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標普的國企預警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16.html
中國經濟正「穩增長」,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抬升,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顯現……處在這個利益鏈條關鍵一環的大型國企,財務狀況怎樣?

  國際著名信用評級公司標準普爾(下稱標普)選取了107家中國大型公司作為樣本進行了財務狀況調查,約80%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國有企業。10月24日,標普發佈報告,認為17家國有企業財務風險「極大」,33家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很大」。

  這是個宣佈中國的大型國企開始進入新一輪財務危機的重要信號。標普指出,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大型公司財務風險狀況可能惡化。「樣本國企所在的多數行業利潤率均偏低,大型國企偏向大規模投資,而銀行貸款是最主要的融資來源,資產負債表的槓桿率偏高。如果中央政府實施又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部分國有企業的財務槓桿在短期內還會飆升。」標普分析師盧文正分析,基建行業在樣本所涵蓋的15個行業中整體風險狀況最差。

  一位國企研究專家告訴財新記者,標普列出的財務風險狀況不佳的企業大都是由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牽頭的行業巨頭,一方面所處行業受到經濟週期影響較大,另一方面負擔較重,比如一些地方煤炭大型企業,在政府主導下被迫收購很多其他的中小型企業,耗費大量資金。一些大型鋼鐵企業需要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以致越生產越虧損。

  但大部分受訪業內人士都相信政府會為國企財務風險埋單。被宣佈財務風險極大的鐵道部、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遠洋)、淮南礦業等均向財新記者辯稱,「標普不通國情」,「企業負債率不高」、「風險可控」。

  盧文正表示,標普對國企的分析是在不考慮政府對其支持的前提下所做的獨立個體分析。如果在實際的債務評級中,加上政府等外部支持因素,這些國企雖然有些問題,但整體風險不是很大。 「但畢竟沒有明文法律規定政府必須得這麼去做,政府信用也有代價,是否真有能力肩負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

  另一家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也曾發佈報告稱,國有企業債券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這部分債券有時需要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這部分債務規模已經成為地方政府最大的隱性風險。

危險區

  17家國有企業被標普認為財務風險「極大」,即1-6個類別中最差一級。其中基建行業有5家國企,煤炭行業有4家,鋼鐵行業2家,還包括被斥為官企不分的鐵道部、2011年度「A股虧損王」中國遠洋、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除基建行業,煤炭行業中冀中能源、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淮南礦業3家還被宣佈業務狀況「疲弱」,因其業務產品較單一,成本普遍高出該行業優勢企業。

  中銀國際分析師唐倩認為,冀中能源大部分生產焦煤,對煤價和生產成本較為敏感,而下半年焦煤的持續跌勢可能對其業績形成較大壓力,生產成本進一步下調的空間有限。

  2012年中國大型鋼鐵公司出現近十年來首次虧損。標普認為,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市場分散度高以及需求放緩都可能令鋼鐵價格繼續疲弱,從而進一步打擊鋼鐵企業。「預計利潤率疲弱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侵蝕中國鋼鐵業的盈利能力。」盧文正表示。

  此外,根據標普分析,鐵道部的現金流保護疲弱,資本結構呈現高度槓桿性,流動性亦是疲弱。即使包含其從鐵路建設基金獲得大量的資金,其負債對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比率高達12.3倍,經營現金流對總負債比率僅為6.1%。

  「鐵道部此前通過較高水平的發債對資本項目提供資金,槓桿性出現實質性改善的可能性較低。儘管經營狀況良好,其他運輸方式的競爭、較高的經營成本、服務提供商和監管者集於一身帶來存在矛盾的職能,以及大量的資本支出亦會削弱其業務風險狀況。」標普分析師李國宜表示。

 

內外有別

  對國企負債風險的關注,並未在國內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中顯現。

  與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國企的評級相比,國內評級機構對國企的評級等級呈現出評級等級高,高級別多,鮮有調降的特徵。標普所列舉的17家財務風險極大的國有企業,所發行的公司債或中期票據均是由國內評級機構提供評級,且大多數集中為最高級別AAA級,最低級別也為AA+。

  國際評級機構給與中國企業的評級均比較低。財新記者統計,標普在中國的71家債券評級企業客戶中,被評為其大中華區評級體系最高評級等級cnAAA的僅8家,均為國有企業,所佔標普的國企客戶比例也較小。

  被標普分析為業務狀況疲弱、財務風險極大的淮南礦業,在國內資信評級公司聯合資信處卻獲得了主體長期評級AAA的最高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

  聯合資信分析師鐘睿告訴財新記者,儘管淮南礦業淨利虧損,債務負擔較重,但考慮到對煤炭行業特別重要的規模效應,優勢明顯,作為安徽省排名靠前的國有企業,肯定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因此給予其最高級別評級。

  「給出的評級等級並非以能不能償債來衡量的, BBB+等級也能還得起債,等級間的差別意味著出現違約的概率大小。」國內評級機構的一位高層人士說。

  惠譽評級公司的一位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按照其標準,一個行業的固有風險與週期特性可能會對本行業的評級設定最高值,這類行業的企業即使有著保守的財務記錄,依然不可能達到最高評級(AAA級)。

  中誠信一位分析師認為,國際國內的評級體系和標準並不一致,最高級別雖然都代表著最高如約償債水平,但實際中對應的企業水平也並大不一致。雖然標普等評級公司也發行了大中華區評級體系,但中國的企業無論在資本結構或是償債能力方面都與國際上的大企業不能比及。

  如果說不同的評級機構給出的評級等級結果之間不具備直接可比較性,那從國內外評級公司對國企評級等級的調整頻率和幅度亦可以看出,國內國外評級機構對國企債務風險的不同認識。

  中鋁是全球第三大氧化鋁製造商。2012年,標普曾在2月及9月兩次下調中鋁評級,其長期企業信用由年初的BBB+/cnA+下調至現在的BBB-/cnBBB+,連降兩個等級。標普在評級報告中指出,雖然相信中鋁將通過母公司獲得中國政府及時而充分的支持,但由於鋁價走低,中鋁的全年利潤率承壓,預計利潤率狀況在未來18個月內不會出現顯著改善,其盈利能力仍然較差。

  標普認為,中鋁的經營性現金流疲弱,其自由經營現金流在未來幾年保持負值,而由於低利潤率,其負債在未來一年不會顯著減少。

  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毛振華稱,形成中外資信公司在針對同一主體的評級差異巨大的原因為多方面,既有債券市場發展以來中國宏觀經濟一直呈現單邊上升的趨勢,從政府監管的角度,對債務違約的高度不容忍,客觀上使得中國沒有發生過違約事件,無違約檢驗。另一原因是國內評級機構在競爭中出現了一些不規範的做法。

  「為搶奪客戶,國內機構往往採取兩種方式,一是降低費用,二是調高評級。」毛振華告訴財新記者,「以前有一家企業,我們認為它有欺詐發債的嫌疑,存在巨額資本金來源不明等問題,給不了它想要的評級。它最後找了很多關係,找到了其它評級機構(如願以償)。」

  「現階段債券的發行方和承銷商,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到評級機構在市場中所應發揮的正常作用,並不將評級過程看作是風險控制的環節。」毛振華指出。

市場幻覺

  至少到目前為止,市場相信無違約紀錄會繼續保持,尤其是國企。只要債券發行人帶著國字頭,其債券或主體評級等級都是清一色的高等級,體現不出任何風險的差異性。

  比如,連續巨虧的中遠被標普認為現金流保護疲弱且波動,流動性不足,其資本結構高度槓桿化,因出現經營虧損並進一步擴張而增加借款,過去三年的調整後負債對資本比率高達約為70%。

  中國遠洋在2012年上半年再虧49億元。但這兩年間其在國內獲得的主體及債項評級依然為最高級別AAA級,並沒有太大的調整。

  長江證券分析師韓軼超認為,儘管截至2011年末,中國遠洋擁有470億元的現金,遠高於217億元的流動負債。作為大型國企,也可能會獲得銀行貸款的傾斜性政策,但並不意味著它的償債能力風險消失。

  「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並無可預見性,缺乏明確的書面協議規定,相應法律環境也在不斷完善,何況個人關係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盧文正指出,該對借款人違約風險進行差異化評價。

  標普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政府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度加大,標普在那時制定了一套針對政府關聯實體,即包括國有企業等企事業單位的評級準則指導,延續使用其全球範圍內適用的評級方法。「我們對國企的評估過程是在做加法。首先對債券發行人所處的行業等環境因素以及其自身因素得出一個獨立的『個體信用狀況』,這是對其評級的一個部分,其次我們評估其外部支持,通過考察這家企業能獲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並考察政府本身處於什麼水平。『個體信用狀況』加上『外部支持』,最終得出『發債人信用評級』。」盧文正告訴財新記者。

  考察債券發行人與政府的關係,評級機構一般設立兩個指標,一是發行人對政府的重要性,二是兩者的親密程度。

  盧文正向財新記者舉例,鐵道部實際上是國家部委,它對國家和政府的重要性在指標中屬於極其高,緊密度屬於非常緊密,因此如果要對其進行評級,儘管認為其財務風險是極大,最終得出評級應該是和主權評級一樣。但其他國企則未必能獲得此類待遇。

  國資委一位部門主任告訴財新記者他對此事的看法。他認為標普對中國企業的評級報告,有一定參考作用,但對中國企業不瞭解,存在較大偏見,對國企的很多觀念沒有更新。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已是境外上市的公眾企業,央企至少二級以下的實體企業也已經股權多元化,但國外的評級機構仍視同為國有企業,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觀念掛鉤。

   他更指出,政府和國企的關係已經在逐漸淡化,比如財政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屬於產業政策,是對全行業的補貼,無論國企、民企都可享受。央企的問題更多是體現在政府體制上,一是政府管制太多,市場化程度不夠,如價格管制,國企和民企有些項目投資都要發改委審批;二是企業層面,體現為兩個方面的問題,根本原因也是體製造成的,一是沒有形成職業經理人階層,還是官員心態;二是收入分配機制改革雖然已有很大進步,但激勵約束仍不到位。

  「財政的錢也是救急不救窮,行業形勢不好,淨利一直虧損,風險始終存在。」韓軼超說。

  一旦風險爆發,國家不可能為所有國企都提供擔保。歷史不是沒有發生過所謂地方政府的「安慰函」失效的例子。所謂政府為國企統一提供信用擔保說,其實更多是市場不切實際的幻覺。

  本刊記者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54

他在夏普33年,助登日本液晶電視王 獨家專訪 日本最了解夏普的人

2016-04-11 TCW

國際經營學教授中田行彥,見證了夏普興衰,他如何解讀鴻海接掌後的新局與挑戰?

鴻夏戀,這起台日最大投資案,最有資格評判其成敗的人是誰?

此人,非中田行彥莫屬。他,曾經是夏普液晶研究所技師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親身參與推動夏普液晶電視拿下日本第一,在夏普工作三十三年的他,經歷了夏普最輝煌的時期,卻也見證了它的衰敗。

現在的他,堪稱是日本最了解夏普的教授。離開夏普後的他,成為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的國際經營學教授,他的兩本著作《夏普企業敗戰的深層》與《夏普液晶敗戰的教訓》,詳細剖析夏普的衰敗。具有策略經營與技術知識背景,既能從局外人,也能從當事者的多元角度分析夏普的敗亡,使他成為日本的夏普專家。

中田行彥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指出,累積厚實技術的夏普跟擅長成本控制的鴻海,形成很強的互補,當外界因為文化差異大看衰鴻夏戀,他卻認為,鴻夏戀非常可能克服文化的差異。

他更指出,這是日本製造業的轉捩點,日本一直存有「加拉巴哥群島」的弊病。

選擇鴻海,進攻全球市場,夏普才有機會走出「孤島」,重回往日榮光。以下

是採訪紀要:

夏普擅長開發研究,鴻海有製造實力,兩者互補,

能增加全球競爭力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您如何看鴻夏合併後的未來?

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國際經營學教授中田行彥答(以下簡稱答):鴻海和夏普合作的話,是很好的互補關係。夏普的製造成本是日本四家電機業中最高的,這是夏普虧損的重要原因(詳見第九十六頁圖)。

鴻海在中國、台灣都有工廠。夏普擅長開發研究,鴻海有製造實力,我認為兩者的互補關係,能增加在全球的競爭力。這案子裡另一個選擇是產業革新機構(INCJ),它希望讓夏普的液晶事業跟日本顯示器公司(JDI)合併,但是這些公司經營模式很相似,並非互補的關係,即便加入JDI,夏普在全球業務上的困境還是無法解決,這就是為何我贊成鴻海合併夏普。

問:所以您認為比起INCJ,夏普與鴻海合併是正確選擇?

答:沒錯。當然還是會有些問題,像是外界所說企業文化差異。

問:夏普跟鴻海可能有哪些文化衝突?

答:很大的挑戰在速度,如何調和兩家公司的步調,讓夏普習慣鴻海的速度與效率。但是就像郭台銘在昨日記者會所說,這些文化差異是可以互補來提升整體實力。

另外,現在夏普約有三二%的業務來自液晶,這讓它陷入困境,所以跟鴻海合作後,鴻海也必須先解決這問題,不然夏普很難好起來,這挑戰很高。

還有,郭台銘是強人領導,夏普裡面人必須要跟隨他的意見,強人領導有好有壞。決策速度快這是優點,但是缺點就是可能帶領大家走錯方向。

技術再厲害,還是得能賣錢,這要有市場概念,所

以合併案有意義

問:您認為夏普員工能接受強人老闆?

答:接不接受是一回事,重點是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確實有些人很害怕,但是很多在堺工廠的員工也跟(郭台銘)有很好的關係,這是好徵兆。如我所說兩者是互補關係,看到堺工廠的合資,歷經兩年,已經成功轉虧為盈,從堺工廠的例子來看,兩者有可能克服文化的差異。

問:夏普是重視原創的公司,鴻海則是代工文化,後者強調速度效率,您覺得一個代工文化的企業,可

以管理一個重技術原創的

企業?

答:我教的是技術管

理,日本的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至上,如何使用發揮技術,這就是需要管理,十年前,日本政府希望提升技術管理,我就被聘請到這學校。

什麼叫作技術管理?即便技術再厲害,還是得能賣錢,像是索尼跟摩托羅拉,他們希望教育客戶接受他們的產品,要如此,就不是只有技術就辦得到,還要有市場概念,所以我覺得這個合併案是有意義的。

就像夏普的創辦人早川德次,創造出「讓人模仿的產品」,這意味著要有人想要的產品,如果不是市場歡迎也就不會有人買。「原創」是夏普公司的特色,這是創辦人核心的理念,我認為這個想法還會持續著。

問:這麼有原創性的公司為何會走向衰敗,導致被鴻海入主?

答:町田社長時期,夏普選擇液晶放棄半導體,很多人認為「集中與選擇」(編按:指集中資源投資面板)造成夏普今天的衰敗,但是我不認為,像是早在一九八〇年代通用汽車就是以選擇與集中策略締造佳績,日本在失落的十年裡,很多企業採用「選擇與集中」策略也都度過難關。

所謂「集中與選擇」就是確認自己有優勢的領域,將所有的產品、資金、資訊跟技術集中投入,經營者必須時常思考自己的核心能耐是什麼,跟競爭者比,我們的優勢是什麼?集中與選擇才能成功,所以夏普的失敗,我覺得是策略與管理風格的問題,如果管理風格不改,夏普就不會改變。

問:當時的領導風格是什麼?

答:一九九五年當時十五吋的電視要十八萬日圓,是映像管電視的四倍到五倍,就算是要取代電腦螢幕,也是比傳統螢幕貴上幾倍,我私底下也質疑,液晶真的會取代傳統螢幕嗎?但是當時上面認為「很快的電視就會由映像管換成液晶」。當這指令設定下去,對夏普員工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所有的企業活動都朝此發展,町田建立的龜山工廠,成立的AQUOS品牌,當時的時間來看,真是大成功,但是這個成功造就了下個「集中與選擇」,最後就陷入危機了。

日本要進軍全球,必須和亞洲企業合作,這對日本

製造業是轉捩點

問:您認為日本人對於有個台灣老闆有何慼覺?

答:基本上有些公司已經是外國人老闆了,這是第一次有位台灣人入主,這很有趣,我認為如果日本要進軍全球,就必須跟亞洲企業合作,這對日本製造業是個轉捩點。

過去,日本企業主要市場都是內銷,所以被稱「加拉巴哥群島」,這是很特殊的國家,例如製作僅能在日本用的智慧型手機,跨不出國門,加上人口老化,這對日本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日本企業必須轉向國際市場,而成長最快的就是亞洲市場,最了解市場的就是亞洲企業。

問:您在夏普工作很久,現在看到夏普被外資購併有何感想?

答:因為我退休了,從局外人看,我覺得很好,因為夏普這品牌跟公司都會繼續存在,但是從教授的角度來看,這是互補,但是有些從夏普退休的人不喜歡台灣人當CEO就是了。

問:您認為其他正陷入困境的日本製造業,是否因為鴻夏戀會願意選擇跟亞洲企業合作?

答:我剛剛提到的「互補」關係是重點,合作的雙方可否發揮彼此優勢,互補增加綜效,這樣合作才會有幫助。

中田行彥

出生:1946年

學歷:日本立命館大學技術經營博士經歷:液晶先端技術開發中心主管研究員(夏普是出資者之一)、夏普液晶開發本部液晶研究所

技師長

現職: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國際經

營學部教授

撰文者曾如瑩 整理 陳彥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