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台農漁會信用部平台大整合 詹庭禎、劉松齡力拚農業金庫獲利

2010-7-5 今周刊





在金融風暴的谷底接手燙手山芋,詹庭禎和劉松齡連手把虧損上百億元的農業金庫重新擦亮招牌。這家全台擁有三○一個通路的最大金融機構,今年可望開出十億元 獲利,迎接黑暗後的第一道曙光。

撰文‧徐介凡

六月二十八日,農業金融局局長詹庭禎與農業金庫董事長劉松齡興奮地攜手宣布,農業金庫即將正式啟動整合全台三○一家農漁會信用部的平台,隨著未來代收業 務、ATM等金融系統的完成建立,不僅今年就可望繳出上看十億元獲利水準,未來更有機會挑戰每年都出現獲利倍數成長的目標。

不過就在不久之前,二○○八年詹庭禎與劉松齡才扮演救火隊,當時的農業金庫幾乎只剩一口氣在,包括投資雷曼兄弟債券以及投資玉山銀行發行的CDO︵債務擔 保憑證︶與CBO︵債券抵押受益證券︶,總共造成超過百億元損失,兩人接手後,從頭開始,為求獲得農漁會股東諒解,並懇請持續增資藉此改善體質,一步一腳 印走遍全台農漁會,卻也因禍得福,最終不僅獲得資金挹注,更因此得到最佳切入點,藉機大力宣傳整合平台對於農漁會的重要性,化危機為轉機,順利完成建構。

劉松齡表示,相較於全台擁有最多二九九家分行據點的合作金庫,農業金庫整合平台的據點不但有一一五四個,市占率達到二四%,而且還有集中在中南部為主的據 點,可以補強以北部為主的銀行通路,藉此爭取更多合作機會與空間。

回憶建構過程,詹庭禎表示:「農漁會信用部就像燕群,方向雖然一致,但每一個單位都是主體,想要全部都整合起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每個信用部 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以及各自的獲利來源,一經整合後,反而可能造成獲利損失等情況產生,意願自然低落。

詹庭禎進一步分析,主管金融業務的農漁會信用部,過去一直想和銀行、中華電信等機構洽商代收業務,「但一個區也不過才三、四十個據點,對方甚至連談都不想 談!」但隨著平台業務架構完成後,據點增加下不僅談判空間大幅提升,讓信用部可拓展業務範圍,對擔當整合者角色的農業金庫而言,獲利能力亦可望明顯提升, 絕對是三贏局面,也因此爭取到所有人的支持。

儘管整合平台並非扮演如銀行分行的角色,所能從事的業務有限,但詹庭禎強調,「農漁會信用部在當地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未來肯定大有作為。」由於農漁會多以 鄉鎮地區農、漁民為主要客群,民眾多半不喜歡與銀行往來,客戶基礎相當扎實,這正是農業金庫的最大發展利基。

「體質改善重回獲利之後,未來前景一片樂觀。」農業金庫獲利能力已明顯展現,未來金融產品等業務範圍逐漸擴大,勢必大有可為,目標民國一○一年包括資訊、 金流等整合平台可完成建構,成為重要的獲利支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43

聚成80後劉松琳:12年4次創業終於成事

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3/20100524/37194_1.shtml

 劉松琳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80」後,但讀書時代下雨天穿打補丁的褲子;他三次負氣離家出走,發誓要白手起家,但最絕望時為找一塊錢買泡麵把住所翻個底朝天,想過自殺。

  他創辦並掌管著3000多人的企業管理培訓集團,自己卻只初中畢業,自學成才;他曾夢想成世界首富,如今打定主意要把95%以上的身家捐出去做公益教育,不讓貧窮耽誤孩子的一生。

  劉松琳從投資100萬創立聚成,到把集團做成企管培訓業老大,他帶著團隊拼了7年。他對理財週報記者說:「我16歲走上社會,12年才做成這點事兒,不值得炫耀。」

  人生第一個大師是父親

  理財週報:你家庭環境很好,為什麼輟學?

  劉松琳:我家在吉林省通化縣撫民鎮,是鎮上的首富,父親是個很優秀的企業家。但他性格剛烈,所以我跟他經常對抗,兩個男人的較量,針尖對麥芒。母親很柔,我跟母親很近。

  我從小就是班長、優秀少先隊員,挺有光環的,但父親覺得讀書沒什麼用,初中畢業就不讓讀書了,我落下了一個心結。而且他動不動就說「他媽的,你給我滾」,我那時十六七歲很叛逆,滾就滾,就出去賣酒,開理髮店,賣佛像。現在成熟了,叛逆的心態逐漸少了,但還是不服輸。

  理財週報:現在矛盾化解了嗎?聚成的經營他會給意見嗎?

  劉松琳:早期很關心,但不干預我,這點父親做得很好。我上了400多堂課,最後總結跟那些大師學到的東西,發現我人生的第一個大師就是父親。

  他對我非常嚴厲,從來沒有嬌生慣養,1994年初中14歲時,下雨天還讓我穿帶補丁的褲子,做操的時候都怕同學笑。父親很節儉,這對我影響很大,我現在也經常坐機場大巴、地鐵。

  父親還做什麼事兒都很有決心,很要強。從小他就對我們說,別人能做的事兒,你為什麼不能?我2002年底到深圳旅遊,2003年的3月份就再次 來深圳開佛像店,也就二十一二歲,特迷茫。記得有一天下班時間我站在天橋上,看到車流穿梭,萬家燈火,想到沒有一個小窗是我的,沒有一輛車是我的,我就對 自己說:這麼多人都有了,我一定要有。這個決心,是跟父親學的。

  還有父親的魄力,對我也有很深的影響。領導能力,很重要的都是心智能力,需要在逆境來磨練,父親對我的心智磨練是很大的,所以我現在特別感恩父親。

  理財週報:如果時光倒流,你會選擇現在的路徑,還是先讀完書走更多人走的路?

  劉松琳:我願意讀書,走正常的路。我經常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以前沒有讀,現在需要拚命讀。沒有讀多少書,造成我的一種心理,老感覺內心缺失,跟有文化的人比矮了一截。所以,現在一直不斷學習來彌補自己。

  我是留下來備用的

  理財週報:開公司當老闆不容易,還是做給人上課的生意,你怎麼去適應的?

  劉松琳:我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進入管理培訓行業的。這幾年,我聽了400多堂課,基本上一個時期一個重點:2003年人力資源,2004年財務,2005年領導力,2006年國學,2007年接觸資本運作,2008年開始學馬哲,最近我又做了一個20年的學習計劃。

  聚成發展這麼快,我怕被企業拋棄。其實,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領導者本人的水平往往會成為企業的瓶頸。

  理財週報:在聚成的管理層中,你是最年輕的,跟其他人怎麼溝通配合?

  劉松琳:人家以為聚成到今天是我自己做了好多,其實不是。我一直認為,很年輕就成功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天才,另一種就是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我是後一種。

  我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比如總裁陳永亮是MBA出身,經營過幾家企業,我們性格互補,我柔他剛,我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他如果罵了哪個員工一頓,會給我打電話說,「趕緊安慰安慰」。

  理財週報:有人說你像劉備,特別懂得用人。你怎麼看?

  劉松琳:我知道有這種說法,但我的理解是,我就是留下來備用的。現在如果有的課程講師突然去不了了,我就去做替補。

  創業秘訣:磨練心智,腳踏實地

  理財週報:聚成最讓你踏實的東西是什麼?

  劉松琳:2003年以來走到現在,早期業務能力突現,金融危機出現、管理層動盪,還有能夠取得不錯的業績。這不僅依靠個人,而是管理系統打造出來的,未來的挑戰就是產品研發。

  理財週報:這麼多年來你最顧慮的事情是什麼?是管理麼?

  劉松琳:不是,最顧慮的首先是個人、企業的能力成長速度還不夠快。另一個就是,我們一個公司搞得熱火朝天,不知道主流資本、市場怎麼看我們?怎麼變成一個市場的公司,甚至一個跨國公司?

  理財週報:你肯定也有很大的壓力,怎麼去調整和應對?

  劉松琳:一個人覺得有壓力,有困難,是自己能力不夠強。每當遇到壓力的時候,就是需要找能力的盲點了。比如,我過去覺得管人很有壓力,每個人都各想各的,後來學了課程,知道要建立一種企業文化。我一直是缺什麼就補什麼,堅持學習,不逃避。

  理財週報:很多人都特羨慕你這麼年輕就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你對創業者有什麼建議?

  劉松琳:去一些大學作交流,有學生就說,「松琳大哥,你怎麼快就成功了,講講經驗吧。」我特別想說,第一、我只是起步比較早,16歲出來創 業,12年才做了這點事兒,並不是值得炫耀;第二、不要只看現在的結果好像很光鮮,聚成已經是我第四次創業,要看到我經歷過的挫折。忽略早期的奮鬥過程, 可能會誤導創業者。

  過去我對挫折輕描淡寫,結果很多人說我幸運。我最困難的時候身無分文,為了找1塊錢買泡麵把租的房子翻了個底朝天,結果最後沒有找到,想要自殺。當時,覺得沒面子,跟老爸說出來創業不要家裡一分錢,結果自己連飯錢都沒有。

  創辦聚成之後也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副董事長周嶸退股,副總裁袁麗軍離職,對團隊影響特別大。我代表聚成幾千員工,自己才二十幾歲,心智的磨練是很大的。

  我始終覺得,逆境對我是好事兒,磨練心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沒有這些磨練,很難去擔當大事。

  第三點建議,一定要落地,鴻鵠之志螻蟻之行,腳踏實地才能走得遠。大學生創業,一開始商業計劃特別好,遠景非常不錯,但好多不知道從腳下做起。 王永慶一開始是送大米的,李嘉誠最早是做肥皂盒、塑料花的。我認識一個人大的學生,出來剛開始賣盒飯,後來代理機票。我覺得他做得很好,首先解決自己生存 的問題,再圖發展。很多人是飛到天上去了,落不了地。

  我追求的是簡單,還有幸福

  理財週報:你的個人財富現在是什麼狀況?聚成最賺錢的是上課,你好像這幾年沒怎麼上課?

  劉松琳:我在深圳買了兩套房子,生活算是小康水平。的確沒有上課,一直在聽課,前年年薪67萬,去年我又主動降了,只有48萬,交稅之外主要是供房。我的收入並不高,現在大家主要把精力放在上市上。

  理財週報:你真的是房奴?

  劉松琳:是的。買的第一套房子比較小,有能力付現,但朋友跟我說,如果資金有比較好的投資途徑,貸款買房更好,我的觀念後來就轉變了。但是我現在的確沒有太多錢,公司近兩年沒有分紅,這兩年國內災難多,我2/3的收入都捐出去了。

  理財週報:聚成上市後如果市值100億,你個人的身家就超過20億,有沒有想過那麼多錢怎麼花?

  劉松琳:的確有人幫我算過,上市之後我個人會有很多錢。但我經歷過奢侈和浮華,過了浮躁的時期,不會有什麼衝動了。我現在希望一切都儘量簡單。

  舉個例子吧,我們培訓行業的講師一般都有助理,有的甚至帶5個助理,有人負責生活,有人負責講課,有人負責平時工作。我現在一個助理也沒有,以 前有過,但安排去別的崗位上去了。去外地,人家說請吃飯,我說不吃,在飛機或者火車上吃了快餐;到分公司,一般都不會通知他們,派車接送太麻煩,而且他們 總是安排總統套房、豪華酒店,我不住的。

  理財週報:你好像曾經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世界首富?現在對錢是什麼態度?

  劉松琳:是的,現在對財富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了。當然,我也享受財富帶給我的快樂,比如我的嗜好玩手機。但年齡越大,事業越發展,便覺得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成功不在擁有多少錢,如何將個人、企業的財富轉化為社會財富,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究竟追求什麼?最早學成功學,我以為戴名表、開名車就是追求;後來我明白了,我追求的是幸福,家庭幸福,社會幸福。

  理財週報:聚成上市之後你會有更多錢,會捐更多出去對吧?

  劉松琳:我的錢肯定都捐出去,不會留給孩子,留給孩子的應該是好的教育。早幾年,我就已經跟我的員工說,我至少是95%的財富都捐出去,讓大家來監督我。捐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多種,也許會捐出去成立一家基金,沒有任何名利的需求,向巴菲特學習。

  理財週報:建基金主要是幫什麼人?

  劉松琳: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我不是做扶貧,但小孩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原來打算,40歲以後就完全做公益事業,只要有能力非常好的人,非常願意讓位。當然,我不會放下企業不管,因為聚成做企業管理培訓,可以幫到很多企業,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0

阿里巴巴劉松:信息科技2.0環境下的創業創新生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4/159611.shtml

阿里巴巴劉松:信息科技2.0環境下的創業創新生態
君聯資本CEOClub 君聯資本CEOClub

阿里巴巴劉松:信息科技2.0環境下的創業創新生態

從根本上講,我不太相信“轉型”這回事,轉型的效率太低。

本文由微信公號君聯資本CEOClub(ID:LegendCapitalCEOClub)授權i黑馬發布。

下一個5年,信息科技發展的趨勢是什麽?智能化領域的發展重點有哪些?創業企業面臨怎樣的生態?且聽阿里巴巴副總裁兼阿里雲業務總經理劉松與君聯資本企業發展研究院一期CEO們的精彩分享。根據演講錄音整理。

下一個五年的信息科技趨勢中國科技產業面臨升維

目前有一個基本共識,即:新經濟能夠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新經濟,在最近幾個月,又被理解為約等於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涉及到社會、經濟、人才、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從中國經濟產業的慣性來看,體量太大,轉型困難;而由90後、85後創新創業的公司還沒有完全形成主流氣侯,這是目前的狀態。

未來5年,中國很有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智慧產品和智慧服務的消費國,但是能否變成生產國,並且輻射到全世界,還不確定。目前中國的科技轉化基本上停留在80年代,雖然號稱專利數第一,但是轉化率差不多全世界排名最後,某些專利也不具備那樣的含金量。在矽谷,創業公司70%都是技術驅動;但是在中國,基本上95%是商業模式驅動。商業模式驅動就避免不了同質化,技術創新能力偏弱。

中國有什麽?大家做生意有時候比較容易,是因為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比較大。全球第二的GDP,全球第一的制造業。中國的制造業不僅總量大,而且非常完整。缺點是中國是制造業的“軀幹國”,不是“頭腦國”。中國有最大的互聯網人口紅利,現在有7億網民,這一群人,在任何場景都尋求智能手機的互動性。但是,目前整個國家弱的是創新文化、高等教育、產業生態、人才生態、創新機制與核心技術等方面。

中美信息科技戰略圖譜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全球消費互聯網的格局已經在2013-2014年基本形成。下一個5年,最重要的影響世界的關鍵性技術有哪些呢?

目前,全球市值排名最高的科技公司是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這五家互聯網公司在全世界範圍內大比例控制互聯網的入口、平臺和數據,他們目前投資的方向就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和機器人,這六個方向會影響全世界的產業變化。可能發生的大概率事件是,五年之內,全世界的產業工人會少於機器人;十年內,服務的機器人會誕生;五年之內,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會替代今天的智能手機,變成新的一個入口;五年之內,各行各業都會需要基於物聯網的智能化。

中國的機遇,目前很明確的是在網紅經濟、共享經濟及工業互聯網三個方面。

網紅經濟。過去一年,全世界的短視頻總量增長了6倍,典型的是Facebook和微博,但是直播業務在中國增長了10倍。原因就是當一個技術的成本趨近於零的時候,會帶來廣泛的效應。十年以前的直播只有電視臺能做,需要專門的攝像機等設備,而今天的直播一個手機就可以,而且是帶互動的。直播業務未來的好處是什麽?所有與知識傳播相關的行業,如教育,都會被它改變。所以我們看到,在線教育公司都在投資直播。中國的網紅經濟依然具備巨大的體量,因為中國具有最大規模的宅一代,移民生活的95後、00後,這跟日韓的文化比較接近,是二次元的文化。

共享經濟。例如摩拜單車,是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融合了物聯網、地域服務、共享經濟的理念,因為它崇尚了未來世界的潮流——環保、互助。但是那些做線上擅長的人做線下的難題就是容易低估線下社會的複雜性,摩拜單車經常遭到破壞。

工業互聯網。所有的工業或多或少都會與互聯網連接,尤其是當它運用數據的時候,會有大量的“不對稱”機遇,重資產的工業自動化可能被數據智能四兩撥千斤。

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和機器人等六種關鍵性技術,主要的專利和技術控制權不在中國人手里,不是在美國、以色列,就是在德國、日本,這是對中國非常大的一個挑戰。例如:中國有數百個做虛擬現實眼鏡的生產廠,有大量做物聯網智能硬件的公司,也做了一些機器人,但主要的利潤、專利費都交給了美國、以色列和德國、日本。

怎麽能夠通過前3個方面的發展反向驅動在下面幾項技術里形成積累,這是中國整個科技產業要逐步滲透解決的問題。

未來5-10年,差不多有數萬億美金的產業就在這9個方面,而且基本上是中國未來新經濟的凈增量,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長,所以說信息科技進入了2.0時代。

未來全球信息科技版圖與競爭格局

640.webp

下一個五年的全球信息科技版圖中,第一級別:核心技術和模式擁有者。擁有領先科技專利以及控制權的地方主要是美國的矽谷、西雅圖和以色列,他們擁有控制未來最重要的專利技術,包括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第二級別:商業模式和技術跟隨者。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地方,擁有巨大的商業模式創新能力,也具有很強的戰略跟隨能力,比如今天阿里、騰訊的技術跟谷歌、Facebook是比較接近的。第三級別:IOT/AI/VR 泛產業帶:硬件和制造領域。以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廣東為主的中東亞地區,則具有硬件制造的強大能力,包括芯片等。

未來5年,全球制造業的第一名,一定產生在中美兩國之間。雖然德國也很強,但是德國的工業4.0,實際上是自動化2.0。德國人的理念是最好不要幹預工廠。美國人的理念是我有一個超級人工智能中心,把生產、數十億的消費者和數千萬臺的智能設備成為一個大的連接,合成一個互動的平臺,這個格局是不一樣的。然而在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上,中國是沒有專利的。未來五年機器人和3D打印,會對全球制造,尤其是在一些大規模、全球化的產業里面,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方面,中國應該想清楚究竟是拿今天的市場換取以色列的技術,還是與有豐富積累的德國、日本公司進行戰略合作,考慮到現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很複雜,所以未來的跨界結合,還需要有一些突破。

總體來說,在未來的產業格局里,軟硬一體化,硬件的智能化、軟件的泛化以及數據無處不在,基本上是未來的趨勢。不管你做哪個行業,唯一的區別是在於你擅長的那個行業,技術成本能不能降得那麽快,讓人能用得起。今天機器人主要還是在高檔汽車行業,未來在醫療行業、教育行業,再未來會延伸到所有的垂直行業。像物流行業,是典型應該用物聯網的,包括用增強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再過五年,時代的危機就來了。中國有那麽多的產業工人,可能超過70%會沒有意義,這個問題怎麽解決?今天生產牙刷的、牙膏的,五年以後新出的創業公司可能用更先進的智能化的產品和方式很快就打敗你。95後、00後特別願意為這些新技術買單,這是時代的變化。

要構築下一個五年的門檻,現在必須理解全球科技產業的格局在哪里?在剛才講的關鍵性技術里面,大概有5個人種的人會唱主角。目前,最頂尖的技術專利和最重要的平臺公司,基本上是以色列人和印度人在控制,美國和以色列之間有很深的關系。印度現在有很多好的公司在醫療、基因科學、智能制造等上面是有積累的。人工智能領域,華人差不多占據了50% 的Top 專家,但是可能分屬於一些科技公司。還有兩撥人未來很重要,即德國人和日本人。今天日本人擁有的專利積累,包括在機器人、3D打印、芯片等方面,是非常強大的。

在座的企業家,當你的企業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習慣,就是要去以色列,至少每年去兩三次,看看他們的創新研發。要去日本,看看他們手里面有沒有什麽好的東西。去臺灣看看郭臺銘他們的工藝已經到了什麽水平。當企業長到一定程度,要從世界格局來看,你的上遊技術從哪兒來和下遊市場會去哪兒。

新一輪的信息科技都是長在“雲”上,未來全世界大部分的科技也都是在信息技術之上,這個是互聯網平臺的價值。這種趨勢會導致非常集中的是,控制格局的人在收斂,今天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加在一起,覆蓋了大概40億的人群(有部分重疊計算)。BAT三家大概覆蓋了15億的人群,以中國為主。未來是這樣的平臺格局,上面還會長出很多的公司,美國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上面長出了像Airbnb、推特、Uber等公司。

新一輪中國科技進步方面,我們看到80後、90後這一代人創新創業的公司,例如像Face++人臉識別的公司,他的價值遠遠大於50後、60後轉型的創業公司。因為上一代中國的企業家是沒有天然內置科技基因的,所以在商業模式上會想得多一點。但是下一輪競爭是非常平臺化、壟斷化和殘酷的,包括BAT在下一輪競爭中都感覺到危機很大,一個來自於全球的競爭,一個來自新創企業的競爭。像美國2-3年經常就會出10億美金的公司;滴滴在中國3年,也就達到300億美金的估值。

智能產品、智能服務和智能生產

跑步“蹭”保險

眾安保險,有一個50人的IP隊伍,2-3個人做維護,剩下的都是產品經理。每次看它,都會有新的產品出來。例如:“步步保”這個產品,如果你每天帶著它指定的手環跑5千步,當天10萬健康險的險保費就會免掉;如果每天跑1.5萬步,對應的是20萬。整個設計體現了把智能手環、硬件、數據以及保險產品形成一個閉環的場景。

在未來幾年,與健康,特別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健康有關的創業的方向,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為什麽講這個例子?當所謂的實體經濟不再有未來的時候,“身體經濟”會有未來,就是與人的身體有關的所有方面,包括:健身、智能穿戴設備、醫療、手持血糖儀、24小時的心臟維護等。數據的運用會越來越重要。

虛擬現實:2016年小爆發

今年虛擬現實會有一個小爆發,但是虛擬現實產業這一兩年會死很多的企業,因為技術還不太成熟。今天虛擬現實的技術,相當於當年手機的“大哥大”。由於巨大的流量和資本的投入,虛擬現實的技術、內容叠代快,未來2-3年會變成完全健康的一個行業,價格低、體驗好,內容又豐富,各種各樣的行業都會進來。

後移動化的體驗創新

智能手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目前只是同質化競爭,完全是一個紅海,下一個遊戲將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里創造。不知大家註意到沒有?蘋果發布iPhone7,沒有驚喜,因為智能手機已經到此為止了,它有演進跟叠代,但沒有革命性的東西。

未來的智能硬件和軟件是並用的,智能硬件有大量的機會。最近,阿里巴巴收購了一個機器人公司,也發布了機器人操作系統,這樣就可以用在各行各業做很多事情,而且成本大幅降低。現在一些機場可能已經開始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回答你在機場的各種問題。阿里與珠江鋼琴有一個合作,生產一款智能鋼琴,它可以教你彈曲子;如果你只會左手彈,它會模擬右手配合你;還可以通過Pad讓老師跟孩子在線互動。阿里還跟美的合作發布了一個互聯網冰箱,把人工智能“2C”的產品嵌入到冰箱里,冰箱里有好幾個攝象頭,可以自動掃描冰箱里面的食材,例如:雞蛋是不是少了,需不需要補充,推薦給你晚上可以做什麽菜。未來在各行各業都會有更多的機遇,但是今天大多數的智能產品的智能能力還很低。

互聯網+汽車+智慧交通

在互聯網+交通和汽車的行業,最大的機會就是無人駕駛。無人駕駛有很多法律風險,但實際上今天的難題,是人不守規則,車停在不應該停的地方。也許到2030年的時候,法律不允許人類駕車,因為人類駕車會幹擾無人駕駛。我們今天想像一個自動駕駛汽車就是機器識別,識別出路線、轉彎和行人,最新款的車輛有自動跟蹤的功能,特斯拉剛剛發布上市一個全自動駕駛的套件。但是真正的問題還不是汽車的問題,要把汽車和交通信號燈、地磁、線圈所有的東西都統一考慮。其實,汽車學自動駕駛是很容易的,邏輯上講,有一輛汽車知道怎麽開車以後,全世界所有的汽車都能馬上知道,因為所有路網的數據、紅綠燈的數據、地方交通流量的數據,甚至多少公里之外那輛車在怎麽開的數據等等都會傳遞給這輛汽車。汽車自動駕駛時,先把城市里面最重要的信息,如所有的出入口、攝象頭的信息進行識別、采集,然後告訴這輛車,不遠處的某一個紅綠燈會是怎樣的,該怎麽開。大家是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看,而不僅是考慮到車本身的駕駛。

我相信中國五年內肯定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生產國。

未來服務、互聯網+智能制造會在很多個垂直領域出現,會疊加在一個大的數據平臺上,形成很多的數據。未來做智慧醫療、智能硬件等等,後面都會有雲端數據提供支持。所以未來所有人的產品,都應該考慮“端”上。阿里的技術布局就是希望“雲+端+數據”能夠給大的客戶提供智能產業升級。我們疊加、數據智能的全新體驗模式,會改變制造業本身。制造業就不是以制造為主,而是以服務化為主。數據的領域,在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方面,數據處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背後有很多層,包括數據的清理、收集,以及最後形成各種場景等。智能制造的過程、產品和智能服務,這是幾個趨勢。

智能化大的方向,是橫豎疊加的,“互聯網+”的“+”號是什麽?一橫就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垂直行業就是直接利用線上創業平臺,在上面做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現在中國創業公司里面50%都是與互聯網平臺有關的垂直行業線上化。

組織轉型,還是創業化生存

從根本上講,我不太相信“轉型”這回事,轉型的效率太低。過去兩年阿里跟很多大企業、大型政府做了很多合作,也有一些不錯的突破。馬雲認為:在下一個十年的互聯網經濟行為里面,更重要的是孵化出新的生態來。這些人在五年以後,逐步變成主流。今天中國的傳統經濟還是“路徑依賴”的,新的經濟缺少足夠的供給,包括:制度資源的供給。所以阿里是要把更多的資源放在創新創業的生態,推動更多的創業公司發展,尤其是科技類型。

創業會成為一種常態

我看到一組數字:未來5-10年,95後有近50%是不就業的。而且在座的人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可能的最大痛點:一是招不到好人;二是越來越多年輕的人幾乎是無法管理的。這會是新經濟形成過程中很大的難題。創業化,會成為一種常態。可能十年以後都是“斜杠青年”,舉例說明,一個人既是A公司的設計顧問,又是B公司的導演,還是C公司的什麽角色,他就是“斜杠青年”。美國現在有5400萬人是跨工作、跨公司的。以後,這些人的組織形式會對目前的創業公司產生很大的沖擊。因為五年以後,大的公司還是會有壟斷規模,但是創業公司和更新興的網絡化的青年關系比較微妙,就像共享經濟。所以我們各位未來面對的新一代人群逐步長大,可能管人和管理的難題會增加得更大。需要一個比較新的視野和文化去看這件事情。

創業需要“極客”與“移民”精神

我負責阿里巴巴生態的創新中心孵化器,我們註意到科技創業的這些企業缺人、缺技術、缺資源、缺流量,這是我們未來致力於去解決的。第二點,我們去大多數的中國城市,除了北、上、廣、深、杭州這五個城市以外,大多數的地方創業基礎缺少“思維狀態”的積累。在一些二線城市,,創業文化氛圍不像北京、杭州、深圳這樣有一種類似於矽谷的思維狀態。美國51%的獨角獸創企的創業者是外來移民,都有極客的精神。中國的二線城市創業者缺少極客精神和移民精神。

創意產品結合科技會是一個大的方向

“雙創”聚焦到一些靠譜的,有公司和職業背景的團隊當中,就是有機會。未來的創新創業其實之所以能夠存在,從上一代的宏觀經濟學上講是不合邏輯,因為會落入同質化的陷阱?。核心問題是那麽多人創業,創造了什麽?誰來買?我們發現中國的創新創業,後來很有可能是一場多樣化的泛文化生產,創造出個性化的產品給大家用。不是生活必須品,而是代表“意義”的產品,包括:文化娛樂,與泛文化,泛智能的產品等。所以基於這樣理念,對比中國今天巨大規模的同質化消費,對於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的消費形態,我們確實有巨大的潛力。這些創業者只有極少數依賴技術創業,大多數還是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業。雖然有些人做得不好,但是它代表著未來方向。

空間是巨大的,但是這一撥智能產業、智能硬件里面,在設計理念和創意文化方面,中國是比較缺失的。英國是1997年由國家成立了專門的創意文化管理機構,專門解決創意文化的生態問題。今天英國已經變成了全世界創意階層最強大的國家,這是有制度設計的。

雙創生態:大平臺、多模式、富生態

我們跟富士康一起合作,把智能硬件和大數據這兩個創業的公司變成生態化集聚的。在創新中心孵化器里走路10分鐘,可以找到搞定軟硬件設計、數據、場景等所有的東西的企業。入住的企業大概150家,包括阿里的生態、富士康的生產能力、淘寶天貓流量等都能夠在里面,所以在雲棲小鎮做一個智能硬件,基本上第一批產品出去十天就能夠在淘寶上得到驗證。

我們現在也註意到MBA教育在逐步被創業教育替代。MBA教育在十年前的鼎盛時期里,很多人都把它當作身份的象征。但,一個高管團隊的人如果只會聽話服從,這個公司也走不長遠。阿里算是一個走得比較遠的公司,強調文化價值觀,並且在馬雲下面的每一層都有強大的領導梯隊,所以公司能夠走得遠。我們現在也開始嘗試創業大學,也走“玄奘之路”,在團隊心智建設上補課。

我們對科技創業公司也提供了創業大學的模式,而且把這個模式已經複制到了28個城市的28個孵化器。我們在南京辦了一個孵化器,只招收大數據方向的公司,進行專業化、主題化的培養。我們都比較擅長在阿里生態中,對這些公司的人才賦能,如雲、釘釘這樣的東西。創業公司需要的人、財、物、SaaS系統,我們都提供,幫助創業企業補課和成長。

君聯資本

君聯資本 劉松 創業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01

阿里巴巴劉松:信息科技2.0環境下的創業創新生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4/159611.shtml

阿里巴巴劉松:信息科技2.0環境下的創業創新生態
君聯資本CEOClub 君聯資本CEOClub

阿里巴巴劉松:信息科技2.0環境下的創業創新生態

從根本上講,我不太相信“轉型”這回事,轉型的效率太低。

本文由微信公號君聯資本CEOClub(ID:LegendCapitalCEOClub)授權i黑馬發布。

下一個5年,信息科技發展的趨勢是什麽?智能化領域的發展重點有哪些?創業企業面臨怎樣的生態?且聽阿里巴巴副總裁兼阿里雲業務總經理劉松與君聯資本企業發展研究院一期CEO們的精彩分享。根據演講錄音整理。

下一個五年的信息科技趨勢中國科技產業面臨升維

目前有一個基本共識,即:新經濟能夠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新經濟,在最近幾個月,又被理解為約等於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涉及到社會、經濟、人才、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從中國經濟產業的慣性來看,體量太大,轉型困難;而由90後、85後創新創業的公司還沒有完全形成主流氣侯,這是目前的狀態。

未來5年,中國很有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智慧產品和智慧服務的消費國,但是能否變成生產國,並且輻射到全世界,還不確定。目前中國的科技轉化基本上停留在80年代,雖然號稱專利數第一,但是轉化率差不多全世界排名最後,某些專利也不具備那樣的含金量。在矽谷,創業公司70%都是技術驅動;但是在中國,基本上95%是商業模式驅動。商業模式驅動就避免不了同質化,技術創新能力偏弱。

中國有什麽?大家做生意有時候比較容易,是因為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比較大。全球第二的GDP,全球第一的制造業。中國的制造業不僅總量大,而且非常完整。缺點是中國是制造業的“軀幹國”,不是“頭腦國”。中國有最大的互聯網人口紅利,現在有7億網民,這一群人,在任何場景都尋求智能手機的互動性。但是,目前整個國家弱的是創新文化、高等教育、產業生態、人才生態、創新機制與核心技術等方面。

中美信息科技戰略圖譜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全球消費互聯網的格局已經在2013-2014年基本形成。下一個5年,最重要的影響世界的關鍵性技術有哪些呢?

目前,全球市值排名最高的科技公司是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這五家互聯網公司在全世界範圍內大比例控制互聯網的入口、平臺和數據,他們目前投資的方向就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和機器人,這六個方向會影響全世界的產業變化。可能發生的大概率事件是,五年之內,全世界的產業工人會少於機器人;十年內,服務的機器人會誕生;五年之內,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會替代今天的智能手機,變成新的一個入口;五年之內,各行各業都會需要基於物聯網的智能化。

中國的機遇,目前很明確的是在網紅經濟、共享經濟及工業互聯網三個方面。

網紅經濟。過去一年,全世界的短視頻總量增長了6倍,典型的是Facebook和微博,但是直播業務在中國增長了10倍。原因就是當一個技術的成本趨近於零的時候,會帶來廣泛的效應。十年以前的直播只有電視臺能做,需要專門的攝像機等設備,而今天的直播一個手機就可以,而且是帶互動的。直播業務未來的好處是什麽?所有與知識傳播相關的行業,如教育,都會被它改變。所以我們看到,在線教育公司都在投資直播。中國的網紅經濟依然具備巨大的體量,因為中國具有最大規模的宅一代,移民生活的95後、00後,這跟日韓的文化比較接近,是二次元的文化。

共享經濟。例如摩拜單車,是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融合了物聯網、地域服務、共享經濟的理念,因為它崇尚了未來世界的潮流——環保、互助。但是那些做線上擅長的人做線下的難題就是容易低估線下社會的複雜性,摩拜單車經常遭到破壞。

工業互聯網。所有的工業或多或少都會與互聯網連接,尤其是當它運用數據的時候,會有大量的“不對稱”機遇,重資產的工業自動化可能被數據智能四兩撥千斤。

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和機器人等六種關鍵性技術,主要的專利和技術控制權不在中國人手里,不是在美國、以色列,就是在德國、日本,這是對中國非常大的一個挑戰。例如:中國有數百個做虛擬現實眼鏡的生產廠,有大量做物聯網智能硬件的公司,也做了一些機器人,但主要的利潤、專利費都交給了美國、以色列和德國、日本。

怎麽能夠通過前3個方面的發展反向驅動在下面幾項技術里形成積累,這是中國整個科技產業要逐步滲透解決的問題。

未來5-10年,差不多有數萬億美金的產業就在這9個方面,而且基本上是中國未來新經濟的凈增量,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長,所以說信息科技進入了2.0時代。

未來全球信息科技版圖與競爭格局

640.webp

下一個五年的全球信息科技版圖中,第一級別:核心技術和模式擁有者。擁有領先科技專利以及控制權的地方主要是美國的矽谷、西雅圖和以色列,他們擁有控制未來最重要的專利技術,包括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第二級別:商業模式和技術跟隨者。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地方,擁有巨大的商業模式創新能力,也具有很強的戰略跟隨能力,比如今天阿里、騰訊的技術跟谷歌、Facebook是比較接近的。第三級別:IOT/AI/VR 泛產業帶:硬件和制造領域。以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廣東為主的中東亞地區,則具有硬件制造的強大能力,包括芯片等。

未來5年,全球制造業的第一名,一定產生在中美兩國之間。雖然德國也很強,但是德國的工業4.0,實際上是自動化2.0。德國人的理念是最好不要幹預工廠。美國人的理念是我有一個超級人工智能中心,把生產、數十億的消費者和數千萬臺的智能設備成為一個大的連接,合成一個互動的平臺,這個格局是不一樣的。然而在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上,中國是沒有專利的。未來五年機器人和3D打印,會對全球制造,尤其是在一些大規模、全球化的產業里面,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方面,中國應該想清楚究竟是拿今天的市場換取以色列的技術,還是與有豐富積累的德國、日本公司進行戰略合作,考慮到現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很複雜,所以未來的跨界結合,還需要有一些突破。

總體來說,在未來的產業格局里,軟硬一體化,硬件的智能化、軟件的泛化以及數據無處不在,基本上是未來的趨勢。不管你做哪個行業,唯一的區別是在於你擅長的那個行業,技術成本能不能降得那麽快,讓人能用得起。今天機器人主要還是在高檔汽車行業,未來在醫療行業、教育行業,再未來會延伸到所有的垂直行業。像物流行業,是典型應該用物聯網的,包括用增強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再過五年,時代的危機就來了。中國有那麽多的產業工人,可能超過70%會沒有意義,這個問題怎麽解決?今天生產牙刷的、牙膏的,五年以後新出的創業公司可能用更先進的智能化的產品和方式很快就打敗你。95後、00後特別願意為這些新技術買單,這是時代的變化。

要構築下一個五年的門檻,現在必須理解全球科技產業的格局在哪里?在剛才講的關鍵性技術里面,大概有5個人種的人會唱主角。目前,最頂尖的技術專利和最重要的平臺公司,基本上是以色列人和印度人在控制,美國和以色列之間有很深的關系。印度現在有很多好的公司在醫療、基因科學、智能制造等上面是有積累的。人工智能領域,華人差不多占據了50% 的Top 專家,但是可能分屬於一些科技公司。還有兩撥人未來很重要,即德國人和日本人。今天日本人擁有的專利積累,包括在機器人、3D打印、芯片等方面,是非常強大的。

在座的企業家,當你的企業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習慣,就是要去以色列,至少每年去兩三次,看看他們的創新研發。要去日本,看看他們手里面有沒有什麽好的東西。去臺灣看看郭臺銘他們的工藝已經到了什麽水平。當企業長到一定程度,要從世界格局來看,你的上遊技術從哪兒來和下遊市場會去哪兒。

新一輪的信息科技都是長在“雲”上,未來全世界大部分的科技也都是在信息技術之上,這個是互聯網平臺的價值。這種趨勢會導致非常集中的是,控制格局的人在收斂,今天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加在一起,覆蓋了大概40億的人群(有部分重疊計算)。BAT三家大概覆蓋了15億的人群,以中國為主。未來是這樣的平臺格局,上面還會長出很多的公司,美國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上面長出了像Airbnb、推特、Uber等公司。

新一輪中國科技進步方面,我們看到80後、90後這一代人創新創業的公司,例如像Face++人臉識別的公司,他的價值遠遠大於50後、60後轉型的創業公司。因為上一代中國的企業家是沒有天然內置科技基因的,所以在商業模式上會想得多一點。但是下一輪競爭是非常平臺化、壟斷化和殘酷的,包括BAT在下一輪競爭中都感覺到危機很大,一個來自於全球的競爭,一個來自新創企業的競爭。像美國2-3年經常就會出10億美金的公司;滴滴在中國3年,也就達到300億美金的估值。

智能產品、智能服務和智能生產

跑步“蹭”保險

眾安保險,有一個50人的IP隊伍,2-3個人做維護,剩下的都是產品經理。每次看它,都會有新的產品出來。例如:“步步保”這個產品,如果你每天帶著它指定的手環跑5千步,當天10萬健康險的險保費就會免掉;如果每天跑1.5萬步,對應的是20萬。整個設計體現了把智能手環、硬件、數據以及保險產品形成一個閉環的場景。

在未來幾年,與健康,特別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健康有關的創業的方向,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為什麽講這個例子?當所謂的實體經濟不再有未來的時候,“身體經濟”會有未來,就是與人的身體有關的所有方面,包括:健身、智能穿戴設備、醫療、手持血糖儀、24小時的心臟維護等。數據的運用會越來越重要。

虛擬現實:2016年小爆發

今年虛擬現實會有一個小爆發,但是虛擬現實產業這一兩年會死很多的企業,因為技術還不太成熟。今天虛擬現實的技術,相當於當年手機的“大哥大”。由於巨大的流量和資本的投入,虛擬現實的技術、內容叠代快,未來2-3年會變成完全健康的一個行業,價格低、體驗好,內容又豐富,各種各樣的行業都會進來。

後移動化的體驗創新

智能手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目前只是同質化競爭,完全是一個紅海,下一個遊戲將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里創造。不知大家註意到沒有?蘋果發布iPhone7,沒有驚喜,因為智能手機已經到此為止了,它有演進跟叠代,但沒有革命性的東西。

未來的智能硬件和軟件是並用的,智能硬件有大量的機會。最近,阿里巴巴收購了一個機器人公司,也發布了機器人操作系統,這樣就可以用在各行各業做很多事情,而且成本大幅降低。現在一些機場可能已經開始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回答你在機場的各種問題。阿里與珠江鋼琴有一個合作,生產一款智能鋼琴,它可以教你彈曲子;如果你只會左手彈,它會模擬右手配合你;還可以通過Pad讓老師跟孩子在線互動。阿里還跟美的合作發布了一個互聯網冰箱,把人工智能“2C”的產品嵌入到冰箱里,冰箱里有好幾個攝象頭,可以自動掃描冰箱里面的食材,例如:雞蛋是不是少了,需不需要補充,推薦給你晚上可以做什麽菜。未來在各行各業都會有更多的機遇,但是今天大多數的智能產品的智能能力還很低。

互聯網+汽車+智慧交通

在互聯網+交通和汽車的行業,最大的機會就是無人駕駛。無人駕駛有很多法律風險,但實際上今天的難題,是人不守規則,車停在不應該停的地方。也許到2030年的時候,法律不允許人類駕車,因為人類駕車會幹擾無人駕駛。我們今天想像一個自動駕駛汽車就是機器識別,識別出路線、轉彎和行人,最新款的車輛有自動跟蹤的功能,特斯拉剛剛發布上市一個全自動駕駛的套件。但是真正的問題還不是汽車的問題,要把汽車和交通信號燈、地磁、線圈所有的東西都統一考慮。其實,汽車學自動駕駛是很容易的,邏輯上講,有一輛汽車知道怎麽開車以後,全世界所有的汽車都能馬上知道,因為所有路網的數據、紅綠燈的數據、地方交通流量的數據,甚至多少公里之外那輛車在怎麽開的數據等等都會傳遞給這輛汽車。汽車自動駕駛時,先把城市里面最重要的信息,如所有的出入口、攝象頭的信息進行識別、采集,然後告訴這輛車,不遠處的某一個紅綠燈會是怎樣的,該怎麽開。大家是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看,而不僅是考慮到車本身的駕駛。

我相信中國五年內肯定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生產國。

未來服務、互聯網+智能制造會在很多個垂直領域出現,會疊加在一個大的數據平臺上,形成很多的數據。未來做智慧醫療、智能硬件等等,後面都會有雲端數據提供支持。所以未來所有人的產品,都應該考慮“端”上。阿里的技術布局就是希望“雲+端+數據”能夠給大的客戶提供智能產業升級。我們疊加、數據智能的全新體驗模式,會改變制造業本身。制造業就不是以制造為主,而是以服務化為主。數據的領域,在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方面,數據處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背後有很多層,包括數據的清理、收集,以及最後形成各種場景等。智能制造的過程、產品和智能服務,這是幾個趨勢。

智能化大的方向,是橫豎疊加的,“互聯網+”的“+”號是什麽?一橫就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垂直行業就是直接利用線上創業平臺,在上面做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現在中國創業公司里面50%都是與互聯網平臺有關的垂直行業線上化。

組織轉型,還是創業化生存

從根本上講,我不太相信“轉型”這回事,轉型的效率太低。過去兩年阿里跟很多大企業、大型政府做了很多合作,也有一些不錯的突破。馬雲認為:在下一個十年的互聯網經濟行為里面,更重要的是孵化出新的生態來。這些人在五年以後,逐步變成主流。今天中國的傳統經濟還是“路徑依賴”的,新的經濟缺少足夠的供給,包括:制度資源的供給。所以阿里是要把更多的資源放在創新創業的生態,推動更多的創業公司發展,尤其是科技類型。

創業會成為一種常態

我看到一組數字:未來5-10年,95後有近50%是不就業的。而且在座的人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可能的最大痛點:一是招不到好人;二是越來越多年輕的人幾乎是無法管理的。這會是新經濟形成過程中很大的難題。創業化,會成為一種常態。可能十年以後都是“斜杠青年”,舉例說明,一個人既是A公司的設計顧問,又是B公司的導演,還是C公司的什麽角色,他就是“斜杠青年”。美國現在有5400萬人是跨工作、跨公司的。以後,這些人的組織形式會對目前的創業公司產生很大的沖擊。因為五年以後,大的公司還是會有壟斷規模,但是創業公司和更新興的網絡化的青年關系比較微妙,就像共享經濟。所以我們各位未來面對的新一代人群逐步長大,可能管人和管理的難題會增加得更大。需要一個比較新的視野和文化去看這件事情。

創業需要“極客”與“移民”精神

我負責阿里巴巴生態的創新中心孵化器,我們註意到科技創業的這些企業缺人、缺技術、缺資源、缺流量,這是我們未來致力於去解決的。第二點,我們去大多數的中國城市,除了北、上、廣、深、杭州這五個城市以外,大多數的地方創業基礎缺少“思維狀態”的積累。在一些二線城市,,創業文化氛圍不像北京、杭州、深圳這樣有一種類似於矽谷的思維狀態。美國51%的獨角獸創企的創業者是外來移民,都有極客的精神。中國的二線城市創業者缺少極客精神和移民精神。

創意產品結合科技會是一個大的方向

“雙創”聚焦到一些靠譜的,有公司和職業背景的團隊當中,就是有機會。未來的創新創業其實之所以能夠存在,從上一代的宏觀經濟學上講是不合邏輯,因為會落入同質化的陷阱?。核心問題是那麽多人創業,創造了什麽?誰來買?我們發現中國的創新創業,後來很有可能是一場多樣化的泛文化生產,創造出個性化的產品給大家用。不是生活必須品,而是代表“意義”的產品,包括:文化娛樂,與泛文化,泛智能的產品等。所以基於這樣理念,對比中國今天巨大規模的同質化消費,對於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的消費形態,我們確實有巨大的潛力。這些創業者只有極少數依賴技術創業,大多數還是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業。雖然有些人做得不好,但是它代表著未來方向。

空間是巨大的,但是這一撥智能產業、智能硬件里面,在設計理念和創意文化方面,中國是比較缺失的。英國是1997年由國家成立了專門的創意文化管理機構,專門解決創意文化的生態問題。今天英國已經變成了全世界創意階層最強大的國家,這是有制度設計的。

雙創生態:大平臺、多模式、富生態

我們跟富士康一起合作,把智能硬件和大數據這兩個創業的公司變成生態化集聚的。在創新中心孵化器里走路10分鐘,可以找到搞定軟硬件設計、數據、場景等所有的東西的企業。入住的企業大概150家,包括阿里的生態、富士康的生產能力、淘寶天貓流量等都能夠在里面,所以在雲棲小鎮做一個智能硬件,基本上第一批產品出去十天就能夠在淘寶上得到驗證。

我們現在也註意到MBA教育在逐步被創業教育替代。MBA教育在十年前的鼎盛時期里,很多人都把它當作身份的象征。但,一個高管團隊的人如果只會聽話服從,這個公司也走不長遠。阿里算是一個走得比較遠的公司,強調文化價值觀,並且在馬雲下面的每一層都有強大的領導梯隊,所以公司能夠走得遠。我們現在也開始嘗試創業大學,也走“玄奘之路”,在團隊心智建設上補課。

我們對科技創業公司也提供了創業大學的模式,而且把這個模式已經複制到了28個城市的28個孵化器。我們在南京辦了一個孵化器,只招收大數據方向的公司,進行專業化、主題化的培養。我們都比較擅長在阿里生態中,對這些公司的人才賦能,如雲、釘釘這樣的東西。創業公司需要的人、財、物、SaaS系統,我們都提供,幫助創業企業補課和成長。

君聯資本

君聯資本 劉松 創業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02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互聯網公司能給制造業兩條平行線

當前,全球範圍內正興起新一輪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系統構建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形成智能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如何通過工業互聯網,深入推進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現代制造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在5月18日的2018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演講中,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副總裁劉松認為,下一個10年是軟硬疊加,硬科技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結合,新技術、新模式與物理世界疊加的10年。未來制造業必須以開放平臺式的生態,形成一個可運營的網絡,去推動自己的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副總裁劉松

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科技巨頭們爭奪未來制造業的重要領域,國內幾大互聯網巨頭均在布局工業雲平臺搭建。在劉松看來,以往太多的制造業把貨交給渠道就結束了,永遠不知道消費者在想什麽,而互聯網公司能夠給制造業兩條平行線。

一條線是一套新模式,客戶定制化的需求推動了C2M,使得生產側、供給側和供應鏈都能更靈活。另一條線則是新技術,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從這四項關鍵技術看,能在工業界找到最有價值的應用場景。

無疑在過去的這些年,中國制造業引入大量的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很多工廠都跟日本、德國、美國同類企業用了同樣的設備。劉松認為在制造業里我們不是處於定義者,或者核心設計者的角色。

但當下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在全球工業界都在擔心新一代技術到底有多大能力的時候,中國完全有換道超車、開道超車的機會,去成為某個領域制造的頭腦,這個頭腦里包含了核心產品設計、核心的操作系統,以及核心的元器件設計。

為此在工業制造領域,阿里大膽嘗試將算法工程師和大數據工程師派到車間里面去。將生產線的數據收集來以後,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給企業一個更好的工藝參數推薦。80%的驗證發現,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給出來的算法推薦,比工程師20年來引以為豪的經驗更好。

兩年多以前工業互聯網這個詞還是冰點以下,今年開始工業互聯網變成一個特別重要的風口。不過在實際落地過程中,更多是互聯網企業、技術提供商在推動,大多數的制造企業、尤其中小型制造企業依舊紋絲不動,沒有意識到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怎麽幫助制造業,劉松認為這是一個世紀難題。

為了說服企業、推廣工業雲平臺,阿里還采取了對賭的方式。按效果付費的方式,雙方約定好按結果算錢,如果沒有提高良品率,達到協議中的效果,就一分錢也不收。

除了工業大腦,劉松認為未來智能化產品升級也將迎來新的機遇。“未來的制造業不僅是服務業,很有可能變成娛樂業,帶有IP屬性,會變成一個個性化、有明星品牌、有個人性格的行業,這將是智能硬件里非常重要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