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也談宜信模式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2337561
原文鏈接:http://user.qzone.qq.com/235360/blog/1351319278

  我在寫上一篇《也談陸金所》的文字裡就提到宜信,說他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掩藏在宜信背後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一團迷霧,很難給予確切的評價。但是也嘗試著就公開能獲得的宜信的資料,我談談自己對於宜信的看法。

  談宜信就必談P2P,宜信在很多公開的資料引用的最多的就是說自己是P2P,只是服務機構,更好的幫助出資人和借款人進行撮合和匹配,宜信不參與任何形勢的資金運作。不吸納資金,不發放貸款,只是獨立的第服務機構,負責幫助出資人進行更好的信用管理。所謂信用管理包括但不限於幫助客戶進行更好的信用調查,追款服務,風險評價,貸款產品設計等等。宜信的核心就是幫助客戶更好的放款,以及更好的收回貸款。

  從這個意義上講,宜信的確屬於P2P的範疇,但是P2P這個概念很有意思,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法律約定,也沒有行業協會來明確P2P到底該是個什麼標準,該是如何的一種形式,所以,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產生出很多種P2P的類型出來。國外來看,有Prosper、Kiva、Zopa、 Lending Club等模式,複製到國內也變成拍拍貸、人人貸、宜信、紅嶺等多種模式。而且,在監管上國內外都一樣,都法律的空白點,美國的P2P模式的鼻祖,PROSPER也曾被監管機構認定非法,但是後來又被允許重新開業,也說明這個行業到底會如何,都在觀望之中。

  實施上,任何金融創新,理論上都屬於不斷的突破金融管制的過程,因此法律監管等配套體系都需要金融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滿的,但是至少現在,因為缺少金融監管,使得P2P一直就處於邊緣地帶。國內P2P自起步於06、07年之後,也發生過不少P2P的騙資案例,2011年9月,貝爾創投事件(涉案金額300萬),2012年6月的淘金貸事件(涉案金額100萬),其他大大小小,肯定也不少。

  所以,不能因為宜信是P2P模式,就可以斷定宜信模式沒有問題,P2P本身可能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在國內,我一直覺得國內的P2P都已經是脫離了P2P本來應該有的定義,走入到灰色地帶,跟非法集資的區別越來越模糊。

  P2P就本質而言其實是金融脫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原先個人的借款都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一般都是銀行,個人將存款彙集到銀行,然後銀行作為媒介統一放款,P2P則改變了這種方式,通過P2P的平台,出借人可以自行將錢出借給在平台上的其他人,而平台則通過制定各種交易制度來確保放款人更好的將錢借給借款人,同時還會提供一系列服務性質的工作,幫助更好的進行借款管理。服務比較典型的行為包括三種,純法律手續的服務,確保借款行為的法律有效性,風險特徵信息提供的服務,確保借款安全性的有效判斷,以及借款人違約以後的追償服務,確保在違約發生後降低損失。所有的制度和服務其實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的搭建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交易作為基礎性特徵的。

  這種平台特徵性質,使得P2P的地位就是相對獨立,例如市場管理方,只提供各種有利於交易雙方交易的服務,但是卻不能參與交易行為,也不能對交易雙方有傾向性意見,更不可能成為借款方式裡的一個主體,借款的最終決定權,應該在出資人自己手裡。出資人自己根據平台所設定的一系列交易制度作為基礎,自足的判斷出資行為,同時也要自己來承擔出資後的責任損失。P2P平台利用的是優秀的交易制度和交易服務來吸引出資人進入到這個平台。

  所以P2P的核心點歸納起來就是:不能參與到借款和放款的交易行為中去,而只能給予服務性質的工作,做到了這點,就具備了金融脫媒的條件,如果一個平台還是需要一個主體參與到中間去做資金的彙集和發放工作中去,甚至在出資人出資的時候,還需要有信用附加,那麼就脫離金融脫媒所本來應該有的定義,也就不能在被稱為P2P了。

  事實上,我看了國內例如人人貸、紅嶺、陸金所等幾乎所有的P2P機構,其實無一例外的都將自己的信用加入其中,例如設置了出資人的保本條款,甚至陸金所還設定了保息條款,那麼這種模式其實早就脫離了P2P的概念,他把本來該有的中介服務機構所應該收取的無風險收入變成了風險收入,這種帶有信用附加的風險收入行為,不但不屬於P2P應有的定義了,而且還會給平台的生存帶來極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國內基本無P2P的結論其實是可以下的,宜信模式,相比這些P2P,採取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方式。

  宜信模式採取的是債權轉讓的模式,這個模式很有意思,使得他跟國內很多P2P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不單是線上線下的區別,還有操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別的P2P都是採取純平台和中介的概念,而宜信的債權轉讓,使得他的平台無法獨立於交易之外,他成為了一個中介資金的樞紐平台,這種方式,宜信說是創新,但事實上創新應該談不上,他利用的基礎就是我國《合同法》第80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這個是奠定了債權轉讓合法性的基礎,對於這種債權轉讓的行為,我國已經立法保護了很多年,而事實上也很多人採取這種方式進行債權的轉讓。(其實,這個條款與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條款,還是存在法律牴觸的,實踐爭議也有。)

  但是事實上,宜信跟過去很多債權轉讓的做法做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他利用這個條款,實現了《合同法》在制定時候也沒有想到的一個巨大的功能:資產證券化。就這點上來說,唐寧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也的確做到了應用方式的創新,他利用債權進行了資產證券化,並且實現了流通,從而使得,宜信就轉身成為了一家名副其實的「銀行」,只要投資人不擠兌,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就可以永遠的玩下去了。甚至在此期間,都不需要擔心壞賬率到底有多高,留給了宜信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戰略定位和業務轉型等工作。其實,某個意義上來說,一旦經過債權流通之後,確切壞賬率到底是多少,是誰也無法審計出來的,宜信之前聘請的德勤做的審計報告,也只能審計一段時間內的審計結果,要真實的梳理壞賬,除非全面暫停宜信的業務,然後讓債權人和債務人都進行債權債務登記,否則,這個漏洞,哪怕如天大,也無從知曉。德勤的報告根本無法說明任何問題。

  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下所謂的債權轉讓形勢的資產證券化,我做個簡單的圖表列示:

  唐寧以個人借款的方式借先借給借款人一百萬,為什麼個人的方式來借呢?這裡跟我國的法律體系是有關係的,我國是不允許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但是卻保護個人發放貸款,因此只能以個人形式進行貸款發放,而經過唐寧發放個人貸款之後,唐寧就獲得了一筆一百萬一年期的債權,按照很多人正常的理解,唐寧要轉讓貸款,肯定是要將這筆債權,整體轉讓出去,才能實現流通,而做過財富管理或者私人銀行的朋友肯定都明白,整體轉讓的難度其實是很大的,但是唐寧的聰明支出就是創設所謂的P2P,將這筆債權,進行了兩個層面的拆分,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不能小看這兩個拆分,經過這兩個拆分之後,就產生了難以想像的效用。

  在中國當今的金融市場上而言,50萬以下的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非常少,但是這個群體卻是佔據了中國絕大多數,所以一旦一筆一百萬的債權經過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後的銷售難度就大幅度降低。大量在社會上閒置的零散的資金,就以極大的熱情進入到宜信的這種模式裡來,隨著進入的資金越來越多,一個「銀行」就誕生了。一邊是不斷的債權進來,一邊就是不斷的進行拆分,進行配對。

  我曾經在《也談阿里巴巴做金融》裡面提出過一個概念,銀行,是不可能破產的,哪怕壞賬率超過100%,只要不擠兌,流動性不出問題,外部監管,不進行干涉和約束,就不會倒下,因為不斷的會有錢進來,就可以保證你存續下去,壞賬完全可以被新進來的錢給抹掉,所以,莫個意義上說,所有的金融創新,其實怎樣都敵不過銀行。就是這個道理。

  宜信就是利用這種模式,不斷的利用各種債權(真的,假的,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引入新的資金,這種模式就是可以繼續玩下去的。不要有外部干涉的情況下,玩一輩子也可以。

  毫無疑問,宜信就利用了期限和資金的錯配,讓自己成為了一家影子銀行,由於定位在低金額,短期限,使得宜信的騰挪空間,就遠遠大於其他金融機構,所有接受監管的機構,例如信託,都有門檻和人數的限制,而宜信沒有這樣的限制,打著P2P的口號,他最低的金額可以做到一萬,兩萬,期限,七天到幾年。

  這樣的一個制度設計,使得這個遊戲變成,只要不斷有人投資進來,那麼無論本身固有的債權到底是好是壞,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遊戲的核心就是如何不斷的做大規模,不斷的吸引人進來。確保遊戲可以不斷玩下去。

  而為了玩好這場遊戲,宜信所有的工作重點就很自然的成為了,如何更好的從理論上來讓投資人對宜信更加的放心。所有材料的宣傳的所謂風控制度的設計,信用管理,紅杉資本的注資,甚至引入德勤的審計,乃至唐寧說宜信的註冊資本已經達到一個億的說法(其旗下直接負責業務的宜信惠民、宜信財富註冊資本金為500萬元,其餘宜信普惠、宜信致誠、宜信惠誠、宜信普誠等公司註冊資本金分別為50萬至200萬不等,《環球企業家》數據 ),等等的的營銷宣傳,所有的目的都指向了如何更好的忽悠錢的流入這個要點,而已不是這個模式的核心了。

  而這種模式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基本上在本質上摧毀了宜信只是個居間介紹的中介平台這個核心點了,為什麼呢?因為在事實操作上,宜信的這種債權轉讓的模式,大金額拆分小金額,長期限,拆分小期限的做法,這種運作方式對流動性的要求是極高的,也就是說在接納一筆1個月的資金進來之後,必須保證1個月之後,債權能被轉賣給另外一個下家,如果不能實現的話,那麼就會面臨流動性壓力,而這個時候由於標的債權是並未到期的,無法對債權進行追償,唯一能選擇的就只能由宜信自己進行墊付的形式進行操作,那麼就意味著,宜信自己在裡面承擔了信用。宜信將流動性的壓力抗在了自己身上。而這個時候如果主體債權發生了壞賬的情況下,最終的損失必然是宜信承擔了,宜信所謂的中介模式實質上是不成立的,他所收取的費用,名義上是中介費收入,但是實際上必然是風險收入,這種收入其實就是宜信放貸收入和給投資人利息之間的差額,說白了宜信還是賺取利差的業務模式。宜信自己也宣揚說,他成立六年多來從未給投資人造成損失。事實上,未給投資人造成損失,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成立六年多來無壞賬,第二種就是出現壞賬,宜信自行墊付。顯然第一種可能是沒有的,因為只有神仙才能確保零壞賬,那麼必然是第二種,第二種在債權能如擊鼓傳花一般不斷轉下去的情況下,宜信自然是能墊付的,但是遊戲停止了呢?遊戲停止的時候就是要清算家底的時候了,關鍵的指標就出來了——壞賬率。如果宜信的壞賬率低於宜信的收益率,那麼宜信到時候即使停止遊戲,家底盤算下,也是問題不大的。但是如果壞賬率過高,那麼不單是出現虧損的問題了吧。還必然牽涉到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龐氏騙局。

  前段時間,中行董事長肖鋼在《中國日報》發表英文署名文章,呼籲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他認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

  其實肖董事長說的是很對的,只是忽略了一點,判斷旁氏騙局的核心其實不在於使用什麼形勢,而在於投資的標的物的價值,只有標的物的價值明顯低於投資人的投資金額的時候,而且還在不斷的吸納投資的行為,我覺得認定龐氏騙局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標的物的價值明顯存在,而只是流動性出現問題,進行期限錯配,用新產品覆蓋舊產品,是沒有問題的。否則,按照肖董事長的說法,國內最大的龐氏騙局其實是銀行,因為銀行吸收大量的零散的儲戶的資金,然後用於長期的放貸,這個就是典型的期限錯配。但是由於銀行有嚴格的監管,確保銀行的壞賬率得到及時的公佈和控制,便於監管層採取必要的措施,從而讓銀行的信貸資產能覆蓋儲戶的資金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對銀行要嚴格監管的主要理由和依據。也是為什麼銀行雖然實現了期限錯配,卻不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關鍵點。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宜信,其實就非常明確和直接了,宜信是不是P2P,在這個判斷點下,其實都不重要,甚至哪怕宜信就真的是被定性為「地下銀行」「影子銀行」,也不能簡單的就認為宜信是有問題的,但是也不能因為宜信採取的債權轉讓的方式是合法的,就認為宜信沒有問題了。我們判斷宜信是否有問題,是否屬於龐氏騙局的關鍵就在於宜信受讓的整體資產到底是否高於投資人的投資金額,在我們認定所有宜信做的債權轉讓都是真實合法存在的情況下,關鍵的關鍵就是壞賬率了,這個決定了宜信是否是龐氏騙局的核心點。

  但是事實上,由於缺乏監管,要對宜信的壞賬率進行審查是不容易的,近乎於不可能,前面說了,除非全面暫停宜信的業務,進行債權債務登記,才能進行全面的審計,否則,要認識到宜信的具體壞賬率,可能性非常小,很多人在這裡問,為什麼審計不出來,我個人認為審計難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宜信採取的債權轉讓的方式較為掩蔽,而且很多都是個人和個人簽訂的,真實性等很多方面都很難,而且量非常大,按照120個億的放貸規模計算,人均出資額如果都是五萬,十萬的零散金額的話,那麼意味著12萬人左右參與了宜信的體系,這個數字的審計我覺得基本上是不可能審計出來的。加上宜信一直非常低調的面對媒體,而且對於市場的任何新聞基本都處於不回應狀態,因此要理解宜信的難度是很大的。所以,我也只能從宜信公開的一些資料上進行我自己對宜信的壞賬率的一些簡單的分析。

  對於宜信的資產質量,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的唯一的一份可能相關的報告是德勤出具的一份所謂的審計報告,說宜信不良還款率0.7968%,我在網上的確查到一份宜信的德勤報告的複印件,全英文的,宜信的人員在截圖裡用中文標註出某一部分說,手寫了壞賬率,三個字。而且文字中也說,該報告是最近三個月的審計報告。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我自己的認為,宜信的壞賬率控制在1%的可能性基本是沒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個人無法在宜信的一系列所謂的風控標準中,找出優於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的控制措施出來。宜信採取的是全國各地鋪設網點,進行人為的項目篩選的方式進行風險控制的,這種風險控制措施,其實是銀行普遍採用的,銀行的客戶經理制也就是這種模式,通過對客戶的實地調查,做出判斷,是否給與貸款資金發放,貸款質量很大程度會因為具體項目調查人員的差異而有很大的波動,在沒有確切的標準的情況下,項目的風控質量是把握在項目調查人員手裡的,而如果有確切的標準的情況下,那麼由於地區差異的存在,也必然會出現地區的差異,無論宜信怎麼來斷定和篩選項目,都無法迴避這種問題,隨著規模的越做越大,這種風控能力的考驗是極大的問題。

  事實上,比宜信有更多風險經驗累積和沉澱,乃至比宜信有更高素質的客戶經理團隊的其他金融機構都無法在這點上做的特別好的突破,跟宜信模式基本處於同一貸款金額的信用卡的領域也遠高於3%的壞賬率,宜信能做到1%以下?我個人認為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信用卡的規模遠高於宜信,還可以用大數法則來規避一些特定的風險,宜信的壞賬率,低於信用卡,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大。

  另外一個考慮的因素是宜信的客戶群體和貸款金額,宜信的客戶群體,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主要是大學生、私營企業主、農民、工薪階層,從大量的報導來看,金額從幾千到幾萬,幾十萬不等,而且關鍵的是他們的利率成本基本都維持在20%以上(最新看到一些報導和宜信的客戶都在提宜信的實際利率高達60%,有名義利率加服務費兩個名義構成,綜合成本達到60%)

  我很早前就說過,利息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語,他不是代表著非法和合法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利息是直接沖減借款人的利潤的,作為一個理性人借款的一個前提是,他借入的資金賺取的收益要高於利息才有借款的可能,如果這個前提不成立,這個借款行為的結果必然是壞賬。所以我很早前在談浙江金融業態的文字裡就說過,高利率會推動低風險業務進入高風險區域,一個業務在低利息的借款行為下是低風險的,但是由於借入了高利率資金,就成為了高風險業務。而事實上,無論從什麼行業來看,哪怕是在暴利的行業,都是無法支撐借入利息高達20%以上的資金,更勿論宜信所說的群體,學生?農戶?工薪階層?企業主?那個能承受20%以上的利息呢?更何況現在不少報導都提到宜信的實際利率都在60%左右。宜信的資金成本達到60%的另外一個目的可能也是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對沖這個區域的高風險和貸款的高成本,其實邏輯是對的。但是實施上,高利貸這種業務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業務非常態,能借入60%的資金的客戶,其實市場是存在的,但一般都是階段性的,臨時性的,偶發性的,業務很難連續存在,期望通過這種不連續的業務,來支撐長期的業務模式,我認為更是不可行的。無論從宜信的客戶群體和利息收益上來看,宜信都在走一種非常危險的平衡遊戲,儘可能的收取高利率來對沖高風險,同時又期望不斷的擴大規模降低收益,這種行為很危險。尤其在規模做的很大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會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其實,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小額貸款,尤其是微小類貸款的壞賬率一直是很高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越成熟的市場,壞賬率越高,所謂的孟加拉的尤努斯,離開了孟加拉,也並不能將其模式複製到該地區以外的地方去也驗證了這點,而且尤努斯的規模一直無法擴大,也注定了微小貸款領域很多時候,受到國情等限制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這個領域的實質空間是有限的,未必如人們所設想的是個藍海領域。另外,宜信在資料裡宣稱的,因為金額小,所以客戶違約成高,因此來進行所謂的小額貸款是風險度低,其實這個個邏輯在實踐中也證明基本上是錯誤的,這個邏輯的反面就是,作為債權人,你因為這麼點金額的貸款,去追償,你追債的成本一樣也很高,兩相比較小,客戶的違約成本其實就不高了。所以微小領域的貸款的違約度是不低的。

  雖然有市場消息人士說,宜信2011年度的利潤高達2.5億人民幣,說實話,我對這個是表示了極大的質疑的,雖然從正常的盈利模式上這個數字是有可能得出來的,因為據說宜信一年的放貸規模達到120個億,那麼按照2個點的中介費進行提取的話,一年2.4個億左右的收入是可以實現的。如果3個點的中介費收入對話,則可以有3.6個億的收入,所以2.5億的利潤實現是具備理論上的可行性的。但是前面我論述過了,宜信其實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無風險收入,他本質必然是有風險的收入,屬於利差行為,因此這個2.5億的說法並不靠譜。很大程度上,這個利潤的能否實現,其實還是取決於宜信的壞賬率到底是多少這個數字上來。而我自己認為宜信的壞賬率必然是不低的。

  在宜信的壞賬率不可能太低的情況下,那麼兩個方面成為了懸在宜信頭上的一把利劍,第一個方面是政策的不確定性,最近市場傳聞政府將對債權的轉讓金額和次數都做出規定,那麼一旦如果真的方案實施,宜信成為地下銀行最大的基礎就取消了,隨著債權轉讓次數的受限,那麼支持宜信的流動性就消失了,對宜信而言,這種依靠新的現金流流入來兌付之前的現金流流入的遊戲就無法繼續玩下去,宜信也就不得不面對債權人到期之後的兌付問題。這裡結論就比較簡單了,如果宜信的壞賬率控制的很好,資產高於債權人所持有的債務,那麼宜信沒問題。但是一旦債權人所持有的資產,無法覆蓋債務,那麼宜信就會面臨很大的麻煩,什麼麻煩就是前面所論述的一大段內容。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出資人擠兌,當市場認為宜信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宜信又無法很好的解釋市場的質疑的時候,新的投資人不選擇宜信的產品,哪怕宜信在給與更高的價格和更貼切的理財產品的 時候,宜信也就需要面臨著出資人到期兌付的問題,宜信自身的流動性是必然無法承受如此大規模的到期兌付的問題的。所以這個時候,宜信也會面臨清算家產的問題。事實上,也只有這兩個時候,我們才能清晰的知道,宜信這座巨大的冰山背後到底是什麼?!

  說到這裡,其實宜信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點,這個風險點,只是推測而言,事實上很難說有沒有,但是的確也值得去說一說,很有意思,我昨天跟一個記者朋友說,宜信最大的風險其實不是風控措施,不是政策監管,也不是團隊建設,很多時候其實是沒有約束下的規模擴大衝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貪慾。宜信是不是創新,這點其實是不能否認的。宜信的確是金融創新,利用了現有的我國法律體系,衍生和創造了一種交易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不在陽光下運行的時候,就成了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宜信到底會做什麼事情,而這些事情是你不知道的。這是個很可怕的事情。明確到宜信身上的核心點就是,缺乏監管,使得宜信很可能在轉讓並不存在的債權。

  理解宜信其實並不難,宜信的整體架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左邊資產,就是宜信對外所放貸的金額,右邊是債權,就是宜信對外轉讓的債權,宜信處於中間,宜信的對外放貸的金額應該是大於等於對外轉讓的債權,為什麼會大於呢,因為並不一定宜信的債權一定都能轉讓出去,不足部分就是宜信自身的權益。但是這裡存在一種可能就是宜信手裡所握有的資產,也就是對外放貸的金額小於轉讓的金額的情況下呢?那麼宜信就進入了很可怕的領域——典型的金融詐騙。

  這種可能性理解起來就是宜信在轉讓真實的債權的同時也轉讓了大量不存在的債權,吸納了大量的資金,造成了債務大於資產的情況,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典型的非法集資了。

  事實上,宜信的債權的轉讓並不複雜,我不止一次看到媒體的一些報導說,宜信的轉讓的投資人其實對於自己的債務人的情況是不瞭解的,而且沒見過面,整個放貸的過程都是跟宜信簽訂的,而借款人也是只跟宜信發生關係,這種出資人和借款人相互隔離的行為下,債權的轉讓,事實上都是預先簽訂的合同下的行為,是很容易偏離債權轉讓本來應該有的軌跡,事情的主動權其實都掌握了宜信手裡。我一直的觀點就是道德是個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或許唐寧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章制度很難確保不發生問題,沒外部監管的情況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現實擊垮。宜信就需要不斷的在現實利益和道德約束之間做平衡,這種風險點,不管宜信如何來宣揚,我都不能簡單都認為風險點的不存在。我想唐寧不應該不明白這個行為的巨大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我也希望,這些也僅僅只是我的假設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36

也談宜信--江南憤青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l2fj.html
我在寫上一篇《也談陸金所》的文字裡就提到宜信,說他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掩藏在宜信背後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一團迷霧,很難給予確切的評價。但是也嘗試著就公開能獲得的宜信的資料,我談談自己對於宜信的看法。
 
   談宜信就必談P2P,宜信在很多公開的資料引用的最多的就是說自己是P2P,只是服務機構,更好的幫助出資人和借款人進行撮合和匹配,宜信不參與任何形勢的資金運作。不吸納資金,不發放貸款,只是獨立的第服務機構,負責幫助出資人進行更好的信用管理。所謂信用管理包括但不限於幫助客戶進行更好的信用調查,追款服務,風險評價,貸款產品設計等等。宜信的核心就是幫助客戶更好的放款,以及更好的收回貸款。
 
   從這個意義上講,宜信的確屬於P2P的範疇,但是P2P這個概念很有意思,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法律約定,也沒有行業協會來明確P2P到底該是個什麼標準,該是如何的一種形式,所以,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產生出很多種P2P的類型出來。國外來看,有Prosper、Kiva、Zopa、LendingClub等模式,複製到國內也變成拍拍貸、人人貸、宜信、紅嶺等多種模式。而且,在監管上國內外都一樣,都法律的空白點,美國的P2P模式的鼻祖,PROSPER也曾被監管機構認定非法,但是後來又被允許重新開業,也說明這個行業到底會如何,都在觀望之中。

   事實上,任何金融創新,理論上都屬於不斷的突破金融管制的過程,因此法律監管等配套體系都需要金融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滿的,但是至少現在,因為缺少金融監管,使得P2P一直就處於邊緣地帶。國內P2P自起步於06、07年之後,也發生過不少P2P的騙資案例,2011年9月,貝爾創投事件(涉案金額300萬),2012年6月的淘金貸事件(涉案金額100萬),其他大大小小,肯定也不少。

   所以,不能因為宜信是P2P模式,就可以斷定宜信模式沒有問題,P2P本身可能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在國內,我一直覺得國內的P2P都已經是脫離了P2P本來應該有的定義,走入到灰色地帶,跟非法集資的區別越來越模糊。

   P2P就本質而言其實是金融脫媒「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原先個人的借款都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一般都是銀行,個人將存款彙集到銀行,然後銀行作為媒介統一放款,P2P則改變了這種方式,通過P2P的平台,出借人可以自行將錢出借給在平台上的其他人,而平台則通過制定各種交易制度來確保放款人更好的將錢借給借款人,同時還會提供一系列服務性質的工作,幫助更好的進行借款管理。服務比較典型的行為包括三種,純法律手續的服務,確保借款行為的法律有效性,風險特徵信息提供的服務,確保借款安全性的有效判斷,以及借款人違約以後的追償服務,確保在違約發生後降低損失。所有的制度和服務其實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的搭建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交易作為基礎性特徵的。

   這種平台特徵性質,使得P2P的地位就是相對獨立,例如市場管理方,只提供各種有利於交易雙方交易的服務,但是卻不能參與交易行為,也不能對交易雙方有傾向性意見,更不可能成為借款方式裡的一個主體,借款的最終決定權,應該在出資人自己手裡。出資人自己根據平台所設定的一系列交易制度作為基礎,自足的判斷出資行為,同時也要自己來承擔出資後的責任損失。P2P平台利用的是優秀的交易制度和交易服務來吸引出資人進入到這個平台。

   所以P2P的核心點歸納起來就是:不能參與到借款和放款的交易行為中去,而只能給予服務性質的工作,做到了這點,就具備了金融脫媒的條件,如果一個平台還是需要一個主體參與到中間去做資金的彙集和發放工作中去,甚至在出資人出資的時候,還需要有信用附加,那麼就脫離金融脫媒所本來應該有的定義,也就不能在被稱為P2P了。

   事實上,我看了國內例如人人貸、紅嶺、陸金所等幾乎所有的P2P機構,其實無一例外的都將自己的信用加入其中,例如設置了出資人的保本條款,甚至陸金所還設定了保息條款,那麼這種模式其實早就脫離了P2P的概念,他把本來該有的中介服務機構所應該收取的無風險收入變成了風險收入,這種帶有信用附加的風險收入行為,不但不屬於P2P應有的定義了,而且還會給平台的生存帶來極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國內基本無P2P的結論其實是可以下的,宜信模式,相比這些P2P,採取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方式。

   宜信模式採取的是債權轉讓的模式,這個模式很有意思,使得他跟國內很多P2P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不單是線上線下的區別,還有操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別的P2P都是採取純平台和中介的概念,而宜信的債權轉讓,使得他的平台無法獨立於交易之外,他成為了一個中介資金的樞紐平台,這種方式,宜信說是創新,但事實上創新應該談不上,他利用的基礎就是我國《合同法》第80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這個是奠定了債權轉讓合法性的基礎,對於這種債權轉讓的行為,我國已經立法保護了很多年,而事實上也很多人採取這種方式進行債權的轉讓。(其實,這個條款與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條款,還是存在法律牴觸的,實踐爭議也有。)

   但是事實上,宜信跟過去很多債權轉讓的做法做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他利用這個條款,實現了《合同法》在制定時候也沒有想到的一個巨大的功能:資產證券化。就這點上來說,唐寧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也的確做到了應用方式的創新,他利用債權進行了資產證券化,並且實現了流通,從而使得,宜信就轉身成為了一家名副其實的「銀行」,只要投資人不擠兌,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就可以永遠的玩下去了。甚至在此期間,都不需要擔心壞賬率到底有多高,留給了宜信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戰略定位和業務轉型等工作。其實,某個意義上來說,一旦經過債權流通之後,確切壞賬率到底是多少,是誰也無法審計出來的,宜信之前聘請的德勤做的審計報告,也只能審計一段時間內的審計結果,要真實的梳理壞賬,除非全面暫停宜信的業務,然後讓債權人和債務人都進行債權債務登記,否則,這個漏洞,哪怕如天大,也無從知曉。德勤的報告根本無法說明任何問題。

   唐寧以個人借款的方式借先借給借款人一百萬,為什麼個人的方式來借呢?這裡跟我國的法律體系是有關係的,我國是不允許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但是卻保護個人發放貸款,因此只能以個人形式進行貸款發放,而經過唐寧發放個人貸款之後,唐寧就獲得了一筆一百萬一年期的債權,按照很多人正常的理解,唐寧要轉讓貸款,肯定是要將這筆債權,整體轉讓出去,才能實現流通,而做過財富管理或者私人銀行的朋友肯定都明白,整體轉讓的難度其實是很大的,但是唐寧的聰明支出就是創設所謂的P2P,將這筆債權,進行了兩個層面的拆分,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不能小看這兩個拆分,經過這兩個拆分之後,就產生了難以想像的效用。
 
   在中國當今的金融市場上而言,50萬以下的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非常少,但是這個群體卻是佔據了中國絕大多數,所以一旦一筆一百萬的債權經過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後的銷售難度就大幅度降低。大量在社會上閒置的零散的資金,就以極大的熱情進入到宜信的這種模式裡來,隨著進入的資金越來越多,一個「銀行」就誕生了。一邊是不斷的債權進來,一邊就是不斷的進行拆分,進行配對。
 
   我曾經在《也談阿里巴巴做金融》裡面提出過一個概念,銀行,是不可能破產的,哪怕壞賬率超過100%,只要不擠兌,流動性不出問題,外部監管,不進行干涉和約束,就不會倒下,因為不斷的會有錢進來,就可以保證你存續下去,壞賬完全可以被新進來的錢給抹掉,所以,莫個意義上說,所有的金融創新,其實怎樣都敵不過銀行。就是這個道理。
 
   宜信就是利用這種模式,不斷的利用各種債權(真的,假的,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引入新的資金,這種模式就是可以繼續玩下去的。不要有外部干涉的情況下,玩一輩子也可以。
 
   毫無疑問,宜信就利用了期限和資金的錯配,讓自己成為了一家影子銀行,由於定位在低金額,短期限,使得宜信的騰挪空間,就遠遠大於其他金融機構,所有接受監管的機構,例如信託,都有門檻和人數的限制,而宜信沒有這樣的限制,打著P2P的口號,他最低的金額可以做到一萬,兩萬,期限,七天到幾年。

   這樣的一個制度設計,使得這個遊戲變成,只要不斷有人投資進來,那麼無論本身固有的債權到底是好是壞,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遊戲的核心就是如何不斷的做大規模,不斷的吸引人進來。確保遊戲可以不斷玩下去。

   而為了玩好這場遊戲,宜信所有的工作重點就很自然的成為了,如何更好的從理論上來讓投資人對宜信更加的放心。所有材料的宣傳的所謂風控制度的設計,信用管理,紅杉資本的注資,甚至引入德勤的審計,乃至唐寧說宜信的註冊資本已經達到一個億的說法(其旗下直接負責業務的宜信惠民、宜信財富註冊資本金為500萬元,其餘宜信普惠、宜信致誠、宜信惠誠、宜信普誠等公司註冊資本金分別為50萬至200萬不等,《環球企業家》數據),等等的的營銷宣傳,所有的目的都指向了如何更好的忽悠錢的流入這個要點,而已不是這個模式的核心了。

   而這種模式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基本上在本質上摧毀了宜信只是個居間介紹的中介平台這個核心點了,為什麼呢?因為在事實操作上,宜信的這種債權轉讓的模式,大金額拆分小金額,長期限,拆分小期限的做法,這種運作方式對流動性的要求是極高的,也就是說在接納一筆1個月的資金進來之後,必須保證1個月之後,債權能被轉賣給另外一個下家,如果不能實現的話,那麼就會面臨流動性壓力,而這個時候由於標的債權是並未到期的,無法對債權進行追償,唯一能選擇的就只能由宜信自己進行墊付的形式進行操作,那麼就意味著,宜信自己在裡面承擔了信用。宜信將流動性的壓力抗在了自己身上。而這個時候如果主體債權發生了壞賬的情況下,最終的損失必然是宜信承擔了,宜信所謂的中介模式實質上是不成立的,他所收取的費用,名義上是中介費收入,但是實際上必然是風險收入,這種收入其實就是宜信放貸收入和給投資人利息之間的差額,說白了宜信還是賺取利差的業務模式。

   宜信自己也宣揚說,他成立六年多來從未給投資人造成損失。事實上,未給投資人造成損失,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成立六年多來無壞賬,第二種就是出現壞賬,宜信自行墊付。顯然第一種可能是沒有的,因為只有神仙才能確保零壞賬,那麼必然是第二種,第二種在債權能如擊鼓傳花一般不斷轉下去的情況下,宜信自然是能墊付的,但是遊戲停止了呢?遊戲停止的時候就是要清算家底的時候了,關鍵的指標就出來了——壞賬率。如果宜信的壞賬率低於宜信的收益率,那麼宜信到時候即使停止遊戲,家底盤算下,也是問題不大的。但是如果壞賬率過高,那麼不單是出現虧損的問題了吧。還必然牽涉到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龐氏騙局。

   前段時間,中行董事長肖鋼在《中國日報》發表英文署名文章,呼籲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他認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 

   其實肖董事長說的是很對的,只是忽略了一點,判斷旁氏騙局的核心其實不在於使用什麼形勢,而在於投資的標的物的價值,只有標的物的價值明顯低於投資人的投資金額的時候,而且還在不斷的吸納投資的行為,我覺得認定龐氏騙局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標的物的價值明顯存在,而只是流動性出現問題,進行期限錯配,用新產品覆蓋舊產品,是沒有問題的。否則,按照肖董事長的說法,國內最大的龐氏騙局其實是銀行,因為銀行吸收大量的零散的儲戶的資金,然後用於長期的放貸,這個就是典型的期限錯配。但是由於銀行有嚴格的監管,確保銀行的壞賬率得到及時的公佈和控制,便於監管層採取必要的措施,從而讓銀行的信貸資產能覆蓋儲戶的資金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對銀行要嚴格監管的主要理由和依據。也是為什麼銀行雖然實現了期限錯配,卻不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關鍵點。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宜信,其實就非常明確和直接了,宜信是不是P2P,在這個判斷點下,其實都不重要,甚至哪怕宜信就真的是被定性為「地下銀行」「影子銀行」,也不能簡單的就認為宜信是有問題的,但是也不能因為宜信採取的債權轉讓的方式是合法的,就認為宜信沒有問題了。我們判斷宜信是否有問題,是否屬於龐氏騙局的關鍵就在於宜信受讓的整體資產到底是否高於投資人的投資金額,在我們認定所有宜信做的債權轉讓都是真實合法存在的情況下,關鍵的關鍵就是壞賬率了,這個決定了宜信是否是龐氏騙局的核心點。

   但是事實上,由於缺乏監管,要對宜信的壞賬率進行審查是不容易的,近乎於不可能,前面說了,除非全面暫停宜信的業務,進行債權債務登記,才能進行全面的審計,否則,要認識到宜信的具體壞賬率,可能性非常小,很多人在這裡問,為什麼審計不出來,我個人認為審計難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宜信採取的債權轉讓的方式較為掩蔽,而且很多都是個人和個人簽訂的,真實性等很多方面都很難,而且量非常大,按照120個億的放貸規模計算,人均出資額如果都是五萬,十萬的零散金額的話,那麼意味著12萬人左右參與了宜信的體系,這個數字的審計我覺得基本上是不可能審計出來的。加上宜信一直非常低調的面對媒體,而且對於市場的任何新聞基本都處於不回應狀態,因此要理解宜信的難度是很大的。所以,我也只能從宜信公開的一些資料上進行我自己對宜信的壞賬率的一些簡單的分析。

   對於宜信的資產質量,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的唯一的一份可能相關的報告是德勤出具的一份所謂的審計報告,說宜信不良還款率0.7968%,我在網上的確查到一份宜信的德勤報告的複印件,全英文的,宜信的人員在截圖裡用中文標註出某一部分說,手寫了壞賬率,三個字。而且文字中也說,該報告是最近三個月的審計報告。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我自己的認為,宜信的壞賬率控制在1%的可能性基本是沒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個人無法在宜信的一系列所謂的風控標準中,找出優於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的控制措施出來。宜信採取的是全國各地鋪設網點,進行人為的項目篩選的方式進行風險控制的,這種風險控制措施,其實是銀行普遍採用的,銀行的客戶經理制也就是這種模式,通過對客戶的實地調查,做出判斷,是否給與貸款資金發放,貸款質量很大程度會因為具體項目調查人員的差異而有很大的波動,在沒有確切的標準的情況下,項目的風控質量是把握在項目調查人員手裡的,而如果有確切的標準的情況下,那麼由於地區差異的存在,也必然會出現地區的差異,無論宜信怎麼來斷定和篩選項目,都無法迴避這種問題,隨著規模的越做越大,這種風控能力的考驗是極大的問題。

   事實上,比宜信有更多風險經驗累積和沉澱,乃至比宜信有更高素質的客戶經理團隊的其他金融機構都無法在這點上做的特別好的突破,跟宜信模式基本處於同一貸款金額的信用卡的領域也遠高於3%的壞賬率,宜信能做到1%以下?我個人認為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信用卡的規模遠高於宜信,還可以用大數法則來規避一些特定的風險,宜信的壞賬率,低於信用卡,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大。

   另外一個考慮的因素是宜信的客戶群體和貸款金額,宜信的客戶群體,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主要是大學生、私營企業主、農民、工薪階層,從大量的報導來看,金額從幾千到幾萬,幾十萬不等,而且關鍵的是他們的利率成本基本都維持在20%以上(最新看到一些報導和宜信的客戶都在提宜信的實際利率高達60%,有名義利率加服務費兩個名義構成,綜合成本達到60%)

   我很早前就說過,利息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語,他不是代表著非法和合法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利息是直接沖減借款人的利潤的,作為一個理性人借款的一個前提是,他借入的資金賺取的收益要高於利息才有借款的可能,如果這個前提不成立,這個借款行為的結果必然是壞賬。所以我很早前在談浙江金融業態的文字裡就說過,高利率會推動低風險業務進入高風險區域,一個業務在低利息的借款行為下是低風險的,但是由於借入了高利率資金,就成為了高風險業務。而事實上,無論從什麼行業來看,哪怕是在暴利的行業,都是無法支撐借入利息高達20%以上的資金,更勿論宜信所說的群體,學生?農戶?工薪階層?企業主?那個能承受20%以上的利息呢?更何況現在不少報導都提到宜信的實際利率都在60%左右。宜信的資金成本達到60%的另外一個目的可能也是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對沖這個區域的高風險和貸款的高成本,其實邏輯是對的。但是實施上,高利貸這種業務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業務非常態,能借入60%的資金的客戶,其實市場是存在的,但一般都是階段性的,臨時性的,偶發性的,業務很難連續存在,期望通過這種不連續的業務,來支撐長期的業務模式,我認為更是不可行的。無論從宜信的客戶群體和利息收益上來看,宜信都在走一種非常危險的平衡遊戲,儘可能的收取高利率來對沖高風險,同時又期望不斷的擴大規模降低收益,這種行為很危險。尤其在規模做的很大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會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其實,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小額貸款,尤其是微小類貸款的壞賬率一直是很高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越成熟的市場,壞賬率越高,所謂的孟加拉的尤努斯,離開了孟加拉,也並不能將其模式複製到該地區以外的地方去也驗證了這點,而且尤努斯的規模一直無法擴大,也注定了微小貸款領域很多時候,受到國情等限制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這個領域的實質空間是有限的,未必如人們所設想的是個藍海領域。另外,宜信在資料裡宣稱的,因為金額小,所以客戶違約成高,因此來進行所謂的小額貸款是風險度低,其實這個個邏輯在實踐中也證明基本上是錯誤的,這個邏輯的反面就是,作為債權人,你因為這麼點金額的貸款,去追償,你追債的成本一樣也很高,兩相比較小,客戶的違約成本其實就不高了。所以微小領域的貸款的違約度是不低的。

   雖然有市場消息人士說,宜信2011年度的利潤高達2.5億人民幣,說實話,我對這個是表示了極大的質疑的,雖然從正常的盈利模式上這個數字是有可能得出來的,因為據說宜信一年的放貸規模達到120個億,那麼按照2個點的中介費進行提取的話,一年2.4個億左右的收入是可以實現的。如果3個點的中介費收入對話,則可以有3.6個億的收入,所以2.5億的利潤實現是具備理論上的可行性的。但是前面我論述過了,宜信其實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無風險收入,他本質必然是有風險的收入,屬於利差行為,因此這個2.5億的說法並不靠譜。很大程度上,這個利潤的能否實現,其實還是取決於宜信的壞賬率到底是多少這個數字上來。而我自己認為宜信的壞賬率必然是不低的。

   在宜信的壞賬率不可能太低的情況下,那麼兩個方面成為了懸在宜信頭上的一把利劍,第一個方面是政策的不確定性,最近市場傳聞政府將對債權的轉讓金額和次數都做出規定,那麼一旦如果真的方案實施,宜信成為地下銀行最大的基礎就取消了,隨著債權轉讓次數的受限,那麼支持宜信的流動性就消失了,對宜信而言,這種依靠新的現金流流入來兌付之前的現金流流入的遊戲就無法繼續玩下去,宜信也就不得不面對債權人到期之後的兌付問題。這裡結論就比較簡單了,如果宜信的壞賬率控制的很好,資產高於債權人所持有的債務,那麼宜信沒問題。但是一旦債權人所持有的資產,無法覆蓋債務,那麼宜信就會面臨很大的麻煩,什麼麻煩就是前面所論述的一大段內容。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出資人擠兌,當市場認為宜信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宜信又無法很好的解釋市場的質疑的時候,新的投資人不選擇宜信的產品,哪怕宜信在給與更高的價格和更貼切的理財產品的時候,宜信也就需要面臨著出資人到期兌付的問題,宜信自身的流動性是必然無法承受如此大規模的到期兌付的問題的。所以這個時候,宜信也會面臨清算家產的問題。事實上,也只有這兩個時候,我們才能清晰的知道,宜信這座巨大的冰山背後到底是什麼?!

   說到這裡,其實宜信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點,這個風險點,只是推測而言,事實上很難說有沒有,但是的確也值得去說一說,很有意思,我昨天跟一個記者朋友說,宜信最大的風險其實不是風控措施,不是政策監管,也不是團隊建設,很多時候其實是沒有約束下的規模擴大衝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貪慾。宜信是不是創新,這點其實是不能否認的。宜信的確是金融創新,利用了現有的我國法律體系,衍生和創造了一種交易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不在陽光下運行的時候,就成了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宜信到底會做什麼事情,而這些事情是你不知道的。這是個很可怕的事情。明確到宜信身上的核心點就是,缺乏監管,使得宜信很可能在轉讓並不存在的債權。

   理解宜信其實並不難,宜信的整體架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左邊資產,就是宜信對外所放貸的金額,右邊是債權,就是宜信對外轉讓的債權,宜信處於中間,宜信的對外放貸的金額應該是大於等於對外轉讓的債權,為什麼會大於呢,因為並不一定宜信的債權一定都能轉讓出去,不足部分就是宜信自身的權益。但是這裡存在一種可能就是宜信手裡所握有的資產,也就是對外放貸的金額小於轉讓的金額的情況下呢?那麼宜信就進入了很可怕的領域——典型的金融詐騙。

   這種可能性理解起來就是宜信在轉讓真實的債權的同時也轉讓了大量不存在的債權,吸納了大量的資金,造成了債務大於資產的情況,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典型的非法集資了。

   事實上,宜信的債權的轉讓並不複雜,我不止一次看到媒體的一些報導說,宜信的轉讓的投資人其實對於自己的債務人的情況是不瞭解的,而且沒見過面,整個放貸的過程都是跟宜信簽訂的,而借款人也是只跟宜信發生關係,這種出資人和借款人相互隔離的行為下,債權的轉讓,事實上都是預先簽訂的合同下的行為,是很容易偏離債權轉讓本來應該有的軌跡,事情的主動權其實都掌握了宜信手裡。我一直的觀點就是道德是個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或許唐寧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章制度很難確保不發生問題,沒外部監管的情況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現實擊垮。宜信就需要不斷的在現實利益和道德約束之間做平衡,這種風險點,不管宜信如何來宣揚,我都不能簡單都認為風險點的不存在。我想唐寧不應該不明白這個行為的巨大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我也希望,這些也僅僅只是我的假設而已。

                                            江南憤青,寫於2012年10月杭州香格里拉仁智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99

宜信壞賬迷霧 被指存「非法集資」嫌疑

http://www.iheima.com/thread-1579-1-1.html
過去的一週裡,國內規模最大的P2P(個人對個人)網貸公司宜信深陷壞賬泥潭。
  4月8日,宜信被曝投資東北地區的房地產項目出現8億元貸款壞賬,宜信即使申請資產保全,也很難追回全部欠款。經過一天的內部調查,宜信公司在4月9日的回應裡承認在東北地區投資了房地產項目,但總規模不及8億元。

對宜信壞賬的擔憂並未就此結束。三天之後,又有媒體曝出,即將於下月到期的杭州某商業地產項目,也存在潛在的逾期或壞賬風險。
  4月13日晚,宜信CEO唐寧向員工發出的一封內部信首次公開房地產相關業務,稱在東北開展的房地產「只有3個項目,2.64億額度,項目運作均正常。」

  一個P2P平台為何會涉足房地產這樣的高風險項目?宜信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宜信是怎樣運作的?

  房地產項目針對高淨值客戶

  具有一定規模的P2P平台均表示,不接受高風險行業或國家政策不支持的行業比如房地產的貸款申請。宜信為何會投上高風險的房地產項目?據稱,此次房地產項目產品是財富管理的業務。

  4月12日,林云(化名)參加宜信組織的宜定盈產品見面會,對於這款半年收益10%的P2P產品,林云表現得很有興趣:「有擔保、收益可觀,關鍵是期限短。」

  「宜信最近被曝出很多壞賬,你不擔心投資會損失嗎?」記者問。「我查了一下,我的標裡面沒有房地產項目,總體而言,還是風險可控吧。」林云說。

  林云2012年開始接觸P2P網貸,現在她四分之一的資產投資了P2P,除了宜信還投了陸金所、人人貸。2013年她投資P2P的收益率已接近20%,這幾乎是她投資以來最成功的一年。

  「網貸本身就是高收益、高風險,對此我有心理準備。我現在只投有信用的平台,實力較強的平台都有墊付機制,就算是借款人跑路,平台墊付也沒問題。」林云是一個對風險有著清晰認識的投資者。

  4月8日,宜信被曝出現8億元貸款壞賬,抵押物都是東北四線以下城市的爛尾樓。之後,宜信杭州某商業地產項目也曝出存在潛在的逾期或壞賬風險。

  但宜信公司認為風險遠沒有這麼大。13日,宜信CEO唐寧通過內部信的方式首次公佈了宜信的房地產投資項目,稱「只有3個項目,2.64億額度,項目運作均正常。」

  對於杭州地產項目,宜信昨天表示,有接近三倍的抵押物。為何涉足房地產項目,宜信表示,房地產作為國計民生的支柱性產業,長期來看是看好的。從宏觀經濟來看,宜信在去年九月就做出一些下調預期。

  為了控制風險,具有一定規模的P2P平台均對外表示,不接受高風險行業或國家政策不支持的行業比如房地產、鋼貿等公司的貸款申請。宜信也一直對外宣稱的其借款人多數都是「信用良好但缺少資金的大學生、工薪階層、微小企業主、農民」,為何會投上高風險的房地產項目?

  宜信內部員工告訴記者,宜信開展的多個地產項目並不是P2P的項目,P2P平台一個借款人最多借50萬,房地產項目拆成多個標的非常費勁,並不現實,這次房地產項目產品是財富管理的業務。

  經過8年的發展,宜信涉足廣泛。在2012年,宜信大力發展線下市場,殺入了第三方理財市場,將財富管理的目標人群鎖定在了「大眾富裕階層」,即投資資產在10萬到100萬美元的客戶群。宜信財富已經擁有了基金保險多個代銷牌照,除了自己正在發行的一些產品之外,宜信財富更多的是代銷一些理財產品、信託,甚至是PE項目。目前宜信財富在全國40多個城市擁有千餘理財顧問。

  據瞭解,部分房地產項目是宜信財富通過有限合夥制企業(即PE)投資了多個地產項目,主要是股權投資。但這些地產項目不是對接給了網上的低額度投資人,而是推介給了一些高淨值客戶。所以,像林云那樣的小散投資人沒有受到影響。但高淨值客戶受到多大的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

  唐寧的內部信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唐寧表示:「在宜信財富一年接近500億的資產配置中,只有13.1%的資金配置到了各種房地產項目上,且有超值的抵押擔保。」以此計算,宜信財富配置到房地產的資金有65.5億元。

  拍拍貸CEO張俊表示,以宜信幾百億的業務規模來看,即便有8億的壞賬水平也並不算高。


宜信獨特的債權轉讓模式
  雖然是國內最早試水P2P的企業之一,宜信另闢蹊徑,提供債權轉讓模式的服務,並大力發展線下業務,被一些P2P行業人士視為異類。
2000年,從華爾街回來的唐寧出任亞信科技戰略投資和兼併收購總監。之後,在他熟悉的培訓行業裡參與幫扶了多家職業培訓機構,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受教育者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一次性支付教育費用,而被擋在了校門外。
  於是,唐寧拿出自己的錢借給這些參加職業培訓的大學畢業生。這讓他周圍的朋友很感興趣,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財方式。這些人包括培訓機構的老師、領導,因為借錢給學生,他們彼此都瞭解,互相信任。


  2006年,唐寧在中國創立了宜信集團,並將P2P這一舶來品引進中國。


  所謂P2P平台就是,個人與個人通過第三方網絡平台完成借貸。國外信用體系完善,對借款人的風險容易把控,P2P公司多依賴互聯網平台主要做「對接需求」的工作,將兩端客戶通過互聯網實現需求對接。


  但在中國不一樣。國內信用建設較為薄弱,在國內做信用貸款服務並不容易,P2P平台不僅要實現「對接需求」,還要做信用審核與風險控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推動P2P商業模式的發展。


  宜信創立之初進展緩慢。一方面宜信掌握的客戶信息特別是信用信息非常有限,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優質借款人資源也很少。


  唐寧身邊的一些朋友想參與進來,但有的遠在上海,於是有人就提議,把唐寧出借的債權買過來,就這樣,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開始了。


  具體做法是,借款人與唐寧個人簽訂《借款協議》,唐寧將錢直接從個人賬戶劃給借款人,再將手握的債權按時間、金額拆細,形成期限不同收益不同的產品,賣給投資人。投資人同樣將錢直接打到唐寧的個人賬戶,投資人和借款人兩端市場的對接由此完成。


  宜信專門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產品,包括宜人貸(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月息通(最低出借金額10萬元)、月益通(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季度豐(最低出借金額30萬元)、月定投(最低出借金額2000元)、宜農貸(最低出借金額100元)等。新推出的宜定盈,甚至連投標都由系統幫借款人完成。通過智能選標和循環出借,出借人可以將資金出借給宜人貸平台上的精英標用戶,以此來提升用戶的資金流動性和利用率,增加實際收益。


  這種模式由於通過債權的組合分拆,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及類固定收益化,同時克服了線上模式極度依賴用戶主動尋求貸款因而發展速度緩慢的劣勢。從2007年起,宜信每年均以超過200%的速度在增長。


  最新數據顯示,宜信集團員工已約2萬人,平台累計貸款成交量超過百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P2P平台。根據宜信官方信息,其已經獲得凱鵬華盈、IDG與摩根士丹利聯合投資,兩輪合計近億美元。
質疑集中於非法集資和資金池
  成立8年以來,唐寧創造出的債權轉讓模式在解決了眾多融資難題之外,也受到頗多質疑。這種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資」?是否會形成資金池?但現實是,目前對P2P行業的監管仍然缺位,宜信在質疑中前行。

目前圍繞「宜信模式」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宜信的債權轉讓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資」?二是債權轉讓多對多的模式是否有風險,是否會形成資金池以賺取利差?
  按照《合同法》以及最高法的司法解釋,自然人可以作為主體去放貸,民間借貸超過銀行同期利率4倍的部分才不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宜信公司去放貸是違法的,但唐寧個人作為放貸主體並不違法。

  但宜信公司賺的錢和唐寧個人放貸的錢如何轉換,如何入賬和出賬,宜信從未對外透露過。有人戲稱,唐寧是中國目前累計放貸額度最大的個人。

  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去年曾公開表示,一些公司採用自然人給人貸款,再將貸款賣給自然人以吸收資金,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這種模式,恰恰是最高法院對於非法集資的定義。市場普遍認為,這裡指的就是宜信模式。

  唐寧則認為債權轉讓模式提高了投資人與借款人的效率。「債權轉讓模式,既方便借款人,可以很快獲得資金,又方便出借人,省去與借款人直接對接的手續。」唐寧在接受採訪時說。

  此外,多對多的債權關係也被認為蘊藏資金池風險。

  林云向記者表示,她曾經拿10萬元去宜信投標,最後債權列表所對應的借款人有22個,也就是說她的10萬元借給了22個人,平均每個人不足5000元。而這些借款人也有很多個「債主」,形成了多對多的債權關係。

  在這複雜的債權關係背後,宜信是否形成資金池,並通過期限錯配賺取利差?

  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解釋說,所謂資金池是先把錢募來,借款人在哪裡不知道,承諾10%、20%的回報,然後再把錢募出去。這種模式下,募來的錢不放出去就是產生了成本,平台會有放貸的衝動,把錢放給更危險、更高危的人群,使得不應該發生的風險而發生了。

  據瞭解,宜信給投資人兩種選擇,一是通過宜信平台投資人與借款人直接交易,一是宜信已經打包好的債權轉讓。宜信內部人士稱,出借人和借款人直接交易的僅是少數。多數情況下,宜信促成的是債權轉讓。

  另一P2P平台創始人告訴記者,P2P的核心特質是用戶自己選擇投資標的,參與整個投資過程風險甄別,進而自己承擔投資風險,但這一過程在線下P2P模式中被極大地模糊。雖然法律意義上是由宜信推薦債權合同,客戶有選擇權,但是打包組合這種形式,實際上客戶沒有選擇只能接受,並且背後借貸關係是否一一對應很難查證。

  但唐寧一再表示,在這個模式中不存在任何期限錯配或者承諾收益、承諾本金的情況。一定是投資人從出借人那買了一個已經生成的債權,債權是多長時間就買了多長時間,每一次的款項是完全一一對應的。這種模式,也沒有資金池,所以投資人經常都要等待合適的借款人。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認為,對於宜信P2P模式究竟有沒有違規,外人不好判斷,只能交給監管方。

  但目前對P2P行業的監管仍然缺位,上週,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博鰲稱,今後將由銀監會牽頭來承擔對P2P監管的研究,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4

宜信財富推機器人投顧 如何有效配置資產成關鍵

幾乎是在轉眼之間,剛剛起步的機器人理財顧問成為被追逐的風口,包括公募基金、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大型的財富管理公司等都在搶灘這一市場。

宜信財富近日在深圳推出了其資產全球化配置的機器人理財顧問─投米RA。據該公司介紹,投米RA利用移動互聯網、量化投資技術,幫助投資者進行全球跨區域、跨類別的資產配置。

宜信財富董事總經理、智能理財投米RA負責人王福星稱,該機器人投顧可以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等形成評測風險指數,將用戶分為九個不同類別,每個類別對應一個資產配置模型。未來,隨著用戶數量增長,模型數量可能繼續增加。

機器人投顧的興起,最初是由於金融機構為了突破客戶群體瓶頸、提高效率。宜信財富創始人唐寧稱,美國的財富管理行業由於服務成本較高,十萬美元以下的客戶很難得到金融機構服務,因此形成“十萬美元困境”,直到近年才有所突破。

值得註意的是,央行條法司副司長劉向明表示,要劃清互聯網金融與科技金融的界限,科技金融不應直接從事金融業務,而是要與持牌機構合作。而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風險屬性並沒有改變。

業內人士認為,篩選資產、進行組合配置,是機器人投顧工作內容的關鍵。由於中國用戶偏好固收類資產,配置還相對容易。但全球市場波動較大,加上技術剛剛起步,資產配置的有效性將是機器人投顧面臨的主要考驗。

宜信財富方面表示,其投米RA第一階段主要是配置美元資產,投資美國或其他發達地區的股票,美債,海外地產等市場;第二個階段才開始發展境內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46

宜信唐寧:財富管理行業的核心是資產配置

2月23日,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在宜信財富2017年資產配置策略指引開年分享會風險會上表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最大的機會在於資產配置。

唐寧稱,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的問題、根本性的目標,就是要幫助高凈值人士以及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家庭實現資產配置。

整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已有萬億市場規模,未來10年、50年都會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唐寧認為。

在唐寧來看,資產配置並不是每個類別隨機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風險分散。而是每一個資產類別都要做好投資,並針對每個資產類別要形成獨特的投資策略。

唐寧認為,財富管理行業持久發展的標誌在於高凈值人群,中產階級有一套科學、穩健、均衡、長效的資產組合,並且可投資資產能夠得到很好的配置。

對於未來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資產配置,唐寧認為,高凈值客戶、超高凈值人群因需求比較複雜,將會由財富管理專家、理財規劃師去協助生成資產配置組合。而對於可投資資產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的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在無法享受專門的人工理財規劃師幫助時,可以利用手機或者機器人進行資產配置。

在資產配置標準、資產配置組合方面,唐寧表示,資產配置的“黃金三原則”,即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以FOF的方式超配另類資產,可以有效覆蓋全球各個資產類別的資產。

在跨地域國別配置上,唐寧建議,要做好海外資產的有效配置,僅僅做好人民幣資產的配置是不夠的,要先把資產配置於美國,然後尋找其他國家資產配置。

中國高凈值客戶現在面臨的挑戰是“三少一多”:固定收益類太多,房產投資太多,人民幣資產太多,而可投資現金流較少。對此,唐寧稱,要跨資產類別配置資產,各大主要資產類別都要有對應的配置,分散任何類別的系統性風險,通過對沖基金,量化策略以及其他各種策略,試圖尋找回報機會。

利用私募股權,在企業的發展初期,成為原始股的擁有者,往往有機會獲取較高的回報,但又面臨著很多風險。“如果投資者通過母基金投資另類資產,會極大境地投資風險。另外,由於母基金受市場波動影響低,在波峰實現退出時,會享受時間和複利帶來的紅利”,唐寧稱。

另外,對於超高凈值人群來講,唐寧建議,“要超配另類資產,做中長期投資”,凡是沒有短期現金流需求的資金都可以做中長期配置,用母基金的方式作長期投資是優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03

宜信:借钱只借“陌生人”

1 : GS(14)@2010-11-10 00:01:03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08/163933.html
 创业ID  公司名称:宜信汇才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06年5月
  成立地点:北京
  融资记录:2010年,宜信获得了凯鹏华盈(KPCB)的首轮注资
  宜信不是银行,它没有吸储、放贷或者担保的功能。准确地说,它是现代服务业中的咨询管理服务平台,把握着出借人与借款人两端。当你手上有点闲钱,又想过一把当债主的瘾,可以通过宜信的“牵线”,把钱直接借给有信用的陌生人。
  信用有价
  如果不是一些因缘际会让唐宁对诚信体系有信心的话,他坦言自己不会是吃螃蟹的那个人。
  22岁的唐宁赴美留学时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在一位巴基斯坦女教师的课程上,他第一次听到穆罕默德·尤努斯的名字,这位美国学成的博士回到自己的祖国孟加拉做了一件神奇的事:创办了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的格莱珉机构,帮助了数百万的穷人、特别是妇女摆脱了贫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一点点钱就能帮助农民极大改进生活、经济状况?这是怎么做到的?唐宁利用暑期辗转奔赴孟加拉追寻尤努斯,就在田间地头里,他见证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人靠贷款买了一头牛以后,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令唐宁感到震撼的是,格莱珉的还款率高达98%-99%,可见穷人的信用并不比富人差。而这一傲人的还款率之所以能实现,正是因为每一笔小额的贷款,都给借款农户“价值增加”的机会。
  如果走出农村,让相同的模式应用在城市居民、微小企业主身上,唐宁觉得也能够适用。而且似乎更有商业价值的想象空间,仅就3000万-5000万微小企业主的周转资金需求来说,已经是一块很大的蛋糕。
  然而,格莱珉在当地是可以接受存款的,这些存款成为机构继续发放贷款的财政支持,这在中国现有法律环境下显然行不通。毕业后在华尔街从事投行工作时,唐宁终于找到化解这一问题的方法:第三方平台式的信用服务公司的经营模式。
  “我们是咨询服务的定位。一个是对接需求,另一个是信用管理风险控制,不涉及吸储、放贷或者担保业务。”回国后的唐宁于2006年5月成立宜信公司开始实践他的想法。
  南都创富志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肯定了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并保护出借人收回借贷资金和利息的权利,这确定了宜信的合法地位;其次,《合同法》第二十三章“居间合同”中规定,居间人提供贷款合同订立的媒介服务,可依法向委托方收取相应的报酬,又为宜信的盈利模式 向出借人收取咨询管理费用的方式提供了法律保障。
  助学贷的“实验”
  如何让最需要的人获得小额信用资金?虽然在唐宁看来,能把这个渠道打通,不论是当下还是未来若干年,都是“蓝得不得了”的一门生意。然而,“蓝海”的另一面是,之所以没有多少人敢介入这块市场,是因为在国内诚信体系始终是个“问题”。如果没有“优质信用”的借款客户来吸引潜在的出借人,宜信这门生意便很难成立。
  出国前曾在新东方当过培训教师的唐宁发现:不少学生和家长反馈,能不能一边接受培训一边交学费?回国后的唐宁曾从事过创业投资的工作,在参与教育培训企业的帮扶过程中,他更肯定了这一群体便是他相对容易争取的“客户”。
  学生和家长的提议显然是教育培训机构所避之唯恐不及的,由此产生的风险无疑会让他们增加更多焦头烂额的工作。但在唐宁看来,何尝不可?美国信用借贷发展早期也是由城市居民分期付款来购买缝纫机和钢琴做起来的,这与学生分期付学费得到培训所产生的“价值”类似: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和提升的机会,正是还款能力一种隐性的保障。
  需要解决的只是还款意愿和风险的控制。唐宁自己出资在学生和家长中做了一番实验,结果令他满意的:几乎没有违约的情况发生。一开始唐宁还是很保守,只把钱借给城市里的学生群体。
“几年前是不敢(延伸到农村学生群体)的,后来宜信的服务逐渐覆盖到农村,现在农村贫困家庭同学上培训班的需求也可以覆盖得到。”唐宁介绍说。目前,“宜学贷”已经是宜信的主打产品之一。
  这群接受培训的学生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比如付房租,继续培训,或者搞了一些小副业成了微小企业主等等的周转资金需求,也让宜信找到了业务延拓的方向:新薪贷(为工薪阶层推出的无抵押信用贷款)、精英贷(为优质工薪阶层推出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助业贷(为广大微小企业主推出的小额信用贷款)等丰富了宜信的产品矩阵。
  在宜信发展的这几年,唐宁笑称宜信也承担了对借款人进行“信用教育”的职责,而更为重要的是,宜信借此也逐渐完善自身信用审核体系的搭建。据记者的了解,与渣打银行“现贷派”等个人无抵押贷款申请条件和流程类似,宜信对借款人的审核标准一样谨慎。以个人信用记录获取为例,银行可以通过央行个人征信系统获取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而在宜信办理借款,经由个人向央行提交申请获取信用报告也是宜信的申请条件之一。
  “还款能力主要看借款人的稳定性,看他是不是有稳定收入和居所,以及他的家庭社交网络,这些稳定的话,那么还款能力可以有保障。”唐宁介绍说。
  新的“理财”模式?
  唐宁的想法不断在这门生意中得到成功验证,目前,宜信2%以下的坏账率水平让他的信心不断增强。他开始将宜信的服务网络铺向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20多个市。宜信撒出去的这张网,不仅是将触角伸向更多潜在的“优质借款客户”,更是吸引出借客户的重要渠道。
  在给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提供借款时,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职员,以及宜信公司做信用管理的同事因为对业务了解而产生的信心,让他们成为宜信最早的一批出借人客户。然而,如何让更多的潜在出借人来到宜信这个平台?唐宁采用互联网P2P平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宜农贷”产品的推出最能体现唐宁对平台思维的理解。
  唐宁认为,国内试点的农村小额信贷“做不大”的症结在于,参与的人不够广泛,单由大机构或是公益组织的力量推动显然是不足以让农村小额信贷产生“星火燎原”之势。而在宜信搭建的宜农贷P2P平台中,用户最低出借100元,便能在与宜信对接的农村小额信贷助农机构所征集的借款农户信息中,自由选择出借的对象。
  “这等于是将城市居民中潜在的小额出借资金聚集起来,这些看似价值不大的资金因为贫富差距的存在,而在农户一端发挥了放大价值的作用。”唐宁解释说。“而潜在的出借人这笔可能只有一千或是几百元的出借资金,又在出借不同农户的做法中分散了自己的风险。”
  为了消除出借人的风险顾虑,唐宁推出还款风险金的机制,公司从其服务费收入之中拿出一部分来,宜信提取借贷资金中的2%作为风险基金,一旦发生违约,先将风险基金中的资金偿还给出借人,再由宜信向贷款人追讨。
  以这样的思维放大到宜信其他的针对出借人的产品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带着公益性质的宜农贷因为出借金额小,参与人数多,也让更多潜在出借客户了解到宜信这个平台,以及宜信推出的其他理财模式。出借人不论选择哪种理财模式,都是经宜信推荐将资金直接出借给借款人,但作为中间方的宜信在每个月为出借客户邮寄账单详细信息报告的同时,以债权转让,收益继续出借等建议,为出借客户实现各种理财模式所预期的收益。
  事实上,除了公益性质的宜农贷出借回报率偏低以外,宜信为出借人推出的理财模式所给出的预期收益率,则需要直面目前银行等机构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竞争。唐宁介绍说,宜信目前的出借客户仅有数千人。
  “小额资金分散借给很多人本身来说就是很好的一个理财的方式,我们是现有的有限的理财模式的一个补充。”在唐宁看来,小额信贷仍是个绝对的蓝海市场,理财产品行业之间的共荣仍要远大于竞争。
  旁白
  这些年,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它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此外,针对城市普通市民的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发展趋热。以渣打银行产品为例,其要求为22-60周岁,在现单位工作3个月以上、税前月薪收入3000元以上即可申请贷款,而汇丰银行贷得乐产品则是直接面向农户与个体工商户的无抵押小额贷款。在外资银行竞争刺激下,平安、光大等银行也相继进入个人小额信用贷款市场。除此之外,沿海发达地区处于“地下状态”的民间财务公司异常活跃,虽难以获得官方认可,但也是个人小额信用贷款的选择渠道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02

宜信:来自京城的信用保镖

1 : GS(14)@2010-12-10 17:51:02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07/172145.html
    将钱借给没有任何资产抵押的穷人——这靠谱吗?宜信公司用2008年营业额增长500%,2009年增长400%的业绩回答:是的,靠谱!
               
           将钱借给没有任何资产抵押的穷人——这靠谱吗?宜信公司用2008年营业额增长500%,2009年增长400%的业绩回答:是的,靠谱!
  宜信的一端,是急需小额资金、又有未来还款能力的人群。
  四川人小邓已经在上海工作4年了,目前在一家网吧担任维修工作,月收入2500元。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小邓希望参加网络工程师培训。但近万元的课程培训费却让他一时无能为力。
  正犯愁之时,在某培训学校,他发现宜信这种新型的小额贷款模式,课程培训期为6个月,学费是8000元,他只要每月还款667元就能完成学业。
  宜信的另一端,是有闲余资金、愿意通过出借来获取回报的人群。
  首都外经贸大学刘教授尝试宜信这种出借理财近半年。他一开始很担心宜信的借款平台是否安全。他参加了宜信的理财活动,又去公司反复咨询,看了一叠借款人的申请资料后还是不放心。后来他发现,借款人在公司办公室一对一地接受严格仔细的“面试”,这才愿意用几万元尝试一下。
  投资前,刘教授可以选择借款人和回款方式。宜信根据他的投资金额和要求推荐借款人信息,包括身份、工作收入、借款用途、金额、利息等。如果不满意还可以更换。接下来每个月,他都能收到宜信的报表,上面写有此前借款人的还款情况、以及又有哪些新的借款人可供选择。
  现在,45万元的投资每个月近5000元的进账让刘教授十分满意。“45万在北京只能买一个很小的房子而且只够付首期,首付45万元买个六七十平米的房子每月最多3000元租金收入。”
  ——这就是宜信模式的大致轮廓。那么,这一新兴的小额借贷模式,究竟从何而来?它又如何运转?
  两件触动人心的往事
  宜信CEO唐宁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副心宽体胖的身材,戴着斯文的金边眼镜,说话抑扬顿挫,不时还冒出几句英文。2006年,唐宁创办中国第一家P2P(个人对个人)的小额信贷服务平台——宜信公司。他最终做出这个决定,源于两件往事。
  第一件事是,1995年唐宁初到美国留学参加的第一次考试。北大学子素有兼济天下的情怀。那时的唐宁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到底差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发展迅速?
  在这次一个多小时的考试中,没有老师监考,也没有人作弊,只是每个学生在卷子的空白处,写上一句为自己诚信而负责的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在其他美国同学眼中十分正常的事情,极大地触动了唐宁,也让他找到了那个问题的部分答案——信用。
  在美国唐宁看到,美国人彼此信任,办事效率非常高,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交易。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大家互相揣度,就是在一起吃了多少顿饭,也不能排除交易的欺骗性。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随之提高,大家都活得非常累。
  第二件事是,1997年通过在美国攻读经济学时的导师,唐宁认识了“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教授。听说尤努斯在孟加拉创办格莱珉机构,专门把钱借给穷人,唐宁非常吃惊:“一文不名、没有任何抵押资产的穷人,怎么可能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
  唐宁得到机会亲赴孟加拉一探究竟。在孟加拉贫困的乡村,村民们5个人结成一个信用小组,借款后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最终实现每个组员都按约还款,如果其中一人违约,整个小组都会遭到不良信用的记录并为之负责。
  唐宁顿时领悟到,这其实是一种极佳的风险防控方式。
  后来,在格莱珉总部,唐宁惊奇地发现:其还款率高达98%。“原来穷人的信用并不比富人差,他们之所以没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
  两件往事震撼了唐宁,这种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小额借贷模式,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疯长,并最终在中国本土演变为相对成熟的“宜信模式”。
      尤努斯模式的中国试验
  在创立宜信之前,唐宁主要从事对早期创业公司的投资、孵化工作,涉及领域包括互联网、教育培训和金融服务,其中就有以前亚信公司的老同事创办的、培养高端IT人才的达内培训学校,以及培养游戏产业人才的游戏学院。
  2006年,这些教育培训机构遭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潜在生源,因为暂时凑不够学费,而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唐宁听到一些家长和学生反映:有没有可能分期付款交学费,先培训再交钱?甚至培训之后找到工作再付学费?
  这一契机一下激发了唐宁的思考:何不就此尝试一下尤努斯的穷人小额信贷模式?关键之处在于:在学校这个平台上,学生们的信用风险可控程度非常高,这两所职业培训机构的高就业率也能保证学生毕业后的还款能力。
  于是,唐宁效仿尤努斯模式,私人拿出100多万元,按百分之十几的利率分散开来借给七八十名学生。这次试验的结果令唐宁大为惊奇,每笔贷款都一分不少地收到了还款,没有出现任何一笔死账,还款率100%!
  更重要的是,看到唐宁取得了成功,想到这既帮助了学生们又有不错的收益,学校里的老师和周围的朋友们都纷纷加入到出借人的行列中。
  这立即引发了唐宁更进一步的探求:何不搭建一个第三方的P2P平台?一端是有小额资金需求的大学生、工薪阶层以及微小企业主等高成长型人群,另一端是有闲余资金的人群,他们可以通过把钱借给别人,既帮助了别人又能够获得利息回报。双方通过这个平台的信用审核和风险控制,对接借贷关系。
  这个平台就是宜信公司。“宜信和淘宝一样,只不过淘宝‘卖’的是货物,宜信‘卖’的是信用。”唐宁用最简洁的语言向记者解释宜信模式,“我们不吸收存款,也不发放贷款,就是小额信贷中介。”
  “一对多”的尤努斯模式由此裂变为“多对多”的宜信模式,从商业化的角度,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宜信不管理资金,只管理信用。出借人并非将资金交给宜信,而是直接交给借款人,出借人能追踪资金使用方向,一切都是透明的。宜信提供前期的信用审查、按期回收账款及催收服务,并根据额度、信用水平等条件,向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总共收取每笔借款的1%~10%不等的服务费。
  与银行提供贷款的方式不同的是,宜信促成的借贷交易都是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从细分市场的角度看,作为新型创业公司的宜信,从一开始就避开了与银行等从事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竞争。
  然而,这片蓝海并非风平浪静,一直以来,宜信都必须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借款人守信践诺,让出借人充分放心?.
  两端的风险
  宜信平台上交易的贷款,都是无担保、无抵押的,这意味着它要有很强的风险控制体系。
  在借款人业务端,宜信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了各种信贷服务业务,比如针对学生的宜学贷、针对工薪族的新薪贷和针对微型企业的助业贷,其中最高额度可达30万元。
  一走进宜信公司的门就有一排单独的房间,每一笔客户的信用审核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宜信的审核人员会具体询问借款人是否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否有一份相对于还款充裕的薪水,是否在所在的城市有稳定的居所,是否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活圈等等。这些要素加在一起,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否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否具有还款的基础条件。
  实际上,宜信对于借款人的审核通过率在20%,可见其审核流程的严格。
  相比银行同类借贷业务,宜信的风险控制更深入、更严密。比如助学贷款,银行对大学生的贷款通常是“几年不管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再还款”的模式,而宜信则要求借款人在借款以后的当月或次月就开始分期偿还。如果学生有还款能力,那他就是借款人,否则就由其家人担任还款人。
 尽管宜信牢牢地控制住了借款人的风险,但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它如何取得平台上的另一端——资金出借方的信任呢?
  在出借人业务端,宜信推出P2P信贷理财模式宜信宝,年收益可达10%。年收益比银行理财产品高,流动性又与房地产投资相仿佛,这样一来对于有闲钱的人来说,宜信宝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问题只剩如何防控风险?
  首先是风险分散。由于宜信平台促成的都是小额信用贷款,大部分的额度都在两三万元,出借人会分别借给许多不同的人,而借款人的钱也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出借人。比如出借人借出1万元,这一万元可以按每人100元的标准借给100个人,这样风险就被极大地分散了。“因为它额度小,如果借给多个人的话,有一两个人出现信用风险,是完全能够承受的。”唐宁说。
  其次,宜信组建了专门的催款团队,其通过电话、上门,甚至律师函等方式催促借款人按时按约还款。
  最后,宜信还有“还款风险金”机制。公司从其服务费收入之中拿出一部分来,放到一个专门设立的还款风险金账户,一旦有违约行为发生,可以用这个账户的资金对出借人先行赔付。
  这笔风险金的规模是宜信平台促成的所有借贷额的2%。“只要我们能够把风险控制在2%以内。所有的本金和利息都是100%能够得以保护的。”唐宁说。
  宜信的违约率一直控制在1%以内。而且唐宁认为,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边际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如今宜信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包括出借人和借款人在内的客户规模约在几万人左右。
  农村试验场
  宜信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要实现“普惠信用”的理想,只有投身到更广阔的中国农村中去。
  早在10多年前,经济学家茅于轼(博客)首先在山西临县设立了第一个小额贷款试点。随后,社科院、妇联、商务部等机构相继在一些地区设立基层扶贫组织,面向农村人群发放小额信贷,资金来自于定向划拨、基金会和社会投资等。
  但问题是,为什么小额贷款的金融体系做了这么多年,规模一直都很小?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300多个致力于扶贫的小额信贷机构,但是由于没有寻找到良性的资金运作方式,这些机构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做法太‘阳春白雪’,只是小圈子里的人在关注和了解,并不是商业化运作。”唐宁决心借助宜信平台的聚集效应,用P2P的模式来打造一种造血式扶贫。
  2009年初,宜信推出了“宜农贷”业务,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宜农贷平台,有爱心的出借人以100元起,直接、透明地将富余资金借给那些远在贫困地区、需要贷款资金支持的农村借款人,天南海北几个人凑在一起的一笔一两千元的资金,就能改变一家贫困农户一生的命运。
  跟城市借贷人必须逐一审核不一样的是,宜信不可能在广袤的农村,挨家挨户地审核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为了控制风险,宜信对扶贫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了筛选,找出连续几年还款率100%的几家机构。在实际的助农贷款中,宜信并不直接跟农民接触。
  宜信的具体做法是:先和当地的扶贫社或妇女持续发展协会等组织联系,让这些组织提供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名单,采取五户联保的形式组成担保小组,再将这些资料在宜信网站上公布,通过这些信息,出借人可以自行选择借款给哪些农户。
  目前,宜农贷主要跟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四个省四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额信贷助农组织合作。针对农村的出借人达到2000多人,借出金额累计近200万元,出借人的年回报率大概在2%左右。
  2009年,唐宁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尤努斯,在一个小型交流会上,尤努斯一段话至今让唐宁记忆犹新:我不停地在尝试,人们一直都在争论,但我会继续下去。如果我成功了,请他们停止争论加入我;如果我失败了,那我会加入他们去争论。
  实际上,2008年宜信的营业额增长了500%;2009年的增幅也达到400%,营业额达千万元级别,并实现收支平衡。这一切让唐宁坚信“宜信的这门信用生意将越做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