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福建泉州小服装厂基本灭绝致贴牌加工悄然回流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117/07005513344.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

半年报亏损幅度增大 正大零售业务悄然转型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30/20090930022207791.html


每经记者  黄清燕  发自上海

正在积极重组的正大企业(00121,HK)再次面临亏损。日前,正大企业发布半年报,截至6月30日,公司报告期内亏损1.16亿港元,而去年同期亏损额为7600万元,亏损幅度增大。

        正 大企业主要业务为中国内地的易初莲花零售业务。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正大企业亏损5.24亿港元,2006年亏损5.71亿港元,2007年亏损 3.04亿港元,2008年亏损4500万港元。即使近年来正大企业不断剥离亏损资产,但还是未能摆脱亏损窘境。



重组粉饰上市公司业绩

        公 开资料显示,正大企业目前在中国共经营44家大型超市(主要为易初莲花门店),其中21家位于华东区,13家位于华南区、10家位于华北区。易初莲花中国 区公关负责人向珺昨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易初莲花共有76家门店,并未全部纳入上市公司。向珺称,易初莲花在年内仍有扩张计划,但至于是否属于正大 企业的业务范畴,她表示不便透露。

        为了优化上市公司资源,近年来,正大企业在集团内部进行了一系列资源调配。2007年 5月,正大企业发布公告称,以28亿港元收购关联企业上海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易初莲花”)及其19家优良门店。正大集团同时将33 家欠佳门店剥离给正大企业的最大股东cph公司。在此收购以前,上海易初莲花22家欠佳门店以71.7亿港元出售给cph。根据正大企业公告,该上市公司 旗下的11家欠佳门店也以4.3亿港元售予cph。此外,cph旗下的这些门店,仍然委托正大企业管理,并交纳管理服务费。

        在易初莲花更名为卜蜂莲花之后,去年10月,正大企业宣布正式收编前述19家财务表现良好的超市。重组完成后,正大企业拥有40家业绩良好的优质资产,总资产将从24.5亿港元增至78.8亿港元,净资产则从负值变为12.9亿港元。

卜蜂莲花业态转型

重组粉饰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但对于正大集团来说,亏损依然无法避免,于是正大集团在中国的零售业务开始悄然转型。

        “现在已经放弃低价竞争,根据集团要求,所有的超市将改造成一站式购物的形式。”现已改名为卜蜂莲花的生鲜部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为了形成错位竞争,卜蜂莲花各门店将加大个性化服务,譬如加大生鲜的比例。

        此外,门店与正大广场绑定经营从2006年就已开始。当时,正大集团高层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了此种营销模式——逐步将超市打造成生活馆形式。以上海卜蜂莲花杨高店为例,该店的业态有餐饮、生活配套、零售等。

        据正大企业方面透露,其在华东区的21家卜蜂莲花超市已有13家店完成改造,调整为生活馆形式,统一提供一站式购物。

公司内部人事频变

        与当年正大集团的当家人谢国民亲自出面挽救下滑的农牧业务一样,面临零售业务的滑坡,谢氏家族也开始扮演起执行角色。

        去 年9月,谢国民的长子谢吉人担任正大广场CEO,在此之前,正大广场历经了三轮职业经理人,在上海正大广场的家庭式购物定位赢得市场的时候,谢吉人开始走 至台前,直接进入执行层。正大广场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谢吉人介入正大广场的决策其实自2007年就已开始,在担任正大广场CEO之前,谢吉 人就已全面掌管正大企业。正大广场高层此前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大广场虽然巨资投入各大城市的商业建设,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 投资方可能会有改变投资策略的计划,比如由全资投入改为品牌输出或是合资经营。

        根据正大企业去年5月发布的公告显示,原 董事会主席谢吉人出任公司首席执行长兼执行副主席,而原首席执行长兼总裁吉姆·哈沃思则出任董事会主席。谢国民的女婿罗家顺则由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调任 为执行副主席。在正大企业的董事名单中,谢氏家族成员占了一半以上席位。

        《每日经济新闻》从权威渠道获悉,谢吉人接管正大广场之后,在过去的一年里,公司内部人事频变,继令正大广场“起死回生”的正大广场总裁司徒文聪“出走”之后,多位中高层也已发生变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4

SOHO中国商业模式悄然转型?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0910/t2604808.htm

  异地扩张与加大投资物业比重并行,不仅“SOHO中国-小业主-租户”的三级利益链可能遭遇冲击,且SOHO中国“不整售”、“不囤地”的“开发-销售”商业模式或将面临转型。

  2007年10月于港交所上市以来,融资19亿美元的SOHO中国(00410.HK)一直在大肆扩张。在本次金融危机中,SOHO中国幸运地把握住地产周期的交替,占据了扩张的有利位置,手握大量现金头寸,行业低谷时大肆并购(表1)。



继2007年11月耗资24亿元拿下光华路SOHOⅡ和SOHO北京公馆以后,2008年 5月和8月SOHO中国以64亿元的代价分别收购朝阳门SOHO和中关村SOHO,至2009年更是花费82亿元大举吃下天安门南(前门)项目、SOHO 东海广场和望京B29地块等三个项目,扩张愈来愈凶猛。而在其2009年以来的扩张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其一是,接手摩根士丹利位于上海的SOHO东海 广场项目,展开异地扩张的第一站;其二则是计划将天安门南(前门)项目作为投资物业。这或许意味着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为其今后的 发展轨迹增添了变数。

  异地扩张,
三级利益链面临冲击
  历经早期SOHO尚都的出租户纠纷之后,经过数年的调整,SOHO中国聚焦超大城市核心地段的“开发-销售”模式逐渐成型,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出租和管理的模式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市场价值。
首先,发展初期的SOHO中国由于规模尚小,没有广拉战线的资金能力,采取不整售的方式有利于加快资金回笼,最大程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其次,整售模式 谈判时间长,附带条件多,面对财大气粗的大机构,SOHO中国缺乏定价权,而化整为零恰恰化解了这一矛盾。再次,分散出售的方式满足了富裕人群的投资性需 求。以三里屯SOHO为例,2008年其销售均价为55874元/平方米,要达到8%的合理出租收益率,月租金水平只要达到372元/平方米 (=55874×8%/12)。而SOHO中国旗下物业的升值潜力也成了小业主们颇为看重的因素。2008年7月开始预售的三里屯SOHO全年的销售均价 达5.59万元/平方米,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席卷下,三里屯SOHO在销售过程中也曾七次逆市提价,至2009年中期,其销售均价攀升至6.24万元/平方 米(表2)。



SOHO中国曾表示,整栋购买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少,更多具备购买力的客户仍是中小型客户。 因此,在其“开发-销售”商业模式的背后,是“SOHO中国-小业主-租户”的三级利益链,小业主的存在构成了商业模式的重要环节。SOHO中国的客户基 础分析显示,旗下楼盘的主要客户除了北京的富裕阶层以外,其余大部分为看好一线城市地产升值价值的,依靠山西煤矿、内蒙古煤矿和河北铁矿等迅速发迹的富裕 个人。而据胡润财富报告统计,北京千万以上的富裕人士居全国之首,拥有14.3万个千万富人和8800个亿万富人,总数占入榜富人的17%,如果加上河南 和山西的上榜富人,环渤海经济圈至少拥有全中国近20%的富人。这一庞大的群体构成了SOHO中国商业模式大放异彩的重要客户基础。
作为其异地扩张的第一步,潘石屹在收购SOHO东海广场项目时曾公开表示,SOHO中国将沿袭北京模式,富裕个人的投资需求仍居于其商业模式的关键位置。屡屡得胜的“化烂尾为利润”的“SOHO法则”能否成功移植到上海呢?客户基础的不同是存在其中的最大变数。
东海广场的前东家摩根士丹利将客户定位为国外大公司,招商半年多的出租率仅为30%;而SOHO中国在接手之后将其终端用户定位转变为国内的中小型公 司。按照潘石屹的设想,一方面,目前SOHO中国积累的7000多个客户,同样会为SOHO中国在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西路上的物业买单;另一方面,包括上 海、浙江和江苏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富人人数占去全国富人总数的35%左右—他们有希望成为SOHO中国首个异地项目的主要买家。
然而,既有客户是否愿意跳脱环渤海经济圈首先是个未知数,再有与北方客户主要看中物业出租回报率和升值空间不同的是,江浙客户稳定性较差,尤其是温州客 户,类似游资,打游击战,二地客户的习惯和需求存在差异。而一旦缺少了小业主的支撑,“SOHO中国-小业主-租户”的三级利益链条就会自然崩析。因 此,SOHO中国能否将北京的商业模式成功移植至上海,还有待考验。

  克服土地储备短板,加大投资物业比重
  SOHO中国 的商业模式屡遭外界质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缺乏成规模的土地储备。对于“不囤地”的原因,SOHO中国对此的官方解释,一是遵守“两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无 偿收回”的法律规定;二是SOHO中国的商业地产聚焦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最繁华地带,该地段的土地价值远远不能用其开发面积来衡量。
资本 市场对“强大的土地储备”有着病态的偏执,如“广东五虎”之一的碧桂园(02007.HK)为上市囤积了45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但上市以来,其发展 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的回报,相反,其二、三线城市的庞大土地储备对其发展构成拖累;恒大为上市也储备500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但地产低潮时屡屡传 出资金链紧张。尽管事实如此,但SOHO中国的土储短板确实也对其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较大隐患。SOHO中国2004-2009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营业 额发生巨大波动。在大多数开发商业绩大增的2006年,其营业额仅为17.4亿元,同比受挫55%,2009年中期收入7200万元,同比降32%(表 3)。业绩的不连续虽有结算原因,但归根结底仍是土储问题在作祟。同样的原因也导致了SOHO中国虽手握巨额现金头寸(2009年中期账面现金为92.7 亿元),但资本市场并未给予其估值溢价。至2009年5月底,SOHO中国净资产折价27.4%,高于在港上市的中资地产股2.4%的平均净资产折价水 平。



已有迹象显示,SOHO中国正在有意识地加大投资物业比重,2009年5月收购的天安门南 (前门)项目便被规划成投资物业。截至2009年8月底,该项目完工面积中的约80%已签署租赁合同,招商的平均月租金为1082元/平方米,按 3.2328万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楼面地价占整个总成本5成、以及90%的出租率计算,租金回报率高达18%,显示出持有核心地段投资物业的强大生命 力。
但加大投资物业比重是否意味着SOHO中国会就此回归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传统?对于销售物业和投资物业比重之间的拿捏,潘石屹称,首先, 公司尚处高速成长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仍排在第一位,出租物业的回报率一般比销售物业低,因而“开发-销售”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仍是SOHO 中国的首选;其次,景气周期下会加快销售,而市场低迷时,将加大持有物业比例;第三,对不可替代地段的物业,如前门大街,将作为持有物业;第四,长期来 看,会加大持有物业的比重。
SOHO中国的做法实际有先例可循,在上一个地产周期低迷期,香港地产巨头新鸿基(00016.HK)正是依靠大 量的持有物业躲避风险,平滑地产周期的剧烈波动。历经数次金融风暴,新鸿基屹立不倒,纯利由1977年的1.02亿港元上升至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前夕 的141.6亿港元,升幅接近140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7.9%。1997年金融风暴后,新鸿基增长放缓,但2008年溢利也达到282亿港元,31年 来年复合增长率为19.88%。新鸿基的开发模式即是把开发物业和投资物业相结合,从1998年至2005年,香港住宅市场深受打击,新鸿基的年售楼金额 也发生剧烈波动,租金收入却出奇地稳定在57亿港元,商业地产担当了地产周期牛熊转换的缓冲垫,平滑了业绩表现,甚至在2003年的地产低潮时,新鸿基仍 然录得65.77亿港元的纯利,其中租金就贡献了一半的利润(表4)。



有鉴于此,SOHO中国如果能够把握住目前丰厚的现金资源,抓住机会扩张,加速向“开发-销售”的商业模式转型,其未来值得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95

富士康不投房地产?郭台铭大陆悄然布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6754.html

有科技工业园的地方,就去进行土地开发。郭台铭再次体现了他作为商人精明的一面,全球最大加工企业富士康有望从 利润最薄的代加工转到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中来。
代工巨鳄一旦转型,就会有惊人的效果。事实上,富士康拥有大陆最大的工业用地面积,到现在为止,已经建立了深圳、昆山、杭州、上海、烟台、北京、天 津、太原、晋城等九大主力科技工业园,其他还有如杭州、营口、秦皇岛等十多个科技工业园。

这是一笔资产巨大的工业用地。最早始于1993年,大量的企业在深圳龙华买下土地,郭台铭也看中了紧靠在深圳市区的龙华,当时的龙华还是一片荒野, 野草比人长得还高,郭台铭站在一个高处,对当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

这就是现在占地2.3平方公里龙华园区的雏形,从1996年开始,富士康深圳的厂区就朝龙华园区搬迁,这成为富士康在大陆最大的一个厂区,也是富士 康工业地产的源头。

2006年9月15日,富士康集团以近 4.32亿元拿下深圳一幅占地面积67079.85平方米的土地。据了解,该地块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光明街道,竞争对手包括万科、招商等专业开发商,富士康 以高出底价近2.4亿元成功竞得了该地块,楼面地价为3219元/平方米。

从2005年前后开始,富士康就相继在大陆多个城市拿下商住用地,如太原、深圳、武汉、上海等地。而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地块于最近进入公众视野。《第 一财经日报》日前得到富士康集团内部人士的确认,该地块确属集团资产。据了解,地块于2005年签约,以“鸿海中国(大陆)总部”名义拿下,这是当时上海 “总部经济”招商计划的重要标的。

该地块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区B4-2-1地块,占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本报记者了解到,这块土地在2006年下半 年报审并通过了项目,当时还成立了上海富士康有限公司上海富士康大厦项目筹建处,这一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前期报批、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政府关系协调等工 作。

上述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工程之所以一再拖延是在开工之前收到世博会的通知,所以才不得不更改开工时间。同时,记者了解到,这块土地开工后建成的大 楼以自住和出租为主,世博会之后会立即开工。

记者发现,富士康在长三角地区还开发了其他物业,如昆山汉浦路康城商住小区合作开发项目、水秀路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住用地项目等。此外,有消息显示, 富士康一度打算投资昆山巴城旅游度假村,这是富士康内部经常搞活动的一个场所。

据了解,郭台铭早就有意成立开发公司,总部位于深圳的香港轩盛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轩盛投资”)即为富士康的地产业务平台,注册资本为30亿港元。

在其公司简介上,记者看到,“深圳市轩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以世界500强为背景,在国内设立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有内部人士透露,这一 “500 强”指的就是郭台铭背后的富士康集团,同时,记者了解到,“轩盛投资准备整合深圳、上海、武汉、成都、廊坊等重点城市的优势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成片开发。”

这几个城市,不仅是大陆的重点城市,也是富士康目前重要的几个科技工业园区。

而且轩盛投资已经在武汉先行试水,设立了一家名为鑫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在开发一个名为“轩盛·湾郡”的项目,占地面积达15.4万平方米,开 盘时间预计为2010年8月。

从现有的项目看,富士康开发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依托于科技园的所在地优势,比如重庆,2009年8月4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一个 2000万台笔记本代工厂的项目,同时,该企业还计划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重庆开发商业地产。

显然,富士康在房地产的投资远远不止“小打小闹”,成立地产公司,在中西部地区先行试水,唯一能体现郭台铭精明的地方就是他所有的土地都很少经过 “招拍挂”程序。

从轩盛投资的目标来看,成都、廊坊有可能是其下一个目标。唯一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年6月8日的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建言富士康投资房地产,批评郭台铭 不投房地产一年少赚百亿元时,郭台铭仍明确表示,不投房地产,扎根制造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3

地產劇變「鏡像」:外灘地王悄然易主

http://news.001ce.com/jinrong/6312.htm

一個行業劇變的開始,總是從某些具有代表性個體身上的變化開始。對房地產業而言,比如是上海外灘百億地王悄然易主。

  本報記者獨家獲得的消息稱,上海證大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證大」)2010年2月1日以92.2億元創造國內土地出讓最高總價搶得的上 海外灘地王,雖然地塊並未因土地款延期支付被收回,但地塊卻已經悄然更換了主人,新主人正是復星集團。這一消息來自證大系一位內部人士透露,本報隨後從復 星系一位資深內部人士處得到證實。

  百億地王易主折射的,正是房地產業劇變大潮即將來襲的趨勢。「今年開始,中國房地產的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SOHO中國(新聞)董事長潘石屹近日作出這樣的判斷。

  百億地王已易主

  對於外灘地王,從搶地到後期籌集土地款,即使隨後設立合資公司引入綠城和復星兩大集團為外灘地王開發服務,上海證大在表態上對主導權從未鬆口。 去年5月,上海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明確表示,即使引入更多投資方,外灘地王開發的主導權也不會放手。

  時移事易。「外灘地王開發的主導權已經納入復星名下,這在內部早些時候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上述復星系的內部人士透露。

  僅僅一年不到,外灘地王最終還是變更了主人。在這調控空前嚴厲的一年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故,讓戴志康最終放棄外灘地王主人的「權杖」?

  上海證大高調競得外灘地王之後,戴志康就開始了漫長艱難的融資之旅,土地出讓金也未能完全如期付清。這一困境最終在2010年4月27日相關公 司在港交所同日發佈的公告浮出水面:「上海復地(02337.HK)與上海證大(00755.HK)、杭州綠城置業及上海磐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 資公司發展房地產項目,四方股權比例分別為50%、30%、10%和10%」。

  業內公開的秘密是,該合資公司所指的房地產項目,非外灘地王項目莫屬。待合資公司成立後,四方分別向合資公司提供貸款10億元、25.72億元、8.58億元和1.873億元。

  通過三家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擬融得股東貸款逾46億元,只解決了地王的一半土地款。據本報獲得的獨家消息,隨後戴志康繼續艱難融資,包括與國內知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發行約10億元的信託融資等等。

  直到去年10月底地王土地款支付一再延期後的最後大限,戴志康對外稱外灘地王的土地款餘款將於2010年10月29日付清,剩下土地出讓合同等 相關事宜,均按照與政府約定的時間表進行。初步預計,該項目總投資達150億元,按規劃,最遲明年6月開工,2014年底完工。

  當時戴還表示「目前項目的股權比例還沒有變化,但土地款的出資比例並非嚴格與股權比例一致」,則是此次地王最終易主的最早伏筆。

  真正的劇變從今年開始

  找尋合作夥伴,最終讓出外灘地王主導權,缺錢貌似是戴志康退出的最終原因。但本報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稱,證大集團並不缺錢,只是龐大資金另有他途,戴志康已經籌集了甚至近百億資金欲投資海外礦產、能源,戴本人亦已多次赴海外調研。

  「儘管最終解決了出讓金難題,但這一年中嚴厲調控下房地產行業的劇變,導致戴志康的投資重點發生重大調整,這或許才是他放手外灘地王的真正原因。」一位開發商資深人士判斷。

  向礦產、能源等產業轉移投資重心,正是眼前不少地產商的轉型方向之一。

  可作例證的是上海綠地集團,雖然發展地產主業依然是綠地的不變戰略,但能源這一第二支柱產業正得到綠地更大規模投入。2月28日,綠地集團旗下 云峰集團與貴州雙龍實業集團在貴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對貴州省甕安縣2.3億噸煤炭資源進行合作開發。2010年綠地能源產業板塊實現銷售收入超過 500億元,利潤總額近10億元。

  來自產權等市場的信息進一步顯示,房地產業的劇變正從收購兼併層面開始發力。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提供的最新市場情況,最近一週,房地產業的成 交再次居首,成交4宗,成交金額合計為2.53億元。包括珠海怡景灣大酒店有限公司9.09%股權及逾5500萬元債權轉讓項目等標的不斷湧現。

  另有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機構統計,2010年房地產行業完成的併購交易數量為84起,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併購交易金額達到25.82億美元。

  正如外灘地王悄然易主的消息才剛剛浮出水面,整個房地產業的整合劇變也才剛剛拉開序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0

基金重倉股同仁堂悄然飆升為哪般?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8/xMMDAwMDIyOTExMg.html

一直表現落後的同仁堂搖身一變成了醫藥板塊的黑馬。

進入2011年,去年的三大牛股云南白藥、東阿阿膠和片仔癀都出現大 幅調整,但是同樣是中藥企業,同仁堂卻逆市上揚,農曆春節之後漲幅更是明顯,從2月9日到3月17日,同仁堂從30.65元最高漲到了40.98元,最高 漲幅達到了34%,近日雖有回調,但是股價仍在37元上方,漲幅仍超過20%。

而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五席被基金包攬,其餘席位也被保險、年金等佔據。

同仁堂發生了什麼?

被「輕視」的百年老店

同仁堂有著和其在中醫藥領域地位不匹配的市值。

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至今已經300多年歷史,同仁堂在品牌基礎、獨家品種和製藥工藝等方面具有不可複製性,在傳統中醫藥領域具有不可撼動的代表地位。

但是這些都沒有體現在其估值上,在A股市場上,能夠跟同仁堂進行類比的只有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截至3月25日,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的市值分別為389.9億元和297.1億元,同仁堂卻只有194.5億元。

而不少業內的投資人士對同仁堂的目前的投資價值並不認同。

「現 在投資界對於同仁堂基本有兩點共識,第一,同仁堂是一個很好的品牌,它們的產品質量也很好,產品也很有競爭力;第二,但是同仁堂在戰略上,在管理上,在營 銷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從現在的情況看,還看不出公司在這些方面有實質性改進,所以同仁堂的股價表現在醫藥行業內長期偏低,公司的獨特優勢並沒有獲得溢 價。」博瑞藍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少平認為。

雖然同仁堂集團的直銷門店大部分都在大股東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手中, 但是張少平認為,由於同仁堂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下屬公司之間有著大量的關聯交易,因此從同仁堂門店的經營情況可以看出同仁堂的整體管理水平,同時從中還可以 分析出同仁堂毛利率一直偏低的原因。

同仁堂的毛利率水平跟其產品售價和產品的獨特優勢完全無法匹配。

產品多樣化的云南白藥2010年中報顯示其主營業務的毛利率也接近30%,一些獨家中藥的毛利率更高,東阿阿膠的阿膠系列產品毛利率接近70%,片仔癀旗下的片仔癀系列產品的毛利率更是高達76%。但是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只有13.75%。

張 少平曾經對同仁堂的不少門店都進行了草根調研。在張看來,同仁堂在門店策略上存在明顯失誤,「同仁堂在全國建立了上千家的自有終端門店,在門店選址上,同 仁堂都選擇大商場和很好的商業地段,這樣的選址必然需要非常高的租金,此外,同仁堂的裝修也是力求古典和豪華,這就更增加了門店的開設和運營費用。」

高企的開辦和運營費用吞噬了同仁堂的利潤。

「同 仁堂門店主要是提供中藥產品,這塊業務的利潤其實很微薄,中藥不像中成藥或西藥,中成藥或者西藥經過提煉、萃取,最後的售價可以很高,因為消費者沒法辨別 和比較,但是中藥材的價格如果上漲,消費者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而且去年以來,中藥材價格上漲了很多,這也會擠壓中藥材銷售的利潤空間。除了中藥材的銷售 外,同仁堂的門店也銷售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風丸等自己的產品,但是同仁堂自有產品雖多,也無法支撐起一個自有門店的銷售,為解決租金等較高的費用問題,同 仁堂選擇毛利及銷售金額較大的參茸類滋補品。」張少平表示。

上海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滋補品的銷售雖然能夠跟同仁堂的門店匹配,但是同仁堂 銷售的參茸等都只是粗加工產品,也就是原材料加上簡單的同仁堂的包裝,或者是直接銷售其他品牌的滋補品。同別的專業滋補品連鎖店例如東方紅、位元堂等比 較,同仁堂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在品系、包裝及營銷手法上處於劣勢。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是在同仁堂購買還是在別的地方購買,售價只是跟產品質量的 高低相關,跟品牌之間關聯度不大,也就是說,在這些產品上面,同仁堂的品牌價值並沒有發揮出來。」

即便如此,深圳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從投資 角度看,不一定是壞事,這正說明同仁堂在成本控制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對於同仁堂來說,例如壓縮終端門店的數量,改為在每個城市設立少量旗艦店,加大相關的 產品服務,同時通過其他銷售渠道來銷售自己的低值中藥產品,一方面能夠達到宣傳同仁堂的高端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能節省大筆成本支出。現在市場投資者都在 盯著同仁堂的管理層,等著他們積極作為。

高送配背後

3月22日,同仁堂發佈2010年年報,年報的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 38.24億元、淨利潤3.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30%和19.19%,基本每股收益0.659元,同比增長19.17%。這些數據顯示同仁堂的 成長性依然一般,但是同時公佈的利潤分配預案卻讓人眼前一亮,同仁堂公告稱,擬10股送紅股5股派3.5元,同時擬向全體股東實施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每 10股轉增10股,這是同仁堂上市以來最慷慨的一次分紅。

「高送配是市場炒作的一個主題,這或許是前期股價上漲的一個推動因素,但是除此以 外,高送配本身透露出的積極信號更值得期待。」上述深圳私募人士認為,「這說明管理層開始重視上市公司的市場形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同仁堂的高送配其 實也印證了一則傳言,「同仁堂最近股價的表現還因為市場傳言稱北京市政府希望同仁堂有所改變,如果該傳言屬實,則可以預期管理層的積極性未來會被調動起 來,公司的價值也會充分體現出來。」

傳言或許並非空穴來風,同仁堂年報中就明確表示「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將同仁堂集團列為首都發展 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整體進入生物醫藥『G20』工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政府部門對同仁堂的發展寄予了厚望,國家漢辦與同仁堂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 書,將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公司作為同仁堂系內的核心企業之一,必將受益於這些舉措,同仁堂集團整體制定的戰略規劃,也必將帶動和促進 公司未來的快速發展。」

上述私募人士認為,如果管理層積極作為,同仁堂未來會擁有很強的爆發力,「將同仁堂和別的中藥企業進行橫向對比, 可以發現,近些年同仁堂幾乎是止步不前,但是別的上市公司都在進行快速擴張,如雲南白藥就加緊新產品開發,圍繞著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進行多元化,開發出了 云南白藥牙膏等產品,東阿阿膠則做大膠塊業務,同時依據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採取類似貴州茅台的提價策略,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康美藥業則注重上下游一體 化的建設,從而獲取更強的競爭優勢。」但是「無論是云南白藥、東阿阿膠還是康美藥業走的路,在同仁堂身上複製都並不難。」

資產注入疑雲

除了積極改善經營外,讓資本市場覬覦的還有同仁堂大股東手上的資產。

「同仁堂集團公司有不少的優質資產並沒有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旗下主營參茸、蟲草等高端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公司尚未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上市公司中主要包括中藥部分,而商業連鎖部分也還沒有注入。」上述深圳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同仁堂大股東名下除了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及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外還擁有專做保健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及負責中藥材採購、銷售等子公司,其中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在A股上市公司裡。除了兩家上市公司外,同仁堂大股東手中最優質的資產就是同仁堂健康藥業。

來自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透露,2009 年,同仁堂大股東同仁堂集團收入達到102 億,其中上市公司及同仁堂健康藥業分別貢獻收入的32%和29%;大股東同仁堂集團利潤達到8億多,上市公司及健康藥業分別貢獻利潤的47%和40%。

同仁堂集團下屬公司之間大量的關聯交易也強化了市場對於同仁堂資產注入的預期。

「從業務結構來看,集團主要由製藥工業、醫藥商業及醫療服務三塊組成,而這三個業務板塊在法人單位層面又相互交叉,集團整體的業務架構並不是非常清晰,未來存在整合的必要。」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

此外,國金證券認為「由於業務和法人單位的相互交叉,導致作為上市公司的股份公司與集團其他下屬法人單位存在大量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監管角度看,未來也存在整合的必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4

微軟悄然推出社交網站So.cl:向大學生群體服務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21/227229.html

就在Facebook IPO(首次公開招股)之際,微軟悄然推出了一個名為So.cl的社交網絡。該服務去年末就開始面向大學生測試。

So.cl源於微軟FUSE實驗室,主要是為幫助學生和學者開展研究項目。儘管發音與「Social」相同,但該服務並未被媒體視為 Facebook的競爭對手或Twitter的山寨版,而是一個社交網絡的附加層,需要使用Facebook或Windows Live賬號登錄。

與其他社交網站的設計相仿,這個定位於「社交搜索」的網站也可以分享網頁、組合各類媒體形式並分享其他內容,因此業內人士認為,該網站或許不僅僅是一個專注於研究領域的工具。So.cl的所有搜索在默認狀態下都是公開的。

微軟去年表示,So.cl不是為了與Facebook或其他搜索引擎競爭,但該服務並未拘泥於學生用戶,因此完全可以憑藉上述功能與Facebook等大型社交網絡競爭,並有望憑藉各種社交網絡附加層成為與Pinterest一樣流行的產品。

通過整合Pinterest等其他社交網站的熱門功能,微軟可能正在謀劃長期的社交網絡戰略,而學生或許只是一個突破口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5

廣州粽子 肇慶生產 成本倒逼食品業悄然轉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7/wMNDE4XzQ0OTIwMQ.html

端午將至,粽子市場消費者爭奪戰已提前打響。

胡國球 攝

南方日報記者 歐志葵 實習生 吳婧靚

端 午將至,粽葉飄香。記者日前走訪廣州市場發現,利口福、合口味、五芳齋、思念、三全、三珍齋等各大品牌的粽子已全面上市,各大品牌的促銷戰也悄然拉開。記 者發現,在勞動力密集的粽子行業,其產銷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不少食品企業均將生產環節向農產品產業帶轉移,而研發和營銷中心則保留在消費一線市場。

專 家指出,傳統食品行業裡出現的企業產銷結構調整現象,雖然是企業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採取的不自覺行為,但當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進行這種調整時,在客觀上將 會給我國傳統農產品產業帶來正面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就指出,食品企業調整產銷結構,有利於提高中國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水平。

1.粽子生產向低成本區轉移

「這 兩年人工成本上漲很快,去年工人包一個粽子人工費為5分,今年漲到8分。」深圳市合口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皮金昌日前告訴記者,在該公司新工廠裡的員工, 包粽子最多的工人一個月可掙3000元,「這在當地算是收入很不錯的工作了,若是在深圳,這樣的工資收入很難找到穩定的員工。」

合口味食 品公司總部在深圳,當時他們在深圳也有一個工廠,2010年底該公司在福建詔安投資1.2億元建成的大型現代食品生產基地投產,該公司就陸續將產能轉移到 福建新工廠裡。「現在新工廠一天粽子產能為20萬隻,在端午粽旺季到來時,這樣的產能可能滿足市場供應。」皮總經理告訴記者,與其他包子、饅頭等速凍食品 早已實現現代化生產不同,粽子的生產到目前為止國內都不能實行全自動代生產,全部得靠人工一隻隻包紮,這也使得這一傳統食品的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

「在 深圳,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大量工人做粽子,而且包粽只是在旺季來臨時招工人來做。另外,即使找得到,人工成本可能也很高。」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如是解釋該公 司將工廠搬離深圳的原因。在參觀合口味詔安工廠時,記者在現場看到,從切肉、洗粽葉、包紮等關鍵環節,每一條生產線上都有很多工人在手工操作。

廣 州酒家集團今年的粽子生產也首次轉移到廣東珠三角城市肇慶。該集團在廣州番禺自有一個大型現代化生產基地,往年該公司的粽子都出自廣州番禺利口福工廠,然 而今年記者卻看到,該公司今年的「利口福」品牌粽子卻委託了位於肇慶的三家工廠生產加工。對此,該公司也指出,今年食品行業的人工成本增長很大,平均漲幅 達30%。記者昨天獲悉,目前廣東本土品牌三珍齋、裹蒸皇等同樣選擇在肇慶生產。

人工成本壓力增加問題同樣困擾另一家速凍食品巨頭思念。 此前,思念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近年來人工成本持續上漲,對傳統食品行業影響很大,「我們在廣州有一個小工廠,主要是生產全 自化的包點,但勞動力密集型的粽子生產仍然放在鄭州,在廣州的人工成本太高,企業消費不起。」

記者昨天查閱國內兩大速凍食品巨頭思念、三全的2011年財報,毛利率下滑主要原因,一是公司成本中佔比較大的豬肉、麵粉等原材料價格全年均大幅上漲,幾次提價未能覆蓋原料成本的上升,二是生產工人數量和人工成本都有上升。

近年來不少食品企業均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三四線城市甚至更偏遠的市場,這已成為一種趨勢,對於企業們自覺作出的這種佈局調整。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幾年,人工成本持續上漲趨勢將可預見,因此對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食品產業來說,及早作出產業調整將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

2.生產轉移 企業佈局上游原料

記者發現,部分食品企業們在將生產基地向農產品產業帶轉移的同時,也在做著上下游產業鏈的佈局。

深 圳合口味食品公司公司董事長孫小荔告訴記者,看中詔安是由於這裡是蔬菜、水產品等農產品豐富基地,在原料採購、安全監管方面有便利之處。據介紹,在速凍食 品中使用的蔬果等農產品,該公司與詔安當地種植公司簽約採購,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該公司也會時常對種植基地進行監管,並向當地農戶提供培訓、技術指導等。 據透露,接下來該公司還將在當地建設自有種植基地,從食品加工延伸到上游原料種植,而這樣做的目的一來在採購農產品方面節省成本,二來也能有效獲得安全的 食品原材料。

廣州酒家集團也有意向上游原料基地進軍。據悉,在廣東特色的涼茶飲料行業,包括廣藥、加多寶、鄧老涼茶、霸王等食品企業均已 投資上游中草藥基地。此前廣東霸王國際公司告訴記者,以該公司使用量較大的原材料何首烏為例,去年若依靠市場收購每市斤要19元人民幣,而其自有種植基地 的何首烏能將成本下降10%至20%左右。霸王宣稱,該公司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種植基地消化部分原材料漲價帶來的經營壓力。

事實上,目前國內多家食品龍頭企業已在佈局產業鏈,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國內粽子大王五芳齋這幾年已在投資上游種植業,如糯米、大米等均有自有基地。思念食品公司也表示,該公司已在考慮將向上游原料業務延伸,比如可能投資上游種植基地,以獲得穩定而安全的食品原料。

食品企業調整

將促進農業產業化

專家分析

有 專家認為,目前廣東,甚至國內傳統食品行業裡出現的企業產銷結構調整現象,雖然是企業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採取的一種不自覺行為,但當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進 行調整時,在客觀上將會給我國傳統農產品產業帶來正面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就指出,食品企業調整產銷結構,有利於提高中國農產 品質量和生產水平。

「在成本倒逼形勢下,部分食品企業調整產銷結構是非常理性的做法,長期下去對於農產品集群帶的欠發達地區來說,也是一 件好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分析,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接近農產品集群帶,可以直接節省物流運輸成本,同時,由於遠離一線城市,勞動力成本也可以比較 大幅度地降低。另一方面,來自一線城市的大企業生產基地遷移過來,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發揮了一線城市在現代服務業對於欠發達地區製造 業的輻射作用。

「營銷和研發留在消費一線市場,生產轉移到農產品產業帶,這種做法是對的。」李國祥指出,做研發必須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 需要很多資金投入,而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信息、人才、資金基礎都非常有優勢。其次,做研發對中國依賴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發展 的方向。「這種做法對食品產業發展也有良好的推動。」

李國祥認為,要提高中國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水平,中國農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並 靠龍頭企業的帶動。他指出,當農業實現產業化之後,企業把買什麼種子和肥料,何時進行蔬菜種植和上市做好規劃,告訴農民,農民按照指導種植便可,這樣也實 現了科技指導農業,生產出的農產品質量便有了保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4

中國經濟新的一頁 已經悄然開始了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
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徵地補償標準修正草案,提請人大常委審批。

新華社的通稿中,沒有了「溫家寶主持」這五個字的定語。

中國經濟新的一頁,悄然起航了。李克強時代開始了。

如果還用溫家寶時代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的經濟走向,將大錯特錯。

要換腦筋了。

忘掉之前所有的「國策」吧,什麼「四萬億」,家電下鄉,新興產業,行業規劃,產業補貼,那些都是歷史了,不再重要了。

那些什麼救市,降准,減息,更加不會發生。這是溫家寶的東西,不是李克強的思路,他從來就對金融不感興趣。

每一屆的經濟領導班子,都有一項最重要政治任務和攻堅,這是在他們上台前黨內就有的共識。

例如朱熔基時代這項任務是「國企改革」,溫家寶是「金融改革」,而李克強無疑將是「土地改革。」這是李克強的使命,相信為了這一刻,他也等待了許多年。

這當然是一種mission impossible,但卻是「換屆」的主要意義。要靠新的領導層,新的抱負,新的思維,才能把它完成。等於是一場小的革命。

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本要素,千百年來中國政治變遷,王朝興亡,與土地息息相關。如果能把它解放,創造的財富將無比驚人。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未來幾年,中國最重要的政策,甚至是唯一的重要政策。幾乎所有的重大社會政治經濟變遷,都由此而來。

它才是真正的國策,如果不能理解這點,將不可能理解中國未來幾年發展的脈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34

黑石集團獲證券承銷牌照 悄然進軍投行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993

全球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黑石集團(Blackstone)獲得了證券承銷的執業資格,至此,該集團擴大了在資本市場領域的經營範圍並正式進軍投資銀行業務。

從黑石集團的網站上不難看出,該集團除了經營私募股權業務以外,還提供併購重組等財務顧問業務,如果加上剛剛獲得的證券承銷職業牌照,黑石集團將從對企業初期投資到為企業擴張併購提供財務顧問服務再到成熟期為企業上市提供證券承銷業務,全面實現「一站式投行服務」,這樣的模式使得黑石在初期私募融資時能夠與企業深入接觸,將來在承銷證券的時候能夠更好地獲得企業的信任。

募股本上市企業近幾年不斷向更廣闊的金融服務領域進軍,黑石集團的兩個主要競爭對手,KKR和Apollo也擁有證券承銷資格。此舉在另一方面也凸顯出私募股本上市企業面臨繼續尋求新收入來源的壓力,以此來滿足股東的利益。

一位非上市私募收購企業的資本市場主管表示:「對於股東來說,私募股本業務的業績近來非常糟糕。」這或許是導致私募股本企業擴張經營範圍的原因之一。

不過私募股本企業涉足證券承銷領域引來了不小的爭議,一些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者擔心集團會偏離其核心經營業務。一些人士也擔憂像黑石和KKR這樣的私募巨頭能否在IPO中承銷那些已經由私募基金入股的企業。

但如果私募集團在證券承銷領域的擴張進展迅速,也將引發傳統投資銀行的擔憂,不過至今來看投行家們還算比較樂觀。就在KKR獲得證券承銷的資格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還邀請KKR參與了一宗債券承銷業務,顯示出傳統老牌投行對於KKR這樣的「新兵蛋子」沒有過多憂慮。

一位專注於服務私募股本企業的投資銀行家表示:「我們與私募集團的關係很複雜,但並沒有衝突。那麼私募企業提供一條龍式服務有什麼不可以呢?只不過多了條收入渠道罷了。」

黑石集團在其官網上發佈了一個聲明:

和其它那些提供證券承銷,交易,投資研究以及其它輔助業務的競爭者不同,我們的企業是真正意義上不存在利益衝突。

這個聲明被看作是對KKR的一個調侃,後者已經從證券承銷業務中獲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

黑石集團的擴張步伐似乎很低調,據FT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證券承銷業務對於黑石來說猶如弦上的箭,只是為客戶提供資產重組,併購和私募融資的一項附加業務,如果將來該業務確實有吸引力,黑石將隨時將這只箭射出去。」

據悉,黑石集團目前並無聘用銷售員,交易員以及股票分析師的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