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歐洲:電力公司停止對化石燃料電廠的投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909

紐約時報消息稱,位於英格蘭北部郊區的大型電站Keadby 1將在今年夏季結束後關閉。據該電站所屬的英國電力公司Scottish & Southern Energy負責人稱,電力需求自金融危機以來暴跌,全球能源市場的波動導致這個剛投資數百萬英鎊升級的天然氣發電廠無利可圖

對此,Scottish & Southern Energy公司決定關閉這個電站。同時公司也推遲了一些新能源的投資,並正在計劃關閉公司旗下近四分之一的化石燃料發電廠

公司執行董事Paul Smith表示,

「公司的這種決定是考慮到即將來到的數月裡行業和市場的反映。在正確的市場信號和必要的支撐性政策到來之前,我們不會考慮進行投資決策。」

歐洲的能源公司都面對著個局面:奮力應對經濟疲弱導致的電力需求收縮嚴重。這些公司同時還要考慮定價如何保證非盈利性的電站正常運轉,以及建設新的電廠。

一些公司諸如德國的RWE和法國的EDF正面臨著複雜的挑戰。這兩個公司的收入已經因為電力需求萎縮而削減;與此同時,在價格方面,風能和太陽能項目的推廣也極大削弱了化石發電廠的競爭力。碳排放交易市場創記錄的低價,更好的鼓勵清潔高效能源的生產和使用

在歐盟碳交易機制中,電廠被納入碳交易機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電廠獲得大量免費配額,在這部分免費配額已經足以抵消掉電廠的碳價成本的前提下,電廠紛紛提高電價將碳價轉移給消費者,因此電廠獲得額外收益。

德意志銀行歐洲能源研究負責人Mark Lewis稱,

「投資一個電廠基本要數十億歐元,因此碳價必須要高到足以使這些投資值得。在當前的碳價格下,沒有人願意投資。」

更為糟糕的是,歐洲許多大型能源公司背負著巨額債務。據IHS發佈的報告稱,自金融危機以來,歐洲電力公司淨債務上升近5倍,至3980億美元

IHS認為,歐洲不能建立新的電廠可能帶來持續後果。歐洲電網和天然氣儲量僅夠維持目前的需求水平,一旦歐洲經濟復甦,則有很多地區電力和天然氣供應跟不上。到時,歐洲很多地區將面臨高昂的能源價格。

對於歐洲能源和氣候變化政策,分析家評論稱,雖然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政府提供巨額補貼使得歐盟電力近20%來自新能源。但歐洲已有的天然氣和燃煤電廠依然可以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相比而言,新能源供電的穩定性仍在提高階段

但顯而易見的是,歐洲許多化石燃料電廠的財務前景十分疲軟。與此相反,新能源發電產量正在上升,而價格卻在持續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30

中美達成溫室氣體減排協議 中國非化石能源占比將提升至2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88

12prexy-hp-02-master675

美聯社,中美兩國今日達成溫室氣體減排協議。中國將力爭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左右開始減少。美國則承諾,確保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近四分之一。

美聯社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今日在一份聲明中提出上述目標。中國將盡力在2030年以前實現該目標。中國還承諾,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從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20%左右。美國則承諾,在2020年後把二氧化碳減排速度提高一倍。到2025,實現美國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28%。

近年來,中國政府推出多項舉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明確提出2030年的時間點,尚屬首次。

美國政府官員對路透社表示,中美兩國經過數月談判,達成該協議。 中美共同作出表態,有助於鼓勵其他國家做出類似承諾,推動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

目前,中國和美國是全球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其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42%。2013年4月中美成立中美氣候變化工作組,雙方在氣候變化以及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問題上不斷加強合作。

10月24日,歐洲理事會宣布通過歐盟委員會今年初提出的《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該協議要求歐盟成員國到2030年,相比1990年的水平,共同減少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40%,並把可再生能源在歐洲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提高至27%,而且這些目標將對所有成員國具有法律約束力。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稱,歐盟制定的減排目標使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處於主導地位。歐盟成員國有必要落實歐盟制定的減排新目標,希望中日美也積極公布減排目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15

能源大佬齊聚蘇州傳信號:天然氣和非化石未來有望成主體能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690.html

能源大佬齊聚蘇州傳信號:天然氣和非化石未來有望成主體能源

一財網 張旭東 2015-11-08 15:32:00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日前舉行的“2015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上表示,能源格局正在深刻變化,未來世界的主體能源應當是綠色低碳的,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體能源。

就在五中全會之後,中國能源界的大佬們在11月5日-7日齊聚蘇州。在國家能源局的組織下,主要國有能源集團和道達爾、西門子、GE等行業企業為了一個話題熱烈——如何完成能源行業的轉型升級,又如何實現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這四大關鍵性任務。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此間舉行的“2015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上表示,能源格局正在深刻變化,未來世界的主體能源應當是綠色低碳的,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體能源。

論壇發布的蘇州宣言提出,將發揮政府在能源變革中的引領作用,推進能源技術、商業及投融資模式的創新。同時是推動電力轉型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微電網、分布式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等技術變革,提高可再生能能源電力在電力系統中的比例。

同時,宣言還呼籲各國探索能還原互聯網發展對能隱患變革的作用,推進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對能源大數據的管理與利用進行前瞻性研究。

能源轉型將倚重綠色化

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清潔化是能源政策的方向,也是能源行業一直的追求目標。

2014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明確提出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是中國能源發展的基本國策,概括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即: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

此後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延續了能源革命的思路,確立了“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和“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努爾·白克力局長稱,“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這場變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他還認為,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具體內涵是,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逐步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目前,中國政府提到的綠色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前後碳排放達到峰值,並力爭盡早達到峰值。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也提出,非化石能源是未來地球的主要能源,非化石能源除了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還包括核電。中國核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幹事阿丹·阿明認為,“可再生能源已從一個非常小眾的能源變成主流能源。”自2012年以來,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增量已超過所有傳統能源新增裝機之和,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也由過去到550億美元升至逾2000億美元。

互聯互通推動產能合作

中國一直在推動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並提出能源互聯網發展的計劃。

努爾·白克力提出,世界各國在能源資源稟賦、產業發展、能源結構等方面各有不同,可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加強在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開發合作,融合各自的資源、資本和技術優勢,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遊一體化的產業鏈,共同提高全球能源供應能力,維護能源安全。”

他還稱,各國應當鼓勵能源企業,打破地域壁壘,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共同分享在可再生能源、先進核電、大規模儲能、智能電網、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建築和工業能效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

結合“一帶一路”的構想,響應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倡議。努爾·白克力還提出,中國將重點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的互聯互通,推動跨境能源通道建設,開展區域電網建設合作,共享區域能源資源和能源收益。

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論壇上指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世界能源變革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實施’兩個替代’,即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擺脫對化石的依賴,實現清潔能源開發使用占主導地位。”

華北電力大學曾鳴教授提出,能源變革要依托能源互聯網建設。要利用能還原互聯網,結合能源技術變革,切入生產生產和消費,推動能源體制變革,在新一輪電改中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用能源互聯網技術實行科學有效監管。

在落實“一帶一路”的規劃中,包括協鑫、阿特斯、晶科在內的新能源企業都在海外積極布局生產基地和開發市場,電力企業則在海外布局電站和電網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中亞和中巴經濟走廊都有進展。

能源企業通過走出去還帶動了產能合作,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在國外布局早有計劃。最近在國家大力推動下,核電在英國、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等地都出現新進展。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72

恐龍有毛有翼中國首次發現奇化石

1 : GS(14)@2015-07-23 01:28:31

科學家在中國東北遼寧省發現一個體型大、有羽毛和翅膀的短前肢恐龍化石,並將其命名為振元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布魯塞特博士,近日共同在《科學報告》雜誌發表論文,稱在遼寧省的火山岩中,發現極為完整約兩米長的恐龍化石,估計是一億二千五百年前所留下。從化石上所見,振元龍有羽毛和翅膀,是速龍的近親,看似像火雞或禿鷹,是全球第二次發現有短前肢馳龍。暫時未知振元龍能否飛,但專家估計一雙翼可能用來在樹叢間滑翔,或者只是恐龍整體結構一部分,又可能是用來保護巢內的恐龍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古生物學高級講師納德博士表示,本次發現的振元龍顯示「很多恐龍,甚至全部的恐龍都有羽毛或者絨毛」。今次是第一次發現發現這麼大體型的短前肢恐龍長有羽毛和翼。布魯塞特博士稱,「如果說現在古生物研究在發生地震的話,中國就是震央。」因為中國有很多化石儲藏室,放滿新的恐龍化石,還從沒研究過。
BBC中文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18/192240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03

河南現最細小竊蛋龍化石

1 : GS(14)@2015-09-25 01:16:03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近日展出身長只有60厘米的袖珍恐龍化石(上圖),館方負責人表示,這是世界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出來。該恐龍取名「迷你豫龍」(Yulong mini左圖),吸引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德國等地的古生物研究專家慕名到鄭州。據悉,該化石耗時多年,經過世界各國專家鑑定,確認其生前是一隻竊蛋龍。取名時考慮化石標本體積較小,所以叫「mini」,而「Yulong」就是河南省的簡稱「豫」和漢字「龍」的漢語拼音。中通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4/19307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599

英發現首塊恐龍腦化石

1 : GS(14)@2016-10-29 13:20:21

這塊其貌不揚的棕色石頭,2004年在英格蘭南部出土時,只被視為「普通」恐龍化石。事隔16年,英國和澳洲科學家近日宣告,它實在是1.33億年前一條大型草食性恐龍的腦子一部份,亦是科學界首次確認出的恐龍腦組織化石。研究人員認為,這塊腦組織的主人,最有可能是白堊紀時代禽龍(Iguanodon)一類的恐龍。領導研究的劍橋大學科學家諾曼指,這次發現令到科學界對腦小動物的腦部認識出現疑問。爬行動物的腦一般呈腸狀,被大量血管和鼻竇包圍,只佔顱腔約一半空間。而這塊恐龍腦化石顯然是緊貼顱骨,意味某些恐龍的腦子也許較大。惟研究員看不到這化石樣本的腦前葉,因此無法確定它到底有多大。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9/198156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64

43億年前化石出土地球生命起源或推前3億年

1 : GS(14)@2017-03-04 00:34:38

■顯微鏡下的血紅色管狀物,相信是最早出現在43億年前的生物化石。美聯社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相信是現存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估計出現於38至43億年前,即地球形成初期。新發現除了將地球生物的開端推前,亦顯示在同一時期擁有與地球類近環境的火星,或許都曾經出現生物。



報告前日在《自然》期刊發表,由英國大學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現存世上最古老岩層之一、魁北克省的努夫亞吉圖克綠岩帶發現微生物化石,估計距今37.7億至42.9億年。化石藏於花狀石英中,從顯微鏡影像顯示,化石呈血紅色管狀,寬約40微米、即人類頭髮寬度一半,長則半毫米,相信是生長於60℃深海熱泉中的細菌。牠們以圓形底部黏附岩石上,管狀莖部則用以吸收主要營養來源──鐵質。


同一時期火星或存生命

團隊在化石中分析出磷灰石和碳化物等有力的生命證據,因此相信牠們就是已知最早的地球生命。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帕皮諾指,今次發現比以往在西澳洲出土、估計存在於34.6億年前的最古老生物化石,生存年代足足早了至少3億年。新發現驅使科學家將地球生物誕生年期,由原本的37億年前推前至約45億年前,而科學家普遍認為地球約於45.7億年前形成,換言之地球生命其實早在地球形成不足一億年後就已存在。研究更為探究外星生物提供了一些端倪,因40多億年前的火星有着與地球相似的面貌,出現海洋和大氣層,科學家根據新發現推斷,同一時期的火星也可能存在生命。研究人員多德表示,「若地球這麼快就有生命出現,那我們可以估計生物的出現只需簡單過程。其他星球也有可能發生嗎?」他預期火星會出現40億年前的生命證據,但若一無所獲,地球就很可能是孕育生命的「特例」。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3/199455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