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貝昂創始人反炮轟:格力董明珠,“你才是小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7/148441.html

i黑馬:上周末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參加某活動時發表演講炮轟小米,並稱小米空氣凈化器抄襲巴慕達是小偷行為。不久後社交平臺上遍興起了格力侵犯國內空氣凈化器品牌貝昂科技專利的事情。對此貝昂創始人冉宏宇發表公開信,指責格力利用合作之名搶奪空氣凈化器專利。

資料圖
資料圖 
 
公開信中冉宏宇稱兩次被格力“忽悠”。

第一次為貝昂和格力在2008年關於空調設備的研發上,在關鍵技術獲得很好的測試結果後,格力單方面關停了該項目。之後2012年在空氣凈化器領域的合作,格力又在設備上市不久後叫停了項目,並在不久之後推出了類似技術的空氣凈化器。

冉宏宇還表示格力方面給合作時貝昂提供的技術申請了專利,並稱此為格力核心技術。這個騙取技術資料的行為比小米抄襲巴慕達更惡劣。(大可)

以下為公開信全文:

看董明珠炮轟小米有感:誰偷走了海歸的創新報國夢

下午有朋友給我轉了幾篇帖子,大意是說董明珠沒有資格罵小米是小偷,格力才是真正的小偷。文章的主角是格力和貝昂,我有必要出來澄清下整個事件。

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就是個理工男,誇張點兒說算個學霸, 90年代初進入中國科技大學讀書,本科畢業後獲得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一直讀到博士,博士後。畢業後又在矽谷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了幾年。主持過為蘋果,Intel做的項目。作為70年代出生的人,受的是最正統的教育,總有一種”科技報國”的情懷。看到中國發展迅速,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心潮澎湃,受政府感招,和同樣是留美博士的太太於2010年一起辭去矽谷的工作,回國創辦了蘇州貝昂有限公司。目前還算小有成就,入選了中組部的“千人計劃”,同時也受邀擔任國家863室內空氣凈化技術課題的專家評審組成員。貝昂作為最早進入空氣凈化領域的科技創新企業,也獲得了較高的行業地位和認可。

然而就向所有純技術型的海歸創業者一樣,我們也飽經了國內殘酷的商業環境的洗禮。我們“創新報告”的夢想不斷地被無情的擊碎,其中對我們的夢想和信念動搖最大的恐怕就是“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了。

早在08年,經珠海科技局推薦,我們帶著“離子風”凈化器的原型機從矽谷飛到了格力,“0耗材,0聲音”的技術特點,打動了還在制冷研究院的肖工和馬院長,格力希望把“離子風”技術運用到空調上。我們其實對格力並不了解,只知道它是全世界空調的龍頭企業,肯定是一家非常尊重商業道德和國際規則的企業。那時我們不懂商業,我們的價值觀也非常簡單,我們掌握了很好的原創技術,如果可以和格力合作,讓我們的技術進入幾十億的用戶家中,提供潔凈空氣。對一群一心搞技術的人來講,這是多麽自豪的一件事。於是我們一起回國創業的幾位留美博士,以及所有的技術人員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到了這個項目上,樣機測試結果也非常的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格力說你們回去吧,這個項目停了。一年多的付出沒有一點回報,我們很受打擊。但是我們說服了自己,一定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格力合作不成功就當交了一次昂貴的學費,我們只要專註於把自己的凈化器做好就行了。

到了12年,霧霾四起。貝昂獨創的“離子風“空氣凈化技術以完全靜音,無耗材的優勢迅速成為凈化器市場的一個明星。同時格力也在董總特別關註下,重新啟動了空凈項目,內部叫做“D”項目,還單獨成立了空凈技術部,由原來在制冷事業部的肖工牽頭,應該是對“0耗材,0噪音”的印象太深了,肖工又找到了我們。有過之前的失敗經歷,我一開始沒有答應,但架不住家電院的王院長、趙部長一再保證:“這是董總親自抓的項目,一定不會不了了之”,而且還帶來了合同:格力負責外觀及風道設計,貝昂負責電子、機構及材料等核心模塊,機器上市後,貝昂轉作核心部件供應商。畢竟,能搭著格力這艘大船,普及“離子風”凈化器,對我們做技術的人來說,能幫助我們更快實現創新的夢想。再一次,我們全情投入了,毫無保留地幹了一年多,我們帶他們去我們的實驗室,帶他們去見我們的供應商,手把手幫助他們一條線一條線的畫出草圖,毫無保留的從ABC解釋為什麽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實現這麽獨特的功能。KJFC230樣機驗收那天,我們都很興奮,忽然有一天,他們再一次叫停了項目,帶走了設計圖紙,又切斷了所有的聯系,我們又兩手空空的回到了貝昂。我知道,我們這一次又為別人做了嫁衣。我們只能安慰自己,也許格力認為我們這個技術還不成熟,他們或許選了另一條技術路線去實現“中國創造”了吧。

中文有句話,“可以一而再,不可再而三“。英文也有一句話,”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兩次被格力忽悠,我這個加州理工的大博士也真是夠shameful的了。但我依然心存幻想,如果格力重新啟動KJFC230項目,還是會找貝昂合作吧。畢竟雙方簽字蓋章的保密協議,合作協議,會議記錄余溫尚存。最底線也得尊重一下貝昂所擁有的幾十項專利吧?

然而可能因為我永遠只是個搞技術的人,搞不懂商人是怎麽想,怎麽做事的,也可能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國內有些企業的無底線已經遠遠超過我的想象能力了。

2014年,格力推出了“KJFC230”離子型空氣凈化器,主打”0耗材“,我們毫不知情

我們在CCTV-1做了廣告。卻發現同樣是貝昂標誌性的技術,還有一款產品也在CCTV-1做廣告。不同的是,他們買下了比我們更好的時段,是我們付不起廣告費的黃金時段。

他們申報了技術創新獎,聲稱這是他們的另一項“核心技術”

董明珠開始炮轟小米偷竊,同時宣傳“自己研發“的無耗材凈化技術”,格力從來不偷。

這句話一點兒也不錯,因為這種行為不叫“偷”,而是叫做“搶”。

小米必竟在發布會上還提了“巴慕達”的名字。小米至少沒有騙取巴慕達的所有技術資料。沒有讓巴慕達花兩年時間人力物力幫他們開發出產品,然後一腳踢開,說自己“掌握核心科技”。如此得來“核心技術”,是在“中國創造”還是在扼殺“中國創造”?

如果在”偷“的基礎上技術能有所提高,我們也會心存一絲尊重,可惜僅偷到皮毛的格力凈化器幾乎沒有一點兒凈化效果。

我們都是搞技術的,創新報國是我們唯一的夢想。然而創業5年來,這個夢想幾乎被現實打擊的支離破碎。所謂的國際知名企業的如此無所顧忌的侵犯知識產權,踐踏商業道德的行為,正在無情的摧毀整個中國的“創新之夢”。

我從年少時開始,就追隨著心目中的偶像錢學森先生,進入他創辦的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又進入他成名的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空氣動力學。先生彌留之際留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麽中國有這麽多大學,卻出不了一所加州理工那樣有創新精神的學校,我們的教育體制出了什麽問題?我也要請教一下尊敬的董明珠女士,中國有這麽多向格力一樣規模達到世界一流的企業,卻問什麽創造不出世界級的創新。如果大企業都靠抄,靠偷,靠搶,創新還能有生存的土壤嗎?

最後我真誠的邀請董總到貝昂來看看,了解一下一個小企業是怎麽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下,還咬牙堅持創新的。希望董總作為商界領袖,帶頭尊重知識產權,尊重商業道德。不要偷走我們的“創新夢”。

冉宏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978

VR電影是個笑話?搞不定這十個大坑,你才是笑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9/155284.shtml

導讀 : 放下你的哲學問題吧! 想學VR拍攝嗎?OK,很難,但是學好了,就去秒殺他人吧。

圈主小侃:

前兩天,一篇《我們正在談的 VR 影視,可能從根本上就是個笑話》在朋友圈刮起了一陣小風。

看似有些戲謔的標題黨,行文卻頗具文藝範兒,有理有據有圖有真相地論證了一個道理,VR不是電影,兩者放在一起就是個joke。

在電影和電視中,個人的眼睛是操控在導演手里的。他設計好了你的全部視野、視線和角度,以此確保你與劇中人的感情同步,並推動情節的發展。

但是,如果觀眾在那一刻根本不看你所設定的點,而是視角轉向別的地方,劇情又該如何發展?

如果當導演希望身為劊子手的我們為屠殺的畫面感到悲慟,進而懷疑自己的職責的時候,我們正在朝天看鴿子,欣賞大海的景色,好像周圍什麽都沒發生,應該如何?

當劇情希望我們從一群圍觀群眾中間找出一個仇人,但是觀眾就是無法找到,又該如何?

我們如何說明這個劇情是合理的呢?又如何實現沈浸感呢?

VR圈早前曾推出一文,《VR電影遠非電影,四大傳統商業模式將不複存在》,其中也提出類似觀點,VR是超越電影的第九類藝術,將與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建築、電影等藝術形式並駕齊驅。

至於VR是否應該歸於電影,先置一邊不予討論。哲學上的問題留給後來人。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用VR的形式來講述原來的電影故事,無論是在敘事結構,還是拍攝剪輯,都是一番新的天地,挑戰重重。

不過,人總是喜歡去折騰的,喜歡去幹搞不定的事,喜歡去嘗試一切新鮮。

正如VR拍攝,一點點啃,也是件有意思的事,對嗎?

本文來自投稿

引子:

2011年凱文在紐約給我看他最新拍攝制作的全景藝術影片,讓我想起來當代藝術家,電影導演斯蒂夫 麥昆(《為奴十二年》《饑餓》和《羞恥》的導演)的多屏裝置作品。凱文是名視頻裝置(Video Installation)藝術家,他在作品中強調情境再造(Context Reconstruction)。

作為影像策展人的我,對於全景的藝術作品起初很是歡喜,甚至有些小激動,可是我很快的失去了興趣,因我沒發現這樣的作品如何吸引我看完14分鐘,我必須不時的觀看四面八方的視頻,防止我錯過藝術家某個隱晦的鏡頭。

凱文看出來我為難的地方,很快的凱文給我發了鏈接,他找到一個新的播放介質(工具),那還是比較原始的Oculus,他還把視頻放在自己Sprint的老式定制手機中,自己DIY了眼鏡,這也是我最早體驗所謂的虛擬現實。當我用虛擬現實的方式看完凱文的作品,我沒有吐,我只是大呼“太聰明了,這東西改變了我們的觀影感受,藝術家的視覺作品讓我有了臨場感,就好比我去蘇梅島,獨自做禪修般融入環境。”

除了VR,我認識的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的中國女藝術家在2010年左右就強力給我推薦AR這項技術如何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她更是瘋狂的認為AR將改變人類的生活,而非僅僅用於藝術。看看今天,回到中國,幾乎人人都在談著,做著VR和AR。

不過,相對於VR遊戲和CG類作品,實景拍攝VR內容確實處處都是坑,作為實踐者,這里提出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十大坑的產生原因和解決方案,即便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不甚完美,也希望能幫助到那些不知所措的實踐者。

1 

(斯蒂夫麥昆的展覽)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一坑:視差 PARALLAX

2

產生原因:視差這個詞絕對是全景,虛擬現實出現後才流行起來的詞匯。因為目前的全景拍攝方案都是采用多鏡頭多攝影機拼接而成,視差的存在是在所難免。當一個物體經過兩個鏡頭交接的地方,兩個鏡頭捕捉同一物體會產生相對差距,這個問題目前無法避免。

解決方案:  理論的說如果我們不解決目前傳統光學成像問題,視差是無法避免的,盡管通過各種後期手段可以消除視差,但是前期的拍攝捕捉只能做到減小視差,無法本質避免。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二坑:過多的攝影機拼接

3

 

產生原因:目前拍攝全景或VR視頻主流的方法是采用2個,4個,6個攝影機(攝像頭),後期借助拼貼軟件進行拼貼合成。越多的鏡頭機器會使得拼貼重合區域增大,同時減小視差。但是過多的攝影機拼接出現的問題也很明顯,這些問題包含數據管理量增大,重合區域過多有效像素利用率降低,出現同步問題,限制拍攝安全距離等。

解決方案: 目前通識的是采用六個機器做交互式排列,如果是全畫幅成像或魚眼鏡頭可以降低到四個機器,而理光和柯達等全景相機用超魚眼可以做到兩個鏡頭。那麽究竟為了平衡質量,減少後期工作量,減小視差,做雙軸全覆蓋,究竟多少個攝影機和鏡頭是最佳方案呢?其實我們還是期待那些攝影機大廠為我們從成像元件或鏡頭層面做基礎性解決。在此之前,我們建議要想達到更好的質量,增加鏡頭攝影機,想要減輕工作量,必須減少。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三坑:數據管理

4

產生原因:因為采用多個攝影機,那麽儲存的數據也會相應增多,而且是根據攝影機數量成倍增加。如果我們用4K RAW格式紀錄,那麽1分鐘的拍攝很可能是1G,10G甚至更大,用六臺或更多的攝影機,往往10分鐘的成片素材就要幾個T,再考慮到需要雙備份,三備份素材,這是一個巨獸級的素材存儲和管理任務。

解決方案:建立合理的數據管理和儲存流程。我們不建議從業者以犧牲畫質追求數據量減少。很多電影人經常買回來4K攝影機用2K工作流程,他們的借口是後期制作成本高,4K播放還沒普及。如果我們帶著這種心態從事VR制作,那我們也會重蹈之前電影工業化跟不上歐美的老路。其實現在20T 30T移動儲存設備成本已經遠遠低於幾年前,還有很多數據管理軟件幫助制作者分類數據。

數據儲存固然重要,管理流程必然是重中之重。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 DMT和DIT是VR影視制作必不可少的專業人員。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四坑:技術指標檢驗

5

產生原因:正是由於多臺攝影機需要後期同步,所以必須保證攝影機的每個參數具備精確的匹配指標。在中國這個不習慣用數控,基本靠眼,靠手,靠經驗的工作環境中,VR拍攝作為高精準的流程必然會讓一批從業者陷入深坑。這也告誡大家,VR制作必須有系統的技術指標檢驗,即便是對焦忘記鎖也會帶來後期巨大的災難。當然用GOPRO的同學會幸災樂禍,因為這些設備都是自動化的,但是正因為自動化,出錯的幾率比手動更高,且不可控。

解決方案:經過多次的測試,我們為VR電影拍攝制作了120余項的標準檢測,包括拍攝設備,監看設備,傳輸設備,實時拼接設備,數據紀錄等,每一項需要檢測和確定的數據都不能隨意。即便用全自動設備,也請做到科學合理的數據檢測和監測。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五坑:鏡頭運動

6

產生原因:很多觀眾和平臺抱怨目前VR視頻鏡頭語言單一,基本就是安置一個攝像頭在原地,一群監控中出現的過客瘋瘋癲癲的在表演。其實這也是難為了制作人員。但是因為現代觀眾已經被傳統影視內容訓練的必須要看“動態”影片。如果在50,60年代的影片,鏡頭運動是相對較少的,到了當代,每個導演都恨不得全程讓攝影手持拍攝,這里就有個問題了。全景的運動是否需要像傳統影片那樣?因為現在能看到的運動還是非常呆板的推進式的運動,而觀眾看了也會大呼好暈。

解決方案: 其實現在都沒有針對性的全景拍攝VR運動穩定設備和方案,在輔助設備還不發達的同時,全景或VR影片只能嘗試平滑的運動。其實比起平滑的運動,我們更關心,這個運動為什麽會出現,運動跟敘事的關系,這也直接影響到目前內容創作,迫使從業者只能靠運動這種本是幫助敘事實現的手段變成了展示技術和科研能力的比拼。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六坑:剪輯失業了

7

產生原因:很多“專業”人士預言,如果VR影視興起,首先失業的是剪輯師。在目前以“場景”為節點的VR敘事中,我們已經不再關註鏡頭了,原本電影作為蒙太奇Montage的魅力好像在全景或VR影片中也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解決方案:其實與其操心剪輯師的未來,不如我們腳踏實地試驗探索下到底VR虛擬現實的剪輯應該如何下手,很多VR前輩都願意拿長鏡頭類比VR影片,這就跟1910的電影大量采用長鏡頭一樣,因為那個年代大家並不知道剪輯的魅力和合理性。看看當今好萊塢,每部商業大片制片人和導演都恨不得3秒切一個鏡頭。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七坑:工作人員藏哪里

8

( 交互VR影片《全偵探》場景搭建 )

產生原因:我見到最多被問及的就是,現在拍全景,導演去哪兒,攝影去哪兒,工作人員去哪兒,儼然成了一個“爸爸去哪兒”的大辯論。去哪兒?還真就成了大問題,因為過去這些工作人員永遠藏在攝影機的背後,現在攝影機的後背都是在一起,已經無法給工作人員留有余地。

解決方案: 有些人建議,導演幹脆就藏在演員里,那要是獨角戲的話,導演豈不是只能扮演花花草草。還有人大膽提議,前期不行,後期來湊,可是貌似後期成本比前期還大。其實現在無線設備發展迅速,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借助無線設備,wifi,甚至手機監看從而躲得遠遠的。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八坑:燈光怎麽藏

9

產生原因:拍攝傳統影片最重要的就是燈光,電影是光影的藝術,虛擬現實強調通過虛擬的手段再造現實,那麽很多人會堅持幹脆就把日常的場景拍下來不就很好。這個想法固然好,但是我們本來就能看到周圍一切的東西,這里面我們強調的是VR影視CINEMATIC,所以很多場景或許並不是日常生活即可見到,就好比觀眾想進入阿凡達的世界,對不起,地球上找不到,即便SPACEX還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讓大家一窺遙遠的藍色星球。

那麽塑造電影或者虛擬場景的觀感,就必須利用好燈光。這下可就難為很多電影人了。工作人員可以躲起來,燈光不遮穿幫,遮了還打什麽燈?

解決方案:還原真實光源,戶外可能還好,室內就需要去制作模擬真實光源。在我們不斷實踐過程中,創造了一種“弱光”布光法,以最小最少的光源去幫助攝影機完成細節的捕捉,加強環境的氣氛塑造和光影對比。當然前期的燈光也可以靠後期處理,如果前期能解決的事情就不要留給後期。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九坑:演員該怎麽表演

10

產生原因:過去演員的表演都是面對其他演員,或面對攝影機,演員永遠知道觀眾在哪里,對,就是攝影機。現在,全景拍攝中,演員會不知所措,當然這主要指的是電影電視演員,越是經驗老道的演員在全景拍攝中會顯得緊張局促,因為他們擔心以前拍攝中自己的表演或形象都可以通過剪輯和構圖修飾,現在真的是問題大了。比起演員們擔心的這些問題,表演本身也出現了新的挑戰。有些人會很快的做出結論,幹脆都用戲劇舞臺演員就好了。

解決方案:演員的問題是失去了參照物,因為以前演員知道如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想要的一面呈現給觀眾,現在成了即時性的。為了更好的幫助演員進入狀態,不妨從跟演員做即興的workshop開始,幫助演員在形體,運動和眼神交流上進入一個全新的沈浸的狀態。如果是經驗豐富的全景拍攝者,會調教演員平衡為了吸引觀眾目光誇張的表演和擔心表演幅度過小失去觀眾的註意力兩者的關系。

當然時不時的演員總是走到攝影機鏡頭前求上鏡只能讓觀眾產生詭異的反應,就好像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突然有個人湊到你眼前,你定會拿出防狼噴霧或一拳打到他臉上。當然如果湊上前的人是宋仲基,那就另當別論了。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十坑:視角POV和參與感

vr

產生原因:VR遊戲目前采取的策略是第一人稱視角,因為扮演者能在遊戲的世界中進行交互。對於VR影片來說,目前能做到的交互不是通過操作實現的,無非是多幾個劇情的走向選擇。這就會讓觀眾感覺到封閉視線塑造出來的沈浸感蕩然無存,就像傳統影視一樣,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盒子里,觀眾知道盒子里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是假的,是在作戲。無論大家爭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還是上帝視角,得到的體驗都是類似的。記得當時《午夜兇鈴》里的貞子從電視機內爬出來的場景是多麽的駭人,而我們以為那就是個盒子,結果真的有東西能爬出來。VR世界所要塑造的不僅僅是跳出盒子,更是讓觀眾置身於盒子中。

解決方案:其實從實現手段上研究視角和參與交互,不如我們先從內容端著手。很多美國的VR影片已經開始嘗試,比如大家總是舉例的 Henry,但是它是個動畫,就是我們其實是在正常世界里會覺得不可能出現的畫面。不過這里我們並不是說Henry作為動畫片就不是VR影片,我們更關心如何在真人拍攝的場景里讓觀眾參與並感知互動。當然這是一個系統問題,從知覺到內容交互,一旦我們解決好了這個問題,相信更多的消費者會毫不猶豫的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因為在那里每個觀眾有機會讓女明星陪伴自己,喊“老公”陪自己遊非洲。VRontage也會在日後的文章中以具體案例分析VR虛擬現實影片視角和參與實現。

2331.tmp

VR圈ID :  VR-2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93

你才網紅,你全家都是網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2/155367.shtml

導讀 : 在papi醬引領的網紅階段我已經聽到了“你才是網紅,你全家都是網紅的聲音!!

1458196406509

一 、網紅並非忽如一夜春風來

從3月papi醬拿到徐小平和羅輯思維聯1200萬投資瞬間刷爆網絡,再到被廣電總局封殺,已經成為網紅經濟的大事記,很多人覺得,就是一個有點演技又能賣萌自黑黑他的段子手嘛,還引領整個網紅經濟,憑什麽啊?在寶哥看來,這其實只是互聯網階段性發展的產物。

在中國做互聯網的有個不成文的規律,從起步到全面爆發都在經歷三個階段,就拿電商來說,從最初的以淘寶、天貓、京東、國美、蘇寧為代表的平臺性電商,再到垂直細分的聚美、唯品會、樂峰網、寶寶樹、貝貝網等,再到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社區電商,蔓延到我們每個人的碎片化的時間里。而網紅的發展好像也是這個發展三段論規律。

最初的網紅起源於以網絡論壇、BBS、博客為代表的web1.0時代,主要還是文字內容為主的信息輸出。

雖然我出生在90年,但我觸網還是比較早的,那時候網絡不行去網吧,除了玩遊戲之外就是看名人博客,那時候的網絡寫手,靠極具個人風格特點的文字吸引了大批量的粉絲,比如安妮寶貝、寧財神、當年明月、天下唱霸當然還有最有名的郭敬明和韓寒,還有各個細分領域的比如財經股票寫手、汽車評論人等利用網絡成為所在領域的專家並積累了第一批粉絲,隨之在網絡上走紅,遺憾的只是當時除了版費之外變現的方式比較單一。如果那時候有網紅這個名詞的話,他們當之無愧。

4960798033354916158

伴隨互聯網發展,網民數量急速增加,到了以個人為中心、傳播分享的關系鏈為核心的web2.0 時代,這個階段,出來了以炒作為路線的“羅玉鳳鳳姐、天仙妹妹、二月丫頭、芙蓉姐姐、犀利哥等還有最成功的奶茶妹妹。這個階段背後有團隊流程化操作包裝、炒作、全民娛樂博頭條,然後再接商業客戶短時間內獲得商業利益。如果這時候他們這些人算是網紅的話基本也是刷低了公眾的審美和底線。

進入移動互聯網爆發階段,智能機全民普及隨之而來的在線女主播,短視頻、美顏相機、秒拍的崛起,讓傳播的渠道更多多元化幾乎無孔不入。比著過去的網紅先從顏值來說就已經飛流直上三千尺,疑是美圖落人間的節奏。他們走在大街上幾乎分不清是誰,都是大眼睛、大長腿、錐子臉;在自拍中全面彰顯個性特點,吐槽、搞笑、賣萌、耍賤、秀大腿、擺大胸已經成為了主流表現,這個時候有個國民老公王思聰加入好像提升了整個網紅的段位。

在面對全面年輕化的網民,這些網紅借助圖文並貌、短視頻、去中心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加上吐槽、搞笑、賣萌、耍賤、秀大腿、擺大胸的行為博得網民的認同,比如資深寫手咪蒙基本文字內容主要靠講故事吐槽發泄以至情景帶入,激起群體憤怒自然形成群體自發傳播,這種以雞湯洗腦負能量的方式在當今環境下還能持續很長時間,再比如Papi醬的走紅,說她是踩到了短視頻的風口有點牽強,說她是背後包裝,屏她的演技也能說明自身有一定專業功底。說她是段子手畢竟早在論壇時代就已經踏入江湖。

還有靠《認真的雪》走紅的過氣歌手薛之謙,最近也是上了不少頭條,據說微博廣告達到50萬一條,比出席一次商演還賺錢,還有很多美女網紅靠賣產品流水過億的不在少數,年初知名媒體人丁辰靈還特意創建網紅孵化平臺《網紅商學院》給網紅經濟添加了不少色彩,如今網紅經濟已經邁入標準化、專業化、流程化的“網紅工業時代”!!

183117975

二、成為網紅的三板斧

我們常常講成功絕非偶然,但一定有一些必然因素。看到很多網紅火起來,從表面看好像都是一樣的精彩,起背後必定是擁有過人之處的技能。

內容為王經久不衰,網紅具備的內容有哪些?

在寶哥看來,網紅具備的內容層面無外乎有以下組成

網紅的核心還是IP:外在美有內涵、符號標簽化、不斷叠代

1.外在美又有內涵

其實也好理解就拿王思聰睡了多少個網紅女友,終究沒有個正牌,其實睡到王思聰床上的網紅女友們,外在美有內涵應該是基礎條件,在當今發到的美容整形界外在美也就是刀鋒一劃,玻尿酸一打,美麗也許真的很簡單,重在有內涵,內涵並非有標準,一定是根據每個人的閱歷、知識儲備、環境影響、興趣愛好等等多種條件決定,寶哥也看到不少裝內涵的,但是裝得了一時裝不來一世,在這里想成為網紅一定是讓普世大眾所感知的有內涵。

比如一個沒有整過容打過針的女子就能微微一笑很傾城,也能瞬間迷倒數以百萬的男子,或者通過一項技能,彈指間剎那芳華,華夢初醒歌未半,不斷的形成粉絲效應。寫到這我老婆一定問你老濕交代你背著我看過多少美女?其實我想給我老婆說:“江山如此多嬌,你就是我的江山。”

2.符號標簽化

在一切內容皆媒體,一切媒體即娛樂的時代,你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符號是有其的重要,就拿papi醬來講,比她漂亮的多的去了,比她會吐槽的也不再少數,為什麽她能火,首先就是經過專業處理的聲音和看是自然的拍攝環境,讓人感到一切是那麽的自然發生,加上自己的演技完全匹配這了papi醬的性格,只要堅持不懈持續的更新get到網友的生活百態的槽點,一定還會持續的火爆,當然了惡搞歸惡搞一定是讓大眾可以接受的風格,一旦擁有了自己的符號和標簽我想她一直會走在被模仿的階段。

3.不斷叠代

其實這個最難,在上學的時候教室里我們經常會看到大字海報名人名言:“做好事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比如前段時間比較火爆的微商也一樣,一旦你不能為下面代理提供可靠叠代的產品和源源不斷的知識輸出,所謂的社群組織猶如一盤散沙,做明星也一樣,沒有忠誠的觀眾,只有娛樂最忠誠,為什麽現在很多明星出來做投資,在寶哥看來一是創業投資環境因素,再者就是為了自己過氣後留個出路做鋪墊,尋求多元化發展也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嘗試多種形式做叠代。網紅更是如此一定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叠代。

32AVJb

三、網紅應該像做產品一樣做渠道

做渠道的核心是形成圈層效應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把網紅當作一個產品來看,有個自己的獨特符號標簽的產品,下一步是不是需要渠道多擴散?讓更多的人聽說了解喜歡以至成為產品的用戶?

做渠道之前一定是先考慮:

你的目標受眾是誰?

你的種子用戶是誰?

他們的喜好特征是什麽?

喜歡在哪里觸網?

當你掌握了這些一下部的渠道通路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我們來看最成功的papi醬,最初她在微博只是簽約視頻自媒體,一直玩轉在微博投資的秒拍,也是經歷了很多時間的積累,先是在視頻為主的專業視頻社交平臺上吸引原始用戶,小範圍傳播,然後回歸內容不斷的叠代和加強符號標簽化,再次吸引更多粉絲形成粉絲圈層,一旦形成圈層效應後,再到各大社交平臺微博微信的網狀傳播和刷屏的分裂傳播後,那麽全網覆蓋只是時間問題。不能不說如果說papi醬的成功是贏在內容,那麽多渠道的利用就像成功背後的保護傘。

渠道碎片多元化的出路是場景為王

很多人知道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的營銷形式也從最初的產品為王、渠道為王、品牌為王、用戶為王的階段,其實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過去階段的提升,未來怎麽樣?顯然隨著我國工業生產流程不斷完善,品質整體都在提升、互聯網信息越來越對等、無論是個人網紅還是企業主越來越重視用戶體驗,當這些成為標配時,未來的競爭點在哪?

場景時代的到來可能能在渠道碎片化多元化的環境下得到渠道的有效釋放,每個網紅都代表一個標簽符號,而標簽和符號的背後正是有一批跟隨他們的粉絲和死黨,恰恰這個標簽和符號更能表達一種場景的存在。

比如當你每天早晨聽到羅振宇羅胖60秒語音總能喚起你對知識的渴望和自己認識的缺陷,內心驅使你去購買他們推薦的書;比如你看咪㠓的文章,通過她講述的故事總能激發你的一種宣泄和吐槽的情緒,並形成一種代入感,如果文風一轉順帶推薦一個衛生巾的商品,這時候你也不會罵廣告狗,有可能還會留言 謝謝你咪㠓 讓我找到了做女人的幸福 哈哈哈!

204923931

四、 網紅社群是網紅的下一站

社群這個概念已經火了兩三年,至今沒有看到幾個多麽成功的社群存在,隨著網紅的崛起我們也看到了大大小小各種形態的網紅孵化器、網紅商學院、網紅基地的出現,其本質就是在經營一家網紅社群。

寶哥觀察了幾家後我覺得里面的水確實很深,有披著網紅的外衣賣貨的,有趁網紅之熱大搞培訓的,有專業包裝進行商業演出的,其實這些我不敢說能不能長久但對於眼前對於商人來講是最容易變現的幾種方式,如果網紅經濟有良性發展必須有一定的堅守和原則,不然很容易形成微商階段的瘋狂到崩盤的演變。

無論是什麽形式的網紅平臺孵化器,一定必須有幾個堅守和原則。

1.專業化 品牌化、數據化運作平臺是基礎

網紅社群經濟一定逃離不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鏈,有關系鏈就一定有利益鏈,有利益鏈就一定有管理鏈接和專業的運作能力,為大小網紅解決形象包裝、產品背書、權益保障的問題,不至於在網紅用自己的信任做交易留下禍根。

2 .先經營口碑後經營生意

個人網紅在進入所謂的網紅社群之前就有一定的魅力值影響力,同時伴有一定資源人脈,已經形成了部分粉絲經濟效應。經營口碑就是做粉絲聚合,上面提到你能經營好的你的粉絲,以後就不用發愁,papi 醬火了那麽久,一條廣告未接,為什麽?不是不接只是時機未到,放長線釣大魚,據說在首次廣告招標發布上預測廣告成交金額至少500萬以上,所以說不管做網紅還是做其他創業,做好該做的內容形成口碑,後續的事情一定時水到渠成。

3 .以“網紅社群生態”為聚合

為什麽是社群生態而不是社群?社群只是社群,生態才是商業,然而網紅社群的背後不單只是粉絲和興趣,還承載了背後的商業生態。縱觀每個人所在的社群,無非是興趣愛好社群、品牌粉絲社群、知識分享社群、企業內部協同效率社群,特別是網紅一定是基於對價值的認可、又能得到信息知識的補充學習、在整個網紅社群里做到人人參與的、還要有利益驅動的因素存在、綜合做到不管是大網紅還是小網紅找到一種歸屬榮譽感。所有說網紅社群生態就要滿足價值認可、大小網紅參與、內容知識補充、利益驅動、歸屬榮譽這五大特點才可能得以長久。

寫在最後

在人人成為自媒體的時代,也一定會出現人人成為網紅的階段,這個階段能持續多久,尚未能判斷,在papi醬引領的網紅階段我已經聽到了“你才是網紅,你全家都是網紅的聲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