結果引發另一場網上激辯。社交網Reddit有人問:「在水沸騰之前還是之後下意粉,是否真的有分別?」其中一名用戶稱自己在一間意大利餐廳煮意粉多個月,兩個方法都試過,而煮出來的意粉無論在質感或味道上都沒有分別,只是煮食時間上有差異:「凍水下意粉時,煮的時間要扣減幾分鐘,因為當水加熱時,意粉便會開始煮熟及補充水分;用熱水煮就較準確。」另一人就說他習慣用凍水煮,因為這樣可以更省時。但有人說用凍水煮會令意粉「黐底」,反而用熱水煮可以煮出更彈牙的意粉。有廚師就不滿意解釋,稱在意大利餐廳工作6年,直言兩個方法是有分別的:「用凍水煮會提早釋放意粉的澱粉,令意粉外層濕軟;但我在家時會用這方法煮,濕軟的意粉外層不會困擾到我,我不認為有太多人會留意到其分別。」而網民「ZootKoomie」就解釋,在煮意粉過程中,最花時間是讓意粉吸水的階段,意粉「索水」後其實只需幾分鐘就會熟透,甚至可以將意粉加入滾水後熄火;或煮預先浸好的意粉,再將醬汁加進去就好。所以他認為滾水還是凍水落意粉,其實都沒有分別。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4/198758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