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沖基金豪賭美國市鎮債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210

當其他投資者害怕美國地方財政危機紛紛逃離之際,對沖基金業正大舉押注市政債,他們試圖用激進策略在這個規模達3.7萬億美元的市場中尋找回報。

對沖基金採取的策略,包括以高利率為條件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資,低價買入大筆折價債券,並利用波動性獲利。

今年7月美國底特律市申請破產,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破產案之一。違約風險升高大幅壓低了市政債價格,吸引了對沖基金入場,他們下注一旦市場反彈能從中獲取巨大利益。

分析師稱,目前對沖基金業持有折價市政債規模已經達到數十億美元,而在5年之前他們的投資幾乎為零。

但對沖基金湧入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在投資者紛紛退出之際,對沖基金提供了市政債市場亟需的流動性。而作為條件,對沖基金通常希望獲得更高的利息,要求官員提供更多的財務信息。此外,對沖基金不會羞於要求政府改善信息披露,並施行更嚴格的財政紀律。

對沖基金的投資範圍,覆蓋高折價的波多黎各債券,一直到擁有高評級的斯坦福大學債券。

WSJ援引消息人士稱,在申請破產的阿拉巴馬州傑斐遜縣,一些對沖基金9億美元買下的」下水道債「,收益率高達33%。

上個月,波多黎各政府開發銀行主辦的一個投資者電話會議,吸引了1200名投資者參加。這個規模對於市政債招標會而言非比尋常。在通話過程中,對沖基金經理爭相詢問了當地政府有關養老金,能源政策和稅收問題。

除了各州各市發放的債務外,對沖基金對大學、基金會等其他機構發行的債務也感興趣。

WSJ消息稱,今年秋天Scoggin Capital Management買入的斯坦福大學的債券,回報率已經接近3%。

由於本身持有大量債券,使得對沖基金成為了近期美國市政債重組的積極推動者。

比如在申請破產的傑斐遜縣,當地必須通過發新債還舊債。對沖基金Brigade Capital Management和Claren Road正協助當地政府重組債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16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葵涌貨櫃碼頭建新市鎮 住數十萬人

1 : GS(14)@2017-07-27 17:42:21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92&issue=20170727
【明報專訊】巿區土地供應緊絀,興建「插針樓」難紓緩龐大住屋需求,究竟有何解決方法?上世紀60至90年代曾參與興建紅磡海底隧道及多條地鐵線路顧問工作的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建議,港府可以與葵涌貨櫃碼頭現有營運商磋商,在碼頭現有土地研究「一地兩用」,在碼頭存放貨櫃等非上落位置,分階段發展上蓋住宅項目,打造可容納數十萬人居住的新市鎮,並且把地鐵線路進一步延伸至碼頭所在的葵青區,解決港人住屋的燃眉之急。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周明權本周正在倫敦公幹,其間仍越洋接受長途電話訪問,親述其在葵涌貨櫃碼頭上興建住宅項目的建議,「目前香港人的最大怨氣,就是無地方住,樓價太高。如果任何人提出建議可以幫助香港解決此問題,製造多些土地來興建住宅,不論政府及社會各界均應該積極考慮」。

根據周明權的建議,港府可以與葵涌貨櫃碼頭現有營運商磋商,在碼頭現有土地研究「一地兩用」,在碼頭存放貨櫃等非上落位置,分階段發展上蓋住宅項目。他強調,在葵涌貨櫃碼頭發展住宅,是由首屆特首董建華任主席的團結香港基金在4月率先提出(編按:有關建議是先在長洲南面填海2200公頃,再將現時葵涌貨櫃碼頭搬至該新增土地,騰出用地以興建住宅),而周明權近日提出的方案,由於不涉及搬遷貨櫃碼頭,料最快可在5年內提供新住宅土地供應,相信是更值得考慮的建議,「港府若要另覓地方填海興建新碼頭,相信需時10年以上;而且由於碼頭像機場一樣需要24小時不停運作,故日後搬遷碼頭就如1998年搬遷機場,在新址先把所有機器及機械重置一套,然後再從舊址搬去新址,葵涌貨櫃碼頭曾是全世界貨櫃箱處理量最高的碼頭,像這樣再來一次『以新換舊』,成本肯定是天文數字」。

仿港鐵站上蓋物業 轉移板分隔住宅碼頭

作為工程界的專業人士,周明權過去曾參與不少港鐵站上蓋住宅項目的顧問工作,他表示港鐵站上蓋屋苑普遍設有一塊很厚的石屎板塊,行內稱為轉移板(Transfer Slab),分隔上蓋的住宅物業,以及下方的商場或停車場,此模式在本港其他住宅亦已廣泛應用,相信亦可以用來在葵涌貨櫃碼頭上蓋發展住宅:「轉移板是很重要的,令上蓋住宅的支柱不需要一直延伸至下方,這樣的話,下方位置可因應需要再制訂不同支柱位置,作為商場或停車場之用,日後料亦可因應營運碼頭的特定需要而作規劃」。

另外,周明權強調,他並非建議在整個貨櫃碼頭上蓋興建住宅,例如碼頭內有俗稱為「怪獸」的貨櫃上落區,由剷車將貨櫃運送上岸或上船,場地內運作繁忙,其上蓋不適合興建住宅,故他只建議在存放貨櫃的非上落位置入手。他表示,有關位置的面積亦相當大,若在非上落位置的上蓋全部興建住宅,估計規模可等於數個美孚新邨,「美孚新邨目前有99幢住宅,由於過去設有高度限制,樓高上限為20層,故該大型屋苑現只可容納約10萬人口。由於葵涌貨櫃碼頭上蓋可用來興建住宅的面積更大,住宅樓層料亦可更高,估計落成後規模將是數個美孚新邨,有數十萬人居住,等同一個新市鎮」。

可涵蓋公私營房屋 惠及不同階層

周明權表示,在葵涌貨櫃碼頭上蓋發展的住宅項目,與美孚新邨此私人屋苑不同,是一定要同時包括私人樓宇及公營房屋,這樣才可解決目前本港不同階層面對的住屋問題,「目前住宅樓價之高,一般港人根本買不起樓,大家亦看不到將來怎麼時候才可以上車,這是怨氣積累的根源。如果只是暫時無樓住,但5至7年後可以上到樓,相信大家不介意多捱幾年,發展碼頭上蓋物業便可穩定市民對長遠房屋供應的預期,但該項目一定要同時興建私樓、居屋、公屋及港人首置上車盤,令本港不同階層都可以看到有上樓的希望」。

為了配合上述新市鎮的發展,周明權建議,港府可與港鐵(0066)磋商興建葵青支線,由現有的葵涌站延伸至葵涌貨櫃碼頭,同時在區內增建公路及載客碼頭,便利日後在碼頭上蓋居住的數十萬居民往返本港各區。至於上蓋住宅鄰近碼頭的噪音問題,他認為可把外面一排住宅改則,將廚房而非大廳面向貨櫃上落區,以減輕噪音的影響。

與碼頭商洽業權 須具政治決心

目前葵涌貨櫃碼頭的營運商包括長和(0001)、九倉(0004)及中遠集團等,在碼頭上蓋興建住宅涉及複雜的業權磋商,周明權強調,希望港府有政治上的決心,與碼頭營運商,以及港鐵、房委會等其他持份者磋商,「香港人一條香港心」,齊心協力解決本港住屋的最大社會難題,「要解決數十萬人的房屋問題,一定不會是容易的事,但最重要是大家有決心。我相信,若林鄭月娥新政府一上場便成功推動碼頭上蓋住宅此一重大項目,不單令全世界矚目,本港社會的怨氣亦會隨即大減」。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07-27 17:42:44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59&issue=20170727
【明報專訊】周明權除了是自由黨前主席周梁淑怡的丈夫外,過去半世紀亦參與紅磡海底隧道及地鐵等多項本港重要工程,也曾任職香港電燈,並且在工程界出任多項公職。他回憶說,過去幾十年本港經濟起飛,與成功的基礎建設是分不開的,「開埠以前本港只是一條小漁村,並無供水或供電系統。但今時今日,你有沒有聽說過兩間電力公司無電供應呢?上世紀60年代本港亦曾試過制水,在一段時間內每4日才供水一次,但由1970年代至今,市民一般只要擰開水龍頭便有水供應了」。

指港經濟起飛 與基建密不可分

交通基建方面,周明權表示,在上世紀60年代本港亦曾有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員反對興建地鐵及紅隧,認為勞民傷財,惟過去幾十年本港經濟高速增長,目前回頭看的話,過去所有拍板興建大型基建的決定均屬絕對正確。

向前望的話,他認為,港鐵南港島線已於去年落成,而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等大型跨境基建料將於今明兩年竣工,故本港數十萬建造業工人的生計將受影響。因此,他建議港府積極考慮在葵涌貨櫃碼頭發展新市鎮,此項目除了大量興建房屋外,亦包括地鐵支線,可確保本港建造業工人在未來10年有穩定工作。

[名人樓市論壇]
3 : 舊會員(60465)@2017-07-28 10:47:46

傻啦...香港人話冇樓住,係冇市區樓住...
香港邊皮位,佢地點肯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833

陳茂波倡填海建新市鎮

1 : GS(14)@2018-02-13 00:56:57

【本報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在網誌上提及,2000年至2015年間,香港每年平均靠填海填出40多公頃土地,與1985年至2000年相比減幅近八成,要求市民看待填海造地建議時,須以務實態度面對。

指有助解決住屋問題

陳茂波指,今天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填海及前期工程,將舉行動工典禮,計劃料能提供約4.95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比4,並會新增兩個鐵路站——東涌東及東涌西。他指出,香港80、90年代先後推出天水圍、將軍澳和東涌3個新市鎮後,再沒有新市鎮落成,是現時土地供應緊張的深層次原因之一。他謂,在2000年至2015年期間,香港透過填海所產生的土地合共只有690公頃(即平均每年40多公頃),遠少於1985年至2000年期間的3,000公頃(即平均每年200公頃),減幅近八成。陳茂波指,不少新市鎮土地都是由填海所得,對解決住屋問題起關鍵作用,未來香港仍有多個填海造地建議和數個重要的新市鎮項目,例如洪水橋、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及錦田南。他冀市民以務實和相互體諒的態度看待填海,新市鎮發展的成功故事便能再現。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5/202959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14

黃元山:填海建新市鎮可治本 增公營房屋比例難解住屋問題

1 : GS(14)@2018-12-20 11:51:46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551&issue=20181220
【明報專訊】由於本港公營房屋單位嚴重短缺,在可見將來料持續供不應求,故社會有聲音要求港府將原本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撥作發展公營房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認為,即使公營房屋的比例增加,也難以解決住宅供應不足的根本問題,故他建議港府像上世紀70至90年代一樣大規模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目標是未來30年造地逾1萬公頃,興建3個與沙田規模相若的新市鎮。

由於過去一段長時間本港公營房屋落成量嚴重落後目標,而且在可見將來亦難以追上,本周有報道指運輸及房屋局最快本周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18周年進度報告,制定下一個10年期(2019/20至2028/29財年)房屋供應目標,屆時會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現時的六比四,調整為七比三;換言之,本港未來每年私樓目標供應量,將由1.8萬個降至低於1.4萬個。據報道,運房局也準備把有資助成分的「首置盤」,歸類為「私營房屋」,或會進一步推低未來每年實際私樓的供應量。

公營房屋短缺 社會促私樓撥地

黃元山上周六以個人身分出席投資研討會時已率先分析上述房屋政策的轉向,「由2012年(梁振英上任特首)開始,政府積極在已發展地區見縫插針覓地起樓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見到未來4年每年私樓落成量逾1.8萬伙,可以滿足社會需求,但是否這樣便解決所有問題呢?當然不是,大家不要忘記我們(香港)過去10年平均每年私樓落成量不足1.2萬伙(見圖),而每年需求量是1.8萬伙,即每年平均出現逾6000伙供應短缺,過去10年便累積逾6萬伙的供應短缺,這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追回」。

「公營房屋單位短缺的情况更加嚴重,港府目標是每年供應2.8萬伙,但過去10年每年實際供應平均僅約1萬伙,即是每年公營房屋的供應短缺平均達1.8萬伙,10年累計便達18萬伙,而且未來4年供不應求的情况不會改善;這對私樓供應也有影響,因為公營房屋供應超級短缺,而未來4年私樓供應勉強達標,就會出現社會壓力,要求港府將原本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撥作發展公營房屋」。

目前本港不論公私營房屋均供不應求,歸根究柢的原因是過去10年建屋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長,但原來本港在回歸前曾面對更加嚴峻的人口增長帶來的房屋問題,而黃元山指出,港英政府在上世紀60至90年代大規模填海造地興建9個新市鎮,令逾300萬人口安居樂業,帶動本港經濟起飛。

港英政府造9新市鎮住300萬人

「本港人口增長高峰期是1945年至1970年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本港人口大概60萬,打完仗後人口回流,1950年急增至約200萬,在1950至1960年及1960至1970年期間每10年人口增長約100萬,至1970年達400萬人口……其實上世紀70年代起本港人口增長已開始減慢,但當時政府為了滿足早前人口增長所累積的住屋需求,大規模移山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在60年代在荃灣成功建造新市鎮後),在70年代至1990年亦發展沙田、屯門、粉嶺/上水、元朗、大埔、將軍澳、天水圍及東涌等多個新市鎮,即平均每10年便發展3個新市鎮,但自從我們在90年代開始發展東涌後,過去20年已沒有新市鎮落成,原因是政府在2003年SARS後已基本上停止造地」。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12-20 11:52:1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939&issue=20181220
港人均生活配套面積僅星洲1/3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0日
Share  
【明報專訊】黃元山分析,本港過去20年沒有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不單令港人目前住得「擠、細、貴」,在住宅以外,港人現時享用的生活配套措施平均面積只有8.9平方米,遠低於新加坡的26.9平方米,拖低生活質素,他舉例說:「我讀小學上體育堂的時候,學校須借用附近公屋的籃球場,讀(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時候,亦需要在三角形小球場踢塑膠『西瓜波』,因為香港缺乏土地予學校建球場;作為比較,新加坡近年積極填海後不缺土地,現時獅城興建一所新學校,要求至少要有400米跑道的田徑場及足球場。我覺得很多香港人很奇怪,好像已習慣怎麼也『擠、細、貴』,怎麼也逆來順受,但我相信應該規劃更好的未來,例如我的兒子目前只有3歲,我希望讓他將來於一個小球場踢西瓜波?抑或入讀一間有足球場的中學呢?我會希望他有較合理的成長環境。」

料需多3個沙田 才滿足土地需求

目前沙田是本港面積最大的新市鎮,佔地3591公頃,住近70萬人,黃元山估計,本港未來30年需要興建3個與沙田規模相若的新市鎮,則累計造地逾1萬公頃,才可滿足本港土地需求。團結香港基金在今年8月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建造面積相當於半個九龍的2200公頃人工島後,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發表《施政報告》亦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填海1700公頃,目標可住110萬人。

[名人樓市論壇]
3 : GS(14)@2018-12-20 11:52:4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079&issue=20181220
Share  
【明報專訊】黃元山指出,從上世紀港英政府在灣仔填海打造成今日商住活力都會可見,以填海在地少人多的本港開闡土地屬最有效,「很多人知道會展及告士打道的土地都是填海造出來的,但大家知不知道灣仔的海岸線最初在哪裏?很多人估計是電車路,但其實是合和中心及胡忠大廈所在的皇后大道東,附近還有一座古廟,以前漁民在出海前均會在該廟祈福;這也是灣仔名字的由來,因為當年灣仔真的是海灣,漁船泊岸後漁民便上山居住。

最初海岸線在皇后大道東

「所以香港歷來就是一個這樣山多平地少的地理環境,可發展的土地只佔整體土地的四分之一,需要填海造地。作為比較,新加坡屬山少平地多,理論上填海逼迫性沒香港那麼大,但近年新加坡比香港更積極填海,目前填海造地佔新加坡整體土地的比例達20%,而香港只佔6%。」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