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姜文壓根不想好好講故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6364.html

當感悟是用大段臺詞的方式展現時,就可以宣告影片的死亡了。

萊塢的“故事之王”羅伯特·麥基給《星際穿越》打了3分(滿分5分),理由是這部電影的故事講得很糟糕,直到最後一分鐘,都沒有遵循講故事的規矩。如果看到了姜文的《一步之遙》,他應該會更生氣,因為姜文壓根沒想過好好講故事。

倒不是說《一步之遙》有多“爛”,只是全片充斥著一種“我不屑於線性思維”的自大感。姜文扮演的馬走日永遠都在出戲,因為他一直都在扮演姜文自己,那個鏡頭外驕傲的、不肯跟人好好對話的男人。

他設定觀眾都是他的粉絲,他肚子里的蛔蟲,了解他的一舉一動,以及吞咽的每一句金玉良言。於是,《一步之遙》忘我地表達,自我地表達,除了表達還是表達,卻獨獨忘記了把故事說明白。

比如,全片的第一句臺詞“To be or not to be”其實“漢化”得饒有意味,但硬是變著法子解釋好幾回,灌輸出姜文雞湯式的人生感悟,卻令人頓生食之無味的雞肋感。首個分場景中的大段對白也略顯莫名:姜文西裝革履、頭發油亮地端坐在靠椅上,以“教父”般的姿態傾聽大帥兒子的“苦惱”。姜文是超級《教父》迷,這段嚴格仿照《教父》橋段,意在抖出一個大包袱,但這個包袱只有“姜文迷”才能接,旁人哪能會意,所以效果並不出彩。

效果打折的原因更在於拖沓。文章扮演的大帥兒子,被一個外國名媛傷了心,所以要“暴發戶”式地花一次錢,以證明自己不是暴發戶,於是輾轉尋求馬走日的幫助。這一段落的用意是為勾勒兩人的乖張性格,並引出全片的高潮“花域選美”。可就這麽個引子嘮嘮叨叨得有三五分鐘,還未高潮就儼然泄氣。

好不容易盼來了劇情小高潮——被外界渲染多時的“選美”,果真精致華美無比,其中的歌舞片段仿若好萊塢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黃金時代重現,競選者的鬥技也火光四濺,可正當大家鉚足了勁頭要等舒淇出來爭艷,並千呼萬喚始出來時,她扮演的“總統”卻“說而不演”,給劇情潑了冷水,直接將大眾引頸良久的期待澆滅。這樣的例子在片中比比皆是,姜文就是不願意按理出牌,要麽筆鋒一轉,要麽劍走偏鋒。你得認真揣摩戲外的他,才能體會每個鏡頭戲內的含義。

但因此將《一步之遙》類比《無極》或《三槍》,顯然是大大低估了姜文的野心。實際上,姜文是很認真、很認真地在做一場前衛的電影實驗,滿屏因而充斥著《教父》的胸花、費里尼的《月吟》、“巨蟒”的後現代、庫斯圖里卡的狂歡,一次次用自己的手法向經典電影影像致敬。臺詞也看得出來打磨良久,甚至還戲仿了大量20世紀初的名言,連馬走日和項飛田在花域總統決選時的介紹語,都借鑒了趙藩為武侯祠題寫的對聯。

但他的問題是荷爾蒙過剩,只見激情卻找不到發泄口。貌似每一個鏡頭都很用力,都有訴求,但卻不懂節制,未能舒緩自如地控制節奏。其實,本就線索完整的“閻瑞生王蓮英案”,既有桃色又有陰謀,在大時代的轉型期,紙醉金迷的舊上海,夾雜著人性的淪喪,堪稱最完美的戲劇案例。但自負的姜文絕不肯照本宣科,他幹脆將其打碎,剝離,重建,並衍生出各種旁枝末節、閑雜人等,無奈基本線索已無法完美拼接。

碎片化的敘事帶來很大一個遺憾:片中的人物多以“臉譜化”面向示人,無暇樹立值得信服的性格特征,被稱贊最多的洪晃和王誌文,也頂多是在圈定的框架中完成了到位的表演,但他們,連同舒淇、劉索拉、那英、文章等角色未能成為合理推動劇情的軸心,最可惜的乃葛大爺,幾乎淪為姜氏作品的段子手和花瓶,能夠被回味和記憶的片段寥寥。

在敘事成為最大的障礙後,姜文不得不在其中抖落個人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而當感悟是用大段臺詞的方式展現時,就可以宣告影片的死亡了!


(編輯:JZ)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