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內容紅利下的“做號江湖”:一天20篇、每篇5分鐘、月入5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9/162239.shtml

內容紅利下的“做號江湖”:一天20篇、每篇5分鐘、月入5萬……
科技唆麻 科技唆麻

內容紅利下的“做號江湖”:一天20篇、每篇5分鐘、月入5萬……

只不過,從低到高,是所有人必然走的路,必然爬的坑。就怕坑里呆著太舒服,最後不願意出來了。

本文由科技唆麻(微信ID:techsuom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唆麻

幾天前,我的朋友圈被《殺死今日頭條》刷屏了,這沒什麽好奇怪的,歷史總在重演——BAT聯合圍剿今日頭條卻又剿滅不掉,反而眼睜睜看著今日頭條一步步茁壯成長,頗有當年紅軍反圍剿的態勢。

BAT三家如何砸錢做內容分發平臺這種事兒,我不是那麽關心,但文中提及的自媒體賬號運作細節倒是耐人尋味:

他在內容生產上類似於早期的微博營銷號,通過剪輯搬運YouTube視頻在一點資訊、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等渠道發布。此前這幾家平臺都有補貼,對這類內容質量不高、版權存疑、不能正常接廣告商業化的自媒體來說,“騙取平臺補助”和“猜測算法規則獲取高額流量廣告分成”是主要變現途徑。

這位視頻自媒體人在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工作,視頻剪輯是他賺外快的方式。他的帳號上線三個月,累計播放量已經有600萬,每月因此而獲得的額外收入超過4000 元。

我做過幾年科技媒體記者,然後去了一家公司做PR,在我寫稿的那幾年里,我和大部分同行都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日常跑會,采訪,寫稿,夢想著有一天自己的稿子能夠十萬加,然後自己在圈子里揚名立萬。即便是做了PR,也對媒體充滿敬畏,並在庸常的時日里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見解,認為寫作(寫稿)本該如此。

直到我遇到了一群“做號者”。

我也見識到了稿子是如何野蠻生產出來:從貼吧、微博、微信、門戶里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飾”和“想象”,然後貼上三張圖,取一個標題,發布。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每天“寫”20篇。

遇到厲害的做號者,三四個人的小團隊,一天就能生產100多篇稿子,不求質,但人海戰術仍然對應出百來萬的點擊量,差不多也是千把塊錢。

做號黨是一群遊離於讀者、平臺的邊緣隱秘群體,卻在這波內容平臺紅利下茁壯成長,和平臺的打壓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甚至還得到一些平臺的暗中扶持,正如生長在熱帶雨林里的真菌,每一個雨後清晨,都是他它們冒出泥土的時刻。

做號者的江湖

比起內容“生產者”或者“搬運工”,“做號”是一種更形象的說法。它指的是通過運營者前期註冊大量的自媒體賬號,然後通過抄襲、洗稿、偽原創等各種低成本生產內容的方式,再通過各大平臺渠道分發出去,獲得大量流量,從而賺取廣告分成。

雖說現在大量的互聯網都開始把內容作為流量入口,甚至連VPN上網的都有自己的內容feed流,但由於開通廣告收益或者有平臺補貼的平臺主要還是今日頭條、企鵝自媒體、UC訂閱號、網易號、百家號,因此這些平臺是做號者的主戰場。

他們中有還在念大學的學生、有在企業上班的白領、也有在三線城市工作的公務員,也有全職做的機構。共同特點就是:男性居多,年齡集中在18-30歲,住在非一線城市,“網感”很好。

他們的日常生活是瘋狂攢稿——最早是直接搬運,一字不改地抄襲,後來各大平臺上線了原創保護後,同平臺抄襲變成了跨平臺抄襲,比如從頭條號里抄一篇發到百家號里,一些熟練的做號者,還會順手調整段落的順序和語序,躲避算法檢測,這相當於雙保險。

今日頭條也好、UC頭條號也好,一點資訊也好、你們看到的、吐槽的那些的水文或者垃圾稿,那些標題黨和聳人聽聞的文章,90%以上是由這些“職業做號人”生產的。

對於做號者來說,傳統的那一套:不論是策劃選題、采訪這些新聞流程,還是一般寫作中所要求的邏輯性和文筆,統統都不重要,他們只關心流量,以及流量背後的收益。

22

一位做了兩年號的朋友告訴我,如今廣告分成沒以前那麽好賺了,去年百家號剛開始推廣的時候,補貼非常豐厚,他一篇稿子最多能賺 6000多塊的補貼分成,但現在,正常情況下,一篇稿子賺到1000多塊錢已算不錯了。但即便收益縮水,做號誘惑依然很大。

有些人一天工作強度高達十幾個小時,每天能產出幾十篇水稿,一些做得比較早的號、加上權重比較高,已經能穩定每天1~2千元的收入。由於保持長期坐姿,每一個做號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間盤突出問題。

做號者也有一些群,和同行群一樣,主要交流做號的心得,分享收益,以及共享最新的小道信息和平臺最新的政策。

33

群聊天截圖

互聯網從來不乏草根,這些做號者如同當年PC時代的站長一樣,在各大平臺里瘋狂制造內容垃圾,但散戶還不足撐起整個市場,這個市場真正的大玩家,早已經機構化運作了。

離北京20分鐘高鐵的廊坊,有一家專門做平臺號的公司,公司近百人,每天產出幾千篇文章,單個平臺每天閱讀量1000萬保底,不久之前百家封殺了這家公司2000個違規的賬號,但他們依舊每天開工,絲毫沒有受影響的跡象,可見生命力之頑強,利潤之高。

寫稿五分鐘,標題有套路

無論是以算法平臺為導向的今日頭條,還是以算法+人工推薦的企鵝自媒體平臺,又或是同樣宣稱用機器算法推薦的網易號,一篇做號者的稿子能否賺錢,標題占了80%的因素。

一篇300字和5張圖的稿子,如果被平臺推薦,或者被機器認為受眾很喜歡,那麽至少千元的保底收入,而生產的成本,大概只需要10分鐘到15分鐘。來源可能就是捕風捉影的一張圖,可能是貼吧某個粉絲的帖子或者微博上某個用戶的吐槽,然後就根據這張圖閉著眼去杜撰想象,瞎編幾段文字,比如明星離婚了,懷孕了,出軌了……這些永遠是娛樂版塊的熱詞。

他們信奉的是流量第一,收益第一。人海戰術,只要能騙過機器,或者博到認同,真實性如何,按照那位朋友的話說:

“除了明星本人知道,誰又能知道到底這些新聞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有時候連明星自己都不知道,前一天還否認出軌,第二天就被人抓到現行,誰知道呢?”

比如前不久,周傑倫和林俊傑同臺獻唱《算什麽男人》,同樣的內容,結果標題黨把它變成《震驚!DOTA、LOL知名選手互斥對方不是男人,引萬人圍觀》,同樣引得大量網友圍觀。

除了標題,他們甚至還摸索出一套熱詞規則:比如要圍繞熱點去寫;娛樂圈就一定要寫楊冪、劉愷威,這樣才有流量,相反寫樸樹或者陳道明這種明星,就肯定閱讀量不高;科技領域,就盯著阿里、百度、支付寶、微信這些詞使勁寫,而且一定要有情緒,比如馬雲的支付寶,比如劉強東怒了,微信隱藏功能全在這里,這種句式“點擊量一定很高。”

毫不誇張地說,單論標題的吸引人以及點擊轉化率,做號者的取標題能力絕對超過90%的正規媒體老師。

可惜的是,做號者對於內容的摸索,也就到此為止。這一代最狡詐的流量獵取者,都在忙著起標題。

灰色流量的秘密與暗處的友誼

對於平臺來說,文題不符的標題黨必然傷害用戶體驗。對於機器初審的平臺來說,騙過機器模型就行,但對於人工+機器的平臺,標題黨和低質內容,又是如何獵取流量的?

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像企鵝、UC等都有自己的後臺綠色通道鏈接,通過這些鏈接註冊的賬號,權重,推薦都會比普通賬號要高。當然,優秀創作者有綠色通道不代表什麽,但在上述平臺上,做號者竟然也能通過自己的關系或渠道拿到這些鏈接,很快就能將賬號做起來,從而保證每天穩定的收益。

此外,一些平臺(我就不點名了)的頻道竟然還將這些做號者聚集在群里,頻道編輯一旦發現有話題可以做,就會在群里“下單”,然後做號者“搶單。編輯翻完牌子,接單的人則在最短時間內出稿,交稿。

44

這中間雖然沒有利益交換,但雙方默認的遊戲規則是,我免費撰稿,平臺負責推薦,一旦平臺推薦,按不同的推薦等級,能獲得不同的收益,一篇被推薦的稿子,少則幾百,多則上千,像企鵝自媒體的推薦渠道,就有QQ瀏覽器、QQ公眾號、騰訊視頻、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5個推薦位,幾千萬的閱讀量很輕松。

這樣一來,平臺既省了編輯的成本,又對這些做號者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多年前,王微曾對低質量的UGC內容有過“工業廢水論”。細看這些暗中支援,甚至放寬條件的平臺,大多是內容分發市場的追隨者。畢竟,當“隨刷隨有”成為市場標配之後,必須要有大量內容填充。

而在現在的格局下,為了快速追趕頭部對手,彌補和競爭對手在內容數量上的差距,後起平臺對做號黨進行默許和扶持,以內容水化為代價,獲取大量工業廢水流量,就成了很正確的選擇。

一個側證是,前一段今日頭條透露了他們原創維權的數據,數據顯示,在只有2000多個活躍維權賬號的情況下(畢竟維權沒什麽收益),幾個月的時間,就監測到了十幾萬侵權稿,刪掉了7萬多篇。平臺對於填充內容的渴求,可見一斑。

UC震驚部的事情相當於戳破了一個泡沫,即UC頭條號上很多內容官方默許標題黨,標題黨這這件事其實是飲鴆止渴,但經不住流量的誘惑。

升級的戰爭:打壓與臥底

相比之下,不得不承認,微信和今日頭條和標題黨、低質內容的競爭早領先一個時代。

對於平臺來說,海量內容供給之後,只有技術才能完成真正的打壓和審核。對標題黨和謠言認定,平臺都會通過人工標註相應類型,返回給機器訓練,進行識別。微信的謠言模型庫是現在國內最全的一家,這當然也和微信移動端一哥的地位有關。

今日頭條對標題黨的審核也很嚴,頭條內部技術團隊關於標題黨分類的討論就有十幾頁,他們曾經把另外一家平臺的標題抓取,發現超過15%都被認定為標題黨。筆者的稿子就曾經多次被機器建議“修改標題”。而如果一篇稿子熱度過高,會被機器自動打回重新審核,防止標題黨。

甚至,為了更好的更新策略,今日頭條會派“臥底”到各大做號公司去交錢學習怎麽踩現在的機器關鍵詞,之後再對應更新機器的打壓策略。

雖然跟很多辦公室白領認知不符,但這本質上是因為打擊標題黨符合先發平臺的利益——工業廢水從長期來看,影響了平臺的品質和調性,最關鍵的是,低劣內容影響用戶的信任度,並且把流量集中化,這對依賴更多個性化分發賣更多廣告位的商業模式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所以已經進入穩定期的平臺,必然是打擊。

很多高速成長的平臺也因此表現出了猶疑。比如“震驚了”的UC,也發布公告處理了一批違規的公眾號,並且緊急上線了專註嚴肅的閱讀的UC名家。

55

之前UC也嚴厲打擊了做號黨,封停了一批賬號,包括非法、不健康內容,標題黨、文不對題、以及時效性超過 3 個月的舊聞都采取了最高封停的處罰。

66

所有平臺都意識到高品質內容的重要性,盡管它的閱讀量和播放量看上去沒那麽耀眼,所以頭條啟動了千人萬元計劃,企鵝有芒種計劃,UC也祭出了量子計劃,無非是通過扶持的方式,來提高平臺內的內容質量。

但人性的幽暗就在於,性、暴力、色情的流量就是比其他所有流量加起來都高,沒辦法,改不掉。互聯網馬太效應,更是會讓很多問題集中凸顯出來,而即使是微信和頭條,機器+臥底,從本質上看,我也不覺得能徹底根絕這些灰色流量收割者。

只不過,從低到高,是所有人必然走的路,必然爬的坑。就怕坑里呆著太舒服,最後不願意出來了。

最後說一句,做號是一門生意,和黑產無關,只是太邊緣化拿不上臺面,一線城市的記者可以輕輕松松跑一個會然後拿500塊錢的紅包還嫌棄各種路遠招待不周,三線城市的做號者5點下班後擼稿擼到十二點然後第二天起床看到收益多了500塊錢於是高高興興的上班去了。

兩種人生,兩種選擇。

內容紅利 BAT 做號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