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字當頭:超現實的末日 利世民

2008-09-26 AppleDaily

世 民的同事,大多是非典型的蛋頭電腦人,但又不至於是毒男腐女。過去幾個月,他們以為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會發生在9月10日。那一天,歐洲的Large Hadron Collider正式起動,同事們都深信,高能量的粒子衝擊,會造成小黑洞,小黑洞變大黑洞,大黑洞中鑽出個甚麼不知名的外太空生命體,異形襲地球……殊 不知,LHC運作不到幾天,便宣告機件故障,要到09年春天才再開機。同事們都說,既然世界末日延遲了兩季,大家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壞消息接踵而來

另 一邊廂,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令,同事們在笑談要安信兄弟出手。過了一天,連AIG也要被人拯救。金融海嘯嘛,AIG也自然等於All Investments Gone,尋常百姓沒有甚麼可以做。接下來的一周,美國的政客為選舉擾攘,香港的政客也為雷曼兄弟迷你債券持有人四出奔走,活在大時代,感到超現實。忽然 有天,大家都在談東亞銀行擠提,不到幾小時,網上討論區也激烈起來。雖然大家都不信東亞真的有問題,但見排隊的人那麼真實,無論信與不信,都在講最壞的結 局可以有多壞。散佈恐慌,不一定是有理性、有組織、有計劃,更不一定是立壞心腸;只要遇上一定的環境,大家下意識預期壞消息出現,甚麼都可變成鬧劇。

立君子協議防恐慌

據 聞,前天的電子傳媒立了君子協議,下午時分不會將恐慌升級,不會派新聞車到銀行分行,不會在街上找人訪問,待官方、局方、銀行都正式回應,才將拍下的片段 播出。可是,互聯網和手機,已經將擠提的訊息發展到2.0版,甚至3.0版。世民總覺得,三方反應可更迅速。今天,又可以發生甚事呢?世界末日嗎?生活還 得繼續吧!銀行同業資金緊張,拆息被扯高,大家知道了,也沒反應,就像秋天的氣氛一樣平靜,比超現實更現實。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

末日演員 蔡東豪

2010-9-23  NM




投資界人才輩出,臥虎藏龍,投資 者不盡信投資專家的言論,也可從他們的思維中學習,拿取最適合自己東西,強化自己的分析框架。不過有一類人的意見我可以斬釘截鐵地斷言可以不理,慢着,我 要糾正,不是可以不理,是千萬不要理,這類人被市場稱為「末日博士」。近年最當紅的末日博士是紐約大學教授魯賓尼(Nouriel Roubini)。

今年初魯賓尼來港參加論壇演講,據聞入場門券不菲,出席者逾千人。末日博士當然是看淡市場,據傳媒摘錄他在論壇的講話,最觸目是「環球股市下半年大調整」、「歐羅區兩年內瓦解」等。近期末日博士對市場繼續看淡︰「美國逾四百銀行倒閉」、「美國四成機會雙底衰退」。

魯 賓尼的預言是否準確?他是否出色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家?時間是最可靠的判官,讀者請耐心等候,不過我想提出一點供各位思考,大家有否留意到,這類末日博士通 常不是專業投資者,他們大都是活躍於媒體的經濟學家或專業評論員,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演講和寫書。即是說,他們投資意見的準確程度不影響收入,他們最重要 的資產是「人氣」,即是說,末日博士賺錢方法是Talking,不是Doing。論投資,我不信靠把口搵食的人,我信分分秒秒守護着自己和他人財富的在戰 投資者。

 

我訪問過許多出色投資者,他們不信奉甚麼教條,他們視投資為專業,目的不是要去愛或恨,不是結交朋友,而是賺錢。 投資者看好或看淡視乎市場環境,不用嗌口號,他們信的是自己的信念和分析,而信念和分析因應市場變化調整,目標始終不變,是賺錢。出色投資者集各家大成, 融會貫通,性格理性而實際。

末日博士這定位其實也不壞,市場始終會逆轉,到時投資者猛然發覺末日博士料事如神。以魯賓尼為例,近年他聲名大 噪,是因為他「準確」地預測金融海嘯來臨。事實上他一直看淡,一直預測市場崩潰,不過他看淡的原因跟金融海嘯的起因完全不同,問題是預測到市場崩潰的人不 多,魯賓尼忽然被捧成天之驕子。

魯賓尼的市場看法跟財經演員的台詞其實分別不大,以近期最為人觸目的「美國四成機會雙底衰退」為例,這句話 模棱兩可,四成機會出現,即是六成機會不出現,真的出現的時候,他一定高呼自己測中,不出現的時候,他大可解釋四成低於一半,代表出現的可能性不高,他又 猜中;不管開好或開淡,魯賓尼贏硬。財經演員的伎倆多年前我已詳述,不贅,我較有興趣了解為何投資者願意相信末日博士的言論。

 

答 案是我們都是保守一族。行為投資學上有一個經典實驗︰有兩個放了顏色波的缸,一個缸七成是紅色,三成是藍色,另一個缸波的比例相反。從其中一個缸抽出十二 個波,八個是紅色,四個是藍色,有多大百分比是從七成是紅色波的缸抽出?假如閣下是普通人,並不是數學家,你的答案是七至八成。估中答案的人不多,正確答 案是97%。

估錯的原因是我們大都偏向保守,保守彷彿成為了我們性格中的安全島,如遇疑問,就告訴自己︰「小心駛得萬年船」、「不要去得太 盡」。但甚麼是「小心」,甚麼是「盡」,沒有人可清楚說出。小朋友出街玩,臨出門口家長的一句話,不會是「玩得開心啲」,而一定是「小心啲」。近年最常出 現在報章投資版的四字詞語是「量力而為」,可見偏向保守的風氣何等熾烈。

 

投資者偏向保守的後果是,相信一動不如一靜,選擇 停留在同一個環境,怕改變。末日博士終日唱淡是為了自己的市場價值,為搵食,投資者過分按兵不動的原因,是為了不想打倒自己。投資者處於一個地方,一定有 自己的原因,不願去改變是不願接受當日選擇停在這裡的原因已改變了。不少人懂得「已出之物」的理論,但真正實踐到的人少之又少。

打破偏向保守的方法之一,是想像自己從零開始,假設投資組合是一張白紙,所有決定都是全新的,你會再買這間公司的股票嗎?對於專業投資者,全變現金可能不切實際,但散戶可隨時做得到。對投資組合感到不舒服的話,可考慮把股票全賣掉,重新開始。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97

〈獨家專訪末日博士〉從平凡的大學教授,到舉世聞名的經濟學大師 魯比尼:我不是悲觀我是講真話

2010-11-08 TWM




因成功預言次貸風暴而在全球聲名大譟的危機經濟學家魯比尼,在某些人的眼裡,或許像是不斷製造恐慌的悲觀主義者;但他認為,自己只是說出真實世界的漏洞與錯誤,他說:「我學經濟,就是為了要讓世界更美好。」

撰文‧莊 芳

貨幣戰爭戰火愈熱,知名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的行程也就愈緊湊,光是近半個月,他就跑遍了大半個地球。

巡迴世界有如搖滾巨星

末日博士自認不是死空頭

十月上旬,魯比尼還在韓國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下一周,先到英國倫敦,隨後遠赴烏克蘭、土耳其到亞美尼亞,接著回到紐約僅停留一天,再飛到阿根廷。飛往各國的頻繁程度,讓他自嘲像在進行「巡迴演出」,說自己的移動速度,簡直要比四處流竄的國際熱錢還快。

略微鬈曲的黑髮、始終如一的標準服飾——黑西裝、白襯衫,上衣領口永遠有幾顆扣子敞開,只有上節目才勉強打上歪斜的領帶;皺起眉頭、憂鬱萬分的一號表情,好像總暗示要有大事發生,這就是被《紐約時報》封為「末日博士」的魯比尼。

正 當全球人士期望永遠維持太平盛世之時,偏偏,就有人喜歡和其他人唱反調,非要做個不受大眾歡迎且又特別引人注目的「烏鴉」。今年六月,《富比世》選出「華 爾街十大空頭」,魯比尼毫不意外地成為榜首的不二人選。但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他特別解釋,「我才不是大家說的『空頭死硬派』,我只是說出當下看到的事實而 已!」

從笑柄到先知

預言次貸風暴讓他炙手可熱現在言論經常受到國際媒體關注的魯比尼,在次貸風暴發生以前,是一位在紐約大學 史登商學院任教的經濟學教授;他在二○○四年成立魯比尼全球經濟研究機構(Roubini Global Economics, LLC),但名聲遠遠不及當時懂得跟隨潮流的主流經濟學家。

他首次獲得大眾注目,應該是從○六年的一場演講開始。那年九月,他受IMF(國際貨幣基金)之邀,在許多經濟學者、專家面前發表演說。當時的他憂心忡忡,表示美國在接下來幾年之內,將會面臨此生難得一見的大泡沫。

只 不過,如此驚悚的言論似乎完全沒嚇到在場的人。台下的聽眾不但露出懷疑的眼神,還有人忍不住偷笑起來。的確,在當時美國失業率維持約四.五%、通貨膨脹率 約二%左右水準,經濟向上成長勢不可當的情況下,異聲喊出美國房市泡沫破滅、油價震盪,甚至還唱衰房利美、房地美兩大「國家級」的金融機構,會成為眾矢之 的並不奇怪。那時的魯比尼受邀上節目談論「末日預言」,還得忍受主持人以及其他來賓對他的冷嘲熱諷。

但隨著美國次級房貸問題爆發,市場與經濟情勢急轉直下,他的預言一一應驗,魯比尼立即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炸子雞。○七年他再度回到IMF演講時,在場沒有人笑得出來。過去對他不屑一顧的人,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全都屏息聆聽他說的話。

魯比尼喜歡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大概從年輕時就可看得出來。他出生於土耳其,小時候隨父母陸續搬到伊朗、以色列與義大利等地生活。他說自己好比「走遍世界的游牧民族」,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感到安然自在。

「我想,或許是小時隨著家庭的遷移,讓我早就習慣接觸多重文化背景。」魯比尼精通波斯語、希伯來語、義大利語和英語,接受專訪時,也帶著混合各國語言、無法明確分辨出到底是哪一國家的口音。

身 為家中長子,魯比尼的父親原本期望他能夠接手家中經營的地毯生意。但他偏偏不甘認命、接受安排,「我好像家中的害群之馬,對經營生意就是提不起興趣。」一 九七○年代期間,義大利正經歷政治動亂,整個經濟體面臨極大考驗,這讓魯比尼激發了腦中的社會意識。「那時我發現,經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命脈,而我很希望 成為那一名能改善國家經濟的人。」魯比尼認為,成為經濟學家,不只能了解世界經濟的運作,還可將自己的思想進一步傳達給執政者,讓一個國家經濟成長、蓬勃 發展。

他還補充說,就像近五、六十年來中國與台灣,也是靠著許多經濟政策的實施,兩邊目前都有優異的經濟表現。對魯比尼而言,鑽研經濟不僅是個人興趣,還帶著不少比重的「使命感」成分,「經濟學是能讓國家社會富裕、市場發展蓬勃,使民眾過得更好的一項重要工具。」

獨特的歷史分析法

從過往經驗推測未來情勢

曾 有人批評魯比尼的分析、預測缺乏數學模型的支撐,這也成為他的獨特之處。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乃是透過歷史資料與跨國比較來發展出結論。在部分專業人士看 來,鮮少運用統計圖表的分析方式或許「不太科學」,但他卻靠著這套理論架構,成為英國《金融時報》筆下,預言金融危機的「先知」。

經過金融 海嘯發生的準確預言之後,就連各國執政者也盯著魯比尼的一舉一動,深怕錯失重要的訊息。認識魯比尼多年的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曾表示,「假使去問歐洲央行的人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危機?他們會回答,『那要看看魯比尼怎麼說吧!』」魯比尼說,「我絕不是悲觀主義者。只 是,曾經研究許多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對於它們的發展模式較有感覺。」相反的,他努力不讓自己太過負面思考,盡可能維持中立態度。他認為,全球經濟不是只 有黑、白兩面這麼簡單,也會同時存在成長和衰退的市場。「就像是,我也看好亞洲和新興市場的未來發展啊!」魯比尼特別強調,自己也有不是那麼「末日」的一 面。

比起悲觀主義者,魯比尼或許比較像是現實主義者。「坦白說,我看到泡沫和危機正在醞釀,就將其可能的發展途徑闡述出來,這只不過是說出 事實而已。」他繼續補充,「我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自己提出的見解,讓國家經濟改善、恢復成長,而不是讓情況愈來愈壞。」然而,在達到這項最終目標之前,往 往要修正先前錯誤的政策,才能擺脫悲觀看法,並且轉向樂觀態度。

就像魯比尼曾說的,「也許等待經濟真正觸底,我會是第一個跳出來喊進的人,到時末日博士就要改名為『旭日博士』了。」目前魯比尼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皆設有辦公室,公司旗下有五十位經濟分析師與研究員,每個人都有專責研究的區域市場與產業,定期發布市場經濟評論報告。

對於手下陣容堅強的精英研究團隊頗感自豪的魯比尼表示,當然希望每次預言都會實現,「但世界經濟變化每天都在持續,市場不可能永遠好或壞。」因此即使預言在短期內未成真,他並不會感到太大壓力。

每一次預言都誠實以對

深 入基層了解國家實際狀況「我只知道,每一次經濟預言,我都是誠實以對。」魯比尼清楚地表示,「只要做好深厚的研究基礎,何必擔心外界的評論?」除了瀏覽網 路觀察各國情勢,他也喜歡用實際體驗去感受每個國家的現況。每到一個國家,他會盡量深入探訪、詢問當地生活的人們,包括計程車司機、媒體記者或是政府公務 員等等,透過實際的生活交流,了解最貼近真實情況的「庶民經濟」。

自稱吸收各種資訊、文化成癮的魯比尼,認識的人都覺得他時時刻刻帶有一股陰鬱的氣質,在大學教的又是聽來頗為嚴肅的經濟學,但「呆板」、「無趣」的形容詞絕對不適合他。

他很懂得利用網路作為宣傳,頻繁地更新個人網誌動態。喜愛廣交朋友的魯比尼,有空就會在家中大辦派對。近幾年來,他早已是美國各大財經電視頻道的常客,CNBC在介紹魯比尼出場時,還會固定播出熱鬧的迪斯可音樂當作襯底。這對擁有「末日博士」稱號的他來說,反差實在頗大!

到目前為止,雖然從魯比尼口中說出,全是對經濟、政策感到擔憂的評論,讓人一看到他開口就不禁感到害怕,但在他心裡,還是對美好社會有所期待。希望藉由每一次發表看似「烏鴉」的言論,改善、修補原有的經濟漏洞,推動世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出生:1959年,生於土耳其現職:魯比尼全球經濟研究機構創辦人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學歷: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義大利博克尼大學經濟學學士經歷:美國白宮經濟諮詢委員會資深經濟學家

預言金融海嘯一戰成名

2008年2月,魯比尼將其預測金融危機的發展步驟詳細公布於部落格;回頭來看確實一一應驗!

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房市衰退,房價大幅走跌次級房貸虧損增加,影響銀行放貸能力無擔保消費貸款巨額虧損,消費信貸緊縮

債券保險公司評級下調

商業房地產市場崩盤

大型區域性或全國性銀行破產金融機構的槓桿貸款損失擴大,信貸市場凍結

企業將出現一波違約浪潮

影子金融體系(如對沖基金)垮台股價進一步下挫,全球經濟趨緩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投資人信心下滑虧損、資本減少、信貸緊縮、被迫清算和以低於基本面價格廉價出售資產的惡性循環展開

整理:葉揚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90

末日博士看中國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7690/

曾經準確預言了美國金融危機的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近日發表評論,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有可能是2013年以後,面臨著急劇減速的風險。魯比尼早期的研究集中於新興市場經濟。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roubini37/English

 

他的主要觀點是:中國的增長嚴重依賴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十二五計劃一如既往,制定了增加消費的目標,但是中國的高投資,低消費是結構性的,無法短期 改變。中國目前阻力最小,最容易的道路是繼續以前的高投資,依賴出口,壓低居民收入的老路。繼續過去的增長方式,最終將導致經濟急劇減速,因為沒有國家能 有效地把GDP的50%進行再投資而不產生產能過剩或銀行貸款問題。

 

他的核心觀點是中國的消費不振是結構性的。首先,中國大陸的華人並不比香港、台灣、新加坡的華人更願意存錢。他們都把30%的可支配收入存起來。但區別在 於,中國GDP只有不到50%到了居民手裡,沒有什麼錢可供消費。其次,中國的幾個政策大規模的把收入從政治上處於弱勢的居民手中轉移到政治強勢的企業手 中。比如,低匯率讓進口昂貴,但保護了出口導向的企業的利潤。低利率讓居民儲蓄實際利率為負,而國企的貸款利率也是負的,這實際上是從居民向國企的大規模 財富轉移,並進一步促進了過度投資。對勞動工資的壓制也讓工資增長慢於生產率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5

末日將至.............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4.html

未來十年是什麼樣?險惡的政局準會讓經濟問題比今天還要糟糕得多。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羅伯特•里伯曼(Robert Lieberman)今年早些時候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上撰文稱﹐“美國經濟似乎正在走向崩潰”。

喬希•羅金(Josh Rogin)日前也在《外交事務》雜志上撰文警告稱﹐“這一仗還沒完:你是不是覺得沒完沒了的債務上限談判醜陋不堪?其實國會的爭鬥並沒有結束﹐不過是剛 剛熱身呢。”。等今年秋季休會期結束﹐議員們重返國會時﹐“還有八場外交政策戰要打”﹐經濟復蘇會受到進一步拖累。

8月初標準普爾公司(S&P)下調美國信用評級﹐股市單日下跌513點﹐經濟陷入二次衰退﹐這些都是例證。

另一名外交政策專家詹姆斯•陶布(James Taub)警告稱﹐透過債務上限協議﹐我們看到的是茶黨(Tea Party)對美國國力的可怕設想。

我們將面臨一場災難。陶布寫道﹐“只有槍炮﹐沒有黃油……國庫里的錢一股腦地全充作軍費……當前許多美國人都希望政府少干預國內事務﹐尤其是少插手海外事 務﹐而剛剛達成的債務協議卻讓保留美國龐大的國防預算成為可能﹐至少﹐如果國會共和黨人條件能夠得到滿足﹐國防預算會有望保留。”

號稱共和黨內達斯•維達(Darth Vader, 為《星球大戰》中的人物﹐是一個具有矛盾色彩的人──譯者注)的米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就在幹這個﹐他一心要阻止奧巴馬(Obama)連任總統﹐卻刻意忽略與之相伴的負面影響──扼殺經濟復蘇。

麥康奈爾已經在蓄意破壞新成立的國會債務問題“跨黨派超級委員會”了﹐他宣稱只任命簽署格羅弗•諾奎斯特(Grover Norquist) “不征新稅”承諾書的共和黨人。

經濟學家警告稱﹐如果沒有新的稅收收入﹐經濟復蘇是不可能的﹐所以未來還會有更多僵局出現。

但問題不僅限於非民主黨人的那些險惡承諾。美國確實“正在走向崩潰”。看看民主共和兩黨吧:民主黨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共和黨和茶黨則信奉怪異的熊彼特理論 (Schumpeterian)﹐認為只有摧毀經濟才能拯救美國﹐才能為無政府主義以及崇尚自由市場的里根經濟思想(Reaganomics)的復興舖平 道路。

政治危機把經濟拖入泥潭

伙計們﹐政客們真的是無法無天﹐完全沒有管理經濟的能力。他們的經濟政策不合理﹐甚至可以說﹐他們在經濟問題上既無知﹐又短視。

難怪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8月初時一天就暴跌513點。也難怪專家指出了高科技股的市盈率問題﹐警告稱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會出現新一輪互聯網泡沫破裂、二次衰退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大跌﹐歐洲則會面臨無休無止的債務問題。

簡言之﹐我們將迎來一場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媲美的完美風暴。當年災難性的政治狂熱延長了大蕭條持續的時間﹐讓美國經濟捲入影響深遠的全球性問題中﹐正是這些問題催生了非理性的時代思潮﹐引發了世界大戰。

在過去十年里﹐我們曾預見了2000年的泡沫破滅、2008年的金融市場危機以及2009年曇花一現的牛市。現在看來﹐歷史學家今後在回顧2011年到 2020年這一歷史時期時﹐很可能會將其稱為“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十年”﹐這十年會比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還要糟糕。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政客們 卻不願正視。

今年年初我們曾作出十項預測﹐預計將發生一連串事件﹐等到量變轉化為質變﹐美國會被“創造性毀滅”浪潮所吞噬﹐最終﹐我們“過於貪婪而不容倒閉”的貨幣和銀行體系﹐還有我們為超級富豪和腐敗政體服務的資本主義都將受到重創。

近期的債務上限協議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預示情況在長期內可能會大幅惡化。我們將迎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新內戰﹐一方是特殊利益集團和超級富豪﹐另一方則是中產 階級和弱勢群體。這場耗資靡費的自相殘殺將進一步削弱美國的世界超級大國地位﹐敵人們該幸災樂禍了。所以大家系好安全帶吧﹐今後一些年﹐情況會越來越糟。

下面我要提出十項最新年度預期﹐對今後十年逐年進行展望。未來十年將是有產者和無產者展開經濟戰的十年﹐令美國從內部土崩瓦解的三種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也 絕無妥協餘地。“貧富差距”、貪婪、權利和敵意都如此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妥協。只有像1929年那樣出現大災大難﹐資本主義和民主制統統崩潰﹐經濟墜入 地獄﹐美國才不得不進行徹底改革。看看今後十年都會發生些什麼吧:

2011年:華爾街超級富豪統治華盛頓

過去三十年﹐所謂的民主國家美國一直控制在保守派手中﹐從里根(Reagan)到奧巴馬都是如此。在這種背景下﹐連“進步的”的聯邦最高法院 (Supreme Court)去年也做出一件讓美國人神經崩潰的事。最高法院推翻了長期以來一致沿用的判例﹐讓富有老板掌控下無生命的公司擁有與有生命的公民同等的權利。 在筆者當年就讀的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憲法課堂上﹐這項裁定會被判為不及格。

2012年:超級富豪在政治體系中的絕對權力得到鞏固

聯邦最高法院的荒謬裁決讓政治賄賂成為合法行為。現在﹐數十億美元經遊說者之手進入政客的口袋里﹐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確保每個政客都按超級富豪的意志來 投票。誰有錢就是老大。美國不再是一個民主制國家﹐甚至連財閥制國家也算不上。如今﹐美國中產階級正迅速淪為第三世界的窮人﹐而富人則越來越富﹐超級富豪 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穩步擴大。現在看來﹐誰是2012年大選的贏家並不重要﹐因為金錢腐蝕了一切﹐在這個對說客和富有捐款人偏愛有加的體系中﹐奧巴馬已經 成了任人擺佈的傀儡。

2013年:五角大樓加緊發動全球商品戰

布什(Bush)總統當政期間﹐《財富》(Fortune)雜志曾對五角大樓一篇機密報告進行了分析﹐該報告預計“氣候將迅速發生徹底變化﹐會成為所有國 家安全問題的根源”。﹐“大規模乾旱讓耕地變為沙漠﹐森林化為灰燼”﹐數十億新增人口為全球帶來不安定因素。此外﹐“到2020年﹐肯定會發生某種極端事 件……舊的模式可能會再次出現﹔戰爭將主宰人類生活”。不願正視現實的政客們將選擇戰爭﹐而非協作。

2014年:全球人口激增﹐資源迅速枯竭

美國“超級富豪陰謀”從中產階級納稅人手中榨取了數千億美元。超級富豪可不管全球每年劇增1億人口要消耗多少稀缺的大宗商品﹐他們只是將其視為通過自由市 場全球化致富的工具﹐而根本不考慮全球人口攀升到100億會釀成怎樣的悲劇。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耗費更多地球上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環保人士比爾•麥吉 本(Bill McKibbenc)曾警告稱﹐“再不行動起來就遲了。科學證實﹐地球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假如我們現在對環保人士的警告充耳不聞﹐未來會遭報應。人類 無法拯救地球。

2015年:“鍍金時代”讓美利堅“世界帝國”崩潰

當年五角大樓預計2020年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時﹐凱文•菲利普斯(Kevin Phillips)也曾在《財富與民主》(Wealth and Democracy)一書中警告稱﹐“多數強國在經濟實力達到頂峰時會變得不可一世﹐不惜以巨大的代價發動世界大戰﹐結果耗費大量資源﹐背負巨額債務﹐最 終玩火自焚。”《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一書作者、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警告稱﹐認為政治進程呈季節性和週期性是在自欺欺人。

2016年:里根經濟思想不攻自破﹔舊體系開始崩潰

弗格森問道﹐“假如歷史進程不是週期性、緩慢漸變的﹐而是不規律的呢?假如社會的衰亡無須經過很多世紀﹐而是突然發生﹐讓人措手不及的呢”?”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在《大崩潰》 (Collapse) 一書中警告稱﹐“最讓人不安的歷史事實是﹐有那麼多文明都曾呈現出急轉直下的衰落勢頭。確實﹐一個社會可能在其人口、財富和實力達到頂點後就開始走向衰亡 了。”但共和黨新黨首對歷史教訓卻視而不見。

2017年:中產階級革命爆發﹐巴菲特所在的“富有階層”失利

革命的種子多年前就播下了。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預見未來將爆發革命﹐他說﹐“沒錯﹐會爆發階級戰爭﹐但戰爭是我所在的富有階級發起的﹐贏家也將是富人。”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政治 矛盾會引爆一場新的內戰。收入“差距”讓泡沫破裂﹐經濟崩潰﹐政府再度出手救助“過於貪婪而不容倒閉”的銀行﹐在全國激起民憤。新一輪蕭條點燃了階級反抗 之火。

2018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和華爾街垮台﹐哥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重新生效

戴蒙說自己是“謹慎樂觀派”。他認為﹐“在問題已經露出端倪﹐但還不算非常嚴重時﹐領導人應該有勇氣從長遠角度來考慮問題﹐作出果斷、果敢和前瞻性的決 定。”。而他們卻磨磨蹭蹭﹐根本沒有採取果斷行動。本輪危機會引發文化革命。歷史告訴我們﹐多數領袖的行為動機是眼前的個人利益﹐而非長遠的公共利益。那 些接受億萬富翁讚助的政客更是如此﹐個中原因看看他們的讚助人便知﹐除了財季業績、年終獎和下次大選結果﹐這些家伙什麼也不關心。

2019年:全球商品戰蔓延﹐數百萬人喪生﹐數萬億美元付之一炬

超過半數的聯邦預算投入了五角大樓的戰爭機器﹐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受到限制。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長以及稀缺資源的減少引燃了新的商品戰爭。人們不得不反思﹐在國內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項目迅速惡化之際﹐是否應該減少國防支出。

2020年:美國首位女總統誕生﹐父權制時代結束

顯而易見﹐父權制(從古至今男人主導世界文化、政治和經濟)已經失敗了﹐它把世界帶到了毀滅的邊緣。為什麼男性統治者會失敗呢?投資管理公司GMO(資產 管理規模達1,080億美元)的負責人傑瑞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曾預見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現在又發出新的警告﹐稱男性領導者的管理風格偏情緒化﹐“缺乏耐心……只關注本季度要做的事情或者年度 預算”。他認為﹐“應該有更多具有歷史眼光﹐考慮更週全、右腦更發達的人”來擔任領導者”。然而﹐“我們現在的領袖是一群只考慮眼前的左腦發達者”﹐所以 “每次發生無歷史經驗可循的小概率複雜事件時﹐他們必然處理不好”﹐2000年、2008年、2012年、2016年和2020年都如此。

格蘭瑟姆的研究顯示﹐在即將到來的後資本主義美國時代﹐女性領導者將自然而然地脫穎而出。其中一項原因是﹐男性的大腦構造決定了他們是短視的破壞者。更重 要的原因是﹐女性大腦的進化決定了她們天生就更擅長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腦科學研究者告訴我們﹐75%的男性屬於短線左腦思考者﹐75%的女性顯示出較強 的右腦思考特徵﹐能夠進行前瞻性思考﹐她們更擅於考慮未來和宏觀圖景﹐能認識到未來的結果﹐她們是維護和平的人﹐而不是戰爭遊戲玩家。

小結:以上十項預測絕非玩笑﹐所以請理性、穩健地投資﹐千萬不要輕信男性金融家、男性政客和和男性超級富豪的夸夸其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63

末日預言太準 魯比尼公司末日到了?

2011-11-14  TCW




十一月三日晚間,「末日博士」魯 比尼(Nouriel Roubini)在紐約寓所辦了一場會員專屬派對,受邀賓客多是他旗下研究機構的對沖基金經理人客戶。席間他還安排一場三十分鐘的演說,分享他對美國、中 國與歐元區三大危機的看法。

魯比尼重申:「我們的看法非常悲觀。」三大經濟體的情勢異常嚴峻:歐元區解體的風險變大,不只希臘與葡萄牙恐將離開歐元區,西班牙與義大利最終也會選擇離 去;美國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只會比第二季難看,財政缺口則讓明年成長毫無希望;而中國二○一三年逃不過硬著陸的命運。

自從二○○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魯比尼出口的話少有中聽的,而且似乎每一回預測都一句比一句重,連看印度的經濟成長都可以在半年內就從「前景看好」急轉 直下變成「發展過熱」。

否認出售,但前景遭質疑

或許是他的悲觀論調太成功,全球莫不受影響,連他創辦的研究機構魯比尼全球經濟公司(Roubini Global Economics)都無法倖免。不久前財經新聞台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爆料,魯比尼正延請投資銀行代尋買主。

CNBC引述接獲投資銀行電話的匿名人士說法,已經好一些機構收到招標書,文中列出魯比尼全球經濟公司全年營收可望達一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億二千 萬元),不過虧損卻可能也不下於兩百萬美元,而且還不見止血跡象。

報導一出,魯比尼幾天後就發表聲明:「我的公司並未待價而沽。」他堅稱魯比尼全球經濟公司「體質強健、經營穩當,而且資本充裕,財務完全獨立。」不過,財 經網站不放棄質疑,他的聲明沒有隻字片語保證未來絕不會出售。

魯比尼全球經濟公司成立於二○○九年十月,至今員工數逾八十五人。根據知情人士說法,招標書上寫著公司預估二○一二年營收成長率約為八%,後年更可達四 ○%,獲接觸的買家可據此自行訂定出價範圍。

不過,CNBC的線人坦言,儘管魯比尼全球經濟公司持續拓展研究項目,但手上的客戶清一色是企業而非投資人,這樁交易能增添自家公司多少新業務、帶來多少 投資金額,仍是未知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7

到了世界末日,會計師能優先上方舟嗎? Bittermelon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html

看過電影《2012》後我一直在想,若果末日真的會來臨,而各國政府也真去建造挪亞方舟的話,工程師、醫生、物理學家等專才必定是上船的首選,因為要借助 他們的能力去維持方舟的運作,以及建設新世界。那麼,「會計師」會不會有同樣資格呢?如果有資格的話,原因何在?如果沒有,是否證明會計師對「建設」毫無 幫助?

曾在討論區中談過此問題,有網友說:「只要世界仲有金錢去進行日常活動,會計就有價值」。可是到了那個時期, 相信簿記(Bookkeeping)已經足夠。也有網友認為,會計師可以負責組織和統籌活動,可是這些並不是特別的技能,根本不一定要由會計師去做,很多 人也能勝任。

我一直在想,可以優先上船的,必定是那些擁有獨特知識和技能的人,而這些知識必須對方舟的運作和日後建設新世界有所幫助的。看看我們會計師的獨特知識,就 是Accounting standards,Audit standards ,財務管理和稅務之類,到了那個時候,這些知識好像沒有很大幫助吧。換句話說,會計知識對人類「基本」生存根本是毫無價值。

讀書時曾學習過
Hierarchy of Needs, 人的需求共分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生理需求,求溫飽的Physiological Needs,很明顯會計技能沒有甚麼作用。第二個層次是Safety Needs,相信會計知識也沒有用處。及至之後的第三個層次是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因涉及人類組織在一起,倘若經濟活動開始並大規模和有條理地發展下去,這時會計知識就派上用場了。

回看現代會計的歴史,是因為合資活動出現,會計才開始形成,及後有了成熟而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就發展出今日的會計。可是到了末日的那天,就算有機會上得到 方舟,也要等到災難退卻,並且找到適合的居住地,經濟活動才會出現,到時百廢待興,一切都要重新開始,等到需要會計時,可能已早登極樂了。

或許是我想得太多,也不是「做嗰行,厭嗰行」,更不是看不好會計專業。不過,如果相信末日論而又是會計師的話,應及早轉行,揀選有利於「末日建設」的行業去做吧。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6

末日的喜悅

2012-12-10  TCW
 
 

 

我已經無從追究是從哪裡冒出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世界末日?有些論述是古馬雅曆法中提到,這一天,太陽降下去之後就不會再升起;有些末日論者提出會有超級疫情、天崩地裂,或是行星會與地球相撞。

有個朋友是相信這種末日論的,他主張吃素,反對殺生,也對未來世界有一些理解,多年以前的一次談話中,他認為,信者,在世界末日的那天,有「人」會來接他們走;我好奇問他,我如果不信,是不是就不能一起走,眼睜睜被洪水淹沒之類的話,他很篤定點頭,是!

我想像那一天來臨的畫面,一束光把朋友從地面吸到不知名的物體,而我站在地上被那束光逼得張不開眼,等待毀滅降臨。

網路上一個搞笑的影片很傳神,末日來臨前夕,外星球龐然巨物衝向地球,所有地球人同一時間奮力跳起,再用力落地,剛好把地球震得沉下一大段,沒有讓撞擊產生,躲過了這一場劫難。

我們真的是一路被嚇大的。二○○○年Y2K,大家擔心電腦會當機,飛機在空中交通大亂,甚至撞機。SARS的時候我記得辦公室人員分兩處上班,擔心會「全軍覆沒」,雜誌接下來會沒人編了;二○○八年金融海嘯,我和同事如瑩去奇美電台南廠採訪,看到那空幽幽的廠房,相當擔心,這下慘了,台灣面板廠的明天在哪裡?

隔一天在高鐵上採訪到許文龍先生,他說了一段話,當時在躲防空洞的日子,問題再嚴重也不過三餐沒飯吃,日子也是過了,「經過那樣的人,比較韌。」話是用台語說的,「韌」那個字像是穿不透、磨不破的堅毅,以及等待末日過去的喜悅。

這一年來,許多同年齡的人談起來,似乎都有同感,從學校畢業後從沒有像今年這樣感覺到無力,倒不是生活過得不好,現在的豐衣足食史上未見,而是一股對明天、明年說不出的憂慮;一時間,一束光把前面的路斷裂開來,看不到前面的路,這不比世界末日更攪亂心肺?

台北股市也剛經過一段近似末日的酷寒期,市場資金逃離,冰雪封住了成交量。十天前,有誰相信股市春天的嫩芽在雪地裡萌生,誰都沒有預測到,短短十天,成交量會放大近三倍。

重生的必要過程要經過末日般的震懾,才會有生的喜悅?如果是,二十一日等著吧!這倒是難得的再一次體會死生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87

金錢永不眠 世界無末日 譚銀和

http://xueqiu.com/9511991571/22667150
本文的作者馬克·塞勒爾是對沖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創始人,曾在晨星擔任首席股權戰略師,這是他2008年在哈佛所做演講。其對真正做好投資所需要的特質闡述太精闢了,拜讀再三,百看不厭。縱然做不了巴菲特、成不了索羅斯,但是投資之道相近,持續財富積累之路相同,就算N012,金錢也無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作者:馬克·塞勒爾

 我即將告訴你們的是:我不是來教你們怎樣成為一個偉大投資者的。相反,我是來告訴你們,為何你們中只有極少人敢奢望成為這樣的人。如果你花了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布魯斯·博克維茨、比爾·米勒、埃迪·蘭伯特和比爾·阿克曼等投資界鉅子,你們就會明白我是什麼意思。

 我知道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超越常人的智力,並且是經過艱苦的努力才達到今天的水平。你們是聰明人中最聰明的人。不過,即便我今天說的其他東西你們都沒聽進去,至少應該記住一件事:你們幾乎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你們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甚至更少。這已經考慮到你們都是高智商且工作努力的人,並且很快就能從這個國家最頂級的商學院之一拿到MBA學位的事實。如果在座的僅僅是從大量人口中隨機抽取的一個樣本,那麼成為偉大投資者的可能性將會更小,比如5000分之一。你們會比一般投資者擁有更多優勢,但長期來說你們幾乎沒有機會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其原因是,你的智商是多少、看過多少書報雜誌、擁有或者在今後的職業中將擁有多少經驗,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這些素質,但幾乎沒有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復合回報率達到20%或25%。

 我知道有人會不同意這個觀點,我也無意冒犯在座諸位。我不是指著某個人說:「你幾乎沒有機會變得偉大了。」 這個房間中可能會出現一兩個能在職業生涯中實現20%復合回報率的人,但在不瞭解你們的情況下很難提前斷言那會是誰。

 往好的方面講,雖然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無法在職業生涯中達到20%的復合回報率,但你們依然會比普通投資者做得好,因為你們是哈佛的MBA。一個人能學會如何成為一般級別之上的投資者。如果你們聰明、勤奮又受過教育,就能做得足夠好,在投資界保住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不用成為偉大投資者,你們也可以賺取百萬美元。通過一年的努力工作、高智商和努力鑽研,你就可以學會在某幾個點上超越平均水平。因此無須為我今天說的話而沮喪,即使不是巴菲特,你們也將會有一份真正成功且收入不菲的職業。

 但是你們不可能永遠以20%的復合回報率讓財富增值,除非你的腦子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有某種特質。我不確定這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但如果你到青少年時期還沒有這種特質,那麼你就再不會有了。在大腦發育完成之前,你可能有能力超過其他投資者,也可能沒有。來到哈佛並不會改變這一點,讀完每一本關於投資的書不會,多年的經驗也不會。如果你想成為偉大投資者,那些只是必要條件,但還遠遠不夠,因為它們都能被競爭對手複製。

 作個類比,想想企業界的各種競爭策略吧。我相信你們在這裡已經上過或者將要上戰略課程。你們或許會研習邁克爾·波特的文章和書籍,這是我在進商學院之前就自學過的。我從他的書裡受益匪淺,在分析公司時仍然總會用到這些知識。

 現在,作為公司的CEO,什麼樣的優勢才能使你們免受殘酷的競爭?如何找到合適的點來建立起廣泛的巴菲特所說的「經濟護城河」(economic moat)?

 如果技術是你唯一的優勢,那麼它並不是建立「護城河」的資源,因為它是可以、而且最終總是會被覆制的。這種情況下,你最好的希望是被收購或者上市,在投資者認識到你並沒有可持續性優勢之前賣掉所有股份。科技是那種壽命很短的優勢。還有其他的,像一個好的管理團隊、一場鼓動人心的廣告行動,或是一股高熱度的流行趨勢。這些東西製造的優勢都是暫時的,但它們與時俱變,而且能被競爭者複製。

 「經濟護城河」是一種結構性(structural)的優勢,就像19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深植於公司文化和每一個員工身上,即使每個人都多少知道西南航空做的是什麼,卻沒有別人能複製。如果你的競爭者知道你的秘密卻不能複製,那就是一種結構性的優勢,就是一條「護城河」。

 在我看來,實際只有4種難以複製且能持久的「經濟護城河」。一種是規模經濟,沃爾瑪、寶潔、家得寶就是例子。另一種資源是網絡效應,如eBay、萬事達、維薩或美國運通。第三種是知識產權,比如專利、商標、政府許可或者客戶忠誠度,迪斯尼、耐克和Genentech即是此中典範。最後一種是高昂的用戶轉移成本,薪資處理服務公司沛齊(Paychex)和微軟就受益於此,因為用戶轉向其他產品的成本實在高昂。

 就像公司要麼建立一條「護城河」,要麼就忍受平庸,投資者也需要一些超越競爭者的優勢,否則他就淪為平庸。

 現在有8000多家對沖基金和1萬家共同基金,每天還有數百萬計的個人投資者試圖玩轉股票市場。你們如何比這些人更有優勢?「護城河」由何而來?

 首先,大量閱讀書籍、雜誌、報紙並不是建立「護城河」的資源。任何人都會讀書。閱讀自然無比重要,但不會賦予你高過他人的強勁優勢,只能讓你不落在別人後面。投資界的人都有大量閱讀的習慣,有的人閱讀量更是超群,但是我不認為投資表現與閱讀數量之間呈正相關關係,你的知識積累達到某個關鍵點後,再多閱讀就會呈收益遞減效應。事實上,讀太多新聞反而會傷害你的投資表現,因為那說明你開始相信記者們為了報紙銷量而傾瀉的所有廢話。

 另外,任憑你是頂尖學校的MBA,或者擁有註冊金融分析師資格、博士學位、註冊會計師證書等等數十種可能得到的學位和證書,都不可能讓你成為偉大的投資者。哈佛也無法把你教成這樣的人,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沃頓商學院、斯坦福也不能。我要說的是,MBA是學習如何精確地獲得市場平均回報率的最好途徑。你可以通過MBA的學習極大地減少前進道路上的錯誤。這經常能使你得到豐厚的薪水,即使你離成為偉大投資者越來越遠。你不可能花錢買到或是通過讀書學習而成為偉大的投資者。這些都不會讓你建起「護城河」,只是讓你更容易獲得進入這場賭局的邀請而已。

 經驗是另一件被高估的事情。經驗的確很重要,但並不是獲得競爭優勢的資源,它僅僅是另一張必需的入場券。經驗積累到某一點後,其價值就開始收益遞減。如果不是這樣,那麼60歲、70歲和80歲就應該是所有偉大資金操縱者的黃金時代。我們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因此一定程度的經驗是玩這個遊戲所必需的,但到了一定時候,它就不再有更多幫助。它不是投資者的經濟「護城河」。查理·芒格說過,你們可以辨別出誰能正確地「理解」,有時那會是一個幾乎沒有投資經驗的人。

 因此什麼是投資者必備的競爭優勢呢?就像一個公司或者一個行業,投資者的「護城河」也應該是結構性的。它們與一些心理學因素(註:這就是筆者經常說的心智壁壘)有關,而心理因素是深植在你的腦子裡的,是你的一部分,即使你閱讀大量相關書籍也無法改變。



 我認為,至少有7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的共同特徵,是真正的優勢資源,而且是你一旦成年就再無法獲得的。事實上,其中幾個特質甚至絲毫沒有學習的可能,你必須天生具備,若無就此生難尋。

      第一個特質是,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當 1987年10月19日這天到來的時候(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市場徹底崩潰,幾乎沒人有膽量再買入股票。而在1999年(次年即是納斯達克大崩盤),市場幾乎每天都在上揚,你不會允許自己賣掉股票,因為你擔心會落後於他人。絕大多數管理財富的人都有MBA學位和高智商,讀過很多書。到1999年底,這些人也都確信股票被估值過高,但他們不能允許自己把錢撤離賭檯,其原因正是巴菲特所說的「制度性強制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第二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是那種極度著迷於此遊戲,並有極強獲勝欲的人。他們不只是享受投資的樂趣——投資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清晨醒來時,即使還在半夢半醒之間,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們研究過的股票,或者是他們考慮要賣掉的股票,又或者是他們的投資組合將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什麼以及如何規避它。他們通常在個人生活上會陷入困境,儘管他們也許真的喜歡其他人,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對方交流。他們的頭腦始終處在云端,夢想著股票。不幸的是,你們無法學習這種對於某種東西的執迷,這是天生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強迫症,你就不可能成為下一個布魯斯·博克維茨( Fairholme Funds的創始人,選股思路深受巴菲特影響,組合集中、低換手率、很少越界)。

     第三個特質是,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這點對於人們來說是難以做到的,讓偉大投資者脫穎而出的正是這種從自己過去錯誤中學習以避免重犯的強烈渴望。大多數人都會忽略他們曾做過的愚蠢決定,繼續向前衝。我想用來形容他們的詞就是「壓抑」(repression)。但是如果你忽略往日的錯誤而不是全面分析它,毫無疑問你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還會犯相似的錯。事實上,即便你確實去分析了,重複犯錯也是很難避免的。

     第四個特質是,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990年代中期的國際四大對沖基金之一,1998年因為俄羅斯金融風暴而瀕臨破產)的故事,一個由六七十位博士組成的團隊,擁有最精妙的風險分析模型,卻沒能發現事後看來顯見的問題:他們承擔了過高的風險。他們從不停下來問自己一句:「嗨,雖然電腦認為這樣可行,但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行得通呢?」這種能力在人類中的常見度也許並不像你認為的那樣高。我相信最優秀的風險控制系統就是常識,但是人們卻仍會習慣聽從電腦的意見,讓自己安然睡去。他們忽視了常識,我看到這個錯誤在投資界一再上演。

    第五個特質是,偉大的投資家都對於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巴菲特堅持不投身瘋狂的網絡熱潮,儘管人們公開批評他忽略科技股。當其他人都放棄了價值投資的時候,巴菲特依然巋然不動。《巴倫週刊》為此把他做成了封面人物,標題是「沃倫,你哪兒出錯了?」當然,事後這進一步證明了巴菲特的智慧,《巴倫週刊》則變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就個人而言,我很驚訝於大多數投資者對他們所買股票的信心之微弱。根據凱利公式(Kelly Formula,一個可用於判斷投資和賭博風險的數學公式),投資組合中的20%可以放在一支股票上,但很多投資人只放2%。從數學上來說,運用凱利公式,把2%的投資放在一支股票上,相當於賭它只有51%的上漲可能性,49%的可能性是下跌。為何要浪費時間去打這個賭呢?這幫人拿著100萬美元的年薪,只是去尋找哪些股票有51%的上漲可能性?簡直是有病。

     第六個特質是,左右腦都很好用,而不僅僅是開動左腦(左腦擅長數學和組織)。在商學院,我曾經遇到過很多天資聰穎的人。不過主修金融的人,寫的東西一文不值,他們也無法創造性地看待問題,對此我頗感震驚。後來我明白了,一些非常聰明的人只用一半大腦思考,這樣足以讓你在世上立足,可是如果要成為一個和主流人群思考方式不同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投資家,這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右腦佔主導的人,你很可能討厭數學,然後通常就無法進入金融界了。所以金融人士很可能左腦極其發達,我認為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一個偉大投資家的兩邊大腦都發揮作用。作為一個投資家,你需要進行計算,要有邏輯合理的投資理論,這都是你的左腦做的事情。但是你也需要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比如根據微妙線索來判斷該公司的管理團隊。你需要靜下心來,在腦中勾畫出當前情勢的大圖景,而不是往死裡去分析。你要具備幽默感、謙卑的心態和基本常識。還有最重要的,我認為你也得是一個好的寫作者。看看巴菲特,他是商業世界裡最傑出的寫作者之一,他同時也是古往今來最好的投資家之一絕非偶然。如果你無法清晰地寫作,我認為你也不能清楚地思考。如果不能清楚地思考,你就會陷入麻煩。很多人擁有天才般的智商,卻不能清楚地思考問題,儘管他們心算就能得出債券或者期權的價格。

    最後但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少見的一項特質: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投資思路的能力。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當股票開始下跌,人們很難堅持承受損失而不拋出股票。市場整體下降時,人們很難決定買進更多股票以使成本攤薄,甚至很難決定將錢再投入股票中。人們不喜歡承受暫時性的痛苦,即便從長遠來看會有更好的收益。很少有投資家能應對高回報率所必須經歷的短期波動。他們將短期波動等同於風險。這是極不理性的。風險意味著你若押錯了寶,就得賠錢。而相對短時期內的上下波動並不等於損失,因此也不是風險,除非你在市場跌到谷底時陷入恐慌,被損失嚇得大亂陣腳。但是多數人不會以這種方式看問題,他們的大腦不容許他們這麼想。恐慌本能會入侵,然後切斷正常思考的能力。

 我必須申明,人們一旦步入成年期就無法再學到上述特質。這個時候,你在日後成為卓越投資者的潛力已經被決定了。這種潛力經過鍛鍊可以獲得,但是無法從頭建立,因為這與你腦組織的結構以及孩童時期的經歷密切相關。這不是說金融教育、閱讀以及投資經驗都不重要。這些很重要,但只能讓你夠資格進入這個遊戲並玩下去。那些都是可以被任何人複製的東西,而上述7個特質卻不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73

末日抉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1/100475213.html
凌華薇

  最近我對官商關係的故事產生了些許倦意。這樣的故事總是太雷同,比起商業關係,權錢交易很難達到創新和共贏,往往變成赤裸裸的掠奪和瓜分。

  與年少時相比,我已相當理解企業家在這個生態環境下的辛酸和無奈。但內心深處,我仍願相信,人可以有選擇,選擇決定命運。可是,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保留這份「自由」。

  或是尋找商業機會的突破,注入潤滑油,推動齒輪運轉;或是遇到難以踰越的問題時,無奈尋求保護傘。

  在一個公權力不受約束、甚至以此作為優勢的模式中,裙帶資本主義有其無窮的吸引力:遊走在權力和市場之間,享受走捷徑的快感,加上市場提供的槓桿,縱情放大回報,不斷加大權錢交易的代價,最初的夢想,漸漸被打上了新的烙印,面目全非。

  權力終有保鮮期,一朝變質,隨之而來的風險,可以使得建立一家百年老店的努力毀於一旦。

  太多案例可以證明,一旦達成交易,浸潤髮生,產生化學變化,你漸漸變成了自己最初厭惡的那個人。

  追求更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提高現有司法體系專業水平和公信力,確定公權力的合法邊界……這些改革並沒有那麼遠那麼難。同時,從己做起,變化不總需要自上而下,從今天起,做一個心靈自由、思想獨立、追求真善美的人。

  當你看到這份雜誌時,2012年12月21日已被證明不是末日。過後,你會如何抉擇?

  本期值班主編 凌華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