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城我街 2015年09月17日

1 : GS(14)@2015-09-19 21:07:2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81596
從小到大,
都很好奇街道名稱的由來,
特別是街、道、里和坊等等,
到底是如何定義的呢?
作為前英國殖民地,
我城的街道名充滿殖民色彩,
糅合中西文化特色,
見證香港百年來的發展。
文:Phoebe 圖:朱古力邦
資料提供:《趣談九龍街道》爾東


街道定義
原來街道的定義,是有一套公式來劃分,並由相關的路政部門來命名。最常見的一定要數「街」和「道」,「街」泛指主要道路,一般較短;「道」主要位處於內街,一般較長。而「圍」是指環狀道路,這個叫法或與圍村自成一區有關,如尖沙咀嘉蘭圍,就正正是自成一環的道路。至於「里」,是指有盡頭的行人小徑,如太子的聖約翰里,就是一條只有約45米、有盡頭的小徑。「徑」則是形容小徑,大部分是指行人小徑,車輛不能通過,亦可解釋為通往指定建築物的路,不過,歷經多年,這些建築物大多已經拆掉重建。此外,「坊」是指圍繞一片空地的道路,如:裕民坊、九如坊。


譯出大頭佛
回歸前,街道名的命名均由港英政府的路政部門處理,當中因中英文翻譯而鬧出不少笑話,甚至有中英文街名不對照的情況出現。其中,最為人討論的,必數港島區的皇后大道。皇后大道分為大道東、大道中及大道西,位處於中西區至灣仔區,是香港開埠後的第一條沿海建築的主要道路。皇后大道的英文是Queen’s Road,本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皇,但中文譯名卻被當時的華人官員錯誤翻譯成「皇后」。本是女皇大道,卻變成了皇后大道。有關部門雖曾於1890年時作出澄清,但大家已習慣將該處叫成皇后大道,便將錯就錯,從此沿用至今。


斧鎚不分
而位於九龍區的斧山,亦同樣鬧出翻譯笑話。據說,負責制定地名的官員於20世紀初繪製地圖時,發現這座位於九龍東的山像一個鎚子,故應命名為鎚山(Hammer Hill)。後來翻譯為中文名時,因嫌「鎚」是低音字,因而改作「斧山」。要是斧頭的話,英文該是Axe,斧山亦理應改為Axe Hill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官員再次修訂地圖上的中英文譯名,發現錯譯鎚山為斧山,便在英文地名旁加一個中文音譯的名稱,以Fu Shan註於Hammer Hill之旁。這可不止是當時官員的英文水平之低,亦連最基本的鎚子和斧頭也分不了呢!
及後,斧山北面被開發為住宅區,順理成章,這屋邨本來是命名為斧山邨,可是,當時的人認為,斧和苦同音,感覺不吉利,因而改為以新加的英文譯名Fu Shan再加以音譯成現今採用的富山邨。
此外,有不少街名都是香港總督、英國皇室貴族或殖民時期官員的名字來命名,如中環的砵典乍街是以本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爵士來命名;同樣位於中環的上亞厘畢道及下亞厘畢道,便是源於維多利亞女皇夫婿亞厘畢親王;而秀茂坪安達臣道,則以殖民地政府倉庫管理員安達臣命名。這些街道名字都充滿了殖民色彩,見證本港150年來的殖民歷史。


點解九龍叫九龍?
「九龍」這名字,充滿中國傳奇和歷史色彩。據說,九龍區是由九條山脈蜿蜒環繞著,包括:尖山、畢架山、獅子山、雞胸山、慈雲山、東山、大老山、飛鵝山及琵琶山(實際位於西面)。山脈又被稱為地方的龍脈,因此這地區便稱為「九龍」。另一個說法,是和宋帝昺有關。南宋末年,宋帝昺逃難至九龍,為了躲避蒙古大軍,他和隨從便在海旁的一個岩洞藏身。在這段日子裡,他發現正身處被群山包圍著的地方,更指:「若一座山為一條龍,這裡便有八條龍(前文的尖山至飛鵝山,共八座山)。」其大臣陸秀夫卻指該是有九條龍,皆因宋帝昺便是貴為天子,實屬其中一龍,亦即是第九條龍。從此,這一帶便稱之為「九龍」。不論「九龍」一名是從何而來,這地區多年來的發展,的確猶如被龍看守著一樣,繁盛安定,充滿生氣,成為香港重要的標誌之一。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九龍城寨,當年雖是風塵落泊、自成一區的三不管煙花之地,但總算得上是一個傳奇地方,連日本神奈川縣的一家室內遊樂場,也將久違了的九龍城寨複製出來,重現昔日城寨風貌。


無鑽石的鑽石山
鑽石山,Diamond Hill,令人聯想到閃閃發光的名貴鑽石,就連港鐵鑽石山站的牆身,也貼上點點白色的馬賽克,如像鑽石般閃爍。之不過,這區從來都沒有任何鑽石礦的!民間流傳鑽石山一名的由來,的確跟石礦有關,而所謂「鑽石」的「鑽」,也只是一個動詞,指開採、鑽探石礦。另一個說法,是指附近的石礦場所出產的石塊礦晶較閃亮,似足鑽石;亦有指鑽石山山峰的形狀像鑽石一樣。眾說紛紜,但似乎第一個說法較為合乎常理。不管名字從何而來,但鑽石山這名字的確高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82

狂想我城末路 電影場場爆滿 《十年》導演盼改變港未來

1 : GS(14)@2015-12-28 14:35:21

■製作費有限,導演伍嘉良指幸台前幕後都是有心人,藝人廖啟智亦有參演。受訪者提供圖片


為香港寫下「超現實警世預言書」的獨立電影《十年》,在小眾戲院獨家上映引起熱議,一日7場仍然爆滿。有教育團體包場,即使是向來「歌舞昇平」的聖誕黃金檔期,也得為這套催淚的本土製作加開午夜場。發起人兼導演伍嘉良說,電影反映的未來,沉重卻未絕望。由自焚者的出現到廣東話消失,5種關於香港未來的極端想像,儼如警世寓言,他期望與港人一同走出困局:「由今日開始反思未來,一定唔會太遲」。記者:呂麗嬋



《十年》上周四平安夜特別加開午夜場,冷門電影居然全場爆滿。「開拍前冇計算市場,甚至冇想過可以喺戲院公映」。就如電影中有這樣一句:「不要想可不可行,要想啱唔啱。」也許正是創作人的寫照。這套被資深影評人舒琪形容為「今年最重要」的香港製作,由5個短篇組成,觸及敏感港獨的《自焚者》、雞蛋無路避走寶島的《本地蛋》,還有標誌廣東話沒落的《方言》,似遠還近。5個導演,5種未來10年的想像,演繹手法各異,卻一樣沉重。



成本有限客串路人甲

「睇落荒謬嘅將來,但只要回想近幾年香港嘅情況,其實未算荒謬」。伍苦笑謂,也許是這份無奈,觸動港人情緒,引起共鳴。「《十年》計劃,上年初已構思,當時仍未經歷雨傘運動,但已睇到過去幾年香港的倒退」。合法規格下的暴力、無寸進的政制發展,不談政治,還有民生議題如鉛水風波和TSA困局,「好多人一講現在就好灰,講將來,反而仲有好多可能性」。捉緊命題,他致電導演好友歐文傑,輾轉找來另外3名年輕導演談合作。「大家諗法好似,同意香港而家好唔掂,要搵出路,大環境未必(即時)有改變,但人的選擇,當前面對的掙扎同困局,卻可改變未來」。5個人,關注的議題各有不同。10年後,會出現自焚者嗎?廣東話消失,怎樣影響基層市民的生活?製作成本有限,身為導演,也需客串路人甲,內容卻沒限制。「自由,對於我哋呢代創作人嚟講,係好吸引的條件。」《方言》導演歐文傑說。這或可明白5名導演為甚麼甘為超支貼錢,都願意「下海」。



落畫後社區巡迴放映

據知,落實開拍《十年》之初,籌得的資金僅約60萬元,由5名導演均分,再各自尋求資源。「好好彩我哋遇到嘅都係有心人,好信任,最初只有大綱,連故事都未有」。在自由創作也需勇氣的今天,伍說:「最希望凝聚到多啲人參與討論,就算落畫,都繼續喺社區巡迴放映,引發反思。」早前教育團體「進步教師聯盟」就牽頭在戲院包場,聯盟負責人陳智聰謂,《十年》是延伸討論香港未來的起點。「戲入面好多內容都值得反思,如廣東話的應用,另一短篇《本地蛋》觸及的問題,現實上係已有不少紅色團體搞交流活動」。即將在電台開咪,陳計劃邀請導演上節目分享創作緣起,又籌辦教育講座,以電影作起點,探討未來。多間大學的學生會正計劃在校園籌辦放映會,讓同學參與討論;甚至有網民睇完戲後,在討論區發表潮文,引起迴響。對於小本創作激起千重浪,伍嘉良與歐文傑也感到鼓舞,伍說:「未必一定有解決方法,但至少一齊面對」。理解感受,引發共鳴,也許正是香港創作人在「最緊要入到內地市場」以外,早遺忘了的初衷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28/194290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38

【專題籽】二千珠貝沉睡大埔魚排下 復興我城珍珠養殖

1 : GS(14)@2017-10-09 03:25:09

目前珠貝狀況理想,甄華達認為香港水質適合養殖珍珠。



【專題籽:胚芽故事】哀香港失珠彩之時,更發現遺失了一海寶珠。一個晴朗早上,隨甄華達從大埔三門仔出發,駛船至一個叫老虎笏的內海。內灣小小,被鬱鬱葱葱的山嶺三面環抱。平靜海面築有平台及小房子,原來是一魚排。登上木道,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貝殼。握着坑坑窪窪的貝殼,小刀插進開合處,感應得肉體位置,由內至外輕輕一劃一撬,貝殼就打開了。褐黃肉體潺潺,輕輕一挑,一顆銀白的圓珠冒出來,是顆珍珠!此珠並非滄海唯一,在這個二千平方米魚排下,正培育着二千多個珍珠貝,其中百多個是甄華達的實驗品。



甄華達在金融界打滾多年,有股壇名嘴的美名。原來「銅」味軀殼內,住了個綠色靈魂。十來年前,甄華達已開始鑽研、投資有機食品,現在是長春社主席,更在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供讀博士課程,培育珍珠就是他埋頭兩年多的「功課」。這「功課」一開展,不得了,上溯歷史,下及展望,既具歷史厚度,又具產業願景。研究分三部份,一是香港採珠養珠業歷史,二是在香港復養珍珠的可行性,三是珍珠養殖作為商業活動在港的前景。


珠業時廢時興 最後一個珠農

據甄的研究,公元九百多年後漢時期,大埔一帶已有官府經營採珠活動,當時更有「媚珠池」之名。歷史一直發展,採珠活動時廢時興。五十年代,香港望族馮秉芬爵士在吉澳養殖珍珠,成果令人滿意。當時採用的是企鵝貝(Pteria Penguin),培育出的珍珠呈半粒狀,好處是孕育期短,數月已有珠上市。五十年代末,有見珍珠養殖有成果,港英政府於是立例,規定珠農得申請牌照,當時一共發出了六個牌照。於是老虎笏、鳳凰笏一帶出現珍珠養殖場,大埔不少漁民更替這些珍珠公司打工,「我在三門仔就遇過曾在養殖場打工的老人及其後代!」然而,這個行業無以為繼,其中原因包括六十年代興建船灣淡水湖,養殖場或遷或拆,還有颱風溫黛襲港,摧毀建設。及至七十年代,曾有教會及魚民復養珍珠,但因不懂加工、營銷,行業始終未能發展下去。這個行業一直沉睡至十來年前,葉定民因鍾愛大海和釣魚,在老虎笏買下魚排,意外發現海中長滿珍珠貝,於是萌起養殖的念頭。養殖場起初頗受歡迎,遊人絡繹不絕,但結業收場。究其原因,葉定民說:「我只懂養,不懂設計,又沒有人協助開發產品。」養殖場位置偏遠,交通支出高昂,再加上後來煤氣公司在附近鋪設天然氣管道,葉相信工程令水質變差,短時間內珍珠貝大量死亡。養殖業隨葉定民黯然退場又再次沉睡。甄華達就是再次揭開禾稈見珍珠者。兩年多前,為了研究,甄華達四處搜集歷史文獻之餘,也廣結善緣,接觸過養殖過珍珠的教會、主理過養珠政策的學者、當過珠農的三門仔村民等。這些人脈不但助他整理香港珍珠養殖業的歷史脈絡,更有助他試養珍珠。生產珍珠核的福井製核所第二代王俊傑,就給甄華達提供了珠核。珠核是培育珍珠的「種子」,由珍珠貝殼打磨而來。要培育珍珠,得先把珠核及一小塊珠蚌裙邊組織植進貝母的生殖巢,裙邊組織會分泌珍珠層於珠核上,累積形成珍珠。期間得不斷清理貝母外殼,防止附生物與貝母爭吃,及避免感染疾病。



定期清理珠貝殼外的附生物,確保珠貝有足夠營養生長,及避免染病菌。

這個魚排有兩種珠貝,分別是馬氏珍珠貝殼(左、體形較小),及企鵝貝。育珠前者需一年,後者需數月。

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珍珠貝殼。


24歲的周國兆(右),做了一年多義工。


「追尋資料過程像偵探故事」

目前甄華達在老虎笏試養珍珠,定期駛船前往魚排照料,清洗貝殼上的附生物。他養殖的珠貝叫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孕育期為一年,預期今年深秋就可採集。甄華達形容這次研究:「追尋資料過程就像偵探故事般精采!」讓這個「偵探」追查下去的動力是,他知道香港近年是重要珍珠貿易及分銷樞紐,惟獨缺生產一環,何不復興生產,補上缺塊?在前的是否珠玉,還待時間驗證。



一顆銀白的圓珠裹在褐黃肉體內。

昔日有大埔三門仔村民在珍珠養殖場打工。圖片翻拍自《三門仔新村遷村五十周年紀念特刊》

甄華達


葉定民

採訪:周燕攝影:Rex Chapman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30/201682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