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部門“日行千里”,李克強打叉的“萬里審批圖”成歷史

經過20個委、辦、局,53個處、室、中心、站,100個審批環節,蓋108個章,繳納36項行政收費,最快也需799個審批工作日……廣州市政協常委曹誌偉4年前公布的一張長達4.4米的行政審批“萬里長征圖”,揭示了企業要投資建設一個項目是何其艱難。如今,就在這張圖“出生地”廣州,從立項到驗收完成主流程審批事項最快只需30個工作日。

“原來僅僅辦一個施工許可證就要5個月,去年受益於改革,我們從組建團隊到正式施工加起來也才半年。”作為TCL集團旗下的雲升科學園項目的總負責人,廣州雲升天紀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覃銘對現在的速度很滿意。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今年7月份就可投產,而原本預計至少需要一年半到兩年。

廣東凱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特別助理管於偉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改革提速,公司至少提前了半年投產,多創造了超過2億元的產值。

“每一個節點都比預想的快”

幾天前,媒體報道曾在2014年被李克強見證封存的109枚公章永久收藏進國家博物館,它們原本屬於天津濱海新區18個不同的單位,代表著政府的審批權力。

在就任國務院總理後的首次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就說必須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

4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可謂不遺余力,已進行了多輪改革。

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國務院已分9批審議通過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共618項;全面清理453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分3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283項;分3批清理規範中介服務事項323項。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圍繞如何提速審批、便利企業也作了很多探索與實踐,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但是,相比企業註冊一天就能搞定這樣顯著的改革成效,企業投資建設項目的報批周期仍然較長。

2015年1月,李克強在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考察時給“萬里審批圖”打叉,並要求廣東為改革探路。3月,中央編辦、國務院法制辦聯合發出通知,選取天津市所有區縣、河北、山西、江蘇、浙江、廣東、四川、貴州等8個省、市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要求其余試點省份各選擇2~3個市、縣(市、區)或所屬國家級開發區開展改革試點。

隨後,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廣州開發區”)被確定為廣東三個試點改革區之一,並於2016年5月開始實施改革。

可能是出於對“萬里審批圖”的自我糾正,所以與其他地方不同,廣州開發區選取了“企業投資建設項目”為主攻方向,收效也很明顯。

“我們在全國有20個項目,且全部都在開發區,而廣州的每一個節點辦理都比預想的快,所以整體也是最快的。”管於偉說。

環環相扣如何“闖關”

企業報建一個項目的周期為何需要這麽久?改革為何這麽難?首要原因就在於整個報批流程涉及的部門多、審批的環節多。

一個項目從引入到投產,要先後經過土地供應、項目立項、規劃許可、施工許可及建設驗收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取得的審批少則三四個,多則十幾個,涉及的部門包括發改、人防、環保、規劃、國土、建設、消防、水務等。如果是住宅項目,還會涉及教育;如果是商業項目,還會涉及衛生防疫。

而每個項目必經的最主要流程事項有9個:投資建設項目備案、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核發、修建性詳細規劃(下稱“修規”)審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核發、初步設計文件審查、施工圖審查備案、民用建築防空地下室審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和施工許可證核發。

除此之外,還有多個流程不能少。比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出來後,就要辦理門牌地址、數字證書、項目工程編碼,以及房屋建築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類交款。

除了審批事項面廣量多,審批環節相互交叉、互為影響也加長了審批周期。比如,拿施工許可證的時候要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環評為前提,無法並聯辦理,一旦某一個環節停滯整個流程就會延長。

其次,項目報批有很多技術審查的環節,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相互交織也加大了審批的難度。“讓政府審環評就很困難,很多技術的東西在里面,所以環保專門有個審查單位來審。”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鄭勇說。

已經做了十幾年報建工作的廣州歸谷科技園有限公司經理徐淑貞更是深有體會:“辦修規,如果資料齊全,按國家規定是30個法定工作日,但要圖紙等完全沒有問題一次性通過,基本不可能;一旦修改就要再來一次。”

再次,由於建設領域的審查涉及公共利益,公示的環節很多,這也難以壓縮。

而在審批時限上,國家規定的是上限,比如不超過30個法定工作日,這意味著,可以是1天,也可以是30天。

此外,不同部門之間互不共享審批結果。“萬里審批圖”的作者曹誌偉曾表示,同樣的材料,前一個部門審30天通過了,後一個部門要再審30天。

不僅如此,每個部門都有一套自己的流程,企業在報建時需要去把每個流程走一遍。鄭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時單個部門在審查的時候需要其他部門給出意見或進行協調,“那就要‘文來文往’,這個過程中的時間就不用說了,一來一往就要一周”。

一個部門全流程覆蓋

為了破解以上難點,廣州開發區首先將分散在各審批部門的涉及企業投資、經營領域的行政許可權力,逐步交由行政審批局統一行使。

第一財經了解到,目前,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已經納入了立項、規劃、建設、環保、市政、綠化、人防、招投標8個領域的38個審批事項,覆蓋了從立項到驗收的企業籌建審批全流程。

對於企業來說,無需再像過去那樣東奔西跑,走很多套流程,且已經提交過的材料無需重複提交。對於政府來說,原來要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變成了一個部門內部之間的協調,效率更高。

“企業以前搞不清楚各個部門的要求就要分頭跑,現在只用到一個單位來咨詢。另外,以前東家不知西家事,而現在企業在咨詢規劃問題的時候,我們可能發現環保也有問題,就可以一起解決。”鄭勇說。

同時,分離行政審批與技術審查。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等技術審查的部分,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外包出去,通過招投標委托專業設計院來為政府服務。而且要求先期對企業進行輔導,在方案報上去後限時審查,並給政府一個書面的結論報告。行政審批局再以此為基礎僅做行政審批,最多2個工作日就可完成。

這樣一來,企業“吃回票”的少了,審查流程規範,同時限制了經辦官員的自由裁量權,不容易滋生腐敗。

廣州開發區組織人事局副局長黎學軍還表示,要突破就必須跳出傳統改革就單個事項辦理時限不斷壓縮的“碎片化”思路,著眼全鏈條進行“系統式”整合,探索並聯、合並、後置、信任審批等多種方式,優化重組審批流程。

比如,在事項比較複雜、環節比較多的規劃報建階段,對小於一定面積的加建、改擴建工程無需辦理修規審查,對於部分項目允許修規審查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核發合並辦理。

“當時我們正好用上了這個政策,項目原本的容積率是3.0,後來公司想多建廠房和研發中心,申請把容積率提到4.0,就沒有辦修規。”覃銘說。

再比如,允許部分項目在缺少設計合同、選定設計單位或勘察單位報告和證明材料等非核心要件的情況下,采取部分要件後補式的信任審批,先行進行備案。將環評審批後置至施工許可階段,無需等待環評結果,即可辦理至施工許可前的所有許可事項;實施建設項目竣工聯合驗收及備案等等。

強化事中事後監管

經過這幾年的改革,中央已經把許多審批事項下放給省,省給市,市給區,層層下放後,最終都集中到了區一級。與此同時,原來的“以審批代替監管”正逐步向弱審批、強監管轉變。

從這個角度,在國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總體框架下,區級政府如何做好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廣州開發區目前進行的試點工作有兩個:第一個是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第二個才是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二者相互銜接。

“為了促進相對集中後審批與監管無縫銜接,我們制定出臺了《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事中事後監督管理實施辦法》和《監管清單改革工作指引》,從審管對接、日常檢查、行政處罰等監管各環節做出要求,推動各部門按照統一規範建設標準化監管清單。”黎學軍說。

除了制度上的保證,還有相應的信息系統保障。廣州開發區建立了審批監管大數據平臺,下面包含政府權責清單管理系統、審批標準化應用模塊、廣州開發區網上辦事大廳、行政審批管理系統、事中事後監管系統、企業信用信息管理公示平臺、行政效能監察系統、大數據分析及應用系統8個模塊。

同時,多個職能部門間的數據信息可以互通共享、分析應用。比如,行政審批局與原審批部門之間的數據能夠實時推送,將原來分散在商事信息平臺、審批管理系統等19個不同系統內的,關於轄區市場主體註冊登記、審批、監管等信息實時共享,避免多頭采集、分散管理等問題。

壓縮基本已做到極致

第一財經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與4年前相比,企業投資建設項目需要的主要證件、必經的主要流程並未改變,只是由於項目性質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是,依托相對集中行政許可試點,已經能夠在法定範圍內將審批時間大幅壓縮。

鄭勇說,試點9個月來,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受理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案件1216宗。納入集中審批的38個事項,平均每個事項辦理僅需3.2個工作日,比法定時間減少了77%,初步實現了“一個部門、一枚印章、一個流程、三十個工作日完成審批”的目標。

投資環境的改善也助力了廣州開發區的招商引資。2016年,全區新引進內資項目6661個,註冊資本307.5億元;全區新增註冊外資項目90個,較2015年同期增長18個,合同利用外資42.1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1.46億美元,在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二。

那麽,現在的30個工作日是否還有壓縮的空間?鄭勇表示,基本已達極致,除非取消審批或者改成備案。

“改革分四個層級,一是取消審批,這個很難,許多是法定的東西取消不了,即使取消了相應的監管措施要跟得上;二是審批改備案;三是探索諸如先照後證、信任審批、容錯審批、缺項審批等等;當以上這些都做不了的時候,就只能優化流程,我們現在大部分做的是這項工作。但是,要做的事項總在那里,再優化也要半天、一天,因為政府里面經辦人批了,還要到處長、副局長。”鄭勇說。

而取消審批難不僅因為是“法定”。曾任廣州市法制辦主任的吳明場舉過一個例子,廣州市法制辦曾考慮過“建築節能審查”到底有沒有必要作為獨立審批項目存在,提出將這項審查並入到“施工圖審查”里。但有關部門堅決不同意,因為“它背後有一個機構,如果真的取消了,那麽這個機構或許連存在的價值都沒有了”。

不過,在優化流程方面,還可以從企業的角度做些改善,同樣能提高審批速度。

去年的歸谷科技園項目,辦理修規、工規證、施工圖審查備案、施工許可證這4個核心節點,合計僅用了20個工作日。徐淑貞說,這受益於改革,也得益於她的“業務熟練”。項目報建是個系統工程,審批一環扣一環,企業自己業務要熟,要懂各部門的規範,要及時有效的溝通,最好提前做預案,為下一個環節提前準備材料,就可以縮短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57

昨日行開商場,發覺759整死了一間蚊型糖果店

1 : GS(14)@2011-11-13 15:45:54

其實他們算唔算另一種霸權,只是他有能力驅動傳媒? 最弱勢就無聲無息地關掉了。
2 : 草帽(1253)@2011-11-13 18:37:27

而家小本經營很難做. 租加營業額趺.
3 : KENLIN(17685)@2011-11-14 02:02:09

做生意講實力, 冇話俾人整死, 尤其是香港市場咁實, 唔係你食我就係我食你, 759有一千個本, 預左好多艇仔要賠葬架啦
4 : GS(14)@2011-11-14 20:53:26

咁講佢真是無乜實力,D野樣樣都貴
5 : 龍生(798)@2011-11-14 22:46:13

只是大魚食細魚, 細魚食蝦毛而己...
6 : GS(14)@2011-11-14 22:47:08

咁呢個世界D野是咪集中了呢?
7 : 龍生(798)@2011-11-14 23:33:46

集中到某程度會洗牌...

呢個世界和平了60年

從歷史的角度看, 這是不合常理的長...

差不多是時候變天了....
8 : 游浪潮(3792)@2011-11-14 23:45:29

7樓提及
集中到某程度會洗牌...

呢個世界和平了60年

從歷史的角度看, 這是不合常理的長...

差不多是時候變天了....


應該要再等多下,因為受二戰冷戰苦難的人仍為當權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568

日行廿里:自制以取勝(II) 盧志威

1 : GS(14)@2013-05-09 00:20:14

http://hk.finance.yahoo.com/blog ... c2VjdGlvbnM-;_ylv=3

綜合上期的事例,所謂「日行廿里」,由於長期保持自制,到逆境出現時,當事人、機構自自然然會有一定優勢。首先是可以保持對自我的信心。由於日行廿里的目標,上限、下限都是由自己訂出,所以就算環境不就,經過努力之後,應該還是可以達到,所以對自己的能力,可以維持客觀的評價。如果是慣於好景便大手大腳擴張,一轉勢便被逼龜縮,所有的持份者,都養成了高增長的心理預期,當出現大偏差,便容易大受打擊。

第二是在受到破壞性很大的打擊時,由於一直有跟隨一套標準,可以減少災難發生的可能性。例如在八十年代時,AMD的取態,是全速發展,佔領市場份額;相反,英特爾則公布將會限制公司的增長速度。一時之間,市場對兩者的評價,當然是天淵之別。可是,數年之後,整個半導體行業,出現大幅衰退,在這種環境下,雖然兩者的銷售額,都遭受大幅打擊,可以AMD卻因為早前發展而背負重大債務,盈利增長被英特爾重新扒頭後,便再未能追及。良好的自制力,可以避免任何時候無意間用盡所有資源,以免將逆境時的問題更為放大。

第三則是在環境失控時,有法可依,不會病急亂求醫。「尋找救命稻草」,是出現問題時,常見的應對策略,例如公司改變原有的業務、大幅增刪管理層和員工;或者投資、投機者,在市況波動時,突然大幅改變自己既有的操作手法。通常最終都是舊患未清,新傷又來。

良好的日行廿里目標,未必一定要是財務上的,各行業及個人,都可以自己實施。最重要的元素,有以下數點:當然是要明確和適合自己,而且是要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例如自己的理財計劃,投資的未來回報,是不在自己控制的範圍;但損失不超過某一個水平、增加儲蓄的份額,則自己有能力決定。而一個合適的期限,對回顧和管理目標,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52

今日行左去書局,揭左兩本財經書

1 : GS(14)@2013-08-11 22:15:38

第一本是分析員的告白blog 的 Albert 出的,我覺得本野有d野睇,值得買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hk/

第二本是大頭蔡的Lunch With FC,報紙結集,無修改,買都無撚用
http://zkiz.com/tag.php?tag=Lunch+with

真心覺得大頭蔡仆街
2 : simonwor(34306)@2013-08-11 22:26:03

Albert兄 最近出左另一本新書~
3 : fineram(806)@2013-08-11 22:29:34

1樓提及
第一本是分析員的告白blog 的 Albert 出的,我覺得本野有d野睇,值得買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hk/

第二本是大頭蔡的Lunch With FC,報紙結集,無修改,買都無撚用
http://zkiz.com/tag.php?tag=Lunch+with

真心覺得大頭蔡仆街


大把人結集出書無修改。。
唔明你唔喜歡佢又要買,買左又插。
4 : GS(14)@2013-08-11 22:30:37

2樓提及
Albert兄 最近出左另一本新書~


就是那本
5 : GS(14)@2013-08-11 22:32:04

3樓提及
1樓提及
第一本是分析員的告白blog 的 Albert 出的,我覺得本野有d野睇,值得買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hk/

第二本是大頭蔡的Lunch With FC,報紙結集,無修改,買都無撚用
http://zkiz.com/tag.php?tag=Lunch+with

真心覺得大頭蔡仆街


大把人結集出書無修改。。
唔明你唔喜歡佢又要買,買左又插。


我絕不會買結集的,我只是講我揭左,我連周顯那些書我都無買
6 : fineram(806)@2013-08-11 22:55:16

5樓提及
3樓提及
1樓提及
第一本是分析員的告白blog 的 Albert 出的,我覺得本野有d野睇,值得買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hk/

第二本是大頭蔡的Lunch With FC,報紙結集,無修改,買都無撚用
http://zkiz.com/tag.php?tag=Lunch+with

真心覺得大頭蔡仆街


大把人結集出書無修改。。
唔明你唔喜歡佢又要買,買左又插。


我絕不會買結集的,我只是講我揭左,我連周顯那些書我都無買


比返粒smiley自己,竟然睇錯字。
7 : GS(14)@2013-08-11 23:00:19

Albert本書講開大時代故仔,是第37集,33:12到40:11
8 : GS(14)@2013-08-11 23:01:08

是38集的00:32至05:05
9 : ckcy2k(19663)@2013-08-11 23:51:46

5樓提及
3樓提及
1樓提及
第一本是分析員的告白blog 的 Albert 出的,我覺得本野有d野睇,值得買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hk/

第二本是大頭蔡的Lunch With FC,報紙結集,無修改,買都無撚用
http://zkiz.com/tag.php?tag=Lunch+with

真心覺得大頭蔡仆街


大把人結集出書無修改。。
唔明你唔喜歡佢又要買,買左又插。


我絕不會買結集的,我只是講我揭左,我連周顯那些書我都無買


Hi Greatsoup! Thx for your sharing.

After looking at your posts and blog, it seems to me that you have an issue or a disagreement with Tony Tsoi. Could you tell us why?
10 : GS(14)@2013-08-11 23:55:55

無恩怨,只是覺得他身為高管,又搞網站,又寫書,又跑步,仲有幾多時間管工廠,主場新聞雖然使我好不爽,但是我唔會因小小事話他

他人工一千萬,但公司盈利又一直無乜起色,盈利佔公司盈利5%,但出的力又唔見多,所以好唔喜歡他
11 : GS(14)@2013-08-12 00:06:23

輸100億都未知死那度慘,仲話甚麼B+論,畀他嚇死,唔怪之得郭台銘起他就唔掂

你睇下信利做得幾掂先啦,顯得他真是好仆街

是收左一千萬唔知做左d乜,之前八年,約略每年700至900萬,你計計下他咁做一做合計取了近六七千萬
12 : simonwor(34306)@2013-08-12 00:27:01

Albert 兄的 fb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analyst?hc_location=stream
13 : GS(14)@2013-08-12 00:41:42

寫d野都有少少深度
14 : GS(14)@2013-08-12 00:42:24

純以一個無買股的股東評論他本人,仲要被人話是好難受
15 : wilsonchui(9055)@2013-08-12 10:50:56

分析員的告白(08年果本)有料到,雖然而家睇番識得批評佢有咩logic錯,但係佢睇野個angle係幾另類
16 : hh0610(1603)@2013-08-12 11:05:35

我在三聯見到有本日本左派學者的書. 想買, 一看HKD258, tun軚
17 : GS(14)@2013-08-12 22:38:19

15樓提及
分析員的告白(08年果本)有料到,雖然而家睇番識得批評佢有咩logic錯,但係佢睇野個angle係幾另類


那本是blog結集,個人認為唔太值錢
18 : GS(14)@2013-08-12 22:38:41

16樓提及
我在三聯見到有本日本左派學者的書. 想買, 一看HKD258, tun軚


叫乜名?

本壽司好似出左第二輯
19 : hh0610(1603)@2013-08-12 23:30:08

什么準人。真是好野。

推论中国印度打破西方的资本主义
20 : roadman(34674)@2013-08-14 16:04:25

蔡東豪第一本書, 原氏物語 (不是後期集體創作那本原是物語) , 我覺得那時文章水準比現在高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58

日行20分鐘 早死風險減30%

1 : GS(14)@2015-01-20 08:16:48





■有研究發現久坐不動的人,比癡肥人士早死的風險高出一倍。


日日運動身體好!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發現,不做運動久坐不動的人,比癡肥人士早死的風險高出一倍。其實想長命點很簡單,只要每天步行二十分鐘,就可以減少早死風險近30%,即使癡肥人士也有效。劍橋大學研究了歐洲十個國家、逾三十三萬名年齡約五十歲的中年人,在十二年的調查中紀錄他們的身高、體重、腰圍和自我評估體能活動等,然後再作分類。約22.7%的受訪對象被定性為「不活躍」(inactive)組別,他們大多久坐不動,亦不會在空閒時間做運動鍛煉身體。



久坐不動較癡肥高危


研究發現,若這些「不活躍」人士每天步行二十分鐘,約消耗九十至一百千卡路里,就可以晉升為「中度不活躍」(moderately inactive)組別,而體重屬健康的一群就可以將早死風險減少30%。體質指數(BMI)逾三十的癡肥一族,只要肯每天步行二十分鐘,早死的機率也會減少16%。這個組別的減少早死風險幅度是所有組別中最高,但研究未能量化延長壽命的時間。「這傳遞了一個簡單訊息,每天做少量運動,已經對平時久坐不動的人健康有幫助。」負責研究的埃克隆(Ulf Ekelund)解釋,每天花二十分鐘已經看到當中差別,「當然希望做運動會耐一點,運動對健康很重要,應該成為每天的一部份」。研究並評估歐洲九百二十萬個死亡個案,發現三十三萬七千人死於癡肥,但六十七萬六千人的死因歸咎於久坐不動,比癡肥的死亡人數高逾一倍。英國政府建議成年人每周做一百五十分鐘中度運動,包括園藝和跑步等,但有研究指只有三分一人每周步行三十分鐘,導致每年因病假、醫療費用和早死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一百億英鎊(一千一百七十四億港元)。香港衞生署也曾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至少一百五十分鐘帶氧運動,或至少七十五分鐘劇烈運動。不過統計處於二○一三年發表的運動體力調查,發現四十至五十九歲的中年人,只有37%達標,即一星期有至少三天、每天累積做三十分鐘或以上的中等或強度運動,遠低於標準。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0/19008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64

為慳錢照顧病妻深情夫日行56公里返工

1 : GS(14)@2015-03-04 13:57:20





美國艾奧瓦州一名男子為省下車費,好照顧患病的妻子和支付家庭開支,寧願每天花七個小時,步行56公里路上班,但從沒抱怨上班之路太遙遙。61歲西莫夫(Steven Simoff)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他在賭場任職夜更清潔工,賺取每小時9.07美元(70港元)的薪金;由於妻子於9年前中風,與他們同住的孫兒又失業,於是一肩挑起家庭重擔。他們一家三口住在戴維斯城(Davis City),既沒錢搬家到工作地點附近,又想省下車費,西莫夫於是決定步行上班,每天下午3時半出門,平均步行4至7小時,趕及晚上11時抵達公司上班,步行時間視乎當天能否搭到順風車;幸好下班時多數有同事接載,但之後仍須步行12公里才能回家。西莫夫甘之如貽,他說︰「當你有一個家庭又有一份工作,你就能照顧家人。你也要好好保住工作,這兩件事對我來說最重要。」雖然生活艱苦,西莫夫仍樂天知命,說步行上班令他身體強壯,從來沒有受傷,甚少要吃藥看醫生。美國《紐約每日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04/190626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96

快步日行25分鐘長命7年好輕鬆

1 : GS(14)@2015-09-01 07:14:20

最新研究發現,每天運動可延緩衰老。專家建議每天快步走25分鐘,心臟病風險可減半,並增壽七年。研究由德國薩蘭特大學進行,在周日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學會上發表。參與研究的30至60歲男女要每天運動,而他們以前皆沒有定期運動。研究人員觀察參與者血液中的衰老指標。結果發現,參與者半年內出現了有助修補DNA的身體轉變。專家表示,每天快步走或緩步跑25分鐘,有助延年益壽,並令心境開朗。英國倫敦大學聖佐治醫院教授夏馬(Sanjay Sharma)表示,適量運動可令50至70歲時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減半,並可延緩衰老。心臟病學學家又表示,運動的好處不受開始運動的年齡影響。有研究發現,70歲開始運動的人,出現心房纖維顫動的可能性較低。心房纖維顫動是心律失常的表現,80歲以上的人有10%會受該問題影響。英國《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01/192781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095

【國際步行日】香港廢青名不虛傳 六成日行少於一萬步

1 : GS(14)@2016-10-02 13:56:27

張先生笑言平常都比較少運動。



10月1日除了是假期,原來亦是國際步行日。國際步行日由國際群眾體育協會1991年於法國波爾多成立,宗旨是推廣大眾體育,促進世界公民的健康。早前,世界綠色組織(World Green Organisation)在街頭訪問了408名、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發現七成18至29歲的年輕人在短程路選擇乘車多於走路。記者於是隨機訪問了20位大專生(10男10女),了解他們的步行習慣,看看他們對不同距離路線有何選擇。



路線一:從太子往旺角;600米(10分鐘步程)路線二:從太子往油麻地/長沙灣往旺角;距離2公里或以上(30-40分鐘步程)路線一之中,20位當中有16位願意步行,因為路程比較近,而且比乘車更方便。但講到步程多兩倍的路線二,75%人都毫不猶豫揀搭車,理由是天氣太熱、容易出汗,同空氣侷促等。亦有人表示不懂路線或不懂使用地圖應用程式,乾脆乘車以防迷路。只有5人不論短距離或中距離都願意步行,為了節省車錢,或走路時可乘機欣賞風景等等。



莊先生:「平常只會走20分鐘左右。」

李先生說自己平常少走路,因為夏天怕熱,冬天怕冷。


香港人不當步行是運動

其實世界衞生組織曾建議,成年人每天要步行約一萬步,即約45分鐘至一小時的路程,才算得上是健康運動。但受訪者中超過六成人,每天走路時間不到30分鐘;只有少數人每天會行45分鐘至1小時的時間。當中更九成人都不會把步行當成運動習慣,甚至不知道步行也是一種運動。日本一家廣告公司博報堂曾進行調查,發現在14個亞洲國家地區中,香港人所選的頭五位運動,分別是游泳、跑步、羽毛球、籃球和足球,步行完全影都冇。反而在曼谷、上海、北京、新加玻等地,步行都成了受歡迎休閒運動第一位。足病診療師劉庭燿就指出:「不少香港人以為步行是休閒活動,但其實只要能令呼吸加速、心跳加速、流汗,也可算是一種鍛煉心肺功能的運動,一般而言可以改善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



吳小姐坦言平常會慣了遲出門而選擇乘車多。

曾小姐是少數不論短或長途都以步代車的人,因為可以當行街。


步行出汗有消脂功效

劉庭燿亦解釋,香港人趨向揀消脂運動為運動,如跑步、健身、瑜伽,忽略了步行運動,「很多人以為步行不能做到消脂效果,其實步行30分鐘已經減到150卡路里(kCal),所以每天做都有消脂的成效。」150kCal,已經等同半包的薯片熱量了,所以不要看輕行街步行的運動量啊。若果嫌步行悶,也可試試轉換步行模式,如加時間減步速、或減時間加步速,令身體適應不同的反應。最後,劉醫生提醒,做任何運動都謹記拉筋,穿着寬鬆衣服和合適跑鞋,和緊記要運動至出汗,「增加心跳和呼吸,才稱得上步行運動。」參考資料:世界綠色組織(2016),逾8成半港人願以步行代替短途交通工具日本博報堂(2012),Sports Popular in14 Asian Countries記者:鍾藹寧攝影:潘志恆、徐振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02/197881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