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转贴,不评论,不解释。

 http://finance.qq.com/a/20150622/004666.htm
-------------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在决定离开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顶,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自己,也为香港。这里曾寄托着我的青春梦想,豪情万丈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谁曾经拥有谁?谁又放弃了谁?

上 周忙完了搬家,然后离开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报道,身份也从香港居民变成了大陆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规定,我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 虽然只差永久两个字,但代表的却完全不一样。放弃香港身份对我未来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会是我人生的归宿,但是最 终决定放弃时,还是有诸多的不舍。

我对香港最初的喜爱来自小时候看的港产片,那个时候 真的是香港影视业的辉煌时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经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响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会潜意识按照赵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润发在《英 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几乎代表了我对侠客的全部认识。之后的印象就是小时候极其要好的玩伴,举家搬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我至今 难以忘记,感觉是中了去极乐世界的船票。多年后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见到童年的玩伴时,不知道是时间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是香港社会重塑了一个人,那个当年老 爱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见面都只是礼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最后我们草草见了几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除此之外,我 还是非常喜欢香港,喜欢他城市的整洁,喜欢有素质的市民和各个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细节。

但在香港呆了7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祖辈积累,只有一些梦想和一股子拼劲的年轻人来说,香港于我,真的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逼仄和束缚感。

当 我告诉身边朋友我决定离开香港回大陆工作的时候,朋友们没有一丝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说到:“哎,又一个。”其实在我们这批学生港漂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 地域概念和念家情节的,虽然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宿是需要勇气的,最起码也要买得起房,但房价在我们的聊天中从来都只是调侃的话题,没有人把这个视为畏途,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洁的政府,精干的公务员队伍,良好的法制 框架。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更多话题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种各样,有回老家找对象的,有买不起房的,有回大陆寻找新机会的,也有纯粹是不喜欢香港的。平时 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探讨下香港和大陆优势之类的话题,最后总能达成高度一致:要发展,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留香港看不到什么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 因,怕也是香港最后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每个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 接受香港往日辉煌不再,也许早已不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个远东金融中心,但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够触目惊心: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是澳门的两 倍,但香港GDP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门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1997 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据说天津也马上超过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 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香港1.4万美元。

在 经济停滞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数据,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 或去英国,我港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数。而这些年支持香港发展人才的补充,恰恰就是类似我们这些大陆学生:在大陆,过去到香港读书是一种荣 耀,很多时候只有高考状元才可以。但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这样了,我的离开也许只是个案,但会不会无意间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态度,香港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在下 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社会氛围的变坏,给人一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 暮气沉沉的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气,代表的是奋斗,代表的是刻苦。那时大家差得不远,机会也多,只要卖力工作,总能有不错的回报。而 现在,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消失,香港底层人越来越像条干巴巴的咸鱼,翻身无望。如今,香港贫富悬殊越拉越大,资源被高度垄断,房价越来越畸形,住宅面积越 来越小,毕业生起薪几乎十年没有涨过,但物价却越来越贵:用我香港同学的话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这 种氛围的变坏在职场也有着清晰的感受。我毕业后幸运找了中环的一家外资投行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香港同事的交往:刚开始一年与他们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 碍,大家有说有笑。但随着香港经济停滞、外加一些族群冲突言论的炒作与发酵,香港同事几乎是一致对大陆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隐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 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范甚至敌意。这种行为的潜台词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属于我们。

这样氛围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我一个人完成了全部门几乎一半的项目,收获的却不是掌声与祝福,而经常是一种集体性的完全无视的不理不睬,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知道,我多少被当做了陆港摩擦的出气筒。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曾经,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灿”,但是现在,他们是出手阔绰的“土豪”,买LV和黄金,就如同买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话,曾经的穷亲戚跑到自家门口摆阔,这滋味谁受得了。在无望的社会中,曾经港人的奋斗榜样李嘉诚被形容为了挡路者,反而是马云,在传统上一直有着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陆,被奉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导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以 我7年的香港经历,将心比心的说,普通香港人是可怜的。工作压力那么大,收入那么少,生活成本又那么高,每天回家还只能和老小三代挤在鸽子笼里,心态怎会 平衡?我们过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陆。大城市过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总之中国那么大,总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但香港人,他们几乎无路可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 么有一些香港学生会出现在占中或者游行的队伍里:如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总需要宣泄一下这种心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生上街,都意味着社会本身生 病了:学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图书馆,啃书本,是写诗,郊游,谈恋爱,做各种梦并去实现它。

人 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隐约的恐惧与挥之不去的迷 茫支配下,部分港人开始逃避,讨厌涌入的大陆人,讨厌涌入的菲律宾人,讨厌所有的改变,缅怀着被统治却可以过安心日子的曾经。这种心态在中下层香港人身上 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只是因为我说着一口普通话,最近两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无端遭受服务人员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显的敌意,也曾多次在坐出租 车的时候听司机一边一脸的不屑,一边用粤语在嘀嘀咕咕——我能听得出他们是在骂人。我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 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 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 社会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时真不是这样的。那时,彬彬有礼和助人为乐,在香港 几乎是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清楚记得刚到港大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这个社会的善意与包容:几乎我走到哪里,无论是 在校园,还是街头小巷,只要我张开口,就肯定会有人很热情地帮我,哪怕我的普通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粤语我也完全听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个 社区足球场,我询问的一个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领到了球场旁边才转头回店里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们帮一个内地过来,举目无亲,且语言不通的内 地学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敌意对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这种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种知恩必报的本性,但却再 也无法演变为一种认可甚至亲近。

有些东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难重新粘合起来——这里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与不设防。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实践起来其实很容易,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撕裂需要未来多久的时间,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弥合?

目前的尴尬是,社会中下层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肯抬头看看远方,不肯改变。少数识大体的精英也只能沦为一枚良币,最终被劣币所驱逐,曾经的“八万五”政策被香港中产阶级否决,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弄成了地产项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显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愿意改变带来的捆绑后果。

就连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行业竞争力,其实都有点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到无法容忍的感觉——除了中环的办公楼,以及白领们的西装革履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软硬件方面其实都已被世界、被大陆甩开了远不止几条大街。不与时俱进,拒绝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开始讨论,人家都美国IPO大 半年了。其他还有如本地券商机构极为落后的交易系统(大陆任何一个最三流的券商,其证券交易以及结算系统也好过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这样的系统,还收着 远远高于大陆券商的手续费率;配股需要自己电话经纪人操作、证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询核实每 家公司交易单位到底是多少,然后还要计算你买的股数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后再去下单;一个实时行情仍要收费的港交所;繁碎的银行间转账……,等等,如果你刚从大陆过去,你会被这些不思进取,落后到近乎石器时代的东西目瞪口呆,你会觉得这套系统的所有设置整个就是为了拒绝你去交易,而不是欢迎你去参与,你也能理解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额只有1000亿。

所有这些都在慢慢却严重侵蚀者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市场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个黑洞,把科技创新人才全部吸走。这样继续下去,但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下周开始,我将在深圳这个年轻和有活力的城市开始新的追梦之旅。

无论如何,我祝福你,香港,这个曾经寄托了我青春梦想的城市。

祝福我们未来都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81

商務部就歐盟將我技術轉讓措施訴諸世貿爭端解決機制發表談話

6月1日,歐盟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項下要求與中方進行磋商,啟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歐方稱中國政府有關技術轉讓措施不符合《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世貿組織規則的相關規定。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

中方已經收到歐方提出的磋商請求。中國政府一向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采取了眾多強有力的措施保護國內外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知識產權合作方面,中歐雙方建立了知識產權工作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中歐雙方一直保持著有效溝通,在諸多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中方對歐方提出起訴表示遺憾,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進行妥善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72

星級髮型師橋底義剪 露宿者感激:佢哋將我變成靚仔

1 : GS(14)@2015-10-26 14:51:31

■愛心髮型師昨到油麻地天橋底為露宿者義剪。鍾偉德攝


【本報訊】在油麻地天橋底,就可享受星級髮型師手藝?中德混血兒Janine在中環著名髮型屋擔任髮型師,該店曾為藝人曾志偉剪髮,收費動輒近千元。Janine昨與3名髮型師化身義工,到油麻地天橋底免費為一班露宿者義剪。有份參與義剪的90後港男笑言,在天橋底「工作」環境較差「剪剪吓會有烏蠅飛嚟飛去」,但見到露宿者的笑臉就值得。記者:譚靜雯



一張長凳、一把鉸剪、一把梳及一條圍巾,中環星級髮型屋就在油麻地天橋底「開張」。在德國出生的中德混血兒Janine Cheung十年前來港生活,一直在中環的著名髮型屋擔任髮型師,每次幫客人剪髮收費由500至800元不等。
Janine昨午趁休假與3名髮型師到油麻地天橋底,免費為一班露宿者義剪。各人手起剪落,十多分鐘便為露宿者剪出一頭漂亮的秀髮,完成後更有全套服務,讓「客人」照鏡,若客人不滿意可以再修剪,每人離開時都笑逐顏開。


髮型師Janine

擬定期舉辦


短短兩小時已經有不少露宿者「幫襯」,露宿街頭3年的阿秋說:「我因為冇錢半年嚟都冇剪頭髮,佢哋好用心,將我變成一個靚仔,我都好開心。」今次參與義剪的髮型師還有90後港男Dorcas,他笑言幫露宿者剪髮比較困難,「因為好多露宿者都好耐冇剪,又好耐冇洗頭,頭髮會纏住」。他又笑言,「剪剪吓會有烏蠅飛嚟飛去,都會有啲臭味,都要忍吓」。雖然剪髮環境比平時惡劣,但他說:「其實幫到人好開心,都冇乜所謂。」 Janine說,在香港生活十年,感受到繁榮,但近年不少人只顧低頭玩電話,又不懂得表達自己感情,表現得好冷漠,「成日低頭玩電話,冇留意身邊發生乜事,忽略咗好多身邊嘅人、事、物」。她只希望今次行動幫到無家者之餘,也啟發到其他人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幫人。她計劃未來定期舉辦義剪活動,幫助長者、殘疾人士等免費剪頭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26/193478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501

【打卡冇得輸】千萬泡泡將我包圍 尖沙嘴免費玩

1 : GS(14)@2017-08-02 06:15:55

吹泡泡唔只係童年玩意,唔少大人其實都好鐘意。想唔想試試被千萬個泡泡包圍?嚟緊有機會喇!尖沙嘴海港城8月4日(周五)開始,會舉行Bubble Up活動,由日本引入泡泡機及專用泡泡,每場發放約1,000萬個泡泡,讓觀眾穿梭其中。維多利亞港美景,映照飄雪般的泡泡,夠晒夢幻。



是次活動由日本當代藝術家大巻伸嗣策劃,大巻先生於2008年設計出每分鐘可發放10,000個泡泡的泡泡機,以及研發對人體無害的專用泡泡,創作了名為Memorial Rebirth的裝置藝術表演。曾先後於日本多個城市、台灣及澳洲舉行,今次是首度來港。屆時一個共6層、高3米、共45部泡泡機的泡泡金字塔,會於不同方向和高度齊齊發放泡泡,畀大人細路一齊沉浸於泡泡世界裏簡單快樂的時光。



每場可發放約1,000萬個泡泡。

被泡泡包圍的快樂。

大人細路同樣滿足。


除了泡泡裝置,大巻伸嗣亦帶來了一系列以色彩繽紛的重複圖案,繪畫以成的藝術作品,同期於海港城美術館展出。

同場亦有「愛心泡泡」慈善義賣,義賣收入將撥捐「思覺基金」。泡泡樽(HK$20),泡泡棒(HK$40),開放時間內可免費重新添加泡泡水。

室外玩完漫天泡泡,室內亦有泡泡工作坊。詳情留意海港城官方公佈。

海港城Bubble Up 日期:2017年8月4至20日(逢星期五至日)時間:下午2時30分及晚上6時30分(每場表演發放泡泡時間約15-20分鐘)地點:海港城海運大廈露天廣場費用:免費註:如天氣惡劣表演將會取消記者:李珮禎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1/201076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