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強聯行陳基強:創業不應趁年輕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796181.html
我從來就不讚同趁年輕時創業的觀點,沒有經驗就去創業其實是一件很難也比較愚蠢的事。」

從打工皇帝到創業先鋒,一條耀眼的上升軌跡構成基強聯行投資管理(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基強令人羨慕的職業生涯,他本人的成功案例或許可以佐證「創業不能太年輕」的觀點。陳基強主張,先用別人的錢來練手,通過努力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內做到頂尖人物。

陳基強概括地認為,基強聯行一直以來的業務聚焦於房地產投行,也就是打造房地產與房地產金融的平台,而未來則將轉向地產資本,通過與前雷曼兄弟及美聯銀行的房地產團隊等夥伴合作,壯大自己的房地產基金運營能力。

從警官夢到從商路

陳基強是印尼華僑,祖上都是做生意的。他對《陸家嘴》記者笑言,有家族基因在,自己做生意成功也不足為奇。年少時他從香港到美國求學,是一名文化交流學生。「因為當時中學裡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新扎師兄》,非常崇拜梁朝偉飾演的警官,因此也夢想成為一名警官,目標是見習督察。但1997年之前,尚屬英國統治時期,考警官需要很好的英文,有三個老外面試你,對我來說很難,所以下決心先去美國練好英語。同時我也在積極準備練習功夫諸如跆拳道之類,並考到了黑帶二段,可以進行二對一的搏擊對打。 在此期間,我摩拳擦掌要實現心中理想。」

但到了美國,陳基強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發現真正能主導社會的不是警官或政府官員,而是生意人,比如美國主導政治和經濟的就是一群猶太人。所以他的志向也慢慢轉到商業上,本科就讀金融專業,碩士則念了國際工商管理專業。

他一直在觀察有錢人做些什麼,研究《財富》和《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前100位的富人,他們在做什麼。「當時IT業還沒有興起,富人的第一桶金都是來自實業。而財富能夠傳承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富人,主要來自金融業和地產界,比如洛克菲勒財團和羅斯福財團等。」

陳基強讀碩士時在美林證券實習,他發現自己做的事就是賣金融產品給中國客戶,當時他並不覺得這事有多大意義。

1994年陳基強決心回到香港,加盟戴德梁行(前身為梁振英測量師行),希冀實現自己心中One of the Few的夢想。為此,他放棄了外國公司的副經理職位和18000港元月薪,而在梁振英行的薪水只有14000港元。但後者在中國內地渠道很好,陳基強認為必須要進入內地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機緣巧合,他進公司才兩週,便被派駐北京工作,在建國門外大街的中糧廣場負責招租。他開始施展身手,打了幾場漂亮戰役,包括幫助建設銀行總行國際部從燕京飯店搬遷到中糧廣場,租了1200平方米的寫字樓和600平方米的商舖,僅此一役便斬獲個人10多萬人民幣的佣金,包括旁邊三棟樓的許多項目也留下了他的商業足跡。

1997年,陳基強來到上海,先後負責了梅龍鎮廣場、香港廣場和招商局大廈等多個大項目。爾後2002年他為戴德梁行創立住宅品牌「泛城」,3年就打平了戴德梁行中介業務收入的業績。

「在戴德梁行我做到3年升經理、5年升副董事總經理的職業發展目標。但我覺得身體裡的血彷彿被什麼東西喚醒了,哦,那就是做生意的願望。恰在那時,我得到了SPG集團及半島酒店的老闆王偉賢先生的支持,無論在資金、項目乃至精神上都給予我諸多幫助。我們經過仔細籌劃,決定拷貝摩根士丹利的地產業務模式,做房地產投行。我堅信房地產發展商必須跟金融打交道,我們一定有出路。」陳基強說。 2002年,陳基強單飛成立了基強聯行。

而今,基強聯行的發展證實了陳基強的判斷,公司有5塊主要業務,累計完成物業交易達500多億元人民幣。

基強聯行是第一個把大投行雷曼兄弟引進中國的公司,另外還為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瑞士信貸、泰國正大集團等國際財團和國際資金進入中國牽線搭橋。此外他們有一個很大的顧問團隊,客戶包括上海地產集團、上海世博集團、杭州城投和和記黃埔等大企業。此外還跟中鐵合作在貴陽開發3萬畝地的旅遊度假項目。

陳基強告訴《陸家嘴》,公司的第二個10年,要主攻「基強資本」,目前公司已經把美聯銀行前大中華區董事區偉明吸收進自己的團隊,與上海城投、國盛集團、天安中國、世紀星源等公司合作成立房地產基金。房地產投行服務是基強聯行的根基,以此為依託,基強聯行會全力進軍房地產基金領域,拓展新業務疆域。

「我們希望幫助一部分人走到國外去,比如紐約、巴黎、倫敦、新加坡和東京等,幫助他們投資和入股購買公司、項目,或是寫字樓。」

基強聯行初創時共有7個人,2008年發展頂峰時在上海、北京、蘇州、杭州、天津和南京都有分支機構,員工規模達到150多人。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經過削減機構,目前有近100人。「今年我們可能會在成都設點,我覺得西部有機會。」

陳基強向本刊記者坦言,他是一個想做事業的人,希望打造百年企業,因此公司也以自己名字命名,這樣就沒有退路也不可能換工作了。「在成立自己的公司前,當時我也算是香港排名前5%的打工皇帝了,有300多萬港幣的年薪。而自己創業後的第一年接到兩單,包括中山公園的園林天下4.5萬平方米的項目和盧灣區的爛尾樓致遠大廈項目,自己賺到的佣金就達到八位數。我知道自己創業的時機選擇是正確的。」

公司發展的高峰是2007~2008年,當時有非常多的國際基金蜂擁進入中國,他們跟基強聯行做生意也很爽快,因為相信專業機構的能力。比如盧灣的匯景天下項目一共有8個億的規模,基強聯行賺了3.5%的佣金,就有3000萬之多。

「但2009年公司非常差,我回想起來最大的痛苦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擴張太快,錯誤估計形勢,導致資金鏈出了問題。到2009年底我們甚至工資都發不出,後來老婆給了我100萬現金,我的兄弟Charles在年會上給了140萬元的支票,才慢慢幫助公司渡過資金難關。」

他強調,自己更看重的是公司而不是錢,因此所賺的大部分錢都投回公司,比如每年要花掉50萬~100萬元投入活動,連續11年,活動場所遍及各地如紐約、新加坡和香港,就是為了做好公司品牌,累計也花了1000萬元。

此外公司非常注重人才培養,有一個專門的計劃,每年從重點大學招收20位實習生,有5個優秀的能留在公司做part-time,其中好的便成為公司新鮮血液,此舉已維持了10年。

「我做企業不是看很小的點,而是注重持續性。員工某一方面做好了,當然可以做其他領域,比如研究做得好可以去做投資,或者物業做得好也可以去做基金。」陳基強對記者表示。

Work Hard,Play Hard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陳基強很認同這句老話,但對他而言幾千萬和幾個億也就是數字上的差別,其實生活品質也差不多。

「我們的公司文化,就是work hard,play hard(努力工作、努力玩)。員工不叫我老闆,而是直呼姓名Stanley,而下午5點半後就是他們的私人時間。我和妻子結婚16年,一直有一個約定,就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工作時間,半夜兩點前不打電話(我經常加班到深夜),爾後每過15分鐘就罰款1000塊,工作超過凌晨3點,沒有正當理由就離婚。而星期六必須陪家人,如果出去一天的話,就罰兩天陪家人。」

陳基強閒暇時間最鍾愛旅行,以前沒孩子的時候一年大約要外出四次旅行,他們夫妻間的規定就是兩次去發達國家,兩次去發展中國家。「世界上必須要去的50個地方」他們已經去了29個。

「現在是一年旅行三次,一次不帶孩子。記得第一次帶孩子去美國,是為了讓他們練好英文語感。今年6月準備去一些歐洲城市,包括倫敦、巴黎、尼斯和布拉格。」

陳基強笑言他佩服的商業人士比較多,比如李嘉誠,「記得他好像說過,假如桌面上有10塊錢,你可以拿走全部這10塊,但最好是拿9塊,要留點給別人。他創辦的長江商學院我也就讀過。此外還有華為的任正非,我很佩服他能夠帶領公司憑自己能力揚威國際。地產界我比較喜歡馮侖,他有思想,也很風趣,而且10句話裡句句都能跟女人搭上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83

基強投融陳詠東:增公屋居屋比例 可穩樓價

1 : GS(14)@2016-09-15 08:08:40

【明報專訊】在本港土生土長、美國接受教育,過去14年於上海建立地產投資事業的基強投融首席執行官陳詠東接受訪問,結合國際視野及內地情况分析本港樓市,提供另類思考角度。他表示,雖然過去10年本港房屋供應高於人口增長,惟期內新增供應由私人單位主導,令部分市民的住屋需求未能透過公營房屋市場滿足,轉為租用及購買私樓,推高私樓價格。他建議,港府未來除了必須增加住宅供應外,亦要提高公營房屋的比例,始有利樓市及社會穩定發展。明報記者 葉創成

在2005年2012年任特首的曾蔭權,近日接受傳媒訪問,回應他任內7年劇減房屋供應令香港樓價高企及市民上樓艱難的批評。他指事後回想,當時因應市况停止定期賣地後,應該更積極開發新地皮,變相承認自己任內的房屋政策確有不足之處。

公私營房屋供應六四比合理

陳詠東過去14年在上海經營房地產投資及融資業務,促成交易額達數百億元人民幣,在上海事業有成,他在訪問中亦分享對本港樓市的看法。他引述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數據,指由2005年至2015年期間,永久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及居屋)的市佔率由48.7%下跌3.1個百分點至45.6%(見圖),令期內樓價升勢火上加油:「過去10年本港永久房屋單位數目由246萬伙增加10.4%至270.7萬伙,人口則由685萬上升6.9%至732萬,房屋供應較人口增長快,理論上並不支持樓價急升。不過由於停建居屋及其它政策的影響,期內公營房屋的比例下跌,私營房屋的比例上升。房地產是給人住的,在理想的情况下,若市民無錢住私樓,可以住公屋及居屋,公營房屋的存在可以制衡私樓價格升勢過急。」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在去年底更新總房屋供應目標,推算2016/17至2025/26年度的10年,公私營房屋總供應目標為4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比4,即當中28萬為公營房屋,私樓目標則為18萬個。陳詠東表示,上述房屋供應目標合理,若能做到的話,未來10年本港公營房屋的佔有率將回升,令樓市更健康。

冀政府落實增供應 長遠樓市重返正軌

陳詠東引述研究機構Demographia的調查報告,指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香港樓價與居民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比率達19倍,在全球排名最高,而其它城市該比率一般只有數倍,指從此可見過去10年本港房屋政策走錯路後,目前最痛苦是香港市民,「大家也明白房屋不可能在短期內變出來的,只希望政府未來10年能夠真正落實增加住宅供應,並且實現新增公營私人房屋6比4的目標,用10年時間令房屋市場重返正軌。」

根據統計署預測,本港在2034年人口將增至810萬,當中約227萬屬65歲及以上人士,佔比高達28%,而2014年有關比率僅15%,可見本港人口老化的速度頗快。陳詠東認為,港府未來10年除了要完成供應46萬個住宅單位外,亦要做早準備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轉變,為市民提供合適的住所:「隨着人口老化,老人家退休後需要甚麼生活環境呢?會否有為其度身訂造的長者屋呢?」另外,他指上世紀80年代本港很多家庭有4名或以上的子女,住宅供應不少屬大單位;但目前大多數家庭普遍只育有1至2名子女,細單位較能符合市民的需求。

小家庭成主流 籲增建細單位

上世紀80年代在香港中學畢業後,陳詠東赴美國讀大學及工作,過去30多年走遍大半個地球,近14年則在上海建立地產投資及融資事業。他強調,房屋政策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香港人本身有沒有競爭力:「你要有才華始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同,而才華是要培養的。」他以演藝事業為例,指上世紀70年代邵氏培養成龍為國際巨星,80年代無綫電視的藝員訓練班亦人才輩出,當時本港娛樂事業風靡亞洲,但近年該兩大明星訓練基地已停運;作為比較,韓國政府於2000年以來一直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很多今時今日的著名藝人從少已開始演戲,韓國目前已成為亞洲甚至全球的文化輸出國,其成功之道值得本港學習。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866&issue=2016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