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涉足金融 新美大們從支付牌照起步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涉足金融業務,而支付牌照往往是它們的第一目標。

近日,新美大宣布完成了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錢袋寶的全資收購,後者是第一批獲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

事實上,進入2016年以來,第三方支付領域的收購案例大幅增加,今年已有至少11起。包括小米、唯品會等互聯網公司,以及恒大集團、美的集團等實體企業也均用同樣的方式把支付牌照納入懷中。

此外,包括攜程、去哪兒、鳳凰網、搜狐、奇虎360、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公司也均傳出消息正在積極申請或收購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搜狐的搜狐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去哪兒成立的天津遊通寶科技有限公司等已成立並遞交申請已久。

從支付牌照入局,逐步形成自己的資金流閉環,進而拓展到其它金融業務,甚至建立互聯網金融集團,這是不少互聯網公司籌謀的路徑,支付寶與螞蟻金服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今年1月才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小米早在2013年12月就註冊了小米支付,作為其金融業務的開局之舉,小米金融最先涉足的也是與支付相關的業務,包括小米錢包、MI Pay等。

那麽,為什麽以新美大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都選擇從支付牌照入局開始自己的金融業務?

數據即一切

得賬戶者得天下,得數據者亦得天下。

金融行業信奉“得賬戶者得天下”,到互聯網生態上這一點同樣重要,它不僅是可以幫機構構建實名體系、增加用戶粘性,更是形成資金流閉環、沈澱交易數據的必要條件。而第三方支付牌照就是這些公司建立賬戶體系的一張“通行證”。

防守型策略

既然賬戶和數據如此重要,那勢必要握在自己手中。

根據艾瑞咨詢統計,2016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的市場份額中:支付寶占比43.3%,財付通占比20.1%,銀商占比11.1%,快錢占比7.0%。前4家第三方支付巨頭就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

在移動支付方面,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優勢地位則更為明顯。“如果用戶不用自己的支付體系,所有的消費信息、交易數據都留給了對手。”談及為何收購第三方支付牌照,一位互聯網公司的負責人如是說道。

其實,為了形成數據壁壘,現在互聯網公司通常也會采用多家支付渠道,並且讓各個支付公司的數據隔離,從而沒有公司能夠掌握全量的支付數據。並且,很多公司也會避開競爭對手的支付渠道。

成本的考量

第三方支付市場已經形成寡頭壟斷的格局,絕大多數機構都屬於“陪跑”並不賺錢。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提到,目前全國26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里能有3、4家真盈利就相當不錯了,剩下的基本都在虧錢。

但對於那些已經擁有龐大流量和用戶,以及優質金融場景的互聯網公司而言,牌照的價值又另當別論。以京東為例,它早在2012年便通過收購網銀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獲取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根據京東集團的財報,京東2016年第二季度交易總額(GMV)為1604億元人民幣,假設全部為線上支付,按0.3%的費率計算,僅這部分費用就要4.812億元。與其把這部分費用分給別人,自己來做豈不是更合算。

此外,不要忽略了,資金沈澱帶來的利息收益、附加效益也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相當可觀的一塊收入。對於已有相當大交易規模的互聯網公司而言,哪怕只留存部分資金也是不小的體量。

業務的拓展

支付更像是一個介於消費和金融之間的產品,並非純金融產品,所以對於非金融背景的互聯網公司來說距離也是最近的,支付與互聯網公司的場景、業務也有著天然的結合點。

除了在互聯網的各個消費場景使用外,交易數據的積累也可以拓展出不少其他業務,例如螞蟻金服就因為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而延伸出了芝麻信用,推出了花唄、借唄等消費金融產品。

簡單來說,互聯網公司拿到支付牌照後可行的發展路徑就有:1)通過支付牌照得到沈澱資金;2)與供應商商議賬期進而可拓展供應鏈金融;3)為用戶提供消費貸款;4)完善用戶的征信信息;5)通過消費貸款再次沈澱資金。

長遠的謀劃

除了短期內在業務拓展和增加收入上有所幫助,長期來看,支付也是互聯網公司邁入金融領域的一塊敲門磚,是布局互聯網金融集團的重要一步,從支付寶延展出來的螞蟻金服就是最好的先例。

據業內人士介紹,常見的金融牌照可分為大牌照和小牌照,大牌照如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小牌照如消費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小貸公司、保理公司、基金代銷、保險經紀等。

大牌照申請難度很大,多數企業集團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牌照中,消費金融公司的申請難度也很大,且消費金融的業務可以通過小貸牌照來做,所以性價比一般。相比較而言,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價值高且獲取難度較小,性價比很高。

從2016年收購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價格來看,最低的是宏圖高科1億元全資收購國采支付,最高的為海立美達30億元收購聯動優勢(持股92%)。據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大約3~5億元便可在市場上收購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

但要註意的是,每張支付牌照的經營範圍、覆蓋區域,以及第三方支付機構自身實力均有所不同,牌照的價格很難橫向比較。例如,2014年萬達收購快錢68.7%的股權就用了3.15億美元,但後者是行業排名第四的第三方支付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03

中產們從範雨素身上讀出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365

範雨素(東方IC/圖)

從巴爾紮克的《高老頭》到老舍的《駱駝祥子》,再到路遙的《人生》、方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這些“進城者”的故事幾乎都是描述外省青年遭遇大都市最後卻被碾壓,《我是範雨素》沒有超脫出這個母題。它擊中了中產階層的內心,它關於進城者的敘事滿足了中產階層的自憐,關於鄉村的敘事,又為中產們在都市里的奮鬥和吃苦找到了合理性。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中產們從範雨素身上讀出了什麽?

範雨素火了。

但這個“火”,並不是像《人民的名義》般全民性地火爆,範雨素的火主要在小資(他們其實是“預備中產階層”)和中產群體,看看推送關於範雨素的文章,主要是一些逼格較高的媒體公眾號。筆者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不知道範雨素是誰,快手的用戶們本來就和推出範雨素文章的正午故事的用戶,屬於涇渭分明的兩個群體,人家正午故事的定位是,“滿足城市中產的深層閱讀需求”。

但《我是範雨素》在小資和中產階層中引發病毒式傳播,還是有些出乎意料,因為這篇文章的長度並不像是爆款文章,正午故事上面的文章的平均閱讀量都在幾千到兩三萬之間。《我是範雨素》偏偏爆紅了,就連正午的編輯們都感到意外。

是因為文字本身嗎?

不得不說,單從文字角度來看,《我是範雨素》也是相對出色的文本,文字樸實、真摯、坦誠,更難得的是有一種置身事外的冷幽默,以及文字背後展現出來的堅強而自由的靈魂。但《我是範雨素》遠遠也稱不上是驚為天人的作品,同類題材,劉亮程、李娟的系列文章並不比她差。

是因為作者的身份嗎?

範雨素既跟余秀華一樣是湖北的農村女性,她又有著打工者的身份。的確,農村婦女、月嫂等身份,是範雨素走紅的一大推動力。如果這篇文章出自某個作家手中,相信傳播者寥寥,你只要翻一翻《散文》等文學期刊,類似文章比比皆是。但範雨素的躥紅速度卻比余秀華等更快,她幾乎是憑借一篇文章轟動中產階層的輿論圈,這樣巨大的能量並不是一個農村婦女或月嫂的身份能夠帶來的,因為包括界面正午、網易人間等非虛構項目的一大特點是作者身份的“特別性”,幾乎是無所不包,但很多作者的身份再特殊,文章也不見水花。

更根本的,還是《我是範雨素》這篇文字的主題本身。它雖然寫的是範雨素本人的平生經歷,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篇文章也寫出了大時代中所有人的一種境遇,中產們恰恰是在這種境遇中獲得了共鳴。

中產們看到農村發展的境況,他們一邊在文字里喟嘆和傷感,一邊紛紛收拾行囊再次逃回北上廣。(視覺中國/圖)

《我是範雨素》的第一層故事,是範雨素本人的平生經歷。小時候愛看小說,12歲成為了民辦教師。不滿現實,到海南流浪了3個多月。回來之後開始被安排,嫁給了一個家暴分子。後來,她選擇離婚,告別家鄉,來到北京。

這層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進城者的故事。“進城者”的敘事可以說是文學史上的母題,從巴爾紮克的《高老頭》到老舍的《駱駝祥子》,再到路遙的《人生》、方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這些“進城者”的故事幾乎都是描述外省青年遭遇大都市最後卻被碾壓——《我是範雨素》沒有超脫出這個母題。一個來自外省的底層農民,在北京艱難地生活著。她成為打工妹,她的孩子成為打工子弟。再後來,她當起了育兒嫂。別人家的孩子,她幾乎天天見,自己的孩子,一周見一次。

在這層故事里,有著媒體關於外地人在北京艱難生活的一切因素。租住在破落的城中村,想孩子卻見不著孩子,對孩子的愧疚,夜里的偷偷流淚,貧富差距,農民工子弟只能是流水線上的兵馬俑……假設我們將主人公範雨素,換成“蟻族”“空巢青年”“北漂者”,我們會發現,這一敘述仍舊是成立的。買不起房的中產階層,和範雨素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這座城市的邊緣人。

範雨素的悲戚敘事,輕易喚起中產階層的自憐體驗,即便範雨素文字中並無自憐的味道。

在《我是範雨素》一文中,範雨素既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其實也在訴說著母親的故事,訴說著一個農村家庭的興衰史。

母親是一個厲害人物,可是,父親不爭氣,孩子也不爭氣。大哥哥堅持文學,最後在土地里丟失了文學夢;小哥哥聰明能幹,但賭博斬斷了他的人生鬥誌;大姐姐身體不好,病死了;小姐姐患有麻痹癥,手術後才有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在最後一節中,範雨素講到了農村老家正在遭遇拆遷,“一畝地,二萬二就全部買斷。人均地本來就很少,少數不會打工的人,怎麽活下去?”“正月的寒風里,八十一歲的老母親還在為她不成器的兒女爭取利益,為兒女奔走”。

這是文本背後隱藏的第三層敘事,既是一個農村家族的衰敗史,更是農村現實的縮影。

小資和中產們,從來都是討論農村題材的主力軍。

他們在年關時分,紛紛從北上廣回到故鄉,看到眼前農村發展的境況,他們一邊在文字里喟嘆和傷感,一邊紛紛收拾行囊再次逃回北上廣。中產們並不見得真的那麽希望故鄉是黃發垂髫、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否則,他們逃回北上廣的動力和合理性從哪里來呢?他們在大都市的優越感從哪里來呢?因此,每次讀到關於農村現狀的文章,中產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松了一口氣,他們為自己感到僥幸:還好我在城市。

《我是範雨素》正是在這兩個層面上擊中了中產階層的內心,它關於進城者的敘事滿足了中產階層的自憐,關於鄉村的敘事,又為中產們在都市里的奮鬥和吃苦找到了合理性。

你以為中產們真同情範雨素?

範雨素的孩子們讀著打工學校,中產們掙破腦袋想為孩子買學區房,為的就是讓他們的孩子不要和範雨素的孩子讀同一所學校。在北京當了這麽多年的月嫂的範雨素,也許比誰都明白葉公好龍的道理,也許早就看遍了人情冷暖,面對蜂擁而來的采訪,她說:“請轉告諸位,因媒體的圍攻,我的社交恐懼癥,已轉成抑郁癥。現在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廟里。我不能見任何人了。”

人家壓根就不要你們的廉價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