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荣智健拒绝贱卖中信泰富资产 并称无意请辞主席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1027/0935543319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

分析称荣智健被调查因隐瞒巨亏提前出货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105/0309571316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65

荣智健逊位


From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137559&time=2009-04-10&cl=106&page=all


《财经》驻香港记者 王端本刊记者 陈慧颖/文
 


  4月8日下午6时15分,67岁的荣智健乘坐一辆灰白色私家车,从香港金钟中信大厦驶出。面对众多传媒记者的包围,车子加速驶去,坐在车上的荣智健用手抵着车窗,神色黯然。

  十分钟后,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乘坐一辆商务车快速离开。坐于后排中间位置的常振明,神情严峻。

  大约下午6时50分,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坐车驶出大厦,他则与传媒挥手致意。

  因为去年9月投资外汇衍生工具酿下巨亏,并引发严重后果,荣智健在当日的董事会上辞去了中信泰富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267,下称中信泰富)主席一职。被视为荣智健心腹的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亦随之辞任。

  中信泰富将由素有“救火队长”之称的常振明暂时接管。这不是他第一次临危受命。2000年,中信嘉华银行因原董事长金德琴贪污受贿;翌年,常振 明出任总裁一职,大行改革,令公司盈利大增。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前行长张恩照案发,常振明调任行长一职,率该行完成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及海外上 市。

  荣智健的辞任则在外界预料之中。但压垮荣智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4月3日下午,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数名探员对中信泰富总部大规模的搜查行动。香港警方的高调介入,标志事件有可能触犯刑律。

  中信泰富自4月3日上午11时,以待发布股价敏感消息为由停牌。当日晚间8时发表公告,证实了警方的行动。

  4月9日复牌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市后低见9.05港元,下跌4.4%;但其后股价回升,一度高见11.24港元,急升19%;收市股价出现回吐,报收10.62港元,全日升幅为12.14%,显示市场对荣氏辞任消息总体持正面态度。

被迫退位

  4月8日,中信泰富召开董事会,讨论主席荣智健的去留问题。荣智健在辞职信中称,香港警方日前对中信泰富总部进行搜查,要求本公司及其董事提供资金,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面对这个现实,相信退位让贤,对本公司最为有利。”

  同日,范鸿龄也辞任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一职。范鸿龄在辞职信中指出,与荣智健共事20年,深感荣幸,也极为难忘。在荣智健请辞的同时,亦是他辞任的适当时间。

  两人的请辞于当日即时生效,下午5时半在香港交易所发布了公告。

  中信泰富去年10月曝出澳元衍生品投资巨亏的消息后,中信泰富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立即引咎辞职。但市场一直就谁应真正为此负责、荣 智健是否应该离任议论纷纷。现在对于荣智健的辞职,多位投资界人士均认为“属意料之中”。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Wilson Tong向《财经》记者表示,从公司治理角度看,荣智健先前就应该辞职,至少要对其领导的过失负责。

  此次直接引发荣辞职的,却是香港警方的行动。早于2008年12月中即有消息传出,香港警方正在调查中信泰富。当时中信泰富则回应,警方未与公司或者管理层接触有关事宜。

  今年1月2日,中信泰富对外公告,公司董事正接受证监部门调查。当时,中信集团一位内部高层曾向《财经》记者表示,警方的调查令其“惊讶”,但仍不相信相关人士会被刑事起诉。

  3月25日,即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业绩之时,荣智健曾出席新闻发布会。当被问及会否辞去主席职务时,他表示,“我现在仍是公司董事长,是否辞职由董事局决定”;至于何人需要对外汇事件负责,荣智健则表示,需待证监会调查结果公布。

  出人意料的是,调查事件不断升级。4月3日上午9时许,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高调地赶赴中信泰富总部进行搜查,从办公室搬走不少文件及电脑。

  中信泰富随后发布公告,证实了警方搜查的消息。公告指出,警方要求公司及其董事就2007年及2008年签订的外汇合约,及由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16日发出的公告提供若干资料,以调查他们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警方的这一行动震动京港两地。香港《明报》4月9日发表评论,用词严厉。社论指出,“个别企业兴衰事小,香港国际中心的声誉事大,只要秉承‘港事港办’,中信泰富事件的处理和解决,才能最符合两地的最大利益。”评论说,希望警方的调查不受任何干扰处理此事。

  警方介入后,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紧急南下,于4月7日上午亮相香港中信大厦进行“善后”及人事任免。

  “此次警方高调搜查公司总部,应该已掌握较确凿的证据。”一位接近中信泰富的人士推测说。

  香港一名资深大律师告诉《财经》记者,如果说证监会早前的调查是针对公司治理及追究领导责任,那警方的调查则表明有关董事可能触犯刑律。

  根据中信泰富的公告,警方的调查主要集中于公司董事是否做出虚假陈述,以及香港普通法提及的串谋欺诈。香港一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告诉《财经》记 者,对于虚假陈述的调查,可能是针对有董事对公司投资大量外汇衍生工具的事件表示“不知情”。此外,中信泰富在记者会上公布,早在2008年9月7日已察 觉外汇合约带来潜在风险,但在9月9日仍发布“财务或交易状况概无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的通函。

  对于串谋诈骗的调查,上述人士指出,可能是针对公司投资大量衍生工具录得亏损,在财务数据或报表上涉嫌造假。

  根据香港相关法律,串谋诈骗的最高刑罚为监禁14年,而对于公司董事虚假陈述最高刑罚为10年。若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虚假陈述最高刑罚为罚款1000万港元,或监禁10年。

“窗口”时代的终结

  在香港,荣氏家族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其家族的历史,也不在荣智健爱名驹、拥有私人飞机的行头,更在于荣氏家族以及中信集团在香港回归和发展史上所独有的地位。事实上,荣家与中信集团的关系因为历史原因,源远流长,错综纠缠。

  众所周知,中信集团正是由荣智健之父、曾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在1979年一手创办,成为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窗口”。1978年,荣智健南下 香港,与亲属一同经营电子厂。1987年,荣智健加入中国国际信托(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香港),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据香港传媒披露,当时荣智健向中信集团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人事决策权,二是经营决策权。1990年,中信香港“借壳”泰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港上市,改名中信泰富,持股比例49%。

  1991年,中信香港将国泰航空有限公司12.5%的权益,以及澳门电讯有限公司20%的权益注入中信泰富。此后,荣智健以中信泰富批股获得资金,收购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下称大昌行)36%的股权,并于次年将大昌行变成全资子公司。

  依此模式,中信香港又陆续收购了香港电讯、化学废料处理中心、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香港东区海底隧道公路段等公司的权益。公司市值不断扩大,于1992年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是当时香港市场上具有中资背景、最为著名的蓝筹股代表。

  “当时的中信泰富不归任何条条块块管,有政策和财务上的灵活性,在香港回归的特殊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是中信泰富当年成功的根本原因。”一位熟悉中信泰富历史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1996年12月,中信集团以市盈率19.7倍,即每股33港元的价格出让3.3亿股,售予荣智健为首的中信泰富管理层18%的股份,使得中信 集团在中信泰富的持股降至26.45%。此次交易金额为108亿港元,为当时轰动全港的管理层收购案。据《财经》记者了解,荣智健等人的出资来源,绝大部 分来自于其个人在香港银行以股权为抵押的融资,少部分是从中信集团获得的融资。

  从这时起,虽然中信泰富仍由中信集团相对控股,却刻上了荣氏家族的深深烙印。不过,在荣氏遇到困难之时,中信集团仍给予了鼎力之助。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信泰富的股价一路下跌,荣智健等人在香港银行的股权融资贷款需要追加抵押品,但个人已无力支付。据《财经》记者了解,当时荣智健 向中信求助,曾获得10.625亿港元的贷款支持,利息10%。“两年后,这10.625亿港币的借款全部还清。”中信集团一位负责人称。

  虽然度过了这一危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起飞,中信泰富‘窗口’公司的特殊作用日益消减。起初,中信泰富尚有资金和人脉的优势,掉头转而投资内地经济,也做了不少成功的投资,但随着时日推延,中信泰富的优势渐衰。”前述人士说。

  2000年后,中信泰富曾经想进入内地电信领域,但最终不了了之。近年又大举拓展特钢业务,在收购江阴兴澄钢厂、新冶钢、石家庄钢厂等企业的股 权之后,中信泰富开始意识到上游铁矿石供应的问题。2006年3月,中信泰富购入位处西澳洲潜在的逾60亿吨磁铁矿石开采权,后又收购合共17艘将要建造 的船舶。

  由于磁铁矿项目的支出,对澳元产生需求,也由此埋下了投资外汇衍生工具巨亏的伏笔。

后荣智健时代

  在荣智健离去后,中信泰富不仅需要财务、人事上的重组,战略和业务的重整也不可避免。

  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披露了投资外汇衍生品而酿成逾百亿港元亏损的消息,随后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伸出援手,救援方案已于去年12月 24日完成,其中包括中信集团按116.25亿港元价格购买中信泰富可转债,及以约务更替方式为中信泰富承担91.55亿港元的澳元杠杆外汇合同损失。可 转债到期转股后,中信集团将获得中信泰富14.5亿股股份,持有中信泰富股份将从原来的29%上升为57.56%,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发布2008年年报称,公司全年净亏损126.62亿港元,其中外汇合同所导致的变现及市场公允值的税后亏损,为146.32亿港元。

  这份年报亦披露,澳洲铁矿项目要推迟一年投产。“中信泰富是澳洲磁铁矿项目的控股股东,从公司管理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澳洲铁矿项目将是继澳元合同之后,考验中信集团的又一个难题。”有关市场人士分析。

  在常振明接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后,中信泰富最新的董事会名单包括16人,其中两人为新面孔。

  3月25日,公司宣布委任两名非执行董事。其中一名为53岁的张极井,现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助理及战略与计划部主任。另外一位是 46岁的居伟民,现为中信集团董事及财务总监,同时担任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亚洲卫星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的非执行董事。

  在新一轮的董事会调整中,荣智健之子荣明杰仍然保留董事席位。目前荣智健仍持有中信泰富11.53%的股份。

  对于常振明一人兼任主席及董事总经理二职,一位接近中信泰富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由于常振明在中信集团还担任要职,料董事总经理一职只属过渡性质,之后会另觅人选。

  中信泰富管理层的变更,令投资者重拾部分信心。但摩根大通分析师吴希凌认为,管理层的变动对公司仅是投资者恢复信心的第一步,中信泰富能否获得中信集团的更多支持,如注入资产等,现在为时尚早。因此摩根大通给予“减持”评级。

  花旗也给出了“卖出”的评级,并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认为新董事长将会加速中信泰富非核心资产的剥离过程,可能涉及的项目包括电厂、香港隧道和 国泰航空。然而,常振明需要花些时间来考虑如何改善中信泰富目前糟糕的资产负债水平。2009年100亿港元的投资和94亿港元的到期债务将要用掉中信泰 富52%的现金及银行授信额度。”

  香港一名外资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常振明坐镇中信泰富,短期可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但中长期看,由于公司本身业务混杂,中信集团会否对其业务作出调整及整合,加之警方调查的深入,公司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去年11月,常振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前一阵每天接到很多电话,问我们东西隧道要不要卖,大昌行要不要卖。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不会在这个时候卖中信泰富的任何资产。我相信,度过这场危机的中信泰富,还是个很好的公司。”

  中信泰富虽然为综合实业企业,但缺乏重点核心业务,投资散而乱,且不少业务和中信集团有重合。此前,中信集团的工作小组,已对中信泰富核心业务 做了全面评估,这些业务包括香港东西两隧道、国泰航空、澳门电讯、大昌行(香港粮油食品及消费品贸易)、中信1616,内地的九家电厂、三个特钢制造厂、 澳洲铁矿以及内地房地产等。

  市场人士分析,常振明接掌后,可能以特钢、铁矿等作为中信泰富重点发展业务,和中信集团重合的业务则面临整合。■

  本刊特约记者王楠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97

荣智健的错误不是违背祖训 吴晓波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7cc60100cvgp.html


荣智健辞职后,媒体多说他违背了祖训。其实,荣家百年,传下很多祖训名言,其中不乏对冲矛盾之处。譬如,“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是祖训,“以小搏大,以一文钱做三文钱事”、 “只要有人肯借钱,我就敢要,只要有人肯卖厂,我就敢买”、 “只有欠入赚下还钱,方有发达之日”、 “吃着两头,再做一局”等等,也是祖训。而事实上,后者的冒险气质在荣家兴衰史上更是主流。

所以,荣智健的错误,不在冒险与否,而在其他。下面的文章是前段时间发在专栏上的。

 

【】

荣智健的三个错误

 

本月最大的公司新闻,应是4月8日,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在香港宣布辞职,尽管舆论对此早有预料,但是消息传出,还是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多媒体的报道基调 全是四个字――“荣家谢幕”,在惋惜之余更多的却似乎是幸灾乐祸。一向光环缠身的荣家,在危机降临之际竟得如此公众观感,实在出人意料。

反思此案,如果仅仅从荣明方投机澳元巨亏的角度来看,便有点过窄。以今视之,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国资委直属企 业,在那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 律,荣智健之出局,正在于他对此的长期漠视。

荣智健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择机让荣家资本独立。

荣家创业于晚清的1902年,到1949年之前,这是一个纯粹的民营资本企业,与官营资本几乎没有任何瓜葛。荣氏子弟对官商经济一直非常警惕,早在 1934年,荣德生的大儿子、荣智健的大伯荣伟仁就在一封信中说:“政商合办之事,在中国从未做好,且商人无政治能力策应,必至全功尽弃。”正是这种坚 持,使得荣家祸福自担,很少有所谓的政商烦恼。少为人知的是,1979年,复出的荣毅仁创办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最初的动议是建一个私人公司,当时主管 经济工作的陈云在他的提案上批示说,“纯民间的公司实力恐怕不够,为便于在国内外开展工作,把中信公司办成国务院直属的国营企业为好。”因此,中信的国有 资本性质才一锤定音。

荣家在中信的壮大过程中,功可不没,但是在资本意义上却少有创新,荣毅仁先是当政协副主席,又出任国家副主席,自然不可能办私人企业,荣智健南下独立创 业,日后也进入了中信体系,创建中信泰富。2005年11月,荣毅仁去世,带着白纸花、正在丧期中的荣智健接受凤凰卫视专访,他专门提到,中信泰富曾一次 性交给国家超过200亿元的现金加股权收益。言下之意,荣家财富是理应得到。或许正是这种惯性思考,让他始终没有资本独立的意愿。

荣智健的第二个错误是,对官商模式的生存之道思考不深。

中信自创办之时,就享受了无穷的政策好处。即以当年小荣以总股本100万元港币办爱卡电子厂为例,他赚到的第一桶金,是将香港的廉价电子表、收音机、电子 钟等向国内大量贩卖,在当时,获准“大陆贩卖权”几乎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特权。如果没有政策背景,那只有靠走私。即便后来,中信泰富在香港及国内实施大量购 并投资,也多有政策背景的支持。在香港的商业氛围中,信仰自由主义的市民阶层及知识分子阶层,对于官商逻辑有天然的反感与抵触,荣智健显然对此缺乏必要的 警惕与防范,甚至,他还以奢侈的形象和强悍的商业运作“挑衅”公众的忍耐力。

荣家百年,自创业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到荣毅仁,都以好善乐施、勤俭克己为立身之本,1934年,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六十大寿,他发愿在无锡、常州一带, 造桥百座以惠乡里,历数年建成大小桥梁88座,其中一座宝界桥,全长375米,宽7.6米,60个桥墩(以示六十大寿),时称“江南第一大桥”。荣德生对 无锡籍历史学家钱穆说,“一生唯一可以留作身后纪念的就是这座大桥,回报乡里的只有此桥,将来无锡人知道有个荣德生,大概只有靠这个桥。”上海老报人计泓 赓的《荣毅仁传》记载一个细节,1998年,她到荣家做客时发现,荣毅仁夫妇的睡床由一张单人木床与双人木床拼成,双人床竟是荣智健结婚时用的。其他家具 也都是不配套的老家具,像椅子就是一般家庭早就淘汰了的50年代常见的、刷着清漆的木头椅子。

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他的奢侈作派也是很突出的。《荣智健传》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 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他喜欢过豪华生活,爱开豪车、住大屋、吃大餐。据报道,荣的座驾是日本皇室用的President,他拥 有私人专机和私家森林;为满足女儿出海畅泳的爱好,他特意购买了价值逾千万港元的新游艇;在英格兰的别墅原主人是英国前首相麦可米伦。他还是唯一一个会在 周末带着私人厨师到欧洲庄园享受生活的大陆富豪。他在英国伦敦的私人马场里,养着4匹分别名为“天演”“活力先生”“奔腾”和“昆仑”的冠军级名马。

2005年,中信泰富投资的东区海底隧道申请提高过道价格,未能得到特区政府批准,身任董事的荣智健之女荣明方以合约中规定合理经济回报率达15%为由, 启动合约中的仲裁机制,把加价申请交予国际仲裁,结果胜诉,获裁定回报率应达15%至17%,之后东隧疯狂加价67%。东隧加价事件虽让公司获利颇多,但 却受尽香港社会的批评,此次,危机爆发,港媒少有同情者,其得也失也,可见一斑。

以官商背景而行奢侈之事,以“在商言商”而罔修公共关系,这是荣智健的重大疏忽。

他的第三个错误是,没有着力培养下一个“荣毅仁”。

荣家百年,英才倍出,创业二老自不待言,其子女及女婿也多有豪杰之士,建国后,三十出头的荣毅仁留居上海,忍辱负重,历经磨炼,被周恩来称为“少壮派”, 被毛泽东许为“红色资本家的首户”,后贵为国家领导人,全国企业家无出其右。到荣智健一辈,也是一人过港,打出一片江山。可是,到第四代,则蚕卧在父辈的 余荫之下,不敢独立门户,少有显赫战绩。以至于危机降临,竟没有腾挪博弈的能力。在传承上缺乏远大的抱负和规划,成了这个百年商业家族的一个“阿喀琉斯之 踵”。

检点荣家百年历史,此次澳元对赌巨亏远远不是危机最大的一次,早在1934年,受全球经济危机波及,荣氏的申新企业就曾在上海《申报》公开宣告“搁浅 ”,1938年,抗战爆发,荣家工厂三去其二,大多被日人炸毁或侵占,到1956年的公私合营改造,荣家在大陆的20多家工厂一夜之间被国有化。

与上述三次相比,亏损100多亿元仅是区区之数,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11%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是,它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已成定案,荣家对中国商业进步的影响力要重新再建,这或许才是“荣智健辞职”最大的损失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7

拍紅籌之父榮智健$80億再戰江湖

2010-04-29  NM





一手把中信泰富湊大的前主席榮智 健,因公司炒燶澳元衍生工具而蝕過百億,須要母公司中信集團出手相救,但今次阿媽不再單單揼水,而是要乘勢換血,後來公司遭到商業罪案調查科介入調查,榮 智健與女兒榮明方不單把整個上市王國拱手相讓,二人更隨即被攆走。

對此耿耿於懷的榮智健一直心有不甘,現年六十九歲的他,去年中就成立隆源 企業控股(Yung's Enterprise Holdings Ltd),計及其現金及手頭股票,他有銀彈八十億元,足以再戰江湖,他更親自飛往各地考察房地產項目,足跡遍布海南島、家鄉無錫等地,計劃再創新事業,以 一雪前恥。上月底更邀得紅籌之父——梁伯韜出任其公司的董事。梁伯韜自九十年代初起任榮智健的財務顧問,一手炮製第一間紅籌公司中信泰富,創投資銀行界先 河,而近日梁伯韜入股意馬這間殼公司,市場猜測榮智健再當上市公司主席的日子將不遠矣。

梁伯韜宣布入股意馬國際不消兩個月,公司股價便曾 於一日內急升兩倍,事關投資界憧憬前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可能借意馬這隻殼股上市,因而炒個不亦樂乎,股價亦出現大起大落。

無獨有偶,離任 中信泰富主席後的榮智健,去年中成立私人投資公司「榮氏企業」,公司去年底易名為隆源企業控股,公司董事包括榮智健及一對子女明方、明棣。今年三月三十 日,梁伯韜也加入成為董事,榮太子重出江湖並非空穴來風。據知梁伯韜不單出任董事,並且擔任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落手落腳管理隆源。

原來離 開中信泰富後,榮智健較以前更積極勤力,親自出馬四出尋找商機,以往甚少出席同鄉商會活動的他,去年九月,就親自出席了無錫商會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的 第二屆會董就職典禮,與一眾鄉里兼商家,如唐英年及其父唐翔千、母親尤淑圻及無錫商會會長丁午壽等人碰頭,榮智健隨即受到記者包圍,這次是他離開中信泰富 後首次公開露面,因而成為全場焦點,並透露已成立私人投資公司,對地產、金融等業務都感興趣。

回鄉考察認祖歸宗

榮智健不單出 席無錫商會活動,與一班同鄉打好關係,亦親力親為四出考察,上月底在港又與江蘇省委常委楊衞澤會面,隨後又與鄧小平女婿兼前保利集團董事長賀平,一起到無 錫宜興市考察。賀平的弟弟賀爭曾任中信集團大隆公司董事長及北京隆源實業股份副董事長,而榮智健成立的新公司,同樣叫隆源,估計與賀家可能有合作。榮智健 現時在國內打着的牌頭,是香港隆源企業控股主席身份,並以家鄉無錫作為重出江湖的根據地。

榮氏家族在無錫無人不識,其祖父輩榮德生的梅園及 榮宗敬的錦園,已分別成為旅遊勝地及國賓館,榮智健主政中信泰富之時,就在無錫市濱湖區發展了住宅項目——錦園,地盤面積合共四十萬平方米,現正推售第一 期住宅,而榮智健的私人地產項目,就在中信泰富錦園的後面,地皮較錦園還要大,達六十萬平方米,地盤的工人都知道這幅地屬榮智健私人擁有,並於○三年購 入,現時暫未開發,但地皮鄰近哥爾夫球場及湖邊,將興建低密度高級別墅,較中信泰富的錦園公寓項目更有睇頭。榮智健於今年三月賣掉部分中信泰富股票套現七 億六,連同早前賣出的中信泰富及保利香港股票,合共套現廿三億,相信大可作為發展這個項目的銀彈。

與中信泰富競賽

除了家鄉無 錫,他亦覬覦其他一、二線國內城市的地產項目,其中在海南島的項目今年內將會推出。這個私人項目也是靠近中信泰富發展的海南省萬寧市的神州半島,這個神州 半島距離三亞市大概要兩小時的車程,半島面積有如澳門般大,中信泰富在這裡發展了高爾夫球度假酒店,而榮智健私人亦在附近投資住宅、酒店的綜合項目,據附 近的村民透露,幾個月前曾見到榮智健帶隊來視察地盤;其住宅項目估計今年內可以推出,與中信泰富的項目同步銷售。

所謂不熟不做,除了地產, 以往中信泰富積極在海外開拓能源、礦業等等生意,據知他的隆源企業控股,亦有沾手國內、外的石油、能源業務及礦業等等生意。這一切一切似乎都是衝着中信泰 富來幹,以雪被踢走的前恥,重振榮太子的威風。

炒燶外匯輸身家

中信泰富前主席榮智健,憑藉其榮太子的紅色背景,多年來過着奢 華生活,既有淺水灣大宅和英國度假古堡,又擁有私人飛機和多隻名駒。然而自從○八年十月中信泰富炒燶澳元衍生工具合約,賬面虧損高達一百五十五億港元後, 即拖累公司股價狂瀉五成五,市值一日內蒸發一百七十七億元。榮智健的人生和事業亦就此改寫。

前年十一月,中信集團向中信泰富撥出十五億美元 備用信貸及認購中信泰富新發行的可換股債券,並承擔中信泰富在外匯累計期權合約的損失。一心以為有阿爺打救便「定過抬油」的榮智健,去年初眼見澳元重拾升 軌,以為公司財政壓力得以紓緩,便可化危為機,萬料不到四月初,警方商罪科掩至中信泰富總部調查,五日後母公司中信集團董事長孔丹、副董事長常振明親自來 港,主持中信泰富臨時董事會,榮智健亦要黯然辭去擔任了十九年的主席一職,主席之位由「救火隊隊長」常振明接任。昔日出現馬場,大搞節目派對的他已變得低 調,與家人到國金軒吃飯時也表現得悶悶不樂。

阿爺入主作風大改

常振明去年四月坐正後,隨即將公司內榮智健派系人馬去蕪存菁, 去年十一月,加入董事會十七年的獨立非執董何厚浠,以及任職長達十九年的公司秘書陳翠嫦雙雙請辭。陳翠嫦其後更加入隆源做董事。而上月中,另一老臣子,自 九四年起出任副董事總經理的李松興亦宣布退休。為加強母公司對中信泰富的控制,常振明遂委任張極井等中信集團要員進入公司董事局,為前班子惹下的亂子善 後。

常振明又大刀闊斧重整公司資產,出售非核心業務,包括以逾廿二億出售北京聯合電力電廠、大手減持中鐵建及上置集團股份,及以近十八億將 六成五石鋼股權賣予河北鋼鐵集團。至於最令市場嘩然的,則要數以七十三億元出售國泰航空股份。去年八月,中信泰富以每股十二點八八元,向國航及太古出售其 持有的百分之十二點五及百分之二國泰股權,此舉令中信泰富所持國泰降至不足百分之三,國航在國泰的持股則增至近三成,直逼大股東太古的約四成二股權。過去 榮智健在位時,中信泰富曾穿針引線撮合國航將港龍賣予國泰,而其原本持有的一成七股權,亦可平衡國航及太古之間的角力,然而此次交易之後,中信泰富在國泰 持股已再無法扮演重要角色。

憧憬借殼上市

炒燶外匯事件後,榮智健長女榮明方亦遭殃,她原本是公司財務主管,○八年被降職處 分,只有兒子榮明杰在公司留任。上月中常振明出席記招被問到榮氏子女在公司任職情況時,只說:「榮明杰仍是公司的董事。」

據知,榮智健的幼 子明棣及女兒明方長駐上海,去年六月加入父親新成立的公司,為父親未來在上海的投資鋪路。

已有多方面的地產項目,加上子女、舊部都回巢幫 手,榮智健的下一步棋,令人聯想到會否像九○年時,借殼曹文彪的泰富發展上市而成為中信泰富。而梁伯韜與鍾楚義剛於二月份入主意馬,據知鍾楚義入股前最關 注的正是這個殼「是否乾淨」。

舊部子女力撐

事實上,梁伯韜與榮智健早有淵源,八八年梁伯韜與杜輝廉成立百富勤之時,榮智健入 股百分之五,其他大孖沙亦有份入股,如李嘉誠及胡應湘佔百分之八。而百富勤在九十年代走紅,亦離不開榮智健的關係。

八五年中英聯合聲明,令 香港不少公共事業機構,紛紛搵中資做大佬照住,榮智健在父親榮毅仁,即前國家副主席的帶挈下,八六年加入中信香港任董事總經理,在國務院支持下,他掀起一 連串大收購,包括購入三成八港龍航空、一成二國泰、兩成香港電訊,到九○年就透過百富勤,找來泰富發展這個殼上市,正式易名中信泰富,亦成為榮智健香港上 市的旗艦,也是第一間紅籌公司;後在中信泰富收購大昌行一役上,梁伯韜亦為榮智健出謀獻策,最後,成功把大昌行收歸旗下。

之後百富勤協助多 家大型紅籌公司來港上市,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實業,梁伯韜亦因而得到「紅籌之父」這稱號。只是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百富勤投資印尼一役,因印尼盾大幅貶值 而一鋪清袋,更於九八年一月被強制清盤,及後梁伯韜輾轉於○一年加盟當時屬花旗集團旗下的所羅門美邦,任亞太區主席,那時他仍與榮智健保持密切關係,並擔 任他的財務顧問,算是「Trusted Advisor」。至○七年任職私募基金CVC,任非執行主席。

但梁伯韜出任這些職務,遠遠不及出 任榮智健旗下隆源企業控股的副主席來得觸目,榮智健對於炒燶澳元外匯衍生工具而令公司虧損百億元,最終令整個王國拱手相讓感到耿耿於懷,澳元在金融海嘯後 來了個V形反彈,若然當時的白武士北京中信沒有平倉,到現在反而成為贏家;所以被踢出中信泰富後為求一雪前恥,榮智健用原班人馬,包括前中信泰富公司秘書 陳翠嫦,自己的私人秘書戴慧娟,幼子榮明棣,女兒榮明方出任隆源董事,再邀來軍師梁伯韜,密謀東山再起,留下一番事業讓子女得以繼承。

榮太 子重出江湖之路

20/10/2008︰中信泰富表示因投資槓桿式外匯產品錄得巨額虧損155億元,公司財務董事張立憲及集團財務總監周至賢 辭職。

21/10/2008︰公司復牌後重挫55%,收報6.52元。

22/10/2008︰證監會對事件展開調查。

27/10 /2008︰中信泰富股價跌至3.51元,創99年以來新低,市值由事件公布起計,合共蒸發75.6%。

11/2008︰母公司中信集團向 中信泰富撥出15億美元備用信貸,又認購公司新發行可換股債券。

3/4/2009︰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手持搜查令,到中信泰富總部調查。

8/4 /2009︰榮智健、范鴻齡分別辭去集團主席及董事總經理之職,由中信泰富大股東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及總經理常振明,接任主席及董事總經理。

5/2009︰ 中信泰富減持中鐵建,套現約4億元;集團又減持內房股上置集團,套現約3423萬元。同月榮智健減持6000萬股中信泰富,套現7.32億元。

12/6 /2009︰榮智健將其私人持有的2.3億股保利(香港)股份出售,套現7.9億元;同月成立私人的「榮氏企業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於去年十二月改名為 「隆源企業控股」。

17/8/2009︰中信泰富向國航及太古,分別出售12.5%及2%股權,套現73.48億元,令中信泰富在國泰的持 股量降至2.98%。

8/9/2009︰榮智健出席無錫商會活動時透露,計劃在年底前,以個人名義成立一家公司,專營中國房地產及金融業 務。

21-23/3/2010︰無錫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衞澤率無錫代表團訪問香港,當時榮智健已經以隆源企業控股董事局主席身份,與代表 團會面。

30/3/2010︰榮智健以香港隆源企業控股董事局主席身份,與前保利集團董事長賀平(鄧小平女婿),到江蘇無錫宜興市考察投資 環境。

26/4/2010︰梁伯韜自爆出任榮智健家族公司隆源企業控股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並計劃拓展金融、地產等業務。

阿 爺打救有前科

七八年來港,憑藉父親,已故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庇蔭而在港攻城略地,令中信泰富在九七年攀上千億市值的榮智健,在九六年十二月決 定與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團「分身家」。當時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同意以兩成半折讓價,即每股三十三元,配售二億九千一百萬股中信泰富予榮智健,令他的持股量 升至一成八(三億八千萬股),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由於認購股份需要九十六億元,估計當時他曾將股票按予銀行融資。

九七年八月,中信泰富股 價升上五十三元,令其身家暴漲到二百億元。惜金融風暴期間,股價插水至十三元水平,令榮智健出現財政困難,並被追收「孖展」,最後要由王軍出手,以三億美 元在市場掃貨穩定股價及為他補孖展,才令他避過一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8

荣智健单价700元海南拿地 从中信泰富走后门?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05/470009.s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去年从中信泰富(00267,HK)黯然出局的前公司主席荣智健在干什么?事实上,他并没有闲着,他于2009年 4月离任,旋即成立私人公司;并在几乎同一时间,通过挂牌出让方式获得在海南万宁“神州半岛”多块土地。
然而,荣智健私人公司近日被曝出拿地 成本低至700元/平方米。在中信泰富作为神州半岛一级开发商、享有取得土地的优先权的同时,荣智健私人公司被业界质疑存在与中信泰富“关联交易”。
中 信泰富百亿打造神州半岛
“万宁太美了,太阳河简直就是亚马逊河的翻版,这里是一方投资置业的理想热土。”早在2004年海南(香港)经洽会 上,万宁便吸引了时任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的青睐。据媒体报道,荣智健曾多次赴万宁市考察,并多次公开表达对于万宁的眷恋。
资料显示,万宁市位 于海南岛东南部沿海,东濒南海,西毗琼中,南邻陵水,北与琼海接壤。距三亚112公里,海口139公里,处于东线高速公路中部。神州半岛三面环海,一面接 陆,面积24平方公里,东南长8.7公里,西北宽2.7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005年9月6日,中信泰富与海南省万宁市政府签订合作协 议,由中信泰富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开发神州半岛,该项目规划范围约38.43平方公里。中信泰富拟将神州半岛建设成一个旅游综合开发区。
每平方 米700元低价拿地
距离当初签订协议5年有余,神州半岛包括整个万宁市在中信泰富以及当地政府的共同开发之下,已经逐渐成型,海南万宁当地市 区楼盘已经超过6000元/平方米。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的获批,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地拥有一级土地开发权的中信泰富将获得巨大收益。
不过,就在此时,早已淡出中信泰富的荣智健却被曝出借中信泰富之手取得多处地块,并且价格极为低廉——这也立即招来“关联交易”的质疑。
据 悉,中信泰富与其前主席荣智健名下的私人公司,在去年4月,通过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在海南万宁市“神州半岛”的12块土地,荣智健的私人公司以低价获得其 中5块住宅用地。
该次交易中,荣智健私人公司耀星发展及帝港企业出资仅1.96亿元人民币,购入占地54万平方米的土地,折合每平方米楼面地 价仅约700元,远低于当地市区无海景楼盘逾6000元/平方米的售价。
业内人士指出:“中信泰富作为神州半岛的一级开发商,享有取得土地的 优先权,但却愿意将可建楼面面积多达27万平方米的土地让予荣智健投得,难免有关联交易之嫌。”
昨日(5月4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致电中信泰富投资者关系部,但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而在其他媒体报道中,对于中信泰富与荣智健是否就神州半岛的土地竞投、开发及销售等方面订立合作 协议,中信泰富未作回应。
海南项目预谋已久?
荣智健,1942年生于上海,曾任中信泰富主席,2005年以133亿元人民币身价位列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首。
2008年,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令荣智健在商界的领袖地位遭到剧烈冲击。2009年4月8日,他辞去中信泰富 董事及主席职务。其辞职之后的去向随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当时,荣智健透露“正成立公司”、“将涉及金融地产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荣智健 2009年4月辞职之后,5月份便闪电套现超过15亿港元。其中2009年5月初以每股12.2元配售6000万股中信泰富,套现7亿港元,使持股比例由 11.48%降至9.8%。一个月后,又配售保利香港2.3亿股,套现7.8亿港元。
当时,有知情人士透露,从中信泰富请辞之后,荣智健一直 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一系列的套现行为可能是因为找到了好的项目。
此后,荣智健也曾表示,“若无利益冲突,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巧合的是,海南万宁项目的拿地时间正好与其成立公司时间相吻合。
“从拿地资金安排以及时间上来看,对于海南项目的取得,荣智健可能早就有所打 算。”业内人士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49

「隧道霸王」榮智健硬搶紅隧

2005-5-5  NM




每年純利超過三億的東隧,本週日 開始加價六成七。身為東、西兩隧大股東之一的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在一片民怨載道下企硬加價,原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製造紅隧大塞車,逼政府就範,賤 讓紅隧,完他一統三條海隧大業的夢想。面對這個「隧道霸王」,難怪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接受本刊訪問時也按捺不住,暗寸榮智健,「今時今日嘅上市公司唔 可以淨係講賺錢,都要講企業責任同公民責任。」「好緊張,呢幾日都好緊張,今朝六點幾就喺電台呼籲,都算冇事啦!」本週二清晨六時許,一開收音機就聽到環 境運輸及工務局長廖秀冬的呼籲:「早啲出門口,今日盡量搭公共交通工具,唔好自己揸車。」這天上班、上學一族都如臨大敵。一小時後,電視上見廖秀冬又緊張 地在灣仔紅隧入口處巡視交通情況。下午一時,她接受本刊訪問時已掩不住倦容。極倦的廖秀冬對今次加價事件似乎不吐不快,接受訪問時主動暗寸中信泰富主席榮 智健無社會責任。「今日社會,企業要有承擔,唔係淨係賺錢,全世界大上市公司,都係同市民、同政府合作得好。我覺得企業社會責任,係現代社會必須要有㗎,我唔相信社會接受一個完全漠視民意,漠視社會需求的公司。」被廖秀冬暗寸的榮智健現年六十三歲,被稱為「榮太子」,他的祖父是中國綿紗大王榮德生,父親榮毅仁更曾是國家副主席,所以榮智建一直與中方關係良好,被視為紅色商人,更被選為中國首富之一。他坐擁資產值五百一十三億的上市公司中信泰富,亦是東隧和西隧的大股東之一,而今次東隧加價,他正是始作俑者。「佢(榮智健)助手范鴻齡嚟開會(傾東隧加價),態度好囂張,佢話:『如果你叫我唔好加價,我想話呢個問題已經concluded(作了結論)。』即係唔使再傾。」環運局一名知情人士透露。

點 解紅隧唔塞車本週二,東隧加價的首個工作天,各方嚴陣以待,恐防紅隧癱瘓,但出乎意料,紅隧比平時更暢通,除了市民合作,提早出門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外, 原來最厲害的武器是政府調控交通燈號「閘車」,控制車流。當日,不少職業車司機都指在彌敦道及窩打老道一帶的紅燈時間明顯比往日長,所以該路段亦出現輕微 擠塞。運輸署發言人亦承認,週二早上九時前曾先後兩次在彌敦道調控交通燈,但否認為了控制紅隧車流。雖然上述措施非為控制紅隧車流而設,但環境運輸及工務 局長廖秀冬卻承認,為應付東隧加價而可能造成的大塞車情況,政府在全港不同地點的交通燈上「做手腳」,改變交通燈訊號的長短來控制車流。她更強調,這是針 對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拖。

榮智健好惡這也難怪,當年批出東隧專營權的合約條款模糊,只訂明經營者可以在指定年期得到合理回報,即使政府否決加 價申請,也可以交由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裁決。今次裁定東隧可加價,正是因為九七年,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裁定東隧應可有百分之十五至十七的回報率。「東隧認為佢 係蝕頭賺尾,因為開頭八年係無錢賺,○二年申請加價五蚊又唔得。佢哋今次提出其中一個理據係,如果以一九八六年建隧道時計,當年利息有成十幾廿厘,放落基 金都有十幾個百分比利潤,今次加價只係pick up return(追回收入)。」知情人士透露。對於裁決結果,廖秀冬都說是時不我與。「其實,今次仲裁時,我哋都有要求將回報率調低至百分之十二至十四。好 不幸,個官判時已經係○四年第四季,佢睇到恒指上番一萬四千點,認為成個經濟起飛緊;同埋佢認為五、六年嘅經濟低迷,相對一份三十年嘅合約,唔算好 significant(影響好大),佢要咁判,我都冇辦法。」不過,商界一直懷疑,政府敗訴是刻意「鬆章」,因為政府都想借東隧加價,順勢將紅隧同東、 西隧合營,解決車輛分流問題。對這個講法,廖秀冬答得曖昧。「呢個我好難答,你最好講俾我聽,如果有啲咁嘅事可以講得出substantial(實料), 我都好想知道,你哋有冇多啲資料?我會好歡迎。」國際仲裁的結果令榮智健如虎添翼,政府曾要求東隧延遲加價,但中信泰富都不肯讓步。「佢話我哋(政府)已 經由○二年拖咗佢兩年幾,佢要追番,我哋根本唔夠時間做嘢,後尾先肯的士遲兩個月,小巴七月先實施,但已經叫做極限,冇得再讓。」廖秀冬坦言談判很困難。

志 在紅隧榮智健企硬加價,令東隧每年收入增加逾一億元。不過,他真正的目的並非這區區一億元,而是每年有六億多元盈利的紅隧。「東隧咁加法,啲車谷晒去紅 隧,紅隧梗係亂,到時佢哋(中信泰富)咪大條道理建議攞埋紅隧,將三條隧道一齊經營,分流啲車,咪唔會塞死一條隧道囉!」運輸署一名官員說。為得紅隧,中 信泰富早於九七年已作部署。九七年開始,中信泰富先不斷增持東隧股權,至今已成東隧最大股東,持逾七成股權;九九年,中信泰富旗下的香港隧道及高速公路管 理有限公司便投得紅隧的管理權,所以中信泰富其實已一步一步「進駐」紅隧。到了○一年,便開明車馬問政府攞紅隧,建議將紅隧與東、西隧合組聯營公司, 劃一收費,解決紅隧擠塞問題。這個建議驟看不俗,但其實是要政府免費將紅隧拱手相讓。「○一年時,紅隧仍收緊十蚊(的士、小巴及單層巴士),未加過價,當 時佢哋就假設紅隧冇得加價,認為紅隧賺唔到錢,冇價值,所以就唔肯用錢買。」廖秀冬透露。對榮智建來說,這個確實是如意算盤,事關他擁有的西隧不單負債五 十七億元,而且目前仍然虧蝕。根據○四年資料,西隧每年約有六億五千萬元收入,扣除四億一千二百萬元的負債利息及營運開支,剩餘的二億四千萬仍不足以繳付 債項。據西隧的資料,現時該隧道的累積虧損達二億一千三百萬元。至於東隧,每年約有三億元盈利,但仍不足以幫西隧填債,榮智健看準每年有六億多元的紅隧, 一旦將三條隧道合併,西隧可立即脫債,其五十七億債項會轉給合營公司;其次三條隧道合併後,總盈餘更可達十億元,屆時西隧不單可轉虧為盈,東隧盈利亦會上升。

如 意算盤打不響不過,政府都不笨。「佢夠膽提出零價錢俾紅隧佢,而家佢揸住兩條已經咁惡,俾佢揸埋紅隧,咪俾佢掐住條頸。」知情人士說。事實上,政府亦不可 能免費送上紅隧,因為現時政府發行的「五隧一橋」債券,主要賺錢的只有紅隧,一旦政府失去這隻「金蛋」,不單每年少收六億八千萬元,而且隨時要用五十多億 元贖回巿場上的債券。如意算盤打不響,中信泰富就在○二年申請加價,加幅更高達三成三,但至○四年底裁決後,因要追加過去兩年半應有盈利,最後加幅達六成 七。廖秀冬也承認:「佢(中信泰富)係想攞紅隧,佢都公開講咗,做生意梗係咁。但係我哋政府點可以隨便將公帑,公家擁有資產賤送、賤賣。」要解決隧道加價 的計時炸彈,政府明言不會斥資回購東、西隧,最可行的方案仍是將紅隧同東、西兩隧合營,延長東隧專營權。廖秀冬承認與中信泰富談判多時,但雙方在多方面, 包括汽車流量、營運期、內部回報率等全部都有分歧。「呢啲談判有得亦有失,又唔係佢賺晒,所以傾咁耐。如果我咩都俾佢,今日都傾完啦,你要維護公眾利益, 唔可以俾佢賺晒。」廖秀冬說。中信泰富企硬,政府又不想蝕,廖秀冬坦言談判不知何時了,只嘆:「我係咁㗎啦,我對商界一樣企硬。」

東隧加價 事件簿95:東隧以無法達到15-17%的合理回報,申請加價一倍,但被行政局否決。1/96:東隧將加價申請提交獨立仲裁人仲裁5/97:仲裁人裁定東 隧可加價,私家車及的士收費由10元加至15元,其他種類車輛收費加幅亦高逾五成;並建議每約5年增加收費5元,及在03年實施第二次加價,唯有關建議沒 有約束力。9/02:東隧向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申請由03年1月1日起加價三成三。7/03:政府否決有關申請,八月,東隧將加價申請提交獨立仲裁人仲 裁。1/05:政府收到仲裁人的裁決,東隧的回報率未達到15-17%的指標,獲准加價。東隧於五月一日實施新收費。

職業車司機心聲貨櫃車司機山哥「我公司每日俾多四千八百元」「今次東隧加價,老細『焗住俾人搶』,如果頂唔住,炒人執笠,到時咪又係累死我哋!」山哥說,貨櫃運輸公司大多先與客戶以包運費、隧道費等全包形式簽約,所以東隧增加的收費就要運輸公司承擔。「以我所屬嘅公司來計,四十部貨櫃車就算一日走一轉,隧道費每日就增加四千八百元。」

的士司機袁志華「冇晒啲過海客啦!」「今次加得實在太離譜,乘客坐一程就俾多廿蚊,平時啲過海客今日都唔敢搭,有幾個客本來日日由順天邨坐去太古坊,今日 就只係坐去藍田地鐵站,$26.2搞掂。八折的士已經搞到我哋好傷,而家又無晒刋過海客,一更只係搵到五百零蚊,扣埋租錢、石油氣錢,實際只係得二百蚊收 入,遲早真係唔使做、唔使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9

榮智健蒙蔽股民中信泰富爆煲內幕


2008-10-23  NM




擁有西隧、東隧經營權以及大昌行等業務的藍籌股中信泰富,本週一爆煲,公司因炒燶外匯衍生工具合約而損手一百五十五億元,消息對投資界猶如投了一顆原子彈。

中信泰富股價本週二復牌後狂瀉五成半,市值一日蒸發一百七十七億,雖然公司已炒掉兩名負責財務的職員來祭旗;但在傳媒追問下,原來坐鎮財務部的主席女兒榮明方亦因此事而被降職;令人懷疑決定購入如此大額衍生工具與銀行對賭的是否另有其人。

而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及董事總經理范鴻齡皆是政商界有頭有面之人,後者更掛上強積金計劃管理局主席、行政會議成員等公職;中信泰富貴為藍籌股,與三、四線股同出一轍,不務正業而爆出這大醜聞,但榮智健及范鴻齡二人只道歉不辭職,令人對香港上市公司的管治操守打上問號。

翻開中信泰富共八頁有關盈警的通告,不禁令人心寒,因炒燶槓杆式外匯,虧損高達一百五十五億,相等於○七年度盈利的一點五倍。

向來只持滙豐、恒生等長線股的股民李先生,早期在二十八元左右購入兩萬股中信泰富,本週二看着股價甫開市即狂瀉四成半,他勞氣地說:「藍籌都去學人玩埋啲搏命輪,而家輸晒喇,高層就走出嚟話乜都唔知,搵啲會計師祭旗,完全唔合常理,即係當我哋啲散戶傻o架!」

中信泰富今鋪輸得最甘的,是購入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須接收的最高額達九十億澳元(約五百億港元);按中信泰富的公布,購入如斯大額澳元外匯合約,是減低公司在西澳洲鐵礦項目面對匯率的風險,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本週二的聲明中指,澳洲鐵礦預計的資本開支為十六億澳元,到二○一○年投產每年營運開支為十億澳元,與九十億澳元相比,相差甚遠。中信泰富豪賭外匯而損手,箇中另有故事。

 

中信泰富財務總監周志賢,已任職十八年,去年年薪一千六百多萬。於事件發生後,除了辭去財務總監一職外,亦同時辭去同系中信1616及大昌行非執行董事職位。

財務總監操盤

知 情人士透露,中信泰富上週舉行緊急董事局會議,高層向全體董事局成員解釋事件,謂負責買入這種外匯槓杆合約的,是中信泰富的財務總監周志賢。會計師出身的 他,九○年加入中信泰富,到○六年升為財務管理部董事。今年,他接到董事局的要求,要為西澳洲鐵礦項目的澳元資本開支,做好對沖風險。而根據中信泰富○八 年中期年報,截至六月三十日,公司手頭上未到期的外匯遠期合約及結構性遠期合約金額只為三十九億港元。

至 今年七、八月期間,澳元兌美元高企在0.95美元水平之時,一眾銀行就向周志賢推銷這款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並以「筍價」——即0.87作為接貨 價。而最熱烈推銷者乃是澳洲麥格里銀行。麥格里與中信泰富關係密切,寫字樓均設於金鐘中信大廈內,中信泰富在西澳洲的鐵礦項目拍檔Cliver Palmer的財務顧問也是麥格里。

輸錢皆因贏錢起

六月初時,市場已爆出廠佬因買入翻版Accumulator而損手,這種 人民幣與息口掛鈎的遠期結匯衍生工具,令印刷老行尊鴻興損手,最終控制權也被迫拱手相讓,早為市場人士討論。然而中信泰富財務總監周志賢,仍決定買入這類 似Accumulator的澳元累計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他的想法是澳元未來仍有升幅,到時公司就可以鎖定價格買入澳元,省下風險溢價。

澳元的匯價在七月份保持在0.9美元以上的水平,周志賢仍然可以0.87的匯價買貨,當然喜上眉梢,不但能為公司對沖澳元風險,而且透過在市場出售澳元賺了一大筆,於是繼續大手向銀行購入這類合約;中信泰富高層向董事局成員透露:「當周志賢繼續追貨,搏命開合約的時候,唔知道之前開咗的合約仍然生效,以為賺咗錢就出場knock out。」

踏入八月中,澳元的走勢有如吃了瀉藥,跌穿一澳元兌0.87美元的接貨價,周志賢替中信泰富與銀行對賭的合約訂明,仍然要在0.87這個價位買入澳元,甚至可能要以雙倍或更高倍數接澳元。

 

榮智健女兒榮明方(左)在事發時為公司財務部主管,是財務董事張立憲下屬。故今次事件,榮明方亦有責任,她於本週二已被公司降職及減薪。

海嘯淹至全軍覆沒

至九月初,投資銀行雷曼兄弟醞釀爆煲,全球金融市場風聲鶴唳,澳元繼續下滑,中信泰富就要不斷捧錢接貨,終於驚動了管理層,而整件炒燶外匯事件亦穿煲。

公司隨 即召開緊急董事局會議,商討如何解決事件,但董事局未有即時通報交易所,指望澳元反彈回升以減少財政壓力。然而事件穿煲於九月初,卻於十月二十號即本週一 才向公眾交代。其間,中信泰富的股價由廿四元一直下滑至十月初二十元水平,至十月七日,道指跌穿一萬點後,澳洲宣布減息一釐,澳元一日之間狂瀉一成,中信 泰富手持槓杆外匯合約就接貨接到手軟,股價狂瀉至上週十四元水平;上週中信泰富管理層見情勢危急再緊急召開全體董事局會議,才決定把事件和盤托出。但事隔 近個半月,如有知情人士利用消息進行內幕買賣,對廣大投資者不公平,本刊就此事向證監會質詢,證監會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個別事件,但會密切監察市場上的 不尋常活動,如發現不當行為,會採取行動。

主席卸責下屬孭飛

中信泰富發生如斯嚇人的醜聞,除落手落腳揸鑊鏟的財務總監周志賢 要起身,他的上司即財務董事張立憲亦要人頭落地。本週二,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向傳媒發表聲明,仍指二人未有盡把關職責,沒有把這些不尋常的對沖交易向他提 報,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周志賢雖然係財務總監,但係炒賣外匯時所簽訂合約,須上層簽名才獲得資金,或者補孖展數額,講緊億億聲,無理由管理層唔知,除 非公司平時以億元計的支票也可以由財務總監簽名就批准。」一上市公司主席說。

而類似情形亦出現過在其他上市公司,如經營媒體的星島集團亦因沾手衍生工具,○七年虧損近億元,結果集團以司庫未有遵守投資指引為由,要司庫承擔一切成本、費用及負債,老闆何柱國就以個人名義,向銀行作出五千多萬元擔保。

中信泰富如何炒出禍

中信泰富與銀行協定,在合約期內以1澳元兌0.87美元,購入澳元,較市價0.9低。

 

(贏)當澳元升至1澳元兌0.96美元時,中信泰富仍可以0.87匯價購入澳元,但最多只可贏5350萬美元。

 

(輸)當澳元跌至1澳元兌0.7美元或以下時,中信泰富就不斷以0.87價位接貨,成為輸家。

年薪千萬責無旁貸

中 信泰富爆煲,令投資界大跌眼鏡,花旗及高盛於本週一,立即把中信泰富評級降至沽出,花旗更把目標價由廿八元大削至六元六角。主席榮智健身家大縮水還事小, 最愛面子的他如今面目無光,他已向董事局每位成員,親自致電道歉,這醜聞亦令其他董事聲譽被玷污,例如坐在中信泰富的審核委員會成員有陸鍾漢,即陳方安生 的妹夫,也是同鄉兼世交。而榮智健更愧對投資者,去年向公司支取的董事酬金高達六千七百萬,但卻未能盡董事之負,維護股東利益。

去年收取五千六百萬年薪的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范鴻齡亦責無旁貸,最諷刺的是他身兼行政會議成員,也是強積金計劃管理局主席兼證監會收購及合併委員會主席等。股壇長毛David Webb就撰文指范鴻齡應該對上市條例熟悉,質疑他為何不速速公布對上市公司股價敏感的資料。

鑑於中信泰富與銀行購入的槓杆外匯合約,年期至二○一○年才完結,公司日 後的業績繫於澳元的匯價走勢。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指,澳元近年在商品價格上升及美元疲弱之下,被推高至七月的0.9849美元新高,但估計未 來一年,澳元有機會跌至四十美仙水平。「美國已減息到兩釐,澳洲好難支撐到六釐息口,未來一年都要大幅減息。而家環球經濟咁差,令企業生產減少,作為國家 主要經濟增長動力嘅資源商品需求亦自然大減,都令到澳元走勢繼續差落去。」

他又分析指,過去四次澳元高位分別在八四、八九、九六及○八年,每次高位相隔起碼十年八載,因此推算下次澳元高位,短期內亦難以出現。

阿爺打救認祖歸宗

中信泰富今次出事,直屬國務院的最終控股股東中信集團,為中信泰富協調安排十五億美元(約一百一十七億)的備用信貸,以解公司流動資金的燃眉之急,榮智健還表示「已好滿意,要心足。」其實榮智健已不是首次出事要「阿爺」打救。

七八年來港的榮智健,藉先父已故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庇蔭,在港翻雲覆雨,攻城略地。九七年公司市值曾攀上一千億元,進身藍籌股行列。而中信泰富大股東,一直是北京中信。但榮智健認為自己對中信泰富壯大功勞最多,於是提早與北京中信攤牌,希望可以「分身家」。

九六年十二月,北京中信董事長王軍,同意以兩成半折讓價,即每股三十三元,配售三億三千萬股中信泰富,予榮氏為首管理層,其中二億九千一百萬股,由他獨得,令他的持股量上升至一成八(三億八千萬股),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亦由於認購股份需要九十六億元資金,市場人士估計,榮氏當時將股票押予銀行融資。

九 七年八月,是榮智健最風光的日子,當時中信泰富股價直升上五十三元,他的身家暴漲至二百億元。可惜金融風暴掩至,中信泰富股價亦插水而下。到九八年六月, 更跌至十三元二角的新低點,榮智健財政不穩及被追「孖展」的傳言四起,最後由當時北京中信的王軍出手,以三億美元在市場掃貨穩定股價,並為榮智健補「孖 展」,才令他渡過難關。

去年中信泰富股價直闖四十八元八角水平,令榮智健鹹魚翻生,身家曾升至二百億元。但今鋪炒燶外匯,身家縮水至廿七億,同樣要靠母公司出手相救。現年六十七歲的榮智健,還是要「阿爺」的關照。

零售海嘯殺到埋身

本週一,本港公布第三季的最新失業率,達百分之三點四,比上季升了百分之零點二,但這數字還未反映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殺機」。

繼金融、地產、製造業相繼倒下,零售業將成另一個重災區,有六十年老字號的泰林電器亦已熬不住倒閉。本刊訪問多個零售界老闆,俱認為嚴冬已到,減薪裁員勢在必行。

上週五泰林電器突然倒閉,才揭發這個一向信譽不俗的六十年老字號,總負債達到一億七千萬元,但流動資金卻只有不足五十萬。過去兩個月因加租及生意減少,虧損已達六百萬元,正好反映零售業當前的困境。

據 行內人士透露,中原、百老匯等大型連鎖店,已暫停擴充;國美電器部分分店在租約期滿後,亦不再續租。行內人士還開始估量下一個「受害者」:「行內個個都 知,有間呢幾年擴充得好快嘅電器行,已經欠供應商六個月數。呢行普遍有兩個月數期,有人就喺找數前,將賣貨所得嘅現金向銀行抵押借錢,大肆擴充。然而當經 濟轉差,流動現金就會唔夠冚咁多間鋪嘅營運開支,肯定大鑊!」該間電器行,現有員工超過六百人,該公司拒絕對傳聞發表評論。

事實不單電器行頭,牽涉「衣、食、住、行」這四個大範疇的零售商,早已叫苦連天,還望神仙打救。

衣開季即要大減價

「我呢兩日行街巡視市道,發現有行家竟然喺呢個月將新貨減至半價,我就知道大鑊了!」美麗寶集團董事副總經理吳民傑嘆道。

原 來每年十月屬剛開季,時裝界的新貨絕不減價,到開始轉季才需劈價清貨,否則全年「拉上補下」難以賺錢。雖然自由行時生意不俗,但由於十月中開始,生意比預 期淡靜,且預期未來更無運行,故有同行搶先劈價爭生意。吳民傑表示這星期會和同事緊密開會,重新檢討策略,不排除加強推銷。他表示過去一年,零售租金及人 工成本暴增,是現時零售業難捱的元兇。

「香港的零售業是暴冷暴熱的。過去一年零售好景,業主就狂加租,有業主竟然加租七成以上!零售商要保住旺區嘅策略性據點,亦要焗住租。當時預期營業額會繼續上升,抵銷這些fixed cost(固定成本)。但現時市況逆轉,呢啲貴鋪肯定要蝕,捱唔住無可避免都要執。」

擴張過急高危

過去一年極速擴張的時裝店,自然首當其衝。有行家便透露,時裝集團I.T自前年找來盧永仁加入出任董事總經理後,擴張明顯過急。該公司最新年報透露,I.T截至今年三月在香港有一百七十二間店,比去年多了十六間。年內香港零售店的租金平均呎價上升達一成七,而該集團租金開支按年上升達三成三。當時營業額仍能抵銷租金增幅,但未來前景難以預料。

一名行內人士說:「佢哋啲鋪幾貴都肯租,去年剛開拓澳門業務,就喺澳門的威尼斯人酒店,一口氣狂租了七、八間鋪,打通成過萬呎鋪位,根本生意額唔夠維皮,同行都知佢蝕到攤攤腰!」

現 時I.T的手頭現金四億多元,流動負債三億多,佔總負債九成六。其他服裝店如威高(Veeko),流動負債九千七百萬,但手頭現金只有二千多萬,而 Joyce的總負債更百分百屬流動負債,約為二億,手持現金則為二億五。在現時營業額裹足不前,銀行又收緊信貸下,部分服裝店已處高危,極大機會裁員縮 鋪。

食業主減價免執笠

飲食業是香港經濟好壞的寒暑表。面對金融海嘯,有五十間分店的扒王之王老闆李德麟亦大呻:「呢兩個星期 營業額已經跌咗兩成。我哋為咗迎戰,已經將啲食物減至七折。不過而家啲人根本唔想消費,入嚟叫個三十幾蚊、最平嘅餐,填飽個肚就算。」面對這個挑戰,李德 麟指扒王之王有十間鋪將於這兩個月租約期滿,假如業主不肯減租,他就會把該鋪「關門大吉」,每間鋪約有二十至三十名員工會受影響。

而經營燒味茶餐廳、有三十間分店的太興燒味老闆陳永安指出,愈高級的食肆,才是「爆煲」重災區,他說:「聽啲行家講,佢哋嘅生意已經少咗三成,我間公司相對低檔,營業額只係少咗百分之五。」他認為這反而有利他在鋪租上講價:「有啲業主幾個月前仲企到好硬,話要加我兩成半租,我話最多一成,點知佢唔肯簽約。呢幾日打俾佢,佢話你開價啦,最後加唔到一成!」

由於部分飲食店擴充後,會保留多些現金備不時之需,部分月份結算都是透過銀行借出短貸找數,食肆每三個月就以P(最優惠利率)加百分之二至三的利息償還,如暫時無法償還就要罰息,陳永安說:「我哋每間分店都要借百幾萬,銀行睇到暫時仲有生意,所以暫未收緊。」

最差裁員四萬人

事 實上,飲食業同行都表示,現時屬入秋旺季,且年尾及來年新年的酒席已安排好,短期不會出事,「海嘯」影響最快到明年三月後才浮現。其中專走高檔路線的餐 廳,在今年中股市爆煲時,生意已受影響。部分供應商表示,一般食材賒數期為一至兩個月,有食肆已開聲要求半年數期,他們都不肯交貨。

一名飲 食界老行尊指出:「現階段會結業嘅都係小型食肆,但有啲大集團都唔好忽視,尤其舊年好多人以為個市好就勁擴張,簽落嘅租金又平得去邊?」近日股價大跌兩成 的稻香集團,去年相對一眾食肆表現得較進取。一年間增設了七間新分店,又擴展旗下航空膳食業務,甚至沾手茶餐廳及收購泰昌餅家少數股權。去年六月上市集資三億多的稻香,手持現金二億七千多萬元,但流動負債達二億九千萬。而行內亦傳聞,美心集團在中環捱貴租的食肆,已處「吊鹽水」階段。

餐 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揚言,飲食業最壞情況可能要裁減四萬人:「直接啲都要講,食肆經營困難,食物價格減唔多,租金亦唔一定減到,最有效率減成本就一定係 裁員。而家嘅經營情況仲差過沙士,沙士嗰時飲食業有十八萬名員工,最後裁剩十六萬。今年香港飲食業有二十萬員工,減番去十六萬,唔係無可能。」

住地產跌價大蕭條

根據地產代理監管局顯示,截至○八年九月,地產代理及營業員達二萬三千多人。然而依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今年八月的一、二手總成交,只有五千二百多宗,這兩個月情況更差。在杯水車薪下,地產代理行唯有大裁員。

上週初,利嘉閣地產公布,已關閉十五間分店和裁走逾百名地產代理,該公司並再裁走四十名後勤人員,部分部門合併。即使幸運地未被「開刀」,員工每天返工心情都非常忐忑,「之前上頭講過,只要勤勤力力,唔怕俾人炒。但最後原來公司要慳錢,都唔會理你表現,幾勤力嘅同事都被炒。老細仲話嚟緊每個月都會檢討一次,而家日日返工好似等判死刑,做嘢搏都無用,最終都係望天打卦、聽天由命。」

而 兩大地產龍頭中原及美聯除了關閉分行之外,表現差的經紀亦無得留低,前者已公布於年底前會裁減一百二十人,另有傳美聯於年底前裁減一千二百人。「好多分區 本來有三、四條team,而家都汰弱留強,整合做一條team就算。你知地產經紀好多都洗腳唔抹腳,最近有新盤入伙,收到發展商俾嘅一手佣金,所以仲頂得 住。但發展商而家都延遲唔推新盤,遲啲真係難捱!」一名中原地產經紀呻道。

行蝕本生意極速斬纜

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汽車及汽 車零件的銷量,今年八月與去年同期比較已下跌一成四。經營水貨車的富利堡老闆黃毅力,完全感受到生意淡泊,他指出這幾個月已經無人買法拉利,即使百二萬一 架的GTR亦要劈價至九十萬才有人要,最受歡迎的車是又平又實用的七人車。而現在賣車,更是賣一架蝕一架,他說:「蝕錢都要賣,我而家要錢唔要貨,留返啲 現金喺手,出年經濟好啲,手頭嘅現金就會升晒值。」

不但車市淡泊,早前黃毅力曾代理遊艇生意,賣出三隻遊艇,賺了數百萬。不過他看不好後市而極速「斬纜」:「一隻遊艇千二萬,個客只需要落百分之十訂金。要等四、五個月,隻遊艇運過來先可以收埋尾數,運費已要一百萬。如果買咗遊艇個啲人撻訂,我就真係要坐艇喇。

「而家暫未裁員,我都希望同員工共渡時艱,所以我叫啲同事要勤力啲,而家金融海嘯,只有可以爬到上山頂嘅唔使死!」他自己亦慳得就慳,更考慮過由現居山頂搬到麗港城居住:「我諗過,如果我搬去一啲平租嘅屋,每年慳番幾百萬放入股市,幾年之後已經可以翻幾番。」

前景可以更差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關焯照認為,最壞的情況尚未來臨,他說:「預計明年初最嚴重,失業率會升至百分之五點五,即係二十幾萬人失業。失業第一波當然係出口、金融、銀行同地產,已經發生緊;而第二波就係零售、飲食、娛樂裁員,而家先剛剛開始。」

關 焯照亦指出,市民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會嚴重影響內部消費表現。他認為香港已經極速地由一個通脹時代步入經濟衰退的年代,並預測本地生產總值(GDP)由 今年的百分之六點五,下降至下季百分之二,他說:「明年香港經濟更加會有負增長,預計係負百分之二至三點五。失業率仲會不斷惡化,如果明年頭兩季,經濟衰 退的情況持續,就有可能踏入通縮。到那時,樓價再跌三成、恒指又會再跌五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61

中環在線:榮智健膺滬首富 李華華

2011-5-13  AD




 

雖然中信泰富(267)小股東對榮智健嘅「貢獻」仍未釋懷,但另一邊廂榮生就繼續威。根據2011胡潤上海財富白皮書顯示,紮根香港嘅榮智健,以220億人仔身家,成為上海首富,喺全中國排名第29。

 

根 據白皮書資料,上海係全中國第二多千萬富豪嘅地區,有成13.2萬人,當中7800人更係億萬富豪,即係話,平均每175人裡面就有一個係千萬富翁,真係 行次外灘都撞到幾件。至於上海富豪榜裡面,最後生係31歲嘅姚明,佢同時亦係全國最年輕富豪。最年長係88歲嘅榮豐控股盛毓南。盛老先生何許人?曾經流傳 係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爸爸,但王征就冇正面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79

榮智健MBO中國首富模式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3/12.htm

榮智健成為中國首富的重要財富是在「中信泰富」擁有的資產。在「中信泰富」從沒有股份到1992年開始通過配股持有3000萬股,十多年來榮智健已經擁有 4億多股,是僅次於國家的第二大股東。「中信泰富+榮智健」的模式建立了榮個人在「中信泰富」利益分配的清晰模式: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資、共同發 展。

榮智健以「併購+注資+投資」、「擴股融資+發可換股債融資」模式,通過擴股或發可轉債融資完成併購,並向併購項目注資、投資,提升併購項目的盈利能力。做大「中信泰富」實現國家資產增值的同時,完成個人財富的增長。
  通過不斷地派息,榮智健得到了30多億港元,有力支持了增持「中信泰富」股份需要的資金。

  
感謝香港世界金融證券研究部龔志良 深圳市牧馬人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余建新
  
*作者為香港某證券公司副總裁兼運營總監。曾就職於北京天鴻集團、香港北京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京泰實業集團、香港京泰證券。在投資、重組和資本運作方面有超過9年的實際操作經驗。

初期的個人創業
在「愛卡電子」給兄弟打工,成為「小老闆」
  榮智健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與其在天津大學電子工程系專業背景相關的電子業。1978年6月,榮智健隻身到香港,當年11月在其堂兄弟榮智鑫、榮智謙於1963年創辦的「愛卡(Elcap)電子有限公司」(下稱「愛卡電子」)「打工」—任董事總經理,但並未持股。
「愛卡電子」最初產品包括電容器、電子手錶和玩具等,後來轉為以生產集成電路和電腦隨機存取存儲器為主。在轉型過程中,榮智健促使「愛卡電子」順利趕上高科技班車,也逐漸由「打工者」轉變為公司股東。
1981年「愛卡電子」增資擴股,榮智健購買股份,持股33.3%。1987年,榮智鑫、榮智謙將「愛卡電子」股份轉讓給榮智健,使之持股比例達 66.7%。先後兩次總投資約100萬港元,購買資金主要來自其父榮毅仁在香港的九龍紗廠、南洋紗廠的股份與股息以及其在「愛卡電子」歷年的分紅。
1989年,榮智健將持有的「愛卡電子」全部股份轉讓給另一股東「美國Fitelec公司」。公司整體作價1200萬美元,榮智健獲得約800萬美元(相當於5600萬港元),是其初期投資的50多倍。
關於「愛卡」的資料目前已不多見,除了其基本脈絡外,其中榮智健股權獲得的詳細過程是我們根據結果進行的推測分析(如圖1)。
  
邊「打工」邊做創業投資CADI
為兄弟「打工」的同時,榮智健也開始用從「愛卡電子」賺的一部分錢在美國做創業投資。
1982年,榮智健與合夥人Michael、林銘來在美國加州sanjose創立了「加州自動設計公司」(California Automate Design Incorporated,下稱CADI)。CADI初期投資200萬美元(含部分貸款),榮智健佔60%股權。
  CADI是當時全美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公司,他的合夥人是在IBM工作的全美知名軟件專家。CADI的業務實際上仍與「愛卡電子」有關,榮智健主要負責開拓香港地區和內地市場,主要業務就是「愛卡電子」。
1983年,CADI擴股,策略投資者「Mentor Gaphics」獲得28%股權。1984年,「Mentor Gaphics」將自己的硬件公司資產與CADI的軟件資產合併,並在當年以美國第一家計算機輔助設計設備廠商上市,榮智健持有18.8%的股權。合併後 的公司當年股價增長40多倍。1992年之前,榮智健將自己擁有的CADI股權悉數出售,約4800萬美元,套現了近3.7億港元(如圖2)。
上個世紀70、80年代香港電子業,80、90年代美國的計算機業是創業致富的黃金時期。榮智健通過商業嗅覺連續把握兩次機會。這個過程中,家族對其初始資本的支持不可忽視(見附文《家族商業財智對榮智健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其把握機會所體現出的商人天賦。

繼承父業,借力「中信香港」併購
榮智健在經受了「愛卡電子」、CADI初期的創業考驗並取得階段性成功後,逐漸完成向商人的轉變。80年代末期,榮智健開始繼承父業,借助「中信」在香港長袖善舞。
  1985年開始,榮智健擔任「中國國際信託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香港」)的非正式顧問,協助策劃投資「東區海底隧道」(當時「中信香港」的董事總經理為米國鈞,董事有熊向暉、莊壽昌、王軍等)。1986年正式加入「中信香港」,任董事總經理。
榮智健加入「中信香港」的主要作為是併購,通過超常規併購迅速做大企業,並為將來注資「中信泰富」作好準備。在很短的時間裡,「中信香港」完成了一些大的收購。
1987年2月以23億港元收購「國泰航空」12.5%的股權。「香港國泰航空公司」是老牌的英資公司,也是國際性航空公司。1987年,香港股市、 地產及世界航運業尚處於低潮,「中信香港」經過研究分析,決定收購「國泰航空」的部分股權。榮智健說:「我們分析了差不多六個月,覺得國泰的盈利前景看 好,經營完善,而且有一支優秀的管理隊伍。」
榮智健甩出的收購「國泰航空」股權建議書遭到了主張「循序漸進穩根基,逐步發展壯實力」的公司高管人員的強烈反對。榮智健就將自己的建議向北京總公司匯報,結果不到五天就得到批准。國務院為此批准8億港元,作為「中信香港」的運作資金。
1990年以100多億港元收購「香港電訊」20%股權。這是「中信」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項投資,「中信」一舉成為當時香港市值最大的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成為香港第一個大量入股英資大行的中資企業。
  「中信香港」還擁有「港龍航空」、「百富勤集團」、「香港東區海底隧道」、「澳門電訊」等公司股權,另外還有約十億港元的房地產、一個約80萬噸的船隊(後減到30萬噸)、江蘇利港電廠等內地諸多電廠(如圖3)。

借殼「泰富發展」上市,打造
「中信泰富航母」,淨賺1.53億港元
「中信」在香港的發展離不開「中信泰富」(前身是「泰富發展」,有關「泰富發展」的情況見附文),正是在「中信泰富」的平台上,榮智健演繹了一幕幕資本大戲,通過「收購航母」—「中信泰富」,逐步樹立其在香港資本市場的紅籌巨頭地位。

  收購「泰富發展」四步曲:
第一步 : 3.97億港元直接購買51%的股權
1989年8月,「中信香港」就設立全資子公司「Monbury」,專門負責收購「泰富發展」。持有「泰富發展」控股權的曹光彪家族成為直接目標。榮智健於1990年1月聘請收購專家梁伯韜、杜輝廉的百富勤為收購財務顧問。
收購非常順利,「中信香港」迅速買下曹光彪通過「Rockhampton 投資公司」持有的51%股權,共3.311億股,每股作價1.2港元,總價約為3.97億港元(如圖3中的1)。
第二步 : 換股擴大控股權
  「中信香港」用旗下「港龍航空」38.3%的股權作價約3.739億港元與「泰富發展」增發的股份進行交換,折合「泰富發展」約3.116億股(每股 按收購價1.2港元計算,此次共增發3.8億股,「泰富發展」總股本達10.8億股)。至此,「中信香港」持有擴股後「泰富發展」59.51%的股權(如 圖4中的2)。
第三步 : 出售「永新股份」,回收7000多萬港元
「中信香港」將「泰富發展」旗下「永新股份」8%的股權共4891.9萬股,以每股1.5港元的價格轉讓給曹氏,「泰富發展」回收資金7337.85萬港元(如圖4中的3)。
第四步 : 轉讓兩處物業,回收5.5億港元
「中信香港」將旗下「裕林工業中心」、「大角咀中心」以5.5億港元轉讓給「泰富發展」(如圖4中的4)。
上述同時進行的一攬子交易中,「中信香港」用「『港龍航空』38.3%的股權+兩處物業」即實現了借「泰富發展」的殼上市。由於獲得對「泰富發展」的 控制權,「中信香港」並未喪失「港龍航空」及兩處物業的控制權,還獲得了1.53億港元的現金淨流入(5.5億港元-3.97億港元)。
而「泰富發展」在轉換東家的過程中「淨現金流出」3.95億港元。「泰富發展」5.5億港元購買「中信香港」兩處物業,只回收了出售「永新股份」8% 股份獲得的7337萬港元;增發新股3.8億股中,除用於置換「港龍航空」股權的3.116億股外,尚餘6838.765萬股,獲得8206.5萬港元 (6838.765萬股×1.2元/股)。
  為補足這次併購中需要的龐大現金流,1991年8月,「泰富發展」隨即以每股1.35港元配售14.9億股新股,主要由郭鶴年、李嘉誠認購。「中信香 港」同時將「國泰航空」12.5%股權注入「泰富發展」,換回「泰富發展」約24%股權,並將其改名「中信泰富」。這樣,「中信香港」在「中信泰富」的股 權下降至49%(如圖5)。
我們可以發現「中信香港」已經開始了其在「中信泰富」的戰略部署,即「注資—套現—投資」的發展模式。

收購併重組「國泰航空」和
「港龍航空」,初顯紅籌老大風範
1990年「國泰航空」和「港龍航空」兩大公司的收購和重組是在中央政府強力支持下完成的。這次併購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大航空公司業務資源的整合上,對榮智健來說則是把握了良機,第一次顯露出了「中信」紅籌老大的強悍作風。
  「港龍航空」是根據中央政府的設想,作為引進外界管理經驗和刺激並改進中國民航管理而建立的以中資為主的航空企業。先從香港飛內地開始,再考慮擴充外埠航線。為獲得當時港英政府批准,包玉剛出面持股。
「港龍航空」成立後在航線上受到「國泰航空」以及「中國民航」的競爭與牽制。開始幾年財務上每年都有虧損。這期間,「國泰」與「中航」因香港飛北京、 上海航行班次上的糾紛不能解決,想與「港龍」合作,解脫與「中國民航」在內地與香港黃金航線上的爭執,維持其在香港相對壟斷的特權。也就是說,「中國民 航」、「國泰」、「港龍」三者有業務以至股權重組的必要。榮智健在此時介入,面對「中國民航」的政府特權,「國泰」的英資地位,以及「港龍」包玉剛的實 力,打出了紅籌牌。
而此時非常有利的條件是,到1987年,「中信香港」也已經在「國泰航空」持有12.5%的股權,形成了一個既得到中央支持又與英資聯手的有利地位。這對在英資的夾縫中求生存又渴望中央支持的「港龍航空」來說是無可奈何的。
1989年,包玉剛將所持40%的「港龍航空」股份轉讓給曹光彪,但實質是為了再轉讓給「中信香港」「過橋」。
1990年1月17日,進行了一攬子交易:
1. 「中信香港」買下曹光彪持有的65%的股權(包括包玉剛過橋40%)。
2. 「中信香港」將「港龍航空」14%股權,即8000萬股轉讓給「太古集團」(「國泰航空」的母公司),自持51%。
3. 「太古集團」將4000萬股轉讓給「國泰航空」。
  4. 「港龍航空」定向增發2億股予「國泰航空」。
1990年2月,「中信香港」將「港龍航空」38.3%股權注入「中信泰富」(當時為「泰富發展」)。
完成後,「港龍航空」的股本為8億股,股權結構如圖5所示。通過重組,「港龍航空」成了「國泰航空」的子公司。「港龍航空」業務經營由「國泰航空」管理。「國泰航空」及「太古集團」放棄內地航班服務,原飛北京、上海的航線「讓」給「港龍航空」飛行,以扶持其發展。


「恆昌」收購完成
職業經理人到企業所有者的轉變
  1991年開始的「恆昌」收購,榮智健在「中信」的身份開始發生質的變化,從一個職業經理人轉化為企業的所有者。
「恆昌企業」為歷史悠久的華資集團,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貿易及投資控股公司,其主要資產是「大昌貿易行」。「大昌」的主體業務有三塊:房地產、汽車 貿易以及傳統的糧油貿易,此外還代理化妝品、數個品牌家電音響、建築裝修材料的銷售。其中以汽車貿易最引人矚目,它擁有7家汽車行,佔全港汽車銷量四成。
榮智健盯上了「恆昌」,而他的對手—一些香港富商也盯上了「恆昌」。
1990年8月10日,恆生銀行首任董事長林炳炎之子林秀峰的百寧順、周大福企業老闆鄭裕彤、北海實業徐展堂共同出資60億港元成立「備怡公司」作為收購「恆昌」的旗艦,分別持有25%、65%和10%。1990年,基本談判成功,作價54.1億港元。
「備怡」收購完成後的第一步計劃是把「恆昌」的海外資產剔除,再分割「恆昌」的三大板塊業務:鄭裕彤得物業,林氏得「大昌」的汽車代理權,徐展堂得糧 油等貿易經營業務。「備怡」分割「恆昌」是因為當時向匯豐銀行貸款40億港元作收購之用時,匯豐銀行的條件是,收購一旦成功,必先出售部分資產,償還部分 貸款。何善衡因為不希望一手開創的集團被分拆瓦解,遂拒絕了「備怡」的收購計劃。騎虎難下又志在必得的「備怡」擬強行收購。1991年5月2日,「備怡」 提出收購建議,每股254港元,作價53.4億港元。6月11日,收購建議書正式發出。
  6月12日何善衡主導董事局以價格偏低為由呼籲股東不要接受「備怡」的收購建議。6月15日,「恆昌」財務顧問寶源投資發出62頁反收購文件,詳列 「恆昌」在香港及海外的77項物業估值52.5億港元,「恆昌」代理權及採購、批發、零售網絡估值25.3億港元,兩大項估值達77.8億港元。「備怡」 的53.4億港元顯然太低,若股東接受「備怡」的收購建議,每股損失100多港元。到7月2日收購期屆滿,「備怡」第二次收購失敗。
借力香港富商,組建收購財團。榮智健當時的財力不足以獨自收購「恆昌」,他的策略就是尋求幾位大富豪的幫助。榮的收購計劃得到了李嘉誠的支持。李的支 持不僅為榮帶來了一系列富豪的財力,同時也帶來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獵鷹「百富勤」。7月底,榮會同李嘉誠等眾富豪商議設立收購「恆昌」的旗艦—「Great Style公司」(如圖6)。
成功瓦解對手「備怡」。通過鄭裕彤的加入,榮智健迫使林秀峰兄弟與徐展堂後來另組財團競購,雖然以345港元/股的報價略高於「Great Style公司」,但實力已遠不如榮智健財團。
獲得收購公司的信任。榮智健接受了「恆昌」董事局的4項附加條件:現金交易、員工留任、業務連續、不分拆。故而,「Great Style公司」330港元/股的收購報價高於「備怡」30%,但低於「恆昌」董事局393港元/股的估值,卻被認為具有接管延續的誠意。
經過1個月的談判,9月3日「Great Style公司」與「恆昌」達成協議。9月5日收購到52.24%股權。截止10月22日收購期滿,共獲得97%股權,總價69.4億港元。收購完成,榮智健任主席。
  
出售資產以降低「二次收購」的成本
完成收購後,榮智健還是壓縮了「恆昌」,出售部分資產,回收部分資金。「中信泰富」全面收購「Great Style公司」,從而全面收購「恆昌」。
1991年12月,榮智健將位於香港中環的恆昌大廈以9.07億港元出售給何善衡(如圖7中的1),出售2.24億港元「長期投資」(如圖7中的 2),同時「恆昌」1990年10.33億港元的純利全部派息。這樣,「Great Style公司」股東每股可獲得160港元,收購成本由原來的330港元/股下降至170港元。
  1992年1月13日,在李嘉誠的協助下,「Great Style公司」的其它股東以235港元/股的價格將股權轉讓給「中信泰富」(如圖7中的4)。這相當於4個月內每股溢價65港元,即以330港元/股的價格買入,以395港元/股賣出,收益率接近20%。
榮智健財富增值8328萬港元(69.4億港元×6%×20%)。他買入「恆昌」6%股權的成本由原來的4.9億港元實際上降低至約4.07億港元。
為了彌補是次收購中的資金缺口,1992年3月「中信泰富」以8.8港元/股進行了兩次配股。榮智健通過自己控制的公司委託百富勤認購3000萬股,成本約為2.64億港元。
隨後,榮智健將「大昌行」汽車與地產「中信泰富」業務分開。「中信泰富」成立「中信泰富」地產部接管「大昌行」物業,1994年估值達130億港元。同時,中信集團投資了多個汽車項目與之呼應,如廣州標緻等。
收購「恆昌」是榮智健接手「中信泰富」以來發動的第一個購併戰,對「中信泰富」意義巨大,不僅奠定了「中信泰富」的實業基礎及其獨特的市場地位,而且 交易本身也很超值:「恆昌」實值52億港元,「中信泰富」總投資56.6億港元(第一次收購成本69.4億×36%=24.984億;第二次全面收購成本 69.4億/330×64%×235=31.63億),同時獲得派息12.11億港元(69.4億港元÷330港元/股×36%×160港元 /股=12.11億港元),「中信泰富」淨賺7.49億港元。「中信泰富」每股淨值也由收購前1.32港元上升到1.83港元,市值近100億港元。
  在收購「恆昌」的旗艦「Great Style公司」中,榮智健個人與「中信泰富」分別出資,「中信泰富+榮智健」結合建立了榮個人在「中信泰富」利益分配的清晰模式:公私分明、公私混合、 共同投資、共同發展。榮智健採用此模式,使之在「中信泰富」此後的財富增值中,能公私互動,又公私分明,避免了財富不清。

榮智健與「中信泰富」共成長
成功收購「恆昌」後,榮智健也開始成為「中信泰富」的股東,他所要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大「中信泰富」。
1992年,「恆昌」旗下專營各國名牌汽車的「大昌行」的經營範圍全力開拓到了「世界汽車業的雙雄」—美國和日本,而且將其代銷的知名品牌汽車的範圍 也擴展到了本田、奧普、雅迪等當時新一代名牌轎車,由此帶動「大昌行」當年營業總額達到了100億港元,並乘勢建造起汽車服務大廈、荃灣停車場等香港汽車 行業的4大標誌性建築。
榮智健全力接手後的1990-1996年是「中信泰富」飛速發展的時期。1990年淨資產7億港元,1995年淨資產為266.41億港元,年均增幅930%(如圖8)。
  期間,榮智健打理「中信泰富」的主要策略模式就是「實業+金融」:「實業」的內涵為「併購+注資+投資」,「金融」內涵為「擴股融資+發可換股債融資」。通過擴股或發可轉債融資完成併購,並向併購項目注資、投資,提升併購項目的盈利能力,支持股價。
如1991年6月,「中信香港」將「國泰航空」12.5%股權作價28.6億港元注入「中信泰富」,至1996年4月,「中信泰富」增持「國泰」達25%。1991年6月,「中信香港」同時還將「澳門電訊」股權注入「中信泰富」。
1990-1996年「中信泰富」通過發售新股和可換股債共集資221.76億港元。截止到2000年2月,集資額達到262.14億港元(如表1)。
如「中信泰富」在收購李嘉誠等富商「Great Style公司」股權時,需要約31.63億港元資金,除了派息與出售資產回收的12.11億港元外,仍有較大的資金缺口。隨後,百富勤幫助「中信泰富」兩次配股成功,集資55.7億港元。
為收購「國泰航空」12.5%的股權,1991年8月,「中信泰富」以1.35港元/股發行14.9億股新股。
在收購「香港電訊」中,「中信」獲得銀行54億港元貸款、17.5億港元債券、10億5年期「香港電訊」認股證以及自有20億港元完成。

「中信泰富」MBO,
榮智健踏上首富之路
榮智健數次認購「中信泰富」股份,不斷增持,目前已經達到總股本的18.29%。其股份來源主要包括配股認購3000萬股、兩次共獲得「中信香港」授予「中信泰富」董事的認股權 9058.1萬股、受讓「中信香港」轉讓的2.91億股、個人直接從二級市場購買增持。
1992年3月「中信泰富」配股時,榮智健認購3000萬股。
1992年12月31日,榮智健持有「中信香港」授予有關董事「中信泰富」認股權(見附文《關於認股權證》)6258.1萬股。根據資料,1993年 12月31日,榮智健持有「中信泰富」股份9258.1萬股,可以推斷其在1993年已將1992年的認股權證6258.1萬股兌現。1993年「中信泰 富」的股價在13港元上下,但認股權的行使價應接近發出年份的價格,即估計為1992年的8.8港元/股,其成本約為5.507億港元(6258.1萬股 ×8.8港元/股)。
同時,「中信香港」再次授予榮智健認股權2800萬股。1994年香港股市達到高峰時,「中信泰富」的股價維持在25港元以上,市值已達500億港 元。資料顯示,榮智健於1995年5月行使2800萬股認股權,估算行使價應當在13港元左右,成本約為3.64億港元(2800萬股×13港元/股)。
此時,榮智健持有「中信泰富」的股份12058.1萬股(3000萬+6258.1萬+2800萬),市值達到30.15億港元(12058.1萬股×25港元/股)。
1996年12月,「中信集團」以33港元/股價轉讓「中信泰富」3.3億股給公司65位管理層,其中2.91億股給榮智健,相對市價45港元/股折 讓26.67%。「中信集團」的持股比例從47%降為28.86%,仍為單一大股東,而榮智健上升為第二大股東。這樣,1996年底榮智健個人持有「中信 泰富」4.115812億股。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信泰富」股價下滑。其間,榮智健曾多次從二級市場購買股份,通過增持維持股價。因此,其持股量有微量變化,但並不顯著。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信泰富」2002年中報披露的股權結構資料中,榮智健持有的股權僅為13.33%(約2.91億股,如圖9)。同一份資料中披露榮個人共持有4億餘股,其餘的股份主要通過認股權獲得,其持有過程我們大致推測分析如附文《榮智健財富追蹤》。
不斷增持「中信泰富」股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榮智健解決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不斷地派息、特別股息。這還可以不斷回報其他投資者,保證股價的穩定上升。
根據表2「中信泰富」派息情況可知,1992-1996年榮智健從「中信泰富」分得的股息約5.47億港元。
榮智健還通過「特殊收益」與「特別股息」,強化當年盈利與現金流並獲取巨額分紅。
「特殊收益」,即一般不是來自正常業務經營,而來自公司出售資產、發行股票等活動產生的收益。「特殊收益」往往伴隨著「特別股息」。榮智健在這一領域非常熟練。
1991年收購「恆昌企業」時,即通過出售中環「恆昌大廈「及部分長期投資形成11.31億港元的「特殊收益」,連同當年正常利潤派發股息160元/ 股。榮智健獲得約2.02億港元派息(69.4億港元÷330港元/股×6%×160港元/股),佔據其4.16億港元總投入近一半。
1996年和1997年的股權交易也使得「中信泰富」當年的盈利分別達到67.69億港元和72.01億港元,遠高於其30億港元左右的一般年盈利水平。
1996年「中信泰富」出售「港龍航空」17.66%的權益予「中國航空公司」,出售「香港電訊」約12%的股權,形成了33億港元的特殊收益。
1997年5月,「中信泰富」又將「香港電訊」7.74%的股權出售給「光大集團」,形成35億港元的特殊收益。
如表2,「中信泰富」在1996、1997和1999年發放過3次「特別股息」,每股特別股息達到2.6港元,榮智健個人從中分紅達17.8億港元。
而到目前,榮智健在「中信泰富」的各種分紅總額已經達到約31.07億港元。
在1998年金融危機中,「中信泰富」股價曾一度跌至13.2港元,榮智健股票市值約下跌至60億港元(4億股×13.2港元/股),面臨被銀行及證 券行斬倉從而破產的境地。當時,除了「中信集團」為維護自身利益用約3億美元在市場回購股票,將股價維持在較合理的20港元以上外,1999年派特別股息 2港元/股,加上正常股息3億港元,使榮當年股息收入11港億元,解決了財務困難。
此外,榮智健利用香港有良好的股票抵押融資環境,通過股票抵押籌得收購所需的巨資。如1996年12月購買2.91億股「中信泰富」股份所需的96億港元相當一部分就是通過這種渠道獲得的。
榮智健對「中信泰富」的MBO表明,MBO可以MB,不一定要O。許多失敗案例往往不是由MB(即Manager Buy,買入),而是由O(即Out,賣出)引起的。一方面管理層全面收購必將觸動產權神經,另一方面由於收購標的較大,誘使管理層在定價、付款方式等方 面損害原股東利益,造成了資金瓶頸。所以,量力而為,逐步MBO應為首選。實際上,榮智健入股「愛卡」就是一個典型的管理者逐步MBO模式。另外,並不是 一定要持有高比例股才可激發管理層,也不一定要控股。榮智健在「中信泰富」的最高持股量也僅是18.29%,在收購「恆昌」時持股也只有6%。

榮智健運作「中信泰富」股價增值的
原理與策略,度過亞洲金融危機困境
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規則規定,上市公司可以發行不多於10%的認股證(Warrant)予管理層,而且可以上市交易。「中信泰富」之後上市的紅籌及國企 H股有近60家,幾乎所有的紅籌股公司,包括「上海實業」、「北京控股」都發行過認股權證,然而卻沒有再出現過「中信泰富」第二或榮智健第二。關鍵的原因 還是上市公司本身沒能順應資本市場週期發展起來,股價沒有獲得支持與發展,因此研究榮智健的財技就必須研究股價與資本市場週期。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2000年初全球股市全面暴跌,香港股市2000年1月初走出的新一輪暴跌行情,總市值由1月4日的4.8萬億港元跌至1月5日的 4.4萬億港元。1月6日,香港股市開盤後繼續猛跌,恆生指數一路狂瀉1000點,甚至一度擊穿15000點大關。據統計,香港十大富豪在這場股災中共損 失了529億港元,他們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則在一天之內跌掉了1212億港元。惟一躲過這場股災的只有榮智健,他旗下的「中信泰富」股價居然奇蹟般地上升 (如表3),榮智健的個人身價也由此猛漲了26億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