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金融和咨詢業如何招募頂尖人才?砸錢,狠狠地砸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94

每年校園招聘季,各大公司都會為了獲得頂尖人才在各大高校進行軍備競賽式的競爭。中國如是,美國更是這樣。在美國,銀行和咨詢公司尤其舍得為招聘砸錢,其中有的公司每招一個人的投入高達5萬美元。 和傳統制造業不同,金融、咨詢等服務業是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歸根結底,人才是公司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資源。所以,在各個公司眼中,即便砸下重金,校園招聘仍然是不能放棄的香餑餑。正如一家資訊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所說: “我們喜歡在頂尖高校招人,因為我們知道校園里能夠招聘到很好的人。我們只要投入資源、設置一些篩選標準就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我們很清楚什麽樣的人會有高智商,什麽樣人具備領導力,什麽專業的人合適做什麽…… 我們做校園招聘的年數越久,就越容易得到想要的人才。我們每年都會確保從不同的高校招募頂尖人才。如果幾年不從一所學校招人,那麽再想從那里招到人就很難了。” 為了以下數據可以直觀地展現各大公司對招聘有多麽重視:非盈利組織Teach for America在2011年的招聘預算為3760萬美元。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員工估計,她所在的公司每招一個人的投入為5萬美元。如果你看看大銀行和大咨詢公司的這類支出,你就會發現每年花在校園招聘和新人培養上的錢至少也是好幾千萬。 有一家對沖基金非常舍得在招聘上花錢,他們在達特茅斯學院招聘時,甚至給每位沒有參加他們招聘的人100美元獎勵,只為了弄明白他們為什麽不選擇自己公司。2012年,達特貌似學院的四個致告別辭的優秀畢業生代表中,有兩個去了高盛,一個去了摩根士丹利,一個去了麥肯錫。 每年校園招聘季,各大公司都會為了獲得頂尖人才進行軍備競賽式的競爭。這並沒有什麽錯。每一家私人公司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以期獲得更好的發展。在招聘方面,這就意味著在學校里投入大量地時間和金錢,將全國最優秀的學生收入囊中。 大多數銀行和咨詢公司都會在8月和12月期間對大四學生發出offer。校園招聘文化也為在校生們提供了一個普遍的追求目標,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前輩們步入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軌道時,他們會努力讓自己也變得優秀。 如果你是一家小公司,為了公司長遠發展希望招募一些高素質的畢業生,這絕非易事。 首先,你得提前幾個月下手,因為稍晚一點人才就被招走了。你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召開招聘會,散發工作宣傳冊,在各地的高校之間來回奔走。你還得與各品牌公司的大幅的廣告牌和衣著光鮮的招聘人員競爭。最重要的是,你還要開出足夠有競爭力的薪酬,才能從那些財大氣粗的大公司口中奪食。即便這樣,你最後找到的人還未必能滿足你的要求。 那麽,人才爭奪戰的結果如何呢?下表就展示了近年來美國各大高校在校生的就業意向: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雖然不同學校的專業傾向不同(比如耶魯法學院學生較多,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學生偏多等等),但他們理想工作的行業分布都差不多。雖然畢業後實際的行業眾多,但在校生們的選擇大多集中在金融、咨詢、法律、醫學等六大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27

美國金融和咨詢業如何招募頂尖人才?砸錢,狠狠地砸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94

每年校園招聘季,各大公司都會為了獲得頂尖人才在各大高校進行軍備競賽式的競爭。中國如是,美國更是這樣。在美國,銀行和咨詢公司尤其舍得為招聘砸錢,其中有的公司每招一個人的投入高達5萬美元。 和傳統制造業不同,金融、咨詢等服務業是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歸根結底,人才是公司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資源。所以,在各個公司眼中,即便砸下重金,校園招聘仍然是不能放棄的香餑餑。正如一家資訊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所說: “我們喜歡在頂尖高校招人,因為我們知道校園里能夠招聘到很好的人。我們只要投入資源、設置一些篩選標準就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我們很清楚什麽樣的人會有高智商,什麽樣人具備領導力,什麽專業的人合適做什麽…… 我們做校園招聘的年數越久,就越容易得到想要的人才。我們每年都會確保從不同的高校招募頂尖人才。如果幾年不從一所學校招人,那麽再想從那里招到人就很難了。” 為了以下數據可以直觀地展現各大公司對招聘有多麽重視:非盈利組織Teach for America在2011年的招聘預算為3760萬美元。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員工估計,她所在的公司每招一個人的投入為5萬美元。如果你看看大銀行和大咨詢公司的這類支出,你就會發現每年花在校園招聘和新人培養上的錢至少也是好幾千萬。 有一家對沖基金非常舍得在招聘上花錢,他們在達特茅斯學院招聘時,甚至給每位沒有參加他們招聘的人100美元獎勵,只為了弄明白他們為什麽不選擇自己公司。2012年,達特茅斯學院的四個致告別辭的優秀畢業生代表中,有兩個去了高盛,一個去了摩根士丹利,一個去了麥肯錫。 每年校園招聘季,各大公司都會為了獲得頂尖人才進行軍備競賽式的競爭。這並沒有什麽錯。每一家私人公司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以期獲得更好的發展。在招聘方面,這就意味著在學校里投入大量地時間和金錢,將全國最優秀的學生收入囊中。 大多數銀行和咨詢公司都會在8月和12月期間對大四學生發出offer。校園招聘文化也為在校生們提供了一個普遍的追求目標,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前輩們步入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軌道時,他們會努力讓自己也變得優秀。 如果你是一家小公司,為了公司長遠發展希望招募一些高素質的畢業生,這絕非易事。 首先,你得提前幾個月下手,因為稍晚一點人才就被招走了。你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召開招聘會,散發工作宣傳冊,在各地的高校之間來回奔走。你還得與各品牌公司的大幅的廣告牌和衣著光鮮的招聘人員競爭。最重要的是,你還要開出足夠有競爭力的薪酬,才能從那些財大氣粗的大公司口中奪食。即便這樣,你最後找到的人還未必能滿足你的要求。 那麽,人才爭奪戰的結果如何呢?下表就展示了近年來美國各大高校在校生的就業意向: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雖然不同學校的專業傾向不同(比如耶魯法學院學生較多,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學生偏多等等),但他們理想工作的行業分布都差不多。雖然畢業後實際的行業眾多,但在校生們的選擇大多集中在金融、咨詢、法律、醫學等六大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