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先施表行再易主 两年卖价缩水近八成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10/20091010014159226.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先施表行香港(00444,HK)8日晚公告称,占其75%股权的先施表行新加坡公司99.42%股 份被多家公司组成的财团收购。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上述交易作价1.13亿新加坡元(约6.3亿港元),较2007年底宜进利钟表收购价5.3亿 新加坡元缩水79%。

复牌股价一度升逾九成

        据了解,收购财团成员包括渣打(02888,HK)旗下的 StandardChar-teredPrivateEquity、基金LCapitalSincere、由先施表行行政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郑廉威持有的 TripleAEnter-prises、荷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及ING等。自从前东家宜进利钟表破产之后,先施表行的命运一直飘摇不定。先施表行香港 前晚公告称,此次收购方有机会将该公司私有化。这显示先施表行终于找到归宿。该股昨日复牌后一度上升94.44%,但随后回落,收市报0.9港元,全日升 25%。

        该股曾在2007年7月6日达到历史最高位1.43港元,而在2008年6月6日后从1.33元一路狂跌,今年3月18日跌至一年来最低点0.24港元。

老牌钟表行两年两易主

        先施表行(SincereWatch)成立于1954年,1993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是亚洲最大的名表零售及分销商之一,旗下拥有Sincere及Emotus多品牌店,及单品牌店欧米茄、浪琴及法兰穆勒(FrankMuller)等。

        2007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宜进利钟表为拓展亚洲业务,将先施表行新加坡公司全面收购,每股收购价为现金2.05新加坡元及0.228股宜进利钟表新股(发行价12.096港元),共计约5.3亿新加坡元(约27.67亿港元)。

        宜进利钟表随后将其中2.05亿股(约占全部股权99.42%)抵押给由荷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及ING等多间银行组成的财团,换取5亿美元贷款。在宜进利钟表破产之后,有关股份由抵押信托人荷银新加坡分行管理,并由该行完成这次出售。

        去年11月,继宜进利钟表内地零售业务转让给周大福集团后,先施表行引起了10多名投资者的兴趣,当时对先施表行的估价为5亿港元。

        今年8月初,先施表行一度停牌,称正在接洽收购事项,但未谈妥。不过该股复牌当天盘中一度被炒高80%。

        10 月2日,该股再度停牌。曾有香港媒体猜测,潜在买家可能为中国最大的名表零售商新宇亨得利(03389,HK)。市场估计交易价格当时在2亿~3亿新加坡 元。这次交易公布后,1.13亿新加坡元的价格令人大跌眼镜。此外,每股收购价格为0.548新加坡元,较截至今年3月31日先施表行的每股资产净值 0.728新加坡元折让约24.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27

神秘公司威華達豪擲25.5億港元 上海靜安希爾頓再易主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30/yNNDA2XzQ0MzUyNw.html

當年江湖傳言,寧波郁老闆因不滿前台服務,賭氣斥資1.5億美元買下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下稱「靜安希爾頓」)。9年過去了,即將迎來24歲「生日」的靜安希爾頓又要易主。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獲悉,威華達控股(00622.HK)宣佈,將通過全資附屬公司熙福,向獨立第三方胡嵐,收購Welson East及興業股份,總代價約為25.5億港元,待交易完成後,威華達控股將間接持有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的全部權益。

這已不是希爾頓第一次在內地因業主關係而引發易主問題,從「涉黑」的重慶希爾頓到新天地項目落空,純粹管理模式的外資酒店業者正面臨品牌考驗。

幾經易主

靜安希爾頓是中國最早的外資品牌五星級酒店之一,於1988年6月28日開業,最初由香港信誼控股投資,希爾頓任管理方。

「那時會說外語且有大學文憑的都是高級人才,他們都願意到希爾頓工作,哪怕只是一個拉門的服務員。因為入職希爾頓是無比榮耀。」一位曾為希爾頓工作數年的張先生感慨,可惜之後外資五星級酒店越來越多,靜安希爾頓趨於老化,作為業主方的投資者開始考慮民營企業的收購意向。

2003年,寧波商人郁國祥、胡嵐夫婦出資1.5億美元,從香港信誼集團手中收購靜安希爾頓。

「坊間傳言,郁國祥當時與酒店前台服務員發生口角,由於對服務不滿,索性豪邁買下希爾頓。」有接近人士透露。

事實證明郁老闆有其商業考慮,之後9年沒有再換過業主方。靜安希爾頓在2010年經營排名全國五星級酒店第14位。

威華達控股的出手看起來是相當突然的。作為賣方的胡嵐,此前實為持有靜安希爾頓90%股份的董事長。

此 前,胡嵐是香港信誼酒店投資有限公司、Cindic Holdings Limited和興業股份的董事。Welson East的主要資產為其於Cindic Holdings Limited的全部已發行股本的權益,Cindic Holdings Limited持有香港信誼酒店投資有限公司的全部已發行股本。另外,興業集團資產主要涉及寧波地產投資。故而待交易完成後,威華達將間接持有 Welson East 集團持有的靜安希爾頓酒店的全部權益以及興業集團持有的預期用於旅遊區開發的土地的90%權益。

「威華達控股主業是清潔能源,其此番收購是希望介入地產、酒店業。包括一併收購的寧波那塊地,威華達控股今後會開發旅遊度假區項目,會有五星級酒店。」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指出,郁國祥此前涉入重大經濟案件,此番出售靜安希爾頓,估計是涉案6年後決定放手。

希爾頓官方昨日並未就此事作出評論,其僅表示目前還未接到易主通知,但其也注意到上述威華達控股公告。知情者向記者透露,即便業主方更改,其撤換希爾頓的可能性也不大,且此次一併被收購的寧波象山地塊中擬建的五星級酒店,極可能由希爾頓管理。

希爾頓的「中國難題」

外資酒店方在華大多不涉及投資,僅是管理。這種業主、管理方分離模式在一旦業主方發生變更,或雙方合作不愉快,則作為管理方的外資酒店集團都會面臨問題。希爾頓是個典型代表。

希 爾頓在華酒店數量並不多,但已多次由於業主糾紛而引發問題,比如多年前其撤離南京和深圳,就是由於和業主方矛盾升級。近幾年發生的重慶希爾頓涉黑,也是由 於業主方背景問題導致希爾頓酒店停業。擴張時,希爾頓也遭遇被「甩」事件,其原本擬在上海新天地開設奢華康拉德酒店,可惜由於業主方變更而更換了管理方, 令希爾頓白等數年。

「從希爾頓一系列糾紛來看,儘管不少問題在於業主,但這與希爾頓本身對業主方的選擇和嚴謹等有關,儘管進入中國市場 20多年,可希爾頓步伐明顯慢於其他對手,其數年前在華酒店數量僅個位數字,而其他酒店集團比如萬豪、雅高、洲際、喜達屋等都已達幾十家或上百家,所以希 爾頓希望提速發展,可惜優質業主方不多,外資方都在爭奪,故而可能"將就"有問題的業主。」趙煥焱分析。

「業主方很強勢,有問題首先會怪罪到希爾頓頭上,這會加劇雙方矛盾。一旦業主方更改,新業主有權利撤換管理方,當然這要看雙方協商,一般管理合同是簽5~10年。」上述知情者透露,儘管靜安希爾頓撤換管理方的可能性不大,但新業主還是有撤換權的。

據悉,經過這幾年提速發展,希爾頓在華終於有了約30家酒店,且計劃到2014年將在華酒店數量擴張至100家。

記 者採訪獲悉,為與穩妥業主方合作,希爾頓等大型外資酒店集團都開始與具有實力的中國大型地產商簽「一攬子」合作協議,其中萬達和綠地是兩大業主集團,但令 「希爾頓們」不安的是,近期由於管理費昂貴和公司戰略升級,綠地已推出自有高端酒店品牌,未來綠地開發的新酒店將大量採用自主品牌,目前浦東一家綠地五星 級酒店已將原本「豪生」品牌撤下,換上綠地自主品牌,這讓外資管理方又將失去優質業主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9

紅孩子再易主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01/100443875_all.html

 急於脫離電器賣場定位的蘇寧電器,終於在秋天剛剛到來之時,敲定了自己的第一筆大收 購。9月25日,蘇寧電器(002024.SZ)宣佈出資6600萬美元(約4.15億元人民幣),全面收購母嬰垂直類電商紅孩子公司。公告披露,紅孩子 公司2012年度銷售額預計為10億-10.5億元(含稅),據此計算交易的市銷率水平約為0.40-0.42 倍。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在最初談判時,紅孩子的投資人曾嘗試叫價8000萬美元,而蘇寧的最終出價,只是讓進入公司五六年的風險投資者拿回本金而已,這無疑給眼下已相當悲觀的垂直類電商再潑了一盆冷水。

  紅孩子公司創業八年,在細分零售市場積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供應鏈管理經驗,經營最鼎盛時期年收入規模達到15億元。這樣一家公司仍難以維繫獨立運營的局面,可見快消類公司在當前電商衝擊之下轉型發展的困境。

  蘇寧併購紅孩子,從接觸到宣佈交易不過短短三四個月時間,顯示了其通過併購快速轉型的決心。

  收購紅孩子,的確可以幫助蘇寧短時間內迅速擴大百貨類SKU(品項),引入現成的供應鏈資源,但是來自收購整合的考驗也剛剛開始。

DM和電商的路徑之爭

  創立於2004年的紅孩子,起家於直投目錄銷售(DM),從2008年開始尋求向電子商務的轉型,目前擁有紅孩子和繽購兩個電商平台,有750 萬註冊會員,主營商品覆蓋母嬰用品、美容化妝、健康美食、養生保健等多個品類,SKU數目達到8萬個,2011年會員的重複購買率超過50%。

  「麥考林做目錄只有6%的反饋率。而我們的用戶45天內平均購買1.6次。而且我們在營銷上基本不花錢,印一期目錄還有廣告費收入200萬元 ⋯⋯」電話那端的李陽,對財新記者講到紅孩子當年在主營直投目錄階段的情況,語氣有點激動。李陽是紅孩子最早的創始人,也是公司四個發起人之一。

  當然,這段「輝煌業績」已是四五年前的事了。紅孩子從2008年開始向電子商務轉型,李陽至今都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向,他當初也因強烈反對轉 型而被董事會驅逐。李陽最初對母嬰市場的判斷是——這是一個小眾快消市場,客源相對集中且隨機消費性強,消費人群可被簡單劃分為「孕前、孕中及產後」三階 段,因此只需覆蓋街道辦事處、醫院或嬰幼兒打疫苗的醫療機構,就能輕鬆實現對用戶的精準投放。「只要你是孕婦,我就免費寄目錄,同時送新生兒禮包,而這些 禮包都來自廠家贊助。」

  紅孩子以此模式從北京市場起家,很快就覆蓋了全市250多家醫院的婦產科,並對重點醫院安排「專崗」。不過兩三年時間,這種拓展方式就為紅孩子 帶來了幾十萬客戶。李陽認為,母嬰用戶的粘性很強,而紅孩子完全可以在做好一個城市之後,將這些拓展模式繼續複製到新的城市市場。「如果我還在紅孩子,會 堅定地做目錄,全國還有很多地區有待開發⋯⋯」他說。

  正因可複製性強,母嬰市場DM銷售模式在隨後幾年迅速地被「同質化」,行業價格戰開始加劇。隨著用戶數不斷擴大,紅孩子需要考慮如何留住那些孩 子逐漸長大的家庭。2006年,公司提出「從孩子到家庭」的擴張戰略,從化妝品、家居到保健品、食品等,逐步擴大品類半徑,試圖滿足家庭購物全部需要。

   除了繼續佔領醫院渠道,紅孩子開始針對女性用戶拓展寫字樓渠道。「當時我們沒有任何廣告投入,不做宣傳推廣,就靠我們自己的團隊去『掃樓』。一個人拎一整 包的書(DM目錄),只夠掃七八家公司,還不能坐電梯,要一層一層地爬樓梯⋯⋯」周曉霖對財新記者回憶,他從2006年到2010年在紅孩子北京公司任市 場經理,帶領部門七八個同事,每年把全北京200多個中高檔寫字樓掃上兩到三遍,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做市場。

  李陽稱,依靠DM銷售,2008年紅孩子公司首次實現10億元銷售收入,虧損面不超過3個點,其中化妝、家居、保健品和3C微虧,而母嬰品類的 收入達到了7億元,並有1000萬元的盈利。紅孩子在全國同類公司中第一個發展了自己的配送團隊,公司員工總數接近2000人。

  但是,李陽的觀點在公司內部和投資人中都有很大的爭議。「DM的成本投入比較大,承載的信息量有限,時效性弱,所以只適合那些價格變化不大的快 消品。」一位從紅孩子離職的公司中層人士對財新記者稱。他認為,單純靠DM做大紅孩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紅孩子正是因為頂著「全國DM老大」的光環太久 了,反而貽誤戰機。

  這位中層人士認為,「紅孩子創業早年面對的主流生育人群是『70後』,他們的信息接受程度有一定侷限,且電商當時並不發達。後來,『80後』主流用戶人群對網絡的認可程度就非常高了。」

  李陽與另一個原始股東徐沛欣,就是在「做大」還是「做精」的戰略選擇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徐沛欣希望通過向電商平台轉型繼續做大市場,他的觀點得到了VC投資人——北極光、恩頤投資(NEA)和凱旋創投的支持。

  北極光合夥人鄧鋒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環境已經變化,轉型對紅孩子來說勢在必行。「紅孩子的電商轉型並不順利,團隊缺乏電商的DNA,這是我承認的。但紅孩子必須要轉型,因為目錄的價格變化太慢了,根本沒法跟電商競爭。」

  早在2006年,紅孩子就推出了電商平台,但真正發力是從2008年末李陽退出之後,徐沛欣在管理層大力推行職業經理人化。但據前述紅孩子離職 中層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那些高薪空降的高管並沒有對轉型有實質性的幫助,直到2010年,紅孩子的電商收入佔比只有20%,而對手卻在快速成長。

  2010年後,眾多已成規模的電商平台開始尋求全品類擴張,毛利相對較高、用戶粘性較強的母嬰頻道更成為各大電商品類擴張的重點,這對DM銷售 市場形成大規模衝擊。同期,紅孩子效果欠佳的轉型,卻形成了不小的營銷和技術升級的成本包袱。據上述原公司中層人士回憶,2009年紅孩子全年虧損幾千萬 元,而2010年僅第一季度形成的虧損就達到2009年一整年的虧損量級。

  從2008年到2011年,紅孩子的營收增長幾乎停滯,一直保持在10億元左右,期間產品單價上漲幅度不小,而收入規模不增長則意味著客戶數和訂單量的下滑。公司上下一片守業心態。

創始人之憾

  多位紅孩子的老員工表示,李陽的離開是公司人心渙散的起點。而李陽在自我總結創業失敗的教訓時,對財新記者強調了一句話:「錯在當初跟投資人的溝通太少了。」

  2003年,李陽的妻子王爽在北京開了一家母嬰店,從而啟發了李陽創立紅孩子。2004年,他拉著前同事楊濤一起創業,兩個人各投了60萬元, 但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本投入,楊濤又找來了慧聰網創始人郭凡生的侄子郭濤,此後郭濤向李、楊二人介紹了他的同學徐沛欣入夥。郭、徐二人各向紅孩子投資40萬 元,因此創業之初,四人在紅孩子的持股比例是3:3:2:2。

  公司創立的最初兩年,直接打理公司的只是李陽和楊濤二人。李陽負責營銷和供應鏈,楊濤則負責物流和客服。郭濤出任董事長一職,而徐沛欣那時游離於公司之外,只是一名出資股東。

  公司快速發展後開始缺錢。李陽和楊濤並沒有融資經驗。在VC進入之前,郭濤先向郭凡生借款180萬元。「當當曾提出500萬元買我們36%的股 份,我同意了;後來IDG說1000萬元人民幣佔30%,我們也同意了,但這兩家到最後都放棄了。」李陽對財新記者回憶紅孩子最早的融資經歷。

  郭濤隨後找來了賽伯樂的朱敏、北極光的鄧鋒以及NEA。經過半小時的宣講,先是朱敏心動了。2005年末,紅孩子終於拿到了來自北極光和NEA 的第一輪融資,兩家機構分別出資250萬美元和50萬美元,而紅孩子的創始團隊一次性出讓了30%的股權,依據的公司總體估值約700萬美元。

  令創始人團隊感覺「吃了大虧」的是2006年的第二輪融資。為擴大上海市場份額,紅孩子擬出資2000萬元收購當時上海母嬰市場龍頭公司——小阿華母嬰健康機構。

  一位紅孩子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因為公司將第一輪融資基本用於這項收購,創始人團隊不得不馬上進行第二輪融資:北極光和NEA進行了總計 300萬美元的追加投資,並獲得創始人股東出讓的20%股權,公司估值約為1200萬美元。至此,兩家VC在紅孩子持股比例由30%上升至50%,公司創 始人失去了控制權。

  2007年夏天,紅孩子完成了總計2500萬美元的第三輪融資,其中凱旋創投出資1500萬美元擔任領投,北極光和NEA又跟投1000萬美 元。紅孩子在這輪融資中的估值是3000萬美元,是一年前估值的2倍。一位紅孩子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第三輪融資結束後,三家VC分別持有公司20% 股權,楊濤和李陽的股權被攤薄至大約9%,徐沛欣和郭濤則持股大約6%,其餘個位數的股份則為員工持股。

  李陽和楊濤感覺到自己與資本市場打交道的「吃虧」後,於2006年請徐沛欣擔任公司CEO一職,代表公司與投資人溝通。

  到2008年,徐沛欣與李陽因戰略分歧矛盾激化,10月,公司財務顧問公司出面約談李陽,談話的主題是「勸退」,直到此時,已變成小股東的李陽才意識到自己應該找投資人進行直接的溝通,但為時已晚。

  他最終選擇領取幾百萬元「遣散費」並從公司離職。公司的另一位創始人楊濤,也於2010年從公司離職。

  鄧鋒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投資人,北極光沒有直接參與紅孩子的運營,平時主要在董事會層面通過與CEO的溝通來瞭解公司運營情況,並不直接接觸公司的具體運營人員。

  2010年春節前後,老虎基金曾表示有意投資紅孩子,欲以9000萬美元拿其三成股權,但在完成對公司的盡職調查後,老虎基金放棄這項投資計劃。後來徐沛欣找遍了國內外的VC或PE,但直到被蘇寧收購前,紅孩子再未能成功引入任何一位新的投資人。

蘇寧打出信號槍

  蘇寧儘管以不足0.5的市銷率拿下了紅孩子,但多數市場人士仍對這筆收購的價值出言謹慎。

  瑞銀證券對此只給出了「中性」評級。分析師彭子姮認為,從用戶主體和主打品類來看,紅孩子為當前國內B2C平台中與易購互補性較強的標的。但不利之處在於,紅孩子已歷經八年運營,其運營經驗和人力資源能否有助於易購快速提升,還要看蘇寧的整合效率。

  中銀國際分析師亦撰寫研報指出,紅孩子創業團隊相繼離開後,可能並不能對蘇寧帶來很大幫助,因而下調其評級至「持有」。蘇寧電器對此表示,為充 分發揮團隊價值,將保持紅孩子在北京的主要經營團隊和兩個獨立域名,在商品的採購、運營以及在線客服等面對市場的領域,保證紅孩子的獨立運營,只從後台對 物流進行整合。

  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預計,到今年底,併入紅孩子蘇寧母嬰頻道的SKU將達到15萬個。到2015年,蘇寧母嬰產品銷售目標為100億元。10月份,蘇寧將幫助紅孩子啟動線下線上的聯動推廣,在蘇寧線下門店增設紅孩子母嬰專區。

  蘇寧電器副總裁任峻對財新記者表示,收購紅孩子,不是看中這家企業身上的互聯網元素或銷售額,而是看中其在垂直品類上的專業性,以及供應鏈經驗 和客戶的粘性。此外,紅孩子的財務管理比較規範,這也是受蘇寧青睞的另一個原因。一位接近京東商城的消息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該公司也曾單方面研究過收購 紅孩子的可能性,但最終還是打消了念頭。「基於京東商城或QQ商城的收購原則,對於完全可以靠自身經驗和能力完成自建的品類,一般都不選擇收購方式。」

  蘇寧的下一步收購對象又會是誰?這目前不得而知,但紅孩子收購案就像一聲信號槍,傳遞出中國電商行業加速進入整合期的信號。不過,「可供收購、品相好的公司其實並不多。」多位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與此同時,在看了太多「只會燒錢、低毛利、長久看不到盈利」的電商企業之後,投資人的心態也在變化,其選擇投資對象的評估標準,正在從過去僅看企業收入增長以及市場佔有率,向「誰能真正盈利」迅速轉變。融資門檻的提高,將加速電商產業的進一步洗牌。■

  本刊記者於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35

誰的萬科?第一大股東再易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1720.html

誰的萬科?第一大股東再易主

第一財經日報 吳斯丹 2015-12-06 22:35:00

事實上,寶能系舉牌萬科只是近年來險資攻城略地的冰山一角。出於對穩定投資收益的需求,地產企業股票成為險資較好的投資選擇。

近期萬科A(000002.SZ)股票大漲揭秘,寶能系大舉買入,將華潤甩出一大截,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12月6日,萬科發布公告稱,公司於12月4日收到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盛華”)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截至2015年12月4日,鉅盛華通過資管計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買入公司A股股票5.4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969%。

本次權益變動後,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前海人壽合計持有萬科A股股票22.11億股,占萬科現在總股本的20.008%,為萬科第一大股東。鉅盛華及前海人壽均為寶能系旗下公司。這已是寶能系今年第四次舉牌萬科。

對於股權分散的萬科而言,“野蠻人”登堂入室,一場激烈的股權爭奪再次升級。萬科在公告中已直言,雖然第一大股東發生變更,但公司目前仍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第一大股東二次易主

近日萬科股票大漲成為資本市場關註的焦點,房貸利息抵稅的消息只是表面,寶能系爭奪第一大股東才是真正的原因。

12月1日至12月2日,萬科A股股票連續兩日漲停,此後幾日依然呈現上漲態勢。12月1日至12月4日短短4個交易日內,萬科A股的股價從14.99元上漲到了18.98元,漲幅高達26.6%。這個股價也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高,萬科的市值上漲至2095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深交所信息發現,萬科A在12月2日期間登上了深交所的龍虎榜。數據顯示,12月1日至12月2日,有兩個機構專用席位以及西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濱河大道證券營業部、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深圳福華一路證券營業部、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東川路證券營業部在大舉買入萬科A股,凈買入金額分別為25.7億元、7.9億元、35.1億元、15.4億元、4.1億元,共88.2億元。

從萬科的公告來看,上述交易的背後應該就是寶能系旗下的鉅盛華。按照12月1日至12月4日的萬科A股均價17元計算,寶能系此次增持耗資逾90億元。

此番增持之後,寶能系以20.008%持股超越華潤,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這並不是寶能系第一次超越華潤。此前,寶能系於7月~8月間通過旗下的前海人壽、鉅盛華連續三次舉牌萬科,並在8月26日以0.15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力壓華潤,坐上了萬科第一大股東寶座。

不過,寶能在這個位子上僅坐了一周,華潤便迅速出擊將其奪回。

市場預計,萬科的股權爭奪將會升級。果不其然,寶能系在兩個月後再次突襲,不惜高價接盤。

而華潤似乎還未做出反應。截至9月30日,華潤持有萬科15.23%股份。12月2日,萬科因股票連續兩日漲停發布了公告,稱華潤在12月1日、12月2日並未買賣萬科股票。

地產進入“野蠻人”時代?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早些時候已經公開承認寶能系為“野蠻人”。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寶能系在前三次舉牌萬科時,都未事先與萬科董事會或管理層進行過溝通。雖然寶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壽一直表示對萬科僅為財務投資,但從上述做法來看,恐難言善意。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師就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寶能系應該是想獲得萬科的控制權,如果僅僅是戰略投資,完全可以像中國平安那樣入股碧桂園。

萬科在公告中也表示了較為強勢的態度。萬科稱,公司股權結構分散,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根據《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及《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定義和關於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認定的相關規定,公司認為第一大股東雖然發生變更,但公司目前仍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可以預見的是,面對寶能系的強勢進攻,萬科管理層的神經再一次緊繃。拉攏中小投資者用腳投票、推動華潤增持萬科、繼續回購計劃等,這些都可能是抵禦之策。

但寶能系在資本市場一向兇猛,對於萬科這塊“大肥肉”,或許不會輕易放手。

事實上,寶能系舉牌萬科只是近年來險資攻城略地的冰山一角。出於對穩定投資收益的需求,地產企業股票成為險資較好的投資選擇。

從去年開始,生命人壽接連舉牌金地集團,到去年9月底已成為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持股高達29.9%。

今年4月1日,中國平安入股碧桂園,共斥資62.95億港元持股9.9%,成為碧桂園第二大股東。

寶能系此番拿下萬科的第一大股東寶座,或許會掀起險資舉牌或入股房企的新一輪高潮。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從實際影響力與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險資舉牌房企尤其是成為大股東之後,險資對於被舉牌的房企的影響力會逐漸加大,險資的介入有可能會使一部分房企擁有相對充裕的資金,並且資金成本上遠遠低於同行,這些房企也可能因此插上新一輪規模化擴張的翅膀,形成“強者恒強,大者恒大”的局面。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