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口紅利沒了又怎樣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4-16/100248998.html

葉翔

  西方經濟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結構性調整的主動力是技術進步,表現之一是新產品的發明,擴大了工業經濟的範圍,如電報、電話,鐵路、輪船, 以及家電、汽車、飛機等;之二是新的生產與管理技術,提高了工業製造的生產率,如機械化與自動化設備、計算機、泰勒管理等。技術進步大幅提高了社會的經濟 價值,但新增的價值對資本、知識與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分配上並不適當,根本上說,新增的價值過多地為資本所佔有,因而需要通過週期性的危機來加以調整。但是 危機的調整主要不是為了消滅生產效率不高的企業,或效率不高的資本,而是改變各行業的價值鏈,使得某一個行業的價值更多地分配在勞動及知識的擁有者上,調 和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使供需平衡。

  中國經濟在30年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工業化首先是為了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而發展的,而後才有內向型的製造業,且始終面臨外向型製造業的競爭。中 國經濟中絕大多數的工業產品與設備,並非全新的發明創造,基本上是從發達經濟體中引進的。因而,中國的資本沒有過多地佔有經濟中產生的價值,至少在改革開 放後的近30年裡,中國經濟尚未出現結構性問題,也無須週期性危機來調整。但是近幾年,經濟中的價值在不同的勞動力群體間分配的不平衡,似乎預示著中國經 濟正面臨結構性變化。

  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十多年間,中國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勞動力的年收入增長了十幾、二十多倍,但全國的中低端勞動力的收入大概增長1倍不到,低於GDP的增長速度。與西方經濟中橄欖型人口結構不同,中國人口結構仍然是金字塔型的,即中低端的勞動力仍佔多數,中低端勞動力在新增價值中的分配比例過低,使中國經濟發展乏力。

  中低端勞動力收入分配過低,除政策性的因素,最關鍵的是中低端勞動力長期供大於求。但自去年始,出現了一些變化,中低端勞動力已出現供不應求,既是結構性的,更是總量性的。

  中低端勞動力出現總量上的供不應求,大體上有三大因素:一是加工製造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增加了生產需求;二是一些勞動力或者由於年齡因素,或者 因素質提高,退出了中低端市場,減少了供給;三是最重要的,中低端的消費服務業進入較快的發展期,提高了對中低端勞動力的需求。

  中低端消費服務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結構性變革的影響將是深遠的。首先,改變了中低端勞動力近30年來供大於求的局面,結束了人口紅利期。其次, 中低端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意味著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經營將面臨困難,需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第三,如果中國GDP增長未來數年仍維持在 8%-10%,新增價值將更多分配於中低端勞動力。這意味著,或者資本的收入分配比例下降,或者中高端勞動力的收入分配比例下降。這兩個下降將對企業的利 潤與中高端的消費產生影響。第四,由於多數的生活必需品是由中低端勞動力生產製造或提供的,在多數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轉型完成之前,這些中低端的生活用品與 服務價格將面臨持續的上漲壓力。這是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過程中需要承受的痛苦。

  可見,人口紅利期的結束並非中國經濟發展的終結,而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開始。

  現階段促進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動力,就在於中低端勞動力收入的持續且較快地增長。為此,就要維持中低端勞動力求略大於供的局面。這要求在政策上 發展鄉鎮的基礎設施,以促進中低端消費服務業的發展;也要提供較寬鬆的環境,幫助勞動密集型的製造加工業,轉為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的製造加工業。

  作者為匯信資本董事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3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科網泡沫再輪迴,麥子熟了又一茬 摸啊摸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2uzt2.html

1,2000年的時候,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屢創新高,各種科網股瘋漲,熱潮傳遍全球,也傳到中國。當時國內的上市公司也跟風觸網、搞高科技、改名。1999年和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大概有50多家改名“科技”“信息”相關的名字,炒作的也很厲害。當時最有名的是億安科技的炒作,70多個交易日從26塊漲到100塊。

 

2,美國網絡、生物、其它新科技這2年出奇的火,公司上市動輒以百億甚至千億美金計,給初創企業估值也很高,那些大甩金錢的高價收購,指不定多少年後成反面教材,一如當年AOL花巨資收購網景公司。​美國的科網泡沫把國內的BAT也帶瘋了到處大舉的投資收購......

 

3,近年,國內跟風潮也來了,蘇寧---賣電器的搞電子商務,改名蘇寧雲商;湘鄂情---搞餐飲的跑去搞大數據,更名中科雲網......還有些不一一舉例。傳統行業做不下去,趕著熱門的去搞,會是啥結局?

 

4,觸網?搞高科技?改名?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怪科網公司的愛好者們不漲記性?NO,當時美國普通投資者投資科網公司,在泡沫破滅後羊毛被薅光的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過了15年,新一代的股民長大了而且正值壯年,兜里又有錢,麥子熟了,收割的時間又到了。

 

賦詩一首:
股票市場再輪回,科網泡沫又來了。
不怪股民沒記性,麥子熟了又一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88

躲過大跌、踏準行情的私募牛人談投資(上):3~5年內大藍籌將被機構買了又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7/1136025.html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江月

談大盤藍籌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關註到您6月份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中提及,在一年之前就已經買入四大行、保險、制造業大盤龍頭,想請問當時買入這些個股的邏輯是什麽?

周良:我們研究了2016年以來股票供應與資金需求之間的關系,發現雖然供求關系很嚴峻,但結構性的差異極其明顯。股票增量都在中小盤,而增量資金需求卻在大藍籌。這種大多數人忽視的結構性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中小創不再稀缺,而大藍籌變得稀缺了。

2016年新股發行、定向增發、大小非減持形成的股票供應增量有近3萬億元,但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盤的股票上。我們做過統計,2016年IPO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27億元,增發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81億元,重要股東減持公司的平均市值是249億元,都是一兩百億元市值的中小盤股票。而增量資金以低風險偏好的機構資金居多,集中在保險、社保、外資等低風險偏好的資金上。我們同樣統計了2016年獲得重要股東增持的公司,發現平均市值達到1060億元。股票增量都是一兩百億元的中小盤,而增量資金在買的是上千億市值的大藍籌。

這種新增股票供應與新增資金需求之間明顯的結構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就是市場出現“一九”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市場整體風險偏好降低,成長股估值高企,而大藍籌估值便宜的背景下,未來幾年局部的盈利機會要到大藍籌中去尋找。由於2010年以來市場整體對成長股和中小盤股票的偏好,大藍籌被邊緣化了6、7年。但市場風格是會發生變化的,去年以來市場風格向大藍籌切換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方向選擇會決定未來幾年盈利的大頭,而大藍籌會變得越來越稀缺。

NBD:您提到大藍籌的這輪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三年到五年,目前只是剛剛開始,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判斷?

周良:除了上面提到的股票供求的結構性差異外,還包括投資者行為模式、估值、市場情緒和大藍籌的稀缺性等關鍵因素。

大藍籌還處於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很多大藍籌不僅沒有被集中抱團,反而是被大多數基金嚴重低配。我們統計了我們所看好低估值、高分紅、高確定性的8只大藍籌,涵蓋了大銀行、保險、制造業的大型龍頭,其占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而管理規模1.8萬億元的2000多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公募基金,今年一季報中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市值比例僅為1.5%。二季報中配置比例是2.5%。由於季報只公布前十大持股,根據我們的研究模型測算,6月底基金全部持有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是3.7%。基金半年報馬上就要公布了,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的模型測算得是否準確。3.7%對比11%,這不是集中抱團,這是嚴重的低配。

NBD:關註到您提及,其實大藍籌更為稀缺,為什麽大市值的大藍籌在今天反而是稀缺的呢?

周良:首先,因為大藍籌幾乎沒有供應的增量。無論是新股發行、定向增發還是大小非的減持,大藍籌幾乎都沒有供應的增量。去年沒有,今年沒有,未來也沒有。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了244只新股,一只大藍籌也沒有,大藍籌中發生定向增發和大小非減持的也幾乎沒有。

其次,大藍籌不僅沒有供應的增量,連存量也很有限。很多人覺得大藍籌盤子大,存量很大,這是一種誤解。以工商銀行為例,1.5萬億元的流通市值,看似不稀缺,但去掉大股東里的“國家隊”、H股和保險公司拿著永遠不動的股票,真正在A股市場自由流通的市值不到3%,即不到500億元,只不過是兩三個中小盤股票的市值而已。這種情況在工農中建四大行中普遍存在。我們統計,四大行真正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加在一起也不到1800億元。

我們所看好的所有低估值高分紅的大藍籌,加總的自由A股流通市值也不超過一萬億元。對比目前中小板、創業板6萬億元的流通市值,大藍籌是極其稀缺的。

NBD:您提到2000多只偏股型公募基金對於您所持有的8只大藍籌6月底的配置市值比例僅為3.7%,而這8只大藍籌占了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屬於嚴重低配,但其實這種對大藍籌的低配長期存在於這個市場中,您覺得這個比例在這輪行情中最終有可能縮小到什麽水平?

周良:好的賺錢機會往往出現在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地方。每輪行情都是始於嚴重低配,終於嚴重超配的。在大藍籌行情的高潮期,我覺得基金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會高於11%。

2010年大多數人忽視了中小創,其隨後走出了6年的大行情。2010年~2015年,偏股型基金對中小創的配置比例不斷提高,從初期的低配到後期的嚴重超配,2015年6月股市大跌前,公募基金持有中小創的市值甚至超過了持有的主板市值,這時中小創的這輪行情才結束。

價值股與成長股的強弱周期往往5至10年變化一次。歐美市場如此,中國市場也如此。始於低配,終於超配。大藍籌在被市場邊緣化6、7年後,目前還處於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

大藍籌的賺錢效應會不斷吸引各路資金流入,推高估值。資金都是逐利的,當中小創走弱不容易賺錢、而大藍籌走強能賺錢時,資金自然會流入,配置比例自然會提高。這會推動大藍籌繼續走高,又刺激更多資金買入大藍籌,這就是證券市場的“賺錢效應”。

2010年至2015年中小創的強勢周期中,“賺錢效應”推動創業板市盈率達到100倍的世界紀錄,“賺錢效應”也會推動大藍籌走到估值泡沫化的一天。但這至少還需要3~5年的時間,因為市場上大多數人的思路還沒有轉變過來,大多數人還被套牢在中小創里,難以自拔。這種轉變是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的,3~5年甚至更長時間後,等到大多數人都堅信買大藍籌就能賺錢時,等到基金嚴重超配大藍籌時,才會迎來這輪大藍籌強勢周期的最高潮,也是尾聲。

當然,每一波長周期的行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震蕩反複是股市的基本特征。這輪大藍籌行情也是如此,在某些季度還會被中小創反超,甚至在某些年份還會出現虧損,但短期的波動不會改變長期的趨勢。

NBD:您如果是持續看好大藍籌,是不是意味著大盤指數仍會繼續向上突破?或者說如果指數要想往上突破,您覺得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周良:我們看好少數的大藍籌,但並不看好大盤指數。現在還是熊市的中後期,熊市的結束還沒有到來,沒有兩三年時間,走不完。市場最嚴峻的時候還沒到來。

大藍籌在漲,但絕大多數股票要跌,一九分化會演變為一和九十九分化。在這種情況下,大盤很難向上突破。大部分指數都是弱勢震蕩的走勢,但指數也在分化,創業板指數最弱,上證50最強。

談創業板和選股

NBD:在2015年時,您曾精準地判斷創業板頭部確立,現如今,您對創業板又是持什麽樣的觀點,距離底部確立又還有多遠?

周良:創業板的調整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原因同樣是供求關系、投資者行為、市場情緒、估值等。未來幾年小股票的供應量很大,而大部分投資者還套在中小創中難以自拔。基金還嚴重超配了創業板,估值也並不便宜,創業板的賺錢效應不複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創業板還遠遠沒有見底,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

NBD:現階段,您認為的好股票應該具備哪些特征?

周良:現階段我們的好股票標準是低估值、高分紅、高確定性、可持續性,同時沒有減持、沒有增發、沒有同類新股發行。低估值、高分紅不用說了,我們還很強調高確定性和可持續性,即未來收入和利潤的確定性高,盈利能力可以數十年長期持續。

我們2016年以來喜歡的選股方向,包括銀行業里面的前五大銀行、保險公司、制造業里的大型龍頭品種和大地產公司,這種選擇與很多投資者選擇的消費白馬龍頭是不一樣的。

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投資要追求確定性。這些大藍籌業績穩定,估值便宜,不僅每年盈利的確定性很高,而且估值的提升空間很大。對比潛在收益和潛在風險,是性價比極高的投資機會。

一定要珍惜打折的大藍籌。除了銀行、保險以外,大地產、制造業的大型龍頭相對於全球主要市場,估值也在打折。全世界對大藍籌估值最低的兩個市場都在中國,一個A股,一個是H股。我們認為,這些大藍籌是中國A股市場最具價值的資產,也是最稀缺的資產。大家現在習以為常的估值打折,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再也看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