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星新策略:挑起智能機升級AMOLED大戰讓其它廠商被迫跟進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5101834542/

最 近三星(Samsung)一再升級智慧型手機的尺寸,它的一款擁有五點三英吋螢幕,搭載Android系統的Galaxy Note手機,螢幕比三點五英吋的iPhone 4S大了近兩英吋。為了因應大螢幕的耗電,三星也對這款手機的電池容量也進行升級,現在達到了2500mAh。而在手機螢幕的類型上,三星也花樣百出,從 TFT-LCD到AM-OLED,Super AM-OLED、Super AM-OLED Plus,再到最新的HD Super AM-OLED,升級速度之快讓人眼花撩亂。三星之所以熱衷一再加大手機的螢幕尺寸,與其目前的AM-OLED產能有密切關係。而背後則是三星在產業佈局 上高度垂直整合的縮影。因為三星目前在全球中小尺寸AM-OLED面板市場上的佔有率高達九成五以上, 幾乎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不過隨著三星大幅提升AM-OLED螢幕產能,這種螢幕的價格很可能在明年就會出現下降,所以為了維持這塊領域中的高獲利,三星 率先挑起手機螢幕的升級大戰。在此之前AM-OLED的產能一直吃緊,所以三星報給其它手機廠商的價格也非常硬,才能以此獲取高額的利潤,這種螢幕目前的 售價非常昂貴,只有高階智慧手機才會使用。

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指出,有觸控功能的AM-OLED螢幕的報價高達六十五美元一塊,而以iPhone為代表的IPS顯示幕加上觸控螢幕的價格,一塊只有三十五美元左右。這種採用AM-OLED螢幕的手機,色彩更加鮮豔,且比iPhone更輕薄和省電,不過在解析度上要比iPhone略差。 像宏達電(HTC)幾年前就和三星談過採購AM-OLED的事情,但是三星要求宏達電預付大筆資金,所以最後交易沒有成功。蘋果(Apple)以前也曾經 希望從三星採購AM-OLED,但是由於三星無法保證可以大量供貨,而且價格過於昂貴,最後導致蘋果不得不轉單給樂金(LG)生產的IPS螢幕。三星明年 開出的AM-OLED產能將高達一百八十萬平方公尺,所以三星非常熱衷於推出市面上還沒有的超大螢幕手機,再來由於市面上還沒有類似的產品,因此可以快速搶攻市場,同時也可以消化自己的AM-OLED產能。由於三星同時擁有手機品牌和關鍵零組件的製造能力,如果有其它手機廠商肯出高價購買AM-OLED螢幕等關鍵組零件,三星就會賣給他們,如果不肯出高價購買,三星就把這些零組件產能轉而投入到自己品牌的手機之上,這種策略往往讓沒有零組件製造部門的其它手機廠商十分難過。像最近三星挑起的這種智慧手機硬體升級競賽,就使得其它廠商一再被迫跟進。

由於全球大部分手機廠商很難正面和蘋果相對抗,因此許多廠商紛紛選擇在硬體規格上快速升級,以吸引部分消費者。例如宏達電就曾經推出四點七英吋的超大螢幕手機,而諾基亞(Nokia)也推出了AM-OLED螢幕手機,除此之外,這些廠商還熱衷提升手機的處理器主頻等技術參數。從硬體升級的結果來看,目前壟斷著上游關鍵零組件的三星就成了這場遊戲的最大贏家。目前三星自行生產包括螢幕、處理器、DRAM、NAND Flash、電池芯在內的多個關鍵零組件,並且在這些領域中領先其它生產廠商。在AM-OLED螢幕產能吃緊的情況下,三星的手機部門領先其它手機廠商,推出了許多高硬體規格的智慧手機,藉此快速提高自己的市佔率。不過智慧型手機的硬體升級可能已經走到盡頭,以手機螢幕為例,超過四點三英吋之後,許多消費者就會覺得使用起來不方便因為太大的螢幕很難放到口袋裡,因此超大尺寸的手機很難會成為市場主流。另外其它方面的硬體升級也不再是消費者所必需的,因為目前智慧手機的運算速度夠快,觸控螢幕的效果也已很難再改善,唯一可以再改進的就是省電和輕薄兩方面而已

因為如此,所以三星的零組件製造部門,將很難一直維持AM-OLED現有的高價格。楊勝帆指出,宏達電一直沒有放棄和三星在AM-OLED螢幕上的合作,因為接下來兩年宏達電很難再在手機其它功能上做文章,只能以AM-OLED這種新概念來打動消費者,而三星的AM-OLED產能也會大量開出,接下來就很可能以一個比較優惠的價格將AM-OLED大量供給其它廠商。智慧手機硬體升級時代結束的結果,可能就是硬體廠商將越來越像利潤微薄的個人電腦產業一樣。在這種情況之下,智慧手機的售價就會大幅下降,因此成本控制將成為許多手機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而其中最核心的又將是供應鏈採購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3

OPEC自殺式挑起石油價格戰 誰受益?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95

OPEC自殺式挑起石油價格戰 誰受益?

天晟


過去幾個月來,國際原油價格已下跌近30%,這個關口,市場對油價變化已緊繃著一根弦,而昨天在維也納召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議再次刺激著市場的神經:供應量約占全球石油供應量40%OPEC在這次會議上決定不減產,保持石油生產目標在3000萬桶/日不變。這一決定直接導致油價暴跌,WTI原油收盤暴跌6.74%,收報72.84美元,盤中更下跌8%,下破68美元。布油收盤亦重挫6%,報73.09美元/桶,盤中跌幅也接近8%OPEC 這種自殺式的價格戰,直接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油價將繼續在熊市中沈淪,而一個長期低油價的時代或許正在來臨。




OPEC自殺式價格戰背後的原因


OPEC最終達成不減產,這明顯是向市場發出油價繼續下跌的信號,為什麽呢?難道說那些石油大佬真是有錢,任性?對OPEC而言,若減產,油價上升,但同時美國頁巖油產量提高,OPEC市場份額減少,最後OPEC收益下滑;若不減產,油價下跌,OPEC的收益同樣會減少。很顯然,沙特和OPEC都意識到這一點,減產才能穩定油價。但關鍵問題是,減產雖然可以短暫提高銷售利潤,後果卻是美國頁巖油公司擴大在石油市場的占有率,因此,OPEC的決定就是放棄眼前利益,為長遠的市場占有率戰爭打下基礎。


新聞媒體對這場石油大戰的報道正樂此不疲。據外電報道,有俄羅斯石油業大亨表示,OPEC決定不減產,將確保摧毀美國頁巖油行業。俄羅斯第2大油企OAO Lukoil副總裁稱,美國石油生產商面臨成為自身成功犧牲品的危險。在目前略高於每桶70美元的價位,一些開采商接近虧損。他稱,“在2016年,當油組達到清洗美國邊緣市場的目的後,油價將再次開始上漲。頁巖油繁榮和科技泡沫一樣,適者生存。”此外,還有報道稱俄羅斯正以犧牲財政為代價,打壓美國頁巖油。


由於原油供給失去約束、美國量化寬松的退出、全球經濟的持續萎靡,原油價格的三大核心要素都不再能支撐價格,毫無疑問,油價將繼續處於熊市之中。目前,美國頁巖油公司大多數的成本價在65美元/桶(布倫特)。換句話說,OPEC這場自殺式的價格戰要使得油價至少低於65美元,OPEC才有贏的勝算。此外,美國能源信息局(EIA)負責人謝明斯基11月19日預測稱,原油價格將在2015年中旬觸底,彼時國際油價可能跌落至每桶50美元。謝明斯基還預計,國際油價的價格跌至每桶60美元的情況下,美國頁巖油的相關開采項目就會停止。


油價下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一方面,低油價有助於原油消費國降低成本,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是一種利好。以美國為例,消費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推動力之一,汽油價格下降有利於美國家庭增加在其他商品方面的消費支出,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油價大跌後,原油輸出國的經濟和財政恐面臨較大風險。比如,對於俄羅斯而言,由於其財政預算按照原有油價制定,油價持續下跌可能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另外,油價下跌還會導致股票市場混亂,引發資本外逃。其結果可能是國內通脹率上升、物價上漲,居民消費需求受到遏制。

油價下跌對世界各國GDP影響不一,對於石油出口國,油價重挫將很快沖擊到GDP的增長,但會提振石油進口國的GDP增長。從下圖可以看出,油價重挫第一年的最大受害者是俄羅斯,其次是中東國家,而其中最受益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和一些亞洲經濟體。


藍色圖柱顯示的是油價下跌20美元/桶後一年的情況,褐色為兩年,灰色為三年。從圖中可以看出,油價下跌20美元在隨後的一年可使全球GDP增速提高0.26個百分點。


上圖顯示:油價每上升10美元,對韓、中兩國經濟影響最大。


對中國的利好和貨幣政策空間


對於中國而言,國際油價下跌將減少原油進口支出,相關制造業將受惠於成本的降低,同時有利於減輕通脹壓力,從而增加了貨幣政策放松的空間。

油價下跌對國內通脹影響如下圖所示:向下遊行業傳導並通過替代效應帶來價格下行壓力,但是對互補品帶來反向影響,不過油價對下遊行業的傳導和替代效應大於互補品的影響,因此,油價下跌給通脹帶來下行壓力。為了避免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對中國的沖擊影響,貨幣政策放松空間或將放大。



宏觀經濟上,內需疲弱疊加國際油價下跌更加大了通脹下行的壓力,甚至帶來通縮風險。如下圖所示,中國10月CPI繼續下行,同比僅增長1.6%,離全年目標2.3%相差甚大。而PPI更是下降至-2.24%,已經連續32個月下降,工業的疲軟正嚴重制約著中國經濟。通脹過低已經成為貨幣政策的焦點,因而11月的存貸款利率下調預示降息周期或許只是剛剛開始。


油價下跌對行業的影響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是所有生產活動的血液和最原始成本,油價下跌意味著成本降低,這將利好幾乎所有的行業,當然,除了原油開采,以及依附在原油開采上的油服、石油裝備行業會愁眉苦臉。下面重點提幾個油價下跌立竿見影帶來實際影響的幾個行業:


1、石油行業:油價下跌將直接導致利潤的大幅下滑,隨之帶來資本支出的縮減,將導致油服、裝備等周邊板塊受損。利空相關公司:0386.HK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2386.HK 中石化煉化工程、0857.HK 中國石油股份、0883.HK 中國海洋石油、2883.HK 中海油服務等。

2、交通運輸行業:作為“耗油”大戶,交通運輸行業中航空及航運兩大子領域受益最為顯著。顯而易見,油價下跌,將直導致航運、航空公司燃油成本的降低。以航空公司為例,2013年南航、東航、國航燃油用量分別為532萬噸、460萬噸、505萬噸,燃油成本分別為306.8億元、355.4億元、337.2億元,分別占營業成本的38.2%、40.8%、40.8%。為適當緩解油價大幅上漲給航空公司帶來的成本增支壓力,燃油附加費是航空公司對沖油價波動的主要工具。2013年東航、南航、國航燃油附加費收入(含客運、貨運)分別為142億元、139億元、147億元,覆蓋燃油成本的比例分別為46.4%、39.0%、43.6%。因此,油價下跌將大幅有利於航空公司未來的業績改善。相關收益公司:0293.HK 國泰航空、0670.HK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1055.HK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0753.HK 中國國航、2866.HK 中海集運等。

3、化工行業:原油作為基礎能源和化工原料,其價格波動對化工下遊行業必然有著重要的影響。農藥、橡膠制品、合成革、滌綸工業絲等領域將直接受益於油價下滑,相關公司的毛利率將得到提升從而帶來業績的增加。


4、汽車行業:油價下跌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者對汽車的購買欲望。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L為例,本次調價後私家車主每月將減少23元左右的用油成本。如果綜合“八連跌”累計降幅計算,每月出行總油耗累計降低185元左右。相關受益公司:2333.HK 長城汽車,2238.HK 廣汽集團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38

人民日報談美國稅改:美減稅是在挑起稅務戰

4月28日《人民日報》刊文稱,美國聯邦政府26日推出的稅改方案,號稱力度史無前例。如果這一方案能夠在國會全部獲通過,對美國的全球競爭力將產生重要影響。從他國視角看,美國減稅實際上就是在挑起稅務戰。作為反應,一些有實力的國家會加入這場競爭,或競相減稅,或以鄰為壑,或設立避稅天堂。目前,這一跡象在英、法等發達國家已露端倪。這樣做不僅會使國際稅收秩序陷入混亂,更會使業已形成的G20等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框架下的《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等反國際稅收惡性競爭成果縮水。此外,美國稅改將使部分無力搞稅收競爭的出口導向型國家直接受損。

總體看,美國稅改方案即便在國會通過、順利鋪開,未來也需要在國內做好引導,善用這筆錢,同時與其他國家搞好國際稅政協調,防止相互傷害,危及全球經濟。

以下為全文:

美國聯邦政府26日推出的稅改方案,號稱力度史無前例。如果這一方案能夠在國會全部獲通過,對美國的全球競爭力將產生重要影響。

稅改的好處不言而喻。一則吸引美企紮根美國。僅企業所得稅率從35%左右降至15%上下,就將使美企稅負大大低於經合組織國家約25%的平均水平,而降低的部分可轉換為企業的利潤。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與城市研究所聯辦的稅收政策中心測算,今年美國企業盈利預期將增加1080億美元,明年將增2150億美元。此外,15%的稅率已接近部分避稅天堂,加上美國經濟體量龐大帶來的規模效應,有望使實體經濟步入良性循環。美國稅收基金會測算,在最佳狀態,稅改將整體使美國內生產總值增加6.9至8.2個百分點,新增就業崗位200萬個。

二則牽動企業流入或回流美國。雖然美國政府表示會對在海外留置利潤不歸的美企征稅,但已有透露表示,方案中的稅率將是帶有優惠性質的低稅率。據估計,美國企業離岸利潤留存約2.6萬億美元。如此一來,蘋果等海外存利、持現企業,面臨著諸如歐盟等地的額外征稅重壓和美國的優惠低稅率該何去何從,可想而知。

三則籠絡民眾。美個稅約占國稅總額的70%,若各項稅改方案均能落實,自然使稅基縮小、稅款降低。美民眾對聯邦政府支持率也會隨之上升,有利特朗普續推新政。

美國稅改,納稅人賺了,誰虧了呢?顯然是美國聯邦政府,以及可能被波及的其他國家。

從他國視角看,美國減稅實際上就是在挑起稅務戰。作為反應,一些有實力的國家會加入這場競爭,或競相減稅,或以鄰為壑,或設立避稅天堂。目前,這一跡象在英、法等發達國家已露端倪。這樣做不僅會使國際稅收秩序陷入混亂,更會使業已形成的G20等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框架下的《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等反國際稅收惡性競爭成果縮水。此外,美國稅改將使部分無力搞稅收競爭的出口導向型國家直接受損。

就美國聯邦政府而言,財政巨額減收將不可避免。據多家機構估計,如此稅改將使美政府未來10年財政減收2萬億至6萬億美元。這對於一個債臺高築、過段時間就得裱糊一下債務上限這個“頂棚”的美國政府而言,風險不小。同時,參與美國聯邦政府牽頭的投資項目風險也隨之變高。未來美國經濟建設不但要減稅,還需大興土木搞基建。一面少收錢,一面多花錢,且還要吸引私人投資者往基建上投錢。試問,錢從哪里來,誰又敢跟投?

此外,對企業而言,減稅省下來的錢幹什麽,這既是問題,也是風險。若美實體經濟投資率仍弱,利潤率不高,而炒股等金融交易仍很掙錢,企業則會回購股票裝點股價,其他投資者亦將尾隨。減稅省下的錢便會像量寬時期那樣,推高金融泡沫。這樣,稅改不但失效,還可能成為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導火索。

總體看,美國稅改方案即便在國會通過、順利鋪開,未來也需要在國內做好引導,善用這筆錢,同時與其他國家搞好國際稅政協調,防止相互傷害,危及全球經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45

人民日報: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麽?

自美國挑起貿易戰以來,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爭端不斷升級,國內外輿論對白宮的譴責一直不斷,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在網上流布。一種是把責任歸咎於中國,說是“中國在戰略上‘過分自信和高調’,招致了美國的組合拳”;一種是批評中國不該反擊,說是“及早妥協讓步,貿易戰就不會愈演愈烈”。言下之意,只要中國服軟,美國就會“高擡貴手”,中美“貿易戰”也就不會打了。

事實果真如此麽?

貿易戰這件事,即便從中美關系的邏輯考量,也需要一些更寬廣的歷史視野。

當年,面對實力強大、意識形態相異的蘇聯,美國發動“冷戰”,“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黃金,全部物質力量”,對蘇聯進行全方位打壓和遏制,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外因,美國自詡贏得了“歷史的終結”。上世紀80年代,迅速崛起的日本,很快成為美國的“心病”。盡管那時的日本對美國亦步亦趨,社會制度也由美國設計,美國依然不斷制造貿易摩擦,頒布“自願出口限制”項目,簽訂“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最終讓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可見對華貿易戰,絕非一些人“高調招敵”“意識形態”導致“中美關系緊張”所能解釋的。設置對手一直是美國為確保自身強勢的戰略慣性——自1894年美國GDP世界第一以來,在美國的“戰略詞典”里,哪個國家的實力全球第二,哪個國家威脅到美國地位,哪個國家就是美國最重要的對手,美國就一定要遏制這個國家。

有人曾總結,在美國國際交往邏輯里,存在一個“60%定律”:當另一個國家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60%,並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甚至有快速趕超美國的可能之時,美國就一定會將其定為對手,要千方百計地遏制住對手的成長。不管是當年的蘇聯、日本,還是現在的中國,概莫能外。

無論中國怎麽做,在美國看來,中國的發展已經“危及到了美國第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的60%,是日本、德國、英國的GDP之和,還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成果進入井噴期,擁有世界四分之一的工業能力,創新科技水平正快速追趕美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系更加密切,對世界其他國家也充滿吸引力……自鴉片戰爭以後,經過100多年努力,中國重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這是我們觀察中美貿易摩擦必須清楚的基礎性事實。如此大的體量、如此重的分量,不是“低調”就能隱藏的,就像一頭大象不可能隱身於小樹之後。

盡管中共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也一再重申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但以美國一以貫之的邏輯,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理所當然地成了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的最大挑戰者。更何況,“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潛力均遠大於歷史上的蘇聯與日本”, 成了美國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對手”。對於這樣的“對手”,美國必然會采取兩種手段,一是以對手來激勵自己,爭取民眾對“美國再次強大”的政治支持;二是在各個層面遏制對手的超越。

白宮前首席戰略師史蒂夫·班農曾毫不掩飾地說:“我們正在與中國進行經濟戰。25或30年內,我們中的一個將成為霸主,而如果我們陷入其中,霸主將是他們。”班農這句話,真正的價值是他對中美經濟博弈格局及其未來發展前途的判斷,以及美國政府為改變這一歷史趨勢所做的歷史選擇。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就會明白中國當前所面臨的來自美國的一切挑釁和壓力,都是美國統治階層一直遵循的邏輯使然。

正是這種將霸權主義作為國際關系基礎的觀念,導致了白宮對21世紀世界秩序的錯誤判斷、對中國和平發展的錯誤判斷。許多人都關註到,早在去年12月,特朗普公布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已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稱中國是挑戰美國實力、影響力和利益,意圖侵蝕美國安全和繁榮的“修正主義國家”。

再往前看,這種視漸漸強大的中國為“對手”的思維,並非特朗普政府所獨有。

一份智庫報告曾把美國的敵人按照遏制的優先循序劃分為“紅線”、“黃線”和“綠線”。作為“紅線”的蘇聯首當其沖,作為“綠線”的伊斯蘭世界排在最後,而“黃線”就是冉冉升起的中國。很多學者都相信,如果不是“9·11”讓美國掉轉了槍頭,今天的中美貿易戰可能早就開始了。

中國人這些年已經習慣了美國人動不動就黑我們,特別是在拉票的時候。

2000年,小布什在競選時就明確提出“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夥伴,而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並在其任期內對華實行“遏制性接觸戰略”。

2009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更是宣布“重返亞洲”和實施“亞洲再平衡”計劃,目標對準的正是快速發展的中國。奧巴馬不止一次強調,“我無法接受美國成為世界第二”。

中國人這些年也懂得了美國人為何捧我們,特別是在美國自己有麻煩的時候。

比如“9·11”出現了本·拉登,2008年又有金融危機,美國自己有麻煩,就開始借重中國,攜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防止全球經濟崩潰。當時的美國戰略家甚至提出了G2以及中美國(ChinaAmerica)的概念。就像美國卡托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主任約翰·格拉澤所言,“過去幾十年中,美國對中國采取的態度,在不屑一顧的傲慢,真誠的合作和無恥的競爭之間搖擺不定。”這種“搖擺”,並非意味著美國對華政策沒有目標和準則。當中國的發展不僅沒有讓美國稱心如意,而且在一些層面對“美國第一”形成了挑戰,遏制必然加重,並會隨著霸權的慣性而升級。

回顧中美經貿磋商過程,特朗普政府言行不一、搖擺不定、出爾反爾,但其背後的邏輯並無二致,無非是戰略打壓、戰術訛詐;其真實意圖也不言而喻,絕不僅僅是縮小貿易逆差,而是要在更廣泛意義上遏制中國發展。對此,今年4月份,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醒醒吧美國,中國必須被遏制》。細數美國加征關稅的清單,條條針對中國高技術制造業發展,處處針對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坦言,特朗普宣布新的關稅政策,“反映出美國存在的巨大焦慮”。

這種“巨大焦慮”的背後,是美國要確保自己永遠不可超越的“絕對優勢”。

其實,中國的發展,本不應引發美國如此“焦慮”。《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財政部顧問史蒂夫•拉特納的一篇文章,說到: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9380美元,而美國為61690美元,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且“仍有7億中國人——約占中國人口的一半——每天生活費僅為5.5美元或更低”。

然而,即便如此,在美國的一些戰略家看來,中國的發展已經變得“難以忍受”。執掌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彼得·納瓦羅在《致命中國》一書中,曾詳細列舉“摧毀美國工作機會的八種武器”,並稱中國“快速變成全球最厲害的刺客” ,將矛頭直指中國。而這本書被視為“特朗普處理對華關系的指南手冊”。

有人說得好,站在中國的立場,中國要求發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一些美國戰略家看來,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成為美國最強勁的對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說得更是直白:只要中國不放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就將繼續挑戰美國在各個層面的統治。這恐怕才是挑起貿易戰的真實意圖,那就是堵死中國在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向上攀升的機會,打掉中國蓬勃發展的勢頭。然而,為了確保自己遙遙領先的“絕對優勢”,不惜打壓13億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正當權利,這不是強權邏輯又是什麽?又哪里有一點“歷史正義”?

二戰以來,美國也曾遇到若幹挫折,但從未失去過霸權地位。它把自己搞垮蘇聯、打敗日本都視為“天定命運”,進而認定今天打壓中國的發展,也是自身歷史命運的必然。然而,合作則共贏,對抗必雙輸,這是任何有戰略眼光和清醒頭腦的人都會認同的客觀事實,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那種“自己好處通吃,別人只能完敗”的零和思維,那種“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舊時代”的陳舊戰略,既不可能讓美國重建“單極世界”,更不可能阻攔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進程。不要忘記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的警告:如果美國把中國當作敵人,那他們就會變成敵人。

我們也要看到,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一直都存在阻力,作為一個商業社會,中美經貿合作對美國商界及他們聯系的美國生產和消費鏈有著巨大利益,這些利益會沖擊美國一些精英設計的對華激進戰略,為中美關系提供不被那些精英徹底綁架的可能性。這也是兩國熱愛和平及理性力量維護中美關系平穩的努力空間。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一個繁榮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繁榮的美國對中國也有利。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反複強調,“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壞”,提出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指出“中美兩國如何判斷彼此戰略意圖,將直接影響雙方采取什麽樣的政策、發展什麽樣的關系。不能在這個根本問題上犯錯誤,否則就會一錯皆錯。”中國無意改變美國,也不想取代美國;美國無法左右中國,更不可能阻止中國的發展。不經風雨,何以見彩虹?我們深知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堅信只要全體中華兒女眾誌成城,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責編: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24

指梁振英挑起好奇心  擁抱《香港民族論》 17校學生設關注組宣揚港獨

1 : GS(14)@2016-08-16 06:21:00

■英華書院學生王樂行(左)及校友陳沛聰(右)指,不滿政府破壞一國兩制,故設關注組宣揚港獨。黃耀興攝



【本報訊】政府肆意打壓港獨派,激發新一波港獨浪潮,至少17間中學的學生自發成立校內本土關注組宣揚港獨。831決定寸步不讓、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怒批港大學生報《學苑》,甚至禁止港獨派參選……極權連串打壓,把這批中學生推上港獨之路。有本土關注組學生形容「革命」路長,冀先「和理非」宣揚港獨,不會提倡武裝革命,但長遠而言不惜入獄和流血;英華書院關注組成員直言,是梁振英挑起其好奇心,進而擁抱《香港民族論》。記者:蕭洛汶



屯門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月初有學生成立本土關注組,短短一周就有十多名同學加入,正與其他學校的本土關注組聯繫,開學後以派傳單及舉辦講座。關注組成員曾同學自稱曾是「港豬」,佔領運動令他由希望變失望,加上港獨派被禁參選,激發他投身港獨陣營。曾同學冀藉講座等形式向同學分析港獨利弊,「講赤化問題,討論點成立影子政府、點訂新憲法、港獨可能性」。他雖不認同泛民和平抗爭策略,但強調現階段宣揚港獨時不會提倡武裝革命,「想和理非咁討論,將門檻下降」,待支持者滲透社會各階層就在適當時機癱瘓政府。他爭取港獨的底線是入獄,失去聲譽也在所不計。



料校方打壓


曾同學兩年前反對政改「袋住先」,當時已有教師在堂上揶揄「其他同學唔好學佢咁,唔係第日喺街俾坦克車壓死」。教育局近日高調禁校園談港獨,他預計校方將打壓關注組。同校中六生李同學曾因京奧感自豪,直至中一獲熱衷時事的班主任啟蒙,「佢講得最多係中國人湧港問題,話單程證審批權應喺港府手上」。這名教師就是其後加入新民主同盟、今屆退選立法會的譚凱邦。李同學直言,早年因內地人搶奶粉和學位而「想驅趕每個內地人」,但後來意識到此心態「唔健康」,中港區隔才能治本,加上罷課和佔領也未能推翻831決定,「制度內、外都做唔好,係咪應該推翻呢個制度?」他願意付出僅次於生命的代價,若香港只欠一場流血革命就可獨立,他不介意犧牲。英華書院本土學社現有三名成員,唯一在校生王樂行不滿政府禁港獨派參選,更笑言梁振英是港獨之父,「佢喺施政報告批評《香港民族論》,我咪有興趣拎嚟睇」。不論手段是和平或武力,只要有效他都會考慮,也須顧及有否民意支持。另一成員是校友陳沛聰現於恒生管理學院修讀新聞,學社擬在校內舉辦香港前途論壇,邀請本土派嘉賓主講,冀同學更關心政治。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和英華書院對本報查詢未有回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16/197380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07

歐倩怡挑起讀書癮

1 : GS(14)@2017-05-13 05:34:06

■蔡梓銘與歐倩怡拍住主持醫學新節目。資料圖片

歐倩怡為郭晉安生下一對子女後,離開娛樂圈相夫教子。淡出娛樂圈9年的她,近日復出為奇妙電視醫學節目《身.醫.管》做主持。曾修讀營養學的歐倩怡,日前接受本報訪問,表示今次工作可以讓她溫故知新,她說:「我諗搵我做呢個節目,都係睇中我10年前讀過營養學。拍攝嘅時候,就好似幫我溫書,而且亦有好多新嘅知識學到。」今次主持《身.醫.管》,亦勾起歐倩怡繼續升讀營養學的念頭,她已報讀營養學,將於9月開學。採訪、攝影:王連連服裝: AVENUE1218化妝、髮型:Jennifer's Workshop場地提供:泰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13/200195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848

馬雲:AI或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1 : GS(14)@2017-06-25 09:59:57

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最新向人類發出警告,指人工智能技術,有機會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最終人類會勝利。馬雲於美國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第一次及第二次工業革命,先後引發兩次世界大戰,這次(人工智能崛起),將會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不過,人類將取得最後勝利,「機器冇錯係有,比人類聰明,但人類有的是智慧…聰明的人知道佢地需要咩,但有智慧的人知道佢地唔需要咩。」他認為,隨著科技進步,人類不少工作將被科技取代,「未來30年人類將會十分痛苦」他警告各國領導人應該關注教育系統,避免自動化可能造成的傷害。另外,他相信,「未來30年,人類每日只需要工作四小時,可能一周工作四天。我祖父當年在農村一天工作16小時,非常忙。我們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八小時,也很忙。」他預計,如果今日人們能可以30個地方旅遊,以後能去300個地方。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3/200653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