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手包辦-廣益國際(53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13/LTN20081113558_C.pdf

公司宣佈1供5大比例供股後不久,就公佈賣殼新聞。

買家是高銀集團(前松日控股、英皇資訊科技)主席潘蘇通,收購價為每股2.5仙,另宣佈亦會競投廣州的一塊地皮,作價約5.2億,不排除再次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07/LTN20080807506_C.pdf

上一次供股,每股供股價為兩分錢,而包銷商為大股東,大股東超過75%之數由「老實商人」證券行包銷,如無人供股,大股東—要出資約5,000萬,「老實商人」證券行約出資980萬元。

大股東出了錢,但「老實商人」證券行如何出錢呢,當然是向公司埋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15/LTN20080815498_C.pdf

公司向一家英屬處女島公司收購一物業,作價最少為980萬,非常符合「老實商人」證券行出資的款項,最多達1,100萬,相信那120萬,是要公司出埋幕後人問人借錢供股的利息了,若無人供股,那些股票亦可能以包銷之名被真正買殼者買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08/LTN20081008552_C.pdf

最後供股結果雖不足額,但大股東亦出資4,000多萬供了22億股。

而潘先生如何和老實商人證券行有關係呢,請看本人前文新傳媒(708)的歷史:

http://blog.zkiz.com/greatsoup/2008/06/30/%E6%96%B0%E5%82%B3%E5%AA%92708%E7%9A%84%E6%AD%B7%E5%8F%B2/

....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612/LTN20020612014_C.doc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723/LTN20020723028_C.doc
二零零二年六月,英皇資訊科技出售賣出出版新報及i-monday及印刷業務予同系公司英皇國際,作價約7,800萬,又把公司約35%股份出售予潘蘇通,每股0.25元,作價7,500萬,原大股東旗下的英皇證券提供1.5億信貸予潘蘇通,最終奪得75%股權,並把之易名松日控股,楊先生又把這殼賣了。


....

上一次老實商人賣殼給潘先生,另自己的證券行又提供融資,難道不是有關係。

可見這是一次有預謀的賣殼,新殼主無太多錢買地,所以想透過殼買地減低資本負擔,但舊殼主有殼資源,另外他又水緊,所以急於賣殼套現,老實商人證券行是中間人。

本次供股是先供股收乾街貨,若好多人供股,可以拿到街外錢,但沒人供股,也因用公司錢供,所以他們無損失,因為它已經掌握了貨源,可以炒一轉散貨。

今次殼價就是供股和全購價之相差,即約千多萬,另外可能有一些「賤價賣蝕本資產」跟尾,拿埋剩餘殼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9

包辦南京、蘇州四棟摩天樓的台灣建築師 溫子先 征服中國家電大王的心

2010-12-27  TCM




撰文‧梁任瑋

是誰 可以讓二○一○年胡潤零售富豪榜首富、中國最大連鎖家電品牌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放心把旗下所有建築設計都交給他?南京河西奧體新城廣場、蘇寧徐州廣 場、南京鼓樓科技園區、南京湖南路廣場這四棟由蘇寧電器投資興建,即將在五年內完工的摩天樓,幕後都由同一位建築師設計,他是來自台灣的溫子先。

今年四十七歲的溫子先,一個對多數台灣人仍相當陌生的名字,卻已在中國設計圈享有高知名度。

○ 九年,溫子先獲得CNBC亞太地區商業地產建築獎的「西交利物浦大學行政資訊大樓」,奠定他在中國建築界的地位。由CNBC評選的國際商業地產獎,代表商 業地產領域設計與建築最高水準的全球性獎項之一,該獎項包括建築獎、室內設計獎、最佳工業發展獎及最佳物業代理獎等,溫子先是台灣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建築 師。

從倒數第二名到建築博士

在風光亮麗的背後,誰也沒想到,這位從小不愛念書的小孩,長大後,不但念到博士,甚至成為受人尊敬的建築師。

故 事要從三十七年前的台北說起。溫子先生於台灣,外婆是銘傳大學創辦人包德明,「念光仁小學一年級時,我是全班倒數第三名,二年級時變倒數第二名,我爸擔心 若這樣念下去,可能連國小都畢不了業,乾脆送我出國。」溫子先說,「那時候我每天都在玩,調皮搗蛋,討厭上學,連課本都不知道放在哪裡。」出身教育世家, 卻不愛念書,溫子先的童年著實令父母相當頭痛。

十歲時,溫子先隨家人移民美國,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移民美國後,愛畫畫的溫子先彷彿找到新 樂園,升高三那年暑假,他投稿雜誌得到繪畫第一名,讓他建立了對美術領域的自信。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哈佛大學建築系學生的作品,讓他對建築產生興趣,但父母 一直反對他畫畫,要他當工程師、律師,「念建築算是擦邊球。」這讓他順利申請到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但以全系第一名的優秀成績升上賓大建築研究所,最後 又以全所第一名畢業。

研究所畢業後,溫子先的同學梁銘剛、儲瑞基邀他一起回台灣開建築師事務所,於是他一邊到銘傳大學教書,一邊開始接案,後來為了念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又離開台灣。

從家具廠老闆到設計總監

到大陸發展這項決定,在當時遭遇所有親友反對。「只有我父親贊成我去中國大陸。」溫子先說,二十年前,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還沒有發展起來,更遑論建築設計的市場規模,但是溫父當時就看到未來中國建築業勢必朝氣蓬勃,於是鼓勵溫子先去闖闖看。

剛 開始到中國大陸,為了養活自己,溫子先和同樣是建築師的大陸妻子吳華開了一家家具工廠,專門供應西式連鎖速食店的木製家具、鐵製家具,全盛時期在中國市占 率高達六成。溫子先說,因為他們懂設計、又自己大量生產,成本可以壓得很低,假設一張桌子售價四百元,他們成本只要一百元,這門生意也累積了溫子先創業生 涯的第一桶金。

一九九七年,溫子先為了專心做建築設計,把公司賣掉,獲利了結,這個時期也讓他搭上中國建築市場起飛的年代,接案量大增。溫子先說,雖然中國大陸房市起步晚,但是大陸建商很能接受實驗性、創新的點子,這對建築師來說,就是一張大白紙,有無限的施展空間。

○三年,倫敦知名建築師事務所RMJM找上了溫子先設計奧運中國會展中心,是溫子先首次參與中國大型公共建築案,也讓他後來有機會設計青島大劇院,更因此拿到○六年美國建築師學會大獎,並被英國凱達建築師事務所挖角,擔任設計總監,這也是該公司第一位台灣人擔任此職務。

因 為擅長規畫大型公共建築,○八年,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委託溫子先設計行政資訊大樓,善於將東方文化融入建築的溫子先就地取材,以「太湖石」為設計概念,將 石頭的窟窿切平為四方體,不但同時滿足了採光、通風、交通等結構問題,也賦予了大樓如太湖石般玲瓏剔透的美感,整座建築遵照世界一流建築標準,構思巧妙, 自然天成,並將中西文化傳統相融合。

從學術界成功轉戰商業界

因為數件作品陸續受到國際矚目,也讓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主動接觸溫子先,其中最大的一宗建案就是,總開發金額高達台幣三百億元的南京河西奧體新城廣場開發案。

溫 子先回憶剛接河西奧體新城時,前後只有兩周設計時間,當時剛到凱達任職的溫子先,沒有固定班底,又遇上同事與他作對,他只好自己「校長兼撞鐘」,熬夜三、 四天才把作品趕出來。後來他以「雙人吻」的設計概念獲得張近東認同,隨後並把手中其他三個開發案統統交給溫子先設計,讓他成為蘇寧「首席設計師」。

從 學術界成功轉戰商業界的溫子先,因為待過台灣與中國,非常擅長將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與建築物結合,讓大眾快速了解他的設計理念,例如,「已停用的檢字機,可 以變成建築物層次交錯的外觀;中國的祥雲圖騰,也可以變成辦公群樓的分布圖案,這很合中國業主口味。」溫子先的同事Kelly說。

「Building(建 物)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但只有Architecture(建築)可以永久留傳。」對建築充滿堅持理念的溫子先自稱,自己基因裡有一種不怕死、賭一下 的個性,成為推動他不斷挑戰未知的原動力,這也是他特別適合在中國生存的條件,加上中國業主大為賞識,讓溫子先的表現機會特別多。

認識溫子先十幾年的甲桂林廣告董事長張裕能說,溫子先那一代的台灣建築師,對於建築仍充滿高度理想,所以他回台灣後,將銘傳大學室內設計系改為建築系,這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氛圍。

一個原本在台灣教育體制內適應不良的頑皮小孩,因為對興趣與理想永不放棄,不但把自己推向國際舞台,也在台灣建築界寫下不平凡的一頁。

溫子先

出生:1963年

現職:英國凱達環球(Aedas)北京設計總監學歷: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

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碩士

經歷:銘傳大學建築系系主任RMJM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90

一人公司 包辦七本銷售冠軍書

2012-1-9  TCW

二○○四年出版《優秀是教出來的》,其實是衝著前兩年的暢銷書《哈佛女孩劉亦婷》而來,當時台灣崇尚名校,但念過名校柏克萊的顏擇雅,卻花了兩年時間,到台灣超過百所小學演講,參加不計其數的讀書會,告訴大家美國總統雷根的故事(編按:雷根沒有讀名校,還只是演員,但卻是最受肯定的美國總統之一)。她說,好品德絕對比名校重要,剛好台灣也開始推動品德教育,也讓此書創下三十萬本銷售量。
你可以說,顏擇雅的成功,來自她文人的敏感。 她寫過詩,高中時期投稿到《藍星詩刊》的詩作,就被收錄在爾雅所出版的《七十八年詩選》中。她翻譯英國作
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理性與感性》,多年來被「珍迷」們公推為最佳版本。來自醫生家庭,家世極佳的她,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資源和條件,去培養出博覽群書的眼界。 她一邊編書,一邊挖掘新興趣,《魔鬼詩篇》時期,她買了一台鋼琴,天天左手彈琴、右手編書;編《世界是平的》,她瘋集郵,成天上各國eBay網站徵求及競標和文學有關的郵票,一年就集了厚厚一大本;後來又迷上莎士比亞戲劇,發願要看完三十七齣莎劇。無奇不有的興趣,展現出她對新知的好奇心與熱情。

但,若她無理性如商人的思考定位,她不會如此成功。

「喜歡讀書,和做出版是兩回事。」大部分出版人想要做自己理想中的書,或是一味滿足愛書人的需求,顏擇雅 卻說,應該要出版台灣需要的書,讓原本不閱讀的人也想要買書,才能真正創造出暢銷書。

以《正義》一書為例,它打破過去多半是女性為主的買書常態,連男性上班族也願意掏錢,而且賣最好的是捷運 站和大賣場,年齡層也偏高,並非學生,而是中產階級。出版同業說,若非賈伯斯去世,這本書會成為年度銷售量 第一。

把事業化為使命為閱讀金字塔築底,讓更多人看書 敢往非主流去想,重新去定位「暢銷書」的意義,讓她脫穎而出。 但這還不是全部。

訪問最終,顏擇雅告訴我們,她努力打造暢銷書的背後,是想成為替台灣蓋金字塔的人。閱讀文化是個金字塔,底座是暢銷書,唯有底座夠寬、暢銷書賣得夠多,這座閱讀金字塔才有可能蓋得高。當《正義》這種哲學教科書大賣時,她想的是,太好了!因為這樣才會有更多人去看康德、亞里斯多德的書。

二○一二年開春,我們看到這位暢銷書推手的成功秘密──就是把事業化為使命的熱情。

【延伸閱讀】10年7個第一,題材都不同——顏擇雅一手捧紅暢銷書表

2002:《中國即將崩潰》金石堂年度10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銷量第一名

《魔鬼詩篇》誠品文學類連續4週銷量第一名

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金石堂年度10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及誠品親子類年銷量第一名

2005:《如何移動富士山》博客來商業類年銷量第一名

《世界是平的》金石堂年度10大影響力好書誠品商業類年銷量第一名

2010《教養大震撼》博客來親子類年銷量第一名

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金石堂年度10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及誠品人文類年銷量第一名 資料來源:雅言文化出版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5

電訊盈科:包辦婚姻式民營化的悲劇

http://www.xcf.cn/newfortune/gongsi/201202/t20120214_242143.htm

 李澤楷2000年通過盈動併購香港電訊,組建電訊盈科以來,電盈市值蒸發九成以上。從這一「急就章」式政府干預、欠妥的產權安排與危險的資本結構 設計所釀成的人禍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有資產民營化過程中各類資本間的慘烈爭奪、政府隱於幕後卻無處不在的影響力,以及將資產交給熱衷資本運作者後對於企業 與社會造成的沉重拖累。

 

  2011年3月21日,電訊盈科(00008.HK,Pacific Century CyberWorks,簡稱PCCW)公告,擬分拆旗下電信業務並以企業信託形式單獨上市。10月12日,電訊盈科特別股東大會通過這一分拆議案。11月 16日,由電訊盈科分拆成立的香港電訊信託(06823.HK)在港發售,這是香港首個公開上市發行的商業信託。

 

  香港電訊信託:金融怪胎的誕生

 

  電訊盈科是香港最大的電訊公司,在2000年由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控股的盈科數碼動力有限公 司(簡稱「盈動」)和香港電訊有限公司合併而成,並創下當時港股市場最高併購規模紀錄。因兼有李氏家族與政府推動的背景,公司合併之初曾受到市場熱烈追 捧。但由於李澤楷當時以巨額銀行借貸完成收購,在債台高築的壓力下,公司窮於繁複的資本運作以還本付息,沒能創造新的業績增長亮點,自成立至今的10餘年 間,市場表現一直乏善可陳,股票市值也隨著李澤楷接連不斷的金融運作、資產拆分處置而逐漸蒸發。從2000年上市至2011年9月,電訊盈科調整市場變動 後的股票月累計異常回報率是-250%(圖1),令其投資人血本無歸。


如果將當年盈動併購香港電訊比喻成一次聯姻的話,現在看來,這場「婚姻」雖未結束,卻已經確 定是一場不幸。它很像是一樁包辦婚姻,主導這樁「婚事」的是香港政府。政府首先拆散香港電訊原來的「追求者」—新加坡電信,然後將其託付給熱衷交易卻缺乏 經營熱忱的「富二代」李澤楷。也許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與對李澤楷才華和李氏家族聲譽的信任,政府沒有要求李澤楷支付高昂的「聘金」,更協助其取得巨 額銀團貸款權充大部分的併購資金。在事後看來,李澤楷所支付的收購代價大都是泡沫化的股價。「婚禮」剛結束,支撐李澤楷身家的科技概念泡沫就告破,其立即 面臨緊迫的還貸壓力。如影隨形的壓力讓李澤楷有志難伸,對「新娘」的熱情迅速消退,並使用各種手段想擺脫這段「婚姻」,但是包辦這樁婚事的「家長」可不同 意,多番拉鋸戰之後,這一問題最終以電訊業務被分拆告解,這便是近日香港電訊信託這怪胎誕生的背景。

 

  電訊盈科為這次分拆香港電訊信託進行了悉心的準備。通過與港交所和證監會反覆溝通協商,香港電訊信託 最終採取了一種複雜的方式發售,名曰「股份合訂單位」,即將香港電訊信託單位、香港電訊有限公司普通股、香港電訊有限公司特定優先股三者合為一個股份合訂 單位。這特別的發行方式是因應香港沒有商業信託立法,為便於港交所和證監會以現行法例和上市規則監管所做出的妥協。沒有深厚背景的一般人,可不容易說動監 管單位讓這金融怪胎現身股海江湖。

 

  當然,無論如何複雜的金融工具,最終都以籌資為目的。李澤楷能否融資成功,取決於香港電訊信託的發售 情況。而投資人似乎並不買賬。由於2011年12月21日香港電訊信託的公告中僅僅提到「國際發售初步提呈發售的發售股份合訂單位錄得適度超額認購」,我 們無法獲悉具體認購數額,但是香港市場對於電訊信託的冷淡是顯而易見的,散戶投資者僅認購了20.5億個信託單位的1.2%,而此前計劃發售給散戶投資者 部分佔比高達10%。對於香港市場認購不足的部分,公告同時披露瞭解決方案,即被分配到國際市場重新發售。

 

  電訊盈科:分拆電訊業務目的何在?

 

  從電訊盈科方面看,此番將電訊業務以商業信託方式分拆上市,其實有著多重考慮,可謂一石三鳥。

  首先,融資用於還債。據電盈2001年年報披露:「集團的一位成員發售了價值10億美元的擔保債券, 利率為7.75%,於2011年到期。」再看香港電訊信託所籌資金中,預計以78億港元「償還集團債務」,不難理解,本次籌資的意圖可能是償還此筆巨債, 至於剩餘的18.41億港元,則會流入電訊盈科全資附屬公司CAS Holding No. 1 Limited,以償付早前向其發行的承付票據。

  其次,對於李澤楷而言,使用商業信託籌資的好處在於,它可以保證電訊盈科在獲取融資的同時,保留對香 港電訊相關業務的控制權。信託單位持有人可以從香港電訊的營運中獲取收益,但是無法干預香港電訊的運作。而商業信託對於大股東的優先授權,又使得李澤楷有 了足夠空間在未來的資本運作中重新整合電盈旗下的各項事業。

  再次,雖然李澤楷未來如何處置電訊盈科還不明朗,但是,剝離電訊業務之後的電訊盈科所受到的政治限制 將有所減少,李澤楷在經營、股權或資產轉移上將獲得較大自由度。對於李澤楷,這或是最大的收穫。而根據公開資料,電盈將保留60%左右的電訊信託權益,這 也符合政府堅持電訊業務由香港控制的底線。

 

  回頭來看,倘若李澤楷在此次分拆前可以自由轉讓電盈股權或電訊資產,那麼,更有心有力的經營者可以出 高價從李澤楷手裡將企業買下,電盈的價值毀損就不會特別嚴重。不幸的是,港府不允許這樣的做法。而採取商業信託方式將電訊企業拆分出電訊盈科,則可以將政 府監管重點由電訊盈科轉移到香港電訊信託。同時,香港電訊信託成立時對於中國聯通的多項授權,令李澤楷以相對較小的股權取得對香港電訊信託的有效控制,滿 足了政府「資產不外流」的要求。而且,拆分之後的電訊盈科市值進一步減少,這有助於資金不如外資充裕的香港購買者或中方收購李澤楷手中的股權。由此,我們 不排除在未來的融資活動中,李澤楷減持電盈股權或電訊信託權益,在不與電訊「離婚」的前提下,更接近擺脫政府監管與受電訊業務盈虧影響的目標。

  為保證此次分拆順利進行,李澤楷於2011年數度增持電訊盈科股權,截至2011年10月11日,其 持股已增至27.66%。同時,為了便於香港電訊信託的公開發售,李澤楷也在公開場合承諾不減持電盈和香港電訊信託股權以增強中小股東的信心。然而,電盈 投資人顯然並不領會這項分拆交易在大股東眼裡的各種好處。在電盈公告分拆電訊業務的前三天,其股票扣除市場變動後的日累計異常回報率就開始下降(圖2), 投資人「用腳投票」表達了對大股東的不信任。


此次分拆實質上是對電訊盈科核心資產的一次售賣,2010年,電訊業務收入佔電盈總收入的 77.87%,貢獻了99.77%的除稅項、利息、折舊及攤銷前收入(EBITDA)。拆分之後,香港電訊信託旗下將包括固網、流動通訊及寬頻服務等具備 穩定現金流入的業務,尤其是固網電訊,為當前電訊盈科現金流最為穩定的業務;而電訊盈科則保留NOW寬頻電視和企業方案業務。所謂企業方案業務,就是為香 港政府開發智能身份證系統,其穩定的現金流前景是李澤楷用於說服小股東通過拆分建議的論據之一。

 

  事實上,企業方案業務原本也在分拆之列,李澤楷最初只準備為電訊盈科保存過去曾被譏笑是「No One Watching」的NOW寬頻電視業務。而根據港股上市規則《第15項應用指引》,申請分拆業務上市的「母公司須使上市委員會確信,新公司上市後,母公 司保留足夠的業務運作及相當價值資產,以支持其分拆後獨立上市的地位」。由於電訊盈科最初的分拆計劃中只保留寬頻電視業務在母公司,上市委員會質疑分拆後 母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否決了這一申請。耐人尋味的是,一向運營低迷的寬頻電視業務在2010年底的EBITDA由2009年的400萬元,突然飆 升57倍至2.32億港元。聯想到3個月後電訊盈科公告拆分的可行性研究,這一突然的盈利上漲可謂久旱後的及時雨。

 

  分拆香港電訊信託並非李澤楷靈光一閃的隨興之舉,在2000年收購香港電訊後,李澤楷就開始為償還高昂的貸款進行紛繁的財技表演。為了更清晰地展示電盈十餘年間波瀾壯闊的資本運作圖景,我們不妨回首一段李澤楷與香港電訊被香港政府包辦「婚姻」的悲情往事。

 

 民營化悲劇之一:包辦婚姻式的交易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後,在港的英資陸續退出,控股香港電訊的英國大東電報局並未急於行動,因為其管理層希望以香港為跳板進入內地電信市 場。為進軍中國內地,大東電報局於1983年即與深圳市郵電局旗下的深圳電信發展公司合組深大電話公司,在深圳經營固定電話業務。然而,內地市場一直沒有 放開管制的跡象,而香港電訊市場則因為港府提前開放電訊運營牌照,競爭日益激烈。1999年7月,大東電報局委任華拉斯(Graham Wallace)為總裁,新任管理層展開業務重組,決定集中發展在歐洲的網絡業務和企業數據業務,擬處置其所持有的香港電訊股權。

  在此背景下,受制於狹小國內市場而急於擴展生存空間的新加坡電信立即看到了進駐香港電訊的遠大前景,開始積極行動,並於2000年1月宣佈可能 和香港電訊合併。然其此舉受到了香港電訊商人的抵制,中央政府對於將涉及國家安全的電訊行業交由新加坡政府控制的新加坡電信似乎也頗為顧慮。適逢其時,李 澤楷控制的盈科數碼動力突然於2000年2月聲明也有意收購香港電訊。2月22日,李澤楷向銀團籌集120億美元貸款用於此次併購。2月28日,澳大利亞 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則聲言力挺新加坡電信,稱如合併成功,將投資10億美元購買新加坡電信4%的股權。李澤楷與新加坡電信對於香港電訊的爭奪進入白 熱化階段。

  儘管有新加坡電信投來的橄欖枝,但中國的廣闊市場對大東電報局無疑更具吸引力,況且李澤楷已籌措了巨額現金,大東最終選擇了李澤楷。2000年 2月29日,李澤楷成功收購香港電訊。自2月11日至2月29日,整個併購過程僅18天。而在這18天裡,李澤楷居然可以談定併購價格並調動120多億美 元巨款,若沒有政府授意與家族後盾相信很難做到。

  除了取得銀團的龐大貸款,李澤楷收購香港電訊的本錢是盈科數碼動力。1999年3月,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發表的施政報告指出, 香港需要發展信息科技以跟上時代的發展和滿足本地企業對資訊科技的需求。隨後,董建華政府於2000年在未經公開招標的情況下,將面積24公頃的香港南區 鋼線灣臨海地產(數碼港)批給李澤楷旗下公司盈科拓展,意圖開發高科技產業中心。這個未經公開招標的交易曾激起大眾對官商勾結的指控。然而無論輿情如何, 李澤楷憑藉數碼港的注入激升了其控制的殼公司得信佳(後改名「盈科數碼動力」)的市值,為之後併購香港電訊構築了股權基礎。李澤楷取得數碼港的時點與併購 香港電訊的時點間隔如此之近,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此時的李澤楷,絕對是上帝的寵兒。

 

  民營化悲劇之二:錯誤的資本結構

  李澤楷旗下盈科數碼動力主要依賴數碼港概念和高科技概念支撐,並未進行大筆實體資產投資。1999年 5月,李澤楷將數碼港和部分物業項目作價24.6億港元出售給得信佳,獲取得信佳240億股權,佔其總股本的75%,擁有絕對控股權,這便是李澤楷真正投 入的身家。隨後,李澤楷通過一系列換股、配股和接受注資獲取了約70億港元的現金,得信佳股價也扶搖直上衝破每股20港元。在這一背景下,李澤楷向大東電 報局提出了兩種收購香港電訊的方案:一是股權置換,以每股「香港電訊」股票兌換1.1股盈動股票;二是綜合置換,以每股「香港電訊」股票兌換現金 0.929美元(約合7.23港元)和0.7116股盈動股票。

  大東電報公司對於虛高的盈動股價頗為顧慮,更偏好於綜合置換中可觀的現金收益。這促使盈動尋求巨額貸 款支持。依賴於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李嘉誠的聲譽,中國銀行、匯豐銀行、巴黎國民銀行和巴克萊銀行等四家銀行組成的銀團向盈動提供120億美元的1年期過渡性 短期貸款。最終,李澤楷以總額113億美元(約880億港元)的現金和價值約1300億港元的盈動新股,收購了大東手中香港電訊54%的股權。

  對照大東電報公司的審慎態度,李澤楷對高科技概念股票的預期明顯較為樂觀。倘若合併後的新公司電訊盈 科能夠維持高股價,李澤楷將有能力在股市募得足夠資金償還巨額貸款,甚至有餘裕支持企業的運營擴張或轉型,整合移動通訊、網絡和衛視傳媒。事實上,很可能 李澤楷最初的構想就是建立在電訊盈科因科技股概念而高估的股價上。2000年8月間,當盈動正式完成收購香港電訊改名為電訊盈科時,意氣風發的李澤楷曾聲 言要使電訊盈科的市值翻一倍,達到940億美元。

  然而,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的風潮旋即席捲香港。納斯達克指數達到峰頂的2000年3月,恰好是盈動宣 佈併購香港電訊後的第一個月,經濟形勢沒有給李澤楷任何緩衝時間就開始惡化。李澤楷為合併後的電盈業務所做的戰略構想,包括互聯網基金公司和亞洲資訊互動 服務,都因合作方失去合作興趣或能力不足而流產。此外,李澤楷著意經營的世界網絡最終也沒能帶來預期的財務業績。

  這一系列的人為決定與天意巧合,造成剛誕生的電訊盈科怪異的資本結構:極高的銀行負債與極低的大股東資本。任何公司財管初級班的學生都知道,公司資本中負債過高或股東投資過低,將對公司生存發展造成極不利的影響。我們且看電盈是不是個例外。

  債權人沒有因經濟疲弱而對電盈抱有同情心,股票市場的低迷也束縛了李澤楷通過外籌資金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而運營層面的糟糕表現則限制了公司自籌現金流還貸的效果。緊迫的貸款壓力開始凸顯,並延續至今(圖3)。


在合併之初,李澤楷通過利用盈科數碼動力所持現金、處置當時盈利良好的移動通訊業務 (2002年7月由澳大利亞電訊收購)等手段曾有效減少了貸款。然而,這種資產處置只是權宜之計。隨著傳統盈利業務萎縮、其所倚重的互聯網業務又不能及時 產生穩定現金流,電訊盈科使用內籌資金還款的能力一直未有好轉。2003年以來,其貸款比例一直維持在50%以上的高位。還貸壓力迫使李澤楷施展財技,通 過將長期貸款轉為短期貸款、將高息貸款轉為低息貸款、將浮動利息貸款轉為固定利息貸款、將巨額貸款轉為多個小額貸款等債務重組手段進行應對。很明顯,其所 謂債務重組,就是借新債還舊債。電訊盈科現金流入中每一筆新增貸款,都對應著類似規模的貸款償還,尤其是2006年,所得新增貸款幾乎全部用於償還舊債 (圖4)。


高昂的負債束縛了企業擴張或轉型的手腳,使得企業很難進行正常的投資和運營。當企業不斷拆分 和售賣擁有穩定現金流前景的資產時,其盈利能力的衰弱表現也就成為必然,依賴內部籌資償債的可能性也越來越渺茫。當然,李澤楷在2002年合併後出售了具 有穩定現金流的移動通訊業務,在2003年分拆了具有豐厚盈利、收入佔綜合收益1/5的房地產業務,以及香港電訊業因管制解除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都是 導致電訊盈科財務業績低迷的重要原因。

 不過,除卻2000年進行大規模資產減值計提導致盈利急降外,電訊盈科隨後各個年度的盈利基本表現穩定:微小虧損或者微小盈利(圖5)。考慮到2008-2009年金融海嘯下惡劣的經營環境,其盈利的穩定性頗耐人尋味。


企業所面臨的一系列不利因素、管理層的一系列動作最終都會反映在證券市場。回顧2000年電 訊盈科成立時,市值達3367億港元,而2011年投票通過分拆香港電訊信託上市後,其市值已跌破200億港元,期間市值蒸發了90%以上,廣大中小股東 自電訊盈科成立以來長期蒙受巨額損失。

 

  民營化悲劇之三:
將希望寄託於對經營無熱忱的資本運作者

  李澤楷的表現令人失望,他何以未能力挽狂瀾呢?畢竟他是香港人心目中的「小超人」啊。回顧李澤楷的商 業經歷可知一斑。最初,他就職於其父李嘉誠參股的一家加拿大投資公司「哥頓資本」,其間沒有值得關注的事蹟。上世紀90年代初他因喪母返港,接受父親建議 進入和記黃埔並成立衛星廣播有限公司(Star TV,又譯作星空電視),因成功買賣衛星廣播公司套利4億美元,聲名鵲起。而後李澤楷興趣轉向房地產,投資魚湧皇冠盈利,但隨後投資日本房地產則因判斷失 誤而導致資金鏈斷裂,賴其父拯救脫身。此後受硅谷概念啟發,以高科技概念包裝房地產向港府推銷數碼港計劃,港府最初並不支持,但1999年出現轉機,取得 成功(表1)。


總體而言,李澤楷在電訊盈科成立前經手的業務有得有失,但共同特點是熱衷於大手筆資本操作, 動輒以數億港元買賣資產套利,看不出長期經營的意向。李澤楷雖然希望能有自己的事業,不願光芒被父親這棵大樹遮蔽,但事與願違,他重財技、輕營運的手法與 李嘉誠的經商手法頗為類似,從而限制了其成就。李澤楷職業生涯的各項顯著業績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李嘉誠,離開了李嘉誠的顯赫聲名,李澤楷的得意之作難以書 寫,這其實是許多商業家族「富二代」的共同處境。

  自成立盈科數碼動力以來,李澤楷習慣與運營經驗豐富者聯盟來建構事業。然而,隨著全球科技股的沒落, 聯盟者對網絡股相關投資變得慎重。於是,在2000年9月,李澤楷接連遭受聯盟者的背棄(表2),這直接導致其精心構建全球第一網絡的理想破滅。經此打 擊,本不擅長或者本無長久經營意向的李澤楷選擇了其一貫策略—退出。他先是拋售了電訊盈科的股票,套現約40億港元。隨後又策劃向外資出售電訊盈科部分股 份,但在政府反對下未果。看起來已喪失了永續經營電訊盈科的意願。


合併前,香港電訊的資本支出與總資產比率在9%左右,合併後的電訊盈科鮮有在運營投資上的大 動作,資本支出率僅在4%左右(圖6)。唯一的例外是2006年,查閱當年公司財務報告,管理層解釋這一年大部分資本支出用於NOW TV,拓展寬頻電視和提升移動通訊網絡。這可能是2005年電訊盈科購入香港最小的移動通訊服務供應商SUNDAY六成股份、重回移動通訊業務的配套投 資。回首2000年,電訊盈科售賣了具有豐厚盈利的移動通訊業務,2005年又重回移動通訊業務,這種反覆的舉動實在令人費解—到底這是在經營,還是在做 買賣?

 

  捆綁電訊與李澤楷的三條紅線

  回顧李澤楷運營電訊盈科的歷程,我們看到了類似包辦婚姻的悲劇。在合併完成不久,科技股泡沫破滅時, 李澤楷似乎就意識到他無法借由電訊盈科完成構築全球第一網絡的夢想,更別提超越父親的成就。35歲的年華,正是人生創富的黃金時代,而交易世家培養出的靈 敏直覺告訴他,應當急速從電訊盈科的漩渦中抽身。但當他著手運行這一「離婚」計劃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已經被三方力量捆綁。第一,儘管沒有明文宣示,但政 府希望電訊公司的控股權保留在香港人的手中。第二,李澤楷不願手中的電盈股權被父親李嘉誠或其財團接手,這是自尊的底線。第三,香港證監會對公司治理的限 制。

  李澤楷抽身電盈的過程伴隨著一系列的非議(表3)。2000年8月17日,他仍承諾將公司市值提升一 倍,事實上,他本人已在9天前的8月8日拋售了2.4億股公司(當時仍名為盈科數碼動力)股票,等到8月18日公司才公告此消息。這三個時間點的先後順序 啟人疑竇。到了當年9月,電訊盈科放出與CMGI、GigaMedia兩項戰略聯盟失敗的消息,其股票隨後在9月20日跌至10.75港元。先前拋售自家 股票的大股東李澤楷此時卻抱怨另一個大股東大東拋售造成股價表現惡劣。當經營者對企業前景缺乏自信而套現的時候,他對於其他股東套現自保的指責是難以令人 信服的。此時可憐的是無力自保的小股東,眼睜睜看著股價在2000年底跌到每股5港元的低位。


李澤楷的套現舉動一直沒有停止,並在港股市場的管理架構下順利進行,直到2006年他碰觸到 了第一條紅線—意圖將股權轉讓給海外機構。事實上,李澤楷向麥格理銀行及美國基金新橋資本出售電訊盈科股份的佈局十分精密。2006年6月10 日,李澤楷曾拜訪過時任網通總裁的張春江,商討購入網通所持有的電盈20%股份,並聲稱回購是他個人的原因,希望網通高層能夠從簡處理並在數天內答覆。網 通當時並不明了李澤楷意圖取得網通持股,旨在消除向外資出售電訊盈科的潛在阻礙。網通發言人李濤宣稱,在電盈6月19日發佈公告披露麥格理銀行購股一事之 前,網通沒有收到過任何正式通知。網通2005年初入股電盈時,獲得一項否決權:電盈出售香港電話公司10%以上股權或出售互動影院公司25%以上股權, 都要得到網通同意。而電盈辯稱,此次打算出售的是資產而非股權,網通的否決權並不適用於本次收購。這份合約中的文字陷阱導致網通無法逆轉李澤楷的出售決 議。

  然而,李澤楷的這一舉動被認為違反道義,觸怒了網通高管,也背離了政府推動李氏家族收購香港電訊的初 衷。網通以一封措辭嚴厲的聲明反對此次併購,並求助於中央政府。隨後,有了李嘉誠赴京的消息。各方具體的互動過程我們不得而知,個中的折衝樽俎恐怕一言難 盡。最終,李澤楷向外資出售電訊盈科的計劃被擱置。

  隨後,李嘉誠多年老友梁伯韜聲言收購電訊盈科,似乎是網通和李氏家族的一個妥協。對於網通而言,梁伯 韜的方案可以使網通無需增持股份而繼續保持對電盈核心資產的權利,並免於受外資牽制。這一妥協也可能意味著網通方面已不看好李澤楷繼續運營電訊盈科,想尋 找新的繼任人選。倘若收購成功,李澤楷就可能出局。李澤楷的回應是鼓動小股東反對梁伯韜的方案。坊間的傳言是,李澤楷不想要父親出手幫助,這可能在他看來 是極大的挫敗。梁伯韜的方案最終還是被否決了。受此影響,電盈股價2006年12月1日下跌4.95%。這一次,大股東們沒有任何成果的資本遊戲還是要小 股東們一起埋單。

  如果說背著網通向外資出售電盈,將李澤楷推向了道義上不利的一面,那麼,2008-2009年意圖私 有化電盈期間的「種票」事件,則可以說他是遊走在法律與公司治理界限的邊緣。2009年1月31日,香港獨立股票評論員David Webb宣稱收到匿名舉報,指有投資者計劃向保險經紀提供電盈股票,以換取投票支持電盈私有化建議。在翻查股東名冊後發現,部分交易日在一天內有數以百計 的1000股成交及轉戶記錄,有多份來自李澤楷曾控股的富通保險公司。2月4日,電訊盈科重新召開股東特別大會,私有化提案通過。然而,2月10日,香港 警方搜查了李澤楷的三處住所、電盈總部及富通保險等10多個地點,為電盈私有化期間「種票」一案蒐集證據。2009年4月,高等法院上訴庭一致裁定否決電 盈私有化。


儘管如此困難曲折,李澤楷始終不懈的拋棄電盈還是有些結果,其持股電盈的比例從2000年的近40%下降到2011年的近25%(圖7)。

  對內地企業的啟示:
民營化中如何重構產權


  電訊盈科的歷史可謂一部摧毀股東與社會價值的歷史。其價值滅失,與其說是全球大勢下的時運不濟,不如說是「急就章」式政府干預、欠妥的產權安排,與危險的資本結構設計所釀成的人禍。


李澤楷最初收購香港電訊,所憑藉的不過是高科技概念和李家盛名支撐的泡沫股價,以及過渡性的巨額銀團貸款,其自掏腰包的投入是杯水車 薪。四兩撥千斤的惡果就在於,身為資本運作者無須為3000億港元市值的蒸發肉痛,卻可以控制整個企業的運作。在李澤楷一系列擺脫香港電訊的行動中,我們 看到小股東面對大股東的決策總是很少話語權,稀有的幾次慘烈勝利,也不過是中央政府或香港證監會出面抗爭的副產品。


企業產權的重新安排是中國現時代的大問題。天下民眾何其多,國有資產交給任何一個家族或個人都可謂民營化,那麼究竟交給誰合適呢?電訊 盈科的悲劇是政府將公用事業交給了一個長於買賣但不重經營的商人(trader),事後又不許其出售資產。對於李澤楷,這同樣是一出悲劇。在舉債買下一個 價值2000多億港元的資產後,面對情勢有變,經營不善,他就做了商人再自然不過的決定:嘗試賣掉資產,還清債務後得餘款走人。可悲的是,作為一個慣於靠 買賣套利的商人,他不小心買了一項不能賣的資產。當然這是事後之見,雙方的選擇在事前也無可厚非。可以商榷之處在於,政府既然看中的是李家雄厚的資本,卻 為何不要求其投入必要的資本,將財富與企業命運綁定,做負責任的大股東與經營者?


最近,電訊被剝離成為盈科的子公司,是李澤楷為了擺脫干預的最新手段。這讓筆者想起了20世紀初美國管制行業中的企業集團架構,為了規 避政府為保護公眾利益而對公用事業行業(如電力行業)所做的諸多限制,美國公用企業通常採取金字塔結構形式,在具體運營企業之上設立控股公司。由於政府的 監管重點放在了下層的實體運營企業,這方便了上層控股公司的新股發行和債券發售等金融活動。能夠想到此種精巧的機制以規避行政干預,李澤楷的財技果然名不 虛傳。


在早前一項對中國內地數百個商業集團的研究中,筆者之一與合作者發現,像盈科與電訊這種金字塔式的母子公司結構普遍存在於中國的國有與 民營企業。這種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子公司再控制孫公司的組織結構,的確是為了隔開各級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就像李澤楷為了隔開政府對其自身事業的干預將電訊 分拆一般。但是,金字塔結構也伴隨著嚴重的公司治理問題:大股東的決策可能侵犯中小股東權益,就如李澤楷對電盈的一系列決策大大傷了投資人的心。電訊盈科 的故事,很可能在中國內地早已一再上演。


健力寶和張海,是主導企業產權重構的力量將企業交給商人或者資本玩家,招致企業經營敗落的其中一個案例。2002年初,當佛山市三水區 政府與李經緯創業團隊交惡之時,資本玩家張海以浙江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名義向當地政府提出收購健力寶。浙江國投本無資金,張海尋找到祝維沙以國債抵押方式拆 得1億元短期資金,成功收購了每年有30億元銷售額、每月有2億元穩定現金流入賬的健力寶。而後張海因不善企業運營,擯棄健力寶創業團隊,當年中國飲料業 第一品牌就此隕落。此外,張海還以企業資金包豪華遊輪做廣告、投資他興趣所在的足球隊(原深圳健力寶隊),最終導致了健力寶的全面衰落。在電訊盈科和健力 寶兩個案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當優質企業產權轉移時,各類資本之間的慘烈爭奪,政府隱於幕後卻無處不在的影響力,以及政府將企業交給無心無力經營的資本 運作者對於企業與社會的沉重拖累。


張海在2005年3月被佛山警方拘捕,因職務侵佔與挪用資金獲罪10年(後獲減刑)。當然,需要為健力寶沉淪負責的人也許不止張海一人,但張海的獲罪畢竟給了股東與社會一個說法。反觀在法制健全的香港證券市場,一個上市公司市值蒸發了3000多億港元,竟無人被問責。


李澤楷的特殊之處,說到底在於他是華人首富之子。他有雄心超越其父,卻仍不禁接受父親的庇蔭得以接手香港電訊,事後卻成燙手山芋,在無 所不用其極的掙扎後喪失了他早前在香港大眾心中的好名聲。李嘉誠已屆84歲高齡,他面臨著眾多華人商業家族共同的問題:如何交班?商業家族二代普遍缺乏父 輩們自底層摸爬滾打而鍛造的堅強意志和踏實作風。然而,利用父輩積累的人脈、財富進行資本運作,喜好買賣事業卻不好實體運營的「富二代」,鮮有能守業甚至 超越父輩的成就者。反觀成功繼承者,多在父輩打下的基礎上精益求精或創新轉型。近日,筆者途經香港飛鵝山,偶見電訊盈科斑駁鏽蝕的電話亭,不由得感慨電盈 本應獨步香港的輝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72

汐止吸油面紙王 包辦全球六成貨

2014-12-22  TCW

 

走進藥妝店,你不一定為化妝品而來,但一定買過指甲刀、洗臉海綿、美容剪刀、眼影棒等配件;鮮少人知道的是,在這些品牌、功能各異的商品背後,多有一個共通的名字:大嘉行。

成立三十年,大嘉行(編按:此為國內通用名,外銷用名為鈶鈞企業)是國內美妝配件最大製造商,主要為國內外大廠代工,含自創品牌cosmos在內,產品多達萬種,包括化妝刷具、粉撲、胸貼、假睫毛、旅行用小瓶罐等,在台灣美妝品市場市占率高達六成。

其中,占公司營收近五成的吸油面紙,更是其主力商品。每年全球銷售超過一千萬本吸油面紙,約六百萬本出自大嘉行,占全球六成。從位於新北市汐止、不到百坪的包裝加工廠出貨,客戶遍及蘭蔻、資生堂、雅芳、蜜妮、美體小舖等一線品牌。

「女生包包裡,一定都有我們的商品!」在公司展示間內,大嘉行創辦人、總經理林懷寧看著堆疊到天花板的商品說。

為了創業,去上化妝課龜毛到連業務看到他都怕

今年五十七歲的林懷寧來自軍人家庭,曾負責國內一家化妝刷、粉撲製造商的通路業務,但因公司將重心轉往外銷,且產品數少、發展性受限,他遂在三十年前出外創業,專做單價不到百元的美妝配件。

「我記得我去上化妝課,全場十幾個人,只有我一個男的,」創業初期,林懷寧連化妝都不懂,產品開發更是土法煉鋼,聽老師說哪個刷子好用,就借回家、每天拿放大鏡研究。這樣的他,為何三十年後不只坐上國內最大,還能成為吸油面紙大王,讓國內外一線品牌指名大嘉行?

把別人眼裡的「小東西」做出大學問、鑽研到吹毛求疵程度,是外界對林懷寧的第一印象。「我們業務,遇到他都會怕!」合作二十九年、為大嘉行生產吸油面紙的中日特種紙廠業務經理黃偉彰說。

以吸油面紙為例,一張售價約○‧七元,以淨利七%算,等於賣出一張吸油紙,林懷寧只能賺到五分錢(○‧○五元),但是,他從紙廠所在地,到外包裝用的塑膠袋,都斤斤計較。

例如,大嘉行所有吸油面紙都在埔里生產,就是因為只有當地的水不含鐵質,製成的紙久放也不易變黃。而為了使產品不易破、又有貼合五官的柔軟度,他從菲律賓進口麻料攙入其中,找出黃金比例後,再花比別人更長的時間搗碎纖維。

完成後,他還會用手揉紙,測試發出來的聲響;唯有聲音小到一個程度,才代表這張紙達到理想的柔軟度。

「別家從下單到交貨,只要三十天,但大嘉行的要四十五天!」負責美妝產業、中日特種紙廠業務瞿智傑說,為達到林懷寧的要求,大嘉行吸油紙的製程比別人多出四個步驟,包括紙漿搗碎時間、特殊加工處理、濕度控制都有獨特的SOP。只要紙上有一個小黑點就退貨,就連切紙機的刀片乾淨度,林懷寧都要親自檢查。

中日特種紙廠甚至建立無塵室,生產特殊吸油紙產品,並採用和蛋糕、麵包上的食用級紙張一致的衛生標準。

不過,要接大嘉行的單,挑戰不止於此。瞿智傑說,面對其他客戶,多由紙廠主動提案,但林懷寧相反,是每季固定找他開會、「介紹」他的新點子,每次起碼都有三、四個,而且多半「前所未聞」。

熱中開發,每季都「提案」香味吸油紙費工,整慘紙廠

他回憶,林懷寧是國內第一個提出香味吸油面紙的人,要求在紙中加入精油、茶香等,當時他幾乎不敢接單:「這代表我們每次印完大嘉行的東西,就要把十幾、二十公尺長的機台重新洗一次,避免精油、香味殘留,非常麻煩。」

「但是,因為知道林總(指林懷寧)是跑在前面的人,我們也想進步,才決定試試看,」瞿智傑笑稱,這等同開始他的「苦難」;曾經,因為林懷寧不願使用人工香精,他直接到新竹採買乾燥玫瑰;也曾為了開發紙面保留顆粒、纖維的產品,磨壞廠裡三、四個橡膠滾輪,「現在,我們總算慢慢跟得上他了啦。」

光是一小張吸油面紙就如此費工,遑論其他商品。目前在台市占達九成的胸貼,是另一個鮮明故事。

林懷寧說,胸貼好壞之分,在於是否容易誘發過敏;而過去雖人數不多,但總有人投訴過敏,讓他「受不了」,想做到完美,卻始終找不出原因。

後來,他發現誘發過敏的,不是胸貼本體的膚色膠布,而是商品未使用前、防止沾黏的離型紙(指附著於胸貼黏著面的白色膠紙)所含的離型劑。

堅持完美,找不過敏材料胸貼輔紙拿鼎泰豐蒸籠紙做

但是,在國內,他始終找不到替代材料,直到有一天,在鼎泰豐找到靈感。

「我看到小籠包下面那張蒸籠紙,我就想,這種食用級的紙,都可以用來墊食物了,一定可以放在皮膚上!」於是,他靠鼎泰豐牽線,找到遠在德國的供應商,重新訂做適合產品厚度的紙張。即使這只是產品的輔助用紙、連主角都稱不上,但談到這段往事時,林懷寧發亮的眼神,讓人難忘。

「廠商都覺得過敏和個人膚況有關,很難避免,但就是有他這種人,連少數案例都不能容忍。」為大嘉行生產雙眼皮貼布的供應商、裕順印刷負責人張廷仕也說,自己當時也遇到同樣狀況,後來靠林懷寧「異想天開」,把用來固定紗布、敷料的3M醫療膠帶,用在貼布上,才解決問題。

目光遠大,歸功美體小舖對方天然訴求,耗五年達成

問林懷寧為何如此龜毛?他提及給了他第一張吸油面紙訂單的客戶:美體小舖。「他們在業界是出名的嚴格,所以全台灣只剩兩家敢接單,其中一家就是我。」

原來,現在讓供應商業務員「聽到會怕」的林懷寧,過去也是被美體小舖操練而來。因為該品牌訴求天然、環保,當年,針對包括大嘉行在內的數十家供應商,不止要求一家家訪廠、要供應商每天繳交水質報告,連供應商的給薪、員工座位寬度、滅火器高度都建議要有不一樣的規格,這對近三十年前,保守、不輕易對外人開放的傳產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也讓居中斡旋的林懷寧開了眼界,看到別人做事的態度。

不止如此,為了爭取到訂單,所有非天然材質、或會使動物痛苦的製程,都不能採用,導致外包裝必須改成貴三倍的PET材質、化妝粉紙要採用天然礦物粉、使用的精油不能經動物實驗、化妝刷具不能用動物毛等,每一個要求,都讓林懷寧必須到全世界去找符合要求的材料,「這第一張單,我談了五年才拿下來。」

「不過,也是這個客戶,讓我見識到大品牌能做到這麼大,是有道理的,」林懷寧說,後來,他也如此要求自己,不只是對用料堅持,還有養成了不妥協、一定要盡善盡美的態度。

也因為林懷寧成功接下美體小舖訂單,讓歐美大廠紛紛上門。即使現在代工業務占大嘉行營收九成,美體小舖只占不到二%,對他來說,其餘的八八%都是該公司帶來的機會。

現在,即使兒子已經開始學習接班,林懷寧還是維持旺盛的好奇心,在家裡電視加裝小耳朵、吸收日本的新商品資訊,親自研發,每個月固定推出十種新商品;就連商品背後的產品說明,都由他本人撰寫。

「比起商人,他更像研究家,尤其談到產品的那種熱情,很少看得見了,」瞿智傑如此形容讓他「又愛又恨」的林懷寧。

和動輒數百、千元的化妝、保養品廠商相比,專賺「銅板錢」的大嘉行雖然營收遜色不少、產品也少被消費者重視,但林懷寧把小配件當成精品經營、鑽研的耐心和努力,不只設下技術門檻,也終究累積出市場地位。只要有心,即使是只賺五分錢的一張紙,也能讓有心人坐上世界第一。

【延伸閱讀】埔里的水、鼎泰豐蒸籠紙,都化身美妝品—大嘉行產品研發巧思

●假睫毛梗˙棉線捲起製成,軟而挺˙兩端用手工裁切,避免機器裁切過於工整刺傷眼皮

●刷具刷毛˙羊毛帶捲,粉易附著˙用毛鋒(即毛尾端的毛),柔軟不傷皮膚

●雙眼皮貼˙用3M醫療膠帶製,不易造成過敏

●胸貼背面白色膠紙˙鼎泰豐小籠包蒸籠紙做的,不易造成過敏

●吸油面紙˙台灣首創:拌入精油、竹炭、種子顆粒˙只在埔里製造:因不含鐵質、不易泛黃˙含麻不易破碎,加強搗碎纖維增加柔軟度

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87

品牌經理助開店 港貨立足內地 包辦租務經營銷售

1 : GS(14)@2010-10-29 00:04:1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028/News/ec_ecm1.htm


香港品牌集團總裁陳耀華,做「品牌經理人」協助香港品牌打入內地市場。他身處上海新天地過萬呎的專賣店,內裏間隔成十多間店舖,出售不同品牌的產品。




貨主提供貨品及裝修費,便可以進入內地市場。銷售、店舖管理等,交由DBHK處理。

【明報專訊】資金有限,又想進軍內地市場,除了成立虛擬的網上商店,也可以找「品牌經理人」陳耀華。他集合「本地薑」品牌,在上海成立專門店,由他一手包辦租金、管理、銷售工作,生產商只要交出貨品便可。不過,經理人每月銷售額的65%至70%作為佣金,生產商要考慮利潤及風險。

走進陳耀華打理的DBHK(Designed by HK),位於上海新天地第三期的專賣店,全店1萬呎面積,稱為一個迷你商場更合適。內裏有十多個店舖,每個約500呎,出售不同牌子、不同路線的服飾,例如﹕白領男裝、青年潮流服、成熟女裝、母子服裝、甚至是主人與寵物套裝;另有精品如手表、手袋等,全都是香港設計的品牌。還有一間店舖放置多個衣櫃,內裏有不同香港設計師的作品出售。

收取70%銷售額作佣金

香港品牌集團總裁陳耀華,早於80年代已將個人品牌帶入內地,但租金、人工等成本愈來愈高,於是他換個角色做「經理人」,開創「低成本、低風險」的方法,運用其個人經驗,支援本港品牌進入內地。

他稱不少本地產品開拓內地市場時,出現「水土不服」,例如﹕找店舖、申請產品驗證等,程序繁複,「若一件衫由多款布料製成,每款布料都要取得驗證,每項檢驗費1200元人民幣,已經教人很頭痛了」。

一店共有24個港品牌

透過經理人入內地市場,仍然要自行申請品質驗證,但可以節省其他手續,例如﹕開店、銷售管理、後勤人員等。貨商只要提供產品、10至15萬元人民幣裝修費,便可在專賣店佔用一個店舖。經理人會按產品的路線,提供店舖裝修的意見,並安排銷售、管理店舖工作,按銷售額收取65%至70%佣金。

不過,貨商並非交出貨品後,便可以將責任拋諸腦後。「有些香港工廠由外銷轉做自己品牌,他們不懂包裝產品,現在要建立自己品牌,要學習很多東西,並要靈活變通,例如﹕有些工廠專做毛衣,但不可能全年只賣毛衣,他們便要動腦筋改生產線。」他指有個別品牌不肯改變,於是失敗而回。

他稱新加入的品牌,預計要在內地市場花一年半時間,便知道有否發展潛力。不過,上海有很多外地品牌,而DBHK旗下的24個品牌,有部分連香港人也覺得陌生,內地消費者又是否有興趣呢?陳耀華稱,旗下品牌走中高檔路線,「有些具消費力的顧客,不喜歡一般品牌,容易撞衫撞袋,我們可提供一些質料好,又有設計的產品。」

DBHK年底前專賣店會達三間,分別位於新天地、上海金橋國際商業廣場及成都龍湖商業廣場,後兩間將於本年底前開幕。他稱日後安排特許經營,增加更多銷售點,「如果要獨資在大商場開店,投資額不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18

包辦南京、蘇州四棟摩天樓的台灣建築師 溫子先 征服中國家電大王的心

1 : GS(14)@2010-12-27 16:41:53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05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86

邵仲衡包辦中女情人

1 : GS(14)@2016-07-09 06:47:38

已有16年沒在港拍劇的溫碧霞(Irene),近日接拍ViuTV新劇《三一如三》演一名經理人,劇中的舊情人由52歲邵仲衡演出,自無綫翻播劇集《大時代》,令「大佬孝」邵仲衡幕前重生,但他復出後合作過的女演員,盡是圈中中女,計有43歲譚小環、50歲李麗珍、41歲郭羨妮、39歲方健儀,以及於本月30日便50歲的Irene,他變成螢幕上「中女情人」,邵仲衡昨在電話回應:「又係喎,包晒向呢方面發展都唔錯,人唔做我做,咪可以殺出新血路,變咗獨巿生意。老實講,我年紀都唔細,拍住對方咪平衡番。」據知新劇中邵仲衡演一名歌手,年輕出道時與黃澤鋒和張松枝是組合,但後來邵仲衡單飛發展走紅,其他兩人際遇不好。問到可會跟Irene有咀戲,他說:「未出晒劇本。」採訪:陳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08/196856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033

崔順實包辦朴近百裙子手袋

1 : GS(14)@2016-12-09 00:03:42

【閨蜜干政】南韓國會委員會昨天就干政事件連續第二日召開聽證會,委員會派人押總統朴槿惠密友崔順實到庭但不成功,不過無阻得知她在青瓦台如何呼風喚雨內情。崔順實對朴槿惠的影響重要至內閣人事任命,細微至衣着配搭。《江南Style》MV導演車恩澤在聽證會稱,崔氏曾徵詢他該由何人擔任文化部長及文化事務總統顧問,人選最後竟獲採納,「我就想她究竟是何人」。被指跟崔順實關係曖昧的前運動員高永泰指,崔氏甚至包辦朴槿惠出席公開場合服飾,曾透過崔氏向朴槿惠賣出「近100條裙子和30至40個包包」,每個袋價值120萬至280萬韓圜(約8,000至1.8萬港元)。


以受驚為由拒出庭

昨天被質詢的還有總統秘書室前室長金淇春,他堅清自己只知公事,不知總統官邸內的私事,亦不知道朴槿惠是否如傳媒所言,「世越號」海難發生後「短暫失蹤」期間,朴槿惠是找人氣髮型師恤髮90分鐘。崔順實一早以受驚為由拒絕出庭,委員會指崔順實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特意派人到羈留所押她及其他10名缺席人士前來,最終只有她外甥女張時浩配合,她解釋一切都是按崔順實旨意辦事,不得不從。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8/19858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756

王晶《賭城III》包辦最爛導演電影阿倫Baby金話梅封帝后

1 : GS(14)@2017-04-09 10:49:39

■阿倫浮誇式演繹《江湖悲劇》,令他再次獲封最爛男演員。劇照



【第十二屆「金話梅電影選舉」】由《蘋果》動新聞和娛樂版舉辦的第十二屆「金話梅電影選舉」(Golden Plum),宗旨是砥礪電影業界,監察粗製濫造的作品,希望藉此喚醒製作人的良知,別再拍爛片。經過一個月讀者投票後,結果由王晶執導的《賭城風雲III》,以高票搶走最爛電影/導演和最爛場面兩獎,登上爛片之巔。至於最爛男/女演員獎,分別由《江湖悲劇》的譚詠麟(阿倫)和《封神傳奇》的楊穎(Angelababy)捧走(見附表)。



■Baby憑《封神傳奇》首度捧走金話梅最爛女演員。劇照


浪費好演員

今年投票人數共有6,404人,是選委選特首的人數數倍之多,認受性相對較高,某程度反映出觀眾對去年出產的電影有頗多意見。由周潤發、劉德華和張家輝主演的《賭城III》雖然贏票房,但相對劣評更多,在最爛電影/導演獎由頭帶到落尾,以2,936票奪冠,得票率46%。此片的爛,在於起用一班好演員,居然主打山寨式特技,平白消費了一班演員。當中一幕機械人大戰,打足十分鐘,榮登最爛場面可說實至名歸,共有3,495票,得票率高達55%。《江湖》的阿倫撼低《偷天特務》的王祖藍獲最爛男演員,阿倫以上世紀80年代的浮誇演繹挺胸收腹貫穿全片,有2,501票,得票率39%,是他繼07年《左麟右李之我愛醫家人》後第二次奪獎。至於Baby,她以3,282票遠遠拋離伍詠薇,首度捧走金話梅最爛女演員獎。撰文:李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09/199843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