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51117 李斯特的交響詩(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17/%e9%9f%b3%e6%a8%82151117-%e6%9d%8e%e6%96%af%e7%89%b9%e7%9a%84%e4%ba%a4%e9%9f%bf%e8%a9%a9%ef%bc%88%e4%b8%8a%ef%bc%89/

音樂151117
李斯特的交響詩(上)
蕭律師執筆
1511171847年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放棄了他往來奔波的鋼琴演奏者生涯,而全心專註於作曲。他在1842年獲委任為Wiemar(德國古代名城,在 萊比錫西南約八十公里處)宮廷的音樂總監,所以退休後就搬遷到那裡。十年間,他共寫了十三首交響詩,而有十二首是在那裡創作的。

作為Wiemar宮廷的音樂總監,他也是樂團指揮。他大力推廣 貝遼士、華格納等的作品給觀眾,也演出了一些自己的管弦樂作品,都是在他生命較後期所作的。他有一個固定的宮廷樂團供他使用,常常用這樂團試演自己的新作。他聽聽樂曲的音色,不斷修改至滿意為止。

他的交響詩以樂團演奏的序曲為基礎。這些序曲後來發展成歌劇序曲,一般可從歌劇中一些醒目的樂段聽得到,多以 奏鳴曲式sonata form構成,很類似交響樂的第一樂章。李斯特以一種不同的形式寫成,將樂曲主題變奏、重複。這些主題變奏遵循一種固定模式;它們並無進入或離開的定規,也可以作不同方式的變奏。這些交響詩是李斯特對音效和曲式的實驗,影響到後來的其他作曲家。華格納後來將這意念應用於他的歌劇的主導主題leitmotifs。但李斯特這種交響詩在當時是「新音樂」,經常被時評否定並加以攻擊

李斯特的十三首交響詩的靈感來自一些藝術作品、古典文學、神話或歷史故事。以音樂結構而言,他很受 貝多芬在同一首樂曲中,對主題在不同樂章的呈現及其統一性所影響。貝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也是對李斯特的交響詩有影響。由於他太喜愛《幻想交響曲》這首作品,曾為它譜寫了一個鋼琴獨奏版本──他也替貝多芬的幾首交響曲寫了鋼琴獨奏版本。

由於篇幅所限,我選擇了六首音樂會經常聽到的作介紹。

〈匈人之戰 Battle of The Huns
這首交響詩有時簡稱為The Huns(原文是Hunnenschlacht),靈感來自一幅德國壁畫家Wilhelm von Kaulback相同題名的壁畫。公元451年,匈族(與現今匈牙利人全然無關,有說是匈奴的一個分支)盟軍在首領阿提拉Atilla帶領下入侵高盧(約為現今的法國), 西羅馬軍團司令 阿提烏斯Aetius與東歌特族組成聯軍,由意大利北上迎擊,會戰於Catalaunia原野(即在現今法國東北部的Champagne-Ardenne),戰況極其慘烈。據描述,「雙方除了統帥及若幹貼身隨從外,全皆戰死」──據稱戰場伏屍150,000,以五世紀的人口而言,如果所言屬實,確實相當震撼。還有說,分別支持雙方的「鬼魅」在「凡間」戰事結束後,還不肯罷休,再酣戰了三日三夜,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幅壁畫當然是歷史與神話的結合物。

樂曲開始是雙方初次交鋒。李斯特提示:“整體的音色要保持陰暗;所有樂器都要奏得像鬼魅”。為了達所需要的效果,李斯特指示弦樂組要用弱音器,即使聲音最大時也要。

戰爭維持整首樂曲的上半部。下半部開始以風琴奏出“忠實的十字架”及古教堂的吟唱,代表基督力量的勝利,再逐漸帶領出一個以風琴為主導的終結。以李斯特之意,教堂風琴與詩篇的加入代表他對基督的忠誠。最後的勝利代表基督的勝利,也代表愛戰勝憎恨。

〈歐菲奧 Orpheus
歐菲奧在希臘神話中是位音樂家、詩人與預言者。他演奏音樂時,連野獸,甚至石頭,都會為之傾倒,馴服地聆聽。尤莉狄絲是他的妻子,是個橡樹精靈,也是太陽神亞波羅的一個女兒。歐菲奧非常愛她。一日,尤莉狄絲踏中一條毒蛇,被咬一口,立時死去。歐菲奧很悲傷,時常獨自撫弄他的里爾琴,所有精靈和女神都為樂曲所感染而哭泣。「奧菲奧,去地下陰間拯救你的妻子罷。」歐菲奧果然走落陰間,找到了妻子了,但她被一隻兇惡的狗看守著。歐菲奧拿出他的里爾琴,奏出動人的音樂,惡犬聽到著迷,睡著了。歐菲奧遂把心愛的妻子帶回人間。

李斯特以這個神話故事帶出的靈感寫成《歐菲奧》。這首交響詩的結構是一個鬆散的奏鳴曲式。樂曲開始時用兩個豎琴帶領,模仿歐菲奧的里爾琴。主題用不同獨奏樂器奏出,都由豎琴伴奏。整首樂曲都很含蓄深沈。這首交響詩和法國作曲家奧芬巴克Offenbach所寫的《歐菲奧在陰間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明快的風格大相逕庭,但李斯特這首卻很受華格納喜愛。

Mazeppa
李斯持的十三首交響詩中有四首描寫人或神的性格,這是其中的一首,其他三首是《Orpheus》、《Tasso》和《Prometheus》。

樂曲描寫 立陶宛傳奇人物 馬薩巴Ivan Mazeppa。他是一位貴族,與一位波蘭貴族有夫之婦(老夫少妻)鬧戀愛有染,被懲罰全身赤裸綁在馬上,放逐到荒野。馬無目的地亂跑,最後奔跑到烏克蘭一個地方,馬薩巴幾經磨折卻竟沒有死去,被哥薩克人救起,最終成為地位僅次於王的哥薩克最高將領。

法國詩人 雨果最早以史詩形式描述這位傳奇人物。李斯特也根據這傳奇譜首先寫了一首鋼琴獨奏曲,成為他超凡的練習曲(Transcendental Etudes)的一部份。他將其中的第四首(極艱深難奏的一首)再譜寫成樂團版本,成為了這首交響詩。李斯特跟隨雨果史詩式的描述,第一部份描述馬薩巴和馬走進遼闊的草原,我們可以在曲中感覺到馬蹄聲和騎者的恐懼。弦樂組奏出主題,後來被六下定音鼓打破,代表馬薩巴墮馬。一陣靜止後,弦樂組、巴松管、法國號相繼奏出英雄的主題,而小號的出現表示傷者被哥薩克人找著後的驚訝。之後就是一首進行曲,主角和哥薩克人在軍隊前面,英雄光榮歸來,樂曲就此結束。

本篇原刊登於《發燒音響》2015年11月號,現刪去大量圖片,以符合《掌門天地》體裁。欲窺原文,請參看《發燒音響》原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40

音樂151124李斯特的交響詩(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24/%e9%9f%b3%e6%a8%82151124%e6%9d%8e%e6%96%af%e7%89%b9%e7%9a%84%e4%ba%a4%e9%9f%bf%e8%a9%a9%ef%bc%88%e4%b8%8b%ef%bc%89/

音樂151124
李斯特的交響詩 ()
蕭律師執筆

151124〈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
我認為所有神話中,希臘神話是最高層次的。 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最人性化,都是有血有肉的造物,愛神 亞弗羅底和戰神 亞萊士同樣會被塵世的長矛刺傷。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智慧女神 雅典娜是冷酷的;愛神 維納斯是愚昧的;西風之神 麥克萊是個盜賊;神後 希拉有著比誰都利害的女性嫉妒。而宙斯,諸神之王,暴虐、濫愛、妒忌、殘忍。這些都在神話中絲毫不加掩飾,並不像其他「主神」般完美無瑕。

在諸神中,只有一位值得我們奉上最大的尊敬,他就是 普羅米修斯,偉大的「取火者」,這首交響詩要描繪的神。 他將火由奧林匹斯山的聖殿偷出帶到人間。宙斯暴怒、惶恐,人類不怕諸神了,再也不能用黑暗使他們迷途掉下深谷,不能降風雪使他們馴服,因為他們有了火。 對普羅米修斯的懲罰是殘暴的:他把普羅米修斯釘鎖在高加索群山的最高峰,飢渴得不到食物,疲乏得不到休息。還有更重的折磨:一隻兇猛的兀鷹每天飛來,猛一啄,撕裂一片普羅米修斯的心臟。心臟每天會復元,但兀鷹每天都飛來啄一口。普羅米修斯在流血、痛楚和孤獨。他望著高山下的人類,他們有了火,不怕黑暗,不怕寒冷,還可以熟食。「我愛你們。」他心底說,覺得自己幸福。他不知道宙斯在盛怒下,做了另一件對付人類的事:他命諸神製造了一個美女,名字叫潘杜拉,帶著一個箱子,裡面載有妖物,把飢餓、貧困、疾病、死亡等災難帶到人間。

樂團以刺耳的不協和弦開始,代表嚴峻的判罪加之於普羅米修斯身上。隨後音樂轉向深沈,表示這位落難神祗的悲傷。音樂帶出第一個主題,代表祂的痛苦爭紮。第二主題以大提琴奏出,代表祂雖然痛苦呻吟,但卻對人類充滿熱愛。一段賦格開始,表示對逆境的爭紮。在這段賦格曲的結尾,悲苦又再降臨,開頭的兩個主題相繼再現。樂曲尾段包含一個賦格的音調和希望主題,帶進一個勝利的終曲。

〈英雄的葬禮 Heroide Funebre
李斯特處於歐洲的革命年代。1830年七月,巴黎的革命導致法王查理士十世捧出 路易士‧菲臘成立君主立憲王朝。李斯特當時還只是二十歲,這事件影響他開始譜寫一首有五個樂章名為《革命》的交響曲。他只打了個底稿,二十年後才將第一個樂章重寫成現在這首交響詩。

1848年革命熱浪席捲歐洲,包括李斯特的祖國匈牙利,一群匈牙利人在 佩斯‧布特(即現在的布特佩斯)騷亂,要求脫離奧地利自治。國王費迪南應允給予匈牙利憲法、選舉的國會和終止審查制度。新政府由Szechenyi和Kossuth領導,硬性規定匈牙利及所有受奧地利影響的地區都要使用馬紮兒語Magyar。這令很多人憤怒,起義運動四起。奧地利立即收回匈牙利。經過年半的戰鬥,俄羅斯尼古拉一世支援奧地利,揮軍三十萬進駐匈牙利。匈牙利復歸於奧地利,被置於殘暴的軍法統治之下。1849年,共有十三名領導匈牙利起義的將領被處決。李斯特受感動而觸發譜寫這交響詩的靈感。他在樂曲中採用了一小段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表示對法國的敬意—法國於1789年革命成功。

在這首樂曲總譜的發表日,李斯特寫了一篇很長的序言,講述暴力在革命中所付的代價和使用暴力對人類進步的影響。 《英雄的葬禮》似乎是一篇「葬禮的演說」,對革命中暴力犧性者的說話,無論他們是為任何國家而戰鬥。
他這樣說:“我會是第一個應召入伍,在斷頭臺上奉獻鮮血而非顫抖,假如斷頭臺的確可以給世界和平和人類幸福。但誰會相信呢?我們關心世界和平,個人得到社會公平的對待。”

這首交響詩的最初版本是鋼琴版本,由他的弟子Joachim Raff(他也有些作品流傳於世)作配器,刊於1850年。但現在我們聽到的版本是李斯特在1854和1857重新配器的。

〈前奏曲 Les Preludes
這首交響詩成於1856年,最早被定論為是一首交響詩。這首交響詩寫給一個大型管弦樂團──弦樂組、木管樂組、銅管樂組,包括一個大號tuba、低音長號bass trombone,豎琴、定音鼓、邊鼓、低音鼓和鐃鈸。

《前奏曲》的標題來自十九世紀法國作家、詩人及政客 拿馬泰Lamartime的一首同名讚美詩。原題是頗長的法文,在這裡簡寫算了。這首樂曲被認定原本是《四種因素》的序曲,但李斯特不知何解,刻意將此曲原意模糊化,包括將序曲總譜的標題首頁撕毀。

這樂曲的總譜在1856發表時有一段序言,開始是這幾句:“我們的生命只不過是對那不知名詩篇的一連串前奏曲,而第一個嚴肅的音符就譜出了死亡?愛是所有存在的希望曙光;如果第一次快樂的喜悅被風暴橫加打斷,命運會變成怎樣?…..” 這首樂曲在1855年的一次演出前,序言縮短為頭二句。這段序言為何人所寫,人言人殊,其目的是否要解說樂曲內容?內容又何所指?迄無定論。
直至1860年在布拉格上演時,指揮是著名的Hans von Bulow,他放棄了以上序言而換上自己所寫很短的另一段,完全沒有提及拿馬泰。根據這段序言,樂曲大抵解說一個人由年青到長成的發展。不過這只是Bulow個人的理解。我們只管將它當成沒有標題的「絕對音樂」聽,任意想像好了。

唱片推介
Philips 6500189  荷蘭籍的 海丁Bernard Haitink,任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的指揮凡三十年,是一個「全才型」指揮。他為PHILIPS灌錄了李斯特全部的交響詩,共四張唱片。全部都是一流音效。這張唱片包括兩首交響詩,其中一首是《匈人之戰》。

Philips 6500046  這張唱片包括三首交響詩:Hungaria、Mazzppa和Hamlet
Philips 6500191  這張唱片包括三首本篇沒有介紹的交響詩。
Philips 6500190  這張唱片包括本篇介紹的其中兩首,《普羅米修斯》和《英雄的葬禮》。

EMI1C-157-43-116至119共四張唱片。德籍指揮家Kurt Masur指揮布業交響樂團也替EMI灌錄全部李斯特的交響詩。這套和其它另一套共八張唱片收齊李斯特全部管弦樂作品,包括十三首交響詩。

EMI 1C-157-43-120至123共四張唱片,是Kurt Masur李詩特交響詩的第二套。

Westminster WST-14100 : 《匈人之戰》是一首頗受歡迎的交響詩。這一張主要是由Hermann Scherchen指揮李斯特的三首《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但其中也加入一首《匈人之戰》。

DGG136266:這一張是由Ferenc Fricsay指揮的多首流行的管弦樂曲,其中一首是李斯特的《前奏曲》,要鬱金香版。
本篇原刊登於《發燒音響》2015年11月號,現刪去大量圖片,以符合《掌門天地》體裁。欲窺原文,請參看《發燒音響》原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