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国美夺权战溯源:江湖恩怨与人心向背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2/1388411.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北京
黄光裕与陈晓的决裂,让国美这艘中国家电连锁业“第一航母”的去向再度存疑。
黄氏家族与国美现高管层展开了公开的董事会掌控权争夺,在这场决定国美 “维护家族式企业传统”还是“走向真正的公众公司”的对决背后,诸多江湖恩怨与人心向背也渐渐浮出水面。
和敬往事
黄光裕与陈晓,两位家电连锁业风云人物间的恩怨可谓跌宕起伏,甚至被有些业内人士评价为近似“现代版勾践复仇”。
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拉开了其并购大潮的序幕。陈晓从中国家电业第三强永乐电器董事长变成了昔日死敌黄光裕手下的职业经理人。
据国美内部人士描述,黄光裕一向霸气十足,但对“归顺”的陈晓却十分“给面子”,两人甚至惺惺相惜。一时间,黄光裕从资本层面制定国美战略,而陈晓则主 管公司具体业务执行的组合颇为业内所看好。在2006年秋季,国美、永乐联合对苏宁进行“围剿”的战役里,黄光裕、陈晓一唱一和,共同呐喊,也显得颇有默 契。
有意思的是,被称为“眼光能令人不敢出声呼吸”的黄光裕,尽管权威意识浓厚,但对陈晓的意见却十分重视,对其提出的反对意见也不以为忤。
这一边,陈晓对黄光裕也表现得敬重有加。此前数年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陈晓多次表达出对黄的敬意以及与黄之间的友谊。甚至在黄光裕出事后,直到此次公开决裂之际,陈晓对其的称呼也一直都是“黄总”。
不过,这一团和气存在一个前提——黄光裕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其对国美的掌控权威。
此前业内曾流传一则轶事:只要陈晓在北京办公室,黄光裕就会特地让自己家的厨子每日给陈晓做四菜一汤送去,风雨无阻。而这也被解读为黄光裕一来对陈晓表达关心,二来则是提醒陈晓“你正端着我给的饭碗呢”。
这种解读虽然带有些许戏谑,不过也从侧面反映了黄容不得陈晓有僭越之心。
决裂内幕一:
股权激励 陈晓“绑住”管理层始料不及 黄光裕低估量刑?
得到高管团队的支持,是在贝恩资本力挺之外,陈晓对于“战局”最大的底气。
彼时,2006年,永乐被国美收购后,陈晓孤身一人北上出任国美电器总裁,7位副总裁均为黄光裕多年旧部。此时,在“陈黄决战”之际,国美的一众黄氏旧 部高管,要么站出来“挺陈”,要么选择沉默,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高管层显然已通过国美的公告作出了他们的选择——支持现有董事会的构成和决定。
高管层人心向背,颇值得玩味。
业内普遍的共识是,国美于去年7月启动的一项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于其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去年7月,国美公告宣布了一项股权激励方案,覆盖了分公司总经理、大区总经理,以及集团总部各中心总监、副总监以上级别,共惠及105人,有效期为2009年7月7日起的10年,最早的行权日期在今年;总金额近7.3亿港元,为迄今中国家电业股权激励之最。
此前的永乐时代亦是管理层集体持股,陈晓在国美困难时期让国美高管们首度分享到国美股权。
“相比黄光裕,陈晓更懂得分享。”业界如此评价陈晓这一举措,这也成为其争取到国美高管层信任与支持的关键性举措之一,为高管们带上了“金手铐”,将他们与国美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而在此之前,黄光裕宁可对高管们许以高薪,也不肯给他们染指股权的机会。
而在陈晓成功完成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同时,黄光裕方面,却是面临着“未知”的命运。
有消息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黄光裕原本预计自己或被判7~8年,但一审判决其获刑14年,这大大超过了其心理预期。“黄光裕有意要彰显自己对国美的控制力,希 望国美能以公司的龙头企业地位和综合社会影响力去博得司法部门对其量刑的重估。”该人士认为,但国美此前因黄光裕事件仅被罚500万元,对公司影响并不 大,而陈晓团队刚刚带领公司初步扭转了颓势,“很多人无疑并不愿在这时再将国美与黄光裕的个人责任捆绑在一起。”
人们可以看到,国美高管们的态度、角色随之发生变化。
原本十分低调的国美新任总裁王俊洲现在频频出面。王俊洲此前为副总裁,黄光裕被抓之后曾将代理签字权交予其和另一位掌管人事的副总裁魏秋立,王、魏二人 因此被视为黄氏心腹。然而自王俊洲从陈晓手中接任总裁一职后,他站到了陈晓这边,即便是在5月份陈、黄初战之际,王俊洲与魏秋立均投票挺陈。
对于黄要炒掉陈晓,王俊洲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失望的决定。在总裁职位交接之时,他给予了陈晓“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出色的有感染力的领袖人物”,是“值得信赖的同事和亲密朋友”等高规格的赞许之词。
在2009年初,从国美上海大区总经理离职,出任国美母公司鹏润投资董事长的告别晚宴上,黄光裕的妹妹黄秀虹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我在国美 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我的二哥黄光裕,还有一个就是李俊涛。”坐在一旁的李俊涛则立即回应称其“好妹妹”,两人随即拥抱。
这或许是黄氏家族在公开场合与国美原高管层最后一次展现如此亲密态度。而现在,追随黄光裕近20年,在国美内部以能歌善舞、才智出众被冠以“小李飞刀”之名的李俊涛,似乎也与管理核心渐行渐远——此前,李一度被视为黄光裕可能的接班人之一。
目前李俊涛仍主管着国美与供应商的大单协议签订,但据一家白电巨头销售总经理透露,李过问的合同仍需经王俊洲或陈晓等批准,“这与苏宁那边由主管采购营销的总裁金明基本能直接拍板颇有不同。”
主管职权内容悄悄变化的高管还有国美副总裁何阳青。就在“陈黄决裂”之际,他也突然不再担任负责多年的新闻发言人角色,接替这一事务的是一个叫做赵彤的陌生面孔。
日前,媒体传出消息称,国美内部正进行“统一思想运动”,在全国视频会议上,高管层被要求一个个“站队”。一位国美人士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属实。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称,“陈晓要求高管表态?是高管们要向陈晓表态吧?”
决裂内幕二:
三员女将 黄氏家族欲“翻身”站队扑朔 机构股东定乾坤
在与陈晓公开决裂、高管层多年旧部大多“倒戈”之后,决意“鱼死网破”的黄光裕目前能够信赖和依靠的或许还是黄氏家族的成员。
哥哥黄俊钦同样身陷囹圄,黄氏家族剩下的是两个妹妹——黄燕虹和黄秀虹。2009年初,黄秀虹入主鹏润投资出任董事长;而此番黄光裕亦提名黄燕虹进入国美董事会。此外,黄光裕的妻子杜鹃获刑3年零6个月,目前剩下1年左右刑期,如果减刑,则出狱之期并不远。
未来数年,黄氏家族的财富大厦,将依靠这3位女人来支撑。其中,黄秀虹在国美系统中被称为 “小黄总”,性格与其兄颇为相近;黄燕虹虽然远离国美多年,但黄光裕的妹夫张志铭却是一位悍将;黄的妻子杜鹃此前多年在香港打理国美及黄的投资业务,对国 美系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对于黄氏家族而言,在黄光裕“出事”之后,国美最高决策层未有家族成员出现,是其眼下被动的重要原因。
黄光裕于2008年11月被抓后,国美立刻成立了陈晓、王俊洲、魏秋立三人组成的“决策委员会”,成为国美动荡期间的权力中枢;而黄秀虹当时仅与副总裁李 俊涛、牟贵先、孙一丁等11位国美电器总部及大区高管,成为“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总部和全国各地分部的日常经营与管理。
随后,黄秀虹入主鹏润投资期间,国美即有消息称,其同步加入国美的“决策委员会”,不过这一消息既未见诸国美公告,亦未获黄秀虹本人确认。时隔大半年,即去年7月,何阳青对《每日经济新闻》明确否认了这一说法。
“在陈晓领头之下,国美是在一群外人掌舵之下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并已出现了掉头向上的趋势;加上贝恩资本的引入,黄家对国美的控制力无论是从实际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已被空前削弱。”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表示。
不过,黄光裕手中仍有可观筹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黄光裕夫妇持有的33.98%的国美股权,若再购股票超过34%并非难事;一旦如此,黄光裕夫妇即可以否决公司需经三分之二股权同意方可通过的决议。
同时,国美电器目前仍有包括上海等地的300多家门店尚未纳入上市公司,黄光裕所拥有的这部分资产、年收益等,加上黄秀虹掌握的鹏润系资产及其产生的现金流,让黄氏家族仍握有翻盘的本钱。
目前业内已传出消息称,鹏润旗下的地产项目可能被黄氏家族出售以换取现金。《每日经济新闻》昨天试图电话采访黄秀虹本人,但其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针对黄光裕的筹码,陈晓、贝恩等“倒黄派”亦有后手——贝恩资本在最迟9月举行的国美临时股东大会前将行使债转股权利。
此前,黄光裕得以在5月股东大会上赢得多数支持,原因之一即为贝恩尚未启动债转股。实际上,包括此番公开决裂,陈晓、贝恩均已多次低估了黄光裕捍卫其掌控权的决心,这也是贝恩之前仍在权衡行权的原因。
不过这一次,陈晓已放言“最多那条鱼会死,而网不会破”,媒体亦报道贝恩即将做好在股东大会登记日前债转股的准备,且执行几率较大。
此外,争取其他机构股东的支持将左右着这场“陈黄大战”的结局。有意思的是,两派人马均宣称已获得机构们的支持表态,由此,这场战局更显扑朔迷离、悬念丛生。
旁观者说
“黄氏国美”与“陈氏国美”
无论是黄的强悍霸气,还是陈的隐忍、老谋深算,在“黄氏国美”和“陈氏国美”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中,很多家电业高层均对陈晓团队带领国美渡过最艰难阶段的表现表示了赞许。
“他们确实不容易,若非有陈晓等核心高管当时一面安抚供应商,一面寻求投资者救急,国美离倒闭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一位彩电行业高管人士对《每日经济 新闻》表示,家电供应商们发现,过去一向强势得几乎霸道的国美,开始变得比以往温和了很多。去年三季度,国美开始清理过往向供应商乱收费的行为,尽管一些 卖场费用仍需收取,但由于记入了合同,账目开始变得清晰可查,供应商们摆脱了以往被国美地方分公司随意索要费用,以至于到最后自己都很难弄清经营账目的尴 尬。
此外,供应商们还能感觉到,国美与他们的沟通开始变得主动而顺畅起来。“陈晓更有意识,也更善于与家电企业主动沟通,更会倾听意见,”上海一家厨电企业老总对记者表示,陈晓的沟通在安抚供应商,避免国美被挤兑货款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认为,除了国美当时的处境之外,陈晓本人的性格也是国美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把老永乐的一些好的风格带到了国美,相比黄光裕,陈晓要谦和得多了,而且沟通过程顺畅多了。”
“陈晓做事需有七成把握,而黄光裕只要有三成就已经出手了。”前述彩电业内人士认为,在家电连锁业的高速扩张期,黄光裕的行事风格往往能够打破常规,带 领国美狂飙突进;而在国美通过一系列扩张并购达到如此规模、家电连锁业开始进入追求单店效益时代后,陈晓经营细致、长于守成的风格或许更适合如今的国美。
甚至国美竞争对手的一位高层亦对《每日经济新闻》表达了对陈晓的赞许。据其观察,关于调整业务方向、强化效益提升的思路,陈晓要比黄光裕更为清晰,“国美的气质甚至也改变了不少,现在的竞争更为规范化,相比当年火药味、草莽味都消退了不少。”
此前在让位总裁时,陈晓本人就曾对《每日经济新闻》强调其观点称,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在“黄总”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他都必须选择后者。
“因为,国美电器是家上市公司,不属于黄光裕个人或他的家族,”陈晓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26

国美夺权战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741.html

8

月6日上午10时,北京国美电器总部鹏润大厦18层的大会议室里,坐满了财务、物流、门店运营、行政等各个部门的总监,墙上的液晶屏幕,显示的是上海、广东、天津等全国各个分部总监的实时视频,与会者是这家家电连锁卖场经营体系级别最高的一百余名高管。

1天之前,这家公司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对公司的间接持股股东及前任执行董事黄光裕进行法律诉讼。诉讼标的主要涉及大股东黄光裕于2008年1月及2月前后,回购公司股份(涉及资金24亿港元)中被指的违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责任及信任的行为寻求赔偿。

按照一位与会者的说法,会议的气氛沉闷而压抑。会议由国美电器总裁兼执行董事王俊洲的表态开始,“坚决支持公司诉讼黄光裕”,随后,副总裁魏秋立宣读了一封致全体员工的公开信,表明公司最高管理层对此事的支持态度。

接下来,总部各个部门的总监相继表态,“赞成现任董事会的决议”,而对于各个分部参加视频会议的总监或者副总监,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点到谁谁表态。

这种出于主动或者被动的表态让一些高管感到煎熬:一方是拥有上市公司近34%股份的大股东和创始人,一方是虽持有公司不足2%股权、但获得财务投资者贝恩资本支持的董事会主席陈晓领衔的高层管理团队。他们应该站在哪一边?

国美电器的公告被视为陈晓领衔的董事会对大股东黄光裕之前一项动议的反击。8月4日晚上约7时30分,国美电器接到黄光裕独资拥有并为公司的主要股 东的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要求举行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以下动议的信函:撤销公司今年股东周年大会通过的一般授权,撤销陈晓的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职务,撤销孙一丁的公司执 行董事的职务,但保留他为公司行政副总裁职务,提名邹晓春为公司执行董事,提名黄燕虹为公司执行董事。

两天的时间,一项大股东动议和一则公告,把黄光裕和陈晓推向了一轮对决的舞台中央。

看上去这是一场公平透明的市场较量,但对于黄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难的考验。事关重大,这个曾经的首富家族现在更多的精力要应付黄光裕的二审,同时还要陷身在这场资本市场的斗争中,他们有太多的顾虑和难处。

现在,两个妹妹临危受命,她们却没有像样的智囊团,她们也无法像国美一样掌握舆论。曾经担任国美电器北京分部总经理、华东大区总经理的黄光裕大妹黄 秀虹,后担任鹏润投资的董事长,黄光裕案发后,黄秀虹曾经出现在国美的应急高管团队中。而二妹黄燕虹曾在国美电器的财务部门工作,业已离开国美多年。

黄光裕可能已经不再相信外人,但她们可能算不上最好的选择。因为多年远离国美核心层,对于可能影响到投票的公众和机构投资者,她们很难阐述清晰黄光 裕对于国美的战略看法。现任董事会在这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相比黄家,他们拥有董事会决议、公告,他们甚至会有短期盈利的报表向投资者示好。

如果是在19个月前黄光裕未被羁押之时,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斯时的黄光裕才是国美电器独一无二的领导者。据国美的员工称,一旦黄光裕想好了一件事,或者在布置一件事情时,员工们绝对是鸦雀无声,无条件服从的。

那时的陈晓,与黄光裕可谓相交甚欢。“我是以职业经理人的心态到国美工作的。”在2006年7月的国美永乐合并庆祝大会上,站在黄光裕身边的陈晓一 脸谦虚地对媒体表态。甚至在2008年10月,黄光裕案发前一个月,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关于国美商业模式转型的采访中,陈晓在话语中也时时表露出 对大老板黄光裕的钦佩和赞赏,并表示黄光裕每天仍有三五个小时的精力花在国美电器相关的战略制定上,自己是一个出色而精细的战略执行者。

黄光裕胞妹黄燕虹在发给《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回复中称,黄光裕跟陈晓的合作,始自2006年,国美并购永乐之后,黄光裕邀请陈晓加入国美。因为在 收购的条件中,陈晓承诺要协助“永乐中国”的门店、业务、人员等融入国美电器的管理体系,并且承诺处理永乐中国合并前遗留的财务问题,所以他只身到国美管 理层任职。黄燕虹称,当时,为了体现黄光裕对“被收购的陈晓”的礼遇,同时也希望陈晓作为职业经理人能发挥其行业经验及作用,黄光裕任命陈晓为总裁,并把 陈晓选进了国美电器的董事会。

这段时间是黄与陈之间的蜜月期:尽管黄光裕是老板,但陈晓当时在鹏润大厦18层的办公室跟黄光裕的完全对称,一样大小,装修一样豪华;黄光裕当时的 座车是价值几百万元的迈巴赫,他为陈晓配了同样的座车,一左一右停在鹏润大厦门前的专用车位;黄光裕在任何场合从来不说国美收购了永乐,而是“国美永乐合 并”;黄燕虹的采访答复中称,黄光裕甚至考虑到陈晓是南方人,可能吃不惯北方的饮食,嘱咐家里的厨师每天做饭的时候,多做一份,同时给陈晓送到办公室。

而陈晓亦是兢兢业业,精心打理国美业务:把永乐时尚化门店布局复制到国美,进行国美信息化ERP系统的升级,试着推动国美新商业模式的转型。外界一度盛传当时王俊洲、李俊涛、魏秋立等黄光裕信赖的人完全架空了陈晓的总裁职位,陈晓同样没有表现出对黄光裕的丝毫不满。

现在,昔日的蜜月与情谊早已荡然无存。在黄光裕一方的眼里,陈晓像是一个背叛者,一个篡位的谋臣,他利用黄光裕案发形成的权力真空,引入贝恩作为自 己的外援,利用期权激励方案收买国美旧部,有落井下石之嫌,他可能与资本合谋控制这家黄光裕一手带大的公司;而按照陈晓的说法,黄光裕的一系列动作也将会 把国美带入绝境。他在此前对新华社记者做出回应,称此次黄要求他本人出局,说明自己已经是黄光裕心中最大的障碍。在他看来,黄光裕屡次在股东大会施行否决 权,尤其是在全体股东大会上为一己私利投票否决来自贝恩的三位非执行董事,是“鱼死网破”之举,但结果只会是“鱼死网不会破”。

双方激烈的分歧显现于5月11日的国美电器股东周年大会上,黄光裕在12项决议中连续投出五项否决票,包括否决董事会任命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 三人为非执行董事的议案。国美电器之后紧急召开董事会,由于贝恩入股时曾和国美电器达成一项附带协议,一旦贝恩董事席位因大股东否决原因丧失将触发上市公 司对贝恩的24亿港元的赔偿款项,董事会一致同意重新委任贝恩三名董事加入董事会。就此,黄光裕与陈晓主导的国美董事会及管理层的矛盾公开化。

贝恩资本曾被视为当时国美电器的一个救命稻草。2008年11月19日21时55分,没有任何征兆,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带走协助调查,同时被带走的还有国美电器财务总监周亚飞。

“一些银行停止对我们的授信,大部分供应商都不敢向我们大量赊欠货物,给了我们很大的现金流压力,再加上金融危机影响,市场不景气,2008年当季度的业绩实际上是亏损的。”紧急接手周亚飞工作的国美电器财务总监方巍描述当时国美的处境。

陈晓肩负起总裁的工作,他首先聘请他之前熟悉的嘉诚投资公司来做国美的财务顾问,后来跟贝恩、华平、KKR等投资者接触,希望能够筹到资金,首先解决国美现金流危机。

最终和国美达成协议的是竺稼领衔的贝恩投资,贝恩同意认购国美发行的18亿港元可转股债券,初始转股价每股1.18港元,同时获得在国美董事会3个 非执行董事席位。获得贝恩注资,现金流改善的同时,国美还向老股东以每100股现有股份获发18 股新股,认购价为每股0.672港元,两项举措共筹得32亿港元,初步化解了自创始人兼大股东被捕以来的现金流危机。

但据接近黄光裕的知情人士透露,贝恩入股一事,由于当时黄身在监狱,和外界联系中断,只是通过律师知道此事,他通过律师给国美高管带话,如果公司确实需要资金,大股东可以降低股权,但不能失去控股权。

按照黄燕虹回复的说法,在贝恩入股的整个过程中,黄光裕本人没有直接签署过相关法律文件。黄光裕方面认为,在这次融资中,基本上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设定了多项苛刻的限制性条款,大股东基本被排除在外,没有对贝恩资本设定任何限制性条件。

贝恩18亿港元债务如果全部转股,约占公司股份的10.8%,在董事会有3个席位。大股东多少感受到了贝恩和陈晓如果在董事会行动一致的威胁。

现在看来,尽管当时国美的情况确实危急,但签订的协议确实颇为苛刻,更有说法指责陈晓事实上并没有过多的与其他几家进行深入的谈判,而陈晓给出的理 由则是时间紧迫。需要指出的是竺稼是陈晓私交甚笃的好友。竺稼几年前在摩根士丹利任中国区CEO之时,大摩曾作为承销商帮助陈晓的永乐电器赴香港上市。

此前的董事会中,王俊洲、魏秋立、孙一丁、伍建华都是当年跟随黄光裕一起打天下的旧部,董事会大权还握在黄光裕手中。但贝恩3名董事的进入,无疑将改变董事会投票权的分布。

贝恩入股之后国美董事会推出的高管期权激励计划,则让黄光裕加剧了自己对董事会丧失控制的感觉。

这个高管期权激励计划早在2005年就已获股东大会通过:董事会有权在任何时候拿出期权分配方案,并将其授予给高管,但在黄光裕入狱之前的这几年,他主导的董事会一直没有拿出具体的期权激励方案。

陈晓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2008年底,黄光裕入狱,黄光裕夫妇退出国美董事会,华平投资的孙强退出董事会,贝恩3位非执行董事进入。这一次,陈 晓、贝恩的3位非执行董事,和王俊洲、魏秋立、孙一丁、伍建华几个国美旧部,决定通过期权激励计划。2009年7月7日,上市公司向若干董事及雇员共授出 3.83亿份购股权,有效期10年,承授人将有权利以行权价每股1.90港元认购。

这次期权激励计划共惠及国美高管105人,其中,陈晓2200万股,王俊洲2000万股,李俊涛1800万股,魏秋立1800万股,孙一丁1300万股,牟贵先1300万股,伍建华1000万股。这是管理层倒戈转向陈晓的关键。

陈晓关键时刻合纵连横的本事不是第一次表现出来。永乐香港上市之后与摩根士丹利对赌失败,拉大中电器入伙,即是一例。

黄燕虹在采访回复中称,陈晓主导的国美董事会在高层实施股权计划没有征询过黄光裕的作为创始人和大股东的个人意见。

据称大股东黄光裕通过律师带话后,坚决反对以陈晓为董事局主席的董事会通过这个期权激励计划,因为期权分配的方案,他认为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不是由老板切分期权,而是由职业经理人主导的董事会去切分。

但国美电器副总裁孙一丁对《第一财经周刊》称,期权激励计划授出的程序没有任何问题,不需要提请股东大会或者大股东批准。

股票期权计划无疑是对黄光裕的一次重大打击。这个时候,包括黄光裕入狱后代表他签字的王俊洲、魏秋立,黄光裕时代一手培养起来的管理层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2008年11月黄总出事,一直到今天,董事会和管理层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公司全体股东好,而清除贝恩董事,所有的股东利益都要受损。”国美电器副总裁牟贵先说。

但这些管理层是不是真正坚决地站在陈晓那边并不好说,其中的一部分或许只是出于无奈。一位接近黄光裕的知情人士透露,在对选派贝恩董事进入董事会表决之前,黄家之前与一位董事会的高管做了沟通,他称绝对不会做对不起老板的事情,自己很痛苦,甚至不想担任现职。

但是,他们现在多数都已表态支持现任董事会、管理层。

副总裁孙一丁加入国美已经有十年,他加盟国美之初,国美在全国只有12家门店,今天,国美集团已经拥有1200家门店,同样是国美创业期就一直跟随黄光裕的老员工之一。

但孙一丁显然并不认同黄现在的动作。“大股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公司的发展和他的个人私利完全地捆绑在一起。”

唯一一个始终贯彻黄光裕意志的席位只剩下长驻香港处理上市公司事务的伍建华。在黄光裕案一审检方提供的证据中,伍建华的证词显示,他一直是黄光裕在 澳门赌场的代理人,黄光裕在澳门赌场,输了都写“伍生”的欠条,黄光裕对他一直非常信任。2010年5月11日的全体股东大会上,大股东对贝恩3名董事的 否决投票,就是由伍建华代表发起。

在国美的管理层看来,大股东要求改组董事会的理由并不充分。此前,在8月4日的动议中,大股东以现任董事会及管理团队导致公司业绩不佳为由,要求进行董事会改选。

孙一丁称,2008年11月事出之后,国美管理层面对的是“天崩地裂”的危险局面。而之后,管理层开始了优化调整的收缩战略,关掉部分无效的亏损门 店,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建立以单店利润提升为目标的考核机制,将国美的经营战略由大举规模扩张转变到精细化管理提升单店效益上。

这个收缩、提升单店收益和利润率的政策在资本市场上收获了一份好的报表。数据显示,国美的经营状况从危机之初很快好转,2009年,净利润由 2008年的10.48亿上升至14.09亿,同比增长34.45%,国美的股价很快由黄光裕被抓时的每股1.12港元逐步上升到2港元以上,已经超过推 出期权激励计划定下的1.9港元的行权价。

“这个行业最终的竞争还是单店盈利能力的比拼,而不是谁大谁就强。”国美财务总监方巍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正是大股东黄光裕与陈晓主导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于国美未来发展战略的分歧。

在黄光裕给国美董事会的要求撤掉陈晓董事局主席一职的原因中,黄光裕认为,陈晓主导的董事会,近两年来推行的提升单店效率,放缓开新店步伐的战略要 为国美的增速放缓负责。在2009年年报中,尽管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34.45%,但是销售额426亿,相对上年减少了7.02%,这是国美自创办以来, 第一次销售额负增长。黄光裕主政时期,一直奉行的是高速扩张,迅速做大做强,等规模大到完全压制竞争对手时,再提升经营效率的战略。

可以佐证黄光裕思路的是,2008年黄光裕入狱后,竞争对手苏宁明显加快了新开门店的步伐,在国美调整关停盈利不佳门店的2009年,苏宁实际新开 门店129家,并且制定了2010年新开门店200家的计划。两家公司的规模差距在黄光裕离开的两年迅速缩小:2008年底,国美集团门店总数领先苏宁 488家,而到2009年底,国美集团上市加非上市门店数只领先苏宁259家。

瑞银一位分析师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黄光裕跟陈晓贝恩的组合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在公司战略方面,黄追求的是比较长远的利益,而陈晓方面就 相对近期,“我觉得中国市场现在还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其实国美在二三线城市的店并不多,而且苏宁更趁着黄光裕入狱国美震荡大幅度的扩张自己的势力,单店 的盈利能力的确需要提高,但是不是这个阶段的主题,如果这个时候把精力放在一线城市重要店面的提升上,等国美回过头想要杀入二三线城市,可能就没那么容易 了。”

国美现任管理层也意识到需要进行战略微调。6月29日,陈晓在世博会上发布了未来五年战略规划,订立了年销售额增长15%的目标,计划到2014年,整个国美体系销售额达到1800亿,有效门店数达2000家。

对陈晓来说,那是太长远的事了。目前,董事会必须要应付大股东黄光裕提出的临时股东大会动议。下一步,面对黄光裕弹劾陈晓和孙一丁的动议,根据国美电器注册地百慕大的法律,现任董事会必须在21个工作日内做出回应,如果不做出回应,将在第22天自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在投票驱逐贝恩未果之后,黄光裕已经开始重新研究既能重夺董事会,又不会触发贝恩赔偿条款的做法。据接近黄光裕的知情人士透露,从7月19日开始, 黄光裕的两个妹妹黄燕虹和黄秀虹开始跟以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会高层谈判,希望陈晓、孙一丁退出董事会,大股东要把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黄燕虹和邹晓春选为董 事。一直谈到8月4日,双方彻底谈判破裂,Shinning Crown正式向董事会提出了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投票表决5项动议的声明。

在5月11日召开的全体股东大会上,共约62%的股东参加了股东大会,黄光裕目前持有国美电器33.98%股份,轻松过半数,从而否决贝恩三名非执 行董事。事后,竺稼立即表示,将在下一次股东大会之前债转股,参与投票。如果贝恩转股,将拥有10.8%的表决权,再加上陈晓持有的约2%股份,陈晓贝恩 阵营将会有超过12%的投票权。贝恩债转股之后,黄光裕的持股数将被稀释至31.7%,大股东的投票权明显占有优势。

据Thomson的数据显示,国美股份目前约有近180个投资机构股东,持股合计44.84%。前50大机构则持有超过40%的股权,只有约10% 左右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手中流通。机构中,摩根大通持股9.01%、摩根士丹利持有6.62%股权、富达基金持有5.93%股权,三家总计持 股21.56%。因此,即将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倒陈”和“去黄”的决定权将掌握在众多机构投资者的手中,尤其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富达基金这样的持有 较多股份的机构将成为黄光裕家族和陈晓贝恩联盟争夺的重点。

黄光裕家族和陈晓贝恩联盟现在都对外声称已与相关机构投资者沟通,希望他们投票时支持现任董事会。

“8月23日,我们将发布最新一期财报,我们会用业绩向广大投资者证明,站在现任董事会、管理层一方才是正确的选择。”方巍表示。

此外,利益相关方是否会在二级市场增持国美电器亦受关注。据港交所股权资料显示,8月3日摩根大通斥资1148万港元入市增持国美电器412.9万股,持仓比例升至9.01%。

伴随着对机构投资者与中小股东的争夺,最早可能在9月2日之前,国美控制权的争夺战可能会有一个见分晓的时刻。

决定国美归属的8个问题

黄光裕家族、陈晓贝恩手上各有哪些筹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4

国美夺权战中的黄氏家族底牌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9/146209.html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秋风送凉之前,国美电器(0493.HK)董事局主席陈晓正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8月23日下午,港交所国 美电器2010年中报发布会前十余分钟,未扎领带的陈晓进入会议室,用了三四分钟时间为自己系领带。其后,陈晓在发言中提及,“目前对于我来说最简单的化 解矛盾的方式就是离开,但这并非对公司和股东利益最佳的方式。”陈甚至因此一度声音哽咽,他亲口透露,危急时刻曾以个人资产和股权抵押来换取银行授信,以 帮助国美电器应对2008年11月黄光裕涉案被带走后公司出现的现金流危机。

  对于黄氏家族来说,自8月4日致函国美电器董事会后开始的“战斗”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至于9月28日国美电器将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将是“决战”之时。

  “赌”得小胜, 黄光裕的“赌”性很大

  8月4日,黄光裕发函给国美电器董事局,要求解除陈晓董事局主席、孙一丁执行董事职务,并收回董事会20%股权增发的一般授权。这直接点燃了国美电器创始人、单一最大股东和现任董事会之争的导火索。

   对于这一时点的选择,之所以认为黄仍在“赌”,原因有二。一方面,黄光裕的二审终判本该于此时作结,无奈牵涉面过广,受理其上诉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 出延期一月宣判决议。也就是说,黄光裕及其夫人杜鹃的二审终判将于9月初下达。按照国美电器注册离岸地维尔京群岛的法律规定,国美董事会有权在3周内作出 回应并选定股东会召开时间。

  如果陈晓选择在9月初召开股东会,即便黄光裕现时拥有33.98%的股权份额,亦可能因为应诉和股东会的同期而无法完全兼顾,分心是必然。

   另一方面,更为要命的是,国美电器董事会如果选择在此期间进行20%增发,黄光裕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进行认购,从而使股权被稀释。业内估算,黄若要维持 原有约34%的控股黄金分割点,国美电器增发20%,视认购折让程度不同,黄所需资金当在22亿~35亿元间。虽然8月27日,黄以均价2.42港元共买 入1.2亿多股,占国美电器0.8%的股份,但考虑到黄香港资产被查封、国内二审罚没财产及罚款数额,以及此后屡屡传出的向潮汕商帮筹款等,黄目下可调用 的现金显然并不充足。

  但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局终究没有选择于9月初召开股东特别会,而是将该特别会允许召开的最末时间点定为9月28日。

  不管陈晓是否在“示弱”,“黄陈之争”第一阶段,黄光裕确实是“赌”得小胜。接下来,黄不仅要有足够的心思应对二审终判,判决结果后还有充分的二三周时间去筹措资金、争取其他股东的支持。

  三件要事,既定与变数

  9月28日之前,黄光裕至少要做三件重要的事:应诉、推升其提名进入董事会人选的业内认可度、募资。

  这其中,三件事的密切关联既有定数又有变数。

   提升黄燕虹和邹晓春在业内的认可度,是黄光裕要做但不是最为重要和紧急的事情,一切皆可按部就班。此前,针对黄提名黄燕虹接替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 席和执行董事、邹晓春任执行董事的要求,国美电器现任管理层曾表态认为黄燕虹已离开家电业务数年,而邹晓春则更不具备管理运营经验。

  就此,黄光裕方面8月24日作出了反击。

  黄氏家族当日凌晨发给新浪财经的中报点评,针对国美电器中报数据展开同苏宁电器、国美既往业绩对比,单凭点评,足以证明陈晓等未能保持国美电器领先地位的论断。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该份中报点评的捉刀人正是获黄光裕提名执行董事的邹晓春。而黄燕虹也在近段时间内约见了数家国内财经媒体副总编以上人物。毋庸置疑,黄家正努力扭转大股东对抗公司管理层较之于后者在媒体舆论“引导”上的不利局面。

  此外,另一既定议程是,黄、杜二审将在9月初不公开宣判。为了争取降低刑期、减少罚款额度,黄光裕更换了二审辩护律师,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下称“东卫律所”)合伙人张世国担任辩护律师。

在选择9月28日作为特别股东会召开日期的问题上,国美电器现管理层表示,“如果安排在近日,大股东方面可能会对外宣称现有董事局利用权力特意这样安排,来减少其争取投资者的时间,我们这样安排更是信心的表现。”

  这当然解释得通,但同时亦可理解为陈晓为首的董事会仍需要更长时间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可。8月23日当天,陈晓即在中报会上称,从8月24日开始,将与王俊洲等国美核心管理层开始多日的投资者路演沟通,为9月28日前获得足够支持创造条件。

  募资,将国美电器“工具化”?

  与应诉和推人相比,募资显然是黄氏家族最为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陈晓选择9月28日作为特别股东会召开时间,按其自称是出于“道义”、不授黄以柄,实则以退为进。几乎可以确定,9月28日前国美电器股票增发几成定局。

  国美电器股票增发的前提是公司运营有现金流需要。当下,在中报向好时,国美电器现金流较充裕,董事局当然没有足够的理由进行增发。但最迟至9月中旬,形势就会生变。

  国美电器位列9位核心管理层之一的某副总裁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国美电器关闭门店的网络布局优化调整策略已于2010年上半年完成,下半年将适度开新门店,且目前大部分已签约。

  “都是优质门店,下半年会净开门店120家,其中上市公司80家。”该副总裁说。

  事实上,按照8月23日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的说法,新开店每家虽然仅需100万~300万元,但一线城市的旗舰店每家即需4亿~5亿元投入。其他包括全国及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内部ERP系统改造等每项均需亿元级投入。

  如此看来,国美电器目前较充裕的现金流很快就可能需要通过增发来补充。8月23日下午,记者在鹏润大厦国美电器运营中心7层公告栏看到,8月5日、9日和10日,国美电器有数位助理总监升职为代理副总监。显然,陈晓主导下的快速扩张大旗将很快举起。

  而据记者了解,传说中的黄氏家族潮汕20亿元资金基本不太可靠。至于传说中的大中投资董事长张大中,目前身在国外。其助理回复称,并未见过公司借款给黄氏家族的协议。

  如此看来,黄氏家族账本上可以募资的明面只剩了3处:鹏润投资、张志铭和300多家国美电器未装入上市公司部分。

  张志铭是黄光裕的妹夫,同时也是随其一手创下国美电器江山的关键人物。

  300多家未上市国美门店则是黄光裕的“赚钱之本”。有统计称,2004年7月国美电器上市后,黄光裕通过减持及将门店置入上市公司,累计套现135亿元。陈晓2010年中报会上所称黄光裕将国美电器“工具化”亦有此指。

  更有资深专业人士认为,黄陈之争,表面上是控股权、战略发展路线、业绩等的争夺,实质上是黄能否控制董事会并将门店进行资产置入的定价权之争。黄家当然不会轻易将门店出手。

  反而是鹏润投资集团最值得让人期待。该集团旗下几乎拥有黄光裕的全盘资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5

一場奪權奇襲 加速中纖兄弟分家

2010-9-27  TCM




九月十五日晚上八點,老牌上市公司中纖,緊急發布重大訊息:「王貴鋒先生未經合法程序,假造董事會會議紀錄,推舉自己為本公司新任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本公司董事長王貴增已委請律師對王貴鋒上開不法行為提出刑事告訴及緊急假處分……。」

十五日上午,中纖在經濟部的公司登記,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名字,突然從王貴增變成王貴鋒;幾小時後,又出現上述重大訊息,究竟是怎麼回事?

隔天,事件中又出現第三個名字:王貴賢,他出面「滅火」,向中纖高層及外界喊話:「我一定會把事情處理好,保證讓這件事和平落幕。」王貴賢是中纖集團「大哥」、現任台中銀行副董事長。

王 貴賢、王貴鋒、王貴增,是三兄弟,是中纖前董事長王朝慶的兒子。三個兒子在王朝慶栽培下,均畢業於美國名校,王貴賢美國紐約大學金融財政所畢業、王貴鋒美 國紐約大學MBA、王貴增美國波士頓大學、政大EMBA,三個兒子中,以王貴鋒最晚進集團任職,回台灣前,他曾經在香港百富勤證券的企業融資部門,擔任副 總經理。

埋導火線:老三王貴增任董座救火 王朝慶多年前罹患巴金森氏症,逐漸退出經營核心,多年來以中藥調理身體,病情獲得控制,因為生病,將事業體交給三個兒子掌理。

目前中纖集團旗下的公司,包括了中纖、台中銀行、磐亞、久津、德信證券、德信投信等,版圖涵蓋傳產、金融、太陽能,更和中油等國內企業籌組國光石化,進軍石化上游業。

中纖是集團的核心事業,也是主要控股公司。原本董事長由長子王貴賢擔任,但因中纖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失利,加上本業虧損,導致九十七年度大虧十六億多元;去年十月,在媽媽鄭彩蓮、王朝慶主導下,董事長才改由三子王貴增接棒,總經理則由王貴鋒擔任。

至於王貴賢,則轉往台中銀行,擔任副董事長,因為,台中銀行投資連動債失利,而中纖則投資了台中銀行三成的股權,「奉家族會議之命,出面處理。」王貴賢曾如此說明。

不料,這件人事安排,卻讓兄弟鬩牆,分家戲碼提前浮出檯面。

據了解,王貴鋒、王貴增兄弟兩人個性南轅北轍,王貴鋒霸氣、企圖心強,王貴增幹練、活潑,至於大哥王貴賢,則較內斂。王貴增浮上檯面後,「老三壓倒老大、老二」的氛圍,彌漫集團內,三兄弟的關係開始質變。

老 三王貴增近年在集團的戰功較多,他曾戲稱自己是「滅火隊」,像德信證券爆發久津違約交割案,他奉命接任德信董事長。後來,集團吃下久津,他又擔任久津重整 後的董事長。去年中纖虧損,他又接下董事長,集團「哪裡有事,就哪裡去」,幾乎所有集團旗下公司均歷練過,顯見父母對這位么子很放心。

炸彈引爆:老二王貴鋒總座遭拔除 今年六月十七日中纖董監事改選,王貴增當選董事長,但原來擔任總經理的王貴鋒,卻意外被拔除,不在董監事名單裡,由媽媽鄭彩蓮遞補;改選後,王貴增則董、總雙兼。這次改選結果,讓內部老臣感覺:「有事要發生。」

果然約三個月後,九月十五日,王貴增又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遭董事會解除董、總二職,王貴增怒向法院提出刑事告訴及緊急假處分,透過法律途徑「討回公道」。不過,王貴增的法律動作,卻在鄭彩蓮的眼淚下,暫止。

據了解,鄭彩蓮原本支持老三,但在老二強力要求「分家」,並大動作切割和老三關係下,不得不「妥協」,同意三兄弟分家。

近 日,鄭彩蓮為了兄弟鬧分家的事,非常傷心。據了解,王貴賢已經找來會計師、精算師,針對中纖集團旗下的公司價值,進行評估,由於中纖集團交叉持股綿密,集 團旗下公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股權難分難切,因此,必須找客觀的專家,進行股權重組;中纖集團也計畫拿台中銀行的股權,向銀行辦理質押,預計取得 一、兩百億元資金,進行分家事宜。

分家動向:王貴增吃虧,恐有復仇記

據了解,未來分家的可能方向是,王貴鋒掌中纖,擔任董事長;王貴賢掌台中銀行,董事長黃秀男即將退休,預計十一月由王貴賢接任;至於王貴增,則分到磐亞、德信證券、德信投信,還有久津。

相關人士說,初步分家結果,掌中纖的老二王貴鋒占上風,因為中纖的資產雄厚,近一年來付出不少心力的王貴增較吃虧。

但董事會上比的是股權實力,誰掌握的股權多,誰就掌實權,這次老二能夠迅速取得董事長位子,不排除老大、老二結盟,甚至聯合外面勢力,將老三逐出中纖門外。

這次屈居劣勢的老三,會甘心如此不明不白的離開集團核心?未來會不會有「王子復仇記」?

答案就看這次「家」是否能分得乾淨、清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6

阿里巴巴奪權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616

資本推動阿里巴巴一步步成為一家估值350億美元的公司,但與此同時,馬云和他所創立的公司隨時保持著警惕。現在,控制權被重新掌握到了他們自己手中。

 


  馬云和他創辦的阿里巴巴正在一步步擺脫資本加於其身的枷鎖,5月21日,他們完成了關鍵一步。


  關於這一步的內容是:阿里巴巴集團將用63億美元現金和不超過8億美元新增優先股回購雅虎所持40%股份的一半,即阿里巴巴集團股權的20%;現金的 來源為「部分現金儲備」,「借貸、股權和股權關聯融資」;在新公司董事會中,軟銀和雅虎投票權將降至50%以下,雅虎將放棄委任第二名董事會成員的權力, 同時放棄一系列對阿里巴巴戰略和經營決策相關的否決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將維持在此前的2︰1︰1比例。


  資本對於阿里巴巴的威脅在2005年的一次收購中埋下伏筆,雅虎以10億美元加上雅虎中國的資產獲得阿里巴巴集團39%的股權,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大股東。


  後來披露的協議中同時包括了對馬云及公司管理團隊控制權的保障性條款,如在2010年10月之前的阿里集團董事會席位仍為2︰1︰1,董事會亦無權辭 退作為公司CEO的馬云。在2010年年末,一些媒體重新翻出這些保障性條款,稱馬云和管理團隊有喪失對阿里巴巴集團控制權的危險。


  一位資深媒體人士指稱馬云的一個弱點是過於愛面子。例如,發生在2005年的這項交易應該被理解為,雅虎通過收購阿里巴巴近40%股權成為其大股東。 但在中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馬云在媒體上將其解讀為阿里巴巴集團收購雅虎中國。10億美元的作用對阿里巴巴集團而言可想而知。隨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 淘寶採用免費策略擊敗了當時的C2C巨頭eBay。


  10億美元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通過非公開上市途徑所拿到的最大一筆融資。直到6年之後,京東宣佈拿到了15億美元的新一輪風險投資,才打破了這個記錄。


  根據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鄧鋒的說法,馬云和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的結識發生在由他參與的數字中國第一次論壇上,當時馬云推掉了原定的日程到舊金山參加了這次 活動。「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會很自豪地跟別人說,馬云和楊致遠是在我們的活動上認識的。」但是後來鄧鋒在一個私人場合開玩笑說,現在再提起這件事 時他會覺得有些尷尬,因為他也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那時已經發生了支付寶股權轉移風波。


  接近馬云的人士稱,馬云其實從很早就開始做出全局籌劃。一個例子是,2008年1月,在參加完瑞士達沃斯會議之後,馬云在回程的飛機上向幾位同行的朋 友說,阿里巴巴正在醞釀一個大動作以解決控股權問題,不排除以收購雅虎的方式來完成,他為此籌備了350億美元。此後不久,微軟宣佈意圖收購雅虎的消息, 其446億美元的報價遠高於馬云的設想。「他的全部準備變得毫無意義。」


  發生在2011年5月末的支付寶股權轉移風波則被外界視作阿里巴巴掙脫束縛的激烈一步。「孫正義他(要的)就是軟銀(的利益),雅虎就是(要)雅虎 (的利益),至於誰要對這個公司負責任,他們不管。孫正義有無數的投資,死阿里巴巴一個,他會痛,但對他是一個,而對我們是所有。雅虎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隨後接受訪問時,馬云抱怨說。在馬云看來,正是軟銀和雅虎的不決策與不作為將他逼至轉移股權的一步,以便萬無一失獲得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


  在中國媒體紛紛指責馬云不重契約精神、沒有經過股東同意就轉移了支付寶股權之後,馬云在後來的新聞發佈會上展示了楊致遠對他的支持。但是楊致遠也並非 沒有疑慮。一位同楊致遠相熟的中國商界人士稱,他在支付寶股權轉移事件之後曾接到楊致遠的電話,對方向其詢問此事,抱怨是否是馬云在與政府合謀。該人士在 電話中表示了對馬云的認可,稱馬云不是這種人,而且中國政府也不以這種方式行事。


  在此次關於股權回購的新聞稿中還聲明,「日本軟銀不會參與收購此次雅虎出售的阿里巴巴集團股權。」馬云對孫正義在股權上的強硬態度已經存有戒心,他評價說「他有兩招是天下第一,第一是談判天下第一,第二是鐵公雞天下第一。」


  但是他也公開表示,雅虎和軟銀已經算是很好的股東。他和楊致遠及孫正義都是要好的朋友。當記者問他是否後悔當初出讓那麼多股權時,馬云也以很現實的態度回答說:「也許當初沒有那口水,你就已經死了。」


  2011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吸引到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俄羅斯風險投資公司DST和云鋒基金會在內投資機構的財務投資。


  緊接著,馬云又積極地傳遞出想要收購雅虎的意圖。當然,馬云的最終目的是想要解決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權旁落的問題,而不是要收購雅虎。


  在北京時間5月21日晚間雅虎代理CEO Ross Levinsohn和CFO Timothy Morse參與的投資人電話會議中,雅虎方面稱,雙方通過兩年半的時間才達成了今天的協議。當有投資人問及為何要一次出售所持有的50%阿里集團股權時, 雅虎方面回答說,阿里巴巴方面在談判過程中要求儘可能多的回購股權。


  在今年年初《第一財經週刊》同阿里巴巴集團幾位高管接觸時,他們都承認了這個說法,即排在公司日程表上的第一要務是解決股權問題。


  現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終於告一段落。擺在馬云和他的管理團隊面前的,首先是解決融資問題,下一步則是讓阿里巴巴的股權價值進一步獲得增值,外界相信未 來阿里巴巴會整體上市,儘管目前為止公司對此的回應一直是未有明確計劃。在此次股權回購的同時,阿里巴巴旗下的B2B上市公司正在私有化進行當中。

 

 

 

阿里巴巴如何成為估值350億美元的公司

數據整理|CBN記者 楊軒 李蓉慧


融資歷程


  1999年10月,由高盛公司牽頭聯合幾家基金公司,阿里巴巴引入500萬美元風險投資基?金;


  2000年1月,軟銀注入第一筆投資2000萬美?元;


  2002年2月,日本亞洲投資公司投資500萬美?元;


  2004年2月,阿里巴巴再獲8200萬美元融資,其中6000萬美元來自軟銀;


  2005年8月,雅虎以10億美元加上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獲得阿里巴巴集團約40%的股權;


  2011年11月,銀湖、俄羅斯DST及云峰基金收購價值16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員工和股東持有的股份。


  
軟銀回報


  2000年、2004年軟銀分別以2000萬美元、6000萬美元入股阿里巴巴,持有集團29.3%股份;


  2005年,軟銀將部分阿里股份轉讓給雅虎,獲利1.8億美元;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B2B上市,軟銀套現獲利5.5億美元;


  根據2011年7月達成的關於支付寶賠償的協議,每年按比例分享支付寶49.9%的經營性利潤(上市前 ),支付寶上市後它將獲得5.86億美元至7.58億美元的現金回報;


  按照阿里巴巴集團350億美元的估值,不計算支付寶的利潤分成,並以最低協議回報計算,軟銀的 投資回報率約為145倍。

 

雅虎回報


  2009年,雅虎套現B2B股票獲利1.5億美元;未來支付寶上市後雅虎將獲得7.8億美元至23.4億美元 的現金回報,上市前每年獲得利潤分享;


  按阿里巴巴集團此次的350億估值,以及不計入支付寶的利潤分成並按最低協議回報計算,雅虎的 回報率約為7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5

“國家首席投資官”辭別 中國外管局將再陷“奪權”之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530

因作風低調而得到“隱形人”稱號的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首席投資長朱長虹又一次“隱身”了:本月底離職的原因和日後去向至今不明,也不清楚是否因政治影響隱退。可以確定的是,在他負責管理外儲投資期間,中國減少了美國國債的投資比重,更傾向於比這類債券風險更高、收益也相應更高的資產。而朱長虹的辭別可能使外管局再度陷入與中投的外儲投資權“爭奪戰”。 在向媒體發出的聲明中,中國外管局透露朱長虹卸任是計劃安排, 按照計劃的安排,朱長虹總監在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的工作到2014年1月底就結束了。 聲明評價:朱長虹 在系統建設、資產配置、組合管理、交易執行、研究分析等方面為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做出了重要和突出的貢獻。 君投資本管理中心(Empire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彭俊明曾任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投資戰略師長達8年。他認為: 朱長虹的離開對外管局乃至中國都是巨大損失。 知情者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外管局的工作有保密性質,朱長虹難以掌控外管局的內部政策。而且一些外管局的同事也對朱長虹有些抵觸情緒,將他視為沒有努力通過中國式逐級提拔認可的“空降兵”。 一位中國政府官員就表示: 朱長虹的業績有目共睹,可一直都有人懷疑,日子久了他是否還適合。 外管局的對外聲明沒有暗示任何朱長虹離職的原因,無法確定是否與政治影響有關。不論怎樣,“按計劃安排”離職不能抵消朱長虹缺陣帶來的影響,因為他是真正的中國金融精英。 十年前,中國的外儲尚不足6000億美元,截至2013年年末,中國外儲達到3.82萬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97億美元。 面對外儲如此巨大的增量,外儲保值成為重要的經濟問題。 金融時報分析指出,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CIC)一直在爭取得到更多的外儲管理權。 不過,控制外管局的中國央行並不放心由中投操作外儲的資金,因為財政部主管的中投顯得虛有其名,2007年中投的兩筆投資可以作為例證:投資摩根士丹利兩年多之後浮虧9億美元,投資黑石(BlackStone)三年多以後浮虧約18億美元。 有鑒於此,央行設法讓大部分外儲都掌握在外管局手中,撥給中投的資金並沒有中投期望的那麽多。 外管局2009年聘請朱長虹主管外儲投資其實是一步險棋。當時,除了定期將外儲部分轉移給中投投資之外,外管局並沒有什麽外匯投資的大動作。 朱長虹加入外管局後,外管局開始積極投資美國企業債券與股票、日本股票、日本和歐洲債券。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09年6月30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國外儲的股票投資由原來的780億美元增長到1270億美元,增幅62%。 對於日本股市,朱長虹把握了2012年底至2013年的持續上漲期也值得稱道。 而且,他不僅著力多樣化投資,還籌劃擴大業務範圍,在紐約開設辦事處,旨在投資房地產和私募股權。 在朱長虹的幫助下,外管局扛住了中投“爭奪”外儲管理的壓力。 而且,朱長虹以獲得投資回報為工作重心,這讓外管局免去了其他政治指令的影響。 沒能擺脫那些影響的中投子公司中央匯金就得為擡高國有銀行的股價出力,最新的例子是去年匯金第五輪增持四大行。 Quartz編輯Gwynn Guilford預計,今後,缺少朱長虹掌舵的外管局可能再度與中投發生“奪權”之爭。朱長虹的繼任者要麽像他那樣是金融驕子,要麽就得更願意施展政治手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5

撥開中國燃氣(0384)事件的層層迷霧 -----徐鷹的奪權鬧劇

1 : GS(14)@2011-04-16 14:24:34

撥開中國燃氣事件的層層迷霧 -----徐鷹的奪權鬧劇 (系列報導之一)
2010年12月17日上午,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董事總經理劉明輝和執行總裁黃勇,被深圳市公安機關突然從公司深圳總部帶走。2010年1
月21日,深圳市檢察院、公安局以涉嫌職務侵佔的名義簽發了正式逮捕劉、黃的命令。事發之後,立即在海內外媒體中引起軒然大波,對事件的各種猜測一時間眾
說紛紜。
這究竟是一起普通的經偵案件,還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公司「政變」?如果屬於前者,到底是何人、以何種方式舉報劉、黃二人?為什麼在中燃快速發展、並取得巨大
成績的今天,會發生這樣讓人不可理解的事情?「職務侵佔」通常是指職業經理人利用職務之便侵佔公司利益,為什麼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要侵佔自己公司的利益?如
果是後一種情況,誰才是「政變」真正的幕後策劃者?「政變」的誘因和目的到底是什麼?
由於從事發之日起至今,深圳市公安機關始終拒絕律師關於會見劉、黃兩位的申請,因此中燃公司自身無從對實際案情進行深入瞭解。不過,雖然事件的內情一直籠
罩在層層的迷霧之中,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事件發生前後的一些細節之中尋找其內在的線索與邏輯。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清事件的性質,也有助於認清事件對中燃
未來發展的實際影響。
一、發生在深圳中燃總部的「奪權」鬧劇
2010年12月17日上午,深圳總部各位員工如同往常一樣有序地忙碌著,總裁劉明輝和執行總裁黃勇如同全體員工一樣在處理案頭工作。隨後,二人在總部18樓會議室召開總部部門會議。
上午11點10分左右,中國燃氣董事會副主席徐鷹的司機康延波忽然給公司總部前台打了一個電話,向前台值班人員詢問劉、黃二人此時是否都在總部。前台回答
「都在」。大約10分鐘以後,兩名公安人員來到18樓接待前廳,要求會見劉、黃二人。前台見來者不善,便打通了行政部領導的手機。行政部領導與公安人員在
電話裡瞭解了公安人員的來歷後,前台將公安人員帶到18樓小會議室,由黃總接見,當時劉總在會議室講話。大約10分鐘,黃總電話給劉總,說明公安來人之
意。劉總隨即宣佈會議結束。在劉總見到公安人員後,公安人員以案件協助調查為由,帶領劉、黃離開公司總部。
就在劉、黃離開大約5分鐘後。有三個人悄然而至,其中兩位也是集團的高層人物.當然,這兩位高管最近已有幾個月沒在深圳總部出現了,深圳總部的員工對此都
心知肚明。他們就是中國燃氣董事局副主席徐鷹和集團副總裁徐超平。接下來的事情更加讓人匪夷所思,他們下令將18樓進行封閉,任何人未經允許不准進入18
樓總裁領導辦公區域。同時將劉、黃的辦公室直接上鎖,規定任何人都不准進入兩人辦公室(理由是下午公安就會來搜查,實際上公安並沒有來),並在當日下午重
新更換了鎖具。隨即,徐鷹宣佈劉、黃的司機和秘書被開除,馬上離開公司。另外,他們還安排更換了公司所有四層辦公樓的門禁密碼,上班時間只能用員工卡進入
辦公樓而不准使用密碼,非辦公時間不得進入公司。
當日下午,徐鷹主持召開深圳總部部分高、中層幹部會議(包括企業管理部、人力資源部、財務部和一些部門員工),會議主要包括四點內容:第一,在不遵守任何
上市公司的相關條例,沒有履行任何正規的程序和手續的情況下,就宣佈徐超平出任公司總裁,王晉為公司執行總裁;第二,宣稱前期支持劉、黃的公司管理層和員
工都要被清除出公司;第三,要求保管公司公章的行政部總經理李云松以最快速度趕回深圳(當時在外出差),交出中國燃氣控股及兩個最重要的子公司(中燃投資
和中燃實業)的公章;第四,在公司外網和內網上發出兩篇關於徐鷹以「中國評論」董事長身份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的新聞稿,目的是在集團內部召示徐鷹重新在公司
掌權。
由於事件發生在週五,而週六、日兩天公休,大部分員工和外界都不瞭解中國燃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2010年12月20(週一)上午,在公司總部沒有得到
任何關於劉、黃消息的情況下,處於對股民的負責,公司總部不得不向香港聯交所先口頭作了匯報,隨後發布了「因敏感消息可能影響股價波動,申請停牌」的公
告。當公司總部高管層全力應對此突發事件之時,「奪權鬧劇」卻在繼續上演。
2010年12月20日下午2點鐘,徐鷹在公司深圳總部再次召開部門助理以上員工會議。會前宣佈,參加會議人員不准帶手機,不准帶筆記本,只准聽,不准記
錄的會議紀律。會上徐鷹講到:「首先告訴大家,上週五上午劉、黃被深圳市公安局拘留了,案件非常嚴重。但肯定一點,劉、黃這次進去是出不來了。告訴你們,
這不是我徐鷹干的。我前一段就與他們談過,他們不聽話,進去了吧。我也告訴你們,這是王發輝干的。」接著,徐鷹大講,中國燃氣的發展應當歸功於「中國評
論」以及他個人,沒有中評就沒有中燃的今天,等等。隨即,徐鷹再次宣佈,中國燃氣總裁由徐超平擔任,執行總裁由王晉擔任。其他高管,暫時原地不動。次日,
徐鷹讓集團外派人員全部趕回深圳召開會議,大致內容與週一差不多。
稍微有點法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按照國家現行法律,公安部門在沒有給企業下達正式通知時,案件的內情任何人都是不知曉的。為什麼徐鷹等人卻能夠料事如
神、洞悉一切?作為上市公司的執行董事和董事局副主席,按照香港聯交所條例規定對上市公司董事的要求,上市公司發生重大事件後,要第一時間通報給公司各位
董事並向聯交所澄清事實直至對外披露,而為什麼徐鷹膽敢置香港聯交會條例規定和公司各項規章制度於不顧,迫不及待地私自任命新任總裁、執行總裁?
二、奪權鬧劇的迅速破產
顯然,上述情況是極不正常的。按理說,出現這樣的重大事件,董事局應該立即立即召開特別董事會,成立危機處理委員會,盡快穩定公司的運營。然而,作為董事
局主席的李小云和副主席徐鷹卻不斷推遲董事會的會議召開。他們的理由是中燃沒有劉明輝和黃勇的領導,公司可以照常運轉,這未免讓中燃的員工感到不滿。不
過,從事件發展的後續過程來看,徐鷹一夥人的盤算很快就化為了泡影:
第一,公司於2010年12月23日召開臨時董事會,委任梁永昌先生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委任梁永昌和朱偉偉為公司聯席董事總經理(代理),並成立了臨時管
理委員會管理本公司的營運活動。此次董事會的召開和決議一舉粉碎了徐鷹奪取公司控制權的鬧劇,安定了公司管理層的人心。同時,公司的董事之一馮卓志先生多
次在公司總部公開表示,公司的任何人都不能代表國台辦,這就讓公司員工進一步明了李小云和徐鷹的錯誤做法純屬他們的個人行為;
第二,
在公司臨管會的努力下,公司的管理逐漸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之上,授信銀行的信心得到了穩定。同時,為了早日復牌,臨管會成員向香港聯交所反覆解釋情況。公司
股票在2月1日復盤,雖然股價出現了下挫,但是並沒有出現暴跌的局面,基金也沒有大量拋售股票。截止至2月9日,收盤價為3.13港元,較停牌前的價格
3.39港元僅下跌8%左右,出現類似情況的香港上市公司如新奧燃氣、國美電器在復盤後股價跌幅達30%。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臨管會的工作績效;
第三,公司於2011年1月25日和28日,再次召開董事會。委任龐英學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委任梁永昌和龐英學為公司聯席董事總經理(正式)。這次會議為事件發生後,全面重構公司管理格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儘管在董事會的正式會議上,徐鷹否認自己與「劉、黃被拘事件」
有任何關聯。可是,徐鷹等人對於該事件的反應如此迅捷,如此迫不及待,依然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是有備而來的話,那麼這場風波是否有一些預兆?我們可以從公
司公開的資料中發現一些似有關聯的事實。在2010年9月16日至10月12日期間,公司的股東之一「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徐超平任唯一的公司董事)
在沒有與公司進行事先溝通的情況下,連續三次減持中燃股份,總套現資金達到了18615萬港元(相應地,海峽金融控股對中國燃氣的持股比例從6.75%降
低至5.05%)。此外,在2010年下半年,中燃公司的高管和員工行使的全部12631萬股期權中,劉志和(徐鷹的朋友)一個人行使的期權數,就佔了行
權總數的25%(即3200萬股期權);徐超平也行使1200萬股期權,佔了行權總數的10%。對於具備「先知先覺」能力的徐鷹一夥,這些事實不知道是否
可以被視為對「中燃股票被迫停盤」的「預防性準備」?
看來,要想在深層次上理解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要想正確評價該事件對中燃集團所帶來的影響,就必須要把分析的視野回溯到中燃的發展歷史之中。
(未完待續,請看本系列報導之二)
2 : GS(14)@2011-04-16 14:24:49

撥開中國燃氣事件的層層迷霧 -----徐鷹其人其事 (系列報導之二)
撥開中國燃氣事件的層層迷霧
-----徐鷹其人其事
(系列報導之二)

從2001年開始,劉明輝、黃勇等人開始白手起家創辦中燃公司。歷經九年時間,從一家只有2名員工、8萬元港幣現金的公司,終於發展成一個擁有200多家項目公司、兩萬員工、260億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這一切到底是來自中燃高管團隊無數個晝夜的艱辛奮鬥,還是如徐鷹所言,應該歸功於他和「中國評論」?實際上,無論中燃的輝煌到底應該歸功於誰,「徐主席」的名頭都伴隨著集團的成功而日益響亮。那麼,作為中燃集團董事局副主席、中國評論董事長的徐鷹,按理說應該對香港的法律與上市公司的制度規範非常熟悉,否則如何能夠成為大型上市公司的締造者,又憑什麼能夠身居高位?果然如此的話,為什麼徐鷹又竟然做出了如此悖謬的「奪權鬧劇」?欲「窺探」這個謎題的答案,就需要從徐鷹的以往經歷談起了。

一、徐鷹先生的個人生涯
徐鷹,1962年出生,浙江海寧人。自稱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農經系。畢業後,曾在中國農業銀行廣東分行下屬的一個單位工作。之後,徐鷹從農業銀行離職,在珠海市創辦了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公司掛靠在中央某部委之下),自任總經理。1998年初,中央部委開始政企脫鉤改革時,該公司轉而掛靠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不過,到1999年底,「經科中心」主任李小云才發現,徐鷹的這家珠海的企業,並非如他所宣稱的那樣是「一家優質的企業」,而是一個虧損的「皮包公司」。
自2000年開始,徐鷹在香港以「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名義入股股票代號「0431」的「上市公司」,將該公司更名為「大中華科技」,這也是徐鷹開始與劉明輝結識的開端。2002年,在劉明輝的主導下,「大中華科技」轉而投資並控股另一家上市公司「0384」,同時決策:這家上市公司改以經營中國內地城市燃氣為核心業務,公司更名為「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中燃」的組建終於成為了徐鷹的商業轉機。
2003年,徐鷹又開始接手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的經營。當時「中國評論」的財務狀況十分困難,而中燃的業務卻有了一定的起色。在中燃的支持之下,徐鷹終於獲得了「中評」董事長的身份。從此,利用這個媒體平台開始全力把為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海峽兩岸中的「名人」。

二、徐鷹作為董事局副主席的身份究竟從何而來?
從中燃的年報之中可以發現,徐鷹並不直接持有中燃的股份(但持有期權)。既然自己不是股東身份,那麼徐鷹在董事會中代表哪一位股東?又何以長期擔任董事局副主席之職?
徐鷹的一塊金字招牌是所謂「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主任助理」的身份,這是徐鷹自詡代表「國台辦」的本錢。然而實際上,他根本就不是國台辦的正式編內人員,僅僅是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國台辦下屬的事業法人)的外聘人士。從這個意義上講,徐鷹不僅不能代表國台辦,其實連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也不能代表。
從股份關係上看,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中國海峽旅行社」(在大陸註冊)在香港註冊了全資子公司—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進而代表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持有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目前持有的股份總數為18360萬股,佔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總股本的4.18%。除此之外,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並沒有其他業務。根據香港公司註冊登記處查冊記錄,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唯一董事是徐超平。徐本人兼任中燃副總裁,現主要負責中燃的行政和人力資源管理。徐鷹既不擔任「海峽金控」的實際職務,也不持有該公司的股份。同時,「海峽金控」與中燃之間沒有委派董事的書面協議,也沒有委派徐鷹為中燃董事代表的書面協議。由此可見,徐鷹不能代表作為中燃小股東的「海峽金控」。
徐鷹作為「中評」董事長的身份倒是實實在在的。不過,從公開資料上看,「中評」與中燃之間的關係目前並不密切。儘管中燃持有中評的少量股份,但中評卻不持有中燃的股份。在「中評」主辦的雜誌上,也存在對中燃的少量宣傳,可也並不比其他一些媒體更加頻繁。徐鷹無疑可以代表「中評」,但這又與中燃的董事局有何相干?是否因為中燃的成功都源於「中評」的貢獻?
如此看來,徐鷹在中燃董事局中的尊崇地位著實讓人感到費解!

三、到底誰才是中燃集團的功臣?
儘管徐鷹身兼中燃和中評兩份要職,工作時間裡還是經常在深圳中燃總部出現,但基本上不介入公司的日常管理。在公司總部,徐鷹時常都是把對台的工作掛在嘴邊,大談他對「中評」的貢獻,而不是中燃自身的發展。集團的管理制度體系的構建,與海外投資者和銀行的溝通、談判,職業經理的招聘和培養等等工作,徐鷹都很少參與。在中燃的公司新聞網站上,幾乎看不到任何關於徐鷹參與公司業務的報導,但卻經常會出現徐鷹在中評的各種活動信息。這誠然在集團員工面前顯示了徐鷹的存在,又多少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每週一的公司總部高管例會,徐鷹是從來不參加的。每年為期一週的年會,徐鷹也僅僅是陪著李小云在會議的最後一天才露面。集團近200家子公司,徐鷹很少去;設在北京的中燃華北地區管理中心,徐鷹基本上沒有去開過會,設在上海的中燃液化石油氣總部,徐鷹也基本上沒有去開過會。公司組織的各種員工關愛活動,徐鷹等人也從來都不參加。公司對外接待各種來訪團體,包括項目公司所在地的政府領導,徐鷹也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一般都不屑於參加,這有時會讓公司的高管感到難堪。
在公司發展的早期,公司每年召開兩次董事會,李小云和徐鷹還是來參加的。但是,近兩年來,要麼不參加;要參加的話,有時開完半天會就離開,連陪同那些不遠萬里來香港開會的外國董事吃一次飯都不願意。理由居然是香港不讓抽煙,這種對人對事的態度未免讓外國友人難以接受。
在深圳公司總部,徐鷹的官架子十足。相對於整個公司的高管層,他享受著最昂貴的用車和面積最大、最豪華的辦公室,連食堂做的飯都要有別於公司其他的高管和員工。對於公司的員工來說,一般的感覺是,「徐主席比劉總的官大」。更甚者,大家對徐鷹多少有些懼意。之所以如此,除了為人挑剔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徐鷹有排除異己的毛病。公司員工如果冒犯了徐鷹,往往要面臨著被徐鷹和徐超平(主管人力資源部)開除的風險。
基本不參加公司管理的徐鷹,其本人卻持有約1.95億股的公司期權,在中燃每年領取的工資超過700萬港幣。在2009-2010財年,徐鷹在中燃拿到的實際年收入達到1300萬港幣。和徐鷹相比,作為國家正局級幹部的李小云,其在中燃的經濟收入稍顯遜色,但每年的工資收入也在300萬港幣的水平上。只是不清楚,李主席的這份收入是否得到了上級中共黨委組織部門的批准?
無論徐鷹以及李小云對公司的貢獻大小,公司的高管層都一直很尊重這兩位領導。甚至連李小云的董事局主席的職務,都是劉明輝辭去後讓給他擔任的。為什麼中燃要給予他們極高的物質待遇和禮遇?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此二人欺上瞞下、沽名釣譽,矇蔽了中燃的高管層。在中燃高管層的眼裡,此二人的身份、地位特殊,以為他們就代表了國台辦。但是,真相大白的今天,大家才發現,此二人根本不代表國台辦。李小云尚且可以代表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而徐鷹到底代表誰?

四、徐鷹先生之所長
從徐鷹過往的表現可以看出,他並不擅長企業管理。徐鷹當初在珠海經辦的公司,僅幾年時間就發生內訌,徐鷹為了自已權力慾和控制慾趕走了公司的總經理,使該公司迅速走向破產最後被清盤。徐鷹從珠海公司出來時,只有他、徐超平和兩個司機,其他一無所有。可能正是因為此點,徐鷹從2003年起就不再敢擔任國內公司的董事。
雖然商業才能平平,但徐鷹寫黑信告黑狀的本事卻非同小可。例如:在某城市燃氣項目的競標過程中,由於中燃的標書準備充分,業內對公司印象良好,結果全國專家組給中燃評了第一、某大型燃氣公司排第二。按照評標標準,選前兩名報市政府審定,但最後該市政府還是選了第二名作為中標者。中燃高管層當然對此結果很失望,但市場經濟的規則就是這樣,也只能作罷。但這卻是徐鷹的才華得以施展的機會,他私下寫了一封誣告信,用另外一家大型燃氣公司下屬員工的名義寄給中紀委,狀告該市某領導,並通過非正常管道實現此目的,讓該市領導被審查半年多,最後因查無實據而不了了之。
如今這樣的事又發生在中燃身上了,徐鷹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顧中燃是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監管機構對公司治理有明確的要求,未經過任何授權使用非正常程序就要擅自任命公司核心管理層,還美其名曰是為了公司發展考慮,事實上是置公司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3 : GS(14)@2011-04-16 14:25:02

撥開中國燃氣事件的層層迷霧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系列報導之三)
徐鷹一夥在 深圳中燃總部上演的奪權鬧劇,對於中燃的員工來說既出乎意料之外,但也並非不可思議。在過去的一年中,徐鷹採取種種不正當的手段排擠劉明輝,對於中燃的員 工而言,早已不是新聞了。甚至對於許多大陸天然氣業內人士來說,也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因此,眼下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其實早有預兆,並非空穴來風。這 場風暴到底源起何時?

一、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
徐鷹對劉明 輝的不滿其實可以追溯到更久的源頭。自中燃創業八年以來,公司的戰略規劃安排、日常運營、項目拓展、資金籌集、團隊培養、制度建設、股東關係、政府溝通等 種種工作基本是劉明輝和黃勇帶領團隊進行的,李小云、徐鷹極少參與。這就使得劉、黃二人無論在公司內部的威信,還是在公司董事會中的影響力,或是在資本市 場上的號召力都比較大。這些年來劉、黃的工作成果也得到了業內對他們的尊重,華潤燃氣的領導在一個大會上對劉明輝講:「雖然我們是競爭對手,但劉總你是我最尊敬的人,因為你們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
由於劉、黃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運營對公司的情況瞭如指掌,故對徐鷹等人有時提出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或是錯誤做法給予了否定,所有這一切讓徐鷹心中很不舒服。開始幾年公司正在創業,徐認為公司離了劉、黃不行,所以雖然心裡不滿,但嘴上仍給劉、黃高度讚揚。但當公司渡過08年金融風暴、09年取得歷史最好成績,他認為公司已正常平穩時就開始發難了。用其親信劉志和的話來說:「這場風暴今天不來,過幾年也會來,這是徐心結所至,早晚他都會大鬧一場的,因為他容不下別人,只不過採取的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衝突的導火索是源於徐鷹向中燃的借款問題。徐鷹在深圳註冊了幾家由他實際控制的小公司。公司的註冊資本僅50萬元人民幣左右,分別叫「深圳中評廣告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評網絡諮詢有限公司「和「中評信息(深圳)有限公司」,都帶有「中評」字頭。徐鷹以這幾間小公司為借款人,以服務對台工作為幌子,不斷向中燃借款,並累計向中燃旗下一間子公司借款逾1.05億元人民幣至今未還。這三家公司都是徐鷹安排徐超平以及其他「馬仔」為法人代表,向中燃借款後不久就更換為其他人。目前這些借款公司都未在工商局辦理年檢手續。為進一步弄到更多的錢,徐鷹最後竟開口要求劉明輝再安排1億元借款。為維護上市公司的利益,劉明輝向徐鷹表示,希望給這幾家公司的借款能夠建立規範的賬目和收據。徐鷹因此大為光火,認為劉明輝要調查他的賬目以及他借用款項的去向。這就是劉、徐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二、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自2010年5月以來,徐鷹假借政府名義,集結一些在中燃因表現不佳而受到處分的人員,到處羅織所謂劉明輝的罪名。並且,他未經董事會授權就擅作主張,一度使劉明輝不能正常履行作為公司董事和總裁的管理職責。矛盾公開化後,劉志和親口對劉明輝講:「劉總,你不用想著和徐鷹講公平和正義,如果講公平和正義,根本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他在珠海公司時就是這樣對待公司老總的,他對人很狠,在珠海時員工在樓道里看見他的背影腿就發軟。他是這樣的人,你自認倒霉,想開就算了。」
在劉明輝不能正常工作期間,徐鷹開始裝模作樣地充當起了半個集團總裁。他的第一件管理創新,就是開通一個公司內部公開的「信箱」,鼓勵整個集團的員工都來「告狀」。徐超平也開始準時上班了,也是近些年來唯一準時上班的時期,且破天荒地準時參加每週的公司高管例會。
由於劉明輝不能正常履行職責,公司內部人心浮動。這直接導致了中燃在2010財年(從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的前5個月時間裡,業績出現明顯下滑。這種情況引起了公司董事的憂慮。例如,公司三位獨立董事對公司現狀及董事會不能規範運作極其不滿,表示作為代表小股東利益的他們將會按照公司章程和上市條例的規定採取相關動作,以維護小股東的利益。
徐鷹口口聲聲講他都是為公司發展考慮,但事實上徐鷹多次在公司內部講,「如果劉明輝不交權,我就整死公司,你們(指劉、黃)與公司有感情,我沒有。你們不能不要公司,我可以不要。」從 他的語言和行動看,他哪裡在考慮公司的利益和股東的利益?與此同時,徐鷹對劉、黃二人的排擠在燃氣行業內部早已不是秘密了。在去年北京、天津召開的全國燃 氣行業會議上,此消息已成為與會人員的主要話題之一,燃氣行業協會的人士紛紛向中燃相關人員求證消息的真實性。而中燃的一些競爭對手甚至紛紛向各地政府散 布此消息。面對這種不利的局面,徐鷹一夥不聞不問,只搞鬥爭,根本不管公司業務。
矛盾出現 後,為了大局的考慮,劉明輝依然保持了對徐鷹的尊敬,希望委曲求全。他多次主動找徐和解,但徐拒不見面。徐鷹把劉明輝的責任感和善良忍讓當成了軟弱可欺。 由於徐鷹的年齡較長,劉明輝尊稱他為大哥,而徐鷹卻因此大發雷霆,認為劉明輝和他兄弟相稱是妄圖與自己平起平坐。可見,徐鷹日益膨脹的權力慾、嫉妒心和個 人私慾是引起衝突的真正根源。
為了澄清事實,劉明輝向徐鷹提出,如果徐認為劉有經濟問題,可以當面公開明確指出,也可以向上級領導匯報。但徐鷹卻說:「如果劉明輝敢去北京匯報,黨紀國法處置。」「劉明輝找李小云沒有用,李小云管不了我,他也絕對聽我的。」「劉明輝要不按我的要求辦,我就整死他!」劉明輝去北京向李小云匯報情況後,徐鷹大怒,說:「我一定要整得他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徐鷹的這些言行只能說明他的所作所為僅僅是為了掩蓋其斑斑劣跡,進而奪取公司控制權、謀求更大的個人利益。

三、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為了穩定大局,為了維護公司和股東的利益,劉明輝與黃勇埋頭工作,忍辱負重。例如,2010年7月下旬,劉明輝在香港與高盛公司亞太區高層開會,通過高盛向全球投資人推薦中燃的當天,徐卻在深圳召集公司高層開劉、黃的「批判會」。即使如此,劉、黃得到消息後仍沒有講任何不滿意見。
不過,由於劉明輝和黃勇的實幹和業績,公司董事會13名董事中,除李小云、徐鷹外的11名董事都堅定的支持他們。集團總股份中持股超過60%的海外基金股東也都支持他們。在公司董事會的堅定支持下,劉明輝和黃勇於2010年8月底返回原崗位,重新主持公司的管理工作,徐鷹一夥的陰謀也暫時宣告了流產。
2010年8月30日, 劉明輝正式上班後召開的第一次會議,就是保穩定、講和諧、促發展的動員會,會上劉、黃不談任何與徐鷹的矛盾恩怨,只談公司目標落實和業務發展(事實上, 劉、黃沒有在公司任何會議上和任何幹部談及過此事)。在劉明輝返回公司的第一天,中燃總部的員工歡呼雀躍,各地分公司的員工發來的數百份慰問短信。可見, 公道自在人心。

然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正當中燃員工在劉、黃等高管的領導下,振作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公司運營的時候,徐鷹一夥捲土重來了。善良的人們總是以善意來對待每一個人,換來的卻是更大的災難。本來已經有聲有色的公司經營,也再次遭遇到一場狂風暴雨。所幸的是,所有熱愛中燃、滿懷正義的人們抵擋住了不斷的恐嚇和威脅。他們不會任憑中燃遭受滅頂之災。他們團結一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氣來應對這場危機,並將與邪惡的勢力戰鬥到底,直至取得最終的勝利!徐鷹一夥的陰謀詭計也終將在中燃奮進的道路之上被正義的車輪碾得粉碎!


另附上中國燃氣關於罷免李小云、徐鷹職務的最新公告:

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董事會根據公司細則以多數票分別罷免李先生及徐先生公司主席及副主席的職務,自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起生效。此外,董事會一致同意委任仍然是獨立非執行董事黃倩如女士出任本公司非執行主席,自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起生效。
(未完待續,請看本系列報導之四)
4 : GS(14)@2011-04-16 14:25:14

 撥開中燃事件的層層迷霧 -----當道時見中山狼 (系列報導之四)
開中燃事件的層層迷霧(四)--當道時見中山狼  
  徐鷹之所以可以長期凌駕於公司董事會之上,就是因為他時常打著國台辦的旗號,自詡為代表「台辦」。徐鷹的一塊金字招牌是所謂「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主任助理」的身份,這是徐鷹一貫在中燃集團以及各種場合自我炫耀的資本。然而實際上,他根本就不是國台辦的正式編內人員,僅僅是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的外聘人士。現在,這場騙局終於快到了收場的時候,只是徐鷹卻未必肯就此善罷甘休。
  
  一、徐鷹的奪權「智慧」
  
  在公司發展的創業時期,為了克服重重困難,劉明輝和黃勇以及多位高管日夜殫精竭慮,不僅犧牲了無數的假日,而且多次放棄了個人的收益。在這段時期,對於企業經營一竅不通的徐鷹倒是也無意於搶班奪權。不過,為了挖中燃的牆角以中飽私囊,徐鷹還是經常要給高管層出出難題。每當高管層感到事情難辦之時,徐鷹就會高舉起「對台工作需要的幌子」。當公司渡過了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在09年實現了歷史最好成績之時,徐鷹就開始做起了奪權自肥的美夢了。
  
  徐鷹的奪權「智慧」看似受到了60年代文革的極大啟發。他先是組織、教唆一批人寫劉、黃的誣告信,挖空心思地炮製所謂罪狀;而後利用這些黑材料,糾集自己的手下在公司開批鬥會,搞派系鬥爭;進而,打著代表國台辦的旗號發號施令,置上市公司的管理制度於不顧,把董事會一腳踢開,擅自決定集團的高層人事調整。在2010年6月份,徐鷹就是按照這個套路,逼劉明輝辭去董事、總經理的職務。但他很快就發現劉明輝在公司運營、融資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一旦突然辭職,可能對公司股價的負面影響巨大,於是又逼劉明輝改任副董事長,一年以後再辭職,但不允許劉來公司上班,不給辦公室等。徐鷹的胡作非為踐踏了公司董事會的權威,也引起了公司經營業績在2010年中期的顯著下滑。
  
  此次,伴隨奪權計劃的破產,徐鷹「代表台辦」的外衣也被撕破。不過,徐鷹又給自己製作了另外一道護身符。近日,他在各種場合,到處炫耀他得到了某中央領導的批示,「劉、黃」的實力和他比「相差懸殊」,讓大家看清形勢。由此可見,釋放政治煙霧彈便是徐鷹奪權「智慧」的「精華」所在。實際上,這是典型的招搖撞騙,也再次顯露出徐鷹一貫欺上瞞下的惡劣行徑。
  
  二、徐鷹奪權的「七種兵器」
  
  徐鷹的奪權「鬧劇」是不會輕易落幕的。2010年12月23日臨時董事會前,徐鷹分別找了有關的董事談話,強調了劉明輝的「罪行」,同時威脅董事必須在董事會上按他的意見做出決議。該次董事會後,面對眾多堅決執行董事會決議的董事和公司高管,徐鷹再次顯露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格特質。
  
  兵器之一:拉幫結夥,破壞運營
  
  在12月24號下午,徐鷹在他的辦公室召集了五位公司高管開會,公然強迫公司高管,「只能聽梁總的,不能聽朱偉的」。這顯然是對董事會決議的藐視,更是對公司臨管會權威的肆意破壞。同時,不經任何授權程序和現任管理層的同意,徐鷹指使陳小咪不斷竊取公司內部的各種文件資料,同時派出自己親信徐超平、尚明淮、王晉等到中燃下屬項目公司羅織劉、黃兩人的所謂「罪證」,逼迫項目經理搞檢舉揭發,把不願意同流合污的管理人員盡皆視為異己,欲一一剷除而後快。
  
  兵器之二:威脅恐嚇,挾持高管
  
  為了壓制反對意見,徐鷹不斷在公司總部肆無忌憚地叫囂,「劉明輝最終會成為一個政治犧牲品,鐵定牢底坐穿」,「這次定要置劉明輝於死地」。同時,徐鷹又分別找了數個董事和部分高管仍採取恐嚇、威脅的手段,甚至放言,「如果再不聽話,就去找你的父母」。2011年1月28日的董事會後,徐鷹等人又揚言要對公司新任董事總經理龐英學下手,企圖使用「收拾」劉、黃的手段來迫使公司管理層屈服於他們的淫威,彷彿國家的司法機關就是他們的私家企業。
  
  兵器之三:掩蓋罪證,栽贓誣陷
  
  為了清除異己以及掩蓋自己所露出的馬腳,徐鷹指使他的兩個手下楊曉含和瞿碧波威逼公司總部前台值班的王女士,(1)不能承認徐鷹的司機在公安人員來總部之前給前台打過電話;(2)誣告公司的某高管對她曾經有過非禮之行為。
  
  
  兵器之四:未卜先知,擾亂視聽
  
  在公安機關剛剛向深圳市檢察院申請批准逮捕之時,徐鷹再次展露出他未卜先知的本領,多次在公司裡公開講,「劉、黃鐵定被批捕,牢底坐穿!」徐鷹的司機居然也在公司裡對部分高管放話,「看吧,劉黃鐵定被批捕。你們都要下崗,趕緊去找工作」。
  
  
  兵器之五:欺騙家屬,侵吞股權
  
  徐鷹等人甚至對劉明輝的妻子也進行了多次威脅和欺騙。例如,徐鷹等人就通過王發輝傳話,「只要劉明輝將自己名下的全部公司股權無償轉讓出來,淨身出戶,就可以考慮撤訴」。徐鷹的手下也都先後與她進行了所謂的談判,其核心意圖就是,逼迫她交出劉明輝名下的股權,同時要把若干位堅持正義的董事從公司董事會中清除。徐鷹一夥揚言他們掌握更多的所謂劉、黃二人的罪證,如不答應,就會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公安機關。
  
  兵器之六:誆瞞政府,私賣公司
  
  「劉、黃事件」發生後,公司的運營面臨重重困境。但徐鷹一夥無視公司廣大股東的利益,對經營上的困難不管不問。而他們的肆意妄為則致使公司高管層人心浮動,許多工作計劃均無法落實,整個集團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思如何化解困境,居然多次表示要將公司賣給某大型國企。在不與董事會進行任何溝通的情況下,他們就私下與該國企高層進行協商,要求該國企先收購「海峽金控」,進而增持、控制中國燃氣。他們還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所謂專題報告,並冠之以堂皇的理由:「由於中燃的大股東是外資,威脅了國家燃氣行業的經濟安全」。徐鷹一夥無非是想借用政府的指令使該國企控股中燃,從而實現他們篡奪公司領導權的目的。
  
  
  兵器之七:護衛森嚴,做賊心虛
  
  當然,貌似不可一世的徐鷹,也不時顯露出其外強中乾、做賊心虛的醜態。在「劉、黃事件」發生後,徐鷹來公司深圳總部時,常常帶著2至4個貼身的私人保鏢(非公司人員)。連和公司高管談話,保鏢都站在旁邊,頗有前呼後擁的架勢。在下班時間(包括在夜間),徐鷹的私人保鏢居然也要守衛著他個人的辦公室(無論徐是否在辦公室),同時也守著劉、黃的辦公室。徐鷹到底在防著誰?
  
  徐鷹種種無視公司利益的行徑,使得公司高管層、主要股東以及獨立董事均感到非常憤慨。近日,公司某董事已經致信董事會要求罷免李小云和徐鷹在董事會的職務。徐鷹知曉此事之後,大為惱怒,再次放言,董事會如果敢罷免他,他就要把公司搞垮,並要把劉、黃置於死地,等等。顯然,在這場保衛公司利益的戰鬥中,硝煙還沒有完全散盡。但是,無論徐鷹一夥採取怎樣卑劣的手段,公司董事會和高管層捍衛正義的決心都不會有絲毫的動搖!
  
  另附上中國燃氣關於罷免李小云、徐鷹職務的最新公告:
  
  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董事會根據公司細則以多數票分別罷免李先生及徐先生公司主席及副主席的職務,自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起生效。此外,董事會一致同意委任仍然是獨立非執行董事黃倩如女士出任本公司非執行主席,自二零一一年三月三日起生效。
本主題由 好人好報 於 2011-3-7 06:33 審核通過
5 : GS(14)@2011-04-16 14:25:26

[新聞]撥開中國燃氣事件的層層迷霧(五)——故佈迷陣設毒謀

  徐鷹在公司總部的員工大會上宣稱,「這件事是王發輝干的。」徐鷹果然練就了一身「先知先覺」的硬本領。今年1月,當深圳市公安局開始向中燃深圳總部索要相關材料的時候,的確主要是指向湖北孝感燃氣項目的收購與建設事宜。王發輝何許人也?他與湖北孝感項目之間有什麼關係?真是王發輝向公安機關舉報了劉、黃嗎?
  
  一、到底是誰舉報的?
  
  在「劉、黃事件」發生後,中燃公司董事會與高管層對「劉、黃涉嫌職務侵佔」的問題進行了反覆討論。根據我國法律對職務侵佔罪的定義,職務侵佔罪的侵害對象系公司財物。但截止目前,中燃集團(包括香港及內地項目公司)均未顯示發生涉及劉、黃職務侵佔之情形。首先,董事會向公司主要大股東的董事代表質詢,而諸代表均表示他們從無向中國司法機關舉報劉明輝和黃勇兩位先生有任何侵佔公司財物之行為,相反各股東對劉、黃兩位先生的工作表現一向感到滿意。中燃公司總部及內地項目公司亦從未向中國司法機關報稱自身財物受到劉、黃之侵佔。徐鷹雖然不斷攻擊劉、黃,但也表示自己沒有向公安機關舉報;其次,為了澄清事實,公司於2011年1月邀請獨立第三方的會計師事務所再次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了清查,同樣也沒有發現任何公司利益被劉、黃侵佔的跡象。因此,公司絕大多數董事和高管對於劉、黃所謂「涉嫌職務侵佔」的罪名,均感如墜雲霧。
  
  無論公司的財產在事實上被侵佔與否,如果公司及股東均沒有舉報的話,這樁案件到底是怎樣立案的?按照國內一般的司法程序,「職務侵佔罪」通常需要由公司內部利益相關人士進行舉報,公安機關才能立案偵查。也即,舉報劉、黃要麼是公司本身的行為,要麼就是股東的行為。徐鷹公開宣佈是王發輝舉報了劉、黃,可是王發輝現在與中燃並無關係。他的舉報有效嗎?面對徐鷹的「檢舉揭發」,王發輝很快就向中燃的員工進行了公開澄清,他沒有舉報劉、黃,他沒有向公安機關提供任何劉、黃的所謂罪證,他現在與劉明輝也沒有個人恩怨。王發輝的表態把自己撇得乾乾淨淨。到底是王發輝在撒謊,還是徐鷹在撒謊?如果不是王發輝干的,為什麼徐鷹要一口咬定,這個事就是王發輝干的?無論孰真孰假,無論王發輝是否主導或者參與策劃了該起事件,徐鷹又是如何練就的一身「先知先覺」的硬功夫?
  
  二、王發輝何許人也?
  
  根據深圳市公安局於2011年1月6日所要求資料的範疇及性質,中燃公司認為公安的調查重點在於湖北孝感項目收購及相關施工合同的履約情況。「湖北項目」是指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云夢市及應城市的四個城市燃氣項目及為上述四個城市燃氣項目及安陸市城市燃氣供氣的長輸管道項目,共五個項目。而該項目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王發輝。
  
  王發輝早年供職於中石化,後因表現不佳被辭退。潦倒一時的王發輝,始終尋找著東山再起的機會。2003年,王發輝開始運作上述五個燃氣項目與中燃的合作事宜,他本人也是長輸管道項目的控股股東。自2004年始,中燃公司逐步收購了湖北項目,並於2005年開始取得了控股地位,整個收購過程於2006年全部完成。長輸管道項目是最後被收購的。孝感項目的收購過程嚴格遵守香港和大陸的法律規定以及公司內部的管理制度,屬於公司董事會的集 體決策,並按照香港聯交所的要求進行了市場公告。
  
  為保持管理穩定,王發輝也因此於2005-2007年間任中燃公司副總裁。不過,自2004年中燃開始進入孝感項目後,王本人一直不願意將這五個燃氣項目納入中燃的管理體系。同時,在中燃進入孝感項目之前,王發輝就將網管建設工程發包給了施工單位,中燃完全沒有參與工程的招標,合同也是王發輝簽的。2005年末,中燃公司才將孝感燃氣項目的工程建設和運營統一納入中燃管理。2006年,工程建設大體完工,中燃管理人員花費了10個月左右的時間,對該工程項目進行了決算審核。決算至2007年才全部完成。
  
  在此期間,中燃工程部發現施工單位對工程量及材料單價的報告存在虛高的現象(特別是王發輝控股的長輸管線項目),因此組織工程管理人員多次進行現場覆核和確認,並對施工單位上報的工程決算進行了認真的審查和大幅度的核減(最後的決算比預算壓低了幾千萬)。由於前期的工程質量問題也比較大,中燃工程部要求施工單位返工了多次。整個工程建設的監督及最終決算都嚴格遵守法律的要求及公司的管理制度,最終款項的確認與支付是項目公司的工程部、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中燃總部工程管理部、預算部共同確認的結果。不過,由於中燃工程部對工程的質量和造價非常不滿意,因此全部工程款項的付清又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中燃嚴卡工程質量及造價關的做法是導致王發輝以後對中燃高層不滿的重要原因。
  
  據參與湖北項目收購的公司員工講,王發輝從政府手裡拿孝感項目時,僅僅是與政府簽了一個合同,自己實際上沒有投入註冊資本金,營業執照也是臨時的,沒有辦法驗資。此外,王發輝在中燃進入湖北項目之前,曾誇下海口,保證每年拿到上游用氣指標若干億立方,確保每年下游用氣量達到若干億立方,甚至還與中燃簽了相關的合同。實際上,這些都沒有兌現,僅僅是滿口謊言罷了。
  
  王發輝在中燃任副總裁期間,同樣是劣跡不斷。其負責管理的公司,被劉明輝在集團大會上點名批評。至此,王發輝在中燃已經難以立足了。但當時,徐鷹是完全同意公司總部的意見,贊成讓王發輝(於2007年)辭職的。不過,伴隨著後來徐、劉矛盾的出現,對中燃高管層耿耿於懷的王發輝轉眼間變成了徐鷹的秘密武器。
  
  到底誰從湖北項目中侵佔了公司利益?如果是中燃的高管在項目建設中中飽私囊,為什麼不等到項目收購完成以後再將工程發包?為什麼在中燃介入管理之後,還要壓低工程的造價以及延遲付款?劉、黃之所謂涉嫌職務侵佔罪到底與這個湖北項目有什麼關係?這個謎底還有待於進一步地揭開。
  
  (未完待續,請看本系列報導之六)
6 : GS(14)@2011-04-16 14:25:40

『法律論壇』 [實務案例][新聞]中國燃氣罷免主席 分析(六)(轉載)(轉載)
點擊:15 回覆:1
作者:我的nan人 發表日期:2011-3-14 10:52:00


在董事會處處碰壁的徐鷹惱羞成怒地叫囂,「我絕不會讓你們在董事會上得逞!」徐鷹還有殺手鐧嗎?3月1日夜,一輛車牌號為「粵BKC277」的轎車與中燃某高管自駕的汽車發生衝撞。在車禍現場,「粵BKC277」轎車沒有任何踩剎車的痕跡,就直接撞上了駕駛員一側的車門。該高管隨即被送往醫院。「撞車事件」使召開在即的董事會會議籠罩在一層詭異而緊張的氣氛之中。
一、機關算盡,未料轉眼成空
  當公司董事會中有成員提議,由於李小云和徐鷹涉嫌內幕交易、違背董事操守,應罷免此二人主席、副主席之職,徐鷹頓時就變成了一隻熱鍋上的螞蟻。從來不屑與董事們打交道的徐鷹,此刻卻開始挨個找諸位董事們談話。「你們知不知道我的身份?我代表政府!」雖然政治身份的謊言已經被戳穿,徐鷹依然堅持宣稱自己的官方背景,只是顯得有些缺少底氣。「你們還想不想要公司?你們敢罷免我,我就把公司搞垮」,這一時間成為了徐鷹的口頭禪,也再一次成為了他威脅公司董事的罪證。一言以蔽之,「對不知情者欺騙,對知情者恐嚇」就是徐鷹給董事們所做工作的精神實質了。
  不知是什麼時候,徐鷹私賣公司的計劃流產了。大約是人家瞭解了徐鷹的所作所為之後,就趕緊躲了。於是,徐鷹反覆向董事會強烈要求立即執行自己的期權。在當前的情況下,董事會如果批准任何公司高管去執行巨額的期權,會讓廣大的中小股東怎樣看?會給中燃的形象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徐鷹是從來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的,他原本就沒有把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放在心上。意識到徐鷹的主席高位岌岌可危,連他的司機也感到坐立不安。數日之前,這位司機還神氣活現地宣稱別人會下崗。現在,他卻搶在徐鷹之前,也要求行使自己的期權。然而在此敏感時期,董事會沒有批准任何公司員工執行期權。徐鷹所策劃的奪權陰謀,讓整個集團的每一個員工都變成了受害者,連自己的跟班們也都一併搭了進去。時至今日,徐鷹的一班爪牙終於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不論徐鷹使出了多麼下三濫的手段,指使他的屬下來阻撓董事會的行動,董事會還是如期召開了。面對鐵一樣的事實,徐鷹一夥既沒有勇氣否認自己製造了「劉、黃事件」,也沒有勇氣承認自己製造了「劉、黃事件」,更沒有勇氣來否認自己違背董事操守的種種惡行。在3月3日的董事會上,李、徐二人的職務終於被罷免了!曾幾何時,在徐鷹公開奪權的員工大會上,他的幾個爪牙帶頭熱烈鼓掌,表示堅決擁護徐鷹對公司組織制度的破壞行為。可惜,同賀者寥寥!而今日,當李、徐被罷免的消息傳遍中燃集團之時,奔走相告者廣焉,舉杯同慶者眾焉!真可謂,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
  二、寧負天下人,休為天下人所負
  徐鷹一夥的胡作非為一度引起了公司管理的混亂,使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過去的2個多月裡,徐鷹等人可曾幫助公司穩定生產運營?可曾幫助公司解決債務難題?可曾做好總部高管的工作,安定人心?徐鷹一夥可曾想過,一旦公司陷入運營困境,整個集團近2萬名正式員工的工資福利如何支付?可曾想過,中燃的230多家施工單位的建築工人都可能會拿不到工資,到時會對社會穩定帶來怎樣的影響?可曾想過,中燃在150個城市的燃氣用戶的用氣安全將如何保障?幸好中燃公司終於識破了徐鷹所謂「代表」政府的偽裝,否則徐鷹的為非作歹讓廣大的境外投資者怎麼看,會給中國政府的國際形象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如果徐鷹真得是為了中燃公司的利益,為什麼要任命一個一年到頭都不在公司裡露面的徐超平擔任公司總裁?是因為徐超平有力挽狂瀾的奇才,還是因為徐超平是從珠海就一直跟隨他的馬仔?徐超平除了在奪權鬧劇之中,扮演了一個配角之外,此後又再次在公司總部中消失。他去了哪裡呢?即使沒有登上總裁的寶座,難道身為公司副總裁就不應該為中燃盡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可見,此等樣人除了奪權自肥之外,並無絲毫之念關心過公司的存亡!
  在「劉、黃」事件發生後,作為董事局主席的李小云躲到哪裡去了?他在中燃多年來享受如此高的禮遇與待遇,在公司危難之際做了什麼?你是否見到過李小云在公司總部裡忙碌的身影?你可曾見到李小云公開露面發言維護過公司的形象?某董事質詢李小云,為什麼不與董事會討論,就私自賣公司?李小云的答覆是,解決中燃眼下困難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公司賣掉。敢問,這是一個董事局主席應該說的話嗎?他有何面目面對期盼著中燃美好未來的中小股東?他有何面目面對為中燃日以繼夜辛勤工作的中燃員工?
  在徐鷹一夥的邏輯中,賣公司的「偉大意義」在於「捍衛燃氣行業的國家經濟安全」。既然徐鷹認為外資股東危害了「國家安全」,那麼當初中燃公司在境外配售股份的時候,他為什麼要在董事會決議時投贊成票?為什麼他一邊投票贊成,一邊又偷偷地讓「海峽金融控股」連續減持股票?要捍衛國家利益,「海峽金融控股」難道不應該增持股份?為什麼他減持股票的行為從來都不向上級政府部門匯報?徐鷹到底是要將套現的巨額資金服務於「某項政府工作」,還是要為他已經暗流湧動的奪權陰謀籌措充足的「糧餉「?如果外資股東提高了幾個百分點的持股比例,就構成了對國家安全的威脅,那徐鷹的所作所為又構成了對誰的威脅?
  做人即便無恥,也要有一個限度吧!恐怕,徐鷹一夥首先應該捍衛的不是所謂的國家利益,而是自己做人的道德底限!
  君不見,剛剛被罷免的徐鷹又若無其事地來到公司總部「視察」啦?那神態彷彿是剛剛被選舉為董事局主席的樣子!善良正直的中燃人此刻更要擦亮雙眼,莫要以為徐鷹已經改過自新,不要忘記過去慘痛的教訓。正所謂,「慶父不除,魯難未已」!
  (未完待續,請看本系列報導之七)
7 : GS(14)@2011-04-16 14:25:49

國家幹部求索民營企業巨額股份
中國燃氣董事局原主席李小云、原副主席徐鷹所持巨額認股權收入質疑


中國燃氣的兩位即將被罷免的董事李小云和徐鷹於2010年3月24日,向中燃公司正式提出了行使期權的要求,並在聯交所網站上進行了公告。李小云行使的期權數量是1000萬股,其中,500萬股的執行價格為0.8元港幣,500萬股的執行價格是1.5元港幣;徐鷹行使的期權數量是9500萬股,其中,9000萬股的執行價格為0.71元港幣,500萬股的執行價格為0.8元港幣。如果按照每股3.5元港幣的市場價值來計算的話(中燃股票4月1日的收盤價是每股3.8元港幣),李、徐二人可以在期權行使後獲得將近3億元港幣的巨額財富。從這個情形來看,李小云和徐鷹是否打算趕緊撈足了,就從中燃「撤退」了?不過,對於李小云和徐鷹來講,一個是正式的國家機關幹部,一個是號稱代表政府的「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主任助理」,這筆巨額財富應該歸他們個人所有嗎?

一、李小云的收入問題質疑
作為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的主任,李小云系現任司局級(正職)國家幹部,如此巨額的收入倘若進入個人腰包,的確有些匪夷所思。難道這符合黨紀國法的規定嗎?
這個問題似乎不難回答。根據中共中央於2010年1月18日頒佈施行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李小云的行為已經違反了其中的多項規定。例如,第一條第三款:「在公務活動中接受禮金和各種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第二條第三款:「違反規定買賣股票或者進行其它證券投資」;第二條第四款:「個人在國(境)外註冊公司或者投資入股」。
除了巨額期權收入以外,李小云通過在中國燃氣的職務之便,所獲取的其它收益還包括:(1)在中燃每年領取的300萬港幣的年薪;(2)享受了價值1千多萬的豪華住宅;(3)佔用了價值90多萬元的途銳高檔轎車;(4)個人持有中燃公司擔保的額度為30萬港幣的香港大新銀行信用卡,每年刷卡的消費額度全部由公司報銷。
李小云的這些行為同樣也違反了《廉政準則》的多項規定。例如,第一條第一款:「索取、接受或者以借為名佔用管理和服務對象以及其它與行使職權有關係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財物」;第一條第六款:「違反規定多佔住房,或者違反規定買賣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第二條第五款:「違反規定在經濟實體、社會團體等單位中兼職或者兼職取酬,以及從事有償中介活動」;第六條第一款:「在公務活動中提供或者接受超過規定標準的接待,或者超過規定標準報銷招待費、差旅費等相關費用」;第六條第四款:「違反規定配備、購買、更換、裝飾或者使用小汽車」,等等。
  從《廉政準則》的要求出發,李小云的巨額收入的合法性的確值得質疑。難道黨中央的組織紀律要為他一個人開綠燈? www.6park.com

二、徐鷹的收入問題質疑
徐鷹的公開身份是「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主任助理」(也就是李小云的助理),長期自稱代表「政府」。如果徐鷹屬於經科中心的編制內人員,那麼他巨額收入問題的性質與李小云一樣;如果他不是經科中心的編制內人員,而是經科中心的外聘人員,且代表經科中心長期派駐中燃公司,那麼他所持有的期權是否應視為替「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代持?如果不是代持,那麼基本不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徐鷹,又憑什麼可以獲得如此巨額的收益?如果徐鷹既不是經科中心的編制內人員,也不代表經科中心,那麼他打著代表「政府」的旗號欺騙公司,為個人攫取巨額財富,是什麼行為?
徐鷹一夥中不管公司的經營活動,卻向公司不斷索要期權的人,其實大有人在。例如,徐鷹就為其同黨劉志和索要了數千萬股期權,且在「劉、黃事件」發生之前就執行了3200萬股。這些都是在服務於「政府」的工作需要,還是在中飽私囊嗎?
面對徐鷹多次無理索要期權的行為,中燃高管層不是沒有過反抗。徐鷹對此的回答是,行使期權的獲利不是用於個人目的。中燃的高管進一步追問,為什麼需要如此巨大數額的期權?徐鷹則乾脆說,這些期權是替「某某人、某某人」代持的,你敢不給?徐鷹的這一招的確讓中燃的高管進退兩難,如果不給,那麼萬一徐鷹說的是真事,恐怕會得罪了那個「某某人、某某人」;如果給了,萬一徐鷹僅僅是在忽悠,豈不是上當受騙?麻煩在於,對於中燃的高管來說,又不敢直接去找那個「某某人、某某人」來核實真相,更不能去對徐鷹所謂的「政府工作」刨根問底。
相對於李小云來說,徐鷹在公司的其它各項收入、收益就更加讓人瞠目結舌。其中包括:(1)在中燃每年領取的數百萬港幣的年薪及花紅。2009-2010財年,徐鷹在中燃拿到的實際年收入達到1300萬港幣;(2)享受了價值200多萬元的奔馳豪華轎車;(3)每個月報銷10萬元以上的招待費,逢年過節都要報銷幾十萬的高檔禮品費(如煙酒、補品、高爾夫會員卡等)。不徐鷹個人每年在中燃報銷的各類費用總和在200萬-300萬人民幣之間。
為了堵住公司眾人的悠悠之口,徐鷹經常公開炫耀他的各種社會關係,似乎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比如,在集團的大會上當眾吹噓,自己寫的報告可以送到某某高層領導的手裡。在辦公室裡也懸掛大大小小的若干張合影,以彰顯自己的關係非常過硬。不過,也有公司的員工講,某張、某張合影其實是在某次香港的招商會上,徐鷹趁亂拍攝的,未必真得有什麼「關係」云云。總之,徐鷹耍起這套欺上瞞下的把戲真是輕車熟路、如魚得水。
如此看來,要搞清楚徐鷹巨額收入的歸屬問題,就要先搞清楚他的實際身份究竟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可能李小云是最有發言權的。只是不知道李主任自己是否願意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993

「一國兩制非讓某勢力奪權」

1 : GS(14)@2015-03-30 08:21:34





【本報訊】港獨問題觸動中央神經,張榮順昨在論壇上同時強調,一國兩制既非為某些勢力提供空間,讓他們在港「為所欲為」,也非為某些勢力提供舞台,讓他們有機會「奪取香港管治權」。學聯候任秘書長羅冠聰反駁,一國兩制亦不代表中央可以在港為所欲為,相信一國兩制的原意,是保障港人基本的政治權利。張榮順昨指理解和執行《基本法》要有國家觀念,認為《基本法》乃中國法律,既然在中國領土上實施,故必須也只能站在中國的立場,必須要有國家觀念,以國家為依歸,「既講國家對個人權利的保障,也講個人對國家的義務;既維護香港實行的特殊制度,也維護國家主體實行的制度;既考慮香港本地的利益,也考慮國家的整體利益」。



梁家傑:偽命題恐嚇港人


他繼而指,只有站在中國人立場,才能明確一國兩制「是甚麼,不是甚麼」,從而在根本問題上明辨是非,堅持原則:「(實行一國兩制)不是要給某些勢力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在香港可以為所欲為,損害香港的根本利益;不是為了給某些勢力提供一個舞台,讓他們有機會來奪取香港的管治權,進而把香港變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或者改變國家的根本制度。」公民黨梁家傑指摘張以不存在的虛假偽命題恐嚇香港人,強調沒有人說過要搞港獨。身兼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的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則稱,去年非法佔中事件後,需要就「基本法再啟蒙」,要讓基本法內容走進政府、法院、課堂以至市民心中,強調再啟蒙既是特區、也是中央的責任。■記者姚國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30/190952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38

非執董黃天祐:證監角色沒變 不是「奪權」

1 : GS(14)@2016-08-06 00:31:12

【明報專訊】證監會非執行董事黃天祐昨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即使按現行的架構,證監在雙重存檔下,對上市審批早已操「生殺大權」,因此諮詢文件不存在奪權問題。「證監一直在做龍門,他只是願意走到中場防守,根本沒有改變。」

只是由龍門走到中場防守

黃天祐說最近聽到有強烈的意見反對諮詢文件,「但我聽不到他們講出甚麼道理,他們的說法亦欠缺邏輯。」黃天祐由2012年起出任證監非執董,在2007至2012年則曾擔任上市委員會成員。他認為諮詢文件的改革,只是證監會更早介入討論,令存在疑問的上市個案,可以更快達到共識,縮短申請上市公司等候的時間。「沿用舊制度,上市公司隨時要做多一次核帳才能完成上市審批。」

新制可涵蓋更廣泛意見

諮詢文件提到日後關於上市政策的改動,將會交由8人組成的上市政策委員會討論,黃說這是一個更理想的安排,「以我當上市委員時的經驗,每季要開一次政策會議,一口氣商討20多項議程,根本討論不來。而且日後的上市政策委員會,將包括負責監管的專業人員,意見會更廣泛。」建議中的上市政策委員會,將包括證監會3名代表、上市委員會正副主席、港交所行政總裁及收購合併委員會主席。

黃天祐又說聯交所上市部的工作表現,日後交由上市政策委員會評核亦是一項改進,「莫非大家覺得現時上市部的評核制度理想嗎?」現時上市部員工的表現由上市委員會負責,多年來港交所(0388)一直被批評既負責審批上市又收取上市費,存在利益衝突。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557&issue=201608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373

港證券業協會內訌 主席:不存在「奪權」

1 : GS(14)@2016-08-15 05:24:48

【明報專訊】雖然金融界多個公會均反對諮詢方案,但香港證券業協會則表態支持,指新架構下證監會權力並無變化,「上市合適性」更可為市場帶來彈性,惟強調「披露為本」是本港市場的核心價值,即使改革後亦不可改變。參選立法會議員、身兼協會副主席的徐聯安,則以個人名義反對方案,指內容過於空泛。

副主席:內容空泛 個人名義反對

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表示,新架構下證監會權力並無變化,這是證監會原有的權力,故不存在「奪權」;且證監會將不再就所有非「合適性」個案提出疑問,有助提高審批效率。

繆英源強調,「披露為本」是香港市場的核心價值,任何情况亦不可改變;故上市監管委員會(LRC)就「合適性」作出決定後,必須公開地披露原因,讓申請人知道為何遭拒絕,並決定是否上訴;具上訴職能的「上市監管(覆核)委員會」,其成員必須具有絕對的獨立性及權威性,以對LRC有所制衡。

不過協會副主席徐聯安個人則持反對立場。他稱諮詢文件內容過於空泛,缺乏科學分析解釋新架構所帶來的影響,故文件的細節令行業擔心;而且證監會參與審批牽涉「合適性」的申請,是一種監管為本的原則,而非市場主導,故對文件表示反對。他坦言,證監會現時予人一種「有少少霸王硬上弓的感覺」,但此改革影響深遠,必須審慎而行,故建議延長諮詢期,讓更多人可發表意見。

2016年立法會選舉功能界別金融服務界候選人為張華峰、詹劍崙及徐聯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04&issue=201608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