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月花大錢買保險 保障卻少得可憐 戒掉你的 呆 保單

2011-9-5  twm




保險滲透度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

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比美國人高,但美國人的保額卻比台灣人多7倍,為了追求「領回保費」、「效期無限」的保險,台灣人已經置 身「保額不足」、「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林筱庭「我從沒想過父親會這麼早離開,更沒想到,爸爸十 五年來繳了六六○萬元的保費,最後卻只領回二四○萬元的理賠。」現年二十六歲、如今是保險業務員的楊智傑感嘆地說。

正好是三年前,一次健行 活動之後,楊智傑的爸媽坐上計程車返家,「媽媽親眼見到我爸猛地雙手一攤、頭一歪,毫無預兆地,心肌梗塞發作,好端端的人就這麼走了。你知道嗎?幾個月前 我爸才剛做完心臟檢查,完全沒問題!」父親走得突然,全家一陣慌亂,還好有旁人提醒「父親有沒有保險?」大家這才想到,本業是醫生的父親一向注重風險,早 就買了高額的保險。

「當時沒人知道我爸買了哪些保險,只知道年繳保費多達四十四萬元,想說理賠金隨便應該也有上千萬元吧!」後來保險業務員 到府處理,幾十張的保單攤在桌上,但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些保單盡是保費高、保額低的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算一算,兩種類型的保險,就要年繳四十萬元保費。 而最重要的「身故理賠金額」,也就是壽險保額,其實只有二四○萬元。

此外,雖然買了許多醫療、癌症、意外險的保單,但因為父親是心肌梗塞離 世,沒有經過住院醫療,也非因為意外或癌症身故,所以統統不適用。

「當時,我一度認為保險根本就是騙人的玩意兒,」楊智傑說,他為了釐清保 險真相,決定自行研究、甚至踏入保險業,「現在,我的理解是,問題不是出在保險本身,而是市場最熱賣的商品,往往不符合民眾真實需求。」

高 保費、低保障

台灣人的保險觀念有夠呆

「爸爸的錯誤原來只是一個縮影,沒買到足夠保障、買太多『無用保單』的案 例,比比皆是。」如果翻開各項統計數據就能發現,雖然年紀輕輕、資歷尚淺,但楊智傑的觀察絕對不假。

首先,台灣是全世界最愛買保險的國家!

根 據瑞士再保公司的統計,二○一○年台灣的壽險滲透度(壽險保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為一五.四%,「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並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並 且,台灣人繳起保費更是毫不手軟。據瑞士再保公司公布去年數據,台灣人平均年繳保費為二七五六美元,折合台幣約八.五萬元左右;依照主計處統計,去年平均 每人國民所得約是五十二萬元,換言之,台灣人每年心甘情願地把一六%的所得繳給保險公司。

在所謂的「雙十原則」中,適當的保費支出應該是年 收入的十分之一,適當的保額則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倍;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普遍而言,顯然並不符合雙十原則的「第一個十」。

但是,愛買保險、敢 買保險的台灣人,繳出高額保費之後,換來的卻是極為廉價的保障金額。

根據保險發展中心數據顯示,去年國人的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僅有六十四萬 元,有效契約則為七十九萬元,雖然投保率達到二一○%,意味每人平均擁有二.一張保單,但以此計算,每人保額也不到兩百萬元。

再想雙十原則 的「第二個十」──「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那麼,在平均國民所得五十二萬元的台灣,不到兩百萬元的平均壽險保額,恐怕連「明顯不足」都還稱不上。

比 較其他先進國家,更能看出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難堪。以美國為例,依據○八年的數字來看,平均保額約有新台幣五三○萬元,每人每年平均保費支出約在 新台幣五.五萬元上下,保費付的比台灣人少,保額卻比台灣多出七倍。

超高保費、超低保額,台灣人莫名其妙地花下大把銀子,卻只買到少得可憐 的保障,台灣人的「呆保險」,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一心想「拿回保費」

誤解本質,台灣人不把保險當「消費 品」「台灣人太喜歡把保費拿回來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王儷玲說得直接。她認為,「拿回保費」的心態,讓多數國人在投保之前,就 先誤解了保險的本質。

保險的功能,在於「一旦發生風險,能夠有效降低傷害」,但若是把「能否拿回保費」視為挑選保單的優先考量,等於是將保 險的功能本末倒置,變成「如果沒有風險發生,就能存到錢、賺到錢」。「出發點錯誤,自然就會買到不適合的保單,愈想著要拿回保費,就愈買愈錯。」王儷玲強 調。

在宏利人壽行銷長黃振國的定義中,「保險,是一種消費品。」他強調,所謂「消費品」,就像是擔心下雨所以要花錢買雨傘、為了行車安全, 所以會花更多錢買好的輪胎一樣。在進行這些消費時,你不會奢望有朝一日能把錢拿回來,「買保險,應該也是一樣的心態。」○七年一月,金管會鑑於台灣人平均 壽險保額明顯偏低,曾經罕見地主動發布新聞稿,標題是「建議國人可適時購買定期壽險」。金管會主動推銷定期壽險,即是在於這項商品是標準的「消費品」,保 費雖然拿不回來,但也因此價錢便宜、保障較高。

「商人不是笨蛋,如果你不把保險當成『消費品』,總是想把錢拿回來,那麼,他只好先向你收一 大筆錢,並且賣給你一個不太實用的商品。」保險暢銷書作者劉鳳和說,因為「拿回保費」的偏差觀念,讓台灣的保險業者「順應市場」推出許多「華而不實」的商 品。而台灣民眾則在心態偏差與業者促銷之下,陸續犯下了四大嚴重錯誤,使得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奇特、最扭曲的保險市場。

錯誤一

把 保險當存錢工具

第一個錯誤,是因為「把保險當存錢工具」,而買了太多的儲蓄險。

在分析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現象時,政大風 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可想而知,民眾把多數保費都拿去買儲蓄險了。」事實上,根據《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於八月間合 作進行的「台灣人保險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投保儲蓄險與終身壽險的比率,的確明顯高於其他類型保單。

相較於金管會強力推銷的「消費 品」──定期壽險,儲蓄險的保費會高出多少呢?以三十歲男性、身故可領回一百萬元保額的壽險商品來看,二十年定期壽險的年繳保費只要四一○○元左右,二十 年的總成本是八.二萬元;但若是投保在台灣長銷熱賣、具有儲蓄概念的「還本終身壽險」,繳費二十年若要取得百萬元保障,每年須付出四萬兩千元左右,總成本 超過八十四萬元。

「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我長命百歲,就能從儲蓄險賺到好處。」這是多數人的想法。在台北三重經營小型代工廠的林爸爸、林媽 媽,原本也是如此盤算,但是在經歷一場重大意外之後,他們的觀念有了徹底的改變。

林爸爸、林媽媽平日工作辛勞,也很努力地省下每一分錢,就 是希望自己能有安逸的退休生活。他們把省下來的錢,一部分拿去銀行存,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從十五年前開始陸續買了許多儲蓄型保險,部分屬於期滿整筆領回, 部分屬於活越久、領越多的年金性質,加總計算,兩人每年要繳三十六萬元的保費,壽險保額則只有八十萬元。

「原本是想繳費二十年後,就能累積 一筆小錢,再加上每年大約十萬元的年金,就能退休了。」林爸爸自認身體健康,「活到八十歲應該沒問題,一定能把保險領回來。」

錯誤二

把 保險當賺錢工具

但在○一年,家裡工廠突然氣爆,兩人嚴重灼傷,燒傷面積占全身一二%至一三%,總共住院十七天,但前前後後只獲得兩萬多元保 險理賠金,這兩萬多元還是靠儲蓄險中附加住院醫療給付,每人一天六百元住院補助。

出院後,夫妻兩人仍然無法正常工作,將近半年的時間,家中 開支須靠過去銀行存款,而之前好不容易存下的銀行存款,則幾乎在這半年全數用罄。「很好笑吧!買儲蓄險是為了存錢,但反而讓我銀行存款全部用光,繳出去的 保費,還要等到八十歲以後才能領回,真是沒賺頭。」林爸爸說,還好那場大火沒把夫妻兩人燒死,「否則,只能領回八十萬元,其他什麼都沒了。」劉鳳和表示, 在各類保險之中,儲蓄險絕對是建構人生保險防護網中「最後一個選擇」,必須先將該有的保障購足,才能再考慮把收入投在保障低、保費高的儲蓄險中,「我並非 反對去買儲蓄險,而是不能把保險當儲蓄。保險的功能就是保障,而非儲蓄。」近年來,隨著台灣利率水準走低,保險公司獲利難度相對提高,保險費率也就因此逐 步升高,銷售日漸困難。於是,讓保單「增值空間」交給消費者「自行操盤負責」的投資型保單,成為業者強力推銷的商品之一,逐漸的,也讓台灣人犯下了保險規 畫的第二個錯誤──把保險當成投資工具。

「我只看過『賣』保險賺錢,還沒看過『買』保險賺錢。」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宏說,在業務員的錯 誤行銷之下,近幾年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幾乎已被消費者認為是一種「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型投資工具」。

老實說,「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 型投資工具」,這句描述並沒有錯,但正是因為投資型保單必須兼顧「保險」與「投資」的雙重功能,因此,部分保費必須挪為投資之用,自然也就無法換得足夠的 保障額度。換句話說,投資型保單熱賣,也是台灣人保費高、保額低的元凶之一。

更糟的是,某位業界專家指出,由於國內業者推出投資型保單的目 的,是為了「讓保單的增值空間由消費者自行負責」,對業者相對有利,因此,為了加速推廣,業者也提供了極為可觀的抽佣額度給業務員,而佣金的來源,則是保 費。「基本上,投資型保單前兩年保費,接近、甚至超過半數以上,都是費用。」王儷玲表示,投資型保單確實有其適合的族群,但她仍建議,必須是在保障充足 後,再用投資型保單讓整個保障增值。她表示,保障的順序依序是基本的壽險、用意外險補足壽險不夠缺口,最後選擇醫療險補足健保不給付項目,「至於投資型保 單,則是行有餘力時的加值選項。」

錯誤三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基於「拿回保費」的心態,國人熱中於 透過保險「存錢」、「賺錢」,但除了這兩大錯誤之外,另外一種類似的偏差心態,則是希望保險的「效期無限」,這正是終身型保險商品始終熱賣的原因。但,終 身型的商品,同樣是保費高而保障低,更重要的是,你通常並不需要終身保障。

年約三十歲的高志強,是外商公司壽險業務員,由於本身從事保險 業,自然也對風險相當重視,「他曾說,年輕人的保障重點應該是在醫療部分,因此,雖然收入還不多,但一口氣就買了住院補助日額五千元的終身醫療險。」高志 強的昔日同事嘆道:「因為他刻意拉高保障額度,又是購買終身險,所以保費很高,也就無力再去投保真正重要的壽險了。」某天,身強體健的他突然心肌梗塞,到 院前就不幸身故,由於沒有住院,因此高額的終身醫療險完全派不上用場,高志強的家人,無法從保單上獲得一毛錢的理賠。

王儷玲表示,以目前利 率處於低檔的環境,確實不適合買終身型保險,相同保障可能十年前只需要花一萬元,但現在要花兩萬元去買,一旦花去過多費用,就容易排擠其他該買的險種。她 建議,現在可以先建構一些短年期的醫療險種,等到利率上升時再轉成終身型保單。劉鳳和則建議,利率至少要回到五%以上,才是考慮購買終身醫療險的時機。

除 了價格因素,另外一個思考方向,則是「需不需要終身險」?

以終身醫療險來說,根據健保局在○五年所做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在過去十年間 每年平均住院天數僅有四.六日,以台北地區醫院單人病房每日收費約三千至五千元計算,每年花費至多兩萬五千元。「花大錢投保終身醫療險,只是為了老年時每 年可省兩萬多元,值得嗎?」劉鳳和提出這樣的疑問。

他進一步再問,「如果投保終身壽險,希望留給子女更多的財富,但在自己年老之後,孩子多 半也已獨立,你的壽險理賠只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而已,需要為了錦上添花而花大錢買終身壽險嗎?」整體而言,國人偏好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 行為。

錯誤四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事實上,在前述的種種案例中,已經點出了國人 保險行為的第四個嚴重錯誤:由於追求「保費領回」、「效期無限」的保險,讓台灣人在「自以為絕不虧本」的迷思之中,投入了明顯高於雙十原則的保費支出,造 成本身財務壓力之外,也排擠了正常的投資理財空間,甚至是排擠了布建完整保障的機會。

根據本刊的「保險行為」調查結果,購買壽險的受訪者 中,除了七成以上亦有投保意外險、醫療險之外,但對於同樣屬於專家口中「必備」的癌症險、重大疾病險等,投保比率明顯降低,意味著國人不僅面對保額偏低的 威脅,也已置身「險種不齊」的危機。

邱正宏指出,在有限預算下,過度投保了高保費、低保障的險種,自然會排擠到其他該買的保障,甚至也會影 響個人資金支配,「規畫了正確的保障,將剩餘的錢拿去有效利用,或許還有機會創造更大收益。」四大錯誤,讓台灣人置身保額偏低、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而更 令專家憂心的,是在保險爭議不斷的情況下,會逐漸讓國人對於保險產生反感、甚至抗拒。事實上,雖然「保錯險」造成損失的案例不少,但是「缺乏保險」所造成 的悲劇,同樣隨時存在於社會角落。

「到了今天,我還是在為哥哥感到惋惜!」三十五歲的陳淑芳感嘆地說。她回憶,多年前父親因為糖尿病的併發 症而長期住院治療,由於沒有保險,財務壓力幾乎拖垮整個家庭,「雖然熬過來了,但是我和哥哥兩人的人生規畫,也都和原本想的不一樣了。﹂陳淑芳說,當時父 親住院,醫療費三個月就花了快十萬元,母親則必須辭去工作專心照顧爸爸,也就沒了工作收入。醫療費用加上房租、生活雜費等支出,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也因如 此,原本一心想當建築師的哥哥,為能提早賺錢,當兵時從義務役轉成志願役,「由於入伍的時間長達三年半,哥哥原本的夢想,好像也就這麼被磨掉了。」至於陳 淑芳自己,當年則是被迫轉讀夜間部,利用白天打工貼補家用。

「保險的真正意義,其實就是為了保護你所愛的人。」黃振國說,如果能夠深刻理解 保險的真義,就能懂得如何善用各種保險工具,既不會排斥它,更不會斤斤計較「自己能領回多少」、「會不會吃虧」。說到底,只要想到自己所愛的人,就能避免 種種的保險謬誤,也才能讓保險發揮應有的正面功能。

專家建議購買前須三思的保單

儲蓄型保單

儲蓄險的保費相對較 高,即高保費、低保障,因此除非是已有相當完整的保障配置,且財務負擔無虞,較宜考慮投保儲蓄險。此外,保單費用和利率水準呈反比,利率愈低、保費愈貴, 專家認為,在利率低於4%以下的環境中,儲蓄險所能提供的報酬率並不划算。

投資型保單

很多人買了投資型保單後 都認為自己已經開始投資,事後才知道第一年繳的金額中有六成以上被作為保險公司費用,如果在三年內解約,等於把錢送給保險公司,真正投資比重比較多要從第 五年後開始。投資型保單並非不好的保單,必須先了解整張保單費用算法、配置等,自己能接受,且有長期資金準備再來購買。

終身 醫療險

終身醫療險並非不好,只是現在保單預定利率低,相同保障卻要花比以前貴二至三倍的保費,怎樣都不划算,若還是想追求更好的醫療品質, 目前可考慮定期醫療險,等利率水準慢慢回升後,再購買終身醫療險。

台灣人買保險常犯4大錯誤

把保險當存錢工具

「活 越久領越多」是業者不敗的行銷手法,愛存錢的台灣人,買了太多保費高、保障低的儲蓄險。

把保險當賺錢工具

投資 型保單有「保障金額低、投資部位低」的雙低問題,只能為保險「加值」,不該成為保險重心。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你 一生會住院幾天?算一算,愛買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行為。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因誤解保險本 質、錯估真實需求,台灣人保費支出高,超過「年收入的1/10」。

台灣人是保險呆子!?

1. 最愛買保險!

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整體保險滲透率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壽險滲透率更是遠勝各國。

2010年各國保險滲透度排名 單位:%排名 國 家 總 計 壽險業 產險業1 台 灣 18.4 15.4 3.0 2 南 非 14.8 12.0 2.8 3 英 國 12.4 9.5 2.9 4 荷 蘭 12.4 3.2 9.2 5 香 港 11.5 10.1 1.4 6 韓 國 11.2 7.0 4.2 7 法 國 10.5 7.4 3.1 8 日 本 10.1 8.0 2.1 9 瑞 士 9.9 5.5 4.4 10 巴哈馬 9.8 2.5 7.3 資料來源:Swiss Re, Sigma No. 2/2011。

註:保險滲透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比率」,比率愈高,顯示保險對該國GDP的貢獻愈大,國際保險公司多利用這項相對指標來判斷各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

2. 最敢繳保費!

2010年台灣每人平均年繳保費2756.8美元,約為人均GDP的16%,明顯不符雙十原則,保費支出甚至超過美國、加拿 大、德國等先進國家。

2010年各國每人平均壽險保費支出 單位:美元排名 國 家 人均壽險保費1 瑞 士 3,666.80 2 盧森堡 3,698.30 3 日 本 3,472.80 4 英 國 3,436.30 5 丹 麥 3,429.20 6 芬 蘭 3,323.90 7 愛爾蘭 3,213.70 8 香 港 3,197.30 9 瑞 典 3,141.20 10 法 國 2,937.50 11 台 灣 2,756.80 12 比利時 2,625.70 13 挪 威 2,281.10 14 新加坡 2,101.40 15 義大利 1,978.70 16 澳 洲 1,766.30 17 美 國 1,631.80 18 加拿大 1,521.80 19 荷 蘭 1,511.80 20 德 國 1,402.20 資料來源: Swiss Re, Sigma No. 2/2011。

3. 保額少得可憐!

台灣平均保費越來越貴,保額卻反向減少,2008年台灣人均保費比美國人多,但新契約平 均保額只有美國的12%。台灣人究竟要花多少錢當冤大頭?

a.2005~08年台、美、日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與保費支出

單 位:新台幣萬元

年度 台灣 美國 日本

新契約平均

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新契約平均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新契約平均

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2005 70.04 4.93 456.60 5.08 91.51 8.57 2006 80.36 5.22 482.00 5.19 153.73 8.20 2007 98.97 6.28 506.55 5.57 211.41 7.49 2008 67.09 6.64 531.30 5.51 205.43 8.32 2009 67.85 6.50 n/a 4.60 n/a 9.10 2010 64.50 8.54 n/a 4.70 n/a 10.10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Swiss Re, Sigma No. 2/2011、美國人口普查局2011年統計摘要、The Life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Japan。

註:日本統計資料包括個人保險、個人年金保險、團體保險額度,美國、台灣 僅統計個人保險額度。

b.壽險歷年新契約平均保額逐漸降低 單位:新台幣萬元年度 生存險 生死合險 死亡險 合計 成長率(%)2006 2.46 44.96 95.76 80.36 14.73 2007 3.21 55.00 111.85 98.97 23.16 2008 2.31 49.27 83.12 67.09 -32.21 2009 1.83 61.08 77.67 67.85 1.13 2010 9.82 58.90 71.44 64.50 -4.94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

國人陷入保額 不足、險種不齊危機!

問題1:搞不清楚保障內容只在乎「保費領回」,忽略保障內容。超過六成受訪者自認不清楚保障內容。

是否 清楚自己的保障內容?

清楚39%

不是很清楚58%

完全不清楚3%

問 題2:偏好終身險雨儲蓄險近七成受訪者有購買終身壽險,近五成受訪者有購買儲蓄險,明顯超過定期壽險。

危機1:保額明顯不足!

近 六成受訪者壽險身故保額在300萬元以內,遠不及人均所得的10倍水準。

危機2:投保險種不完整!

在保費高、保額低的結構 下,台灣人無力建構完整保險,調查顯示,超過65%受訪者並未投保重大疾病險。

壽險勝敗組投保類型比較

比較 「用小錢買到高額保險」與「花大錢買低額保險」的受訪者,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更偏好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

說明:

敗 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5萬元以上,但身故保額不到501萬元的受訪者」勝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0萬元以下,但身故保額至少500萬元的受訪者」《今周刊》 為釐清台灣人保險問題的真相,於今年8月9日至15日,委託波仕特民調公司進行「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在1197份有效問卷當中,可以看到台灣人因為 錯誤的保險行為與認知,讓自己身陷保額不足、險種不全的危機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5

戒掉你的Excel表! 郭奕伶


2011-12-19  TCW




這是一個選擇題:

「一群大學生到墾丁潛水,順手抓了保育生物,抓完後『英勇的』拍照存證,然後現場『巴比Q』,回家又在網路上張貼這些照片,炫耀自己的英勇行為,現遭保育 人士檢舉,墾丁國家公園也提出告訴。」

以上短文,哪一個標題寫得最好?

一、珍貴貝類網路「獻寶」二、國家公園保育海域潛水「巴比Q」三、××大學學生遭控訴四、環保教育破功,令人痛心

我那就讀國一的兒子選了「二」,同齡女兒則選了「四」。

說女兒是個乖乖牌一定會被她抗議,但她確實選了標準答案,理所當然,你可以想像,她在校成績優異。

至於兒子嘛,「你不是常說,標題一定要吸引人嗎?『教育破功』怎麼比得上『巴比Q』?」雖然我未必同意,但他卻對此振振有詞。

說這個小故事,跟本期封面故事「二○一二年黃金職種大調查」有關,我們發現,企業家們現在的心情是:懸賞百倍找賽馬!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形容,代工時代的人才,就像耕牛,長得差不多,但現在企業要的卻是賽馬,因為大家不再比賽耕田,而是賽馬。

「養牛有框框,養馬是不能有框框的,」台灣的馬荒顯然很嚴重。

企業們正努力的創造第二條成長曲線,然而,學校的是非選擇題、企業慣用的Excel考核表,成交率、錯誤率……,這些清一色的量化指標,培養出來的會是耕 牛,還是賽馬?

說到這裡,一定有人不以為然,企業存活還是依賴多數的耕牛;缺乏紀律,創新也未必能竟全功。更麻煩的是,如果企業誤把耕牛當賽馬,成本將膨脹,創新反成災 難;個人若以為自己必定是賽馬,容易眼高手低,一輩子高不成低不就。

難,就難在這個鑑別力。大家都知道要創新,但如何培養鑑別力,無法一蹴可幾,必須不斷累積小經驗。

我還是認為,矯枉,必須過正。過去,一張張巨大的Excel表,無孔不入的深植在企業的DNA中,困住組織裡的創新誘因;也化為學校中無形的框架,扼殺了 孩子們的創造力。

所以,我們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從小處戒掉凡事向Excel表看齊的習慣,更放縱自己的想像,更誘出心底的熱情,讓不尋常的創新能夠發生。

就像林百里講的,有膽的,放馬過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2

戒掉你的倉鼠人生

2012-9-3  TCW




你正在過倉鼠人生嗎?工作不好找,但找到後薪水又不滿意;買不起房子時苦,但買了房子後又被貸款所累,你的人生像是逃不出滾輪的倉鼠,只是感覺自己很筋疲力盡,卻無計可施……。

認知1:唯有成功才會快樂錯! 擺脫窮忙變成功,先要快樂

想脫離這種生活,請給自己十分鐘,靜下心來讀下面的文章。因為,這三個快樂的新發現,可以帶著我們邁向成功,一次擺脫窮忙的人生。

過去我們認為,越成功才會越快樂。

但,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帶領的研究團隊,爬梳過去十多年、二百二十五份論文發現,「越快樂,才會越成功。」「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強烈的證據顯示,快樂在許多時候,會導致成功事件,而不是因其而發生。」

快樂,原來是很多成功者最重要的成功秘密。證據會說話:

業績高三成: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針對保險公司新招募的一萬個保險業務員進行實驗,先測試他們的心理狀態,將其區分為樂觀(Optimistic,根據塞利格曼定 義,樂觀是快樂的主要元素)與悲觀。追蹤兩年後發現,樂觀的業務員,業績比悲觀的人高出三一%。

離職率低四成:內華達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懷特分析一百二十三名員工,把他們的快樂指數由低到高評為一到七分,發現員工快樂指數每增加一分,兩年離職比率就少了四三%。

年薪多四十八萬:倫敦大學政治經濟系助理教授戴奈維(Jan-Emmanuel De Neve)和華威大學經濟系教授歐斯渥德(Andrew Oswald),追蹤一萬五千名青少年快樂指數,把他們的生活滿意程度分成一到五分(五分較快樂)。七年後發現,五分組的人平均年薪,比一分組的人高了一 萬六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八萬元)。

腦神經科學也印證上述論述。

美國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李竇解釋,人腦的前額葉負責思考,主管「認知」和「重要決策」。但當我們開始焦慮、憂鬱時,腦中杏仁核會散發出負面情緒。這時 前額葉只好撥出資源「配合演出」,尋找記憶中相符合的負面情緒事件。也就是說,憂鬱和焦慮會占掉太多我們的大腦資源,降低正確判斷機率。

認知2:要正面思考才會快樂錯!悲觀者還有四條路能變快樂

就算天生負向思考,你也能「快樂」。

十年前,塞利格曼靠正面思考的論述,奠定了他正向心理學之父的地位。但在最新作品《心盛》(Flourish)中,卻推翻了自己的見解。

他說,過去自己太過於強調表層(正向心理)的快樂,而忽略了人生其他面向,簡單的說,如果快樂是目的地,要到達快樂會有不同的公車。過去,塞利格曼認為,只有樂觀與積極,擁有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的公車,才能到達。

但是他發現自己錯了。他以自己打橋牌的經歷為證,他發現,有些人就是喜歡打橋牌過程中的忘我感,有人則認為贏橋牌,能讓他快樂,但共同點就是,這些人並非都有正面樂觀的情緒,才去打橋牌。但最後,橋牌帶給他們的投入感與成就感,還是讓他們得到了快樂。

塞利格曼終於發現,還有四條公車路線可以通往快樂。那就是投入、關係、意義和成就。

「即使你(有憂鬱傾向),你並不會被打入不快樂的地獄。你還有意義、成就、投入和好的關係,」塞利格曼強調。

認知3:快樂是想來的錯!最佳快樂法是馬上行動

但要搭上這些公車,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因為,快樂用做的,比光用想的,有效三倍!

二○○九年一個下雨的四月天,一個大法官的助理問自己,我還能不能更快樂?

她花一年時間,從希臘哲人伊比鳩魯(Epicurus)到電視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快樂方法,她都試驗,她找出適合自己的快樂提案。

她的名字,叫作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這一年的「快樂計畫」最後成了一本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不但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還帶動了美國到加拿大、保加利亞等地一百多個團體的快樂運動。

我們問魯賓經過實驗後的最佳快樂法是什麼?

她回答:「找到可實踐的具體行動。」她說,很多人用的快樂方法都太抽象。「他們會對自己說:『我要享受當下,』或是『我要開始培養感恩的心。』這些就是言語層次而已。」

幸福感加倍秘訣去運動比單純思考,要快樂三倍!

魯賓就是採取行動。為搭上「關係」的快樂公車,她每天至少擁抱五次,每次一定超過六秒鐘,因為六秒鐘才會讓大腦釋放腦內啡。每週,她記下兩、三次的感恩筆 記,把遇到的好事都寫下來,連能舒服的坐在電腦前工作,在她眼中,也是值得記錄的好事。她只是做些「小事」,卻讓自己幸福感加倍。

身體力行的,還有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別人問他,你怎麼排解沮喪?他通常只回答:「運動。」

在他眼裡,運動比起思考,可以帶來三倍快樂。先是運動可刺激腦內啡,不快樂情緒立刻少一半。第二層就是,運動能讓人獨處,靜心思考。「我都跟同仁說,這一 刻碰到的鬱卒、挫折,都不是你這一刻做錯什麼。都是這一刻之前,你某段時間做錯決策。」想清問題,也等於降低未來煩惱的可能。

第三層,他穩定的領導,能給同仁安定感。員工更自信和勇於任事,他就輕鬆自在,每天可花兩小時泡澡,思考未來,因而造成快樂的正面循環。

從上述的敘述中,你發現了嗎?快樂,正是這多變時代中,最重要的成功方程式。它,也是很多大老闆們,不慌亂,敢冒險的能量來源。

更棒的是,這個競爭力,不須外求。今天,就算你只是犧牲十分鐘玩iPhone的時間,記錄下今天發生的三件好事,你都可以得到快樂競爭力。而且只要去做,就會有效,因為透過「行為」養成習慣,你就可以覆蓋掉大腦負面思考的迴路。

就去做吧!你可以隨著後文的快樂計畫開始執行,也可以找讓自己快樂的事。今日越快樂,等於在幫明日存下更多再創高峰的籌碼!

【延伸閱讀】成功者都懂得「做出快樂」 ——中外名人的快樂計畫

美國總統歐巴馬 約會之夜做法:每週或每月的一個晚上,會牽老婆去散步、上餐館或看電影結果:兩人結婚20年,始終維持戀愛感

股神巴菲特 彈烏克麗麗做法:大學時為追女生特地去學,從此彈60年不間斷結果:壓力大減,甚至還教比爾.蓋茲彈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 寫日記做法:60年來,每天用鋼筆寫1頁日記結果:紓解對宮廷禮儀的厭惡和國事輿論的壓力

名作家村上春樹 慢跑做法:每天至少慢跑1小時,並連續23年跑馬拉松賽結果:藉由保持劇烈運動,享受獨處之樂

Google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 約定密語做法:要同事用密語來提醒他別生氣,如讓我們言歸正傳吧結果:工作氣氛更融洽,溝通效率也變高

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快樂主導權,一半在你身上! ——快樂是怎麼被決定的?

自我控制 代表你可以靠自己去營造快樂40%

環境影響 表示你可以主動去改變環境10%

先天基因決定個性是樂觀或悲觀無法再改變50%

資料來源: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柳波莫斯基整理:劉于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