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尷尬的央行: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From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12278775/item/


尷尬的央行:

今次夠市,夠了市場,但實體經濟受益遠跟不上虛擬經濟。然而,交易員敏捷地把資金投放到商品去押注經濟復蘇及通脹。商品價格及後續的通脹壓力成為央行的心腹大患。

當油價升至100美元,失業率又不見下降,寬鬆政策將使通脹惡化,進一步打擊購買力及企業盈利。然而,收緊政策將有機會刺破資產價格,令腳步未穩的經濟再次倒下。

這將是一個選擇。個人認為令經濟二次探底,給時間讓民間及企業去槓桿,讓危機隨時間淡化,會是一個較穩健的造法。單純的人造經濟增長,會滋生難以馴服的通脹預期,後果並非央行能夠簡單處理。

然而,政治考慮未必容許這樣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5

金融控股的尴尬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1/t2773306.htm


 目前,国内的金融企业、实业集团进行了各式各样的金融控股模式的探索。其中,平安集团、中国银行、泰达控股等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金融控股模式,而泛海系在经过了一轮摸索以后,回归到另一条与其他民营集团不同的道路,目标是“绝对控股”,而非参与。

  泛海系在金融领域攻城掠地的同时,平安集团、泰达控股等也正此起彼伏曲线构建金融控股集团。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以花旗集团、瑞银集 团等全球金融控股集团为标杆,平安们更是暗流涌动。时至今日,中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已初现轮廓,它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控股集团实行的完全混业经营模式不 同,是介于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模式之间的一种准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坚持分业经营,母公司则是混业经营,属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

  金融企业主导,
实业集团及地方政府积极跟进
  考虑到金融控股集团的潜在风险,中国对混业经营存在诸多限制。例如,中国《保险法》曾严格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
限制与束缚并没有打消一些企业谋求金融控股集团的积极性。中国最早形成的一批准金融控股公司主要由政策性原因形成,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随后,产业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凭借实业所积累下的资金大举进军金融企业,其中,民营企业表现尤为活跃,泛海系就是一个典型。
民营实业资本进入金融业可以追溯到1988年“爱建信托”的诞生。泛海系、爱建系、东方系、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金信系、农凯系等八大金融家族曾被 认为是中国民营谋求金融控股集团最突出的代表,它们主要通过家族直接控制的公司控股或者由家族关联公司联合控股的方式,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这一阶段进 入金融业的产业集团,大多没有特别明确的战略意图,只是为了获取资产规模扩张、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获得融资便利。
德隆系的坍塌沉重打击了 民营企业谋求金融控股集团的激情。近年来,海尔、中海油、中粮、五矿、中化、首创、中远集团、东方集团等一批实业集团又开始向金融领域渗透。目前,实业公 司进入金融业有三种方式:一是股权投资;二是成立金融控股集团统一经营;三是以财务公司为统一平台收编运营集团内相关金融资产。大多数实业企业只是停留在 第一种方式。以海尔集团为例,其金融资产的股份分散在集团旗下不同的公司之中,并没有统一的母体来管理和控制。
德隆事件以后,众多专家和学者 认为,中国理想的金融控股模式应该由金融机构作为主体。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本身拥有先天的经验、技术、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整合金融控股集团的旗下资 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于是,金融企业开始成为金融控股队伍中主力军,银行系、保险系、证券系、资产管理公司系等几大派系频频出手,着力构建各自的 金融控股体系。
此外,近年来,以搭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由,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积极谋求地方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天津市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公司、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公司、浙江国信控股公司等地方国企先后提出了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愿景。


  绕道香港或寻求
境外战略投资者支持突围
  面对国内政策的限制,与泛海立足国内逐步谋 取金融牌照不同,一些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纷纷绕道香港,利用香港相对宽松的法律法规获取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牌照,通过到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司法区域收购 和控股其他种类的金融子公司,再进入国内市场,实现了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目的,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1998年,中国银行在始 建于1979年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银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国际”),以此为平台拿下证券、保险、基金、租赁 等业务经营牌照。随后,中银国际开始向内地发展。2000年6月,中银国际北京代表处成立,标志其开始了在内地的战略布局。
随后,中银国际相 继在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也建立了销售网络。2002年3月29日,在上海成立了由中银国际控股的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国际证 券”);2004年7月29日,和美林投资管理合资组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中中银国际证券占67%股权,中银国际占16.5%的股权,美林投资 管理占16.5%的股权);2008年1月,中国银行完成了对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变更,持有其83.5%股权,成为持有基金公司股权比例最高的国 内商业银行;2006年12月,中银国际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 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投资了中国第一只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并负责管理200亿元资金的运用。
与此同时,以平安集团为 代表的金融企业则选择立足国内,寻求境外合作者支持构建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集团在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时取得汇丰银行的支持。2003年12月29日,平安信 托投资公司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分别宣布,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信托和汇丰银行分别以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资金正式获准收购福建亚 洲银行100%股份,各自持股50%。这次收购结束后,平安继续增资2300万美元,将持股比例扩大到73%,而汇丰持股则降为27%。银监会同时批准, 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在汇丰银行的鼎力支持下,平安集团最终实现了对银行业的布局。
类似的案例还有新华保险,引进苏黎世金融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构建金融控股公司。

  规模与形式重于实质
  金融企业、实业集团和地方政府 主导下的准金融控股公司近年来频频攻城掠地,在规模上发展迅速,手中所掌握的金融牌照种类也日益增多,如平安集团(图1)。经过多年的发展,平安集团旗下 控股的金融企业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众多领域,而且,在规模上也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6月30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其总资 产为8854.19亿元,权益总额为1017.93亿元。按中国会计准则,集团总资产为8302.20亿元,股东权益为966.83亿元。英国《金融时 报》公布其进入2009年度“全球500强”企业榜单,在全球寿险公司排名第二,在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中,中国平安以426.629亿美元市值排名第八, 三度蝉联非国有企业第一名。
地方政府金融控股集团如泰达控股,通过各种途径,也将多张金融牌照收归旗下(图2)。




但这些仅仅是规模与形式,与谋求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根本目的相差甚远。首先,许多企业尤其 是民营企业难以对金融企业实现控股,更多是财务投资者角色,对金融资产的利用程度很低;其次,从目前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对旗下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差,金 融控股集团的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这是最关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0

“地王”尴尬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16367&time=2010-02-05&cl=115&page=all
记者 张丽华
 

  2月1日,人头攒动的上海土地交易市场,见证了2010年上海新“地王”的诞生。

  外滩金融8-1地块(下称8-1地块),凭借其90亿元的起拍价和地处上海外滩金融带的优越地理位置,备受关注。作为试水上海土地出让预申请制度的第一只“螃蟹”,这一案例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在七个小时的竞标之后,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00755.HK,下称上海证大)击败新黄浦(600638.SH)、复地集团 (02337.HK)的联合体,以及中华企业(600675.SH)、太平洋人寿和泰康人寿组成的联合体,最终在8-1地块上胜出。竞得价为92.2亿 元,折合楼面价34148元/平方米, 成为上海2009年以来总价、单价的“双料地王”。

  同一天,三个月前拍下北京顺义新“地王”的大龙地产(600159.SH),因逾期未签订该宗地的土地出让合同,被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取消其竞得资格,没收其2亿元竞买保证金。

  每一个“地王”的背后,都会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无论是大龙地产的得而复失,还是上海证大的顺利加冕,交易环节的不透明性,都难以消解市场对土地交易的种种猜测与疑虑。

重重疑点

  尽管是新“地王”,但外滩8-1地块92.2亿元的价格仍远低于市场预期。拍卖现场的竞价亦远不如想象中的激烈。

  在首先进行的开标和评标中,新黄浦和复地集团联合体就被淘汰出局。中华企业竞标联合体作为惟一有资格的竞价方,与综合得分排名最高者上海证大进入下一轮竞价。

  91亿元起价,至92.2亿元结束,不过十余轮举牌。其过程远逊于三个月前大龙地产经历180余轮竞价,以50.5亿元拍下起拍价仅14.1亿元的北京顺义天竺地块。

  “一城一带”(陆家嘴和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域,目前“一城”已经较为成熟,“一带”则明显不及。这个亟待发展的外滩金融集聚带,规划有2.6平方公里,150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面积,8-1地块即位于此黄金地带上。

  为上海黄浦区提供物业咨询的一位机构人士指出,综合商务氛围、地理位置,以及建筑面积体量来看,8-1地块是规划的外滩金融集聚区中最好的一块地。

  “既没有滨江区过低的限高,又有足够的占地规模,27万平方米的地上建筑面积,可塑性较高。”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亦表示,这一地块上的建筑将会成上海南外滩的新地标。

  此前,上海黄浦区规土局曾召开信息发布会,宣布8-1地块评估价为90亿元-100亿元,预申请报价不得低于90亿元。而土地出让文件规定,地产商需交纳10亿元的投标保证金。综合上述种种情形,市场普遍猜测该地块最终成交价将超过100亿元。

  对于8-1地块的价格,上海证大董事局主席马成亦坦言,受到了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马成曾担任上实集团下属地产企业要职,上海证大的实际控制人为出身金融界的戴志康。

  更多分析人士认为,偏低的价格与预申请制度不无关系。

  2009年11月16日,在上海国土部门的地块信息发布会上,和记黄埔、新鸿基、仁恒、绿地等24家开发商前来了解价格,但最终仅有上述四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开发商成为有效预申请者。

  更多资金状况和开发经验均不俗的企业,究竟有没有参与预申请?它们又是缘何没有加入现场投标环节?本刊记者向诸多地产商求解无果。

  一位资深地产界律师向本刊记者称,在以往的经验中,有些地方政府在“招拍挂”出让土地时,往往会与地产商签一个保底协议,由地方国土局收取地产 商一笔钱,地产商保证来参加拍卖,这类签约的地产商,一类是托儿,一类是内定的,大家一起来拍卖,虽然政府不保证让签约的地产商一定拿到地,但总会有倾向 性。“政府在控制进入者方面有很多办法,或者在竞拍条件上设置条件,或者在规划上做手脚,很容易予取予夺。”

  “如果按之前的‘招拍挂’程序,价格肯定还要高。”易居中国·上海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机构总经理于丹丹说。

  不过,也有沪上业界人士分析认为,这一价格控制得很好,上海政府并不想在地产调控的风口浪尖出现过高的价格。殷鉴不远,除了大龙地产近日被罚的 闹剧,2007年地理位置相仿的上海黄浦区163街坊,被拍出每平方米6.7万元的“天价”,但拿地者南京苏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随后的金融危机中,以 退地黯然收场。

“勾地制”上海版

  2009年9月,上海准备尝试预申请制度的消息甫出,坊间纷纷将其称为上海版“勾地制”。但仲量联行上海研究部董事周志锋对本刊记者表示,从8-1地块预申请制度的试点看,其与香港的勾地制有很大差别。

  首先,出台背景截然不同。

  香港勾地制出台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致香港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流拍严重。而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欲试水预申请制度时,正值2009年内地楼市火爆。

  其次,具体做法也大相径庭。

  周志锋表示,香港的所谓勾地,就是要把地先勾出来。即政府出让土地之前,先找开发商报价,只要有报价达到了政府咨询团队估价的80%左右,这块地就会拿出来出让。但勾地方地产商事先是不知道政府出让底价的。

  8-1块地,国土部门则事先就明确公布了地价估值和预申请底价,且必须要有三家以上地产商参与预申请,该地块才会正式拿出来出让。

  上海市规土局在其网站上也表示,“预申请制度”有别于香港在199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保证土地不流拍、不贱卖而推出的“勾地制度”,其主要目 的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完善供地信息的披露机制,稳定市场预期;强化土地计划管理,提高市场化配置效率;优化行政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能。

  尽管初衷如此,上海版“勾地制”在信息透明上要做的还很多。

  “原来的公开‘招拍挂’,让很多企业盲目抢地,预期不稳定。挑选合适的而不一定是出价最高的开发商,是政府希望看到的画面。”于丹丹分析说,前期有一个较完整的政府供地计划预先披露,通过这种前置性的信息披露,影响供求关系,是平抑地价的关键。

  在这方面,香港的经验可资借鉴。每年3月新财年开始之际,香港地政总署都会将一年土地出让信息公示出来。

  这方面,上海市规土局亦表示,土地管理部门将根据土地储备计划和供应计划,发布用地出让预申请公告,集中向社会公开宗地出让信息。但目前尚无具体动作。

  在8-1地块出让过程中,预申请制度留下的疑团也颇多。

  譬如,香港在某地块勾地成功之后的做法是,所有地产商都可以来竞标拿地,价高者得。

  8-1地块引出了“有效预申请人”的概念,其在评标阶段会有10分的加分,投标保证金亦有一定优惠,是预申请制度中重要的环节。但在该地块的出让文件中,对此概念的解释却很简单—此前参加并通过本地块预申请的申请人。

  北孚地产研究所所长刘光东对本刊记者表示,预申请的企业,什么条件能成为有效预申请人,什么条件不能,到底是保证金没有达到,还是报价太低,都应该有规则可循。

  周志锋则提出,评标阶段有综合评标这一环节,“复地是42分,证大43分,这些分数是如何给的,大家都不是很清楚。”

  2月8日,黄浦163街坊地块将再次演练拿地新政时,会否解开上述疑问,需拭目以待。而上海市规土局2009年11月在其网站上表示,已经形成了《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预申请试行办法》。但本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尚未看到这一办法的具体内容。

  前述资深地产界律师评价称:“香港的勾地制度,是公开的协议,勾的是个人的地。目前内地很多地方政府的勾地制度是私下的,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证大背后

  2月2日,上海证大停牌迎接“双料地王”,但资本市场的态度略显冷淡。2月3日,标准普尔将其评级改为“负面观察”,并对拿地后的资金状况表示忧虑,称上海证大目前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92.2亿元的土地开发项目。

  这一价格,是截至2009年6月30日上海证大总资产的1.2倍,现金余额的19倍。

  标普分析师克里斯托费·李表示,若无第三方合作和外部融资的支持,标普将下调对上海证大的信用评级。目前,标普对上海证大将于2012年到期的1.5亿美元无担保期票评级等级为B+。此前,标普曾指出,若要调高上海证大评级,必须确保其保守购地的政策及财政管理。

  2月3日,穆迪亦表示,检讨证大B2企业家族及高级无抵押评级,有可能被降评级。

  穆迪说,证大目前持有现金约13亿元,即使与其他投资者合作,仍需额外筹集资金,令信贷评级受到压力。

  马成对本刊记者表示,既然拿下这块地,在资金方面自然是胸有成竹。

  上海证大2月3日发出公告称,正在与潜在投资者磋商,准备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开发这一地块,地块总价将通过新成立公司的注册资本、股东贷款及所筹银行融资方式支付。

  马成当时并不讳言,复地集团有意取经上海证大开发商业地产方面的经验;在财务上,复星集团的增持主要是基于股比提高可以合并财务报表考虑。

  在8-1地块上,复地集团与上海证大同时出手投标,不免有“双保险”之意。1月12日,复地集团刚刚宣布通过认购新股,将所持上海证大股份由 8.47%增加至19.68%。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复地集团乃至其母公司复星国际(02337.HK)将对上海证大未来在8-1地块上的开发给予全力支 持。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上海证大的母公司上海证大集团上世纪90年代发轫于资本市场,2000年后,获得在浦东新区中心区域开发商业与住宅地产项目 的机会,自此涉足地产开发市场。2009年,上海证大的实际控制人戴志康将董事长一职让位给马成,后者来自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上海老牌国资企业上实集团。

  戴志康两个多月前也对媒体表示,2010年是上海证大的“大年份”,将与复地在2010年以联合投资的方式,在上海进行大规模的项目投资。

  目前,上海证大已为8-1地块支付投标保证金4.5亿元,并预期,土地出让合同可能将于2010年2月11日订立,余下87.7亿元将在之后的六个月内分期支付。

  不无吊诡的是,被质疑资金实力的上海证大,PK掉的是中华企业与两家保险公司组成的联合投标体。后者以500万元惜败,令市场人士不免感叹保险公司“也差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90

中国车市:黄金十年面临成色不足尴尬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42044.html

2
009年的逆势上扬,中 国车市攀上了全球车市的顶峰,也同时将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推入了车市增长第二个高峰期——中国真正进入汽车的普及阶段。今年年初时业界慨叹,车市的 “黄金十年”正在开启,但话音未落,中国车市恐又重新陷入增长乏力的恶性循环,作为“黄金十年”的第一年正在陷入“成色”不足的尴尬。

面对全球经济的波动式复苏以及中国经济形势的微妙变化,2010年中国车市将呈现怎样的走势,似乎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 国将继续扮演全球汽车制造商拯救者的角色。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中国车市无疑将继续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车市火爆存疑

转入今年一季度,中国车市的火热程度突然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国内一些品牌经销商陆续感受到市场退烧的迹象。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政策效应开始递减,汽车消费也进入间歇期,而且汽车消费的负面影响在加大,比如道路堵塞、养车费用增加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二三 月份销量下滑和库存积累。

从企业自身情况分析,2009年,大部分汽车制造商对于2008年的保守计划后悔不已,迅速加大排产计划并且大幅扩充产能成为每一家汽车企业的当务 之急,有数据显示,如果把这些厂家的产能叠加,中国汽车的年产能已经达到2000万辆。而即便是最为乐观的预计,今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也仅为1700万辆左 右,这也为今年一季度市场供过于求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也为车市转冷注入了催化剂。随着丰田汽车的产品价格整体下移,开始激发车市的连锁反应,几乎所有的终端渠道都感受到了销 售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发布数据显示,3月份国内汽车价格已经出现小幅下降。更有业内人士明确指出,价格战下半年可能打响。

另一方面,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今年以来的表现乏力。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区的购买力没有提升,作为生产工具的微型客车的销售也过度饱和;另外,今年政 策面没有出台进一步的刺激举措,也制约了小排量经济型汽车的销售。

由于去年已经提前透支了国内消费者部分购买能力,因此,与2009年不同,2010年车市“暗藏杀机”。

但是,仍有分析人士对今年车市唱多,依然看好中国汽车市场。

一方面,“底气”来源于经济发展这条主线。近日国家权威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10年春季报告》显示:今年我国汽车工业运行的趋势良 好。今年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9.3%左右,这必然提高老百姓口袋里的收入。

另一方面,按实际情况来看,各项车市消费的政策,目前仍对终端市场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还没有明显的衰退迹象。这就表明,政策的利 好,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推动车市继续向前。

目前即使出现库存,也不过是从去年的井喷状态回归正常而已。从长远来看,中国车市仍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的。

对此,长安汽车副总裁朱华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今年应该说回归到一种正常、理性的发展或者是增长,不会像去年下半年那样的爆发式增 长。

“我们对于未来还是充满信心,中国无论是五年还是更长时间的汽车市场都会是不断增长的过程,我们之前有过一个分析,2009年,中国的千人汽车拥有 量达到47辆,这个数字在当前的世界汽车主要国家是非常低的,美国2009年是800多辆,日本是600多辆,韩国和台湾也是200到300辆,而大陆只 有47辆,所以我们有很大的空间。”朱华荣如是说。

国内外不少汽车界人士均表示:2010年将是中国车市又一个“黄金十年”的开启之年,中国车市将迎来又一个十年的黄金旺季。

新能源车:“玩概念”还是“来真的”?

随着今年“两 会”时“一号提案”的提出,一时间,低碳经济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词语。新能源汽车自然成为汽车行业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

无论是从全球市场,还是中国政府,今年各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追捧均超出以往。今年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元年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中国各级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方面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除了今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将由13个扩大到20个,选择5个城市试 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之外,更有迹象表明,7月份国家将公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

中央政府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时间,新能源汽车的星星之火正在成为燎原之势。

在油价只会越来越高的今天,新能源汽车当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具体量产化的道路上,新能源汽车从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成为身边真正能驾乘的车 辆,恐怕并不那么顺利。技术瓶颈仍然是包括中国汽车企业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商们亟待解决的难题,降低成本和初期市场的培养也是真正束缚新能源汽车大规模量 产的瓶颈。

目前,只有丰田的普锐斯和本田的混合动力思域是量产车型,但是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市场,近年来的销售都是不温不火,本田在中国只控制在每年200辆 的进口量。“如果没有政策补贴,就算进口的混合动力思域已经有了近5万元的优惠,真正购买者也很少,每家店每年能卖出10辆就不错了。”一家东风本田的经 销商这样对记者说。

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林程也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 领域跟国际上的差距不是很大,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有一个过渡阶段,这需要政府支持和老百姓提高意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2

TCL多媒体前三季亏损9.91亿港元折射家电业OEM尴尬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2/2036928.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郎振发自深圳、北京
TCL集团旗下家电业务和手机业务上市公司近日同时发布财报,在家电业务亏损严重时,手机业务却交上一份靓丽财报,其公司突破产品中高端市场,控制OEM比例的策略,也为制造类企业提供了一条可行性策略。
“现在可以说陷入一个怪圈,消费类电子产品企业靠代工创营收,但为外资品牌代工的同时,这些外资品牌在很快地抢占市场。”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了目前家电类制造企业面临的尴尬现状。
决定家电业盈亏的OEM
TCL多媒体(01070,HK)财报显示,1~9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90.9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5%;归属上市公司纯利亏损9.91亿港 元。巨亏的主要原因是集团集中清理旧款产品,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库存在第三季度已经清理完毕,也就是说,由此带来的跌损不会延续到第四季度。此外,OEM 订单的减少也是导致公司营收萎缩的一个原因。
数据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LCD电视机销量为519万台,同比下降6%,其中海外出货量下降 33.6%。“LCD产品销售的下降,主要是OEM策略的调整,以前我们有飞利浦的订单,今年订单确实减少了。”履新刚刚两个月的TCL多媒体总裁赵忠尧 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据媒体报道,去年TCL的飞利浦OEM订单有170万台,但今年前三季度多媒体OEM总订单仅30多万台。
“我们以后会在国际市场积极寻求与各大知名品牌合作的机会。”赵忠尧介绍,目前公司已经与东芝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还与互联网商亚马逊建立合作关系,为产品打入北美市场拓展渠道。
与此同时,TCL的手机业务OEM的良好发展,为集团前三季度盈利立下汗马功劳。TCL通讯(02618,HK)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归属股东纯利为 2.02亿港元,同比增长101%,其中海外市场销售同比大增160%至910万台。TCL通讯公司总裁郭爱平表示,主要是得益于与沃达丰等客户的合作。
实际上,OEM在诸多家电企业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康佳曾透露,上半年康佳75%的营收来自OEM。
外资抢占半壁江山
就在这些家电企业将OEM当作企业重要策略时,他们所代工的外资品牌抢占越来越多的国内市场。“十一”黄金周期间,索尼、东芝等外资彩电已连续两次降价,部分产品甚至低于国产品牌价格,抢占了国产彩电的市场份额。
一位国产彩电厂商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外资彩电企业之所以有底气降价,“原因之一是他们加大了代工比例,降低了成本。”
据DisplaySearch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液晶电视的OEM供货比例达到32%,冠捷科技、富士康集团和伟视达分别以27%、15%和 10%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电视OEM厂家前三甲。其中,彩电品牌厂家飞利浦和东芝的OEM比例已越过50%,索尼也已接近50%。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陆刃波对记者指出,为外资品牌OEM的毛利率不及自有品牌的一半。
TCL斥巨资建立华星光电8.5代生产线,似乎反映了集团的这一考量。“反观彩电产业发展,在数次转型中,能够取得领先的夏普、LG,都在上端有生产能力,整个行业洗牌的话,这些品牌仍然能够保持收益。”李东生表示。
郭爱平也认识到手机OEM导致的问题,“预计手机业务方面的OEM在未来会有所增长,但我们会控制在30%左右。我们因为收购阿尔卡特所获得的核心技术,使我们打通了大部分手机企业在全球销售中碰到的专利壁垒。”
家电专家刘步尘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TCL的亏损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因,“对互联网电视的投入过大,但这块业务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06

信达入晋尴尬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06507&time=2010-12-11&cl=115&page=all

信达资产十年前经债转股入局山西煤业,眼下却面临被逼退出的局面
《新世纪》周刊 记者 张伯玲

 

  在煤炭价格不断攀升和能源需求吃紧形势下,中国产煤第一大省山西的煤炭重组引人关注。作为在山西三家省级整合主体企业拥有股份的股东,是否会感到机遇的到来?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信达资产)正是这样一个角色,然而它面临的却是一个尴尬境地。

  上世纪90年代末在煤炭行业惨淡之际,为处理不良资产,信达资产接受建行、国开行的债转股资产,成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煤集 团)、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阳煤集团)、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晋煤集团)以及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山西焦 煤)三家公司股东,其中持股比例最高的达到了40%。

  阳煤集团、同煤集团、晋煤集团和山西焦煤,正是此次山西煤炭重组的七家省级整合主体企业中的四家。

  多年来,信达在山西的持股“没有获得过分红”,但在这次煤炭业整合过程中,煤企集团股权的价值已经凸显。当年不见投资收益的债转股资产,已然成为信达资产等资产管理公司资产池中最富增值潜力的一块,眼看山西的股权俨然变成价格不断上涨的“乌金”,自然不会轻言退出。

  作为山西煤改整合主体企业的控股股东和主要推手,山西省政府为了解决煤改资金缺口,有意放开部分股权,“但山西省不希望丧失对有关企业的控股权,这是底线。”山西当地一位高级政策研究人士表示。

  双方因此僵持不下。有关人士分析,如果此种状态持续,山西有关整合主体有可能放弃整体上市的计划,采取分拆旗下企业上市的路径,集团层面继续少 分红甚至不分红,这将使得信达资产的股权继续成为没有收益和变现可能的沉淀资产。但这对山西的这些煤企来说,因此放弃整体上市的目标,代价也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如果就此留下对外来资本“关门打狗”的印象,会给山西省下一步大规模的引资计划蒙上阴影。这实际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如何承认信达历史上对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做出的贡献,又尊重山西省对煤炭企业控股权的主张,真正实现共赢,是山西方面和信达方面,乃至更高决策层,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退出悬疑

  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山西煤改开始。

  在经过两年多的煤炭资源整合后,小矿被悉数收购,山西国有煤矿公司手里的资源量大幅度提升。以省级七大整合主体之一的阳煤集团为例,煤改之前, 矿山老化,资源枯竭,前景堪忧。借煤改中兼并重组的机会,阳煤集团的资源占有量翻倍,达到100亿吨,他们的目标则是未来三五年内,产能达到亿吨以上,销 售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跻身全国煤炭行业前十强。

  在阳煤集团层面,信达资产持有40.42%股份,仅次于持股54.03%的大股东山西省政府。

  近日,阳煤集团一位负责人向本刊记者透露,目前,阳煤集团已与信达资产达成共识,后者将退出阳煤集团。

  对于希望信达资产退出的理由,上述负责人表示,“阳煤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都是股份制,集团其实只能代表一方股东。现在,阳煤集团有两个股东,不利 于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按照他的说法,阳煤集团将向信达资产支付一定对价,但是“并不高”。“一直以来,信达资产既没有收益,又没有管理权。还不如我们把 钱给他们,他们退出。”

  这一说法得到了山西省社科院一位专家的证实。“我也听阳煤集团高层提及,他们与信达资产在股权退出这块谈妥了。”他告诉本刊记者。

  本刊记者亦了解到,山西有关企业甚至希望信达以当年债转股的本金部分退出,不希望支付溢价。

  信达资产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张巨山在电话中否认了“退出协议”的说法,并表示“目前对各家的持股比例没有变化,一切正常”。

  今年年中本刊记者在采访信达资产董事长田国立时,他亦表示,信达的债转股资产很有价值,不会轻易出让。

  信达资产是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一家。1999年,为解决中国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资产,并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政府相继成立了信 达、华融、东方、长城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从几大国有银行按账面值承接1.4万亿元不良资产,收购的资金来源于央行再贷款及向四大行发行的金融债。十 年之后,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已经接近尾声,惟有当时承接的债转股资产,“大部分没有处理”。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透露。

  据本刊记者了解,四家AMC累计接收的政策性债转股约2500亿元,涉及企业400多户,其中信达承接的政策性债转股占比最大,超过1000亿元,涉及企业140多户。其中,信达资产持有的待处置的债转股资产,尚有600多亿元。

   2010年6月,信达资产的商业化转型试点方案率先被批复,按照转型方案,新公司注册资本251亿元,政策性业务的剩余债转股资产和剩余债权资产700多 亿元,由信达按照评估值买断;建行持有的延期十年的2470亿元的信达金融债,被剥离至财政部与信达建立的共管基金,以后通过利税返还、减持股份等多元化 方式偿还。

  换言之,信达未来每一笔资产的处置都关系着与财政部2470亿元共管基金能否如期偿还。“债转股是资产管理公司最有价值的一块资产,怎么能轻易退出?”前述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信达入局

  资产管理公司山西入局,有其历史背景。

  1999年,按照国家政策为了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债转股。

  所谓债转股,是指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关系。

  “每天开往北京的航班上至少都有一个地方政府来跑债转股的代表。”当时的央行非银司司长谢平对各地“跑部进京”的现象有此经典描述。债转股意味 着企业对债务不必还本付息,各地都视之为一块“肥肉”。当时负责债转股指标分配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称原经贸委)门口每天都车水马龙。

  那时正是中国煤炭行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煤炭价格一直较低,煤炭企业经营都很困难。”山西省社科院一位专家告诉本刊记者。

  以阳煤集团为例,根据中兴财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审计数据,阳煤集团1999年至2001年分别亏损4540万元、5573万元和5459万元, 直到2002年实现扭亏为盈。阳煤集团2000年12月27日取得了国家经贸委的正式批复,实施债转股,金额为34.07亿元。

  同煤集团也在2000年与信达资产签署协议,确认截至1999年12月20日可予债转股的总金额约为51.41亿元。

  不过,债转股虽然争夺得厉害,但具体债转股的进程却拖了很久,一些企业债转股的重新登记一直到三五年后才陆续完成。

  2003年6月26日,由潞安矿业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信达资产共同组建的山西潞安煤炭工业公司在山西省工商局注册成立,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出资占89.39%,信达资产占4.77%。

  又经过三年谈判,2005年12月11日,山西省国资委与信达资产等金融机构,同煤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以及焦煤集团旗下的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霍州煤电集团等六户煤炭企业,正式签署了延期债转股的协议。

  按照有关协议:六户煤炭企业债转股后新成立公司注册资本总计为447.1亿元,山西省出资额为249.88亿元,各金融机构出资额为 197.22亿元,其中信达资产出资额为168.86亿元、建行出资额为14.36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出资额为7.95亿元、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出资额 为5.24亿元、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额为0.81亿元。

  具体而言,信达资产持有同煤集团40.96%股权,阳煤集团40.42%股权,晋煤集团16.45%股权。

  根据国家采矿权价款处置政策的变化,2008年1月,山西省国资委和信达资产签订了煤炭债转股的最终备忘录,国资委持有股本上升到272亿元。至2008年末,信达资产持有的同煤集团股份降为30.12%。

争议债转股

  山西煤炭企业债转股后,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好看了,甚至一举扭亏为盈。以同煤集团为例,根据同煤集团2010年第一期中期票 据募集说明书,2006年和2007年,同煤集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4.17%和77.38%。到2008年,由于信达资产持有的51.31亿元债权作为 出资进入实收资本,使资产负债率下降至66.19%。

  但企业内部对此颇有微词。此次山西煤业重组一家整合主体企业负责人即表示,“当时的债转股是由当时的高利息造成的。”他对本刊记者解释,当时利率达到了15.3%,高息的结果就是息滚息,最后形成了大量债务。

  不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通胀严重,官方利率一再上扬的时候。根据央行网站,1995年7月到1996年4月,5年期上中长期利率是15.3%。

  在各煤炭企业的管理者看来,除了降低资产负债率,减轻了债务,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资产管理公司发挥不了作用。“信达资产在我们集团派了几个董事,都不太懂煤炭行业,提出的意见都不能用,一年到头也就是来开一次董事会。”一家山西煤改整合主体企业的董事长表示。

  “信达资产一直以来只是财务投资者,并不参与经营管理。”张巨山在电话里告诉本刊记者。

  这其实有违当时债转股政策最初的意图,即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入股来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但在当时的政策安排和历史环境下,资产管理公司变成财务投资人,发挥不了太多作用,又是个必然的结果。

  信达资产多年来面临的另一尴尬是,持股多年来从未在山西主要煤企获得红利收入。“从2007年国资委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求央企开始向 其出资人上缴收益以来,山西省一直没建立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因此也就谈不上向出资人进行分红。”曾在山西省国资委工作的一位高层人士向本刊记者透 露。他还坦言,即便这个制度建立起来,每年的分红也不会超过企业利润的10%。

  如今,面临山西煤改后的巨大机会,信达的地位更是尴尬。

  根据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估算,此次山西煤改中,私人煤老板约有1400亿元的资金将从煤炭领域退出,后续的煤矿技术改造、安全系统等 方面的投入更是巨大。根据山西“十二五”期间5万亿元的投资规划来简单推算,至少一半的投资还在煤炭企业,即使70%左右来自银行贷款,也意味着每年煤炭 业所需要的股本投入都将超过千亿元。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亦明确提出,山西必须要进行资源资本化的运作。煤炭资源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资本,要以资产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多元化为重点,实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山西省已提出了五年之内推动主要煤业集团整体上市的宏伟计划。

  但不论旨在完成上市计划,还是进行其他形式的“资源资本化”运作,山西省都需要解决与信达资产们的股权关系。上述山西省社科院专家认为,山西省的诉求是希望改变目前的股权结构,信达资产减少持股比例,以保证山西省政府绝对控股的地位。

  在长达近十年的拉锯过程中,山西债转股煤企不是没有机会拿回信达手中的股权。比如,2004年10月,信达资产对外发布了处置潞安矿业股权的公告,随后潞安矿业回购了信达、东方等资产公司债转股的股权,重新成为山西独资的国有企业。

  “目前双方谈判最关键的问题其实不是退不退,而是退多少,以什么价格退。”山西省当地一位专家表示。

  另外,目前信达资产面临着高层的人事变动,这也使得信达资产和山西省内的谈判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都是国有企业,国家的钱,到时看上面怎么个态度吧。”信达资产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表示。

  本刊记者张宇哲、王紫雾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8

“丢货门”折射B2C行业尴尬 乐淘CEO微博叫屈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7/2199922.shtml

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向来是B2C企业的心头之痛。
本周一(1月24日),一位消费者在微博上投诉称,在鞋类垂直B2C商城乐淘购鞋后,只收到了 一个空盒子。昨天(1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乐淘已先行对此赔付。乐淘网CEO毕胜在微博上回应该网友投诉的同时,还对目前物流配送行业 的发展、服务现状进行了一番抱怨。
“物流配送已成为B2C行业发展的瓶颈,”毕胜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有能力覆盖全国提供代收货款业务的快递公司太少,B2C企业的可选择面极窄,而且不少企业的服务意识较为滞后。
业内人士评论认为,目前配送快递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与B2C市场急速发展之间确实不匹配,需待物流业继续发展并在充分竞争中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来弥补这个差距。
CEO成客服代表
1月24日,消费者“胡先生”在网上发表了帖子《谁动了我的鞋子?》,称他19号在乐淘订了一双阿迪达斯的鞋子,24日收到货签收后,打开一看发现盒子是空的。气愤的他将此事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收到你们寄过来的空鞋盒子……关注客服解决方法。
这条微博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乐淘网CEO毕胜随即在微博上回应称,乐淘每个库房全天候有摄像头实时录像,库房不会出问题,会拿出录像来作证明;此事是 宅急送送货,乐淘决定报警追查此事,一定还用户一个满意,还乐淘一个清白。他还表示,该用户的鞋子他个人先赔,并向用户道歉。
次日中午,记者就此事向乐淘网问询。乐淘公关部人士称,公司内部正在与物流方交涉,查询问题环节,并表示在确认消费者收到空箱事实后,将给予先行赔付。
昨天下午,乐淘网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公司已完成了对投诉用户的先行赔付。
投诉者胡先生亦向记者证实了此事。
“对乐淘的处理结果基本满意,”他告诉记者,在投诉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乐淘全额退还的446元购物款。昨天下午,乐淘方面确有专员代表毕胜上门送他一双此前订购款式的鞋子,以此作为补偿。
在微博上第一时间直接与投诉者进行沟通的电子商务企业CEO,不止毕胜一人。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凡客诚品CEO陈年,均收到过来自客户的投诉,无一例外地对投诉给予亲笔回复或即时处理。
2011年被称为中国B2C行业版图格局的确定年,在融资热、扩张热的背后,各企业对用户体验和口碑越来越重视。经历行业多年发展后,原本粗放的内部管理也在逐渐走向精细化,在产品价格战和质量关之外,服务体验成为网购消费者挑选商家的重要因素。
这就不难理解,B2C企业的CEO们为什么在互联网上扮演公司“首席客服代表”的角色了。
毕胜的抱怨
“毕胜们”亲自上阵任客服代表,但他们仍有很深的郁闷感,时时发泄一些埋怨之声。
“物流配送已成为B2C行业发展的瓶颈,”毕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拖累了B2C市场的服务质量提升。
在回应“收空盒”质疑的同时,毕胜在微博里对物流配送业现状大发一通牢骚。
“有人问我为什么用宅急送,因为只有它能够多区域支持用户货到付款。有人问我为什么用EMS,因为只有它能发到全国。”在回应网友提问时,他回答说, “宅急送起码能够覆盖全国接近1000个城市,支持货到付款,后台能够跟乐淘对接(虽然数据非常不准)。中国有几个物流公司能满足上述条件?”
一位物流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能在全国三四级以上市场做代收货款业务的民营快递公司只有宅急送、顺丰两家,而真正能覆盖全国乡村市场的快递公司只有EMS一家,“我能理解毕胜说的话,B2C企业的选择面的确很窄”。
即便是在很少的选择中,物流配送服务质量也往往不让企业省心。毕胜抱怨称,EMS代收款手续费在5%以上,且账期长,一般快递业平均手续费率仅在1%~2%之间。“有多少毛利能分给这个惹不起的大国企?丢了货只赔5块,要不就别玩了,在中国,不跟他玩跟谁玩?”
第三方物流眼下不够给力,像京东、凡客那样自建物流或许是一条出路,却不具有行业普适性。
“如果可以只做轻公司,那么没有B2C企业会愿意做重公司。”一位业内人士称,但上游供应商对电子商务的适应度还不高,习惯“整进整出”而不是“整进散 出”,没有针对B2C企业的信息服务。同时,在B2C“跑马圈地”的竞争阶段,货品库存的丰富、充足和配送及时是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只能由企业自 己来完成,他们不得不选择“重”业态。
不过,除了有志成为“中国亚马逊式”百货平台的少数几家公司外,多数垂直B2C企业均选择了只自建仓储,将物流配送交给第三方。毕竟,自建物流配送需要极大投入,建设周期也长,在没有足够的销售规模支撑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经济的。
“电子商务是网络公司、仓储公司、服务公司、技术公司、创意公司、供应链公司的集合体,如果再加个物流公司,还没做好基本功呢,钱就没了。”毕胜说。
兴长信达CEO刘磊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已明显滞后于B2C市场的爆发,这也是B2C行业目前最痛苦的事。“仓储可以自建,但配送呢?涉及大量人力资源的事,总是最麻烦的。”
多位B2C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是数家龙头公司在发展初期出于成本和规模考虑的选择,并不适用于全行业,这些自建物流的企业在平台成型后,也会将物流体系与自营B2C业务进行分离。
目前,B2C企业与快递企业之间,信息流对接多数基本完成,现金流对接的部分通过COD快递代收货款业务可部分实现,管理服务对接则是难题。
“管理系统对接实在难实现,目前我们是通过每月会议的常态形式和个案沟通的方式完成,”毕胜告诉记者,但这其中仍有不令人满意的现象。譬如,乐淘要求第三方快递配送人员让收货用户在签收之前先当面试穿,现实中仍有一些配送人员没有做到。
“有的配送企业还非常强势,直接要求我们将用户资料给他们,否则拒绝为我们配送”,刘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B2C行业内基本都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了快递人员对购物用户资料的直接掌握,一些快递公司则希望获得用户资料以出售变现。
毕胜也提到这一点。他在微博里特别提醒用户,某些物流公司专门抄下用户地址做促销,“千万别信,是假的”。
这些都在彰显配送业发展水平与B2C增长速率之间的不匹配。
眼下物流业正成为电子商务重点关注的新增长领域,近日阿里巴巴就启动了庞大的物流业布局计划,但整体行业发展提升仍有待时日。
“我们现在必须耐心等待,只有竞争充分、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之后,配送服务的质量才会真正提高。”刘磊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2

建高背後股東 金管會搞不清楚 日盛金購併破局 陳裕璋尷尬難言

2011-1-24  TWM




日盛金將被購併一事,原本可能成局,卻因為當初金管會思慮欠周,未能仔細分辨大股東的背景,如今不上不下,經營權轉移宣告暫停,讓陳裕璋很是頭大。

撰文‧劉俞青

近日金融圈最紅的兩家公司,一是百家爭奪的寶來證券,另一就是日盛金控,儘管賣相不比寶來證嬌俏,但依舊吸引市場買家青睞。

不過近期,這樁原本可能是金融圈的美事,卻硬生生被金管會擋下,造成郎有情、妹有意,偏偏金管會准不得的窘境,讓主事的金管會主委陳裕璋頭很大。

日盛金的大股東想賣股票的說法,在市場上流傳已久;其實精準地說,應該只能說﹁某位大股東想賣股票﹂。

日盛金有兩位大股東,一是日本新生銀行旗下的創投基金,另一則是前年四月才引進的美國建高控股。而市場上流傳所謂﹁一直想賣股權﹂的大股東,指的是新生銀行創投基金,而另外一位大股東建高控股,非但沒有出售股權計畫,而且還想持續增加持股,砸錢繼續經營。

日 盛金在近幾年好幾次減增資的上沖下洗之後,如今新生銀的持股成本大約每股十一元上下,對照近期日盛金股價約十三元,熬了多時總算解套,新生銀想獲利了結的 心情可以理解,於是積極在市場上找尋買家。據悉,包括元大金在內好幾家券商都聞風而至,雙方也談得頗為具體,只差臨門一腳。

但就在關鍵時刻,突然建高控股發難,拿出前年參股時的合約表示,合約上註明﹁未來只要有任一大股東想賣股權,在同樣買賣條件下,建高有優先承購權﹂,讓原本躍躍欲試的買家吃了一記閉門羹,新生銀也只好轉向與建高洽談賣股。

對賣方而言,只要有好價錢,買方是誰其實並不是最重要;而建高的態度也很乾脆,原本買家開出的條件,建高都照單全收。眼看美事就要成局,但沒想到,赴金管會報告之後,一切打回原形。

根據熟悉內情人士表示,金管會的態度很是為難,原本股權之間轉移的買賣是市場行為,而且又是同一公司兩大股東之間的股權移轉,按理沒有不准的理由,但偏偏金管會就有說不出口的難處。

原來,兩年前建高要入股時,日盛金的體質不佳,亟需資金挹注,偏偏新生銀的創投又不願再掏錢,眼看公司岌岌可危,情急之下,好不容易找來建高願意參股,在此情況下,來不及仔細分辨大股東的背景,金管會很快就點頭。

但危險期一過,如今回頭仔細端詳,才發現當時的義勇軍恐怕暗藏玄虛。表面上看去是一家美商的港系資金,但實際上,金管會當初恐怕是「港資、中資、美資」傻傻分不清楚。

因此在建高未能進一步提出股東背景的澄清之前,金管會對遞上來的股權轉讓一案,只能先擱下,只是對外究竟要承認自己當初的認識不清?還是眼前必須找出其他的理由來駁回?讓陳裕璋著實很頭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9

神州租車關閉代駕業務 凸現監管尷尬現狀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18/2234209.shtml

經歷了2010風投之年蓬勃造勢的汽車租賃行業,今年卻遭遇了一次次嚴峻考驗。
繼牌照門檻提高之後,央視「3·15」晚會上,「代駕」業務被指為「灰色經營」,卻又「利潤頗高」的「非法業務」,這對目前平均毛利率在10%徘徊的汽車租賃業又是一記重拳。
昨日(3月17日),國內最大汽車租賃企業神州租車(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租車)在北京舉行媒體溝通會,宣佈從即日起全面停止旗下的代駕業務。
而遭遇315直接曝光的上海一嗨租車並未公開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致電一嗨租車北京、上海兩地服務熱線,工作人員告知,北京的代駕業務3月初已全面停止,但上海及其他地區的代駕業務截至昨日依然可以正常預訂。
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由於市場需求客觀存在,汽車租賃企業短期內還很難大規模停止代駕租車業務。
合情不合法?
「『代駕租車』一定『合情不合法』嗎?這是標準答案嗎?」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一嗨租車總裁章瑞平反問道。
「代駕」是指在汽車租賃過程中,同時提供駕駛員的有償服務。目前,國內很多汽車租賃企業都在經營該業務。而從法律上,自駕租車被認為是一種財產租賃,從行業屬性上劃入汽車租賃業範疇;而代駕租車則被認為是一種客運經營,本質上應歸屬出租汽車業。
在神州租車的法律顧問國浩律師集團(北京)事務所馬東曉律師提供的文字資料中,記者看到,目前為止,有包括北京、上海、重慶、山西、浙江、湖南、吉林、 廈門、西安、蘇州、瀋陽、大連、成都13個省市的《道路運輸管理條例》作出了明確規定:「汽車租賃經營者不得以提供駕駛服務等方式從事或變相從事道路運輸 經營活動。」此外,馬東曉表示,其他省市也有類似規定。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高級工程師、北京市運輸管理局專家委員會委員張一兵對《每日經濟新 聞》記者指出,在我國,帶司機汽車租賃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在國家標準《國民經濟分類》中,租賃業不包括帶操作人員的租賃,在道路運輸業中也不包括帶司機 汽車租賃;帶司機租賃實際上是一個沒有行業歸屬的新興行業。
代駕利潤較自駕租車更高
「自駕租車24小時只能租用一次,代駕一般以8~9小時為時限一單,每天可做3~4單,因此,自駕一天的收入與代駕相差3~4倍。」神州租車執行副總裁姚軍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代駕業務利潤空間較高,是因為代駕對車的利用率更高。
事實上,從盈利模式上看,代駕租車與客運相同,主要通過提供服務獲得利潤,收取承租人的費用包括利潤、車輛折舊、運營費用和車輛使用過程中發生的費用。
據姚軍紅介紹,神州租車的代駕客戶主要是要求個性、高端的小眾群體,以機場接送服務、禮儀用車等短期包車服務為主,且以外資企業居多。據央視報導,一嗨租車汽車代駕業務目前已佔到公司業務量一半以上。
姚軍紅認為,代駕的需求未來應該呈遞減趨勢,「在美國500萬輛汽車租賃規模中有95%以上的業務都是自駕」。
對於捨棄代駕業務將帶來的利潤損失,姚軍紅表示,神州租車現有的13000輛車隊規模,加上剛剛宣佈斥資30億元再購2.5萬輛的車隊將全部用於自駕業務,「同時,我們在長租業務上也剛剛起步,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拓展。」姚軍紅說。
代駕租車中外監管有別
目前國內外的帶司機汽車租賃多為汽車租賃服務的輔助業務,一般沒有專門從事這一業務的企業。目前認定的代駕非法風險,主要在於監管層面:只要在網上輸入姓名和電話,無需簽訂任何合同就可下訂單申辦代駕。這其中存在許多隱患,易引發法律糾紛。
張一兵告訴記者,由於帶司機汽車租賃屬於道路運輸行業,又具有租賃特性,因此多數國家對帶司機汽車租賃的管理有別於汽車租賃服務,傾向於客運行業的監管模式。
「比如倫敦、紐約規定承租人必須經過獲得批准的經營商的預約,才能租用帶司機的車輛,而且紐約規定帶司機車輛的載客不得超過20人,承租方不得在街旁搭乘帶司機的租賃車。」張一兵舉例。
「國內現狀是,各級道路運輸管理部門明確禁止帶司機汽車租賃,但又不承認其為包車客運業務,拒絕按照包車客運程序接受汽車租賃服務企業的客運經營申請, 或者經營申請審批的手續繁瑣,根本無法適應帶司機汽車租賃的需要。因此,帶司機汽車租賃一直處於非法經營狀況,屢屢與現行行業監管模式發生衝突。」張一兵 說,「如同Q幣等虛擬貨幣、網上支付等存在多年以後,有關部門才出台相關規定一樣,這種行業管理滯後於行業發展的狀況是可以理解。」
據記者瞭解,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調整帶司機汽車租賃的管理政策。比如,2008年1月深圳市交通局宣佈接受汽車租賃企業開展包車客運經營的申請,但僅限於深圳市內的大客車包車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2

42檔全額交割啟示錄 東訊全額交割 劉兆凱尷尬股東傷心

2011-5-16  TWM




隨第一季財報全部出爐,每股淨值低於五元,甫被打入全額交割的東訊、力特等,股價接連多日重挫,東訊更成為東元集團旗下第一家全額交割股;力特雖與宏達電同一年上市,但命運迥異。

撰文‧周岐原

五月四日,對東訊的股東以及董事長劉兆凱而言,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日子。由於連續四年虧損,東訊每股淨值已低於五元,隨著第一季財報正式出爐,證交所宣布東訊將於五月六日列為全額交割股。消息一宣布,東訊股價連續多日跳空跌停,劉兆凱也面臨人生最尷尬的時刻。

劉兆凱為人所熟知的是,不僅他是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的胞弟,也是台灣早期少有的電信專業人才。台大電機系畢業後,他赴美專攻通信科技,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 電機工程博士後,曾在貝爾實驗室任職。回台後,他參與東訊的創辦,歷任東訊總經理與董事長職位,更在二○○七年時,被東元集團大家長黃茂雄拔擢為東元電機 董事長。

然而,劉兆凱兼任東元董事長後,職場生涯臻至人生高峰,東訊營運狀況卻每況愈下。從○七年開始,東訊即年年陷入虧損,過去四年(○七年至一○年)東訊累計虧損達二十六億元,幾乎蝕掉二十九.七億元股本的近九成,漸漸步入被打入全額交割的命運。

東訊四年虧損接近一個股本網通業者側面觀察,東訊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市場定位,是造成該公司連年虧損的主因。高階的電信設備市場,因為技術與資金門檻太高, 長期以來一直被諸如易利信等國際大廠掌握;至於中、低階的市場,近幾年來,華為與中興電信等中國業者低價搶市,導致東訊的競爭力一直弱化。

面對嚴峻的外在挑戰,劉兆凱的東訊團隊則顯得難以發揮。「在看到台廠在電信設備市場生存空間日漸遭到壓縮後,許多網通業者如合勤與友訊,紛紛加深在網路設 備領域布局,或者如台揚不斷購併研發團隊,維持產品技術競爭力。相較之下,東訊如一隻溫水中的青蛙,面對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卻無作為!」一位網通分析師指 出。

○七年,劉兆凱「高升」東元董事長後,工作重心轉移至台北,對總部位於新竹的東訊力有未逮。近幾年來,東訊雖經由轉投資Wimax營運商威邁思電信,企圖跨入電信服務領域另謀生路。

然而,威邁思電信目前仍在燒錢階段,去年,東訊即認列威邁思虧損高達一.三八億元,成為東訊的累贅。

東訊發言人李雲祥坦言,面對打入全額交割,市面上的確出現部分股東恐慌性賣壓,總數約四千至五千張。雖然目前尚不考慮提出減、增資計畫,但李雲祥強調,公 司第一季認列南港辦公室八五○○萬元處分利益後,虧損情況已較往年縮小;未來將整頓帳上仍虧損的轉投資事業,強化資產品質。

除了東訊之外,今年被主管機關列為變更交易的個股,包括力特、大宇資、互億、鴻松等,使財務重點專區的全額交割股數量,增加到四十二檔。這些公司如今雖然落難,但過去都曾有輝煌的背景。

最值得一提的則是力特。力特光電和宏達電、大立光同是在萬點崩盤後的○二年掛牌,申請上市當時,力特的資本額為十四.九億元,比宏達電和大立光還高出一 截;但僅僅經過不到十年時間,宏達電和大立光的本業持續高速成長,分別成為總市值一兆元及一二二○億元的高價股,原來位居全球第二大偏光板廠的力特,反而 因業績逐漸走下坡,淪為全額交割股,令人頗為感歎。

力特、宏達電同年掛牌不同命此外,大宇資堪稱國內最資深的電腦遊戲業者,早年曾推出「大富翁」、「仙劍奇俠傳」等多款膾炙人口的電腦遊戲;生產無線通訊、 網通產品的互億,經營階層則是出自互助營造集團的林家和廖家,也曾得到聯電等知名企業投資,但如今同樣難逃全額交割的命運。

以產業來看,四十二檔全額交割股平均遍布在半導體、紡織、電機、營造及其他類股,並沒有密集在單一產業出現的情形。投資人布局前需要仔細閱讀財報,買進後更得注意持股的財務狀況,因為公司財務指標不良,往往是進一步引爆經營風險的前兆。

在四十二檔全額交割股當中,逾六成企業都是因連續三年虧損、加上每股淨值低於十元,而被打入全額交割的行列。例如電子通路業的力廣,在金融海嘯發生的○八 年虧損約一億元,到了景氣明顯回春的一○年,虧損反而進一步擴大至一.五九億元,今年第一季每股淨值只剩下不到一元。當企業無論景氣好壞都難扭轉虧損,投 資人對其敬而遠之,較能持盈保泰。

其次,企業現金流量表中的「營業活動淨現金流量」持續呈現負數,則表示本業不斷投入資金,卻無法換得實質的款項收入,也是這些公司營運缺乏效率的共同特 徵。例如興達第一季每股淨值雖然有九.六七元,不過公司負債比高達八四%,流動比率卻只有嚴重偏低的一五%;同時,近兩年及第一季興達的營業活動淨現金流 量也維持負數。像這類連年虧損、又有短期償債疑慮的個股,投資人最好也該保持距離。

企業的投資價值無法由單一財務指標認定,但投資人在打探消息之餘,更要留意個股是否持續賠錢,又陸續有指標亮出紅燈的情形,藉此準備及時退場,降低投資受傷的風險。

獲利不佳 淨值大縮水

——42檔變更交易方法的全額交割股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1438 裕豐 4413 飛寶動能1449 佳和 4502 源恆1456 怡華 4907 春雨開發1516 川飛 5206 經緯科技1529 樂士 5301 祥裕電子1805 寶徠 5364 浩騰科技2008 高興昌 5387 茂德科技2321 東訊 5432 達威光電2348 力廣 5467 聯福生2361 鴻友 6103 合邦電子2429 銘旺科 6111 大宇資訊2438 英誌 6114 翔昇電子2496 卓越 6156 松上電子2506 太設 6167 久正光電2540 金尚昌 6236 凌越科技3051 力特 6238 勝麗國際6172 互億 6242 聯豪科9906 興達 8066 福陞科技3219 倚強科技 8077 冠華科技3252 海灣科 8097 鴻松精密4408 聯明行動 8934 馭鳳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財務重點專區網址:http://mops.twse.com.tw/mops/web /t123sb05_q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