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企業偏愛德國 連續兩年對德綠地投資項目最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770.html

過去幾年,中國資本正加速湧入高端的歐美市場。其中,德國顯然獲益頗豐,而且獲得的是讓人艷羨的綠地投資。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今日公布的2015年對德投資報告顯示,中國繼2014年之後,再次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 個。與2014年相比,中國在德投資項目數量增長了37%。

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司司長詹曉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稱,並購並不必然創造價值,只是跨國公司在經濟下行期,全球的資產配置策略。真正評價跨國投資創造價值的指標是綠地投資。因為綠地投資意味著開設新的工廠,意味著擴張產能。

在排名之中,緊隨中國之後的是美國 (252),瑞士(203)、 英國(127)與荷蘭(105)。 這是中國連續兩年名列第一。

“德國制造”更吸引中國企業

綠地投資,意味著,企業拿出真金白銀對所在國的實體經濟註入能量。顯然,“德國制造”的口碑和品質,是正在尋求轉型升級的“中國制造”最為親睞的。

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在德投資主要領域為機械制造(15%)電子與半導體(13%)、汽車(11%)及信息通訊和軟件(8%)。中企在德從事的主要商業活動為銷售與市場支持(52%) 其後為服務業(19%)與物流與交通(7%)。

這也反映了中國整體的對外投資擴張趨勢。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字,2015年,我國企業投向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優勢產業直接投資累計約116.6億美元,同比增長80.2%。裝備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70.4億美元,同比增長154.2%。

“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國之一。2015年它再次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最多的國家,這顯示了德國作為投資地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投資部負責人Achim Hartig說。

報告稱,2015年德國共有超過2300家外國投資項目入戶德國,其中1900多個項目是綠地投資項目、企業再擴張和再投資。這個數字與去年相比增長了60%,創造了新的紀錄。所計劃的投資金額將達到62億歐元。三分之二的企業已給出數據,將在德國創造3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對歐投資整體並不顯著

雖然德國驚喜於中國資本的表現,但這只是中國整體對外投資的冰山一角。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15年,相比於東盟和美國,中國對歐盟的整體投資並不算顯著。這其中,中國對德投資總量,也不算對歐盟國家中最大。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2015年,我國內地對中國香港、東盟、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和日本七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達868.5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73.6%。對東盟和美國投資增長較快,同比分別增長了60.7%和60.1%。

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上億美元的國家/地區有54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13個,這中間也並不包含德國。

這13個國家,分別為中國香港、開曼群島、美國、英屬維爾京群島、新加坡、荷蘭、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盧森堡、老撾、印度尼西亞、加拿大和巴西。唯一的歐洲國家是金融中心盧森堡。

從投資的方式來看,並購無疑成為2015年對外投資的主力。據商務部的不完全口徑統計,2015年中國企業共實施的海外並購項目593個,累計交易金額401億美元(包括境外融資),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其中,中國化工橡膠有限公司以46億歐元收購意大利倍耐力集團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度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投資並購項目。從並購金額上看,地方企業占到並購金額的75.6%。

中國的對外投資統計,無法將那些未能在政府備案的企業納入,因此,與真實的數據相比,可能也是冰山一角。

比照來看,根據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Baker & McKenzie)和榮鼎咨詢(Rhodium Group)今年初的一份報告,2015年中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歐洲(包括挪威和瑞士,以及歐盟)總共投資了23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84

特朗普威脅對德進口車加重稅 德國:你先把自己的車造好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周一將矛頭指向德國車企,警告計劃向進口的德國汽車征收35%的邊境稅。

特朗普是在接受德國《圖片報》采訪時作出上述表態的,特朗普批評了包括寶馬、戴姆勒和大眾在內的德國車企未能在美國本土生產更多的車輛。特朗普說,車企可以在全球各地造車,但每一輛進口車輛都將支付35%的稅。隨後特朗普指名道姓提到了寶馬,並威脅道,如果你想在墨西哥建廠,再想把車輛賣給美國,不上交35%的稅,想也不要想。

為了實現競選時立下的重振美國工業的諾言,特朗普已經將炮火指向了多家計劃使用人工成本相對較低的墨西哥工廠生產專供美國市場的車企,此前日本豐田汽車就因計劃在墨西哥建造卡羅拉生產線被特朗普“點名批評”。

上述三家被特朗普提到的車企周一也快速作出回應,表示雖然在墨西哥投資巨大,並不妨礙其在美國本土的生產計劃。寶馬董事會成員蕭紳博(Peter Schwarzenbauer)表示,公司將堅持其在墨西哥新廠的10億美元投資,計劃在2019年投產,可為當地創造至少1500個工作崗位。

受此影響,在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上市的三家車企集體走低,截至收盤德國大眾下跌2%,寶馬下跌1.4%,戴姆勒下跌1.6%

特朗普的警告並非“嘴炮”

瑞士聖加倫大學國際貿易教授伊福內特(Simon Evenett)認為特朗普的警告並非嘴上說說而已,總統的權利還是相當大的,他可以要求臨時上調關稅15%,並持續150天,這一點將不受國會限制。即使企業提出上訴,並質疑其合法性,上訴流程將持續至少18個月。

根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雖然車企在墨西哥建廠,過去7年里在美生產的德系汽車總量已經達到85萬輛。德國整車廠在美雇傭了3.3萬名工人,德國零部件廠商也雇傭了超過7.7萬名工人。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魏斯曼(Matthias Wissmann)表示,長期看美國實施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最後傷害到的只有自己。

德國回擊:麻煩先把自己的車造好

對於特朗普的言論,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回應稱征收邊境稅只會讓美國汽車業更低迷、更虛弱、美國車更昂貴。

特朗普此前表示,德國擁有偉大的汽車生產商,在紐約可以隨處看到奔馳的身影,但德國人卻不怎麽買雪佛蘭,這樣的商業關系是一種不公平的單向聯系。對此,加布里爾強調美國需要造出更好的車輛來吸引消費者,相信德美兩國能在相關問題上達成共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610

中國再次名列對德投資榜首:去年投資近300個項目

2016年外資在德國的投資項目中,哪國最多?最新報告稱:還是中國。

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18日發布的2016年外國投資報告,中國2016年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達281個,這已經是中國連續第三年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比2014年增長48%(2015年260個,2014年190個)。

報告稱,在281個項目中,預計中國企業會創造至少3900個工作崗位,這也刷新了中國在德國創造的就業崗位紀錄(2015年為1170個崗位)。

報告還顯示,中國企業投資的主要行業為商業與金融服務,達27%;機械制造與設備(11%);電子與半導體行業(10%);汽車行業(10%)。中國企業所投資的業務範圍最多為銷售與市場支持(44%),其次為商業與服務業(15%),零售(13%),制造與研發(11%)。

中國企業投資德國的主要行業之一是機械制造與設備

據GTAI統計,2016年共有1944個投資項目落戶德國,均為綠地投資項目或擴建項目,收購與並購並不統計在內。其中中國最多,其次是美國(242個),瑞士(194個),英國(125個)和荷蘭(105個)。超過40%的投資項目來自歐盟國家。

“中國連續三年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顯示了中國企業對德國作為投資地的信任。”GTAI總經理貝諾·彭澤博士(Benno Bunse)說:“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市場,以其強大的工業基礎、穩定的經濟狀況與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傑出的研發環境吸引著中國投資者。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在德國投資開拓國際市場,也提升自己的品牌與技術。”

GTAI是德國聯邦政府對外貿易和對內引資的機構。該機構為進入德國市場的外國公司提供咨詢和支持,並協助在德成立的企業進入外國市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85

中國連續三年穩坐對德投資榜首 整合障礙是最大挑戰

成為中國企業在德國的雇員之後,盧茨(Nicolas Lutz)學會了使用微信。

2016年5月,吉林通用公司歐洲研發中心正式在德國慕尼黑揭牌成立,盧茨擔任該研發中心CEO。今年5月初,盧茨在慕尼黑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不用微信,沒法和總部溝通。”

近幾年中國企業掀起“走出去”熱潮,加大了對歐洲的投資,尤其是對德投資快速增長。不管是綠地投資還是並購投資,挺進德國之後,中國企業都面臨著一些考驗,包括語言、法律、文化等方面。而中企想在德國取得成功,避免“水土不服”,必然要加強溝通和融合。

中企赴德投資增速迅猛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5月18日發布的2016年外國投資報告稱,中國2016年在德投資項目數量達281個,這已經是中國連續第三年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比2014年增長48%(2015年260個,2014年190個)。這些項目均為綠地投資項目或擴建項目,收購與並購並不統計在內。

上述報告還顯示,中國企業投資的主要行業為商業與金融服務,達27%;機械制造與設備(11%);電子與半導體行業(10%);汽車行業(10%)。中國企業所投資的業務範圍最多為銷售與市場支持(44%),其次為商業與服務業(15%)、零售(13%)、制造與研發(11%)。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在德國非金融類投資存量為39.8億美元,到2016年底,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88.27億美元。2016年中國對德投資29.45億美元,同比增長258.6%,高出同期德國在中國投資2.35億美元。但從存量看,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對德國累計投資92億美元,遠低於德國對華投資的290億美元。

李鋒於三年前成立了漢堡中國商務中心,並擔任執行主任。該中心與漢堡經濟促進局合作,幫助中國資金對接德國的品牌和技術。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04年左右中企開始投資德國,近兩年迅猛增長。大企業一般有自己的渠道,中小企業的需求強勁,它們缺乏人才,存在溝通障礙,漢堡中國商務中心可以提供從前期的市場調研、商務考察到後續的公司註冊、尋找辦公地址、招聘服務等一系列的服務。

2012年斐訊集團以50萬歐元的註冊資本在慕尼黑成立了斐訊歐洲總部,側重於研發。不僅是斐訊,在德國設立研發基地的企業大量存在。

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園是德國第一家來自中國的高科技園。該園區於2013年7月由淄博國家高新區聯合北京瀚海智業等五家公司投資700萬歐元而建成。園區管委會主任劉秀飛稱,已經有十幾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入駐園區,包括一個國家級研究中心——中國國家磁懸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慕尼黑研究基地,以及一個省級的研究中心——山東省科學院德國研究中心。

蔚來汽車為何選擇在慕尼黑設立全球設計研發中心?蔚來汽車德國分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慕尼黑是德國經濟最發達、最宜居的城市,人才獲取比較便利,而且這里汽車工業非常發達,儲備了大量高端人才。

“中國連續三年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顯示了中國企業對德國作為投資地的信任。”GTAI總經理貝諾·彭澤博士(Benno Bunse)說,“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市場,以其強大的工業基礎、穩定的經濟狀況與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傑出的研發環境吸引著中國投資者。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在德國投資開拓國際市場,也提升自己的品牌與技術。”

中方並購投資曾遭質疑

GTAI的報告還稱,從收購並購項目數來看,中資去年對德企收購的項目數僅占所有外資對德企收購項目數的3%。但中資對德並購項目在去年有顯著增長,達到了1707項,是2015年的4倍。GTAI官員稱,雖然中資並購項目數量不多,但金額巨大。

在這些並購項目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美的並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這一高達45億歐元的並購項目可謂一波三折,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去年8月最終確認交易“無公害”,為這一並購項目亮起了綠燈。去年5月,美的向庫卡發起並購要約,其後時任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在柏林對美的集團增持庫卡表示了反對意見。

中國企業在德國“買買買”,來自德國的質疑聲音此起彼伏,加強對外資審查的呼聲不斷。

德國巴伐利亞州經濟與媒體、能源與技術部國際化與工業司副司長埃德(Markus Ede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樂意看到更多中資企業來巴伐利亞州投資,比如綠葉制藥、林德液壓等並購項目就很成功,並購是好事。民眾的擔心主要集中在並購投資上,擔心德國核心技術被賣到中國,來自中國的並購投資規模比較大,超過了過去很多年的總和,對綠地投資並不太擔心。巴州政府建議加強對外資並購的審查:一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審查是否有核心技術被出售,二是審查並購背後是否有外國政府的補貼支持。“這不是針對中國企業的,對所有歐盟以外的企業都是如此。”

5月3日的B20峰會期間,德國聯邦工業協會(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ies,BDI)主席肯普夫(Dieter Kempf)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德國的確存在來自中企投資的懷疑聲音,比如“中國企業會買空德國中小企業”,但這種擔心其實沒有必要。只要能幫助穩定甚至創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這樣的中企參股或者收購德國企業就是值得肯定的。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對很多德國公司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

Smaato公司聯合創始人Petro Vorsteher對第一財經表示,移動設備發展潛力最大的市場在中國,Smaato的最大競爭對手谷歌、臉書等都還沒進入中國,通過並購公司能順利進入中國市場。2016年6月,華誼嘉信公告通過並購基金投資了移動廣告交易平臺Smaato。

“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還面臨一些準入問題,而中國企業在德國和歐洲投資卻不會碰到同樣的障礙。如果中國能逐漸擴大市場開放程度,減少這種不對等,那麽在德國和歐洲出現的圍繞中國投資的一些質疑將會消失。”肯普夫說。

李鋒說,權衡下來,德國企業更願意將公司賣給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一般不會裁員,而且中國市場大。其實在德國“中國人有錢,與中企合作有前途”這樣的聲音更多。德國人更擔心的是企業被收購後的延續性。

2016年11月30日,山東綠葉制藥集團收購了位於德國的瑞士Acino公司旗下透皮釋藥系統業務(TDS),這讓綠葉制藥集團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米斯巴赫市有了自己的生產和研發基地。綠葉制藥德國公司負責人Joerg Scheid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漫長的談判和並購過程中,因為不清楚將來的主人是誰,他們很緊張,但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反而讓大家松了一口氣,中國股東很務實,他們的速度、活力以及對產品的理解程度令人吃驚,他們是戰略投資者而非財務投資者,對產品很重視。雖然完成並購時間不長,但感覺決策速度變快了,以前積壓的計劃也能較快落實。他還表示,並購之後,公司正在整合德國和中國的產品,分析哪些產品可以進入中國市場,哪些產品可以進入歐洲市場,初步打算在中國生產藥用膠布。

深圳長園集團旗下長園和鷹是中國首家研發生產數控裁剪機的企業,2009年長園和鷹戰略收購了德國一家數控裁剪機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這家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第三大城市奧格斯堡市的公司已經被打造成長園和鷹在歐洲地區的產品銷售、售後、生產及研發區域總部。

長園和鷹歐洲子公司總經理王飛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德國這家小型企業技術不如長園和鷹,但是銷售網絡在歐洲小有名氣,希望通過並購擴大產品在歐洲的銷量,事實證明這一策略是成功的。原來通過外貿渠道,每年歐洲的銷量寥寥,並購之後,產品銷量大增。

中企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德國是外來投資熱土,但不是聖土,會有企業水土不服。”5月初,中國駐德國慕尼黑總領事館經濟商務領事(參贊)裴永貴對第一財經表示。

裴永貴在德國工作多年,他說,中企投資德國,有喜劇,也有悲劇,面臨語言、文化、管理理念、融合等各種挑戰,歐洲內部融合都經歷了60多年,的確需要時間。據了解,有的企業經過六七年才扭虧為盈,而有的五六年仍然虧損。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稱,2016年歐美地區繼續成為最受中企歡迎的海外投資目的地。根據安永的調查,在企業風險中,65%的受訪企業認為投資後的整合障礙是最重要的挑戰,但其中只有1/3的企業選擇事先為此制定詳盡完善的整合方案,顯示中國企業在風險防控方面仍有不足。

李鋒對第一財經表示,中企赴德投資也需要有憂患意識,需要規避風險,做好本土化,比如法律、稅務以及企業運作都要接地氣,還要了解德國文化,與當地團隊有效溝通。

張暉說,蔚來汽車德國分公司從2015年6月的16人團隊發展到如今的108人,過程並不輕松,尤其是作為一家初創公司,又是中國企業。剛開始招人很辛苦,沒人了解。2014年還沒有自己的辦公室,面試是在慕尼黑一家咖啡館進行的。

如今,蔚來汽車吸引了不少人才加盟,包括主管設計的副總裁克里斯·托馬森(Kris Tomasson),托馬森曾是寶馬i系列車型外觀設計負責人。當第一財經記者問他為何選擇加盟蔚來汽車這樣一家初創公司時,托馬森說,因為在加入之前跟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有過長談,雙方在對汽車行業的看法上擦出了火花,希望在汽車行業有突破性的發展。

中國銀行慕尼黑分行助理總經理匡立稱,中國銀行1989年進入德國,作為首家進入德國的中資金融機構,中國銀行在2016年參與了三分之二中企在德項目的融資。

吉林通用公司德國研發中心負責產品的設計,設計之後在中國制造,產品再返銷德國市場,奧迪、保時捷都是公司的客戶。盧茨說,他們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一,如何說服德國客戶使用中國生產的產品;其二,人才短缺,尤其是汽車方面的高端人才,需要爭搶;其三,成本高,這包括人力、生活、溝通等方面的成本,比如為了溝通順暢,中國公司和德國研發中心的人員需要在中、德之間不停飛來飛去;其四,文化方面存在差異。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