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陷高層動盪 中國燃氣未了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8/1OMDAwMDIyNzM1OQ.html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處多事之秋的中國燃氣(00384.HK)再陷高層動盪。

中國燃氣16日宣佈,公司再於3月14日舉行董事會會議,罷免董事李小云及徐鷹在公司的董事職務,而曾經的董事總經理劉明輝的董事職務也於該次會議上罷免。此次罷免,距離3月4日董事會罷免此二人在公司的主席及副主席職務僅有10天之遙。

17日,一位接近中國燃氣人士對記者透露,罷免緣於兩人與劉明輝、黃勇關於公司的戰略方向不一致有關,而這種衝突在去年年初即已在公司掀起較大波瀾,並在7月份達到高潮,從而影響中國燃氣2010年下半年的戰略決策及併購計劃。

兩位董事被正式解職背後,中國燃氣大股東的衝突或仍將持續,而各種交易亂象醜聞如何清除、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峽金融)的未來態度、韓國SK集團是否會升任第一大股東則成為下一步待解的謎題。

高層動盪

與3月4日的罷免理由相同,中國燃氣對此的解釋是,李小云、徐鷹在2010年12月23日舉行的董事會會議上,沒有披露他們知道的中國燃氣兩名高管被捕事件,而彼時他們對此事已知情。

劉明輝及執行總裁黃勇於2010年12月17日被深圳公安局拘捕,但至12月24日,中國燃氣才披露此事。而直至1月中旬,深圳公安局披露逮捕原因之時,此段時間中國燃氣一直對外語焉不詳。

直到1月31日傍晚,中國燃氣方發佈公告稱,兩名高管被捕乃與一宗數年前湖北省四個城市的燃氣項目收購案有關,劉明輝及黃勇二人涉嫌職務侵佔罪。

數位中國燃氣員工向媒體證實,劉、黃二人被捕是遭人內部舉報,系公司內部利益紛爭激烈所致。在有關論壇上,有發帖者以知情人身份稱,2010年12月17日上午深圳警方實施抓捕後,中國燃氣董事局副主席徐鷹便帶人查封了劉、黃二人辦公室。

在罷免李徐兩人職務之前,中國燃氣一直對上述傳言予以否認,但3月4日、14日的兩次罷免,才在某個側面上予以佐證。

根據中國燃氣年報顯示,李小云現年54歲,現為國台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以下簡稱海峽中心)主任,自2001年起獲任中國燃氣的董事,2002年獲任公司主席。徐鷹,現年49歲,自2001年任中國燃氣的董事及副主席,曾任海峽中心主任助理。

值得注意的是,海峽中心下屬海峽金融是中國燃氣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中國燃氣2010年半年報顯示,徐鷹分階段擁有中國燃氣共計1.95億股購股權,佔當時中國燃氣已發行股份的5.36%,僅次於劉明輝的6.46%。

前述知情人士稱,大股東之間的利益衝突即已在2010年3、4月份於公開市場上展現,彼時,中國燃氣股東內對是否併購中裕燃氣有不同訴求。

當年的併購中,中國燃氣發佈公告稱,中裕燃氣主席王文亮向中裕燃氣管理層說明被收購的情況後,管理層要求爭取更多利益,王文亮同意派發特別花紅及送贈汽車,並似乎得到中國燃氣董事總經理劉明輝的默許。

此前,中國燃氣董事局擁具15個席位,包括7名執行董事、5名非執行董事,以及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此中,李小云、徐鷹及非執行董事馮卓志來自海峽金融。

如今,隨著李徐的被罷免,海峽金融在中國燃氣董事局中僅存馮卓志一人。

國企外衣和SK進退

資料顯示,國台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是中國燃氣的主要發起者,其餘股東還包括中石化、阿曼國家石油公司、印度燃氣公司、韓國SK集團、亞開行和阿曼政府投資基金以及荷蘭國家開發銀行。

在中國燃氣的網站上,國台辦的背景充斥其間,亦重點提及中石化為其第二大股東,加上「中國」二字,「國企」角色躍然紙間。

「從 2001年中國燃氣成立至今,海峽金融從未嘗到第一大股東的滋味,它不是國企。」前述高管解釋,2005年海峽金融曾與劉明輝簽訂分批收購中國燃氣股權協 議,有望最後以15.35%的股權登頂第一大股東,但隨後因為公司股票漲到4.3港元左右,較之當年協議收購價漲了2-3倍之多,協議隨著被撕毀。

不是國企,但儼然以國企角色出現,使得中國燃氣在國內市場中斬獲頗多。截至目前,中國燃氣已擁有200多億港幣的公司資產,並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布有121家城市管道燃氣企業,35家液化石油氣分銷儲運企業。

10年在內地市場從零到121家城市管道燃氣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多項併購充滿瑕疵。

在鄭州標準石化、牡丹江燃氣、南寧管道燃氣的併購過程中,交易疑點層出不窮。如以後者為例,劉明輝作為中國燃氣下屬中燃實業的法定代表人,將南寧管道燃氣的部分股權轉給其也曾任法定代表人的深圳市中燃氣技術有限公司。

更為引人矚目的是,48歲的劉明輝於10月6日、12月3日及早前的2008年9月18日等均有增、減持中國燃氣超百萬股股票的舉措,均是高點賣出、低點吸入,為個人積累過千萬財富。

中國燃氣的角色變換亦到關鍵時點。

截至2010年11月30日,韓國SK集團法定代表人崔泰源已間接持有中國燃氣合共4.242億股,佔9.68%,為單一最大股東。中國石化已退居第4大股東角色,海峽金融則以4.21%的股權降至偏角位置。

從2007年3月13日與中國燃氣簽署合資合同,到迄今升任單一最大股東,韓國SK用時不過3年。

有分析人士稱,中國燃氣高管已分成三派,海峽金融、劉明輝及黃勇、韓國SK各列其一,如今韓國SK有望借助中國燃氣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擋在韓國SK前方的限制在於,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建立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其中重要能源及資源一項,被列入併購安全審查範圍。

對於中國燃氣而言,已身陷囹圄劉明輝的8.94%則成為未來各方的利益爭奪所在,而劉明輝妻子持有7.2%的股權亦是可左右的棋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7

漢庭人事動盪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462
 新人來了。


  4月6日,漢庭酒店集團宣佈任命解云航為首席運營官(COO),成為這一空缺達半年之久的職位的繼任者。


  在加入漢庭之前,解云航有著超過16年的IT從業經歷,曾經擔任過神州數碼的總經理和聯想網絡部的副總經理。在未來的三到六個月裡,解云航將會逐漸從集團董事長季琦手中接過運營部門的權杖。


  就在宣佈新COO就任的同時,漢庭還發表聲明,將正式接受執行副總裁王海軍的辭職申請。這是漢庭近半年來第三次高層人事變動了。2011年11月,加 入漢庭僅10個月的首席運營官蘇暢因個人原因辭職;兩個月後,時任漢庭CEO的張拓卸任,被選為公司非執行董事兼副董事長,季琦開始兼任CEO。


  這不像是一個好信號。


  2010年3月,漢庭登陸納斯達克,而張拓是在漢庭上市前一年上任的。「漢庭在上市之前任命的高管,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公司順利上市。」上海盈蝶酒店 管理諮詢公司CEO胡昇陽說。但漢庭的股價自2011年起一路下滑,目前已跌破了發行價。而這直接影響到了手握股權的漢庭高管們的個人收益。


  漢庭自上市以來,公司策略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原先的以漢庭快捷酒店品牌為主,轉而推行多品牌策略,著力發展定位中高端的全季酒店品牌。「中高端酒店的運營管理不能照搬快捷酒店模式,甚至需要完全不同的兩個團隊來運作。這可能給漢庭帶來管理上的困惑。」胡昇陽說。


  而此番辭任的王海軍所管轄的正是新品牌業務。他早在如家時期就是季琦的老部下,也是漢庭的元老級人物。但他在快捷酒店品牌積累的管理經驗在新品牌中可 能助益不大。據一位漢庭內部人士稱,全季酒店在過去一年中完成了包括品牌定位、酒店設施、服務等多方面的標準化,而這些幾乎都是董事長季琦親自統籌。


  業績不好,為對投資者有所交代,換掉部分管理層也屬正常,雖然不一定奏效。


  從漢庭近日發佈的2011年全年財報來看,儘管漢庭的入住率仍然高達92%,但全年歸屬股東利潤與上一年相比卻下滑了近一半,僅為1.15億元。漢庭 的運營支出卻同比上漲超過50%,達到17.03億元。儘管7天和如家同樣面臨租金、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但如家2011年全年淨利潤僅比去年下滑 2.3%,而7天更是實現了近三成的增長。


  這個行業向來信奉規模至上:因為消費群體的特點,這些經濟型酒店往往難以提價以應對成本上漲—要提高收益,只有依靠規模和佈局來提升開房率。


  去年,如家依靠收購莫泰使得門店數超過1000家,再加上2011年全年新開的316家店,如家目前的門店數字已經超過了1400家;7天的門店擴張數字則繼續領跑行業,2011年新增店舖達376家,還收購了區域性經濟型酒店品牌華天之星,使得門店數也突破了千家。


  而漢庭一直採取直營與加盟均衡發展的策略,是中國唯一一家至今仍保持直營店比加盟店數量多的經濟型酒店。同加盟店相比,直營店雖然風險可控,並在兩三 年後便能顯現出更好的回報率,但也因為前期投入大而制約了漢庭的擴張速度。去年一年,漢庭僅新增201家店,開業門店總數僅為639家。


  漢庭也意識到是時候做出改變。在2011年財報裡,季琦已經發出了加速擴張的訊號。未來,漢庭會轉變直營多於加盟的模式,逐步提高加盟比例,預計至 2012年底開業酒店數會超過千家。同時,漢庭也將「密切關注行業內中小規模酒店連鎖的收併購機會」。據漢庭內部人士透露,在一些旅遊城市,漢庭將更多倚 仗加盟店,以分攤由於明顯的淡旺季而造成的全年運營風險。


  不過,這套已經被實踐多次的法則也隱含其他問題,比如市場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經濟型酒店,而租金成本的上升也有可能導致成本更大。在短時間內加盟店擴展太快,也很容易侵蝕服務品質。


  當然它還可以通過削減成本來改善利潤。解云航如果可以建立一套更完善的IT管理架構系統以及會員體系以減少內耗,倒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讓漢庭的報表變得好看點。


  此外漢庭還需認真考慮差異化經營的意義。它正在著力發展的全季品牌現在還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特別之處,如家和7天也都有類似的發展計劃。如果非要說優 點的話,大概是全季酒店的數量超過了競爭對手。漢庭還在發展更為低端的百元酒店品牌海友客棧—解云航應該知道,IT行業都已經對設立高、中、低端產品線的 貫常套路失去興趣,如果三個品牌的產品都沒有顯著特色只擁有價格差異的話,非但難以提振銷售額,還有可能加大成本。


  

漢庭SWOT分析


  S 過去穩紮穩打的直營店積累較加盟店能提供更好的投資回報/三巨頭中多品牌戰略發展最好的/會員體系好,會員忠誠度更高/大客戶管理方面的優勢/此前採取的直營也更容易控制風險


  W 由於過去加盟店拓展力度較弱造成的門店數量較少;運營成本不斷攀升/高層人事動盪


  O 未來加盟店發展有望加速擴張/全季品牌潛力巨大;健全的多品牌策略將有可能轉變為漢庭的核心競爭力


  T 如家和7天紛紛推出升級品牌/多品牌對管理團隊和管理經驗提出挑戰/海友客棧前途不明,其所處的百元酒店市場盈利較難,且面臨眾多競爭對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12

傳統企業轉型電商困局:優購動盪,折射百麗的諸多硬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60.html

先回顧一下優購網所屬的百麗國際電商之路:

百麗在幾年前試水電商一直是以低調的姿態進行,通過淘寶分銷、天貓以及B2C分銷三條腿穩健發展(B2C分銷通過淘秀網下單完成),由集團元老級人物——謝云立帶領著一隻並不豪華的電商團隊先以售賣百麗旗下品牌商品的方式進行,後續陸續上線了針對網絡的專供款,然後是網絡新品牌,這條發展路徑成為在2011年前被認為比李寧走得更堅實的傳統品牌企業進軍電商的成功案例。

隨著2010年以樂淘網、好樂買獲得過億美元的融資並迅速發展起來之後,給這兩家供貨的百麗集團坐不住了,一方面是擔心自己再次受制於渠道,另一方面則是評估後發現自己在電商領域有著巨大的發展優勢,這些優勢包括:

一、眾多的品牌:除了百麗自己的幾大女鞋品牌外,其次是代理的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阿迪、耐克等在網絡的銷售態勢以驚人的迅速增長;

二、品類擴張更容易:作為以女鞋自有品牌、代理知名運動品牌的百麗集團來說,如何通過多品牌和多品類取得絕對的市場優勢和市場地位成為這些年思考最多的問題。線下開店擴張品牌和品類的方式顯然太慢,而一直在運營的電商業務能夠輕鬆擴充品牌卻無法快速擴充品類;

三、資金優勢:在與電商企業合作的過程中,百麗發現電商是資金密集型的業務,而百麗集團在資金方面的優勢可以使其不依賴資本來發展,這樣必然能夠打敗更多必須依賴資本的垂直電商,成為「剩者為王」的那一個。

四、人才優勢:通過幾年的電商實踐,已經擁有一個執行力較強專業性較高的電商團隊,人才的培養可以應對電商業務的規模發展或者更高。

五、供應鏈優勢:這個讓百麗內心異常興奮,也是其吸引更多品牌電商或平台電商高管的核心原因,畢竟對於電商來說,供應鏈的事情總是讓人著迷,因為這似乎是除資金外決定生死的部分。供應鏈包括商品研發、商品生產、倉儲管理、配送售後等一系列的「商務」內容。在重「商」輕「電」的傳統企業,這被認為是最優於電商企業的競爭優勢。

於是在這些優勢之上,百麗電商決定大干一場,先是購買yougou.com這樣的雙拼域名,將略為山寨的「topshoes.cn」淘秀網直接棄用做跳轉,把所有分銷網站停止供貨,雖保留淘寶、天貓商城這樣的直營第三方網店,但投入和重視程度變小。高薪高調挖來京東VP和凡客VP任職CMO和COO,再派出集團元老重臣任職CEO,構成黃金三角。試圖打造百貨全品類的垂直B2C商城,一方面實現多品牌的戰略實施,另一方面向服裝等多品類擴張,實現線下不可能實現的百貨帝國之夢!

一切聽起來都非常美好,只是無論是誰的夢想都需要照進骨幹的現實,現實的情況是:

一、獨立B2C在技術上的更高要求:處於深圳總部的百麗並不能招募更多更優秀的技術人才,技術外包服務公司在深圳更是匱乏。但技術決定著用戶體驗、決定著後台的管理效率和更靠譜的數據,獨立的B2C屬於動態技術,和原來的ERP等相對靜態技術不同,持續的變化仍然成為許多傳統企業現在邁不過去的坎;

二、品類擴張增加的管理難度:曾經有人說過做好女鞋能做好男鞋都很難,這一點估計百麗在擴張男鞋品類時應該是深有感觸。短短一年時間擴張到女裝和飾品可想而知後端將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對於習慣於精打細算的傳統品牌企業,這種快速打法凡客當年的特殊時期有效,凡客和京東的體制內能被理解,百麗雖然擁有了凡客的COO和京東的CMO,但是否能被理解並以「誇張的成本」執行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的!

三、體制:這個問題很多人沒有跨越電商和傳統企業很難理解,直白點說就是部門設置(組織機構)、審批、財務及預算、匯報方式、企業文化、溝通方式、執行方式、風險控制、流程制度等這些內容構成了一個企業的所謂「機制」。這種衝突的結果就是電商的在試圖說服接受電商的「體制」,而傳統的團隊則試圖去理解但卻永遠無法理解電商的「體制」導致效率低下和執行團隊的不穩定。最終董事長或董事會要麼來一句:「電商和傳統企業各有優劣勢,未來一定是融合的,所以在這些方面你們也必須融合……」,如果這種所謂的「融而不和」出現之後,就是所謂的管理方式創新,於是「CEO輪崗制」居然在百麗這樣的公司出現了!

原以為百麗電商的優購網已經一騎絕塵,幾大高管等著的是分拆上市享受功成名就、榮華富貴的無數傳統企業在電商時代成功之路的案例榮耀,而不是在這些硬傷面前糾結神傷。

畢竟,無論是和百麗成長起來的元老還是被挖角的電商專業VP們,可以看出他們並不是能力不行而離開,當京東來的VP回到京東仍然可以繼續業績斐然,當凡客來的VP有勇氣去創業。那麼硬傷是不是上面這三點?還是說這些不僅僅是百麗的硬傷也是許多傳統企業試圖進軍電商的硬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63

《QE延退怎麼看》政爭風暴、美債泡沫、新興市場更動盪 柏南克決策逆轉 凸顯美國財政迫切危機

2013-09-30  TWM
 
 

 

九月十九日,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意外宣布暫緩收回QE,全球股市瞬間沸騰,彷彿過去四個月「資金派對散場」的陰霾終於散去。然而,派對散場是遲早的事;一時的延後退場,反而可能引發更多問題;美國公債價格會不會加速泡沫?新興市場會不會更多動盪?而首先擺在眼前的,是柏南克決策逆轉所透露的現實,美國財政問題恐怕比你想得更難善了。

撰文‧乾隆來

八月十九日,歐巴馬在白宮總統辦公室召見了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財政部長杰克盧,以及銀行局長、證期會主委等最高層的金融官員,討論如何加強金融管理。因為,在金融海嘯之後通過的《杜德|法蘭克法案》,增加了四百項加強金融管理的規定,但是法案通過至今三年,實際執行才三九%。

各界對於這場會議投注不少關心,但關心的焦點,顯然不是金融管理。

在歐巴馬六月十八日接受公共電視台專訪,暗示柏南克將在明年一月底任期屆滿離任後,隨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對於聯準會主席繼任人選的大猜謎,歐巴馬雖然屬意前任財政部長桑默斯,但是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都高聲反對桑默斯。因此八月十九日的會議,大家都睜大眼睛注意,歐巴馬與柏南克是否也就聯準會的繼任人選交換意見。

讓媒體失望的是,白宮在會議後並沒有發布任何新聞,也拒絕回答媒體的詢問,歐巴馬與柏南克等人,是否藉著這個機會討論了金融機構管理之外的議題,誰也不曉得。

一場會議後 金融政策大轉變不過,從八月十九日會議之後,一連串的戲劇事件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原本從五月就一路重挫的新興市場股市,特別是印度、印尼、巴西等市場,在八月十九日那周觸底,然後一路反向回升;被媒體修理得體無完膚的桑默斯,隨後也自動打電話給歐巴馬,自願從聯準會主席的候選名單中除名;一個月後的九月十八日,柏南克違反了他自己在五月宣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要逐漸退場的方向,在聯準會貨幣會議之後,決議維持每月八五○億美元的QE。

從歐巴馬在白宮召集會議的八月十九日起算,道瓊指數一路從一四八○○點以四十五度角仰攻,漲了一千點才休息;跌幅最深的印度股市,剛好在八月十九日開會當天跌到最低點一萬八千點,一個月後的今天,已經漲回二○六四六點,單月漲幅高達一五%;連台灣股市都出現外資連續十六天買超,將台灣股市從七八二四點拉到八二五五點,大漲四三一點後才開始整理。從紐約、倫敦、法蘭克福,一路到上海、東京,全世界股市同步走出了罕見、亮麗、又快速的多頭攻勢。

不論歐巴馬管不管得住華爾街,這些交易員與分析師們顯然是訊息最靈通的一群內圍,對於「歐巴馬與柏南克會議」的訊息,敏感且精準地掌握了金融政策的轉變!

柏南克身為「政治獨立」的央行總裁,實際上對華盛頓風雨欲來的鬥爭風暴極為敏感,也了解到歐巴馬面對國會政治鬥爭的強硬態度,所以才會在九月十八日聯準會會議後表示,延緩QE退場的決策,主要是考量經濟復甦不夠強勁、美債與房貸利率持續走高,以及國會即將開議,歐巴馬與國會將會因為迫在眉睫的聯邦財政危機,引爆嚴重的政治角力。他非常了解,白宮與國會的政治角力勢必導致財政緊縮,柏南克必須小心翼翼呵護得來不易的經濟復甦,不能出現財政、貨幣同步緊縮的危險政策。

果不其然,就在柏南克宣布維持八五○億美元寬鬆政策的第三天,白宮與國會的政治角力,就毫不掩飾地爆開了!

歐巴馬對戰共和黨 火藥味濃美國聯邦政府舉債上限年年破表,每年第四季為了新年度的政府預算,都要演出一場「歐巴馬對戰國會共和黨」的政治角力。但是,今年的火藥味卻更甚於以往;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在九月二十日通過《應急預算法案》,表面上讓歐巴馬政府可以在十月一日開始的二○一四會計年度,在正式預算通過之前得以繼續運作,但是法案中卻切斷了《歐巴馬健保改革法(Obamacare)》的財源,氣得歐巴馬拉高分貝,高聲批評共和黨「把整個國家綁架了!」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掌控參議院,預計會把《應急預算法案》退回眾議院重審,如果到九月三十日之前臨時預算無法通過,那麼聯邦政府有可能因為沒有預算,再度被迫關門,出現聯邦政府全面停擺的危機。到了十月十八日,財政部更將面臨現金枯竭,必須動用緊急方案才能避免債券違約風暴。

明年年底,美國將要舉行聯邦議員的期中選舉,改選所有的眾議院議員以及三分之一的參議院議員。共和黨員在眾議院議長貝納領軍下,鎖定《歐巴馬健保改革法》,升高與歐巴馬的政治衝突。歐巴馬的《健保改革法》雖然早在一○年三月就已經通過,但是由於必須對企業加稅,以及法案本身存在是否違憲的問題,執行過程爭議不斷,為兩黨政治角力提供了豐沛的火藥。

三年前通過的《歐巴馬健保改革法》,堪稱是美國五十年來最重要的社會安全改革。這個法案規定所有個人都必須在一四年起購買健康保險,共和黨還為此提出憲法訴訟,聯邦高等法院花了兩年,才做出沒有違憲的裁定。此外,《歐巴馬健保改革法》也要求美國企業主提撥相對的健保保費,引起許多企業主的反彈。

在一四年新制度正式啟動之前,共和黨蓄積反對力量,再度與歐巴馬政治對決,將今年第四季的聯邦預算審查,與《歐巴馬健保改革法》綁在一起。而歐巴馬也一改去年柔軟的身段,一開始就擺出誓死一戰的態勢,雙方開足火力,成為美國景氣復甦的最大利空。

華爾街正面看待經濟復甦

但是,華爾街的交易員們面對如此嚴峻的態勢,倒是老神在在,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高盛證券,他們從一二年三月開始一路看多歐洲與美國股市,建議客戶將資金從債券市場轉移到具有穩健收益的績優股,高盛的多頭策略至今堅定不移。高盛歐洲股市首席策略分析師歐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在CNBC的專訪中就說:「股市已經從期望期(hope phase),進入新的成長期(growth phase)。」高盛證券執行長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也提出「正常化」的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將會逐漸從金融海嘯的陰影中恢復正常。他說,聯準會還是會逐漸縮減QE的規模,這是經濟正常化必經的步驟,最近美國國債利率的上揚,也是從人工壓抑的零利率逐漸回復正常的訊號之一。

布蘭克芬特別強調,最近美國聯邦政府赤字逐漸收窄,更是「金融市場正常化」(Normal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的重大進展,美國聯邦政府過去幾年減少支出,並且持續增加稅收來源,已經使得赤字出現明顯改善的趨勢。

此外,美國的IPO(新股上市)市場也才剛剛開始回暖,一直到最近才又重新出現金額十億美元的中大型上市案,例如預計在十月一日上市的紐約帝國大廈房地產信託(Empire State Realty Trust),預計發行七千一百萬股,募資十億美元;世界最大的飯店連鎖系統希爾頓,也在九月初宣布將要推動金額約十二.五億美元的上市案;當然,還有被熱烈討論的推特(Twitter)在九月十三日宣布推動股票上市,募資金額也是十億美元。

歐巴馬推動全民健保,是他「歷史留名」的重大政績,面對眼前共和黨人以明年聯邦預算審核相逼,他必須用盡全力與眾議院議長貝納為首的共和黨人一決生死。在政治、財政全面緊繃的時刻,歐巴馬顯然期待一個寬鬆的聯準會,也放棄具有爭議的桑默斯,避免聯準會主席繼任人選在國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歐巴馬最在意的,還是他的《歐巴馬健保改革法》,在政治問題未解決之前,在聯邦預算還未通過之前,在柏南克明年二月一日交棒之前,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沒有任何擦槍走火的空間,「寬鬆」,的確會是歐巴馬最屬意的安全路線。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政爭一觸即發

柏南克不敢輕言收回QE

2013年美國財政危機預估時程

未來三個月財政爆點

2013年

10月01日

聯邦政府關門?

2014財政年度開始,若國會與歐巴馬政府未能在9月30日完成《應急預算法案》,聯邦政府將被迫關門。

10月18日

現金用罄,聯邦債券違約?

聯邦政府現金恐用罄,發生債券違約的危機。

財政部必須進行特別現金調度,例如暫緩發放部分公務人員薪水,以避免現金用罄。

11月

劇烈政治鬥爭?

全月國會會期,共和黨將以提高聯邦政府舉債上限為條件,限縮《歐巴馬健保改革法》(Obamacare)的執行,與歐巴馬政府進行劇烈政治攻防。

12月15日

聯邦公務員大裁員?

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必須公布臨時支付方案,讓聯邦政府得以補足從10月1日至12月15日的現金缺口,避免公務員被迫裁員。

12月16日至12月31日2014年預算停擺?

聖誕假期,國會休會;過去幾年,每年參眾兩院都一路辯論到聖誕節休會日前的最後時刻,才完成次年度的聯邦預算。

從政治、財政到聯準會 未來數月烽火連連9月 10月 11月 12月 1?2月政治 國會開議 國會與歐巴馬政治攻防白熱化財政國會必須通過緊急應急預算 聯邦政府關門危機 12/15之前必須完成預算審核聯準會 QE維持每月850億美元1.宣布柏南克繼任人選2.聯準會10月底會議,再次討論QE是否退場 市場預期聯準會將在本月調整QE規模 2014年2月1日,新任聯準會主席交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7

歐美創新高、新興市場動盪 第四季投資因應 獨家專訪榊原英資:我會大買日本股票!

2013-10-07  TWM
 
 

 

美國政府確定關門,鬧劇持續上演,新興市場結構難解,凶兆尚未退散,日圓先生大膽發言:「現在應該大買日股!」

撰文‧楊卓翰

有「日圓先生」之稱的榊原英資,從來沒有這麼樂觀過。

《今周刊》今年曾三度採訪榊原英資,三次的精準看法,都沒有讓投資人失望。身為謹慎的經濟學家,榊原幾乎不曾果斷地要投資人買進什麼樣的資產。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採訪榊原英資的結果,會如此令人驚訝。

很多人把投資週期定在天、周、月,但是經濟學家看趨勢是用「季」來看。今年六月時,我們請教榊原英資一片欣欣向榮的日股是否能買,他只回答,會有一陣一○%的修正。直到夏天結束,才是進場時機。在九月的尾巴,夏天結束了,我們再次來到榊原英資位於東京的辦公室,發現滿面笑容的他,竟然果斷地要投資人「買日股」。在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要退不退之際,市場充滿不確定,是什麼新觀點,讓榊原如此信心滿滿?

QE延退 不見得是好事照理來說,QE延後退場,聯準會暫時延後縮減每個月八百五十億美元的資產購置計畫,應該讓投資人十分興奮,趕緊追捧這最後一波資金高潮。但是榊原英資卻指出相反的情況:「股市的反映很弱,我不會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事實上,在九月十九日聯準會宣布QE延後退場的「好消息」後,道瓊指數已經從歷史新高下跌超過二%。

「QE退場已經是確定的事,這次延後,只是讓市場有喘息的機會而已。最晚,也不會晚過明年年中。」榊原英資認為,如果QE延後退場真的有什麼實質的意義,「那就是美國的經濟數據,並沒有大家想像的好!」也難怪美股反映會「叫好不叫座」。

新興市場雙引擎失靈

世界的另一頭,對於聽到QE抽銀根就聞風色變的新興市場,延後退場雖然換得些許反彈的機會,「但是新興市場國家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不可能在短期解決。」榊原觀察QE延後退場,不會讓「醜姑娘」變回「美女」,只是暫時讓資金退潮的併發症發生而已。

的確,QE不退場,新興市場是最大得利者。榊原特別舉八、九月資金大退潮中,首當其衝的印度和巴西兩位「醜姑娘」為例。在外資撤逃中,受傷最重的印度盧比貶至歷史新低、股市則在四個月內大跌二成;巴西幣也貶至○八年低點。「延後退場,熱錢雖然暫停流出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甚至有一點回流,但是這個趨勢可以持續嗎?我很懷疑。我覺得不會。」榊原分析全球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印度,這個新興市場的重要引擎之一,如今政經情勢都很難在短期好轉。

「印度明年就要舉辦大選,但是執政的『國大黨』政權很不穩,這次情況看起來對他們很不妙。」榊原指出,明年的印度大選,可能是國大黨在二○○四年以來的首度政黨輪替。和印度政界有密切往來的榊原認為,為了維持政權,執政黨這一年可能「不會有重大的改變。」「更不用說他們有極高的通膨,雖然拉詹上任後的急拉利率,是有效的路。但是他現在的籌碼也不多了,我想他可能不會再有緊縮政策出台,否則,就得犧牲經濟成長率。」榊原表示。

中國,在榊原眼裡是另一個失靈的新興市場引擎。「中國不斷下修經濟成長率,政治上也不平穩。」兩大龍頭同時衰退的情況下,「新興市場我就會小心了。雖然它們有小反彈,但我懷疑能否持續,所以我在這半年裡會對這個市場很小心。別忘了,QE若退場,新興市場仍是外資撤出的第一號災區。」榊原說。

美股上漲力道有限

對於引起QE資金潮的原點||美國,延後退場反而是壞訊號。「美國股市本來就在最高峰了,雖然QE延後退場,資金氾濫會讓某些人去買股票,但是美股上漲的力道已經有限了。」︽華爾街日報︾分析師史賓塞.雅各︵Spencer Jakab︶就形容現在的美股是「公司獲利在追股票上漲」。他指出,單位數的季獲利,實在沒辦法和雙位數的股票漲幅比。「股票市場雖然三季連續上漲,但是最後,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史賓塞耐人尋味地預測。

這個觀點,和榊原一致。他在專訪中重複了三次「股市在往下走了(It is going down.)」。他分析,QE退場趨勢不會改變,「退場最後一定會發生,我不覺得會延後多久,不可能超過一年。」「現在看來,退場的時間表仍然不變,最晚明年夏天QE就會結束。當然,還是得看美國經濟恢復的狀況,但是明年中是合理的時間。」榊原預測。

除此之外,美國現在正在糾葛的債務上限議題,也可能為未來美國市場產生衝擊。「債務上限很可能是假議題,但仍值得投資人注意。共和黨的勢力比過去還穩固,所以美國兩黨談判上可能不會很順利。雖然我不覺得這項議題真的會在經濟層面造成可怕的衝擊,但還是可能擾亂市場一陣子。」榊原警告。

先進國家反而表現較好

那麼,在後QE時代,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該怎麼辦?「我會大買日本股票!」榊原斬釘截鐵地說,配上一陣爽朗的大笑。

「過去大家覺得,世界失衡了,要中國、印度這些新興市場的經濟來拉升;但是實情正好相反,先進國家反而表現得比較好!像日本,就是其一。」榊原預測,今年日本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可能會超過二%,甚至突破二.五%,是金融海嘯以來不曾有過的榮景。「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三.八%,比任何人、也比我預測的都高。日本的經濟復甦真的很強勁!」他認為:「現在買日股,正是好時機!」首先,「日本的機構投資人還在持續買國債,這從利率可以看出來。」榊原分析,日本十年期公債利率從六月的○.九%水準降到九月底的○.六七%,代表債券價格上升速度很快,日本的投資人仍然偏好債券。榊原的兒子正在日本大型人壽公司上班,機構投資人的習性,他最了解:「它們還是有點保守,所以抱著債券,因此,現在日股還是外資在買,日本機構投資人還沒進去。如果它們進去,股價就會繼續上去。」榊原預測。

榊原英資對日本經濟樂觀的程度,甚至不把日本增稅的負面利空放在眼裡。如無意外,日本將在明年把原本五%的消費稅提高到一○%,這讓不少投資人擔心,好不容易復甦的經濟將會被拖垮。不過,信心十足的榊原認為:「日本的經濟復甦真的很強,增稅,沒有問題。」「我在六月曾說過,八月會有一波修正,修正之後,機構投資人就會進場。隨著日本經濟更樂觀,對股市更有正面效果,我更相信它們會進來。」榊原英資很有把握地說:「所以你問我買什麼?我說,買日股!目前應該是買日股的時機!」「現在,全球經濟結構正在逆轉。成長的中心,已經從新興市場轉向成熟市場。」榊原最後分析。「之前我不認為先進國家的成長,能夠彌補新興市場的需求衰退;但是我認為,先進國家普遍來說是比新興市場好。」他舉例,除了大力看好的日本外,歐洲市場也是另一個亮點。

「歐元區國家結構性的問題當然還在,但是現在各國領袖似乎找到暫時解決的方法。這個政治協商的方向是好的。特別像是德、法等大國,它們未來經濟上升很快,所以我看歐元區,包括鄰近的東歐,經濟進一步下滑是不可能。」原來,榊原英資眼中的成熟國家,在經歷金融海嘯的顛簸路後,終於走上了復甦的軌道,這就是他對全球經濟樂觀的關鍵所在。事實上,他在九月出版的新書︽國家的成熟︾中,就認為日本及歐洲,都已經走向另一階段的經濟富足與穩定。

「過去,新興市場那種爆發性的成長,已經不再;我們的經濟,正在面臨另一次的轉型。」顯然,七十二歲榊原英資的觀點和理論,也還在成長、轉型。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日本青山大學客座教授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慶應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日圓先生」的

第四季私房投資地圖

日本:強烈推薦

日股今年以來上漲6401 % 日本經濟恢復比想像中更強,未來數據可能會讓大家大吃一驚。

機構投資人仍在買日本國債,尚未進入股市,未來進入機會大增。

未來QE若真的退場,日本貨幣政策也會繼續寬鬆,影響最小。

歐洲:前景看好

歐股今年以來上漲 13.84% 雖然歐元區結構性問題仍在,但各國領袖協商有成,問題縮小。

德、法等主要國家經濟動能恢復快,可望帶動歐洲地區成長。

先進國家整體需求回升,讓經濟下滑可能性進一步減少。

新興市場:遠離災區

新興市場股市

今年以來下跌1.07 % QE退場後資金撤離首當其衝的災區,現在僅僅只是喘息。

目前有小反彈,但能否持續,仍要進一步觀察。

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未來半年在政治上都有不穩定因素。

美國:小心為上

美股今年以來上漲 19.04 % 股市已經到達歷史高峰,修正的機率高於大漲機率。

QE暫不退場,代表經濟恢復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強。

未來仍有債務上限等財政問題要解決,是不確定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95

馬年港股動盪 艾薩 Isaac Sofaer

2014-01-30  NM
 
 

 

在2014年,或許會有很多事發生,影響你客觀的判斷力。但你要抱着樂觀的態度,專注於了解的事,而非不了解的事。遺憾的是,很多投資者選擇後者。內地經濟續放緩

現在,內地經濟放緩和債務問題引起市場的注意。我們要繼續觀察內地和香港的樓價,是否正在調整;若是,又跌得有多嚴重?接着,我們要面對香港和內地銷售下滑這現實,並會短暫影響「天下第一倉」裡的股價。如我所料,內地銷售增長13.6%,與GDP增長的7%並不一致。內地投資放緩,長遠而言有益經濟發展,但短期內卻減慢GDP增長。貨幣供應增長14%是很高,但會隨着信貸活動減少而放緩。以上這些問題,肯定會令2014年更加有趣,但大部分分析員仍毫無頭緒,因為他們一般都不了解內地的現況。我無意斥責他們,我也不敢肯定自己很了解。樂觀地看,正在復甦的西方國家,或透過增加入口,再一次援助內地的製造業。如果今年各項成本增長都較去年少,人民幣又停止升值,「天下第一倉」內幾隻股票都會受惠。

服務業是贏家

服務業雖然也有所放緩,但整體而言仍是贏家,這行業不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又不消耗商品,也不須依賴經濟規模。旅遊、教育、科技、飲料、食物、交通及節能的表現應會較亮麗。若能保持成本,盈利將會大幅提升。銀行、保險、商品、工程、地產、國企和低息股都不要選。它們當中可能有表現突出的例外,但我寧願保守一點。若對「天下第一倉」內的股票有疑問,我很樂意解答,但對於組合以外的股票,或者買入賣出的時間,我無法給予建議。我唯一的建議是,「睇我頭,跟我做」。「天下第一倉」剩餘的資金,不足以增持股票;這欄也沒有太多版位作更詳細的分析,所以我無法評價組合外的企業,但會專注於一些大方向,這不是純粹關於買哪些股票或板塊,也會提醒要避免的壞企業。切記內地在社會和經濟方面,都轉變得很快。我或許對部分板塊悲觀,但我有信心我們將會成功,因為仍有不少內地企業正茁壯成長。我希望各位讀者對2014年回復信心,今年充滿活力,新年快樂!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97

全球市場動盪 華爾街呼籲客戶冷靜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205

1月下旬是新興市場大跌,2月初市場拋售蔓延到美日等發達市場,過去兩週全球股市市值蒸發3萬億美元。富達基金(Fidelity Investment Management)、高盛和摩根大通等華爾街機構分析師都勸告客戶,在經歷拋售損失後保持冷靜、堅持下去。

本週一,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跌326.05點,收跌2.1%,單日跌幅創2013年6月以來新高。標普500當天也以2.3%報收。次日日本東證指數下挫4.8%,創去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

新兴市场, 股市, 外汇, 债券, 标普500,日本

富達基金香港公司股票主管Catherine Yeung建議客戶冷靜,指出企業的利潤還在增加,只是股價便宜了許多。

接受彭博採訪時,Yeung這樣說:

做個逆向投資者,形勢不利通常是好事。

我們觀察的企業盈利還有吸引力,價格是變便宜了。

高盛駐東京首席日本策略師Kathy Matsui在報告中指出:

我們預計美國不會那麼弱。

我們沒有發現足夠的理由改變基本收益前景,股價已經跌了,在我們看來,市場依然有吸引力。

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形勢更為嚴峻。

MSCI新興市場指數跌至五個月新低。本年度至今,印度、俄羅斯、巴西與墨西哥的基準股指跌幅均超過4%。

新興市場拋售推升相關國家融資成本,2028年1月到期的俄羅斯國債收益率逼近歷史新高。俄羅斯財政部本週二不得不連續第二周取消國債標售。

法國巴黎銀行投資機構TKB駐聖彼得堡首席投資官Vladmir Tsuprov指出:

對俄羅斯的樂觀情緒早就無影無蹤了。

我們唯一意外的是,俄羅斯盧布今年1月竟然跌得那麼快。

今年盧布對美元跌幅高達6.9%,在彭博跟蹤的24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之中跌幅僅位於阿根廷比索。

為Sturgeon Capital公司管理1.8億美元資產的基金經理Nicola Marinelli評論全球市場形勢稱:

我們習慣了一個又一個月表現不錯。

如果回顧下2008和2011年發生的,這次的調整隻是千分之一。

所以,要是和經紀商、和其他投資者交流下就知道,這種感覺不是恐慌。

紐約摩根大通基金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David Kelly認為,

短期來看,美國的力量推動所有主要需求類型繼續增長。長期來看,新興市場的增長毫髮無傷。

痛苦的事實是,國內利率很低,持有絕大部分全球金融資產的投資者應該會繼續將資金撤出固定收益,轉移到股市。

瑞銀首席執行官Sergio Ermotti近日也表示

我們現在目睹短期內有大量資金撤離新興市場,這看來有點反應過了頭。

Ermotti認為,做投資決策時,區分發展中國家很重要,

顯然,並非所有的新興市場今後都是一樣的前景。所以,在最終判斷怎樣投資時,我們必須注意每個經濟體的潛在動態。

一些策略師預計,市場重挫的損失還沒有結束。

為Pengana Capital管理約10億美元的墨爾本基金經理Tim Schroeders預計,股市可能繼續下跌,日經225股指將比巔峰期低25%。

Schroeders認為:

市場經不起進一步調整。

回調可能讓一些人吃驚。也許下行趨勢會比大家預期的還嚴重一點。

新兴市场, 股市, 外汇, 债券, 标普500,美元

下圖可見,上週收益率上升的均為新興市場國債,新興市場國債的價格更便宜,發達市場國債的身價水漲船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75

歐洲糧倉動盪 僅屬地區性衝突 烏克蘭危機 巴菲特為何喊買股?

2014-03-10  TWM
 
 

 

情勢緊張的烏克蘭,使得全球金融市場受驚重挫;但股神巴菲特卻在此時建議投資人買股,他的淡定其來有自。

撰文 楊政諭

冷戰結束以來,美俄最嚴重的對立場面,出現在這次的烏克蘭危機;軍事衝突一觸即發,造成俄國資本迅速外逃。三月三日俄羅斯央行突如其來緊急升息一.五個百分點至七%,並且狂砸至少一百億美元阻貶俄國盧布,仍擋不住盧布兌美元大貶二%至歷史新低;俄股單日崩跌超過一○%,德、法等歐股也都烏雲罩頂重挫超過二.五%。

烏克蘭是全球第五大小麥與第三大玉米的出口國,也是世界第五大鋼鐵出口國,並擁有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關鍵天然氣管線。這樣一個原物料大國政局不穩,全球商品價格當然跟著暴漲,三月三日,金價大漲二%突破一千五百美元,農作物如小麥漲四.五%、玉米漲三%。

但就在危機蔓延之際,向以「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為名言的股神巴菲特,卻稱「烏克蘭的消息不會讓我停止買股」,定調這場危機僅屬「地區性衝突」;為什麼他敢如此篤定?

首先,俄羅斯不至於甘冒受到歐美經濟制裁的風險。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資料顯示,俄羅斯貿易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率高達五一.五%,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歐盟,出口歐盟佔俄國總出口的四五%,其中有七成是原物料如天然氣。俄國從歐盟進口貨物則佔三四%,顯示俄羅斯是高度仰賴國際貿易的國家,若遭歐盟經濟抵制,本身經濟必將重傷。

果然,俄國總統普丁三月四日已命令參與當地軍事演習的俄國部隊返回基地,並且召開記者會,表示目前沒有出兵烏克蘭的必要,消息一出,歐股大漲黃金和原油期貨立即回跌,美股期貨驟升,普丁降低緊張態勢的舉措,釋放出正面訊息,快速反映在股、匯巿和商品價格上。

此外,關於烏克蘭倒債,引發新興市場新危機的推論,實現的可能性也並不算高。施羅德投信分析,俄國目前仍極力拉攏烏克蘭,願提供廉價天然氣和貸款;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IMF)和G7也都表態願意金援烏克蘭,烏克蘭不致走向倒債結局。

只不過,事件發展至今,明確的解決方案尚不明朗,能否如巴菲特的樂觀預期,終究得看普丁和歐美領袖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70

【書介】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21.html

我和小學同學飯聚,天南地北閒聊間,我發現同學的父母雖是教師,思想卻十分開明,沒有將「世俗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給予很大的自由度,只求他們生活愉快。一家人樂也融融。

飯聚之後,我想起早陣子看過的《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那時,我暗自下決定:如果未來有孩子,一定會讓孩子看這本書。(這似乎是奇怪的讀後感...)(笑)

為甚麼?作者金蘭都就似是幫父母教導子女。

他沒有論斷人,也不會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

這本書不像坊間的只專注一件事。金蘭都談及的範圍很廣,包括求職辭職、工作態度、戀愛婚姻、兩性相處、待人處世、人生哲學等,像朋友般和讀者聊天。他沒有既定立場,亦不會論斷(judge) 人,只是分享聽過的故事,提供多個思考角度和處事方法。當中沒有對錯,只有提點,讓讀者衡量輕重。


去年,我看過他另一本紅遍亞洲,銷量超過400萬冊的著作 -《疼痛,才叫青春》。這是寫給大學生的。儘管我是超齡讀者,我還是享受閱讀的時光。印象最深刻是書中的『人生時鐘』比喻。如果自己有80歲命,對應一天的24小時,以分鐘為單位,那麼每年長一歲就是18分鐘。21歲大學畢業是清晨6時20分,30歲有少許經驗亦不過是早上9時,40歲則是正午12時。現在,想想自己站在幾點鐘?人生仍然是充滿朝氣的上午呢~  甚至60歲也不過是下午6時,還未入夜。

我喜歡金蘭都的文字。雖然沒有強烈的共鳴感,但我感受到他的誠懇 - 真的試著了解年青人,明白他們對未來的疑惑,並且珍視他們的經歷。我見過很多大人輕視年青人碰到的難題和挫折,甚至我有時也會犯這種『錯誤』。金教授卻是先理解,再從不同角度分析,然後加上溫馨提示。

說回《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金教授是寫給『為求生存而吶喊的大人們』。這個形容詞或許誇張了,書中的內容倒是實在。有適合踏足職場不久的大人,也有適合需要兼顧家庭、事業和自我的中年人。

原本我想節錄部分內容,卻發現精彩語句太多,整本書都值得推介。所以,我選了部分喜歡的:
    • 「真正讓你覺得幸福與滿足的東西並非金錢,也不是升職或得到主管的認可,而是自身的成長。」
    • 「生命的留白也有其價值,讓自己放鬆一點也無妨」
    • 「不要像直線一樣前行,美麗的路上沒有直線,無論是對風,還是對河流來說,直線都是一種災害」
    • 「說到貫穿兩點的最短距離,也就是說貫穿兩點的直線只有一條,這是幾何學的常識,想一想就覺得很淒涼,在直線的一生裏,要達到某個點,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而且是一條絲毫不能有差錯的、距離最短的路。」
這些顯淺道理,小時候就聽過了,沒甚麼新意。這就是為甚麼我推介整本書(而不是某個章節) - 有上文下理,以及多個真實例子,思緒才能無拘束地延伸。而且,一氣呵成地看書,就似和教授面對面談天一樣,身心舒暢。
張貼時間:,張貼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91

【敗局】閃購平台Fab三次轉型面臨倒閉:模式難以持久,公司管理層動盪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3
「Fab 的前身是一家名為 Fabulis 的同志社交網站,集 Yelp 點評、Foursquare 簽到、Groupon 團購於一身,後轉型為一家閃購網站。」

Fab 出現至今共轉型了三次:從同志社交網站,轉型到閃購網站,到全價電商,然後是如今的生活創意設計商、個性化推薦平台。Fab 有超過一半用戶是回頭客,他們在 Fab 上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後,會主動瀏覽和購買網站中產品。Fab 常常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生活創意設計商」。

然而三次轉型只有第一次取得了成功,後兩次循序漸進且幾乎同時進行的轉型,卻仿似毒藥一般,讓 Fab 陷入了至少長達半年的困境中:閃購盈利模式難以持久,創始人風格過於強硬、管理層動盪不止,公司內部儘管待遇很好、士氣卻十分低落。

甚至有內部消息稱,Fab 已經開始準備關閉網站了。

破而後立


所謂閃購,就是限時搶購,表現為「每日特價」、「限時搶購」等活動,這個概念自從 2004 年 7 月 Woot.com 上線後開始流行起來,到 2006 年下半年,閃購網站就超過了 100 個,2008 年 11 月時,17 個月大的團購網站 Groupon 估值 13.5 億美元。

Fab 成立於 2011 年 6 月,當月便開始盈利,網站上線前曾倣傚病毒營銷手法推出邀請註冊機制:「只要你邀請 3 位朋友加入就可以有優先進入的權利,邀請到 10 位就可以獲得 30 點折價金,25 位則可以獲得 50 點、50 位則可以獲得 6 個月的免運費。」

Fab 專注於高質量設計,而非其他閃購網站的商品覆蓋面,Fab 團隊認為用戶體驗、社交網絡才是網站的基礎——讓人們滿意了,自然就會有銷量。

在網站上線一個月後,Fab 註冊會員數量達到 35 萬,並在 A 輪融資中獲得 800 萬美元。2011 年底,Fab 在 B 輪融資中獲得 4000 萬美元。

在 2013 年 C 輪融資中,Fab 先後獲得 1.05 億和 1500 萬美元,騰訊亦有參與。2013 年 4 月,Fab 收購了總部位於德國漢堡的定製家居公司 Massivkonzept,嘗試進行線下銷售。2013 年 7 月底和 8 月上旬,Fab 分別獲得 1000 萬 D 輪投資和 500 萬美元追加投資。

轉型即轉折

2013 年 7 月,就在獲得 1.5 億美元 D 輪融資的一個月後,Fab 柏林總部裁員 150 人,CEO 賈森·戈德堡 (Jason Goldberg) 在博文中宣佈 Fab 開始轉型,開始做個性化推薦,完全放棄閃購模式。

這次裁員擊垮了士氣。戈德堡決定在歐洲裁員時,並未考慮美國業務狀況,這讓很多員工從美國調往歐洲後不久,又就被調回美國,沒過幾個月就被炒魷魚了。

這似乎是 Fab 的悲劇開始,自從這時起至今,關於 Fab 的就幾乎都是負面消息。

據多位 Fab 現職及前員工透露,高壓手段已 Fab 帶來管理層不斷更迭的後果。已從 Fab 離職高管包括前首席營銷官以及人力資源、通信、採購和物流主管等。戈德伯格則表示,在迅速增長的創業公司中,人員流動很自然,且 Fab 管理層流動的水平相對較低。

創始人個性和管理風格導致整個公司人事變動不停,在高管相繼離職後,紐約 Fab 又裁員 50 多人。而且 2013 年下半年,Fab 轉型並沒有取得預期中的成功,9 月份網站流量相比 2012 年下降了 75%。Fab 網站和移動應用的流量在 2012 年 11 月達到最高峰,這個月恰好是宣佈 Fab 摒棄閃購業務之前。

今年 5 月,又有傳言稱,Fab 將再一次大規模裁員,這將是 Fab 開始關閉網站的標誌——剩下那些人會慢慢被炒魷魚,最遲在 2015 年 1 月全部走人。一位 Fab 的發言人否認了這個日期,而是表示員工們「至少會有就業保障」。

重蹈覆轍?

「我犯了教科書中提到的所有錯誤。我從中獲得教訓,知道了如何用 4800 萬美元來創辦公司。」

然而有人表示,自己曾在 Fab 購物過兩次,兩次都是不愉快的經歷:好看不好戴的太陽鏡,不耐用的枕頭。亦有評論者爆料,兩位創始人的 Instagram 賬號就是 Fab 的死亡日記,公司每月支出 900 萬美元,其中有部分是創始人的私人直升機、遊艇和毒品。

在看到這些傳言後,6 月 5 日創始人戈德堡在 Twitter 作出了表示,「我們有足以運營數年的資金和完備的發展計劃,只是需要一定時間而已。」

這不禁讓人想起戈德堡上一次創業經歷,2004 年戈德堡創立員工推薦網站 Jobster,後來它裁員 41%,被其他公司以白菜價收購了,Jobster 同樣經歷過業務轉型——它在幾次收購後,分別轉型成了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無論科技行業最新的流行趨勢是什麼,他總會從一個熱點跳向下一個熱點。這雖然可以讓媒體和投資者感到興奮,但對企業來說卻毫無意義。」

Jobster 創立後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四輪融資,收購競爭對手時也表現得財大氣粗,戈德堡在公眾面前對於公司發展非常有自信。「他極具領袖氣質。他善於兜售自己的點子。這樣的天賦使得他招攬到不少人才,也吸引了大量資金,但他的缺點在於,不管事情發展得多麼順利,他總是希望變得更大、更好、更強。」

到了 2006 年底,關於 Jobster 裁員的消息層出不窮,戈德堡出面闢謠。「和其近期對於 Fab 的表態如出一轍,他口口聲聲表示要節省成本。而且兩家公司的裁員時間點也驚人的一致,均出現在公司創建的兩年後。」

媒體認為,在對待 Jobster 和 Fab 時,最大區別在於 Fab 支持者和資金規模遠超當年,Fab 並不像 Jobster 一樣盈利微薄,只是燒錢更快而已——戈德堡從 Jobster 的失敗中獲取的教訓,也許就是「融資越多,容錯率越高。」

斷章取義?

半年前媒體紛紛報導 Fab 高管離職、也許隨時會倒閉之後,沒過幾天,Fab 公司對媒體發起了還擊,認為這些報導聯想有失偏頗,沒有提及戈德堡在 Jobster 和 Fab 之間的成功經歷,也沒有提到,Fab 實施的發展戰略調整是在投資者們支持下進行的。

客觀地講,Fab 目前在銀行的現金量為 1.2 億美元,這比許多新興科技公司的融資總額多得多。Fab 已經擁有大量的渠道來打通銷售業務,而且已經能夠正常經營和運轉。另外,Fab 還擁有 3000 萬美元的貸款機制,而且還制定了近幾年公司發展的商業計劃。

Fab 正在傾力打造一個長期可持續的業務。我們正在快速加大投資規模,並及時地根據事實情況進行調整。現在我們精心考慮,並重點執行我們與 1.2 億美元現金和 3000 萬美元貸款機制相關的堅實戰略計劃。

在所有訪問 Fab 網站的用戶中,約 3.28% 的用戶會通過 Fab 網站購物,但實際的貨幣轉化率大大超過了 10%(一天前接近 15%)。

今年在 Fab 網站購物的用戶中,有 25% 的用戶至少在 Fab 網站購物三次以上。

Fab 正在拓展各種資產(現金、品牌、技能、消費者)規模,以促進公司在未來幾年獲取更大成功。

近一個月來,戈德堡在 Twitter 上提到了 Fab 最近半年正在做的事情:重新設計沙發。沙發名叫 Flip,但是這段介紹視頻中,並沒有提到它的競爭力所在。

昨天 Fab 一位發言人證實,公司正計劃收購一家芬蘭的家具設計和在線銷售公司,具體金額暫不透露。也就是說,Fab 要也許又要轉型,也許是不影響原有業務,開始涉獵在線家具銷售,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都與其高質量精品設計網站的初衷不符,都讓人想起 Jobster。

高管相繼離職、半年內沒有起色,隨後是與歷史相似的場景:突然出現裁員傳言,創始人在 Twitter 上闢謠,大手筆收購。這一回,你願意相信誰呢?

來源:創見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