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NCC主委回應九一遊行訴求 石世豪:實踐者與倡議者有很大的差別

2012-9-10  TWM



民間團體發起的「反媒體壟斷大遊行」,九月一日共有近萬名學生、學者、媒體工作者參與。面對旺中案引發各界關切「媒體言論集中化」的問題,NCC新任主委石世豪在遊行過後,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回應外界的訴求。

撰文‧張?文、鄭淳予、陳彥廷針對外傳投審會已經通過旺中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石世豪鄭重表示,NCC已與投審會達成共識,只有旺中集團 完成三項停止條件,NCC核可後,投審會才會放行,否則沒有通過的可能。他也重申,旺中案的行政處分,在他就職前一天就已經發出,沒有重審的空間。

旺中不接受條件 就過不了就任NCC已經滿一個月,石世豪九月四日在「你好大、我不怕」九一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後,特別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正式對媒體界的訴求提出回應,並且談及NCC未來的施政重點。

對於NCC近來成為熱門的抗議地點,他認為,各界熱烈表示意見,非常值得鼓勵,「但我已不是學者,不能打高空,要執行可行的政策。」學者從政的石世豪有感而發地說。

對於在野黨、媒體界呼籲重審旺中案,石世豪表示,旺中案的行政處分在他就職前一天就已經發出,以行政處分的主文及所有文字看來,行政處分上面只有發文日期,並沒有就處分本身做任何的時限。

另外,主文也寫得很清楚,切割中天新聞台、中視數位新聞台轉為非新聞台,及設立獨立新聞編審制度三項停止條件,與二十五項但書,其中必須在三項停止條件完全實現後,才會發生處分效力。換句話說,只要那三項停止條件未實現,旺中案是不可能通過的。

面對九月一日近萬民眾上街頭提出的「要新聞專業、要旺中道歉、要NCC監督、反媒體壟斷」四大訴求,石世豪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公民團體及民眾所關心的 應該是,「我們市場的結構,會不會影響民眾在家裡所接收到的媒體訊息。」他會很認真及務實地面對這些問題,下會期不排除把「編輯室公約」送進立法院。

石世豪說,在二○○七年他參與《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擬定時,就已把「編輯室公約」和「反壟斷」的相關訴求放到草案中,但最後這些條文都「直接歸零」,根本沒有送到立法院。

所以儘管他對於這次公民團體的訴求表示肯定,但他也強調,自己現在是主委,所以必須務實地看待問題。下個會期會不會再把這兩個議題送到立院?他說:「不排 除有這種可能!」至於讓民眾最為詬病「上網速度慢、費率貴」的問題,石世豪認為,現在電信業者一味遷就消費端降價。「越來越強調上網吃到飽,把原來很可能 具有多樣內容、多種選擇與不同組合模式的電信服務,做成消費者與業者零和的局面。」

將堅守置入性行銷的紅線

NCC對於電視媒體「置入性行銷」的認定,一樣受外界爭議。石世豪認為,從量的觀點來看,「置入越多,內容越少」;從質的觀點來看,媒體具有強大的暗示性和說服力。

「過去NCC在量的尺度上抓得比較嚴格,把置入性行銷以廣告的總釋出上限來算。」近年行銷全球的韓劇則帶給NCC不同的思惟,「是否是絕對的洪水猛獸,我 看未必如此。」石世豪說,置入性行銷能讓製作端得到更多、更直接的資本挹注,就是最實際的優點。但就傳播內容「質」的考量,仍有一道NCC必須堅守的紅 線。

他說,新聞必須肩負傳遞訊息、監督民主政治運作的功能,其內容不適合置入。其次,政府和政黨都不應該透過置入,傳達政治理念。此外,兒童對訊息的判讀還在發展,不應在任何兒童節目裡面置入。他強調,這三條紅線NCC不會退讓,其他部分會做彈性處理。

對於NCC有別於其他政府部門的「獨立性」,石世豪表示,NCC和各個機關的距離「等遠也等近」,不管是公民團體、消費者、業者或是政府,都保持等距的關 係,「獨立就是在這樣的等距前提下,發揮政府機構原來不太適合扮演的角色。」石世豪認為,NCC的超然並不能高於現實條件之外,「就像能源局管制的單位, 如石油業、電業,都比它本身還要龐大,難免有被俘虜的狀況。獨立機關的設計是要擺脫俘虜,這是我們原來的任務,但不應該絕對化。」以學者身分二度進入 NCC,石世豪認為,自己身分最大的差別,就是「實踐者」和「倡議者」之間的不同。他感慨:「勝任主委,要集合很多前人智慧、充分了解在地條件,還要不厭 其煩地和每一個單位協商。只有多方共識,才能創造多方互利,甚至多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76

中國倡議亞投行

2013-11-04  NCW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缺口大,成立投資銀行可實現多贏;而在亞行之外新設開發銀行,理由是否充分?中國能否主導?

◎ 本刊記者 霍侃 陳立雄 文huokan.blog.caixin.com|chenlixiong.blog.caixin.com 中國政府倡導成立亞洲第二個跨國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決心已定。早在今年年初,由財政部負責的研究籌備工作即已展開。近期,因中國領導人在東盟訪問期間高調倡議為世人所知。

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日在與印尼總統蘇西洛會談時表示,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一周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1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再提這一倡議。

中國領導人的積極倡議並非突然。

一位參與方案研究討論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今年初,財政部就開始著手研究準備,主管國際財經事務的副部長朱光耀多次召開會議,討論並安排相關事務。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認為,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好處很明顯。但由於各國關係複雜,涉及到新機構中的領導權問題、政策問題,發達國家也不一定願意形成競爭。 “所以,這將是非常微妙、長期的國際博弈過程” 。

湯敏曾在亞洲開發銀行工作達18 年。他分析認為,對於希望改善基礎設施但受資金缺口掣肘的國家,倡議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意味著可提供資金來源;對於中國,則意味著獲得更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資金投資渠道,甚至有可能通過資金、產能的輸出帶動經濟轉型。

財政部一位官員告訴財新記者,目前這一倡議僅僅是概念性的。中國政府已下定決心要做,但目前還處於準備探討階段,未到實質性操作階段,具體運行模式的設計還沒有全面鋪開。

以多贏為基礎

中國提出倡議後,東盟很快給予積極響應。東盟秘書長黎良明在10月中旬訪華期間的記者會上說,此次訪問將主要聚焦與中國共同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事宜,以推動此計劃早日實現。

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強調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性。全球層面,今年9月初的 G20第八次峰會,採納了經合組織(OECD)發起的關於長期投融資的倡議,推動機構投資者投資于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項目等長期資產。央行副行長易綱10月初在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指出,中國的經驗表明,改善基礎設施是促進就業、減貧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

亞洲國家有相當可觀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在2012年出版的 《連接亞洲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for Asian Connectivity)一書中測算,2010年到2020年,32個亞行成員國需要基礎設施投資8.22萬億美元,每年平均需投資8000億美元。其中,68% 是新增基礎設施的投資,32% 是維護或維修現有基礎設施所需資金。

但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足夠的國內資 金,全球和區域性多邊開發機構是其重要的資金來源。但囿于現有資金量,相對於龐大的資金需求,已有的投資近乎杯水車薪。僅從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口徑看,亞行在 《城市運行計劃2012- 2020》報告中指出,每年亞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約有600多億美元。

“當時在亞行工作,感覺很強烈的是,各國需求都很大,但只有那麼多錢,只能做那麼多的事,有一種無力感。 ”湯敏說。

管理著約220億美元資金的亞行,其職責就是通過提供貸款、技術援助和贈款,幫助亞太地區的減貧開發,其五大業務領域之首即是基礎設施建設。

參與籌備工作的上述財政部官員認 為,在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缺口很大的情況下,籌建有投資性質的機構,可以作為亞行的補充。

中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 蓄。截至2013年9月末,官方外匯儲備餘額達到3.66萬億美元,人民幣存款餘額103.09萬億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印尼總統蘇西洛會談時稱,中方願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除了提供資金,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認為,中國有在地域廣闊、地質條件複雜地區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豐富經驗,也有全球最強大的鐵路、公路、機場、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施工能力。

對於中國而言,推動建立亞投行、拓展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更為長遠的意義在於,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黃劍輝認為,當前簡單地談擴大內需,不足以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現在不是外需不行要轉向內需的問題,而是外需結構需要調整。中國可以通過擴大海外基礎設施投資,實現資本、技術、管理、中低端產能的“走出去” ,以此優化外需結構、破解發展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近期撰文指出,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有助于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和貨幣互換規模。在亞投行的資本構成中,人民幣應是重要組成部分,這就便於使用人民幣對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貸款和投資,形成以實體經濟為後盾支持人民幣走出去,又以人民幣走出去為杠杆拉動需求的良性循環。

湯敏認為,基礎設施投資由於規模大、期限長、風險大,完全靠商業性和市場化投資做不了。因此,建立各國政府參與設立的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對各國都有好處,是多贏的局面。

但 亞 行 研 究 所 所 長 河 合 正 弘(Masahiro Kawai)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建立一家新銀行,首先要說明現行的亞行制度有什麼不好,還應明確它與已經提出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現有的中國- 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的關係。否則,有些亞洲國家會感到困惑,為什麼不通過亞行更多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解釋清楚這點後,如果中國還是要建立新銀行,此銀行應該比已在國際社會受到極高評價的亞行更加有效。

河合正弘認為,雖然亞洲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數量要求很大,但質量愈發重要了。基礎設施建設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的關懷很關鍵,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亞投行模式

近年,中國一直嘗試擴大海外基礎設施投資。以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為後盾,資金並非問題,關鍵是如何形成資金供需雙方都能接受的投融資機制。

國際金融公司駐亞洲的一位高管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政府願意牽頭出錢,是好事。但面對中國這個大國,東南亞國家實際上有很大的戒心。

如果亞投行完全是中國牽頭、中國主導,其他國家的戒心就更大了。

目前,中國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有幾種模式,包括國家開發銀行等向海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貸款,中投公司投資發達國家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專門設立的基金,如此前的中非發展基金和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此外,中國在泛美開發銀行設立了規模20億美元的中國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聯合融資基金,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建立30億美元投資基金,用于促進非洲基礎設施建設。

一位參與亞投行籌備前期討論的學者告訴財新記者,對於在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最初也討論過到底是用基金模式、還是銀行模式。

上述國際金融公司駐亞洲高管解釋,基金和銀行模式有很大區別。每個基金有不同的任務,而且一般有一定年限,到期要給投資者分配收益,到期可能會解散。討論中的亞投行作為跨國的多邊機構,首先是成員國以主權名義參加,每個成員國入股作為資本金,然後管理層拿著資本金去國際市場發債融資。

可見,由於涉及哪些成員國參加、股本和投票權比例、總部地址、行長人選等問題,銀行模式比基金模式更為複雜。

“如果想一下子讓亞洲所有國家都參與,不太容易。 ”湯敏認為,可以滾動式發展,有兩三個國家願意做的,先成立起來,再慢慢滾動。很多國家對中國起主導作用比較有戒心,因此,中國要信守多贏的原則,有時候要忍讓點。

對於亞投行的成員是局限于東盟,還是整個亞洲包括日本,以及是否要拉美國參與,目前仍在討論中。上述國際金融公司駐亞洲高管說,把美國、日本拉進來有利於業務運作。跨國開發銀行的實質是用成員國的股本金去發債,融資成本比較低的條件是主權債務評級必須在AA以上,否則成本太高。

目前,世界銀行、泛美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債券都是 AAA 級。但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在AA以下。

“首先要搞清楚中國的信用評級是否夠用。如果拉美、日加入,有利於發債,但可能中國就沒法主導。 ”上述國際金融公司駐亞洲高管說,當然,也可以在中國籌資,然後提供人民幣貸款。

河合正弘則認為,要確定有哪些成員參加,首先要打造基本的理念和目標,因為有些國家會說 “如果有這樣的理念,那麼我們不參加” ,或者有國家會說“有這樣的理念,我們也想參加” 。

“有錢,就可以建立投資銀行,是一個太簡單的想法。 ”河合正弘認為,基礎設施投資是有風險的,風險管理至關重要。如何有效率地通過吸引民間資本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投資發生損失時如何處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深入思考。

黃劍輝則認為,無論建立基金還是投資銀行,都有局限性,只能解決資金供給問題,但很多國家的問題不僅是資金不足,還缺乏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和技術。他建議,基於政府間合作框架,建立股權多元化、國際化的基礎設施發展公司,實現資金借、用、管、還和項目運營一體化。

本刊記者王長勇、王力為、邢昀對此文

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57

國開行否認“倡議暫停遼寧省政府和企業融資”

今日有媒體報道稱,國開行要求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全面暫停遼寧省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並公開譴責東北特鋼,並提請證監會、銀監會、發改委暫停遼寧省政府及企業融資。對此,國開行相關人士表示,此消息不實。

國開行隨後發布的澄清聲明表示,東北特鋼多只債券違約後,國開行作為主承銷商之一,與其他主承銷商一道,嚴格按照監管部門有關要求,通過債券持有人會議等合規渠道,收集和整理債券持有人相關提案,及時反饋發行人並上報主管部門。國開行作為中介機構,本身不具備提起議案的職能和權利。

澄清公告還稱,多年來,國開行一直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東北振興戰略,通過多種方式為遼寧省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有效支持遼寧經濟發展。未來,國開行將一如既往,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支持遼寧省及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國開行作為東北特鋼債券主承銷商之一,將繼續盡職履責,督促有關部門和東北特鋼盡快履行償債義務,盡最大可能保障債券投資人合法權益,維護區域金融生態安全。

附國開行澄清聲明

關於東北特鋼債券持有人會議有關事項的澄清聲明

近期,有媒體發布所謂“國開行議案倡議三會暫停遼寧省政府以及遼寧地區企業融資”的報道,該報道不實。

東北特鋼多只債券違約後,國開行作為主承銷商之一,與其他主承銷商一道,嚴格按照監管部門有關要求,通過債券持有人會議等合規渠道,收集和整理債券持有人相關提案,及時反饋發行人並上報主管部門。國開行作為中介機構,本身不具備提起議案的職能和權利。

多年來,國開行一直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東北振興戰略,通過多種方式為遼寧省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有效支持遼寧經濟發展。未來,國開行將一如既往,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支持遼寧省及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國開行作為東北特鋼債券主承銷商之一,將繼續盡職履責,督促有關部門和東北特鋼盡快履行償債義務,盡最大可能保障債券投資人合法權益,維護區域金融生態安全。

國家開發銀行

2016年7月18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35

總理倡議的“1+6”圓桌對話會:多邊主義和全球治理新起點

未來人們在描述全球經濟複蘇進程時,2016年7月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內擺放的這張圓桌,想必會被一再提及。

其一是因為分量之重。圍坐在這張圓桌旁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總理,以及6大國際經濟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他們之間的對話和表態,對全球市場預期和經濟治理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其二是因為規格之高。已有敏銳的媒體梳理發現,由中國倡議舉行的這次“1+6”對話,不僅在中國尚屬首次,在全球也不多見。其三是因為發出的信號之強。這場圓桌對話,從形式到內容,凸顯的正是中國歷來倡導的“全球化”與“多邊主義”的開放形象。這向國際社會傳遞出強烈的信號——唯有各方攜手並進才能共克時艱,開放共享、貿易自由而非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才是世界經濟走出低谷的對癥藥方。

不妨來聽聽中國總理與6位國際組織“掌門人”的聲音吧——

中國總理李克強倡議:當前世界經濟複蘇乏力、不及預期,英國公投脫歐一度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全球貿易持續低迷,以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擡頭。我們還是應該把推動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這就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共同促進世界經濟複蘇。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會後共見記者時主動談及這場圓桌會的“意義所在”:世界很多國家對全球化、多邊主義出現抵制傾向,因而此次會議舉辦恰逢其時,重要性更不言而喻。“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李總理積極倡導多邊主義,倡導全球協作精神,這是一個非常明確而重要的信息。”

IMF總裁拉加德表示,現在有一些國家由於內部政策的選擇,減少和國際社會合作,各個經濟體與國際組織需要共同努力改變這樣的情況,才能使全球經濟走出低增長陷阱。

WTO總幹事阿澤維多稱贊中國堅持多邊貿易體系之後說,當前世界面臨的挑戰除了經濟增速下跌,貿易也是過去30年來最糟糕時期,連續5年增速低於3%;同時多國貿易限制措施增加,保護主義正在擡頭。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萊德、OECD秘書長古里亞、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卡尼在當天都表達了近似的觀點。

世行行長金墉稱這個圓桌會“恰逢其時”,其實也是彼此之間的“一拍即合”。6大國際機構負責人接受李克強總理的邀請,來北京圓桌聚議、共襄要事,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這是參會方共同的意願”。既是中國與世界的 “對表”,也是世界與中國的“對表”。

隨著經濟體量日漸增大,中國目前已是全球倡導貿易自由和多邊合作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近年來“逆全球化”甚囂塵上的背景下,中國能高揚全球協作與開放包容的理念,這既是現實之舉,也是道義之舉。這張向國際機構開誠布公的圓桌,有力印證了中國主張的誠意。

圓桌對話會上,李克強開宗明義:中國政府願意和在座各國際組織展開一次深入坦誠的溝通。不僅探討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問題,同時也表明中國政府在經濟金融政策方面願意和國際社會溝通,增強透明度。

此前國際上曾有聲音認為,中國與國際組織之間溝通不夠。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與國際組織之間密切對話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李克強一再強調,中國必須在更高水平上對外開放。借此次圓桌對話會,他向世界發出明確信號:中國的開放的大門只能越開越大,中國與國際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會越來越暢。

“1+6”對話的這張圓桌,堪稱一個重要的全球思想平臺。它將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窗口:多種聲音匯聚於斯,多方智慧在此激蕩。

呼應WTO總幹事的發言,李克強用“以鄰為壑”的中國古語,對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提出警示。他說,世界這幾十年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便利化,如今形形色色的限制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雪上加霜,不僅不利於結構性改革,更會延緩世界經濟複蘇的進程。因此,中國總理再次鄭重承諾:我們堅定不移支持全球化進程,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主渠道作用。

針對國際上廣泛關切,李克強再次讓全球經濟吃下一顆“定心丸”:我們將繼續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絕不打貨幣戰、貿易戰,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

釣魚臺芳華苑內擺放的這張普通圓桌,因見證了中國總理與主要國際經濟金融機構負責人首次“1+6”對話,某種程度上,它被賦予了“歷史意義”。在中國與全球經濟邁向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進程中,這張圓桌將成為全球經濟協作與開放包容的一個醒目標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08

埃及前總理沙拉夫:倡議籌建“一帶一路聯盟”

8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一步一步把“一帶一路”建設推向前進,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同時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8項要求。

2014年年初,中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沒多久,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就受邀到北京演講。從那時候起,他就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支持者。

2016年8月,沙拉夫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克拉瑪依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僅要推動中埃雙邊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還在積極與中國夥伴一起推動成立一個非官方的“一帶一路聯盟”,激發引導更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推動協調落實一帶一路合作。

沙拉夫的中國夥伴、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社科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在克拉瑪依論壇期間提出建立一帶一路聯盟的想法,“各國應盡快建立一帶一路建設的組織框架,充分發揮該組織在沿線各國的項目協調、督導和評估等功能。”

沙拉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當前建設“一帶一路”的很多活動正在進行,建立一帶一路聯盟是希望讓更多國家參與進來,共同推出良好的政策、優秀的標準,國家之間形成良好和諧的夥伴關系。

埃及前總統沙拉夫

要註重動員民間力量

沙拉夫學術派出身,在交通領域成就突出,2004年7月-2005年10月擔任埃及運輸部長一職,2011年穆巴拉克下臺後,沙拉夫被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授命擔任看守政府總理,重組內閣。

目前,沙拉夫仍在埃及開羅大學任教,同時成立沙拉夫基金會並擔任主席,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和公民社會。

對於為何要提出成立“一帶一路聯盟”的提議,沙拉夫介紹,當下很多關於一帶一路的合作正在進行,中國與巴基斯坦、伊朗、哈薩克斯坦、埃及等國都簽署了價值上百億的合作協議,包括很多事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經濟合作項目,但一帶一路合作本身也是觀念思想和文化上的合作,一帶一路也是為了彌合當前現實經濟發展的落差。

在他看來,建設“一帶一路”必須有人來兼顧組織管理規劃這些活動,如果有民間的力量來協調這些活動,相信那對政府會是很大的支持。

沙拉夫預計,期初參與這一聯盟國家的數目可能會很小,但之後會增加很多的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的國家。“我預想,一帶一路聯盟就像一個統籌委員會一樣,去管理安排一帶一路的一些活動。”他說道。

沙拉夫還強調,“一帶一路聯盟”不是一個官方的政府間組織,和政府會有很好的聯系,會和政府一起參與組織一帶一路的活動。“建設一帶一路需要社會中政府私人和公民社會的各因素之間的良好合作。一帶一路建設中公民社會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說道。

中國與其他超級大國根本不同

沙拉夫認為,當前世界被一種不好的全球化所控制的,亟需一種平衡,多國一同努力實現商業和人性之間的平衡。不同文化中的人性是相同的。“一帶一路”的重要性是使得國家們團結在一起,來真正平衡當前這種有敵意的、不可原諒的全球化。

對於一些國家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所產生的疑慮,沙拉夫認為,這是因為經濟活動通常會分化一個社會,人們有時候會非常害怕一個國家控制另一個國家。

沙拉夫強調,這其中主要的問題是,一直以來人們對於一些超級大國的印象很壞,因為它們粗暴地幹涉他國內部事務。“當一些人看中國的時候,以為中國會痛其他超級大國一樣做。但中國其實有自己的原則,中國一直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有很深厚的文明,非常看重人類發展共同需要的價值觀。這是中國和其他超級大國之間的區別。”他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89

李彥宏分享G20 SMART創新倡議:讓技術變革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是G20各成員國共同面臨的主要挑戰。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失業人數達1.971億,比之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失業水平高出2700萬,並且預計2016年和2017年失業人數將分別增加230萬和110萬。G20各個成員國的青年失業率最低在10%,最高的超出30%。2014年全球女性勞動參與率為50%,而男性勞動參與率為82%。這些數據表明,G20國家仍面臨著就業方面的挑戰。

根據首次列入二十國集團(G20)的“創新增長方式”議題,2016 B20就業工作組主席、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提出“G20智慧(SMART)創新倡議”。

該倡議成為2016B20政策建議報告中的首要建議,也是2016 B20中國印記的第一建議,並將在B20杭州峰會正式遞交G20領導人討論。

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關於建立G20 智慧(SMART)創新倡議》顯示,李彥宏倡議建立一個政府、企業、院校和研究機構共享資源和成果的開放型網絡,以推動技術創新為目標,促進全球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並分享了G20 智慧(SMART)創新倡議5個方面的建議。

技術創新如何促進就業?

回顧過去,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極大地推進了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進步,並創造了大量新就業。

李彥宏提到,此前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幅提升了社會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讓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可以不再長年埋頭於土地上勞作。一大批完全不同於農業的新行業應運而生,制造、商貿、流通等各行業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人口,藍領工人成為這一時代的主力。

而萌發於上世紀中期的計算機和信息革命,包括當今發展如火如荼的互聯網,將人們的體力和腦力進一步解放,推動社會生產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大批如分享經濟、O2O、OTA、互聯網金融等新產業形態層出不窮,白領、自雇就業、靈活就業等成為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征。”李彥宏說。

在他看來,我們正站在新舊技術革命的交界點。上一次技術革命帶來的增長紅利正在不斷減弱,新的技術變革正在醞釀,特別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技術正處在質變的前夜。

目前,這些顛覆性的新技術尚在萌芽期,還沒有形成巨大的產業推動效應,甚至一些人還在擔心新技術帶來的失業等問題。

但李彥宏認為,歷次技術革命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主動擁抱這些新技術變革。利用新技術來提升效率,改善結構和擴大就業。

“過去,技術創新有2個非常大的推動力,一個是戰爭,一個是商業的力量。在商業文明時代,利用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是我們每個企業家的責任。”李彥宏說。

五個建議

基於上述歷史角度,李彥宏在2016 B20提出G20 智慧(SMART)創新倡議,推動二十國集團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

倡議遵循5個原則:創新可持續性(Sustainable innovation)、平臺大眾化(Massive public platform)、網絡普惠性(Accessible network)、改革徹底性(Revolutionary reform)、技術創新性(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與此同時,李彥宏分享了G20 智慧(SMART)創新倡議5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加強G20各國文化、教育、科技創新交流,設立更多G20青年交流項目,讓各國青年在成員國旅行和求學,增進各自的文化了解,進而促進更多的合作創新。

二是建立“G20創新簽證計劃(GIVS)”。為G20內部的科技創新人才、企業家提供多邊長期簽證和快速通關待遇。促進各國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從而有效提升各國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是成立G20創新合作基金。集20國之力推動重大技術創新,由20國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聯合成立科技創新基金。支持20國範圍內的科技研發、科技成果的商業轉化和創新企業的快速成長等。

四是打造G20技術創新分享經濟平臺。借鑒共享經濟模式,讓G20成員國各創新主體的科研設備、計算存儲、數據資源、創新成果在平臺上實現動態匹配和自由交易,提升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五是構建“G20大腦平臺”。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大趨勢,建議各國政府、企業向G20全體成員國逐步開放現有的人工智能平臺,打造開放共享的人工智能網絡平臺。高效對接各國創新主體的智力、數據、技術和計算資源,依托統一平臺實現協同創新,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附:李彥宏“關於建立G20 智慧(SMART)創新倡議”全文

引子: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是G20各成員國共同面臨的主要挑戰

4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3.2%,較其1月份的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預測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3.5%,也較1月份的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失業人數達1.971億,比之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失業水平高出2700萬,並且預計2016年和2017年失業人數將分別增加230萬和110萬。G20各個成員國的青年失業率最低在10%,最高的超出30%。2014年全球女性勞動參與率為50%,而男性勞動參與率為82%。這些數據表明,G20國家仍面臨著就業方面的挑戰。

一、變革性的技術創新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進而大幅促進就業

回顧過去,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極大地推進了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進步,並創造了大量新就業。

我們熟悉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幅提升了社會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讓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可以不再長年埋頭於土地上勞作。一大批完全不同於農業的新行業應運而生,制造、商貿、流通等各行業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人口,藍領工人成為這一時代的主力。

萌發於上世紀中期的計算機和信息革命,包括當今發展如火如荼的互聯網,將我們的體力和腦力進一步解放,推動社會生產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大批如分享經濟、O2O、OTA、互聯網金融等新產業形態層出不窮,白領、自雇就業、靈活就業等成為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征。

我們正站在新舊技術革命的交界點。上一次技術革命帶來的增長紅利正在不斷減弱,新的技術變革正在醞釀,特別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技術正處在質變的前夜。

目前,這些顛覆性的新技術尚在萌芽期,還沒有形成巨大的產業推動效應,甚至一些人還在擔心新技術帶來的失業等問題。

但我認為,歷次技術革命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主動擁抱這些新技術變革。利用新技術來提升效率,改善結構和擴大就業。

過去,技術創新有2個非常大的推動力,一個是戰爭,一個是商業的力量。在商業文明時代,利用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是我們每個企業家的責任。

二、B20倡導建立G20 智慧(SMART)創新倡議,促進G20經濟增長與就業。在G20和B20的互動框架下,建議建立G20 SMART創新倡議,著力推動技術創新,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就業。

S(sustainable)——可持續的創新。打造G20創新體系,聚合政府、科研機構、企業、高校、資本等各方資源,以企業為主體,構建可持續的創新生態。

M(massive)——與創新相適應的大型公共服務平臺。為技術創新提供廣泛覆蓋20國的創新支持,包括國家間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國際人才交流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中心等。

A(accessible)——普惠的創新網絡。鼓勵開放共享,讓創業者可以更便捷地利用各種開放資源進行孵化和再創新。

R(revolutionary)——變革不適應創新的制度。新技術在各領域的融合應用,將對原有的組織模式、制度體系等帶來巨大沖擊,需要不斷革新體制機制,鼓勵創新發展。

T(technological)——變革性技術驅動的新生產力。舉國家之力支持重大科技創新,不斷提升基礎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水平,讓技術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三、幾點建議

加強G20各國文化、教育、科技創新交流,設立更多G20青年交流項目,讓各國青年在成員國旅行和求學,增進各自的文化了解,進而促進更多的合作創新。

建立“G20創新簽證計劃(GIVS)”。為G20內部的科技創新人才、企業家提供多邊長期簽證和快速通關待遇。促進各國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從而有效提升各國的科技創新能力。

成立G20創新合作基金。集20國之力推動重大技術創新,由20國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聯合成立科技創新基金。支持20國範圍內的科技研發、科技成果的商業轉化和創新企業的快速成長等。

打造G20技術創新分享經濟平臺。借鑒共享經濟模式,讓G20成員國各創新主體的科研設備、計算存儲、數據資源、創新成果在平臺上實現動態匹配和自由交易,提升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構建“G20大腦平臺”。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大趨勢,建議各國政府、企業向G20全體成員國逐步開放現有的人工智能平臺,打造開放共享的人工智能網絡平臺。高效對接各國創新主體的智力、數據、技術和計算資源,依托統一平臺實現協同創新,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38

李彥宏SMART倡議成共識 G20公報體現“創新驅動”

9月5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閉幕。會後發布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全文共48條成果,並包含《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等三項附件。

值得關註的是,“創新”一詞出現近百次,這再一次印證了“創新驅動”已成為解決全球經濟等問題的共識,而此前,B20就業工作組主席、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所提、位列《2016年B20政策建議報告》之首的SMART創新倡議,也在G20公報中得到體現。

G20公報多次強調了“創新驅動”尤其是科技創新對於全球經濟增長、就業等問題的意義。G20公報在第9條就指出,“實現有活力的增長並創造更多就業,必須挖掘增長新動力”,並在第13條提出,“為實現創新驅動增長,營造創新生態系統,我們支持就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涵蓋廣泛領域的創新議題開展對話和合作。”

在此次峰會核準的《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中,李彥宏主張的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顛覆性影響、以及鼓勵相關創新的措施,也得到了認同。《藍圖》寫道,“我們需要抓住技術突破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們決心通過創新增長提升中長期增長潛力。創新增長理念涵蓋支持創新、新工業革命和數字經濟的行動,結構性改革亦在此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G20公報提出,“創造高質量就業對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也是二十國集團成員在國內及全球層面的核心議程。”李彥宏代表B20向G20提出了SMART創新倡議,其核心也是旨在讓變革的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進而大力促進就業。

“我們正站在新舊技術革命的交界點。上一次技術革命帶來的增長紅利正在不斷減弱,新的技術變革正在醞釀,特別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技術正處在質變的前夜。”李彥宏認為,歷史上數次工業革命的經驗提醒我們,雖然顛覆性技術尚未形成巨大的產業推動效應,但我們應主動擁抱新技術變革,利用新技術提升效率、改善結構和擴大就業。

針對創新驅動就業的問題,李彥宏在B20峰會期間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專訪時談到,經濟的增速與就業問題的解決是正相關的關系,“技術革命通常又能夠推動經濟的高速成長,這個我們在歷史上也都看到了。”李彥宏說。

在B20最受關註的“創新全球經濟增長方式”對話上,李彥宏與中外工商界代表,和與會政要共同探討了創新驅動對於世界經濟增長、就業等全球難題的重要意義,而SMART創新倡議也得到國際工商界代表的廣泛認可。

全球經濟複蘇發力,而新技術正推動新興產業群體的興起,將為經濟帶來重大發展機會,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把推動創新驅動和打造新增長源作為二十國集團新的合作重點”,而力推創新理念、實施創新驅動,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正成為各國共識。

李彥宏提出的SMART創新倡議,立足於新一輪工業革命,旨在為二十國集團打造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更加便利的創新環境,契合當前全球技術趨勢與峰會互聯網互通主旨,無疑是中國工商界為世界經濟貢獻的一劑良方。

今年的G20峰會,中國工商界的深度參與讓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了更多聲音。作為今年B20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組主席,馬雲關於加強數字貿易、構建全球電子商務平臺的倡議,也在公報第30條被專門提及。

附:李彥宏代表B20提交“智慧(SMART)創新倡議”中的幾點建議:

1、加強G20各國文化、教育、科技創新交流,設立更多G20青年交流項目,讓各國青年在成員國旅行和求學,增進各自的文化了解,進而促進更多的合作創新。

2、建立“G20創新簽證計劃(GIVS)”。為G20內部的科技創新人才、企業家提供多邊長期簽證和快速通關待遇。促進各國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從而有效提升各國的科技創新能力。

3、成立G20創新合作基金。集20國之力推動重大技術創新,由20國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聯合成立科技創新基金。支持20國範圍內的科技研發、科技成果的商業轉化和創新企業的快速成長等。

4、打造G20技術創新分享經濟平臺。借鑒共享經濟模式,讓G20成員國各創新主體的科研設備、計算存儲、數據資源、創新成果在平臺上實現動態匹配和自由交易,提升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5、構建“G20大腦平臺”。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大趨勢,建議各國政府、企業向G20全體成員國逐步開放現有的人工智能平臺,打造開放共享的人工智能網絡平臺。高效對接各國創新主體的智力、數據、技術和計算資源,依托統一平臺實現協同創新,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68

蘇州16家房企聯合倡議:保持商品住房價格穩定

據蘇州廣播電視臺報道,12日,蘇州市價格協會房地產行業分會聯合16家房企舉行公開倡議活動,號召蘇州全市房地產企業嚴格落實政府房價調控要求,共同承擔起企業應負的社會責任。

16家房地產企業倡議如下:

一、嚴格執行國家、省和蘇州市房地產調控政策,科學合理制定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在當前房地產市場特殊形勢下,帶頭做到不領漲、不助推、不哄擡房價,保持商品住房價格穩定。 二、主動承擔維護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遵循公平、合法、誠信的原則,強化自我約束,嚴格控制成本,積極主動開展讓利惠民活動,樹立企業良好形象。 三、模範遵守法律法規,加強價格自律,積極履行價格承諾和義務,自覺抵制虛構原價、虛假優惠、價格欺詐等價格違法行為,共同創建公平有序的房地產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全面落實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制度,實行一套一標。承諾一次性公開全部可售房源,並按照規定格式標明每套房屋的價格、影響價格的相關因素、房屋銷售過程中涉及的相關規定費用等內容,對已售出的房源予以明確標示,並標明實際成交價格。 五、嚴格遵守商品房銷售“一價清”制度,不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商品房,不收取任何未標明的費用,不使用虛假、不規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示誤導欺詐購房者。

活動現場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蘇州房地產市場呈現銷售火爆、價格上漲較快等情況,引起了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媒體的高度關註,一時間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同時,個別房地產企業出現了違反價格管理有關規定的問題,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調查處理,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

蘇州市價格協會房地產行業分會會長鐘明慶呼籲在蘇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同仁:立即行動起來,堅決貫徹國家、省、市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堅決制止和抵制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在當前房地產市場特殊形勢下,帶頭做到不領漲、不助推,不哄擡房價,不串通漲價,努力促進蘇州房地產市場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蘇州市16家聯合發出倡議房企名單:

蘇州仁安置業有限公司

方興地產(蘇州)有限公司

華潤置地(蘇州)實業有限公司

蘇州恒力置業有限公司

蘇州世茂置業有限公司

蘇州新友置地有限公司

蘇州新高科建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蘇州尼盛地產有限公司

蘇州天地源香湖置業有限公司

蘇州雅戈爾北城置業有限公司

蘇州中航瑞賽置業有限公司

蘇州新湖置業有限公司

金新城置業集團有限公司

常熟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

太倉茂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昆山榮記置業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90

商務部: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菲律賓雄心2040”戰略對接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3月7日,中國菲律賓兩國政府經貿聯委會第28次會議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與菲律賓貿工部長洛佩茲共同主持會議。會後,鐘山同洛佩茲共同簽署會議紀要,並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聯委會主要成果。

鐘山表示,菲律賓是就任商務部長後的首訪國家。此次訪問目的是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為中國國務院汪洋副總理下周來菲律賓訪問做好準備,召開中菲經貿聯委會第28次會議,推動中菲務實經貿合作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菲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隔海相望,遠親不如近鄰。2016年10月,杜特爾特總統成功訪華,兩國領導人就全面發展中菲關系、推進各領域務實合作達成廣泛共識,開啟了兩國關系新的篇章。

鐘山強調,中菲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兩國人口占全球的1/5,經濟總量占全球的近1/6。但同期中菲雙邊貿易額僅占全球貿易總額的千分之三左右。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配套設施,中國的大門向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所有國家開放。同時,中方也鼓勵有實力的中國企業積極開展對菲貿易和投資。不久前,中國商務部與菲律賓貿工部在馬尼拉成功主辦中菲投資合作論壇,吸引兩國300多位企業家積極參與,各方達成許多合作意向。這充分說明,合作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空間無限廣闊。

鐘山指出,剛剛雙方成功召開中菲經貿聯委會第28次會議,重啟了這一中斷六年之久的重要經貿磋商機制,雙方交流坦誠務實,達成廣泛共識,取得豐碩成果。

鐘山介紹了聯委會六個方面的重要成果。一是雙方將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菲律賓雄心2040”戰略對接,為雙方經貿務實合作提供更多發展機遇;二是雙方共同確認將在下周汪洋副總理訪問菲律賓期間,正式簽署《中菲經貿合作六年發展規劃》,中方金融機構將為有關項目落實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持;三是雙方就一批優先合作和事關民生的項目深入討論並達成共識;四是中方願繼續擴大自菲進口有競爭力的產品,鼓勵中方企業對菲投資,積極參與菲律賓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改善工程。雙方還將積極探討在菲合作建設工業園,加強中菲制造業合作,為菲律賓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五是中方支持杜特爾特總統領導的菲律賓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六是雙方同意在多邊體制下加強合作,中方全力支持菲律賓擔任東盟輪值主席,願與菲方共同努力推動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積極推動區域全面夥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爭取在年內達成協議。

鐘山強調,面向未來,在中菲兩國元首的高度重視下,在兩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在兩國人民和企業家們的共同努力下,中菲經貿合作必將春回大地,充滿生機。

洛佩茲表示,中菲經貿聯委會是兩國重要經貿合作機制,是將兩國領導人經貿領域共識轉化為實際成果的重要後續行動。菲方感謝中方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的支持,幫助菲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菲方願意與中方開展"一帶一路"倡議下合作,進一步加強雙邊貿易投資合作,希望繼續擴大雙邊貿易規模,歡迎更多中國企業來菲投資興業,菲方願為此提供必要支持和協助。菲方對中菲經貿合作的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趙鑒華、外交部、公安部、質檢總局等部門代表和有關企業負責人,以及菲律賓多個經濟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80

王軍:“一帶一路”倡議降低亞洲經濟對發達市場的依賴

中國如何繼續推動全球化?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哪些機遇?亞洲新興經濟體如何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應對挑戰?23日開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間隙,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遠超歐美

第一財經:此次博鰲論壇的主題是“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現在有很多逆全球化的思潮,中國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態度是怎樣的?

王軍:在世界經濟弱複蘇和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主要大國當中,唯有中國仍然保持著中高速增長,仍然高擎全球化的大旗,致力於推動全球經濟的合作與共贏,成為當前不可多得的一股積極力量。特別是在亞洲,正因為有中國的存在和努力,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亞洲區域經濟發展對發達經濟體市場的依賴性逐步降低。亞洲區域合作明顯加強,成為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第一財經:中國對亞洲及世界經濟的貢獻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王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就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而言,2016年的歐洲和美國都乏善可陳,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遠超過歐美發達國家之和。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美國只有0.3個百分點的貢獻,歐洲只有0.2個百分點。可以說,中國為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金融制度的重要參與者、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重要改革者、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重要協調者。中國對亞洲及世界經濟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發展理念方面,中國倡導五大發展理念,為全球經濟註入“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新內涵,並與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在創新增長方式,特別是推進改革創新方面,為提升世界經濟增長潛力增強信心;三是在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方面,為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增強信心;四是在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方面,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增強信心;五是在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方面,為全球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消除貧困,實現共同發展增強信心。

簡而言之,中國的發展始終在努力“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我想,這就是為世界作出的重大貢獻。

3月23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10多個國家的二十余位媒體領袖匯聚一堂,圍繞“亞洲媒體合作新未來”的主議題,共同探討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深化“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媒體合作

加快推進基礎性、關鍵性改革

第一財經:中國如何通過自身的改革來繼續充當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國內的哪些改革需要重點推進?

王軍:中國當前遇到的問題在全球來看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需求不足的問題,產能優化、降低杠桿等結構性改革問題。在中國明確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未來5年發展的主線的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實施、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和踐行,既是我們國內改革的內容,也是我們主動、自覺地為全球性問題提供制度性解決方案的過程,必將為全球經濟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提供重大機遇,有助於全球經濟的穩定,其意義無論怎麽估計都不為過。

2017年,除了完成好“三去一降一補”這幾項重點任務之外,要知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的內容更豐富、更長遠,其核心是提高制度、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配置效率,以此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為此,還需繼續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基礎性、關鍵性改革,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這些改革包括: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抓好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加強產權保護,大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收入分配,養老保險,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教育、文化和事業單位等改革),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亞洲要團結發展才能擺脫危機夢魘

第一財經: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自身和亞洲國家帶來哪些機遇?

王軍:簡單而言,機遇主要體現在五通上:政策溝通,溝通促進交流、增進共識、減少誤判、共謀發展;設施聯通,交通、能源、電信萬物聯通,聯通帶來商機,帶來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貿易暢通,投資貿易不斷便利化、自由化,促進國際分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民眾福祉;資金融通,投資更加便利、回報更加可觀,融資更加順暢、成本更加合理,讓資金這一驅動經濟發展的血液和潤滑劑順暢地流向四方,讓亞洲這一全球經濟的發動機更加強勁、有力;民心相通,促進彼此人文交流、文明互鑒,真正在亞洲建設命運共同體,並推動全球邁向命運共同體。通過這五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

第一財經:今年是亞洲金融危機20年,怎樣才能以史為鑒規避風險?

王軍:亞洲金融危機是亞洲不夠團結、不夠強大、不夠一體化的危機,因此,未來亞洲要想擺脫危機的夢魘,必須始終走在團結、發展和一體化、全球化的正確道路上。一是依靠自身力量,發展實體經濟,避免脫實向虛;二是依靠創新驅動,努力提升自身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邁向中高端;三是依靠改革推動,致力於解決國內的結構性矛盾;四是依靠國際合作,盡管遇到了重大挫折,但區域一體化、全球化仍是值得大家共同追求的美好未來,加強合作才能實現共贏,才能盡可能規避風險。

第一財經:亞洲作為新興經濟體,應在哪些方面加強合作?

王軍:亞洲主要應在這麽幾方面加強合作:一是求同存異、凝聚共識,加強溝通與協調;二是繼續高擎全球化的大旗,不斷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三是繼續大力倡導加強結構性改革,努力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四是繼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消除貧困,實現共同發展貢獻亞洲的智慧和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