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口买方信贷潮起 船企银行抱团“出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1/3MMDAwMDE3MDk3MA.html


航运业仍在低潮期,但中资银行的船舶信贷业务却高调“出海”。

在日前举办的国际航运上海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 行长助理孙平表示,“今年我行将通过船舶出口买方信贷等多种手段,帮助船厂争揽订单。”

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总裁陈强3月29日 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熔盛重工正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利用出口买方信贷的优势,洽谈数笔来自欧洲的造船订单。

2010年以 来,中资银行公开披露的船舶出口买方信贷金额,已经接近10亿美元,他们在开拓海外船舶融资市场的同时,也为国内造船业吸引了大批订单。

贷 款“出口”

出口买方信贷,是我国政府为了扩大机电设备、船舶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由中资银行为国外进口商(即买方) 提供的贷款服务。

直属于国务院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是船舶出口买方信贷的主力。据孙平介绍,截至2009年末,进出口银行累计发 放船舶贷款1168亿元人民币和85亿美元,共支持了3722艘、总计1.2亿载重吨的船舶出口。

中国进出口银行最近的一笔船舶出口买方信 贷业务,是为丹麦托姆(TORM)航运公司的6艘新造油轮提供1.7亿美元的融资。

TORM是世界第二大成品油轮船东。今年1月,TORM 刚刚和中国银行达成了一笔1.67亿美元的融资协议,用于另外6艘成品油轮的建造。这批油轮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600685,SH)制造。

上述两笔融资共计3.37亿美元,负责造船的广船国际因此而得益。

得益于出口买方信贷的,不仅 仅是国有船厂。民营造船厂江苏熔盛重工在2008年获得了巴西淡水河谷的巨额订单,将为后者建造12艘40万吨级的矿石运输船。这批船将于2011年开始 陆续交付,陈强对本报记者表示,“淡水河谷也得到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但陈没有透露具体贷款金额。

以中国进出 口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主力的中资银行,正在把船舶融资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一位船舶融资方面的海外律师声称,有关中资银行的交易从过去的每年6—7件,上升 到了现在的每月6—7件。

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大约有25家船舶融资银行,大部分位于欧美国家。“他们中的许多目前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已 无力为新船订单提供资金。”丹麦丹斯克银行航运部门主管尼尔斯·汉森(Niels Bang-Hansen)对《远东航运评论》表示。

“欧 洲银行的船舶贷款正在收紧。尤其是一些小船东,正面临欧洲银行取消贷款的危机。”陈强分析说,这为中资银行拓展海外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了契机。

今 年3月以来,中国银行出手迅猛。先为新加坡太平船务公司提供5.19亿美元融资建造14艘集装箱船,再为德国Bertling公司贷款4000万美元打造 两艘干散货船。

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等,近期都有拓展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计划。

船企接单优势

一 年前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到,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帮助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和其他骨干造船企业稳定现有出口 船舶订单”。

金融危机之后,欧洲银行普遍压缩船舶融资业务,导致欧洲船东每况愈下,进而威胁到这些船东在中国的船舶订单。

“接 单难、交船难、融资难——将是未来几年航运市场面临的突出问题。”孙平表示。

新造船市场苦难重重。今年1月份,全球新增订单量仅34艘,环 比下降了90%。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我国65%的船舶企业没有接到订单,有订单的企业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了55%。

在 此背景下,“新造船订单能否拿到,关键在于买方信贷”,来自江苏的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武亦文表示,2009年该公司曾有几个订单谈得比较成熟, “但差就差在融资上,因为欧洲银行的融资大门暂时还没打开,国外船东融资困难,就影响了我们出口船舶的接单”。

不少欧洲船东希望国内船厂帮 忙,获得中资银行的出口信贷支持。

中国造船第一大省——江苏省的造船总量中约90%是出口船舶,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国外船东融 资难,直接带来对出口买方信贷的需求。”陈强告诉本报记者,在和韩国造船业竞争的过程中,出口买方信贷成为中国造船企业的重要砝码。

自去年 底以来,韩国造船企业采取低价接单策略,同时凭借技术优势,新船接单量已连续4个月超过中国。

熔盛重工针对韩国船企的低价接单进行调研,发 现韩国船企的负债率很高,且韩国当地银行的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他们不得不降低预付款,采用低价的策略接单。”陈强认为,相比之下,中国的造船企业 在获得中资银行支持以后,出口买方信贷对国外船东的吸引力非常大。

孙平对本报表示,“进出口银行将通过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付款保函等多种手 段,帮助中国船厂争揽订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6

山寨机受压 国产品牌机第二波出海潮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7/0MMDAwMDE5NjE0MA.html

8月下旬的一天,印度TATA电信运营部总经理Vineet一行,悄然造访深圳。

随行的还有TATA电信采购总监Rajem,在中国手机出口最重要的市场印度,TATA是当地最具规模主流运营商之一。此番来访深圳,这个中国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备受业界关注。

随后不到两个礼拜,宇龙计算机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龙”)对外发布消息称,宇龙与TATA电信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宇龙旗下的酷派系列手机,将在TATA电信超过4000家门店直销。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了解,Vineet一行在深圳考察了多家企业,但最终达成协议的仅是宇龙酷派。

“海外市场的采购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深圳手机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孙文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海外市场对来自中国山寨机管理的趋严,海外来华采购,已从过往专注廉价,转为考察性价比优势。

品牌机再出海

10月中旬,印度将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排灯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与中国春节手机市场类似,这也是一年中手机销售的最旺季。

“通过牵手TATA电信,宇龙酷派将抢滩印度市场。”宇龙酷派主管海外市场的副总裁李留群告诉记者,酷派与TATA电信主要是基于CDMA产品和EVDO产品的合作,酷派将会把包括N900在内的国内中高端旗舰产品引入印度市场。

据李留群介绍,酷派产品将在TATA遍布印度超过4000家门店直销,产品覆盖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酷派产品最快在9月份,有望在TATA门店铺货。”

事实上,这仅是宇龙酷派海外攻略的第一步。“海外市场将是宇龙下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宇龙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告诉记者,一直专注国内运营商市场的宇龙,对海外市场做了超过10年的远景规划。

“以印度市场为例,我们预计花3到5年时间做基础工作和推广。”李旺表示,希望在5年以后,酷派能成为印度当地有影响力的手机品牌。

与 酷派类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仅专注国内市场的金立亦在悄然布局海外市场。9月6日,金立执行副总裁张高贤对本报记者证实,金立已经完成了海外事业部的组 建。而知情者透露,为拓展海外市场,金立不惜从同行挖角,“原天宇朗通海外事业部负责人卢伟兵,就是金立为搭建海外市场团队,特意挖过来的。”

在 失去卢伟兵之后,天宇朗通“掌门人”荣秀丽一度亲自上阵,主抓海外市场业务。“经过不到一年的试水,天语的2G手机产品已在海外新兴市场站稳脚跟。”天宇 朗通副总裁肖朝君告诉记者,目前天宇朗通海外市场月销量超过100万,且增速已超过国内市场,“很快,海外市场的整体销售将超过国内市场”。

不止于此,今年6月,天宇朗通已经开始向海外输出3G手机产品。“目前3G占海外市场的比重还比较小,但起量会很快。”肖朝君说。

“第二波”机会

事实上,对于国产品牌手机群体,这亦是第二波出海潮。

早在2004年前后,备受国内山寨机围剿和利润的日趋下滑,以波导、TCL、海尔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手机厂商,开始第一次集体扬帆出海。

但国产品牌手机的第一次出海之旅,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外资品牌依旧存在不小差距,中国品牌手机在海外还是局限在低端市场。但很快,在低端市场,国产品牌机同样遭遇来自中国山寨机在海外的围剿。

原波导海外市场部一负责人曾对记者抱怨,无论是在价格优势,还是在产品操作的灵活性上,山寨厂商优势远大于品牌厂商,这让国产品牌机在海外市场步履维艰。

波导股份2010年半年报显示,期内波导手机海外市场销售收入4.4亿元,约占总收入的90%,但营业利润却不足500万元。

“国产品牌手机第一波出海潮,正好遭遇了山寨机的出海潮,有点时运不济。”孙文平分析。

但来自中国山寨机的批量出海,同样引起了海外市场外资品牌厂商的担忧和警惕。自2008年开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中国手机出口“重镇”相继利用种种理由,出台对来自中国山寨机的限制政策。

“近年来部分海外市场对深圳中小手机厂商(山寨机)的设限,对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孙文平认为,这在客观上为国产品牌手机的第二波出海潮,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在前不久深圳中印手机采购会上,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海外采购商,更倾向于采购国产品牌厂商的产品。

“相比较华强北的货源,国产品牌厂商尽管价格略高,但考虑返修率和售后等因素,品牌厂商更具综合成本优势。”一位长期从事海外采购人士坦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山寨机对老外的吸引力在减弱:“他们也会打算盘,毕竟这仅是一场生意。”

再出海考验

相比较国产品牌手机的第一波出海潮,这次出海,再不仅局限在价格搏杀。

李留群告诉记者,在印度这个价格搏杀极为惨烈的市场,酷派将定位中高端,印度目前手机均价在30-60美元之间,酷派的手机均价将会在100美元以上。

而在山寨机和外资品牌机的夹缝中,找寻细分市场,则是国产手机第二波出海成败的关键。

“我们在印度的产品会尽可能做到与当地特定的应用环境相结合。”李留群介绍,印度有超过上十家运营商,以区域划分各自为阵,这正是双卡双待机切合市场,而双卡双待机正是酷派在国内市场的优势之一。

此外,区别于过往国产手机惯用的贴牌出口模式,酷派直接利用自主品牌征战海外市场。据了解,为在印度当地推广“酷派”品牌,宇龙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数千万元费用,涵盖广告投放、终端建设、市场活动等多种方式。

不止于此,本地化运作也是这轮出海潮的共性选择。宇龙目前已经在印度10多个城市建立办事处,招聘了300多人的销售队伍,包括部分管理人员和促销员。李留群透露,目前宇龙正在寻找合作伙伴筹建印度当地的合资公司。

而肖朝君则告诉记者,天宇朗通已于今年4月,在印度当地成立运营中心,开展本土化运营。

更为关键的是,有别于国产手机第一波出海潮,此轮出海,国产品牌更多地选择与运营商合作。“山寨机不可能进入海外运营商定制,外资品牌定价过高,这正是这一轮国产品牌机出海的细分市场。”孙文平分析。

本报记者从宇龙内部获悉,除了与TATA之外,宇龙还与印度第二大移动通讯运营商Reliance悄然展开合作。而肖朝君亦告诉记者,天宇朗通在印度等海外市场有超过50%是走运营商定制渠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64

出海还是留守? 上市狂潮中的中国企业路径难择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2/5OMDAwMDIwMjI5OQ.html

10月21日,北京,阴。

但阴霾没有阻挡住国内企业心中那团叫做“上市”的火。

当日,由招商基金公司、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协会以及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组织的“归去来兮——海外上市企业投资高峰会”上,一位专门开展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业务的公司负责人正在向周围四处探听有没有合适的私募基金,他手上正有两三个项目需要合作。

会场内,超过70家的海外上市企业高管,与海内外投资机构及研究机构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烦恼,各个机构也开始激辩海内外市场的优劣。

同样的急切出现在出席会议的拟上市公司代表们的脸上,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在海外的市场,是吉是凶?

“海外上市公司确实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适应当地的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何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如何增加与海外投资者的联系。”招商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杨奕对记者表示。

据 招商基金方面介绍,中国在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地上市的众多民营公司中,主要涉及高科技(软件、新能源),资源,农业和林业,服务(教育,旅游)等领域, 其中不乏行业的龙头和新技术的代表。但由于地域的阻隔、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等因素,这些公司很多不为海外资本市场熟知和青睐。

“海外上市的企业其实很难,每次去开股东会以及投资者见面会都提心吊胆,担心股价会受影响下跌,担心业绩不好无法面对股东。”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协会副会长、万得汽车技术董事长赵清洁指出。

虽然困难重重,但不可忽视的是,企业海外上市有其审批过程的优势,以及市场制度、后续融资等方面的优势。

“以 香港市场为例,首先当然是让更多的国际投资者认识和接触国内企业。其次,具体到投行保荐上市的环节看来,因其行政审批的程序会相对少一点,所以在申请上市 过程中,投行业务部门本身可掌控的时间更多。在香港再融资的业务较发达,从我们获得的2009年数据来看,在香港市场进行再融资获得的资金量已经超过 IPO获得的募集资金量,再融资的发达使得上市公司有更好的后续发展平台。在香港市场,企业的资本运作手段会更为丰富,比如企业高管团队的股权激励机制, 优先股等方式,对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工具会更有帮助。”申银万国证券香港公司的副总经理付辛艺对记者指出。

另一方面,国内股票市场虽然“一票难求”,但由于国内市场的高投机性导致的高股价,使得国内上市股票往往估值偏高,这往往使得上市公司高管更容易享受巨大的“财富效应”。

“以往我给别人推荐内资港股时,他们都会惊呼,你竟然推荐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不能在内地上市股价怎么上去?”华夏基金的高级研究员张茜表示。

“国 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在首发定价上有很大的不一样,国外市场往往是首发价低,而随着企业的成长性逐步走高。腾讯就是最好的例子。相对应的,一些成长性较差的股 票,其股价自然也就没有成长性。而国内的市场与此不太一样,通常是首发价高,以后如果业绩不行,股价就每况愈下了。”张茜指出。

宽松的上市审批与高估值,这似乎成了两难。中国企业们在这两端徘徊,有的选择了出海,有的选择在国内等待。而数据显示,这种天平似乎更多偏向了留守的一方。

根 据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上市势头依然迅猛,无论是IPO数量还是融资额,均处于历史高点。三季度109家中国上市企业中,有 25家企业在海外各市场挂牌,融资总额为128.52亿美元;境内资本市场则吸引84家企业上市,融资额为241.09亿美元。

在具体市场分布方面,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IPO上市地点更趋集中。

25 家中国企业集中于香港主板、NASDAQ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市场上市,而香港则一如既往的获得大多数企业的青睐。具体来看,15家企业选择在香港主板上 市,合计融资121.23亿美元,分别占本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总数的60.0%和融资总额的94.3%。其融资额的巨大比重主要来源于中国农业银行。

“香港市场近期来表现出色,其2009年IPO融资额全球排名第一。此外,香港市场资金比较充裕,以在香港及新加坡双重上市的冠捷科技来看,其在香港市场的单日平均成交量占比超过99%。”港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任光明指出。

“以往内地企业在与海外投资者交流时,会面对语言不通的障碍,这点在香港上市压力就小得多。此外,很多在海外上市企业高管,要面对与机构投资者的时差问题,经常半夜爬起来开电话会议,香港不存在时差问题,距离也更近,交流更为方便。”任光明指出。

NASDAQ、纽约证券交易所、新加坡主板和韩国创业板本季度也均有中国企业上市,但上市数量相对较少,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分布也相对均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1

英特爾表態不玩 台灣自謀生路 網通業在回教世界找到新出海口

2010-11-08 TWM




英特爾決定淡出WiMax產業後,許多人都認為台灣WiMax產業已沒有機會,但在許多新興國家,成本較低且可以一步到位的WiMax系統,就成了這些國家最佳的選擇,成為台灣WiMax業者的新出海口。

撰文‧林宏文

英特爾(Intel)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十月二十八日來台成為焦點,政府、業界因英特爾淡出WiMax產業,而對台灣相關科技業前景抱持悲觀看法之際,很少人會注意到,台灣已 有不少網通業者,不僅不悲觀,甚至已悄悄把WiMax產品打進印度、東南亞及中東等第三世界市場,大賺回教財!

七年前,張高登(化名)加入正文,如今已是經驗豐富的資深工程師,最近一年,他與其他五位工程師,都要輪流到印度科欽市︵Cochin︶出差,每次都要停 留兩個星期,替印度最大的國營BSNL電信公司安裝WiMax設備。為何美國人不愛、台灣推不動的WiMax,卻在印度成為搶手貨?

正文前進印度大賺回教財

科欽市是印度南部一座海港城市,早年英國人從此地上岸,因此經濟條件比較富裕,也成為印度政府積極推動電信建設的先期城市。不過,由於科欽目前只有2G電 信系統,也沒有ADSL服務,但為了因應民眾上網的需求,因此,不必3G大資本的投入,也無需開挖馬路埋ADSL線,便宜且無線的WiMax系統,就成了 印度電信公司的最佳選擇。

在科欽第一期的規畫裡,要建九百個基地台,每個基地台可涵蓋二百至三百個用戶端設備︵CPE︶。由於印度人收入較低,因此平均十幾個人共享一個CPE。以這個建置的規模來看,總計可以提供二七○萬名民眾使用無線上網。

科欽的這個WiMax標案,目前已有五家廠商得標,其中包括大陸的華為與中興,正文則是得標廠的下游包商。由於先前發生中印兩國關係緊張,加上部分歐美得 標廠商的價格與彈性都較差,而台灣因為WiMax晶片組、基地台及各種終端設備都已發展成熟,品質與價格都極具競爭力,因此不少訂單就流向台灣業者。

張高登說,每次去印度,大家都會水土不服,所以去之前一定要準備足夠的藥品。雖然工作很累,但卻是他加入正文這麼多年,感覺最興奮、最有成就感的工作,因 為過去台灣只能做代工,但現在卻可以掌握規格,直接幫客戶規畫及設計產品。以前這些比較落後的市場,歐美大廠都是硬塞一些不要的舊技術給他們,許多投資不 是過時,就是無法滿足當地的變化與需求。﹁這些客戶真的很需要我們,當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為他們的需求量身訂做,這是他們過去從來沒想過的事。﹂張 高登說。

台灣網通業者搶八千億商機根據台灣網通業者的報價,WiMax目前價格只有LTE︵第四代無線行動寬頻技術︶的不到五分之一,在窮困且電信建設相對落後的國家,WiMax可以立即滿足當地的需求,當然受到歡迎。

類似科欽市這樣的計畫,未來還有更多WiMax的建置計畫,目前BSNL已著手第二期的規畫,總計要建約七千個基地台,未來光是印度一個國家,三年內對WiMax的需求量就將快速成長八倍。

除了印度外,放眼全球,目前已有一四八個國家,布建了五六八個WiMax系統。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MIC︶的預估,三年後,WiMax全球軟硬體商機將超過新台幣八千億元。對於去年產值不到八千億元的台灣網通業者來說,這是龐大到難以消化的倍數成長。

根據法人的預估,今年WiMax的業績,將占正文科技全部營收的一七%,達三十六億元左右,這是目前國內網通業者在WiMax營收最大的公司之一,明年WiMax的營收則有機會衝破五十億元。

目前新興國家對於WiMax需求正逐漸加溫,其中回教國家尤其殷切,包括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寮國,再到印度、孟加拉以及伊朗等中東地 區。傳統上回教世界就有反美情緒,加上過去歐美電信巨擘並未太照顧這些地區,以及電信產業有諸多保密及國家安全的考量,也讓這些國家思考,捨棄3G及 LTE等無止境的投資路徑,而採取便宜、方便又一步到位的WiMax。

其實,歐美電信大廠不斷宣傳的LTE主流技術,目前標準也尚未定案,預估國際電信聯盟︵ITU︶的4G標準要到二○一二年才會定案,等到技術成熟又要到二 ○一五年,因此,即使中華電信也都已聲明,要到二○一七年以後,才會考慮投資LTE。正文執行董事楊正任表示,這也意味著,LTE還有五年的真空期,這也 讓發展已較成熟的WiMax技術,有全力進攻的機會。台灣在ITU的WiMax聯盟中,目前占有一席的發言權,這是台灣發展電信產業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經 驗,台灣不能只是人云亦云地跟隨歐美腳步,與其跟隨歐美建立的產業遊戲規畫,受限於Intel這樣的產業巨人,台灣產業還不如在第三世界、回教世界開發新 藍海,為WiMax尋找新春天。

亞、非、中東及拉丁美洲是成長最快區域──2007年至2012年全球WiMax用戶預估數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F) 2011年(F) 2012年(F)非洲╱中東 0.30 0.65 1.46 3.32 7.50 16.60 歐洲 1.35 2.34 4.07 7.08 11.22 21.01 亞洲 1.39 2.84 5.99 12.96 29.17 59.30 拉丁美洲 0.66 1.18 2.14 3.92 7.17 12.97 北美 2.61 4.03 6.25 9.59 14.79 22.62 資料來源:拓墣產業研究所,2009/03,F代表預測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91

特步赴台申请发售TDR大陆鞋服企业加速“出海”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1/2081555.shtml

  每经记者 蔡木子 发自深圳
继成为首个在台湾地区开设分店的大陆运动品牌仅5个月之后,特步国际(01368,HK)进一步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11月29日,特步发布公告称,已经向我国台湾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将发售2.5亿个单位的存托凭证(TDR),并希望在台湾地区上市。特步称,TDR的审批过程或需3个月时间。
据了解,特步此次拟发行2.5亿单位TDR。以每单位台湾存托凭证代表0.4股计算,此次特步共计发行1亿股。其中包括由公司发行的5000万股新股,以及凯雷投资基金出售其持有的5000万股老股,共占增资后发行股本的约2.3%。
特步表示,此次所筹资金将用于发展台湾市场业务、市场推广及销售,以及扩充厂房及设备。另一方面,发行TDR也有助吸引海外以及台湾地区本地的投资者,并能扩大及分散公司的股东基础。由于大股东套现减持1.08亿股,今年10月底特步国际股价曾大跌7.9%。
2008年6月3日,特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现为香港三大恒生综合指数系列的成份股之一。
交银国际分析师叶建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发行TDR对股份的摊薄效应不大,由于台湾业务需要成长时间,对今年特步的业绩影响也不会太大。”
特步海外事业部经理庄朝辉曾对媒体表示:“早在2009年就想过进军台湾市场,经过一年的努力,才敲开台湾大门。”
今年6月份,特步在台湾的第一间分店在台北西门町开业。庄朝辉表示,针对台湾市场,特步将采用区域代理分销模式,走中端价位路线。第一年将在台湾开设8~10家专卖店,营业额估计为300万元,最终计划在台湾开300家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同为福建鞋服企业的安踏、匹克、利郎、九牧王等都已在准备在台湾地区设立办事处。匹克CEO许志华曾透露,已有一些台湾零售商与匹克洽谈代理和加盟事宜,只要条件适宜,很愿意尝试在台开店。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9年台湾地区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金额达到1.08亿美元,其中福建企业占70%。今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后,更促使陆资加快步伐。其中又以鞋服企业尤为热衷。
叶建中分析:“台湾本地的运动品牌市场,目前主要由阿迪、耐克、彪马主导,而跟特步类似的大众化定位品牌不多,这给特步等大陆运动品牌留下了市场空间。”
庄朝辉表示,除了台湾市场,大陆鞋服企业还看重台湾地区对东南亚市场的辐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9

新奧技術出海

http://news.hexun.com.tw/2011-03-14/127920972.html

 作為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的重要成果,有關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的消息在農曆新年前迅速升溫,又在春節後歸於沈寂。不過,其中中國民營能源企業與美國電力巨頭的牽手,依舊惹人遐想。

  1月18日,中國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奧)與美國杜克能源公司(Duke Energy Corporation,NYSE: DUK,下稱杜克能源)正式簽署《關於協同建設未來能源技術示範平臺之合作備忘錄》(下稱《備忘錄》),前者提供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後者協助開拓北美市場。

這不僅是中國民營能源企業對國外市場的首次新能源技術輸出,亦是科技部與美能源部啟動的「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聯合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

  根據合作協議,新奧將基於其系統能效理論和泛能網技術,集中對未來能源技術示範平臺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體現清潔煤、能效建築和清潔車輛技術的應用,並在美國各州規劃建設一批能源生態城。

  新奧創建於1989年,是國內最早提出「推供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服務」的企業。成立於1904年的杜克能源是美國第三大電力企業,以火力發電為主,輔以水電、風電、核電、光電等。1月初,該公司收購了美國前進能源(Progress Energy,NYSE: PGN),收購總值達137億美元,交易完成後,杜克能源將成為北美最大電力公司。

  杜克能源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羅傑斯(James E. Rogers)評價稱,「協議彰顯了中美兩國的能源合作將會給21世紀帶來的可能」,並「論證下一代能源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多數國內能源專家持審慎觀望態度,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藉此認為中國能源技術超越美國並不合適,「這只能麻痺自己」,雖不排除某些企業在某些領域有做得好,但中美間能源技術差距十分明顯,尤其在新能源方面,美國的投入和科研均領先中國。

  《財經》記者瞭解到,《備忘錄》尚屬「藍圖規劃」,僅涉及雙方可能要進行技術合作的領域,相關合作細節如是否成立合資公司、投資金額、出資比例等仍在具體磋商中。樂觀估計,今年中將會有階段性談判成果。

  「敲門磚」

  2月18日,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新奧副總裁兼首席品牌總監蔡洪秋概括新奧與杜克能源之間的合作是「由點及面」。

  身處加利福尼亞州,杜克能源作為以火力發電為主要形式的傳統發電企業。加州《公用事業法案》明確指出,到2012年,該州電力公司所銷售的電力必須有20%來自可再生能源。這一指標也限定了杜克能源的發展方向。

  可再生能源中包括光電、風電、生物質能和水電。水電受資源制約,風電受環境制約,生物質能發電仍處技術摸索階段。太陽能發電,尤其是光伏發電,自然成為現實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杜克能源此前並沒有進行技術研發與投入,而是借助收購或合作方式提升其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2008年和2009年,該公司均曾直接購買風電場以擴張風電佔比,但即使加上此前在水電、核電等領域的發電量,它們對指標配比的貢獻仍不盡如人意。

  迫於壓力,杜克能源不得不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如何在傳統發電中植入更清潔的技術;二是在終端發電中如何使用更多的光伏發電。

  新奧進入光伏能源領域則是在2007年,通過購買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太陽能薄膜電池全套自動化生產線,成為亞洲第一家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2008年,全球第一片超大型5.7平方米的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下線,太陽能轉換率可以達到9%。

  2009年,新奧註冊成立北美公司,開始招攬本地員工並逐一拜訪當地的電力公司,還在加州建立了一個小型光伏電站做示範展示。

  「一個想買,一個想賣。」蔡洪秋告訴《財經》記者,雙方的結合便順遂而成,「這也為此次生態城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新奧面臨的競爭對手並不少。2003年至2007年,全球光伏產業高速發展,中國13家光伏企業幾乎同時IPO。光伏電池板亦成為最搶手的產品之一,多晶矽價格最高點曾達到每千克400美元-500美元。

  然而,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後,光伏產業一落千丈,多晶矽價格直跌至每千克22美元。幾乎所有電池板廠商都沒有出路,不少中國企業裁員、關停生產線,一片肅殺景象。

  蔡洪秋稱,當時,中國所有電池板製造商都有一個共同舉動——往終端延伸,拉長產業鏈,研究市場、做集成服務,「找合作夥伴,用自己的產品建電站。」這一選擇也正符合新奧「系統集成服務提供商」。同時,歐洲企業開始進軍北美市場,又形成一個頗具競爭力的國外軍團。

  「他們屬於機會推動型、市場壓力型,我們的初始定位就不是做設備製造商,是主動往終端沈下去,要形成一個集光伏發電、二氧化碳減排、煤基能源清潔利用等於一身的聯合艦隊。」蔡洪秋說,這一差別促使杜克最終選擇了新奧,雙方決定對北美市場光伏能源進行聯合開發。

  蔡洪秋對《財經》記者透露,杜克在謀求戰略轉型的過程中,已經厭煩了「一個項目換一個合作夥伴」,希望找到一個長期的戰略合作者。

  2010年全球光伏市場回暖,一度被迫向終端延展的電池板製造商立即毫不猶豫地收回戰線,轉而著力擴大產能,從「集成服務」變回「產品製造出口」。

  「新奧的理念就是要為客戶提供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生態城就是這一理念的最好體現,但理念輸出畢竟有難度,只能借助可見可感的太陽能技術這塊 『敲門磚』。」不便具名的新奧人士表示,新奧與阿布紮比有過類似接觸,以太陽能合作為引子,繼而推廣生態城,「希望以後這種方式可以擴展到其他國家和市 場」。

 政府態度利市

  蔡洪秋對《財經》記者表示,新奧希望能將其“生態城概念”和相關的新能源技術帶到美國。

  這一概念的輸出並不容易,知情人士透露,無論發展風電還是光電,杜克能源在當時實乃權宜之計,直接目的是填補可再生能源指標不足。“那個時候,他們認為新能源只是初級階段,不認為清潔能源將形成持續產業鏈。”

更直接的考慮則是,杜克能源的發電部分屬政府管制企業,利潤得到有效保證,但清潔能源部分屬非管制企業,必須參與到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這對於一個既無研發團隊又無創新技術的企業而言,著實讓人心裏沒底。

  不過,美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篤定的支持態度和政策刺激,敦促杜克能源重新思考。

  不過,美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篤定的支持態度和政策刺激,促使杜克能源重新思考。

  2010年9月,作為美國清潔能源標準最嚴格的幾個州之一,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立法要求到2020年達到33%可再生電力標準。也就意味著,到 2020年該州銷售電力的三分之一必須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分階段目標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分別是2012年-2014年達到20%,2015年 -2017年達到24%,2018年-2019年28%,2020年達到33%。

  最近幾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多次在重要場合公開表態,要想使美國的經濟真正轉型、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並使地球免遭氣候變化之苦,生產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勢在必行。

  今年1月,奧巴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表示,政府計劃將全美清潔能源產量提升一倍,要實現這一計劃,到2035年美清潔能源發電比例需達到80%。

  有分析指出,奧巴馬新計劃內涵遠超過去年的法律提案,雖不一定能最終獲得通過,但彰顯出美國政府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決心。

  未來,可再生能源發電將不再局限於風能和太陽能,還包括核能、天然氣以及碳捕獲和掩埋技術等。

  杜克能源意識到,囿於傳統能源領域並不明智,謀求戰略轉型才是亟須,並開始重新審視新奧灌輸的新能源方案。而對於新奧而言,獲得杜克能源的技術肯定才更加緊要。

  蔡洪秋告訴記者,太陽能合作簽約完成後,甚至在一些項目做起來後,杜克能源仍對新奧持懷疑態度,“他們還是試試探探的,心裏在打鼓,這家企業到底行不行,這家民企到底有沒有技術。”

  隨著合作深入,杜克能源的疑慮被一點點打消。《財經》記者了解到,新奧已在北美建造起一座10兆瓦光伏發電站,在談項目包括新澤西垃圾填埋場光伏合作項目、內華達州200兆瓦光伏項目、加州100兆瓦光伏項目等。

  “這是一個相互摸底、相互交底的過程,雙方的資源和意願一層層、一步步表達出來。”蔡洪秋告訴記者,項目談判中逐漸涉及其他合作領域,如微藻吸碳合作、泛能網技術應用、能源生產儲配和利用回收等,“凡是清潔能源產業鏈中能夠合作的點,我們都做了充分交流和溝通。”

  模式復制存疑

  《備忘錄》的簽訂過程非常順利,蔡洪秋表示,“這一回合的談判沒有競爭對手”。

  據介紹,新奧與杜克能源未來在能源技術示範平臺的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能源生產、能源儲運、能源應用、能源再生和能效匹配中心五個模塊,這正是新奧生態城的模型。

  生態城模型中,包括利用當地太陽能生產電力、燃氣和熱水,最大限度吸收環境勢能,實現能源自給。

  新奧的生態城模型通過能源供應系統與建築、公用設施、交通設施等用能單元交互,達到能源供需相當、品質匹配。通過高效儲冷熱和儲電系統,對生態 城內產能和用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供需進行調節。對汙水、雨水進行循環凈化使用,垃圾進行氧化發電,二氧化碳進行資源化轉換,達到廢棄物、廢棄能量全部回 用。

  蔡洪秋表示,生態城構建出一個涵蓋建築、工業、交通的完整城市能源系統,借助IT智能進行匹配、監控和調度,使系統能效保持在最優狀態。

  據測算,生態城內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可達70%,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90%,綠色交通比例達100%,碳減排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物固碳和CCS技術減排)超過70%,可將“生態循環,系統增效”變成現實。

  “這一模式的贏利點在於,把客戶單一的能源需求變成綜合供應保障,把單一的能源消費變成某一區域智能化的匹配保障。”蔡洪秋透露,生態城不僅是 一條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更是一種商業模式,可以不斷在各個城市復制,從客戶節省的能源費用中獲得利潤回報,贏利方式類似於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

  蔡洪秋推算,單從商業利益看,生態城的毛利率最高可達50%,若考慮社會價值,一般設計其利潤回報為30%到50%。“技術創新帶來的商業價值具有獨占性,企業就擁有了獨家定價權,沒有直接市場壓力。”

  然而,在還沒有一個示範項目實際運作的前提下,一切設計與計算畢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它顯得那麽模糊。目前,新奧就正面臨這樣的考驗——是否真正有技術,技術又是否真正具備市場價值?

  “在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實踐上,我們正在努力做。讓我們的技術轉換為直接的市場競爭力,轉換為直接的利益,還需要有一段時間去證明。”蔡洪秋說。

  今年底前,新奧在廊坊投資建設的“能源生態城”將對外開放,其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可達63%,和傳統城市能源應用相比,碳排放將減少35%,能效提高20%。屆時,有關技術方面的疑問或許能夠得到解答。

  但生態城的商業效益到底怎樣,仍然是個未知數。至於新奧所期冀的模式復制,更是一個遙遠的期望。

  蔡洪秋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並未對生態城營運策略和贏利模式做過多闡述,他只是不斷強調,“我們需要尋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去幫助我們在市場中釋放技術。”

  新奧與杜克能源的對接談判正在進行中,接下來,雙方將會成立一個或多個合資公司實施具體合作。圍繞生態城所覆蓋的領域,如光伏、微藻、煤基等,也正在北美洽談除杜克能源外的其他客戶,談判對象超過十家。

  “民營企業在海外談合作更方便一些,不存在傾銷、政府補貼這類問題,安全審查也沒有問題。”蔡洪秋表示,很看好北美、歐洲和東南亞市場。

  至於新奧能否成功講述一個能源民企的美國故事,只能留待時間和市場給出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2

投資快富》張真卿利用產業界SOP概念 將投資指標化 股海投資像出海捕魚 準備好就會豐收

2012-1-9  TWM

原本只會到處聽明牌買賣股票的張真卿,在金融、產業和授課三方面的經驗洗禮下,逐漸發展出自我一套成功 的投資心法,並利用量化和指標化,減少情緒影響買賣。
撰文•張弘昌 不少投資人可能都曾接觸張真卿的書,從一九九四年寫第一本書開始,至今已寫了六十餘本著作,範圍包括股票、期權、外匯等,最暢銷的書還曾賣到五、六十刷;此外,張真卿目前還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長特助,以及台中科技大學和社區大學投資講師,可說是學理和實務並用。

初見到張真卿那天,正好是冬至,寒流一波一波的來,冷得讓人直打哆嗦,而台股也剛剛創下六六○九低點不久,投資人的心幾乎涼了半截,不過張真卿以他三十年的投資經驗、一副老僧入定的說:「股市的決戰點,就是在空頭,看誰守得住(獲利)。」早在一一年六月,歐債危機和美國債信降評發生前,張真卿就將股票獲利了結,當時指數還在八八○○點上下,不僅如此,他還通知親朋好友和授課學生一起出場,安全度過股災。而這一切看似風光的背後,其實是張真卿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快富人生」。

擺脫人云亦云    鎖定台積電來回操作受到曾任證券公司董事長姑丈的啟蒙,張真卿很早就接觸股票。一九八四年 就讀大一時,向父母借了五十萬元,買進人生第一檔股票台泥。那時張真卿什麼都不懂,聽人說什麼就買什麼,但 沒想到意外讓他賺了三成,而後繼續在股市橫衝直撞,在出國讀書前,資金增加到一百萬元,表面上看似賺了一倍,但如果對照當時台股從六百餘點漲到一萬點,只能說還是股市的「遜咖」。

拿到國外學位後,張真卿進入台中銀行國外部任職,在實務環境的訓練下,開始擺脫人云亦云的投資想法,不但 對外匯交易瞭若指掌,更對總體經濟開始產生觀念,「我那時最大的成長,就是可以從容抓到大盤的多空『拐點』
。」張真卿舉例說,像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他就發現中國崛起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外銷產生衝擊,於是開始有 計畫性的退場,後來真的發生了亞洲國家貨幣狂貶競賽。

在九○年代這段時間裡,正逢台灣電子股開始起飛,張真卿和專門從事放款的同仁交換心得後知道,科技業的放 款在急速增加,顯示產業景氣蓬勃發展,於是他不買金融和資產等過去當紅的股票,反而開始尋找電子股,後來鎖 定台積電這檔股票。

現在聽到台積電,很多人第一直覺就是「大牛股」,但當時它的股本不過一、二百億元,每年每股稅後純益︵ EPS︶幾乎在五元以上,是典型的成長股。張真卿抓到這個契機,從股價七、八十元開始來回操作,直到一七○元以上才不再追蹤,而這檔個股,總共為他賺進七位數的財富。

「我選擇台積電,有兩個理由,一是董事長張忠謀,他是IT出身,技術扎實;另一個就是晶圓代工是上游產業,景氣下來,受到影響比下游晚,容易察覺。」從晶圓代工成功經驗出發,張真卿再將資金轉戰台積電的合作夥伴日月光,從一九九六年的五十多元,抱到九七年的一三○元,直到亞洲金融風暴才全數賣光,身價一舉突破八位數。

每天注意要聞    剪報好習慣維持二十年事實上,張真卿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電子股的浪潮,除了嗅覺靈敏外,自 身也相當用功研究。見面時,他拿出一堆泛黃的剪貼簿,裡面都是十年前每天看︽工商時報︾和︽經濟日報︾的重 要新聞,並在旁邊簡單註明一些注意事項,這個習慣至今維持超過二十年。

同時張真卿也認真研習基本分析和技術面操作,逐步在這段期間建立起自己的操作系統,後來演化成一套獨特的 成功心法,就是先用基本分析挑選出標的,再用技術分析掌握買賣點。他表示,散戶買賣股票常是憑「感覺」,但 懂得看基本面和技術面後,你才會因為「感動」去買股票。

○一年,網路泡沫席捲全球,投資人損失慘重,張真卿因為操作績效良好,名聲逐漸傳開,被社區大學延攬開課,傳授一些散戶如何進出股票的心法。原本張真卿客氣推辭,但後來腦中浮現「種福田」的想法,讓他決定全力投入,如今社區大學每周日都開課,分成兩班,人數超過百人。

同時間,張真卿也從銀行業轉戰產業界,看到更寬廣的投資世界。他比喻,產業界像廚房,而金融業則是端出來 的菜,以前只看到做好的菜,不知道過程怎麼炒出來,後來在產業界全懂了,他笑說,很多人是用一個角度看投資,自己則是用三個角度,包括金融、產業和授課,於是變得更清楚、更完整。

隨著視野愈來愈寬廣,張真卿的投資方法也更臻成熟,他利用產業界的SOP概念,將投資量化和指標化,並做 成流程和檢查表。例如先用十七項指標判斷大盤多空,決定增加或減少持股後,再陸續用基本和技術分析來執行投 資決策,其中基本面更分成「產業趨勢」、「公司財報」和「願景」(有無故事性)三大方向,技術分析也是用量 化後數目的多寡來決定買賣點,「這樣做能避免情緒主導投資決策」。


因為授課的關係,張真卿逼自己每周要寫新的東西與三、四百位學生和學員分享,無形中養成每天勤做筆記的習 慣,並裝訂成冊,往往一周寫下來,幾乎有○.五公分的厚度,前遠見科技董事李世有就深感佩服,「我們只知道 大量閱讀,但張真卿多了筆記分析和量化投資指標,這是他成功之處。」
量化投資指標    投資零失誤

○二年開始的 十年,張真卿的資產再登高峰,他察覺中國內地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展開,加上得知鋼價漲很凶,於是在中鋼十五至 十七元時分批進場,○四年的三十三元附近獲利了結;接著在○六年以平均三十元成本買進豐興,○八年在六十元 以上陸續出脫,加計其他如正新、全家、統一超的大大小小戰役,以及本業收入,張真卿在四十餘歲,身價就攀升 到九位數,成為少數成功的投資達人。「中鋼和豐興不但有基本面,而且產業趨勢往上,又有故事題材(中國的基 礎建設),最後再掌握技術面買點切入,就是一樁完美的交易。」展望新的一年,雖然歐債問題難解,但張真卿已 經在物色下一個投資標的。目前他持有約五%股票,專門「試水溫」,隨時準備出擊。其中他鎖定的一檔個股是統 一,因為不論從基本面(上游農產品原料成本減少、中國內需成長)和技術面(站穩所有均線)來看,都是一時之 選,只差大盤目前尚未完全翻多,而他也認同同族群的味全。至於康師傅和旺旺,因為來台是發行TDR,透明度 不夠高,因此暫時不予考慮。

「股海投資就像出海捕魚,要先掌握季節變化和魚群習性,才會成功,而不是出海後才慌了手腳。」張真卿對於 他的快富人生,給了這樣的結論,值得投資人再三咀嚼。
張真卿 出生:1964年 現職:理財暢銷作家、台中科技大學暨社區大學兼任講師經歷:台中銀行國外部外匯交易員、美國CME期貨交易員
學歷:美國奧克拉荷馬市立大學MBA、成功大學統計系

投資經歷:30年以上 著作:《30歲前買對股票就像印鈔機》等60餘本著作 職場滾雪球黃金10年
張真卿累積上億身價

1984年? 1990年大向父母借50萬元,買進人生第一檔股票台泥,大賺30%,身價百萬元。

1991年? 2000年1. 台積電:股價70至80元開始來回操作,直到170元以上才不再追蹤,單一股票賺進7位數財富


2. 日月光:從1996年的50多元,抱到1997年的130元以上出脫,身價突破千萬元。

2000年至今

1. 中鋼:在02年以15至17元分批進場,於04年中鋼33元附近獲利了結。

2. 豐興:06年以平均30元成本買進,於08年在60元以上陸續出脫。 張真卿的快富人生4心法
→在進出股票前,先判斷大盤的多空方向決定持股比率,然後根據基本面選出標的,再利用技術分析抓到買賣點
,交易完成後,再進行檢討,讓自己的投資功力日益精進。

1.持股比率要多少 對大盤看法(景氣、資金)2.持股標的選擇 基本分析 產業趨勢
公司財報 營收╱獲利    EPS    P/E    淨值    P/B    股息    股息殖利率 願 景 說故事
3.買賣時點掌握 技術分析(用量化指標決定多空,愈多技術指標看多就買進,反之亦然。)

4.執行╱檢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3

IPO在即 中國出版集團急覓「出海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9/2NNDIwXzQyMTI2NQ.html

在全球行業下滑的背景下,「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出版業,開始尋求「出海口」。

4月17日,在倫敦書展上,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譚躍稱,中國正積極尋求持股歐洲出版公司的機會。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希望通過直接購買編輯、印刷和發行業務,或持股擁有這些業務的公司,抑或成立合資企業,來滿足業務拓展需求。

雖然譚躍並未透露具體的收購目標,但他表示,公司已與一些合作方進行了初步洽談。本報記者就此問詢了中國出版集團內部人士,該人士稱「不知道具體的收購對象,但是,如果是收購的話,應該是當地中小企業」。

伴隨出版業轉企改制深入,一批出版集團準備衝擊資本市場。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數據,2012年,包括中國出版集團、中國教育出版集團、中國科技出版集團等15家出版企業啟動上市工作。

「不同於礦石等海外投資的領先行業,出版行業屬於經濟發展中的跟隨行業。近幾年,隨著眾多企業的出版上市融資,謀求行業內的兼併發展,成了眾多企業的共同訴求,而海外併購也是其中的一個方向。」 中國出版集團旗下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總經理吳江江說。

分立上市

譚躍提出海外併購的底氣,來自於中國出版集團年內完成旗下股份公司國內A股IPO上市工作的計劃。

2011 年底,中國出版集團完成旗下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商註冊工作,並對外宣佈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中國出版傳媒股份公司擁有中國出版集團旗下20餘家出 版相關業務的子公司,涵蓋其國內出版和發行等主要資產,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中華書局有限公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有限公 司等,淨資產規模約12億元。

按照中國出版集團的既定規劃,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爭取在2012年上市。4月18日,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宋曉紅對本報記者說,「股份公司上市工作進展順利,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會按照既定目標在今年實現上市」。

在此基礎上,本報記者獲悉,10天之前,中國出版集團進一步理清了旗下除中國出版傳媒股份公司之外兩塊業務板塊分立上市的思路。

在中國出版集團旗下的藝術品板塊,將以榮寶齋、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為主要內容,進行整合實現上市。榮寶齋是創立於清代的老字號,其所有權幾經更迭,旗下擁有數家分店以及股份制公司榮寶藝術品拍賣責任有限公司。

此 外,以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為核心的資產,將單獨上市。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主營業務以文化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版為主業。截至2010年,中 國出版集團擁有各級子公司、控股公司等企業法人96家,總資產71億元,年營業收入達41億元,其中,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資產規模超過30億元。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在出版業界,由於中國市場擁有13億讀者,中國情況比國外同行好。加之大批企業上市之後,需要尋求一些同類資源的拓展,海外市場就成了中國出版企業遲早要涉足的市場。

政策推手

雖然並未透露具體的收購目標,但是,中國出版集團一直在尋求海外拓展。4月17日,中國出版集團和荷蘭威科集團簽訂戰略協議。按照約定,中國出版集團將與威科集團圍繞紙質出版和數字出版等開展項目合作,並在產品研發、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合作。

資料顯示,威科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和出版集團, 2011年銷售額達33.54億歐元。

在中國出版集團與威科集團戰略合作以及譚躍表態海外收購的背後,還有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號召企業「走出去」政策的推動。

1月10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台2012年「一號文件」,即《關於加快我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若干意見》,要求中國新聞出版企業積極到海外拓展,到「十二五」期末,實現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走出去」龍頭企業的目標。

新 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表示,世界上主要的傳媒出版集團都不僅侷限於本國市場,而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來運作。中國的出版企業要做大做強也要面向國際市場。 走出去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如果出版企業通過走出去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就會進一步刺激它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實際上,中國在版權貿易的逆差正在不斷縮小。「十一五」時期,我國新聞出版業版權輸出數量和品種不斷擴大,版權貿易逆差由「十五」期末的7.2︰1縮小至2.9︰1。

出路與挑戰

在擁有20餘年海外出版工作經驗的吳江江看來,出版業「出海」的物質條件已經成熟。

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中國共擁有29家出版集團,各類中央以及地方性的出版公司約450家。其中,北方聯合出版傳媒(601999.SH)和皖新傳媒(601801.SH)等地方類出版集團已經實現上市目標。

吳江江表示,每家企業上市會獲得約10億元不等的融資,而這些企業拿出2億-3億元就可以到海外收購一些中小型的出版機構,或者參股一些大的出版機構。

國 外出版巨頭的發展中,海外併購是其壯大規模的重要一步。但是,中國出版業海外併購仍缺乏成功個案。吳江江坦言,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在海外雖然有多年 開設門店以及小的分支機構的經驗,但是,仍未聽說有國內出版企業在海外的成功收購案例。對於出版業而言,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仍需要交一定的「學費」。「國 內企業在技術層面如何、在國家化程度如何、在生產要素運營能力如何,都決定走出去的成敗。」

此外,出版業的數字化變革,也為整個行業帶來不少變數。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稱,「出版業的數字化,是一場革命而非洗牌那麼簡單,它帶來閱讀、技術、生產資料層面的革命,這也考驗著國內企業出海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84

中信證券「出海」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938

    12.5億美元收購里昂證券的消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轟動。


  7月23日,中信證券發佈這次收購公告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其A股和H股分別下跌4%和7%,市場似乎並沒有因這一消息而顯示出特別的興奮。


  兩者整合過程中的經營風險,以及里昂證券自身的財務情況,被看成這起併購案最大的隱憂。


  摩根大通的分析表示,里昂證券的企業經營文化相對獨立,國資背景的中信證券能否處理好雙方整合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是關鍵。目前,這家機構維持中信證券「中性」評?級。


  2011年全年,里昂證券利潤大幅下挫95%至460萬美元,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1000萬美元。相比5.62億美元的最新資產淨值,中信證券報出的12.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似乎難免有出價過高的嫌疑。


  但熟悉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虧損1000萬美元是因為只計算了其在亞太區(不包括日本)的業績,而日本和美國的兩部分業務是以其控股方「東方匯理銀行」的法人身份進行操作的。


  中信證券和里昂證券達成的協議中也表明,東方匯理銀行必須促成在紐約新成立一家股本金不低於7500萬美元的新的全資附屬公司,將這家新公司的股本和此前里昂在美國的業務一併轉讓新里昂證券。


  這筆股本金也因此被算在了收購成本之中。另外中信還希望依託里昂的全球清算平台,以及東方匯理銀行現有的國際客戶群拓展業務範圍。按照知情者的分析, 如果單純按12.5億美元除以5.62億美元,得出的市淨率(PB)大概是2.2倍;但若綜合上述三方面因素,內部計算出的市淨率為1.6倍,被認為是 「合理的價格」。


  這不是中信證券第一次針對海外市場的謀劃。早在2007年,中信證券就曾計劃通過換股的方式,與原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合資在香港成立新公司,來整合雙方在亞洲的業務。但當年年末次貸危機爆發,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最終被摩根大通收購。


  對里昂證券的收購直接體現了中信「全球網絡」的戰略。其董事長王東明表示,希望借助彼此平台,協助國際客戶進入中國市場。


  里昂證券的前身是Winfull Laing & Cruickshank的證券公司,之後因法國里昂信貸銀行控股而更名。


  從2010年5月,中信首次公佈擬與東方匯理銀行的合作以來,併購方案几經調整。包括組建一間雙方各佔50%股權的合資公司、或者收購同屬東方匯理旗下的里昂及盛富證券各19.9%的股權等。


  最終全盤收購里昂、放棄盛富,表明中信對於海外業務的擴張規模仍然有些謹慎。


  相比主要在歐洲開展業務的盛富,里昂的業務重心在亞太地區。收購里昂更有利於中信整合雙方在香港的經紀業務。另外,在由《華爾街日報》發起的「2011年中國內地十佳分析師」評選中,里昂證券旗下有四名分析師入圍,顯示出其不錯的研究能力—這也正是中信證券所急需的。


  中信證券的其他國際化舉動1.與南美最大的獨立投行—巴西百達(BTG Pactua)合作。(時間未知,2011年8月中信國際董事長德地立人採訪時說,已經合作)2. 2011年10月,H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並開始交易,籌集資金用於海外業務平台的構建,包括建立或擇機收購海外研究、銷售及交易網絡等。


  3. 2012年2月,被爆已向美國監管部門申請證券業務牌照,計劃開展股票及債券承銷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90

中國核電「出海」 聯手世界核巨頭 競購英國核電站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30

組團競購「地平線」

這不是中國核電企業第一次在國際上施展拳腳,卻是中國核電企業聯合國際核巨頭首次進入發達國家的核電市場。

實現這一突破的蹺蹺板是一個名為「地平線」的核電項目。「地平線」核電項目計劃在英國威爾士安格爾西島(Anglesey)和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建造反應堆。

自2012年3月「地平線」項目的股東德國意昂(Eon)和萊茵(RWE)兩家公司宣佈出售這個項目以來,世界各地的財團爭相表達競購意願,來自中國的核電企業也不願放棄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地平線公司不僅擁有建兩座新核反應堆的土地,還有一支熟悉英國系統的團隊和專家。這對任何對英國核能市場和產業有興趣的歐洲或者中國企業來說,都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綠色和平組織首席科學家道格·帕爾(Doug Parr)評價地平線項目時說。

南方週末記者從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和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核技」)求證得知,二者將分別組團參與競購。其中,中廣核將與法國阿海琺(以下簡稱「阿海琺」)公司聯手參與競購,國核技則與美國西屋電氣(以下簡稱「西屋」)搭檔參與競購。

據悉,競購地平線項目的最終競購書須在2012年9月底前提交,最終的競標者可能在2012年底選出。

在國核技專家委員會專家郁祖盛看來,此次併購「中國其實是以一個投資者的身份去收購地平線公司,而地平線公司相當於中國的一個業主」。

鑑於核電站前期建設耗資巨大,「鮮有歐洲核電企業能夠承擔,因此有政府支持的中國核電企業,被認為財力有保證,競爭優勢明顯。」道格·帕爾毫不避諱地說。

中廣核的一位研究人員則認為,中國在國際化方面捨得花大價錢,而「中方出資,西方出技術,最後掙的錢中方拿51%,西方拿49%,這也是一種可行的合作形式」。

最佳拍檔?

「我們選擇了中廣核,因為我們認為與中廣核聯合競購能夠獲得成功。」阿海琺新聞發言人馬克西姆·米肖(Maxime Michaut)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這種「唾手可得」的信心來自阿海琺對合作對象——中廣核的瞭解。進入中國核電市場26年的阿海琺與中廣核的合作密切。2008年10月,兩家確定成立合資企業,該企業致力於中廣核在中國的項目,將來可能為雙方在國外的項目作出貢獻。

成立5年多的國核技也不甘示弱,它與西屋電氣也是一對老搭檔。作為AP1000技術(第三代核電技術,目前主流技術)的所有者,西屋和「負責引進 AP1000,並消化、吸收、再創造」的國核技的合作相當深入。目前,西屋電氣已中標中國正在建設的4座核電站項目,負責提供AP1000新型核電主泵設 備及維護服務。

「和西屋合作多年,西屋是我們的關鍵合作夥伴,我們的能力、潛力也被西屋認可。」國核技的新聞官左新詞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在中廣核的一位研究員看來,中國核電企業與西方國家的核電企業聯合競購,「是一種強強聯合,各取所需」。

目前我國的核電企業正在設計的第三代反應堆,包括中核ACP1000、國核CAP1400,都處於設計接近完成階段,還未投入使用。這次聯合競購更多是兩家國外企業西屋電氣AP1000與阿海琺EPR的第三代主流技術的角逐。

「英國規定每一種反應堆堆型都需獲得英國政府許可,方可在英國投入使用,而這一過程可能長達五年。」道格·帕爾介紹。

中國核電技術尚難打入英國核電市場,中國資本已先行一步。

中國核企「走出去」

從巴基斯坦,到阿爾及利亞,再到南非、土耳其等國家,以及這次到英國。近年來,中國核企一直在「走出去」的路上。

據中廣核相關人員介紹,2005年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任時,就提出了核電國際化的要求。

以中廣核為例,自2006年開始,中廣核就設了專門的國際核電開發部。目前,中廣核與南非、越南、白俄羅斯、泰國、烏克蘭等國家都簽署了合作備忘錄。2012年初,中廣核獲批收購一家擁有世界第四大鈾礦開採權的澳大利亞礦產公司。

中核工程公司總經理劉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國核電「走出去」在國際上獲得承認,是一種綜合國力的體現,能凸顯中國核大國的地位。

「中國的核電技術不落後,而且擁有較好的建設管理經驗。走出去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說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左新詞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從198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核電就一直選用國際標準。目前,全世界計劃建設和正在建設的核電站,中國就佔40%。

中國核電「走出去」也是為了能在國際市場上分一杯羹。據悉,AP1000的設計壽命為60年,60年的發電回報時間較長,而且核電站運營成本較低,從長遠來看,「投資國外核電站是有利可圖的。」劉巍說。

「英國人的態度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不過,外國人的錢並不好賺。

在核電領域,英國向來都是西方國家的練兵場,截至目前,活躍在英國核電產業的都是來自臨近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據道格·帕爾介紹,目前法國電力集團 (EDF)、森特裡克能源公司(Centrica)、蘇伊士環能集團(GDF SUEZ)和蘇格蘭電力公司(Scottish Power)也對英國核能市場很有興趣。

英國看似明朗的核能政策已經讓這些「友好」的投資者吃了定心丸。

西屋電氣新聞發言人斯科特·肖(Scott Shaw)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西屋電氣仍將活躍於英國核產業,我們在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s)燃料製造廠僱用了數百人,並支持當地的慈善、教育和社區計劃。」

阿海琺新聞發言人馬克西姆·米肖對英國核能政策充滿信心。他說,你只要關注英國政府的一些聲明,就會發現,他們急切需要一些參與者來發展低碳能源,比如核能、風能、太陽能。

萊茵雖然放棄了地平線項目,但其新聞發言人艾米·賴恩(Amy Rynn)在給南方週末記者的郵件中表示,萊茵仍致力於英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相反,中國核電企業的進入卻顯得比較艱難。雖然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來限制外資投入,但無形的限制彷彿無處不在。

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的官員偏向於讓兩個相互競爭財團的中國合夥人在這個項目中成為少數投資人,最好持股不超過一半。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的新 聞辦主任尼克·特頓(Nick Turton)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否認這種評論來自英國政府發言人,他表示英國在投標財團的股權分配上沒有偏見,這是一個商業問題,由意昂和萊茵來 決定。

股權比例之外,更強烈的指責來自於中國核電併購可能「竊取技術」。前任唐寧街能源政策主任尼克·巴特勒(Nick Butler)最近在《金融時報》博客中寫道,「中國企業將進入英國系統,深入英國智能電網,得知英國如何控制電力,以及瞭解英國的核電技術。」

「英國人的態度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專家頗顯無奈。

除上述之外,外界的另外一個擔憂則來自於核電站建設前期投入大,若不能按期完成,巨額投資就打了水漂。受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影響,歐洲的核電站項目一拖再拖、費用倍增。芬蘭的奧爾基洛托和法國的弗拉芒維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屢屢延期,成本大增。

不過,中國核電企業在競購中仍被看好。目前英國的核電發電量佔總電力的18%,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減至0——現有的核電站即將到達使用年限。德國意昂和萊茵宣佈退出地平線項目,對英國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

中國核電企業公認財力雄厚,而興建新的核電站需要大量的投資,「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熱切希望中國核企業能參與競購投資。」道格·帕爾說。

「我們這次跟阿海琺走一趟,到英國去,通過英國政府和核電局的審查,提交一些材料,這不就積累經驗了嗎?」中廣核的研究員對此次併購信心十足,「中國這次如果能在英國站得住腳,那再到發展中國家,再到非洲,就更有底氣了。即使最後不一定成功,也是一次國際合作的嘗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