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成船廠零訂單 造船業兩極分化將掀重組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8/3MNDE3XzM4MDk3MQ.html

歐美債務危機的持續發酵、航運市場陷入低谷,加上韓國企業的強勢競爭,曾在2010年輝煌一時的中國造船業籠罩在陰霾之中。

截至三季度末,三成船廠沒有接到新訂單的冰冷現實,使得造船業成為傳統製造業中最接近「二次探底」的行業之一。

量價齊跌敗給韓國 

2010年,中國造船業實現新接訂單量的世界第一。短暫的喜悅過後,行業在2011年重陷低谷。 

中 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監測顯示,今年1至6月份,全國約有50%的船廠沒有接到新訂單,截至9月底,全國仍有約30%的船廠沒有接到新訂單。9月當月,我 國船舶行業僅承接新訂單94萬載重噸,是2009年6月以來月度成交的最低訂單量。這將使部分企業明年上半年陷入開工不足的困境。 

中國船廠的接單難與韓國的強勢爭奪不無關係。研究機構克拉克松的統計顯示,今年1到9月韓國船廠新接訂單量2418萬載重噸,壓過中國同期的2389萬載重噸,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除了總量超過我國之外,在高附加產品訂單方面,韓國更是大獲全勝。今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市場一半的訂單被韓國收入囊中,價值約314億美元。

「單艘價格在6億美元以上的勘探船共計21艘訂單,全部被韓國拿走。」民營造船龍頭熔盛重工集團副總裁陳文軍說。

業內人士反映,在部分產品領域,為重新奪回霸主地位,韓國船廠不惜以低價方式與中國船廠搶訂單。 

船價持續走跌也進一步加大了船廠的生存壓力。中國新造船綜合價格指數顯示,今年的新船價格比金融危機前普降30%—40%。不少船廠表示,在綜合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船價太低,即使有訂單,企業也不敢盲目接單。 

國際貿易前景不樂觀 加劇供過於求 

造船業的低迷與航運市場息息相關。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國際貿易增速放緩。象徵國際干散貨運價水平的BDI指數三季度均值僅1534點,同比下滑35%。

運 價的糟糕表現讓航運企業「哀鴻一片」。統計顯示,前三季度A股航運板塊整體收入同比下降10%,是唯一出現營業收入負增長的行業。利潤總額更是大降 125%,在A股中排名墊底。龍頭企業中國遠洋前三季度巨虧48億元,與2009年的慘淡情形相當,有可能再次戴上A股「虧損王」的帽子。

英國百力馬航運公司總裁鄧尼斯告訴記者,受市場疲軟的影響,油輪、干散貨、集裝箱等航運子行業出現全面下滑,不少企業不得不選擇取消新建船以減少風險。

達飛航運中國區總裁王保裁說,船廠都希望船能夠快點造好交付,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但航運企業卻希望船慢點造好,因為運力已經供過於求。 

統計顯示,目前全球的集裝箱船隊運力規模已近1500萬標箱,同比增長10%。而造船企業在手訂單佔現有運力的比重達30%,未來交付後將給航運市場增加更大壓力。 

國內航運專家吳明華介紹,僅2012年,全球就有60艘1萬標箱級的集裝箱船計劃交付,供過於求的情況會十分嚴峻。預計從2011年四季度一直到2012年全年,都將處於「弱復甦」的階段。

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近期甚至公開呼籲,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企業要理性發展,不要選擇造新船,尤其是大型船舶,否則就是在「自毀長城」。

兩極分化將現重組浪潮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市場分析部副主任張永鋒認為,由於發達經濟體衰退風險上升,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壓力依然較大,全球貿易很難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受此影響,造船市場短期內也將呈現低谷徘徊的現象。 

在一片愁云中,少數龍頭船廠的表現比較「淡定」。比如,造船龍頭中國重工前三季度實現淨利43億元,同比增長13%。而民營造船龍頭熔盛重工今年上半年的新船訂單就達到13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份額的9%。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虧損船廠的增多,以及「兩極分化」的進一步發展,將使行業的整合重組成為發展趨勢。在未來的數年中,大船廠收購小船廠的案例將會不斷浮現。 

其實,造船行業的規模化產生效益在韓國得到了體現,這也是該行業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的發展軌跡。 

目前,韓國五大造船集團佔據了韓國造船行業80%的份額。相比之下,我國10家規模較大的造船企業僅佔有全國約50%的份額。 

因此,在整合重組的浪潮中,改變產品相似度高、低端競爭的現狀,像韓國造船企業那樣,著力提高生產效率、信息化水平和創新研發能力等,才能夠牢固樹立在國際市場上的有利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4

富比世點名!他將掀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4-12-22 TCW

 

今年四月,英特爾執行長柯再奇(Brian Krzanich)造訪位於深圳南山區,一個不起眼的小工廠——矽遞科技(Seeed Studio)。大部分時候,柯再奇靜靜聽著眼前這位個子不高的年輕男子侃侃而談,介紹中國創客、並參觀生產線與創客空間,看到精彩的木工作品,柯再奇停下腳步,發問:「這是用什麼加工手法做出來的?」

和柯再奇熱烈討論木工技術的年輕男子,就是矽遞科技創辦人──潘昊。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潘昊時不時從背包裡掏出一項項很酷的玩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塊通訊模組,這是潘昊與聯發科副總等級主管花費半年打造出的產品,聯發科與矽遞的公司標誌在包裝盒上齊頭平等的排排站著。

今年營收約新台幣五億元的矽遞科技,為何能吸引英特爾執行長登門拜訪、讓聯發科搶著跟他合作,甚至,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介紹客戶?

富智康前行政總裁程天縱這麼形容他:「潘昊是中國創客界的第一把交椅。」

想像一個畫面。站在螞蟻大聯盟的最前線,搖著旗幟、拿著大聲公對著大象發言,潘昊就是這個角色。

他,離開舒適圈要嘗試不一樣,告別英特爾

「我一碰到柯再奇就告訴他,你是我老闆的老闆的老闆。」三十一歲的潘昊,創業之前,他做最久的一份工作,就是英特爾的基層工程師。

跟大部分的創客一樣,潘昊也是個對萬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嘗點「不一樣」的麻煩製造者。進入安逸的大公司保護傘下,反而讓潘昊感到相當惶恐,「在大公司工作,就像被圈養一樣。最令人害怕的是,我一眼可以看出未來二十年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的人。」不想被圈養,他決定辭職。

潘昊經歷過一場找尋自己的旅程。他曾經花費三個月在中國大江南北單車旅行;也在北京替蒙古的貿易公司當過一人員工。二○○八年,潘昊在北京的藝術展看到了一個非常酷的互動裝置藝術,並且非常訝異於,這些裝置藝術用了哪些材料、製作細節,全都開誠布公放在網路論壇上。

「對我而言,創客就是將與眾不同的想法變成實物的人!」這是潘昊第一次跟創客社群互動,從小就經常把家裡的大小東西都拆解開來的他,創客基因完全被激發,那時起,他決定成為一位創業的創客。

不僅愛手作,潘昊也有市場眼光。

創客散布世界各地,打造產品高度客制化、生產量又小,在零件採購與製造上都碰到很大的困難。他簡單收了行囊就搬到「製造之都」深圳。二○○九年,矽遞科技正式成立,他根據社群上的分享經驗,把創客常用到的電子零件直接做成模組,在網路上販售。

與一般零件供應商不一樣,矽遞的產品還包括電路設計圖、軟體、材料清單,等於像是把食譜、烹飪材料全都打包在一起,消費者收到可以直接按圖索驥下廚做出好菜。而且,潘昊還不時自己動手做應用商品、丟到網路上跟大家分享,讓有興趣的創客一起腦力激盪、改良創新。

他,撼動主流商品一手抓資源,一手抓歐美客

接著,矽遞也成立生產線,專門接小量生產的創客訂單,就算訂單量只有一個,矽遞也願意承接。如果你想自己操作生產線,矽遞也非常歡迎、甚至派出專人教學。

「我就像開一個小餐館,如果一天只有一個客人點炒飯,那就不划算,但如果有一百個客人點炒飯,那這生意就不會賠錢了。」潘昊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意經。

事實上,矽遞的商業模式就像《連線雜誌》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的「長尾效應」,銷量小且種類繁雜的產品、服務,因為總量巨大,累積能量甚至能撼動主流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矽遞有九成以上的客戶來自海外市場。潘昊本人就會衝鋒陷陣,活躍於世界各地的創客交流聚會。他貼心的想到,還製作了英文版的「創客地圖」,讓來深圳尋找製造資源的創客們,可以按圖索驥找到目標,不至於迷失在十幾棟建築物圍成龐大的電子零件商圈。

「在許多歐美創客心中,如果到深圳但沒有拜訪矽遞,等於是白來了。」仕橙3G技術教室總監陳俊宏多年來橫跨開放軟硬體社群,他說,對歐美創客來說,潘昊這個名字就是一塊招牌,有著象徵性意義。

左手抓著深圳製造資源、右手拉攏歐美創客,潘昊在創客界打響了名號。二○一三年,他登上《富比世》雜誌中文版封面,被評選為三十歲以下亞洲傑出創業家之一。《富比世》認為,潘昊以造物者的精神,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催化者。

創客紅了、潘昊紅了。業界也開始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矽遞。潘昊坦言,現在競爭變得激烈,產品推出隔天,對手就殺價搶市,不過,他顯得老神在在。「他可以賣得比我更便宜,但是他搶不走我的社群能量。」

經營社群,可不是上臉書成立一個粉絲頁、請幾個小編發文就好。潘昊做了很多專業經理人絕對不會做的傻事。

比如,潘昊覺得只開製造工廠「太寂寞了」,於是又設了「柴火創客空間」,在這裡走路恐怕要很小心,因為隨時會有飛行器、電動車等各種奇形怪狀的產品正在進行測試。大家聚在一起熱熱鬧鬧,也讓大本營有了溫度,今年,潘昊還引進有創客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創客節(Maker Faire)」,即便活動當日下著大雨,仍然有兩萬名創客共襄盛舉。不過,潘昊也坦言,柴火空間根本不賺錢。

他,把客戶當朋友墊錢幫生產、訂單轉給鴻海

除此之外,幫客戶墊錢也在所不惜。他舉起手中一個四軸飛行器──這個會飛的小機器人是由瑞典創客團隊Bitcraze開發,矽遞竟然幫忙墊錢,才讓第一款飛行器順利量產。「不收利息,這在一般的商業模式看起來很荒謬吧?」潘昊靦腆的笑笑。但他沒有說的是,雖然沒收利息、但卻得到了信賴,Bitcraze把生產與推廣銷售工作通通交給矽遞,推出一年半就賣出七千多台,他手上拿著的是最新款產品,依然由矽遞生產代理。

「我們有個前提,就是一定要做到真正把客戶當朋友。」在矽遞擔任社群經理的韓梓煜說,開放、包容,是公司文化最基本的前提。

韓梓煜說,如果客戶成長到單筆訂單超過一萬件,矽遞就會轉介訂單給更大型的代工廠。比如今年就有一個法國創客團隊要製造玩具機器人,在募資網站意外暴紅,訂單量遠超預期、超過一萬件。原本已拿下訂單的矽遞早就投注資源在這個案子上了,但潘昊卻居中磋商、把訂單轉給鴻海接手生產,這個法國團隊也成為鴻海旗下硬體創業孵化中心Innoconn的第一個客戶。說白了,郭董想搶創客商機,還得靠潘昊幫他介紹呢!

潘昊賺到了錢,但他的本質還是創客。與矽遞即將展開合作,陳俊宏表示,潘昊把商業模式直接畫在公司牆上,還把生產線操作流程等公司內部用的課程,公開在網路上與人分享。這些舉動,讓他覺得:「他是真正的創客。」

他,要和台灣合作積極拉攏台文創、設計人才

「如果沒有我,自然會有其他人來替補矽遞的工作。」訪問進行到一半,潘昊突然提議把位置挪到窗邊,曬著冬日暖陽,臉上浮現了大男孩般的笑容。他認為,創客是大勢所趨,自己只是比較早看到機會。

接下來,潘昊想要跟台灣產生更多交流。「深圳有太多工程師了,但我們缺乏創意。」他打了一個比喻,創客就像好萊塢拍片,由許多不同專長的團隊組合在一起。深圳供應鏈完整、製造能力強,而台灣的文創、設計人才則是他想要拉攏的對象。人才廣度夠、激起的火花才能驚豔世人。目前,潘昊與陳俊宏已有初步共識,明年二月起,台灣創客不必出國就能學到矽遞的經營之道,重現原汁原味的創客精神。

「我想……,繼續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潘昊,這個三十一歲的小夥子證明了,只要匯集力量、小螞蟻也有撼動大象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79

特朗普減稅政綱將掀全球資本爭奪戰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意欲施行的“里根時代以來最大規模減稅”新政,很可能引發一場席卷全球的資本爭奪戰。

除主張將最高聯邦企業所得稅率由目前的35%降至15%外,特朗普還打算降低聯邦個人收入所得稅。他日前還在社交網絡上連發6條消息,聲稱美國將對企業實施大幅減稅和政策松綁,但會對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雇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征收高達35%的產品關稅。雖未正式上任,但特朗普的“胡蘿蔔加大棒”已經開始奏效。北京時間12月7日,日本軟銀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孫正義向特朗普承諾,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並創造5萬個新工作崗位。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大規模減稅會使得部分資本回流美國,美元匯率走強,利率上升,為經濟註入活力。不過,若被特朗普的“里根級”減稅“將了一軍”,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必然會加碼財政政策,以制衡特朗普新政。除此之外,特朗普重掀美國產業革命的願景,還會受到政府債務高企的掣肘。

全球都在降稅

特朗普競選時的經濟政策核心之一便是大規模減稅。

他主張啟動上世紀80年代里根執政以來的最大規模稅改,將聯邦個人收入所得稅率由目前的七檔簡化為12%、25%和33%三檔。這意味著美國最高聯邦個人收入所得稅率將由目前的39.6%降至33%。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特朗普準備將最高聯邦企業所得稅率由目前的35%降至15%,並提議對美國企業海外利潤一次性征稅10%,所得用於投資經濟困難的州。

除了大規模減稅,特朗普還準備對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雇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征收高達35%的產品關稅。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明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特朗普經濟團隊的主要人員陸續到位,其幕僚團隊與國會共和黨領導層就減稅問題已基本達成共識,只是共和黨眾議院領導層傾向於將企業所得稅最低稅率維持在20%。不過,數字上的“誤差”不會影響特朗普就職後迅速出臺減稅政策,這也是他進行經濟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大規模減稅和懲罰性關稅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資本可能快速回流美國。

比如,原本已打算把工廠遷移到墨西哥的開利(Carrier)空調制造工廠已打算繼續留在美國,這被外界視為特朗普促使制造業回流的首個成功案例。

7日,日本億萬富豪孫正義在與特朗普閉門會談45分鐘後承諾,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這些投資將主要集中投給美國的初創公司。孫正義表示,計劃用其此前與沙特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及其他潛在夥伴成立的1000億美元基金來大舉投資物聯網、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和機器人等領域。

當地時間12月6日,孫正義與特朗普在紐約會面

實際上,在美國之前,不少國家和地區為了留住企業,已經將發力點用在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上。

英國新任首相特蕾莎·梅11月28日正式批準了前政府所作的進一步下調公司稅的承諾。英國此前宣稱,到2020年將企業稅下調至17%,實現在二十國集團(G20)中最低的企業稅率,促進企業創新。

中國也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舉措,僅營業稅改增值稅一項,年減稅規模就超過5000億元。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建議,對於特朗普的大規模減稅政策,中國也應該有戰略上的應對,包括落實中央提出的降低宏觀稅負和鼓勵創新等措施。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認為,特朗普減稅和里根時代相比,應該有類似的效果,但可能比不上里根時代。對中國來說,繼續減稅很有必要。

事實上,2000年以來,法國、日本、德國、加拿大、愛爾蘭等多個國家的企業稅率均呈現出下調的趨勢。如今,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經濟已經企穩的美國一旦大幅減稅,必將再掀起一股資本爭奪熱潮。

高科技公司不感冒

特朗普大規模減稅能否重振美國,實現新的產業革命,進而拉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這是近來學界關註的一個熱點。

許善達擔心,在美國科技創新體制下,低稅負將吸引大量資本回流,將直接推動美國的經濟科技水平,很可能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產生與上個世紀里根減稅後同樣的效應,即重大技術突破與其他國家生產技術水平拉開數量級距離。中國經濟政策如果不采取重要調整,將面臨很大困難。

但徐明棋表示,里根減稅後美國經濟開始走向繁榮,很多人認為主要是財政政策的效果,其實這背後有很多其他綜合原因。最主要的是美國科技創新達到了一個新集群突破的階段,以微電子、電腦、衛星通訊等核心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產業革命在美國率先取得突破,減稅政策為新興企業投資提供了刺激,加上上世紀80年代金融自由化後創新的金融手段為信息產業革命增添了巨大推動力,隨後美國迎來了一波經濟增長的長周期。

在徐明棋看來,一部分對於稅收比較敏感的企業可能會在稅率降低後回到美國投資。比如基建、鋼鐵、石油、化工等一些傳統行業,“但是對於那些已經在全球布局生產,市場又橫跨全球的高科技公司,比如蘋果公司、IBM等,並不會因為減稅便把生產線遷回美國。這背後涉及的配套供應鏈和綜合成本不是所得稅下調10%~15%可以彌補的。另外,這些跨國企業都有著避稅的本領,它們的納稅成本原本就不高。”

蘋果公司在中國的代工廠

不過,對於那些正在進行全球投資布局、構建新生產體系的新興行業,比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等,美國的減稅舉措仍有很大誘惑。徐明棋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歐洲、亞洲國家和地區都在想盡辦法吸引這類企業。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美國在新材料、生物制藥、基因工程等新興行業方面目前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但還沒達到上世紀80年代出現重要突破的階段,從長周期看,可能需要15~20年,美國才能迎來新一輪產業技術重大突破。

大幅減稅或致“內傷”

特朗普減稅政策的實現沒有太大懸念,但具體減到什麽程度,還要顧及美國的財政狀況。

據美國稅收基金會測算,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將使未來1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收入減少4.4萬億~5.9萬億美元。如果政府收入減少後能相應地減少開支,財政赤字未必大幅增加,但如果開支並未減少,就意味要靠政府增加負債來彌補虧空,這部分的債務增長幅度約占GDP的3%。

“美國能保持2%~3%的經濟增速,外界對美國債務危機的擔憂並不大,因此美國有增加財政赤字的空間,債務增加會導致貨幣供應增加,通貨膨脹有上升趨勢,但出現高通脹的概率不大。”徐明棋說。

對於特朗普大規模減稅的影響,美國的分析機構也有不同看法。

一份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與稅收政策中心聯合發布的最新經濟報告顯示,雖然特朗普的減稅計劃在短期內能促進美國經濟、增加工作崗位,但到2024年,這一積極效應將逐漸消失,進而產生負面危害。

該報告稱,特朗普的減稅計劃能降低企業及高收入人群的納稅壓力,在短期內可以促進投資和增加工作崗位,這無疑會刺激經濟增長。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會增加聯邦政府的債務壓力,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倒退。

沃頓商學院公布的模型預計特朗普的減稅計劃在2018年能使GDP提高1.1%;但在2024年,這種正面的效應就會消失殆盡;到2027年,GDP將因此倒退0.78個百分點。

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在剛開始的10年里將減少上萬億美元的政府收入。由於缺少相應的補償措施,美國將不得不大量對外舉債。美國政府將在吸引外資上被迫與私營部門競爭,從而導致經濟中生產性資金的流失。“如果減稅政策大幅度增加政府債務,這些債務將同時面臨國內私有資本及國際流動資本的壓力。”上述報告寫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