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估值改變也要有原因 CUP

From

http://chuicup.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20.html

股票升值的原因,主要分成兩類。

一、實質的因素:例如每股的盈利上升、每股自由現金流上升、每股資產淨值/內涵價值上升、每股派息上升等等。

二、市場對股票的估值上升。例如市場對某股票的估值由P/E 15倍升為 P/E20倍;又或者P/B 2倍變2.5倍等等。

通常第二點的理由是從第一點來決定的。

例如一家公司前景變差,市場人士預計公司的每股盈利、派息或者自由現金流增長放慢、不能持久,甚至倒退,他們就會自動對股票重估,給予較低的估值。

當然,有些情況是信心上的變差,而公司的經營數據和財務比率沒有實質變差,而純粹是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估值改變,好像中移動那樣。

如果希望一支股票由低估值變成高估值,那麼,那一支股票必須能說服市場,它的基礎因素如第一點所提及的東西是好的,而那些因素變好的持久性和可預測性是愈來愈強才行。

倘若那一支股票的基礎因素一直是差,可預見的將來也不見得會突然變得十分好,妄想它能被市場調高估值,從而跑贏別的同類股票,那是不切實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

百岁邵逸夫赶潮流 也要玩私有化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81216/0337563956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55

個人也要企業能力──「霸權」從何而來(2010/07/3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823


投資市場的成敗利鈍往往顯出人性的弱點,人們趨利避害卻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 為現在看到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可是只需「回帶」一望,世上沒有永遠升市,亦沒有永遠跌市,只有變幻才是永恆。所以筆者最近亦表明,即使眼前樓市節節上 升,亦不表示值得以現價買樓,並非筆者看淡後市,而是以投資論,估值較低的股市不是更值得考慮嗎? 

此亦是筆者一向批評某些論者,以為樓市長升不跌,地產商永遠受惠,建立萬世霸 權。歷史的事實表明,此款霸權從未存在,即使有之也只是歷史長河內的一瞬。有人說香港經濟被六大地產家族把持,莫講此六大家族當中的猶太家族並非以地產為 主業,即使其餘的五大家族,即「李郭李鄭」及包吳氏,亦不是以地產業起家。

華資財團崛起之際,有所謂「地產五虎將」,即長實、新地、恆隆、合和及大昌, 與方今「五大地產」比較,只餘下前二者,而加添了恆基、新世界、信和。更早期香港的商業王國是「四大洋行」,即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要不是退居二 線,就是被人吞併。現今的所謂霸者,他朝亦可以因決策錯誤、管理不善,甚至是接班問題而退位讓賢,「家族霸權,世代相傳」,從何談起?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原本從事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銀珠寶業、商品貿易、航運 等,從而賺到第一桶金,才有足夠財力轉營地產,甚至進軍零售業、公用事業。如果因為部份發展商事業廣大而視之為霸權,則亦可以說是「工業霸權」、「貿易霸 權」、「公用霸權」,而無視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勝劣敗,能者居之」的現象。對筆者來說,他們的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才是壯大的主因,其道理一如「揀股要揀管理層」。


在大師姐的著作中(P.204)明言生財需要擁有三個要素──土地(land)、勞動力(labour)和資本(capital),所獲得的是租金(rent)、工資(wages)及利息(interest),工資和利息來自人類的努力,而土地擁有者沒有創造土地或其價值。有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浮現出一個疑問: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何在?古典經濟學的確只有前三個可見的要素(physical factors),可是近代經濟學者指出第四項生產要素,其所獲得的回報是利潤(profit)






無論根據馬克斯主義、佐治主義,以至大師姐的著作,壓根兒就不承認所謂企業才 能,認為企業能不斷壯大及擴展,並不出於其主事人及管理團隊的竭精盡智,而是來自於剝削勞工或土地使用者。如果這是事實,則資本擁有者及土地擁有者就不會 倒閉,管理不善者亦能透過資本及土地壟斷而永續,然而無論銀行或發展商倒閉是不絕於書。至於說大地產商霸權令到中小地產商遭擠出市場(P.157),諷刺的是最近百利保與新地嘉里合作推出南灣項目,麗新則推出翠峰28及萃峰。


與其訴說社會怎樣不公平,不如尋找當中的規律令自己得益,財團是因企業才能乘時而興,作為個人亦可尋求發展此種才能,比如在2005年英文版出版時見到樓市大有可為而入市,到今日2010年中文版出版後路人皆見時計劃收割,已經獲益不淺。

有些文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事後卻是過眼雲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1

66吋腰也要潮! 肥佬賣衫記

2010-11-06  NM




二百三十磅肥佬吳約翰 (John,三十七歲),腰圍五十六吋,從小歷盡買衫無選擇被迫走老土路線的困擾,愛美的他○七年決定求人不如求己,膽粗粗開鋪賣加加加大碼名牌衫,讓自 己及「重量級」同胞潮起來。哥哥借出半個辦公室做樓上鋪,女朋友辭工幫手用行動表支持,原本低成本少競爭已阻力大減,無奈經驗不夠,捱足三年只是收支平 衡。痛定思痛,營運模式經多番改良,又打造網上郵購方便客人,成功吸客之餘更吸引到電視台採訪,人氣急升名利雙收,上月計埋人工終有四萬元落袋。

近來本港翻興玩時間囊,John也記下這幾年打理XSXXL.COM的經歷,現在捱出頭拿出來看,百般滋味在心頭。年飛日本六次入貨

鋪頭開張二○○七年四月

現在是二○○七年四月,今日我當上了XSXXL.COM的老闆,以二百三十磅的身形,賣特大碼潮牌男裝衫褲,T-shirt、牛仔褲、外套風褸,以至內衣,全部是兩個加以上的大碼,腰圍最闊有六十六吋,相信這門生意沒有人比我更適合了。

一直覺得像我一樣的肥人在香港很難買衫,因為選擇少,廿幾歲焗住打扮成中坑,而且這些「中坑衫」一點也不便宜。我開鋪,全因一個理念,「只要有選擇,肥人都可以著得好潮好有型!」

說來要多謝三哥,前陣子我從日本買回很多大碼潮Tee和502牛仔褲,三哥見我如此雀躍便說:「點解唔試吓買來賣俾人吖?」我即時大受啟發:一間有品牌的 肥人便服店在香港應該有得做。不過又怕淨賣肥人衫風險太高,女朋友Emily身形嬌小,穿加細碼,便決定將鋪頭打造成和我們一樣,加細與加加大碼拍住上, 連名都想好,叫XSXXL.COM。

阿哥好唔話得,鼓勵我開鋪之餘更有「親情贊助」,將位於葵興工廈的辦公室間出六百呎讓我做店鋪,不用交租,成本及風險都減低了,焦點就要放在入貨上,目標瞄準潮牌集中地日本和美國的潮服。

日本批發商對指定零售商戶要求嚴格,要在日本有商業登記、店鋪和銀行戶口,才提供寄貨服務,唯有和Emily親自到日本搜羅各牌子的肥人衫褲。一年去日本 六次,每次拖着兩個巨型四輪行李箱走遍橫街窄巷,Emily身形瘦小,拖住個箱簡直像無人駕駛一樣,哈哈!美國貨源方面,就依靠加州的親戚在感恩節等假日 開倉瘋狂掃貨。儲足十二萬貨,鋪頭正式開門做生意了。

我未做過生意,但深信有需求就有市場,一定會成功的。當這封信打開之時,表示理想已經實現了,值得慶賀吧肥John!

感同身受利湊客

守業兩年二○○九年八月

肥John呀肥John,兩年前雄心壯志開鋪,原來做生意絕非想像中簡單!頭三個月幾乎拍烏蠅,得閒到可以將衫包完再包,更加試過連續十日無客,搞到以為 門鐘壞了,一日行出去按幾次。尤其是女裝的加細碼衫,一件都賣不出,才明白市面加細碼衫並不難買,而且女孩子根本不會走上工業大廈九樓買衫,於是三個月後 決定斬纜,集中火力兩個加以上的大碼衫。

因為每個客人得來不易,我很注重和客人維繫感情。作為一個肥人,我很明白客人買衫的困難和面對各類問題,我也試過覺得反正無選擇,以及避開那些轉身位也不 夠的試衫室,連續三年無買過衫。所以我一開始已設立網站郵購貨品,方便不喜歡行街的肥人,至今郵購穩定地佔整體生意額三成。

肥人不習慣買衫,亦不懂買衫,所以我會教他們一些基本知識,例如買衫度尺,腰圍要預留一個拳頭位,讓肚腩坐下來時有空間「走位」等。各款日版、美版牛仔褲 如Levi's502、 Edwin503z等,從三十八吋到五十二吋必須齊貨,讓他們任試任襯,我在旁亦會給予意見。深知肥人是一個天然保溫系統,大部分客人試完衫褲一定會大汗 疊細汗,我就開大冷氣讓他們抖一抖。

因為大家有共鳴,客人會待我是朋友。除了擔任肥人客仔的形象顧問,我還會為相熟的客人充當愛情顧問。客人失戀都會找我,有的來鋪頭一坐就是幾個鐘頭,有的 滔滔不絕向我傾訴被人歧視的委屈,我感同身受地傾聽和開解。所以XSXXL.COM更似一個私竇,肥朋友不時到來打躉。

店鋪和網站經營了一段日子,我主動邀請日本兩個大型服裝經銷商來港親自考察,終於他們同意以比零售價低二至三成的價錢直接寄貨到港,令XSXXL.COM成為唯一在日本沒門店的認可分銷商,T-shirt、牛仔褲從日本入貨達到八成。

我很不認同一些同行有一種「挾持肥人」的心態,認為反正肥人都無得揀,所以就算貴都照樣要買,我堅持薄利多銷,保持兩成微利,因為我的開鋪理念是要讓肥人 可以有很多選擇。日圓不斷升值,為了盡量不加價,寧可不斷與供應商講價,雖然利潤無上升,但客源卻每年遞增百分之百。翻開賬簿,從開業第一個月只有幾千元 生意到一年後每月五萬五,二○○九年每月生意額已達十四萬,雖然盈利仍然只有萬多元,但總算轉虧為盈,我和Emily決定辭掉工作,全職投入這門生意,相 信這是一個好開始。

我要繼續努力啊!

上電視節目人氣急升

開業三周年二○一○年四月

今天我心情特別興奮,因為電視台節目《千奇百趣香港地》來訪問我,我還拿出鎮店之寶——腰圍六十六吋的「大褲大貴」上鏡,一定令人大開眼界,成功收宣傳效果。

其實我一直都知道,因為鋪頭在工廈樓上,宣傳變得更重要,但為了堅守盡量不加價的原則,我一直只選用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網上宣傳,還自己當模特兒,替貨品 影相放上網頁,一日爬高蹲下幾百次,血壓真的高了不少。除了公司網頁,我還在雅虎、Google兩個搜尋網站賣廣告,只要輸入「肥人 衫」,XSXXL.COM的網址就會出現在當眼處,每點擊就兩元。由於本港同行競爭小,所以XSXXL.COM一直排在頭位。為了拓展網上生意,我又投資 了萬五元建立POS(Point of Sale)系統,增加與門店實時同步的網購功能,範圍覆蓋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英國、澳洲等十五個國家和三十個城市。香港及澳門顧客買滿一千元就可免 費送貨。

此外,我又投資四千元購入EDM(Electronic Direct Mailing)系統,這種漁翁撒網式的電郵宣傳方法,也十分有效。因為肥人通常個性樂觀,易識朋友,所以我相信每個人身邊總會有肥人朋友,以前工作儲下 的一萬多個郵箱,都可以間接幫我介紹生意。另外我還會仔細儲存每個客人的消費記錄,了解他們需要,又推出會員制度留着每個客人,一年消費滿四千元便可享有 九五折,生日月份更可有九折,至今已經儲到七百多個會員。

不知不覺開業三年了,現在總算有些成績,相信成功在望了。

寫blog教做專業肥人

今時今日二○一○年十一月

這兩三個月開始,我們的盈利已達到四萬元,總算捱出頭了。看罷前三封信,我的心情實在有點激動。

自電視台的節目出街,XSXXL.COM的知名度隨即大增,持續兩三個月都不斷有新客來,生意額增加了三到四萬,一些客人得知我們的品牌後,所有衣服都幫襯我們,成為我們的熟客,成績很令人振奮。

五兄弟中我年紀最小,明明出世只有八磅,比哥哥有九磅還要輕,又不是食很多,長大卻越來越大件。小時候會介懷被人嘲笑肥仔,不過到了中學對這些無聊說話已左耳入右耳出了,出來工作後,我的開心果性格更加人見人愛。

從二十年前畢業的第一份酒店業工作,再到十年前在大陸投資地產搵「人仔」, 我覺得現在經營XSXXL.COM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可能是情意結吧,自小肥到大都好難買靚衫,更不要說有選擇,所以好希望有個地方可以俾肥人們盡情 地揀衫,現時為止服務過的肥朋友超過七百人,見到他們的笑容,我的第一個願望可以算是成功了。

現在我正努力地實現第二個願望,通過和另一個肥朋友開的Blog「肥天使與肥魔鬼」,教肥人襯衫、管理體重、應付肥人濕疹等,為有需要的肥人建立尊嚴和信心,提升自我形象,和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做一個「專業肥人」!

開業資料(2007年4月)

租金$0*

裝修$20,000

入貨$120,000

雜費$40,000

總投資$180,000

*哥哥借出辦公室一角

營業資料(2010年10月)

生意額$180,000

入貨$110,000

運費$15,000

宣傳$5,500

雜費$9,500^

盈利$40,000

^包括電子收費系統

一點意見

網上肥人時裝店Big Size Shop負責人

黎少彩(Ada)

2005年起經營網上肥人時裝店Big Size Shop,專賣女裝肥人衣服鞋襪,至今每月穩賺數萬元。

1 相比名牌肥人客更鍾意款式多,可考慮到九龍城或花園街專賣工廠貨的出口店,挑選款靚價平的大碼衫褲,提供更多選擇之餘,亦可覆蓋不同階層的肥人市場。只要著得靚,他們都捨得花錢,我試過八十元入貨,賣三百八十元都有人買。

2 網店不要經常做特價,因為習慣在網上購物的客人會「守株待兔」專等特價時段購物,令門市的客流減少。

3 超大碼衫(42吋以上)在香港的競爭小,以兩成利潤為目標太低,可將利潤提升一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04

太陽能搶料 塑膠袋也要漲了

2011-2-21  TCW




農曆新年才剛過,原油、小麥、玉米、黃豆、糖跟棉花一片漲聲,竟然連塑膠袋恐怕都要漲價跟缺貨了。

台灣區塑膠製品公會最近跟台塑、台聚等業者陳情,希望他們能夠手下留情,轉型別太快了;塑膠袋的主要原料低密度聚乙烯(LDPE)不只是價格漲太兇,還沒辦法進口替代,台灣就快要缺料了。

是誰在跟塑膠袋業者搶原料?竟然是太陽能業者。

原來塑膠袋原料竟然可以變成太陽能封裝材料,且價格翻了一番,石化業者說,一樣都是用乙烯,生產成本還一樣,但每噸售價差了快兩千美元,誰還去生產塑膠袋原料。

台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謝勝海說,現在LDPE是台灣內銷價比外銷價高。也就是說,想買台灣自己生產的,要花更高的價格,但石化業者卻用低價再出口,擺明了就是不給國內客戶原料。

全台剩一條上游生產線

台灣不是亞洲主要石化產品生產基地嗎?怎麼會缺料?原來連LDPE龍頭老大台塑都不生產了,台塑發言人林勝冠表示,每噸LDPE才一千六百多美元,每噸聚 乙烯乳膠(EVA,做超輕鞋材)賣二千六百多美元,太陽能級EVA更超過三千美元,成本一樣,誰還去做LDPE?所以,台塑根本就不生產了。接著是台聚, 全改成太陽能封裝材料了。

再來是亞聚,本來有三條生產線,一條已經轉型,今年起第二條LDPE生產線也要改生產EVA了。也就是說,台灣只剩下最後一條了。

至於寧可低價出口,不願意賣自己市場,台灣區塑膠原料公會總幹事王慶華提出解釋,國外客戶通常都採取長期合約大量採購,不能夠隨便違約的。至於,台塑這些業者都不生產了,王慶華說,不能鼓勵業者不升級吧。

問題又來了,光靠進口其實行不通,LDPE跟聚氯乙烯(PVC)比較,相對沒有毒性,所以食材包裝用的塑膠袋或包裝材,才會以LDPE為主。但也因要接觸食材,所以需要認證許可,謝勝海說,沒辦法馬上進口替代,因為認證需要時間。

油糧又告急,什麼都缺,塑膠袋業者恐怕想都沒想過,竟然有一天會缺到連太陽能都要跟他們搶原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4

美國也要「鐵公基」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20&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公共設施嚴重落後、財政狀況困窘,迫使美國探尋「公私合營」道路,主權財富基金投資之門或將敞開

財新《新世紀》 特派華盛頓記者 章濤

 

  首都華盛頓的地鐵自動扶梯常常一半運行一半檢修,運行正常的也不斷發出吱吱的摩擦聲;走到超市深處,美國第二大電信公司AT&T的訊號 經常變得無影無蹤。

  如此感受絕非財新《新世紀》記者個人獨有。去年11月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裡德曼在一篇文章中假借中國人之口將美國的基礎設施之陋描繪得 異常生動:中國大使最近乘坐了美國的高速列車從華盛頓前往紐約,足足坐了三小時,而他們的子彈列車從北京到天津要30分鐘。大使在路上拿出手機給大使館打 電話,1個小時內他掉線了12次。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已经超过了当初设计时的预期,这进一步加剧了老化。Chris Hondros/Getty
            Images/CFP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現有基礎設施的使用率已經超過了當初設計時的預 期,這進一步加劇了老化。Chris Hondros/Getty Images/CFP


  「當有人從中國給我們打電話過來,聲音聽上去就像他在隔壁;而當隔壁真有人給我們打電話時,他聽上去像從中國打過來的。」弗裡德曼說。

  美國民用工程師協會前主席摩根(David Mongan)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目前美國四分之一的橋樑被判斷為存在結構性缺陷,並且橋樑設計壽命一般為50年,而目前美國橋樑的平均年齡已達 43年。另外,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現有基礎設施的使用率已經超過了當初設計時的預期,這進一步加劇了老化。

  「我們的基礎設施過去是最好的,但現在已經落後,韓國有比我們更快的互聯網,歐洲以及俄羅斯在公路和鐵路上的投資超過了我們,中國正在修建高鐵 和新機場。而我們自己的工程師給我們基礎設施的評分是D。」奧巴馬也在國情咨文中說道。發展本國基礎設施,在這次講話中被列為美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現狀堪憂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2月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的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從交通設施到水處理系統的質量正處在相對下降的狀 態,整體質量居於全球第23位,而在2008年時還處在第9。「基礎設施正在威脅美國的競爭力。」報告說。

  造成這一原因的,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上的投資一直不足。據布魯金斯學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上世紀50年代至70 年代,對這些領域的投資在美國GDP中只佔不到3%,進入80年代後比例進一步下降到2%。在此期間,日本的這一比例為6%,韓國為5%,澳大利亞為4%。

  布魯金斯學會政府研究主管韋斯特(Darrel West)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美國政府部門在預算結構上存在缺陷,很多部門沒有發展基礎設施的預算,如果想投資建設高速公路、橋樑等,就必須挪用 其他運行費用。

  「很多官員都不會考慮得太長遠,制定政策時基本是按每個預算年份為單位思考。而且美國的州政府官員或聯邦政府官員任期多為兩年或四年,他們不會 太關心10年或者20年的長期規劃。」韋斯特說。

  由於在財政充裕時期忽略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美國基礎設施老化的現象日趨嚴重。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的「D分」是根據美國民用工程師協會 2009年的一份評估報告,該報告顯示美國的飲用水設施、大壩、航空運輸、公路等基礎設施的評分為D-,其中飲用水設施問題突出,大量設施已經接近設計的 使用壽命,單是更新已有設施的資金缺口每年就達110億美元。

  從現在的財政能力來看,美國聯邦政府2011年的預算赤字估計高達1.5萬億美元,公共債務2000年至2007年間增長了50%,2010年 末時累計達到13.5萬億美元,利息支出達到4140億美元。美國各州的財政也陷入惡化,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從2000年開始以8.1%的年複合增 長上升,目前已接近2.5萬億美元。

  美國的主要基礎設施建設由聯邦政府承擔大部分支出,州政府也需要承擔剩餘部分。比如在佛羅里達修建高速鐵路預算為26億美元,其中24億美元擬 由聯邦政府提供,剩餘缺口則由州政府填補。而地方性的一些基礎設施則主要由州或地方政府自行籌資和建設,對地方資金要求更大。

  但由於州政府財政狀況惡化,過去作為基礎設施資金主要來源的市政債券市場變得日漸緊縮,投資者擔心州政府解決財政赤字的能力從該市場抽走了資 金;將來,隨著聯邦政府可能停止減免市政債券的稅收優惠,這一情況還有加速的趨勢。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從去年11月10日到今年1月中旬,市政債券市 場規模已萎縮5.3%,共有227億美元流出。

  韋斯特介紹,2009年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了發展高速鐵路的80億美元專項撥款,聯邦政府計劃先在一些特定地區修建以作為範例。但一些州面對財 政困境,加上政治考慮,採取抵制立場。比如,佛羅里達新任州長斯科特(Rick Scott)上月拒絕了修建高鐵的計劃,他是繼俄亥俄、威斯康星和新澤西州之後第四位反對高鐵項目的共和黨州長。

「公私合營」之路

  民主黨重量級參議員克里和共和黨參議員哈金森(Kay Hutchison)3月16日聯合提出議案,擬建立「基礎設施銀行」,即由聯邦政府出資100億美元建立一個獨立機構,該機構通過提供貸款或貸款擔保以 槓桿撬動6000億美元私人資本投入新建、維護或升級基礎設施。按照設計,該機構參與的任何基建項目都必須能產生收入,且來自該機構的投資不會超過成本的 一半,以此吸引私人資本進入。

  如果該議案通過,除了對美國私人資本打開投資基礎設施的大門外,對類似於中投公司這樣的外國主權基金也同樣如此。中投資產配置與戰略研究部主管 周元在去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建議奧巴馬政府在今後五年投資1萬億美元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此後又在紐約敦促美國政府建立一個公共-私人合作的機 制以投資基礎設施,並稱中投在風險和回報合適時有興趣投資美國基礎設施。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名為《外國資本和全球公共投資者的角色》的研究報告,基礎設施收益低,但能提供非常穩定的長期收入,且新的競爭者難以進入。從 資金需求角度來看,全面改善美國基建所需的資本大大超過美國國內私有機構投資者的能力;相較之下,主權基金偏好於可提供穩定、可預測且有政府支持的投資對 象。

  「如果美國真心希望改善基礎設施現狀,它就應該對可能的外國資本保持開放態度。」報告作者韋斯特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不過,韋斯特也承認,美國對國家安全的顧慮和對外國資本控制美國重要經濟資源的擔心是一個主要障礙,需要設計合適的機制以打消顧慮。目前對涉及 國家安全的投資項目都需經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批,今年華為收購3Leaf公司失敗就是因為未獲批准。

  對此韋斯特表示「基礎設施銀行」或一些專門投資基金可作為外國主權基金的投資渠道,發揮資金池的作用,以此使投資方與管理權相分離,主權基金投 資者以有限合夥人的身份存在,只能從投資中獲取收益而不具有決策權。

  「比如中國投資美國的電網建設,可以通過投資機構。該機構發揮資金池的作用,中國的主權基金可以往裡面投,但池子裡同時還有其他主權基金,也有 美國國內投資者,以此消除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上述報告的作者之一,高盛合夥人金博爾(Richard Kimball)說。

  目前「基礎設施銀行」並未確定最終形式,也未提出是否會直接對主權基金開放。按照克里等議員的構思,該機構不會發行股票,但關於它的資金來源仍 處在爭議之中。眾議院交通和基礎設施委員會主席米卡(John Mica)稱希望看到「更多的私人投資」躋身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9

好的壞的也要學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12.html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上都渴望學到好的東西,例如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除了可以借鑑別人的成功外,最重要的是自己不需要再花時間去探索去嘗試,撿現成的便宜。不過,最佳實務未必適合所有企業,就算是同一 個行業,所用的方法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切忌硬將最佳實務照抄來用。

另外,有人說自己的公司亂七八糟沒甚麼好東西學,其實不然。學習別人的失敗也得重要,因為透過學習失敗,我們可以免除自己重蹈別人的覆轍,有時比學習別人的成功更為重要。

曾閱讀過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內提及過周培公要做一名「善敗」將軍(不知道只是小說情節還是真有其事)。意思就是要從失敗中學習。其實只要虛心一點,把眼界放開一點,甚麼都是學習對象。好的壞的也去學(當然壞事不要去做),兼收並蓄,這就是我的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7

黎智英大虧十七億 也要拿下壹電視新聞台執照 壹傳媒 再掀台灣電視產業新風暴

2011-8-1  TWM




最晚年底前,打開電視,就可看到黎智英製作的節目。繼十年前壹傳媒引發的台灣平面媒體革命之後,一場台灣電視史上最大的顛覆與風暴,恐怕也將來臨。

撰文‧劉俞青

今 年六月,香港壹傳媒(○二八二;HK)去年度財報一公布,因為大舉投資台灣壹電視,導致去年由盈轉虧,全年度小虧二千萬港幣,當時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就宣 布,不僅今年不發股利,同時,由於壹傳媒還會持續擴大對壹電視的投資,未來幾年,很可能也不會發股利。黎智英這席發言,等於正式對外宣告,無論還要投注多 少成本,他對這張台灣電視執照,是要定了!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日,黎智英赴國家通訊委員會(NCC)親自報告,企盼四年之久的新聞台執照,終於到手;算算從壹電視成立到拿下執照,黎智英狠虧超過十七億元,才取得這張「鑲金框銀」的執照,這可能是台灣電視史上最貴的一張。

黎智英的拚勁,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國內長期研習新媒體時代的博理基金會架構長賴麒宇直言:「我想不出他(指黎智英的壹電視)有什麼理由不會成功!」

提高戲劇製作費

自認新聞台才可快速有成績繼二○○一年台灣《壹週刊》創刊、○三年《蘋果日報》也跟著來台,如今,壹傳媒登台整整十年之後,這位台灣沒有人不認識的「狗仔大亨」,終於正式宣告:壹電視要來了!

黎 智英想從平面媒體跨行做電視,已經很久了,他在壹傳媒的年報上,「主席報告」一欄親筆寫下,「我們現在將目光轉向台灣的電視產業。寶島電視產業的情況,與 壹傳媒登陸當地前的印刷(即平面)媒體產業相似。明顯地,當地的電視產業素質欠佳、技術落後、缺乏優質頻道提供觀眾挑選。換言之,時機已到,壹傳媒繼改革 報章及雜誌行業的生態後,現要一舉革新電視產業……。」黎智英的主席報告絕非僅止於報告,事實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今周刊》專訪黎智英時,他首度對外大 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當時開出的理想、擘畫,都一一實現,包括從去年底開始大送機上盒、他的電影台播的影片要比HBO頻道更快更新,而且壹電視不怕別人抄 襲,黎智英打開壹電視大門,歡迎參觀,一組三百多人的動畫團隊,品質絕對不輸好萊塢電影製作,其中光是一個用三千顆LED燈描繪真人臉部動態的設備,要價 七十五萬美元,他甚至揚言要把戲劇節目每集製作費提高到新台幣五百萬元(目前台灣高成本的偶像劇,一集不超過三百萬元)。

事實證明,他已經在做了,目前還在線上播出的「拜金女王」,每集製作成本新台幣四百六十萬元,但這些,都還不是黎智英最想要的,他說:「新聞台才是最快會交出成績單的頻道。」如今,千呼萬喚,新聞台頻道終於到手,外界都等著看,肥佬黎要如何出手。

搶時間也要搶位置

未登場 枱下交易已熱呼呼台灣電視產業生態特殊,有線電視長期被系統商連手把持的惡質產業環境,就像一條馬其諾防線,整個電視產業因此停滯多年,一動也不動。如今,黎智英來了,他要來突破這道固若金湯的防線,能不能做到?

截 至目前為止,壹電視已經送出四十萬個機上盒,根據壹傳媒表示,平均開機率大約三成,換言之,如今壹電視的新聞台已經在全台約十二萬個家庭播放。接下來,拿 到執照之後,很快地,根據壹傳媒內部評估,最快在八月底、九月初,壹電視就可以登上中華電信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按照目前MOD約裝設八十幾萬台,開機率二五%計算,約有二十萬個家庭可以收看,這個收視人口換算下來,大 約有○.一的收視。

但肥佬黎的算盤當然不僅於此,畢竟登上有線電視系統,讓民眾打開電視就可以收看,才是壹電視眼前最重要的事。

壹 電視總經理王子云直言,「接下來這個禮拜(指七月下旬),有好幾場硬仗要打。」目前已經有幾家系統商主動上門來探詢合作意願,而和凱擘、中嘉等大型系統商 的談判,也將在近期內登場,壹傳媒的談判有兩大方向「是要搶時間,還是搶好位置?」王子云的答案是:「兩者都要。」所謂搶時間,是指不管頻道位置,能上就 先上,目前有線電視新聞台的區段是從五十台到五十八台,但壹傳媒一時半刻要介入的難度恐怕相當高,因此眼前即使是後面七、八十台的冷門位置,在搶時效的前 提下,無論是購買或租用頻道的方式,能上就先上了。

但明年一月,國內所有頻道將有一次換約潮,屆時壹傳媒無論如何,要卡進這個「黃金區段」,要怎麼卡位?要付出多少代價?誰會被擠出去?將高度考驗各系統商如何看待壹電視帶進的收視率價值。

「放 心,系統商不會對壹電視築起馬其諾防線。」一位系統商大老斬釘截鐵地說。在「利」字當前下,儘管壹電視絕對是所有頻道商可敬可畏的對手,但只要壹電視能夠 帶進亮眼的收視率,「誰會和銀子過不去?」壹電視重金製作的「拜金女王」,已經賣到其他頻道上映,而目前許多三立電視台的節目,也都已經賣給壹電視播出。 此外,中天、緯來都已經和壹電視有業務往來,壹電視還沒正式熱身登場,但枱面下的交易已經熱呼呼。

預計今年年底前,打開電視,觀眾就會看到黎智英精心製作的新聞台、電影台。肥佬黎的媒體就要直接從平面,躍上電視頻道,更直接走進每個台灣人家庭,這一次,黎智英會怎樣顛覆台灣電視產業,值得觀察。

壹 傳媒登台10年,從平面轉戰電視2001年 台灣《壹週刊》創刊2003年 台灣《蘋果日報》創報2007年7月 壹電視成立2009年 壹電視正式向NCC申請成立綜合台、娛樂台、電影台、體育台2010年3月 NCC發給電影台、體育台執照2010年7月 壹電視新聞台網路開播2010年12月 機上盒開播2011年7月 NCC發給新聞台執照

製表: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4

人才招募 也要包裝「賣」點

2011-11-14  TCW



Q:長期和學校實施建教合作,面 臨的問題是,學生實習的第一選擇都是大飯店,不想到小餐廳實習,導致實習效果不佳,也留不住人才。請問,小型餐飲店家如何得到建教生的青睞?(御杉根鍋物 林店長問)

A:從供需角度看,人力資源形同一般商品,皆依循市場法則進行交易,不一樣的地方則在於,雇主和應徵者同時都具備了「買」家和「賣」方的雙重角色,做為賣 方時,要提高成交機率,就要有良好的行銷策略。

假設,去應徵工作,你一定會思考自己的「賣」點是什麼,據此形成自我行銷策略,例如在履歷表上,列出豐富的學經歷或抗壓等特質,好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增加 錄取機會;但同時,因為要找的是有發展前途的好公司,你也正在用「買」家角度,選擇投遞履歷對象。

如果,你是正在進行人才招募的雇主,除要考慮該「買」怎樣特質的員工,為吸引優秀的求職者上門,也得用行銷角度思考,清楚定位這家店,在人力市場上的 「賣」點又是什麼?

把商品行銷的理念和手法放進人力招募,看待如何得到建教合作生青睞的問題,就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到底是產品定位不對(鎖定高或低年級的建教生)、行 銷手法不好(提供給建教生的學習特色為何),還是通路不對(選擇哪家學校合作),提出因應對策。

舉例來說,不同年級建教生學習需求不一。大專或技術學院一、二年級的建教生,實習主要目的是確認自己興趣所在,做為高年級選課時的方向,若對櫃台前的顧客 服務、商品銷售有熱情,日後可選修行銷學和消費心理學;若是對廚房動線設計和生產效率感興趣,則可進一步選修作業流程、營運管理等學分。至於三、四年級的 建教生,實習目的是培養畢業後,進入職場所需的就業能力,團隊合作、溝通領導等人際技巧,才是學習重點。

也就是說,想被建教生「買」家挑上,得先搞懂他們的購買動機,再自我包裝「賣」點。小餐廳能提供的,是全面實務經營,從櫃台接待、廚房作業到物料供應等都 可完整學習,這是在強調分工的五星級飯店,未必學得到的。

擬定人力招募行銷策略,進行目的性溝通,不但有助解決雇主人力需求,建教生也能清楚學習目標,成就雙贏。

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2

蔡東豪也要剪帶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21.html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11/2_23.html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11/3.html

 
蔡東豪在最後一次毅行者要剪帶,中途退出,我覺得真是充滿象徵意味。

這一年來,這麼多「王道」投資者要落馬,多次著書立述的蔡東豪以這種方式告別,真是充滿黑色幽默和諷刺。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1)
也許蔡先生算是半個傳媒人,香港媒體不好意思“唱”他,所以還沒有文章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義。

蔡先生是財經界人士,卻出版過一本“毅行者”的書,自許為最值得驕傲的書,他有一個名為“毅行出哲學”的博客,並在多份報章有專欄。幾乎每一次毅行者訓練,他都可以發表一篇文章,提煉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他的“精B”隊,一直向“超級毅行者”衝刺,每次都要追求打破記錄。

你看出了有什麼問題嗎?

毅行者是一項艱難無比的運動,對於參加者來說,在安全的前提下,第一位是順利完成,第二位才是挑戰自己,至於能否從中悟道,那已經是額外的東西了。

然而,在“精B”的訓練中,他們一直狂谷,以打破記錄為己任,冒上不必要的風險;而一旦發現無法打破記錄,就乾脆放棄,退出。

在 蔡東豪的博客中,有對剪帶事件的交代:在西灣山時,狀態已經不佳,但全隊策略還是在趕路,務求按挑戰記錄的時間表來設定行程。難道“精B”沒有Plan B嗎?沒有設想過一個,在不利狀態下,速度較低的策略?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作風,簡直連初級的毅行者還不如,何況“超級”乎?

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和蔡先生推許的毅行精神完全抵觸。

在我看來,這不是王道,而是魔道。中了心魔。

(2)
是的,蔡東豪曾經寫過“金錢之王”系列,訪問多位明星基金,探索所謂的“投資王道”。

而這些所謂的“王者”,在近年的市況中,卻紛紛落馬,背後的道理,如出一轍,都是走上了魔道,走火入魔而不能自拔。

作為一名投資經理,首要的任務就是為客戶賺錢。然而,由於身上的光環已經太久了,這些“王者”早已不甘於此,而是要揚名立萬,追求新高。而這些號沖“王者”的對沖基金經理,在這個階段,想的只是如何發揮“王道”,而一些基本的理念和責任都棄之不顧。

當然,對沖基金的獎勵機制也設定了投資經理只能去冒風險,只看upside不看downside,否則無利可圖。而當出現挫折時,只有放棄,從頭來過。重新計算獎金。

這和“精B”中途見衝擊記錄無望,就放棄,背後的心理何其一致。

所以說,連蔡東豪“也”要剪帶,真是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1)

今年的毅行者海報畫面﹐是一只三男一女編號為“8”的隊伍﹐在第八段飛鵝山那裡﹐三個隊友攙扶着一位受傷的隊友﹐烈日下艱難前行。

有時候在地鐵經過的時候﹐我會停下來看這張海報﹐並有着一絲些微的感動。

“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到底”,是毅行者活動中最為令人珍惜的部份﹐那些在飛鵝山﹐雞公山﹐西灣山﹐尖山﹐針山﹐馬鞍山苦苦掙扎的芸芸毅行者們﹐就是靠這樣的信念才能支撑下去。

我在想﹐為什麼蔡東豪先生不能堅持下去呢﹖為什麼他不能﹐哪怕是由隊友扶着﹐抬着﹐也要走完全程呢﹖

噢﹐這不行的。就算是連我這樣經常看蔡先生毅行文章的粉絲﹐也不能接受這樣的畫面﹐讓人攙扶着走過終點﹐會讓他塑造出來的英明神武的超級毅行者形象毀之一旦。這是不可接受的。

對﹐這就是盛名。也就是魔障。

蔡東豪不是普通的毅行者。這些年來﹐他出書﹐寫了無數毅行者文章﹐把所謂的毅行者文化用于公司管理﹐到處總結他的毅行者哲學﹐儼然成為毅行者的代言人。而到了最後一次﹐卻輕易就把毅行者最核心的精神放棄﹐簡直有一種拆招牌的感覺。

(2)

按照蔡東豪博客的記載﹐他是在第二段的西灣山出事﹐感到不適﹐然後堅持走完了第四段才放棄。

在西灣山出事﹐幾乎是每個毅行者隊伍都會遇到的場面﹐十個中途退出的毅行者﹐九個都是從那裡開始出問題的。由於地理和時間因素﹐那裡是最為高危的地方﹐而蔡東豪的“精B”成員﹐都是舊經沙場的老將﹐不應該犯這種低級錯誤。

如果是普通的毅行者隊伍﹐遇到這種情況﹐無非是兩種選擇﹕第一﹐在西灣山上大休息﹐徹底回複狀態﹔或第二﹐在走完第四段時﹐再大休息﹐甚至睡一覺﹐找人按摩﹐實在不行﹐隊友還可以扶着走路。

以“精B”的實力﹐如果是前者﹐意味着完成時間大概為20小時﹐如果是後者﹐大概是30小時。

這怎麼行﹖蔡東豪每次在報紙的文章﹐都是以12小時為目標﹐如果最後30小時才能完成﹐豈不成為笑話﹖這和普通毅行者又有什麼差別﹖

反而﹐如果以身體原因中途退出﹐可以有更添一分悲壯﹐可以有更多推卸的理由。人們也不好意思去質疑﹐超級毅行者的傳奇可以保留。任何一個明星﹐人們可以接受墜落﹐而不能接受淪落。可以接受一個因身體原因退出的蔡東豪﹐而不能接受一個要走30小時的蔡東豪。

這就是中了魔障。當完全以外界的感觀來行事﹐而忘記了自己行為本身的目的和意義的時候。

(3)

我不禁想起﹐在金融界﹐那些明星級的分析員和投資經理﹐在面對一些明顯的市場繆誤﹐例如當年美國的次按時﹐不敢做出自己的判斷。

他們的行事﹐無非是為了“符合市場預期”而已﹐如果錯了﹐是和市場一起錯﹐和大眾一起錯﹐可以有更多推卸的空間和理由。但如果是按自己的判斷行事﹐所冒的風險更大。

那些越是自我神化的人﹐越是不敢冒這樣的風險﹐越是害怕自己的行事﹐偏離了市場的預期﹐從而越來越不敢相信常識。


從這個角度來說﹐蔡東豪剪帶的行為﹐儘管背離了毅行者的基本原則﹐卻是符合市場預期的行為。所有的傳奇人物﹐神話人物﹐明星﹐到頭來的行事選擇﹐也都逃不過從眾從俗的關口﹐因為他們說到底﹐其實也是凡人。

如果說毅行出哲學﹐恐怕這也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