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造零犯罪社會 大數據能取代人類? 電腦預測犯罪機率 依嫌犯風險高低分類

2016-03-21  TWM

當今電腦已能預估誰會犯罪,而且準確率還不低;但現階段若凡事都靠電腦打擊犯罪,恐怕是本末倒置。

電腦的預測功力愈來愈厲害,甚至比人腦更準。

亞馬遜與Netflix等企業,能判斷你我的購物和收視喜好,氣象專家能精準預報未來十天氣象,全拜電腦之賜。

現在電腦還能預估誰會犯罪,準確率連法官都甘拜下風。根據刊登於二月號《法律實證研究期刊》(Journal ofEmpirical Legal Studies)的報告,有位科學家打造出一套先進的電腦系統,輸入家暴者的相關數據後,可判斷出哪些人最容易再犯。

有了這項技術,遭家暴而受傷、甚至喪命的被害人數可能降低,亦可讓情節輕微的施暴者避免坐牢,造成無謂成本。但用電腦預測一個人會不會犯罪,總讓人隱隱不安。

警方以電腦判斷何時何地可能發生犯罪事件,進而主動出擊,已有二十年歷史,如今技術再升級,透過分析大數據,可找出哪些人有犯罪傾向。這些系統的透明度與科學測試程度不一,比方說,加州夫雷上諾市(Fresno)採用名為「必威」(Beware)的系統,將市民分成高、中、低危險三級。

數據運作遭疑「不科學」

媒體報導指出,該系統除了彙整過去犯罪事件的數據外,還分析網路搜尋紀錄、不動產紀錄與社群媒體貼文。但有人批評說,這套技術未經公眾充分討論便上路,有很多問題尚待釐清,例如軟體運作原理(供應商稱是商業機密),效果是否經過科學證實。

反觀這份家暴預測系統的報告中,詳盡說明該系統的目標與效果。發明人之一、賓州大學統計學教授伯克(RichardBerk)指出,這套系統以遭到逮捕的施暴者為資料,並不蒐集分析一般民眾的數據,進而預測是否該收押或釋放某嫌犯,就與法官或警員執法時面臨的抉擇一樣。

伯克十年前開始研究犯罪預測技術,二00八年研發出能判斷哪些假釋犯最容易再犯的電腦系統,比專家更精準。他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系統,將大量不同數據輸入電腦,讓電腦找到模式後作預測,再將預測結果比對實際數據。

機器學習產生的演算法,人類未必能了解。使用者知道有哪些參數,但不明白機器會如何使用它們,算出答案。

判斷再犯率準確率九成

在研發這項新預測技術時,伯克和同樣任職賓大的心理學教授索蘭森(SusanSorenson),分析0九年到一三年間約十萬個案件。這次亦使用機器學習系統,將年齡、性別、郵遞區號、首犯年齡的數據輸入系統,還加入可能的前科紀錄,如酒駕、虐待動物、槍枝犯罪等。種族因素雖然沒納入考量,但伯克表示,系統從郵遞區號,還是能稍微推斷出一個人的種族。

他們使用三分之二的數據「訓練」系統,讓機器分析原始資料和後續結果(是否再犯),其餘三分之一則用來測試系統,只輸入法官在傳訊時知道的資訊,藉此測試系統預測家暴再犯率的準確度。

伯克說,要把家暴再犯率降到零,把每個嫌犯都關進牢裡就可以了,但這樣成本太高,有些人其實不會再犯。在被捕的施暴者中,目前有半數在傳訊時由法官當庭釋放,其中約兩成再犯;但由電腦判斷而釋放的人,再犯率只有一成。

伯克和索蘭森目前正與費城警方合作,要調整這套機器學習系統,預估哪些住家容易出現家暴,藉此加強監督。

而費城現有的假釋制度已採用機器學習系統,將假釋犯分成高、中、低風險三個族群,讓假釋官能夠多注意高危險群。

讓人依賴電腦不相信專業

但這種制度可能會造成決策過程流於片面。我幾年前撰文討論費城的假釋制度時,發現有些假釋官認為這套制度太作繭自縛,如果也能多關心低危險群,幫助他們戒毒、找工作、拿到高中學歷等,整體成效可能更大。他們擔心長官寧可相信電腦,而不信他們這些假釋官。

伯克也有同樣的擔憂,深伯各界美化了這項預測技術。未經科學測試的系統,自然會招來質疑聲音,即使是經證實準確率高於人類的系統,也絕對稱不上完美。有了機器學習的幫助,警方能掌握足夠資訊再下判斷,但現階段如果凡事都靠電腦打擊犯罪,恐怕是本末倒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2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