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城建模式新動向 發改委打造60個產城融合示範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367.html

城建模式新動向 發改委打造60個產城融合示範區

一財網 林小昭 2015-07-09 20:25:00

國家發改委擬在全國範圍內選擇60個左右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工作。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生產、工作和生活區的分離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推高了生產生活成本,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產城融合成為各個城市著力的重要方向。

打造60個示範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9日發布《關於開展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為進一步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或增長極,形成功能各異、相互協調補充的區域發展格局,國家發改委擬在全國範圍內選擇60個左右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工作。

產城融合示範區是指依托現有產業園區,在促進產業集聚、加快產業發展的同時,順應發展規律,因勢利導,按照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加快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為新型城鎮化探索路徑,發揮先行先試和示範帶動作用,經過努力,該區域能夠發展成為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城市服務功能完善、邊界相對明晰的城市綜合功能區。

《通知》要求,示範區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以地級城市(區)為主,適當考慮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二是有合規設立的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為依托,產業園區和周邊區域發展空間和潛力較大,主導產業符合生態環保和人口集聚要求,適合推進產城融合發展;三是行政區劃明確清晰,與現有行政區劃相協調,以依托的產業園區所在地行政區命名,不出現“新區、新城、產業園區”等。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過去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大多是按照功能區規劃發展,這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基本方法。但城市過大,功能區過大,就必然會帶來交通擁堵以及生產生活成本過高等問題。

以廣州為例,位於廣州東南部的廣州開發區和南沙開發區聚集了大量的生產企業,但由於缺乏相應的生活配套,在這些企業上班的不少人員每天“鐘擺式”地往返於市區和開發區。與之相似,珠江新城作為廣州的CBD,在此上班的大量白領居住在南邊的番禺,形成了相當大的交通壓力。

另一方面,在新建設的開發區,對新一代的產業工人尤其是85後、90後來說,他們對工作之外的生活環境、配套也十分看重,如果開發區沒有相應的生活配套,對這一群體而言,吸引力顯然要下降很多。

“現在講產城融合更多是從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一個良性的互動。”牛鳳瑞說,工業化如果沒有城市化作為依托,工業化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反過來說,如果城市化沒有工業化的支撐,那麽城市化就是無源之水。“過去我們是人為地割裂開來。”

對此,《通知》要求,要統籌規劃包括產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等在內的功能分區。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實現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人口集聚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旅遊、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住居、商業、娛樂、休閑等設施,提升宜居宜業水平。

《通知》指出,推進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有利於協同推進城鎮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有利於探索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3個1億人”的就近城鎮化;有利於形成功能各異、協調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深化開發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平臺。

功能區劃分之辨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過於強調功能區的劃分,從而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註。

廣州市某經濟發展部門一位官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過去我國城市發展中,太強調功能的劃分,由此帶來了生產和生活、工作和居住區的完全割裂,造成了很多成本的增加,現在國家就更註重要把生產和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此前曾對本報表示,大中小城市應當有不同的規劃理念。例如,小城市的話搞“前店後廠”模式就可以,中等城市就應該搞功能分區,而大城市的話不能搞功能分區,太大的功能區會帶來生活的不便。

不過,牛鳳瑞認為,盡管功能區劃分存在著不少弊端,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功能區劃分。“它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如果我們的功能區都是綜合性的,那也會帶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如果將工業區和生活區完全混合起來,也會產生一些互相幹擾的問題。”

“這里面沒有對和錯的問題,而是一個合理度的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牛鳳瑞說,類似CBD是金融產業和高新產業聚集的地方,只有聚集,才能產生更大的效應。在CBD工作的很多白領都希望居住在工作地附近,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現在大多家庭夫妻倆都是雙職工家庭,很少有兩個人都在同一個區域,因此很難做到工作地和居住地完全融合。

牛鳳瑞說,過去的專業功能區可能只有幾平方公里,而現在很多地方的功能區動不動就是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了。“所以這里面就存在一個空間尺度的把握問題。”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47

碧桂園在深圳已布局9個產城項目

第一財經獲悉,房地產業內,銷售規模行業第一的碧桂園(02007.HK)已在深圳儲備了9個產城項目,總體量超過500萬平方米。

2016年,碧桂園宣布進軍產業地產,計劃在五年內投資一千億元,實現一線及強二線城市覆蓋。傳統房地產開發面臨天花板限制,調控措施如限價、資金成本升高等因素使房地產開發的環境變得嚴峻,房企必須在保留現有開發優勢的基礎上,尋找其他發展空間。

在這個背景邏輯下,碧桂園從單一地產商向城市運營商甚至智能制造商的角色轉換。碧桂園集團產城融合中心副總經理周洋艦表示,公司提出“產業+地產+金融+應用場景”的發展模式。

2017年5月,碧桂園在惠州拿下一塊地,做首個小鎮惠州潼湖科技小鎮的首期用地。及至深圳,碧桂園在產業路上的實踐,已呈遍地開花狀。

碧桂園深圳區域副總裁冀豫東告訴第一財經,在深圳的9個產城項目,有4個位於寶安區、龍崗區有五個,如果包括在談項目,有十幾個。

冀豫東透露,”有些項目前期籌備期比較長,公司沒有規定年內要達到多少個項目的持有量,我們內部口號是做一個成一個,目前主要工作是要做好第一個開園項目的運營。“

6月1日,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正式開園,這是碧桂園在深圳落地的首個產融項目。

據了解,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位於深圳市寶安區一個工業園區里,前身為原為飛利浦燈飾廠區,主營業務是照明燈具生產。去年年中,碧桂園花了數億收購此園區項目。

碧桂園做產城項目,要求有主題和主要產業。譬如潼湖科技小鎮主題是物聯網產業。而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便是重點引入機器人及相關配套產業,打造以機器人為主題的產業園區。

目前,園區內已進駐企業13家,產業類型是機器人研發零部件、芯片研發封裝、精密儀器等。

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總經理李堯表示,進駐企業均處於上升期,部分企業已完成B輪融資,待園區正式運營後,企業年產值將超十億元人民幣,稅收過8000萬。

此園區包括眾創空間、孵化器、研發空間、服務式公寓、招商中心、綜合配套等。但問題是,傳統地產開發出身的碧桂園,在產業孵化和運營上並不具備優勢,碧桂園如何解決此問題?

冀豫東對第一財經說,關鍵在於人才,團隊已招募到專業且有經驗的人才。

在碧桂園集團的角度來看,產城項目屬於新業務。目前正在大熱的長租公寓行業也是新業務。據碧桂園2017年報,年內公司正式成立長租事業部,在一、二線城市籌備項目,在建房間數量已達2963間,已獲取項目的總房間數超過8000間。不過年報並無公開關於小鎮的精確數據。

另據碧桂園公告,截止至2018年4月30,公司共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為2575.2億元,銷售建築面積為2739萬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58

阿里雲開放ET工業大腦:未來三年要連接100萬個產線和設備

在累積20多個成功案例後,阿里雲宣布將ET工業大腦平臺對外開放。

8月1日,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工業大腦的目標是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嫁接到生產線,幫助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流、數據流與控制流的協同,提升產線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

據悉,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將開放三大行業知識圖譜、19個業務模型、7個行業數據模型以及20多個行業算法模型,同時,生態夥伴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編程,將行業知識、大數據能力、AI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為工廠量身定制智能應用。

以石化行業為例,今年3月,阿里雲與恒逸石化開始進行工業數字化合作,使得石化生產煤炭消耗量下降3%。

對於企業來說,在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上,只需兩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廠,即先通過數據工廠實現快捷上雲,再基於AI創作間訓練出工廠的專屬智能。

阿里雲ET工業大腦產品總監陳鵬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ET工業大腦可以快速訓練出企業專屬的工業智能,即利用來自數據工廠的數據,根據業務經驗,得出企業專屬的工業智能應用。

“目前,ET工業大腦團隊擁有不足25個人。”閔萬里告訴記者,ET工業大腦平臺的目標是三年要連接100萬個產線和設備。

看重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不止阿里雲。

作為阿里雲的競爭對手,騰訊雲很早就布局工業互聯網領域。基於騰訊多年在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優勢,此前,騰訊雲已與三一重工(600031.SH)、富士康等多家工業制造領域企業達成合作,為企業提供從生產制造到客戶關系管理的一整套數字化應用,進而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相比傳統制造企業,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對工業制造業的部署,其背後的主線是發揮在互聯網、雲計算方面的優勢。區分於消費雲,工業雲數據的處理量和複雜性是消費雲的數倍,準確性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但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本身擅長的是互聯網技術,但雲平臺的搭建還需要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做支撐,能夠深刻理解工業制造業的痛點和邏輯,這些並不是阿里和騰訊所擅長的。

記者了解到,工業數字化轉型有三層——產線數據的采集、基於數據的全局決策、分析結果與控制指令的實時下達,ET工業大腦只做其中的三分之一,即基於數據的全局決策,其他環節都與生態夥伴合作。

阿里雲稱,未來3年,阿里雲將面向工業領域招募上千家生態合作夥伴,以實現智能制造成功案例的規模化複制,加速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劉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8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