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媒體「取勢」只走了第一步,「明道」才是真考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210.html

雖然自媒體的聲音甚囂塵上,但是「有組織有紀律」同時充滿開放的UGC平台設想的虎嗅、36kr、i黑馬等新媒體,顯然更具持久性發展和成長的基因。

在這些科技新媒體面前,門戶網站們變成了「傳統」媒體,且顯得更為笨重。而前者之所以頗得人心,皆因其能更好的滿足一大部分領域內的用戶需求,或最新科技信息、或深度解析報導、或獨家觀點呈現。其眾包生產方式、多平台傳播渠道、更具個人風格的新鮮內容,都成為立足江湖的必殺技。


由科技博客晉身而成的科技類新媒體,短時間內「上位」,像揭竿而起的草莽領袖,迅速深入人心,原因何在?大趨勢使然。

行業發展的大勢比個人努力更重要。新媒體們之所以有此成績,皆因其取的是勢。細思之,他們至少順應了以下六個趨勢:

1,受眾獲取信息的碎片化。互聯網時代向移動時代邁進,用戶在微博、微信上互動與交流,在手機上閱讀與傳播,人們的時間碎片化,信息也碎片化,新聞、信息、八卦、觀點、吐槽……等等,受眾用碎片的時間去消費碎片的信息。

2,媒體傳播的多平台化。 網站、微博、微信、APP……新媒體們根據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不斷增加著與受眾接觸的渠道,多平台的傳播已經成為必須。

3,媒體生產方式的眾包化。有人說,新媒體的興起,不是帶來內容生產成本的上漲,而是降低和解構;從門戶網站當年賴以起家的渠道定位,以低成本掠奪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資源為源頭,如今大多小眾化的新媒體,更加重視內容生產的眾包,如虎嗅、雷鋒、鈦媒體提供平台,鼓勵他人產生內容。

4,內容呈現的簡約化。因為互聯網的自身特點,求快、求全一直是新浪們的關注焦點,儘管後來有了搜狐的「新聞解讀」以及網易的「有態度」,第一時間、全面覆蓋,仍是所以傳統門戶爭奪用戶的不二法門。但物極必反,當網民們在海量信息中感到難以適應的時候,內容呈現的簡約化就成了亮點。

5,內容的價值深度。這些新興的媒體能夠滿足受眾對內容的高價值要求,能夠有選擇性地提供更多的優質內容,而不是大範圍的信息轟炸。

6、行業的蓬勃。這條尤為重要,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則給了科技博客晉身新媒體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

但新媒體的新,對應的是老媒體的舊。形式上的新是新穎、生產技術的新是新式、內容的新是新銳。表面上,新媒體是一個更多元化的形態,他們不斷地探索著各種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但期望達到的效果,卻在本質上與老去的傳統媒體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這裡我贊成Donews的小歐的觀點:「現在我們聽到的所謂新媒體,新的不是內涵,而是形式。」同樣,另一位網友說:「所謂新媒體或自媒體其實也只是將寫作的力量從傳統媒體的體制中解放出來,改變的是作品發佈和讀者接收的渠道(即媒體的觸達環節)。」

所以說,在取勢之後,新媒體們還需明道。這個道,說白了就是新人遇到的老問題,對那些出身傳統媒體的新媒體掌門人來說,並不陌生。

1,明道,首先是定位,認清自己,這是個戰略問題。你究竟要做一家怎麼樣的媒體?即便是專門針對高科技產業的媒體網站,是一個不斷跟蹤全球最新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博客,還是一家有著尖銳鋒芒的有正義感的政經媒體,或者是一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網絡平台?

是做渠道類媒體,或UGC平台,還是自產內容為主,不同的道路,結果將大相逕庭。我們已經能看到不同的媒體在定位上有所區別。但有的定位依舊模糊不清。

定位至關重要。舉個例子,美國《新聞週刊》取消紙質版,很多人解讀為傳統媒體的沒落,事實上這只是原因之一,沒有找準定位、策略失誤應該是其迅速走向危機的導火索。從2009年5月起,它把重點轉向觀點和評論,重新定位為「思想領導者」。整本雜誌的深度報導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新聞、評論,或者是轉載;砍掉了原創的國際報導,這使它難以區別於信源狹窄的網絡和社交網站評論者。在一些新聞人看來,如果不是《新聞週刊》的改革犯了致命錯誤,它不至於淪落到「賣身」的地步,並且最終走向衰亡。

2,其次是商業模式的選擇。先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然後將這些注意力打包出售,媒體的商業模式,不外乎企業投放的廣告和線下活動等增值服務。其收入的想像空間有限,這也是很多企業巨頭不願意以「媒體」面目面向資本市場的原因。

如果堅持常規的廣告收入模式,將面臨傳統門戶等一眾對手的阻擊,其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可想而知。而內容收費、為客戶提供其他增值服務等創新則並非易事。之前36KR 將自己稱作服務商,專注於某一方向提供服務,是個好想法,但也並未跳出以往的盈利模式。

另外要提及的是,即使能通過軟性廣告方式獲得收入,卻存在會傷及媒體內容品質的硬傷,這對媒體的公信力是一種傷害。長期來看,無異於飲鴆止渴。

3,再者,公信力的打造是根本,也非一日之功。如果把傳統媒體制度 、規範森嚴的新聞生產體系,看作是一個規範的組織的話,新媒體的各路人馬,大多都在突破圍城,個性化十足,主觀論調第一。

但是,新媒體可以信息碎片化,可以將內容生產眾包,可以傳播多平台,可以與讀者一對一互動,但其根本是公信力,在他們用盡了全身解數去解決技術問題以及模式問題的時候,如果忽視了公信力,才真正是得不償失。

默多克在2009年說過,「一家新聞機構的最重要資產是它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如果要細化的話,可信賴程度和專業權威性是媒體公信力的支柱。很多傳統媒體人在機制和人浮於事的背景下,難得去關注讀者的需求,這給了新媒體機會。他們希望藉機上位,挖掘並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則成為積澱公信力的第一要務。

總之,新媒體們要先取勢,再明道。對於一個分眾類媒體,不管是UGC的模式,還是搭一支編輯、記者的隊伍生產內容,最終也會碰到垂直類媒體的成長天花板,這也是大勢使然。「你所在領域的需求與發展前景,決定了你的發展空間;而總編輯的思路與眼界,決定了你能長多大。」

這或許也是很多媒體的宿命。想想如今大勢已去的《計算機世界》報,僅靠IT企業客戶,就曾經憑2-3億的廣告年收入而躋身全國媒體十強的輝煌,在當年是一件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

作者微博:@北京趙旭(前北京青年報IT週刊執行主編,現開心網市場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7

取勢,明道,優術:財富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70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17 22:08 編輯

取勢,明道,優術:財富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

作者:格隆



每輪牛市都會創造很多臨時性的股神與富翁,甚至是上帝:據說鎮上做拉面生意的王六娃現在非常反感鄉親稱呼他的本名,因為他不聽任何消息,完全通過自己研究並買入的創業板股票組合已經上漲超過了3倍。

但一旦牛市結束,能保持碩果的人其實寥寥無幾。張三還是那個張三,李四還是那個李四,六娃還是那個六娃,只是多了一點酒後與子孫輩的回憶談資:想當年……

過去20年,A股和港股像樣一點的牛市,加起來不下10輪了吧,你身邊有多少人因此而進入了財務自由?

財富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很多時候,你並不知道它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但有些基本的原則是亙古不變的:其實很多時候,財富的來去與多寡,與你直接謀求財富的手段(學以致用也罷,辛苦打拼也罷,坑蒙拐騙也罷)並無太大關系,而是與你的視野,你的人,你的品有莫大關系。所謂取勢,明道,優術:手段是術,人與品是道,大環境是勢。財富因勢而生,會為道而停留。術面前,財富永遠只是過客。

聽起來很玄,簡單文雅的解釋是:無論多麽卑微與渺小,都永遠把自己置身在歷史潮流中,先做人,去追隨並承擔,再聚財,去分享和幫助。

再簡單粗暴一點解釋是:讓自己有點逼格!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不是為了裝,是為了讓自己更有資格接近和管理財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擁有的財富,只是暫時替佛祖代管一下而已。

財富因勢而生。沒有美國持續200多年的國運上升,斷然不會有巴菲特的投資傳奇。沒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厚積薄發,也斷不會有今日中國層出不窮的技術創新與叠創新高的“神創板”。這就是格隆一再強調的: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賺的一個大趨勢的錢。有了這種謙卑而清醒的認知,你才不會偶有所得而誌得意滿,得意忘形;你才知道暫時替佛祖管理錢財的真正含義;你才知道幸運賺了錢以後去幫助你的親朋乃至身邊的陌生人是應有之義;你才知道分享的天經地義與快樂;你才不會在朋友圈一而再再而三去曬自己推薦的票漲了多少:那是牛市的功勞,與你沒有半毛錢的關系。鎮上王六娃選的股票,絲毫不比你差。

格隆的家庭成分上溯三代據說是地主,家里頗有積糧,但很快被後進門的太奶奶敗光,父親也是在家道中落的情況下向家里要挾,寧可餓死也要讀完小學。這在50年代的江漢平原算高學歷了,因此他才有機會在解放後做了當地行政長官的公社書記。但很快“四清運動”,父親被批鬥和狠打,好幾次都差點跳河自殺,好在賢淑堅強的母親堅決站在父親一邊並把他保護了下來。後來又幾經沈浮,但父親從未消沈和退縮。後來格隆大學畢業,也是父親力排眾議,堅決支持我走向遠方:呆在巴掌大的地方,你能看得見什麽?

終其一生,父親都只是一個沒離開過楚地的農民。但我總在想:以父親的大局觀和稟賦,如果他的青春歲月是在中國真正崛起的今天,他做得一定遠比我好。

多數人之所以只是凡人,是因為他永遠不會把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升到一個與歷史趨勢哪怕略微掛鉤的高度,而是甘於做一個完全無關歷史的局外“小人”:蠅營茍且,自得其樂,與家國無涉,與族群無涉,與責任無涉。

取勢而後借道。財富因勢而生,為道而停留。

紂王無道,起而伐之!人尚如此,何況財富這種有靈性的東西?!道就是你的思考方式,就是你的行為邏輯,就是你的格局。你的財富、你的成就、你的事業不會大於你的格局。一個境界低的人講不出高遠的話,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人做不出有責任的行為。

事實上,你能發現身邊這種無道的人比比皆是:比如阿里巴巴上市前,很多人攻擊馬雲拿了日本人的錢,是在替日本人賺中國人的錢,並義憤填膺號召抵制阿里。且不說在馬雲的電商急需要錢一籌莫展的時候,你為何沒有日本人孫正義的眼光去投資馬雲,就算馬雲真的替日本人掙了錢,幹卿何事?你為何不是去贊賞馬雲在所有人對電商嗤之以鼻時候全情投入的果敢?為何不去思考為何崛起的商業模式會是電商?為何不去思考怎麽是馬雲,卻而不是自己?

類似的案例是:格隆匯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的會員深度的研究與挖掘,經常能發現一些不錯的潛力標的,在格隆匯平臺分享後,似乎會對價格產生一定影響。有一個研究員寫了一篇文章,大義淩然質疑格隆匯研究上市公司並無償分享的這種互聯網研究模式。

是的,他不是探討研究文章的邏輯成立與否,數據真實與否,模型假設科學與否,結論可靠與否,而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用互聯網平臺做研究這種模式,以陰謀論的假設來推測會員做深度研究的出發點,而且文章字數多達數千字:寫數千字需要多長時間?以格隆經驗,正常3個小時是要的。有這個時間,如果是一個多少還有點水平的研究員,是不是已經足以讀5份上市公司報表,然後在這5家公司里挖出一個潛力股了?

《史記·項羽本紀》有這樣一段記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隨喜,贊賞,容人,助人,習人之長,補己所短,以做大做強自己,這是正道。挑刺,詆毀,自以為是,冷嘲熱諷,這是歪道,一種惡習,它反映的是你的虛弱與不自信,你的不思進取與消極懈怠。采取這種思維與行為方式的人,大多數只有資格在臺下風言風語。事實上這種看似一言既出,內心舒爽的風言風語不利人,卻必定損己:因為它會蒙蔽你明道、取道的努力與方向,戕害的只是自己,而且渾然不覺。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當一個人具備包容而進取的心態時,他的思考才會是正面的,他的表達才會是正面的,他的行為才會是精進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每個人內心都有陰暗的一面,當內心沈渣泛起時,努力讓自己陽光一些,讓自己往有光的地方靠攏。這不是為了裝高大上,只是為了讓自己更靠近正道,讓內心不至於那麽憋屈,讓自己活得更真實。

成大事者,取勢,然後必須明道:隨喜心、包容心、利他心,懂得認同別人、懂得學習他人。

財富因勢而生,為道而停留,借術而集聚。取勢,明道,最後才是優術。

擁有了勢和道,為你停留的財富一定已經足夠你使用了。術再精妙(比如你能一槍斃命),或者再有瑕疵(比如你常常因為與生俱來的恐懼與貪婪而舍大取小),都已無關大局和無傷大雅,因為它決定的只是財富短期的集聚與消散,與財富的停留與否沒有任何關系。

術永遠只是一個不可能完美的工具。能看懂甚至精讀財務報表的人大把(網上見識過一個知名度很高,財務知識嫻熟,分析財務作假一套一套的人,但他的投資結果只能用一塌糊塗來概括),你真的可以不必去精通,也不必熟悉阿爾法、貝塔,你也不必抱怨自己一直無法克服恐懼與貪婪——這些都不會對你的財富積累產生根本性影響。

根本性影響的是什麽:取國勢,走正道,拿你該拿的。

正在伏案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格隆收到好友多吉才讓從西藏吉隆鎮發來的短信:格隆兄悉知:剛從聶拉木抵吉隆,吉隆已不複往日。
短信讓我悚然心驚並生出一種虛幻感:我輩日日浸淫股市,幾千里外的藏尼交界處發生的連續強震,貌似與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

但那里的地震死亡人數實實在在已經超過8200人。

多吉是川西漢藏混血,在成都拉薩經商多年,擁有西藏最大的文化與旅行綜合企業,多年前在珠峰大本營與格隆相識,一見如故並結伴同遊吉隆、尼泊爾。多吉一臉羅馬雕塑一樣的五官,常常成為我們旅行路上被美女騷擾的對象,但我們能成為摯友,則更多是因為他身上幾乎與生俱來的悲天憫人情懷:他關註他家鄉、他生活土地上的每一個細節變化,並力所能及貢獻他的力量。這次尼泊爾二次強震,他放下所有公司業務,第一時間籌集了資金和隊伍趕赴聶拉木和吉隆。臨行前,格隆特意要求他去往吉隆時看看朗薩,一個在日喀則讀高二的美麗藏族女孩。3年前格隆非常榮幸請求到支持她學業的機會:不為其他,只因憑她的純潔、善良與虔誠,理應比我更值得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朗薩家正好在破壞嚴重的藏尼交界處的吉隆鎮吉普村。自從地震以來,我一直未能與她取得聯系。

北京時間18:52分,格隆再次收到多吉的短信:格隆兄悉知:朗薩安好。我已快24小時沒合眼,先咪一小會。

謝天謝地。

好人,好夢!



格隆匯聲明: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