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去年四季度股份行凈利現負增長 不良快速飆升蠶食利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337.html

去年四季度股份行凈利現負增長 不良快速飆升蠶食利潤

一財網 張菲菲 2016-01-24 21:07:00

由於中國經濟進入下行區間,信用風險尚處於暴露過程中,銀行業資產持續惡化,已經是懸在銀行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良資產的快速飆升蠶食著銀行利潤,銀行紛紛降低撥備覆蓋率使得業績報表看上去不至於“太難看”。

從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的2015年業績快報看,民生、浦發、興業、中信銀行營業收入保持雙位數的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凈利潤均降至個位數的低增長態勢,其中,民生、中信銀行凈利潤在去年四季度負增長,值得註意的是,不良率處於繼續爆發的上升區間。

去年四季度凈利潤負增長

根據已經公布的上市銀行業績快報,2015年,浦發、興業、民生及中信銀行的凈利潤分別為505.98億元、502.57億元、461.11億元、411.58億元;凈利同比增速分別為7.6%、6.62%、3.51%、1.15%,上述股份制銀行均陷入個位數的低位增長困境。

從去年四季度單季來看,民生、中信銀行單季凈利潤增速呈現負增長。對此,招商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民生銀行凈利潤同比上升3.5%至461.11億元,相當於2015年第四季的凈利潤同比下滑0.4%至77.34億元。中信銀行2015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1%至411.58億元,相當於2015年第四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2.1%至82.32億元。

不過,除了上述銀行已經披露具體業績快報,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平安銀行2015年業績增長情況依然充滿想象空間。平安銀行公告稱,預計2015年全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207.92億元至227.72億元之間,同比增長5%~15%。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降息帶來的重定價效應逐步顯現,導致息差收入減少是去年四季度收入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利潤端則受到資產質量下行撥備計提的顯著影響。

2015年,央行連續實施了五次降準降息,並於最後一次降息的同時放開了貸款管制上限,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完成。金融改革的提速和同業跨界的競爭加劇對於商業銀行盈利空間形成了進一步的擠壓,銀行紛紛通過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互聯網渠道轉型降低營運成本謀求增長。

盡管凈利潤受到蠶食,但從快速增長的營業收入來看,各家上市銀行的轉型探索正在小試牛刀。業績快報顯示,2015年,浦發、興業、民生及中信銀行的營業收入分為別1465.43億元、1544.99億元、1544.25億元、1451.34億元;營業收入同比增幅18.97%、23.7%、13.99%、16.37%。

對於2015年全面的上市銀行業績情況,中信證券預計,2015 年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為1%(2016年增速為-3%),其中大銀行平均在0%附近,股份制銀行平均在0%~5%水平,城商行約10%。

不良率繼續攀升

由於中國經濟進入下行區間,信用風險尚處於暴露過程中,銀行業資產持續惡化,已經是懸在銀行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良資產的快速飆升蠶食著銀行利潤,銀行紛紛降低撥備覆蓋率使得業績報表看上去不至於“太難看”。

從已經披露業績快報的上市銀行不良率情況看,2015年銀行不良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2015年浦發、興業、民生及中信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56%、1.46%、1.6%、1.43%,同比上升50個BP、36個BP、43個BP、13個BP。

中信證券表示,對於銀行資產質量,收入增速高的銀行均加大了撥備計提的力度,但對2016年信用成本的判斷仍偏謹慎,預計將上升至1.2%以上。盡管從去年中報數據看, 逾期貸款增長較快對銀行潛在撥備的壓力是存在的,但變化方向尚待觀察,當前情況顯示仍比較平穩。

對此,國金證券銀行分析師馬鯤鵬認為,從2015年四季度開始銀行業已進入不良主動暴露的高峰期,2016年供給側改革下的去產能推動越堅決,由此帶來的當期不良壓力越大。各家銀行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應暫時放下對短期業績的過度執念,積極主動核銷不良,加大撥備力度,輕裝上陣迎接本輪資產質量大周期中最後也可能是最大的一次沖擊。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90

6家上市銀行上半年凈利現10%以上增長,不良率小幅上升

上半年銀行業凈利潤持續增長的同時,不良率也呈現小幅微升態勢。

8月13日,銀保監會公布2018年二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0322億元,同比增長6.37%。不良貸款率1.86%,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同時,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陸續披露的6家上市銀行業績快報顯示,6家銀行凈利潤增速均保持10%以上增幅,而資產質量方面則持平或小幅下降。

6家上市銀行凈利現10%以上數增長

8月13日銀保監會公布的銀行業上半年監管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0322億元,同比增長6.37%,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1.55個百分點。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03%,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3.70%,較上季末下降0.3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目前已經先後有招商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吳江銀行、杭州銀行6家上市銀行披露2018年半年度業績快報。

不良貸款率均呈現持平或者下降趨勢,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是6家上市銀行業績快報的共同特征。此外,6家銀行資產總額上半年均有所增加。

數據還顯示,6家上市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均保持了10%以上的較大增幅。其中1家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截止截至上半年資產總額已經突破65347.08億元,但凈利潤仍呈現兩位數大幅增長。

業績快報顯示,招商銀行歸屬於銀行股東的凈利潤447.56億元,同比增加54.97億元,增幅14.00%。

此外,城商行中,上海銀行凈利潤增幅最高,達20.22%;杭州銀行和寧波銀行次之,均在19%以上。南京銀行凈利潤增幅17.11%。江陰農商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05 億元 同比增長15%。

對此,曾剛指出,從銀行主營業務增長來看,基本與去年持平。目前銀行業的息差指標顯示,多數銀行在擴大向好,但一些股份制、城商行負債端以同業為主,息差在收窄。

他指出,今年上半年,市場資金面收緊對銀行是利好,利率中樞向上走有利於銀行息差擴大。對於存款資金來源穩定的大行和農商行,2017年下半年開始息差穩步上行,但城商行、股份制銀行中,特別是資金來源同業占比較大的銀行,息差到2018年年初還在進一步收窄。

銀行業不良率小幅上升

銀保監會數據還顯示,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下同)不良貸款余額1.96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829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此前,銀行業不良率連續5個季度保持在1.74%水平,6月底有小幅跳升。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103.1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99.6萬億元,關註類貸款余額3.4萬億元。

但值得註意的是,從6家上市銀行資產質量看,不良貸款率均呈現持平或者下降趨勢。除了南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保持不變外,招商銀行、農博銀行、上海銀行、吳江銀行、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有所下降。

其中,吳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25%;寧波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最低,為0.80%,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最高,為1.56%。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銀行業資產質量總體平穩,信用風險壓力相對平穩而非加速上升。不良率雖然小幅上升,但只是表明銀行業信用風險猶存,並無加速惡化的傾向。

“不良跳升是存量風險從隱形狀態向顯性轉變的過程,並不意味增量風險上升。”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認為,二季度銀行業不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此前部分銀行隱藏了不良,在監管強化背景下,不良逐步回表。

例如過去一段時間,一些農商行由於貸款5級分類不準確,不良從2%~3%轉為10%以上,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18年以來,至少9家農商銀行評級遭到下調,7月份以來,評級下調的農商行就有5家,另有2家農商行評級被調為負面展望。

中信證券銀行團隊研報認為,農商行不良率的攀升,一方面是部分銀行自身管理的問題,導致存量風險積累;另一方面則源自今年以來監管強化資產質量真實性,引導銀行積極暴露風險。部分農商行前期由於經營不善導致的資產問題並未及時準確反映,當前政策引導下風險集中暴露,部分地區不良率不排除上升可能,但不具備全行業的代表性。

增量風險方面,一位某國有大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二季度以來,中國的經濟數據不如預期,特別是5月後,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出口等核心指標都呈走弱跡象,加大了市場對中國在持續推進去杠桿背景下保持經濟穩速增長能力的擔憂。

中金的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資產質量指標是一個滯後指標,不會立即在上市銀行的半年報中體現出實體經濟放緩,一般滯後兩個季度左右。從目前上市銀行披露的業績快報和銀保監會披露的上半年行業數據看,風險大體可控。此外他也認為,由於不良偏離度原因,不良會波動,這些都是技術性問題。

曾剛指出,增量風險目前相對比較穩定。雖然上半年一些企業由於流動性問題,也會出現增量風險,但隨著下半年貨幣政策調整,“確保貨幣政策合理充裕”後,一些企業“期限錯配”情況將得到緩解。

銀行將面臨資本補充壓力

雖然上市銀行業績快報中並未披露資本充足率情況,但隨著資管新規靴子落地,業內普遍認為,下半年銀行將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65%,較上季末下降0.06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0%,較上季末下降0.07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3.57%,較上季末下降0.07個百分點。

上述中金銀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表外回表”後銀行資本將面臨較大壓力。他指出,資管新規“為解決表外回表占用資本問題,支持商業銀行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的方式,對商業銀行資本進行補充。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後,非標回表預計在一定時期內會成為趨勢。

在非標從表外轉回表內的過程中,在監管額度及指標方面,信貸額度、資本充足率及撥備覆蓋率將受到直接沖擊。有的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需求在一段時期內預計會變得更為強烈,補充資本的金融工具發行和互持也可能會變得更為普遍。

但巴曙松指出,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在市場上目前看來還比較缺乏流動性,通常的情況是幾家銀行通過表外理財互持他行二級資本債的方式互相解決問題。隨著資管新規的持續推行,銀行表外理財部分也將面臨一定的調整改革,是否會對二級資本債的發行形成一定的壓力有待觀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天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