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MF:中國去杠桿初現成效,資管新規將重塑百萬億市場

4月18日,IMF最新發布了《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FSR)。IMF認為,盡管當前全球流動性環境仍然寬松,但未來貨幣緊縮已經是大趨勢,對於過去幾年因加杠桿、信用擴張而積聚了脆弱性的國家,應該要利用當前的窗口期降低自身脆弱性、防範風險。

此外,IMF花了大篇幅分析了中國的影子銀行。IMF表示,中國銀行系統規模高達250萬億元,達到GDP的3倍, 而其又與表外投資工具緊密相連,投資標的包括銀行存款、債券、非標信貸資產等,這些未受到充分監管的投資工具對過去幾年推動中國信貸繁榮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也在金融機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投資網絡。IMF認為中小銀行風險敞口較大,因為這些投資工具占到了它們總資產的1/5~1/3。

不過,IMF也肯定了中國過去兩年去杠桿取得的進展,並認為2018年即將推出的資管新規將重塑中國資管行業,“除了限制投資工具的杠桿率和複雜程度,銀行還將逐步‘縮表’,打破剛性兌付,有效地將一半的類存款產品轉為類似共同基金的形式。”IMF同時提醒稱,中國銀行業未來仍需應對資本金壓力。

資管新規重塑行業

4月18日,接近監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資管新規正在走內部程序,沒有聽說推遲,具體將於4月底或5月初推出。

此前,有境外媒體報道稱,因在中美貿易緊張關系加劇之際,決策者的重點轉向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中國已推遲公布資管新規。“此消息是空穴來風。”上述接近監管人士表示。

IMF認為,資管新規將重塑中國行業全貌,目前我國的資產管理市場規模據稱百萬億元。此前第一財經也報道稱,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稿有不少修改,主要是讓新規更嚴謹更有操作性,但大原則不會放松,例如打破剛兌、實行凈值化管理、消除多層嵌套等內容。“新老劃斷”的過渡期應該會有適當延長。但核心不是延長多少時間的問題,而是如何將表外業務回歸表內,變相的賬外經營不能再繼續了。

IMF此前就在其評估報告中表示,中國的銀行在利率仍受管制時,通過創新發行理財產品來滿足儲戶的收益率要求,理財資金被投向債券和非標準化信貸資產。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負債結構日趨複雜,融資期限顯著縮短。

同時,各種嵌套、通道等給監管工作增加了難度,例如證券公司發行的資管產品與銀行發行的類似產品(如理財產品)受到不同的監管。“這種複雜性部分源於監管套利,即相似產品受到不同監管,而在一些情況下風險發生轉化,就使監管部門(和投資者)難以‘看穿’。”IMF提及。

為此,資管新規強調了去嵌套、去通道。業內人士也認為,嵌套和通道其實是分成三種不同的目的:1、監管套利,即純粹為了規避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或避免資本計提,這類應該堅決取締;2、投資交易目的,由於資管行業參與者的行業身份同,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準入,為了實現投資交易的目的,不得不借助通道。如果新規能給予各行業公平的待遇,通道也就自然沒了;3、投資專長不同,因此可能需要借助MOM和FOF,來拓展自己投研能力所不及的資產,或投向無法進入的海外市場,這類通道未來仍可能會存在。

眼下,為了應對資管新規,中國各家上市銀行理財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2017年全年,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仍在增長,但股份制銀行的理財規模下降明顯,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的降幅更是接近20%。不僅如此,隨著資管新規的日漸臨近,銀行更是寄望於成立資管子公司,獨立經營理財業務。

銀行仍存資本金壓力

IMF也認為,盡管中國去杠桿初顯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戰。尤其是銀行同業、理財、表外等影子銀行亂象收緊,這就使得資本壓力凸顯。

IMF提及,積極的一面在於,監管收緊降低了銀行對高風險、短期融資的依賴度,理財產品規模下降,降低了銀行脆弱性。中小銀行短期融資規模開始下降,中國銀行業對於其他金融機構的敞口增速從2016年的80%大跌至2017年的不足20%,銀行持有的同業資產也大幅下降。

不過,IMF認為,風險在於,銀行對於投資工具敞口仍然較大,且銀行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也在下降,未來非標回表等壓力可能加劇資本金壓力,多數中小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壓線”,撥備前利潤也在持續下滑。

此外,隨著監管的收緊,貨幣市場利率急劇上升,導致公司債的信用利差走擴,對於信用資質較差的發行人尤其不利。同時,中小銀行面臨流動性風險,其對於短期非存款融資的依賴度仍較高,小銀行的短期批發性融資仍較資本緩沖的規模翻倍。

不過,中國各大銀行業已經開始積極“補血”。4月17日晚間,中國農業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非公開發行A股方案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核準,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用於補充資本金。

近期,監管對於銀行補充資本的文件接連下發,3月12日,銀監會、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和國家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工具創新。此前,2月27日,央行已就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發布2018年公告第3號,由此打開了新型資本補充工具的閘門——資本補充債券。

早前,銀行撥備新規也正式下發,明確符合條件的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由2.5%調整為1.5%~2.5%,此舉部分旨在緩解銀行資本金壓力。

防範全球流動性收緊

此次,IMF也對於未來各國央行收緊貨幣的前景提出了重點關註。報告提及,高風險的信用擴張往往發生在金融條件較為寬松的時候,尤其是危機後極端寬松的貨幣政策持續了近十年,各界開始擔心杠桿的積聚。

鑒於未來的前景,IMF此次也建議各國要防範於未然,對於中國而言,在如今的窗口期仍加速推進去杠桿,其實也是“天晴修屋頂”的體現。

報告提及,隨著美聯儲持續推進正常化進程,新興市場資金會持續回流美國,IMF預計2020年美國利率將上升至3.6%,屆時新興市場資金流可能會每年平均減少400億美元。當然,這仍是正常化進程平穩推進的情景,即投資者風險規避的情緒沒有顯著上升。

“如果政策收緊伴隨著風險規避情緒激增,那麽資本外流幅度可能會增加至每年600億美元。如果國家無法利用平靜期緩解自身的脆弱性,那麽當全球環境收緊導致資本流動逆轉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侵害。”報告稱。

此外,IMF也認為,那些采用固定匯率的國家很容易受到加息的負面沖擊,對其增長和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同時,一旦貨幣收緊伴隨著大宗商品價格走弱,大宗商品生產國也可能受到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