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生活長期受干擾 七十萬人悶爆挺公投 學者:港中矛盾 不宜變為民粹排外

2014-06-30  TWM  
 

 

佔中運動在香港社會引起廣大迴響,參與佔中方案商討的知名文化評論人、香港嶺南大學副教授許寶強接受《今週刊》訪問,分析背後深層因素,並提出解決建議,值得深思。

口述.許寶強 整理.何欣潔香港近一年來的「佔領中環」運動,是一個爭取特首普選的運動,也是反對中國大陸政權阻礙本地政治民主化的運動。

佔中運動之所以引起香港社會迴響,至今民間團體推動的政治改革方案公民投票人數已超過七十萬,其實反映了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球性的貧富差距、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等因素,已經嚴重擠壓了香港民眾,包括「溫和中產階級」所重視的價值,讓港人理想的生活方式變得遙不可及。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台灣與香港,多少引起了「中港矛盾」或「台中矛盾」,譬如三月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便是因為民眾對於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所疑慮,震動台灣朝野;但香港因地緣關係,與中國大陸更接近,情勢也更緊張。

舉例來說,以連鎖店為主的商場,取代了小販與街道店舖;商業中心的街道店舖,則變成金鋪、藥行、化妝品店或電器零售。

中國大陸新富和中產階級,在國內無法得到高水準服務,一窩蜂到香港消費,排擠了平民的食肆(餐館)和商舖,也排擠港人以往能享有的相對優質、有選擇的自由生活。

當然,缺乏民主普選制度的香港,也比英、美等國更容易產生劫貧濟富的分配製度,讓香港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城市。

其實,中港兩地社會體制、歷史軌跡不同,民眾的生活習慣和價值準則自然有差異,容易產生誤解與摩擦,但若旅客數量不多、增長不急促,社會應可以慢慢適應。而現在旅客和移民增長過多、過快,對港人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干擾。

此外,中國大陸政府和權貴不尊重人權、貪汙、打壓新聞言論自由、缺乏法治觀念,甚至層出不窮的「造假」事件,都讓香港人憂慮、鬱悶、不滿,催生激烈的反(中)共的情緒,也演變為一種排外民粹政治,這是讓人所不樂見的。

事實上,讓港人感到不安的是社會地位的下降、舊有生活方式與價值的破壞、尊嚴自信的失落,解決之道,應是管制來港旅客的數量與速度、制定能保護及改善港人生活素質的人口和旅遊政策,乃至組織社會力量,建立一個符合人權、自由、公正和民主標準的政治、社會體制。

如果把「中港矛盾」問題,理解為「香港人」與「中國大陸人」在素質上有根本差異,互批對方不文明,是有點錯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95

應對世紀難民危機:德國在歡迎文化與暴力排外之間徘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1367.html

應對世紀難民危機:德國在歡迎文化與暴力排外之間徘徊

一財網 伍慧萍 2015-09-06 19:10:00

目前德國政府將難民政策列為國家任務,采取多重措施應對危機,消除極右翼暴力事件的負面影響,德國社會也積極向身陷困境的難民提供人道救援。

最近幾個月以來,空前的難民潮席卷歐洲,多個國家拉響危機警報。

與匈牙利、希臘等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在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化解危機方面的努力贏得了普遍的尊敬。目前德國政府將難民政策列為國家任務,采取多重措施應對危機,消除極右翼暴力事件的負面影響,德國社會也積極向身陷困境的難民提供人道救援。

而能否成功促使歐盟各成員國達成共同的解決方案,也是檢驗德國團結各國、承擔歐洲領導者角色的試金石。

一、難民危機及其社會後果

1. 難民潮席卷德國

出於對戰爭歷史的反思,德國在二戰之後將難民的政治避難權寫入憲法。1993年,德國收緊了避難政策,申請避難的人數從1992年的40萬明顯減少,2007年降至1.9萬的最低值,此後開始逐年緩步攀升,2013年首次超過了10萬人。

這一趨勢自2014年起發生了急劇變化。由於中東、非洲多國內戰或饑荒頻發,民族、種族沖突加劇蔓延,宗教恐怖勢力日益擴張,冒險偷渡歐洲的難民規模迅速膨脹,而德國成為許多難民的首選。

2014年,德國申請避難人數達到17.3萬,2015年的難民人數估計將達到80萬的歷史新高——德國本身人口在8000萬左右。難民的來源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世紀90年代還是以波黑戰爭難民為主,而2015年難民最多來自中東地區,在2015年1~6月德國收到的16萬份避難申請中,1/5來自敘利亞,其他還有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國,另一個比較集中的地區則是巴爾幹半島,包括科索沃、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等國。

難民的迅猛增加給德國帶來了極大壓力,據勞工部長納勒斯估計,到2016年德國至少還需要33億歐元的難民安置成本。具體負責難民收容和安置的地方政府一時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部分難民安置點人滿為患,居住環境惡劣,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混居,例如在哥廷根的弗里德蘭德,設計容納700人的難民收容中心安置了3000人。難民之間由於種族和宗教差異,相互之間也時有沖突,加大了治安隱患。

2. 難民潮給德國的社會治安帶來新挑戰

難民潮給德國社會治安帶來的更大挑戰則是極右翼暴力排外事件的激增。眼下,針對難民安置中心的縱火、攻擊事件出現了增長態勢。2015年全國至今共發生了20多起縱火案件,340多起攻擊難民的刑事案件,尤其是在東部各州。與20世紀90年代直接縱火的方式不同,今年的縱火案件往往都是針對指定為難民收容點、但尚未入住的建築,意在阻止難民的到來。對於難民的種族偏見、謾罵和譏諷不僅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延伸到了臉書等社交網絡上。

極右翼分子的行動不僅針對難民,甚至波及那些向難民施以援手的人們,以及負責難民安置的地方官員。薩安州特洛格利茨市市長就因多次受到人身威脅而被迫辭職,甚至連政界要人也不能幸免。8月21日夜,薩克森州的海德瑙難民安置點前發生導致數名警察受傷的暴力排外事件,默克爾總理在事發後訪問海德瑙之時,現場就受到數百名極右翼分子喝倒彩、扔雞蛋、被罵叛國的“禮遇”,而副總理加布里爾到訪海德瑙之後,他所在的社民黨柏林總部更是收到過炸彈威脅。

極右翼政黨在這一過程中制造恐慌氣氛,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在東部各州,德國國家民主黨等極右翼政黨在地方層面積累了長期經驗,有些甚至進入過本地的議會,建立起了完備的組織結構。它們印發反對在本社區建立難民安置點的材料,公布難民安置點分布圖,組織示威遊行,教普通人如何印刷傳單,在網上動員成立或支持反難民的倡議團體。8月21日,國家民主黨在海德瑙煽動數百人遊行鬧事,當晚事態就進一步升級。

二、德國采取多重措施應對難民危機

正如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表示,攻擊難民的行為對德國而言“是恥辱和尷尬的”,影響極其惡劣,而負責難民安置的地方政府不堪重負。難民危機的嚴重性促使總理默克爾打破了不輕易出牌的執政作風,8月31日正式提出將難民政策列為國家任務。

1. 明確避難權前提條件,簡化難民審批程序

由於避難申請激增,德國負責難民身份認定和遣返的聯邦移民與難民局面臨巨大的工作量,上半年審理的避難申請數量已超去年全年,預計在今後6個月內還將審理20萬份申請。為此,聯邦移民與難民局進一步明確區別難民來源地,縮短審理時間,尤其快速審理兩個群體的避難申請,即巴爾幹和敘利亞。

對於德國來說,巴爾幹國家早已不是波黑戰爭時期的沖突地區,馬其頓、波黑和塞爾維亞自2014年11月起被德國界定為安全的來源國,來自這些國家的避難申請幾乎全部被拒絕,並根據歐盟規定的“都柏林程序”加快遣返至首次入境歐洲並進行登記的國家;反之,敘利亞難民由於內戰原因無法保障人身安全,幾乎全部認定避難權。此外,德國明確拒絕給予“經濟難民”以避難權。

2. 修改法律資助難民安置

德國目前正在修改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例如修改建築法規以加速修建更多難民安置點,為難民提供更多實物援助。聯邦政府將2015年全年的難民安置經費翻番至10億歐元,並提前半年將5億歐元救助撥款給各州。9月24日,德國聯邦、各州、鎮將召開專門的難民峰會,討論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德國甚至考慮修改憲法,以便使聯邦可以直接撥款給具體實施難民收容安置工作的鎮政府。

3. 社會治安:以法治國家原則打擊極右翼犯罪行為

為了消除難民潮給社會安定帶來的影響,德國強化了法治國家對待犯罪行為的手段,逮捕肇事者和縱火嫌疑人,加強對於極右翼事件背後可能的犯罪團夥的調查,並加緊禁止極右翼國家民主黨活動的司法審理程序。針對部分極右翼分子利用網絡煽動仇視難民情緒的行為,司法部長馬斯在德國電視一臺發表給臉書的公開信,稱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要求後者刪除惡意攻擊謾罵難民的內容。

4. 加強融入教育及就業體系

作為繼美國之後全球大移民國,德國十分重視移民在語言、教育和就業等方面融入本國社會。雖然對於難民的安置有別於已經取得合法身份的移民,但這一主導思想仍舊延伸到難民的安置上。

根據德國目前的難民政策,尚未獲得避難權的難民生活補貼為350歐元左右,略低於失業金的標準。而一旦避難申請獲得批準,難民可獲得護照、就業權和家庭團聚權,並得到政府在教育、就業等各方面的社會融入促進,包括上語言課,進行職業資格培訓。目前德國有4萬多空余的培訓崗位和50多萬空余工作崗位,專業勞動力緊缺,難民的培訓和就業並沒有搶走本國人的工作,工業界也有意吸收更多通過了語言和職業資格關的難民就業。 

在逃亡德國的難民當中有大量兒童,不少甚至是沒有成年人看護的兒童。根據德國法律,在德國居留時間超過3個月的6~16歲青少年有受教育的義務,包括難民兒童。在今年80萬避難申請中,估計有30%~40%都是學齡期兒童。目前德國已有大約一萬民難民兒童入學,盡管在避難申請結果下來之前,他們的避難身份和去留並不確定。各州和地方為此擴充師資,開設語言課等銜接課程。

5. 民眾向難民施以援手

在解決世紀難民危機的過程中,社會力量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面對洶湧而來的難民大軍,多數德國人沒有選擇排斥、戒備或者事不關己,而是寬容和人道。德國多個城市陸續舉行了支持難民、反對極右翼種族主義的遊行,海德瑙在排外事件後一周發起了對難民的“歡迎節”,消除難民繼續居住下去的顧慮。在社交網絡上,同樣有大量聲援難民的聲音。

德國民眾積極向難民捐錢捐物,擔任誌願者義務為難民提供幫助,在火車站歡迎初來乍到的難民,甚至騰出自家的空間來安置難民,對於難民的無私援助與極右翼暴力排外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空前的難民潮分化了社會,光明和黑暗的兩面同時展露無遺,而人道主義的歡迎文化無疑占據了德國社會的主流和基調。

三、難民危機考驗歐洲內部團結

在此,姑且不論難民問題形成的根源,以及誰應當對難民負責的問題。對於歐盟來說,難民大軍洶湧而至,如何化解危機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當務之急。個別歐洲國家對於難民事務的推諉使得慘劇一次又一次在歐洲上演:意大利蘭佩杜薩島附近水域喪命的兩千多難民,土耳其博德魯姆通往希臘科斯島海灘上溺水而亡的3歲敘利亞小男孩,奧地利維也納高速公路上窒息至死的71具屍體,穿越匈牙利邊境鐵絲網墻的人群……這些令人無法直視的照片傳遍了全球,也無時不刻在敲打著歐盟的普世價值,歐盟多年以來苦心經營的“價值共同體”,如果不能在危機面前承擔起道義責任,妥善處理好難民問題,必將嚴重削弱其在全球的軟實力。

難民危機考驗著歐洲的內部團結和共同行動能力。事實上,以其5億人口和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強大實力,歐盟目前所面臨的難民潮遠遠沒有土耳其、黎巴嫩這些敘利亞周邊國家的規模大,單單是本國人口不到450萬的黎巴嫩,在2014年就接受了115萬敘利亞難民。只有幾個歐洲國家直接受到難民潮沖擊,它們在難民問題上各自為政,另外二十來個國家則完全置身事外,這導致共同的歐洲難民政策遲遲不能出臺。

目前,德國正聯合法國、西班牙等國,希望出臺歐盟統一的解決方案,包括在歐盟範圍內分攤難民壓力,規定有約束力的難民配額指標,規定統一的避難權條件和安全來源國清單,尋求在難民通往歐洲的門戶設立統一的登記和收容中心,攜手加大對於國際偷渡團夥的打擊力度等等。

(作者為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濟大學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問題研究所教授)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04

富事通:大陸城市人排外情緒

1 : GS(14)@2012-07-24 12:44:5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6%E6%83%85%E7%B7%92
過去周末,上海有個經濟研討會。上一次交流已是近十年前。早兩年被邀請去世博,但冇乜機會同當地人交流,所以今次都算係一次發現之旅。
會議地點屬於蘇州,距離上海市CBD(佢哋真係好鍾意呢個概念)差唔多一個鐘頭車程。搞手話,去蘇州搞,因為上海市政府太麻煩。其實,去蘇州都有好處,可順便睇吓大城市外嘅經濟狀況。剛好會場嘅對面,就係一個樓盤銷售處,附近亦都有唔少新樓。閒談之間,當地人話貴都要買,因為怕之後更加貴。佢哋覺得,之前係外來人搶貴樓價。
大城市,好似上海同北京,一直都抗拒外來人,但近年排外情緒都非常嚴重。事實上,大陸過去廿年來,雖然冇改革戶籍制度,但好多人外出打工,其實對經濟增長貢獻好大。本來有大城市戶籍嘅居民,福利越來越好;不過越係高層管理職位,就越多外來人;而且外來人,稅就有份交,福利就冇得享受。根據朋友所描述,上海、北京同香港,本土人嘅情緒,基本上差唔多。
我最大疑問係:人口流動性減弱,對大陸未來經濟發展究竟有幾大影響呢?
李兆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29

德擬禁穿罩袍被指排外

1 : GS(14)@2016-08-21 08:10:55

歐洲禁穿伊斯蘭服飾的浪潮持續。德國執政黨前日建議,立法禁止在公眾場合穿罩袍或其他遮蔽全臉的衣物,加強保安和幫助穆斯林融入德國社會。不過執政聯盟內亦對此有不同意見。


尼斯禁「布堅尼」

內政部長德梅奇爾建議,在學校、法院、駕車、當公職人員、上法庭和示威期間,都不應穿上這些衣物。他指這些罩袍「不屬於面向世界性的我國」,展示自己的臉孔有利溝通交流。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普遍支持此例,外界相信這是為了應對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威脅。默克爾早前受訪時表示,遮蓋臉孔對融入社會無幫助。當局本來打算全面禁止這些服飾,但恐被判違反憲法保障的宗教和表達自由而縮小限制範圍。不過CDU仍要爭取盟友社會民主黨(SPD)的支持,屬該黨的勞工及社福部長納勒斯認為,以上禁令是排外的表現。另一方面,上月受嚴重恐襲的法國尼斯,亦開始禁穿伊斯蘭女性泳裝「布堅尼」,目前南部已有至少15個城鎮實行此規例。康城由上周末起已有3人犯禁,各罰款38歐元(約334港元)。英國《每日電訊報》/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21/197445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716

保守兼排外「美國優先」惹爭議

1 : GS(14)@2016-11-08 05:45:35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作為地產大亨,在今屆大選大打反建制牌,以打破常規式的競選方式吸引選民注意力,惟他保守、排外的「美國優先」主張惹來極大爭議(圖)。長達一年的競選期間,特朗普立場不時有變,他亦說過「在非常多的議題上都有絕對彈性」,但是整體而言,其政綱包含了政治光譜內的多個元素,例如有大幅減稅和放寬對華爾街監管等保守立場之餘,同時又有加大基建投資、保障長者權利的典型自由派政策。


稱建美墨圍牆反移民

不過要數當中最令人側目的,非移民政策莫屬。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之間建圍牆、要求墨方付款,加上揚言會遣反1,100萬非法移民、禁止穆斯林移民美國,贏得不少反移民、反少數族裔的保守派支持。外交方面,特朗普顯然對中國存有敵意,既指中國操控貨幣,又批評北京提供非法出口補貼,更指北京應該負責管束北韓。美聯社



緊貼選情 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08/198261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405

加國清真寺槍擊案 疑犯是特支持者排外極右 放棄自殺後自首

1 : GS(14)@2017-02-02 02:34:02

■比索內特出庭後被押離法庭。 美聯社



加拿大魁北克省周日造成6死19傷的清真寺槍擊案,當局修正槍手人數為1名。疑犯是土生土長的加籍法裔人,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政治取態排外,他現時已被控6項一級謀殺罪及5項意圖謀殺罪。警方公佈疑犯身份為27歲大學生比索內特(Alexandre Bissonnette),暫未透露其動機。他案發後駕車逃至離現場20公里處,一度想畏罪自殺,但及後自行撥打911自首,未有反抗。至於較早前被扣留的另一名摩洛哥裔男子,警方證實他只是目擊者,前日已經獲釋,相信並沒有其他人涉案,但會繼續調查。



比索內特已被落案起訴,並於前日提堂。他穿上白色囚服,被鎖上手銬由警員押送,在庭上全程盯着地下,顯得坐立不安但未有說話,亦無答辯。隨調查深入,稍後可能還有其他控罪。警方指目前正搜集證據,確認案件是否和恐怖主義及危害國家安全有關。據比索內特facebook頁面顯示,他在案發清真寺附近的拉瓦爾大學修讀人類學及政治科學,政治取態極右,反對女權主義及多元文化,支持特朗普和法國極右國民陣線的瑪琳勒龐。比索內特在網上頗為活躍,當地一個支援難民組織表示,監視極端組織的圈子都早已聽聞過比索內特的事,對其行為感到難過。



■杜魯多跟夫人索菲到魁北克市送上鮮花悼念死者。 美聯社

■蒙特利爾大批民眾參加燭光晚會,聲援穆斯林社群。 路透社


常被取笑呆頭呆腦

一名大學同學指,比索內特相當排外,自己常跟他就難民、支持特朗普和勒龐等看法辯論,但並未認為他是個完全的種族主義者;一名高中同學則指比索內特「呆頭呆腦」,經常自己看書,對歷史和時事很有認識,不過朋友不多,和孖生兄弟形影不離,估計經常被人取笑。事發後,加拿大多個城市的穆斯林社區、學校、清真寺警力明顯增加,嚴防同類事件出現,穆斯林民眾人心惶惶。魁北克市多間清真寺外泊滿警車,不時查問途人。


杜魯多:與穆斯林同陣線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前日到魁北克市出席悼念活動,他同日在國會演說期間表示,受害人僅因為宗教信仰而受襲,明言國家絕對不會以暴易暴,而且會和穆斯林站在同一陣線。特朗普事發後已致電杜魯多表達慰問,不過民眾繼續將矛頭指向特朗普的反難民政策。白宮譴責襲擊,但藉此表示事件證明特朗普的做法正確。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1/199144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9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