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付費閱讀,我們問了俞敏洪、暴走和新世相等生產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36.shtml

關於付費閱讀,我們問了俞敏洪、暴走和新世相等生產者
洪泰幫 洪泰幫

關於付費閱讀,我們問了俞敏洪、暴走和新世相等生產者

俞敏洪、暴走任劍、新世紀張偉、虎嗅李岷、新榜徐達內、遲宇宙、阿禪談微信付費閱讀。

本文系作者洪泰幫對i黑馬投稿。

2月14日晚上,內容付費的火上又澆了一勺熱油。

這意味著內容創造者的真正春天到來了嗎?記者第一時間問了7位內容生產者,他們分別是“冉冉升起的自媒體新星”俞敏洪、暴走漫畫創始人任劍、新世相創始人張偉、新榜創始人徐達內、虎嗅網創始人李岷、《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知名微信評論者阿禪。

來,聽聽身在洪流中的他們是怎麽看的。

俞敏洪

674257355542098329

他是誰:新東方董事長、洪泰基金創始合夥人

他做了什麽:16年前他把英語教育做到線上收費,16年後在新東方和洪泰基金本職工作之外,於2017年起每日更新《老俞閑話》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付費閱讀是一個發展趨勢。在未來,最重要的是內容產出,內容的獨特性構成了付費的最重要理由。微信做付費閱讀,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我會去嘗試,但付費的內容必須是剛需的。比如說英語的詞匯教學,我想這種內容付費大家是樂於接受的。像我的人生暢談和《老俞閑話》這些內容,我很願意做成免費閱讀。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我覺得影響力和付費是成正比的,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大家更加願意去追尋,他能夠提供實質性的且大家欣賞的內容,大家就會有付費意願。即使不是很剛需,甚至是在思想層面上或者知識層面上的內容,比如說吳曉波,還有最近我北大的師弟孫陶然做的《創業三十六條軍規》,都是收費的,而且人也非常多。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我覺得要做內容付費最重要的問題是,你的內容確實值得用戶花這筆錢而不是做一個噱頭。公眾最大的誤解是,覺得什麽東西都可以在網上免費得到,但是實際上,免費的、大眾傳播的東西並不具備獨特性。而一旦內容付費了,內容提供者會做更加認真的研究和準備,也是公眾能夠有的最大收獲。

用戶付費與廣告和賣東西相比,帶給你的不同體驗是什麽?

最重要的是帶來了用戶的延續性。比如說當你在上面講了一門課,而這門課值幾百塊錢的話,你的用戶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想把這門課聽好學好,這比免費提供效果要好得多。我一直認為寧可少一些人,但是多一些認真的人在聽。而不是有很多很多的用戶,但認真的人不多。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2016年可以說是內容付費的元年,在此之前,內容付費這種事情非常少,而在2016年,事實已經證明內容付費成立的,而且帶來了學習上和分享上的嚴肅性。當然這並不貶低免費內容的提供者,我覺得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在中國內容付費最終不會做不起來,它只能是說最終做得大還是做得小而已。因為內容付費背後的基礎是理性,理性的東西不可能大躍進式的發展。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東方英語在線課程16年前就已經開始收費了,一直到今天,客戶依然在購買,這就表明內容付費實際上是成立的。

任劍

165624848481035684

他是誰:暴走漫畫 創始人、CEO

他做了什麽:打造了可能是唯一穿透80、90、00的暴走風格漫畫,其表情包和視頻產品覆蓋中國上億年輕人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我不會嘗試付費閱讀這件事。暴走漫畫的核心是內容免費分享,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和分享它。暴走的價值在於打造一個大型IP,我們的商業模式核心是IP延伸。

我註意到App store付費產品排行中,做得最好的知識付費產品也要排名在100名左右,加上Appstore的三成的分成,我不知道要做多大規模才有真正的價值。總覺得圖文類的付費閱讀有點勁兒不夠。 

我會為電影買票,付電視費,網絡視頻我會買會員,這些都是我是netfix狗,我覺得Wikipedia也是一個好東西。但在知識付費方面,目前的免費渠道已經可以得到滿足。

張偉

216246184021193047

他是誰:新世相創始人

他做了什麽:他被稱為中國文藝教主,把一個講文藝、生活與品位的公號做成動輒10萬+,且以一系列如《逃離北上廣》策劃融合商業與生活方式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目前不清楚微信如何付費。我猜想,它有可能會從根本上把現在的“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校準為“內容付費”。現在大家討論內容付費,基本上是“知識付費”,是其中比較窄、想象力有限制的一個部分,但微信的基礎是廣眾的,它承載的內容也是廣義的。

可以預見,會出現一些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內容售賣現象。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看追求什麽。其實市面上有兩種內容,一種是為廣眾提供的內容,它追求的是影響力;一種是為垂直人群提供的內容,它追求的是深度和粘性;這兩種內容形式指向的商業目標是不同的。前一種是流量和品牌的生意,後一種是社群的生意。後一種內容應該是付費的。前一種內容更應該追求影響力。

你做的內容付費嘗試,得到的最大教訓是什麽?

有一個永恒的教訓:不知道該不該做的時候,去做;不知道怎麽做的時候,去做。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很多人認為是“名人變現”。其實不是這樣,這樣的內容付費不會持久,很快會被整體上祛魅。

用戶付費與廣告和賣東西相比,帶給你的不同體驗是什麽?

邏輯鏈條更簡單,真正在內容這個行業實現了產品和商業化的一致性。過去,內容的產品本身不是商品,現在,產品本身就是商品了。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概念產生的一年。這個現象之前就存在,但沒有被大範圍討論和確定下來。雖然這個概念肯定會在以後的發展中變得面目全非,但2016年是明確起點。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內容付費做不起來的話,不會是中國的原因。做起來的標誌是它變成一個市場巨大的商業領域,比如年交易額1000億以上。那麽它做不起來的原因可能是,免費內容足夠多和足夠好,導致付費內容的消費體量很小——事實上,因為付費內容的商業價值並沒有得到完全驗證,很多內容生產者仍然會選擇提供免費優質內容來獲取用戶和影響力,這會嚴重限制“內容付費”這個商業模式的發展空間。

李岷

694372311842893852

她是誰:虎嗅網 創始人 CEO

她做了什麽:創立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媒體之一的虎嗅,商業報道風格以犀利和視角獨特著稱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微信付費閱讀是一件好事,我可能會嘗試。虎嗅已經在去年底嘗試會員制,在我們的APP和網站上都有推廣,基本上就是1288/年。但我們本質上不僅內容付費閱讀,它是一個針對性的產品,包括了線下活動、線上社群和精心制作的創業案例研究。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我覺得付費的前提,不是傳統意義上我們寫了幾篇好文章,然後就收費,那不是必需品。要有持續生產,而且你生產的應該是必需品,要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不然即使第一年獲得用戶,第二年也會有很大流失。

從這點上說,我們一直很聚焦在產品的打磨上,這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活,不是一個內容團隊分兩個人出來編輯一下就行的,要有專門團隊全心投入去做。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並不矛盾,我們大部分內容還是會免費,獲得足夠多的閱讀量;極少內容會嘗試收費,本質上不僅是內容付費,更多是為社群付費。

徐達內

575609284346120017

他是誰:新榜創始人,看榜科技CEO,前東方早報副總編

他做什麽:FT中文網專欄《媒體札記》作者,其獨具開創性的政經評論也為他贏得亞洲新聞獎(SOPA)。創業項目涉及多個領域,從設計、媒體到數據挖掘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動力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可能會做極小比例的嘗試。但相對付費閱讀,基於新榜自身的內容,可能付費社群更有意思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覺得這是新鮮事物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重新觸發之年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依次:黃賭毒、急功近利、版權

遲宇宙

549960811028261353

他是誰:知名商業作家,《商業人物》創始人

他做了什麽:遲宇宙曾創造“遲三篇”神話,接連三篇發表在商業人物上的寫王石的文章突破了10萬+

微信付費閱讀對內容付費來說意味著什麽?

更大的空間與可能性,以及優質內容的變現通道。

你會在微信上嘗試把自己的內容付費閱讀嗎?

會。

怎麽平衡影響力與付費?

基礎內容免費,部分優質內容付費。

你做的內容付費嘗試,得到的最大教訓是什麽?

生產能力,以及產品定位。

關於內容付費,你覺得公眾的最大誤解是什麽?

為情懷買單。

用戶付費與廣告和賣東西相比,帶給你的不同體驗是什麽?

成就感。壓力。

什麽樣內容高估了付費的意願?

孤芳自賞,既不有趣也不有用。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談不上元年,試驗年。

如果內容付費最終做不起來,你覺得在中國會是什麽原因?

這屆作者不行。

阿禪   

450840735839585600

他是誰:有可能學院CEO,極客公園前CEO

他做了什麽曾獲搜狐 IT 新聞獎、德國之聲2009最佳中文博客。2016年春晚當天,只有9000多公眾號關註者的他,寫了一篇《為什麽說支付寶腦子進了屎》當天閱讀量超過300萬。

(阿禪最近在參與微信付費內測,不方便回複太多

如何評價2016在內容付費歷史上扮演的角色?

個人IP有這個需求,微信不能讓他們流失到其他平臺。

這事必須做,而且會加速內容創業。

付費閱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65

新世相咪蒙可以複制嗎?內容公司的護城河是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71.shtml

新世相咪蒙可以複制嗎?內容公司的護城河是啥?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新世相咪蒙可以複制嗎?內容公司的護城河是啥?

內容產業的護城河就是人,就好像一個爆款餐廳的總廚。

本文由峰瑞資本(微信ID:freesvc)授權i黑馬發布。

本文由 FreeS Workshop 之 「 內容創業閉門論壇 」上的分享整理而成,感謝四位分享嘉賓:新世相創始人張偉、《李翔商業內參》出品人李翔、珠璣信息 CEO 左誌堅、上海與聞文化傳媒創始人張雪松,以及主持人李豐。

以下為文章要點:

李翔:內容公司如果沒有護城河,難道就是一個不斷抖機靈去制造下一個爆款或者受歡迎產品的過程嗎?

左誌堅:內容產業的護城河就是人,就好像一個爆款餐廳的總廚。內容生產者的價值原來是被高度低估的,現在正進入一個合理定價的過程。

李豐:原則上所有的服務行業幾乎只有一個護城河,就是品牌的美譽度。因為服務全部是通過人來傳遞,非常不好標準化,難以管理,本質上它是調動主觀能動性的事情。

張偉:內容創業這個行業是無路狂奔,肯定沒有現成的路,所以大家認準一件事情,各走各的路就好了。站在這個階段看將來,沒有辦法讓我確定是不是對,只有信或者是不信。

張雪松:我覺得 UGC 是一個偽命題。UGC 更多是興趣娛樂參與型,PGC 有明確的利益導向,看似非標,其實是標準化的生產。比如知乎之前的生產者已經開始往 PGC 靠攏了。且市面上主要的互聯網內容平臺,主要的商業模式都是 PGC。

以下為嘉賓觀點詳文:

李翔:我畢業以後開始做媒體,接連做過報紙、雜誌、商業雜誌、時尚雜誌,去年我們做李翔商業內參,是抱著實驗的想法,想看一下除了以往的商業模式以外,內容有沒有一種新的可能性。

焦慮太多了,我想來想去覺得內容公司沒有護城河是最大的焦慮。如果沒有護城河的話,內容公司難道就是一個不斷抖機靈去制造下一個爆款或者受歡迎產品的過程嗎?

左誌堅:內容產業的護城河就是人,就好像一個爆款餐廳的總廚。我能理解李翔為什麽有這個焦慮,因為原來我們離這個行業太近了,到市場上面會發現,現在有寫作能力,能寫點像樣東西的人太少了。

李豐:原因是什麽?

左誌堅:好多都轉行不生產內容了,整個內容行業經歷了災後重建的過程。

李豐:生產內容能力這件事情,在一個有護城河有辨識度的前提下,內容生產者的思考能力和文字能力大約各占多少?

左誌堅:邏輯能力是最重要的,邏輯能力占 95%。

李豐:你覺得有邏輯能力的人是大家更容易找不到的?

左誌堅:因為邏輯能力特別強的人,在市場上其實是有更高定價的。

李豐:回到另外一個問題,你認為原來內容創作專業技能持有者在定價中是不合理的?

左誌堅:因為他們是國有企業的一部分,是價值窪地,所以說這些人出來後,投資他們的話肯定是很值得的,因為原來就處於一個價值被高度低估的情況。

李豐:假定這些人被低估了,你覺得這一輪創業能不能讓他們被合理地定價?

左誌堅:現在是一個合理定價的過程,我覺得這輪對內容人才的投資是制度套利,人才從體制內進入市場,回歸到市場正常的價格。

李豐:張偉對這個問題有什麽見解?

張偉:我個人理解內容行業的護城河,是社會分工導致的內容行業對別的行業的滲透,其實提高了行業的存活率。因為以前內容行業的幾項基礎性工作,比如編輯、文案策劃,對應的行業比較少。但現在像編輯這種與內容強關聯類型的分工,已經全行業化了。一個行業首先是人的行業,如果說這些分工對別的行業的滲透率增加,使之成為一個社會的基礎性行業,這個才是一個行業存活最大的護城河,因為最後讓你活下來的一定是人。

李豐:想問李翔,本質上你賣給用戶的更多的是內容還是服務?

李翔:是結合在一起的。

李豐:與以前的媒體相比,你現在在變現的過程中,用戶買你的服務占多大比例?

李翔:應該蠻大的。相對於市面上已有的模式,我們的用戶肯定是買服務占絕大多數。

李豐:我也覺得是這樣。這個是我能提供的答案,原則上所有的服務行業幾乎只有一個護城河,就是品牌的美譽度,因為服務全部是通過人來傳遞。餐廳的物理設施像鍋碗瓢盆,裝修設計特色這些,主要是跟投資有關,但服務行業的本質基本上只有一個,全部是靠人,非常不好標準化,難以管理,因為它本質上是調動主觀能動性的事情。美食家覺得你這個餐廳好不好是美譽度,開成巨大連鎖的是知名度,美譽度肯定是溢價能力和擴張性最強的東西,而能量最大的是服務行業的美譽。

微信圖片_20170320142634

李翔:對。有一位做裝修公司的 CEO,他跟我說,他們也建立了用戶群,但是入群心理素質要非常強,因為用戶基本上是負面評價。知名度極高,美譽度極差,幾乎是所有規模很大的 C2C 行業都存在的問題。

李豐:不一定。美譽度和知名度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指標上的定義,叫獲取用戶的成本會不會隨著規模擴大不是同比而是線性上升。換句話是越大越不賺錢,這個是知名度,僅就服務行業,這個規律適用,小的可以賺錢,大的反而不賺錢。

李翔:我覺得這個可以解釋,為什麽包括餐廳、小的內容公司、小的電影制片公司很難規模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一旦規模化,美譽度就下降,是這樣嗎?

李豐:有可能,所以說最後只能想辦法在規模化和品牌度之間找平衡。

張偉: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問題,確實很難解決。可能的解決的方式,是不是在美譽度,也就是你的美譽度是不是能夠實現一個標準化?

李豐:作為一個曾經的教育行業從業者,我給所有同事和被投公司都提過一件事:至少有一條產品線對這個行業的意見領袖而言具有明確的產品意義。拿教育行業打比方,不管培訓是不是賺錢,只要有這些只有好學生才會上的培訓產品在,並且一直處於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其他的產品才能賺錢。

張偉:現在如果把自己放在一個相對不太寬的內容創業的領域,就不可能沒有方向焦慮,如果沒有的話就不對,我將來怎麽樣變大,如何規模化,商業模式是什麽?影視還算是內容行業一個被驗證過的,規模很大的模式。

李翔:其實沒有很大了,個別公司很大。

張偉:起碼是上限夠大,這個產業體量夠大。

李豐:票房乘以 30% 減掉贈送過的優惠水分,總數 400 億,其中還有三分之一以上是進口的。

張偉:好的,那就更不大了。所以我覺得做內容這個東西,如果想做大公司,或者是超級公司的話,沒有方向焦慮是不可能的。

“你們公司到底怎麽回事兒,將來怎麽樣變成大公司” ?剛創業的時候,創業者見投資人,很容易會為這個問題而痛苦,然後編一個故事給自己,講久了就非常信,照著做,發現越做越不對然後就痛苦。

過去半年里,我從來沒有因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而痛苦,第一,內容創業這個行業是無路狂奔,肯定沒有現成的路,所以大家認準一件事情,各走各的路就好了。

第二,內容創業行業目前擁有一個巨大的稀缺資源——內容創作能力,這個能力對很多公司來說極為重要也極為稀缺,所以說內容公司可以靠自己強有力的內容生產能力,換取其他行業所擁有的其他非常大的資源,實現一個跳躍式的進化。我們在找這樣的東西,我能看到這個行業里比較有可能性的公司也在做這樣的事情。

我不太相信內容線性成長可以成長成一個大公司或者是超級公司。僅靠銷售內容本身擴大成巨大的公司,我不太相信這個會成立。

李豐:巨大的概念是多大?

張偉: 100 億以上。也許一家獨立的公司而不是一個模式很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內容付費作為一個模式就不確定了。

李豐:跟你相反,我覺得作為一個模式沒問題。羅振宇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說如果用戶消費內容的形態改變,那麽內容本身的呈現和版權形式也會改變。就是說,先不管商業模式是什麽,只要消費形態改變,你不去報刊亭買報紙和雜誌,一定會有大量新的報刊亭在新的消費形態下出現。我說的新報刊亭不是物理上的,總得有用戶能夠集中采購和挑選的貨架存在。你把線下的超市和商場幹掉,總得有一個淘寶和京東出來,不然用戶到哪買東西,商業模式的確立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張偉:我接著說關於內容創業焦慮的問題。我們自己的判斷是,我們現在有非常強的很多人都需要的能力,所以我們會基於這個能力來讓公司變大、成長。沒有方向這個狀態如此普遍,以至於它不應該是大問題。大家應該焦慮的是,自己基於現在的內容可以變成什麽樣的公司,那個公司可能是基於你有了這個起點才可以做的,但是做完之後可能跟你現在做的內容不完全是一件事情。內容公司如果不安於做小而美賺錢的公司的話,那可能性就藏在這樣的地方。

無路狂奔中,每個人都會認準一個方向跑,我們自己跑的是其中一個方向。在賺錢的同時,我們所有做的事情的主要目標,一個是新世相品牌是有名的,另一個是,我們的用戶群不只是知道或者是看過我們的人,而是深度喜歡我們的人,且是有參與感甚至是有歸屬感的一群共同行動人。

站在這個階段看將來,沒有辦法讓我確定是不是對,只有信或者是不信。我相信如果我們用一兩年的時間,成為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品牌和有幾百萬、上千萬有深度價值觀認同的用戶群的話,我們一定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長出非常可怕的商業模式來。我不知道是什麽,但是它一定會存在,這個是我們相信的方向,我們會照著這個方向跑。

張雪松:我想張偉一個問題,你們現在主要是 UGC 嗎?

張偉:不只是,PGC 和 UGC 我們各占一半。UGC 又是 PUGC。PGC 是自己出選題自己寫,所謂的 PUGC 是用戶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然後工作人員聯系這個用戶,激發更多的內容出來。

張雪松:我為什麽問這個問題呢?它跟我的焦慮有關。我覺得 UGC 是一個偽命題,UGC 不是商業模式,它很難做叠代。

李豐:你覺得知乎算 UGC 還是 PGC?

張雪松:我覺得知乎是往 PGC 轉化。知乎 LIVE 是往 PGC 轉化的一個標誌。

李豐:那分答,跟知乎LIVE誰更work?

張雪松:目前更看好知乎。因為知乎之前的生產者已經開始往 PGC 靠攏了。 UGC 更多是興趣娛樂參與型,PGC 有明確的利益導向,看似非標,其實是標準化的生產,知乎上面很多人都是 PGC,為了一個明確的商業目的生產內容,而且這個過程是有點標準化,分答剛做了一個分答小講,也是一個 PGC 的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主要的互聯網內容平臺,閱讀領域的、比如視頻領域的,愛奇藝和優酷都是 PGC,主要的商業模式都是 PGC。

李豐:我有不同意見。我一直覺得中國沒有 YouTube 的主要原因是 home video 進入中國家庭的時間太晚。舉個例子,在場所有的女生一定知道什麽樣的角度自拍是最好看的,原因是手機自拍功能已經訓練這個群體超過 5 年,有這個基礎。而 home video 進中國的時間太短,比美國晚 20 年,沒有辦法訓練出來一代人來做一個中國的 YouTube。

以下為現場 Q&A:

微信圖片_20170320142639

Q1:想問一下幾位嘉賓,怎麽看待區域化的互聯網媒體,它存不存在區域化的問題?

左誌堅:去年開始眾籌做完 B 輪之後,大概投資了八個區域的公號,我們認為本地內容變現其實是效率最高的,我覺得本地尤其是生活類的媒體能直接形成商業閉環。

李翔:非常贊同。我就講兩個例子,一個是巴菲特投過一些地方性的報紙,運營狀況都非常好。第二個,史玉柱開始做保健品的時候,他的廣告投放只投央視和縣城的電視臺,中間的全都不投,他覺得投中間的特別不精準。

Q2:想問張雪松老師,從在細分領域做付費轉到做培訓、咨詢,你覺得什麽時候比較合適?

張雪松:我覺得這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問題。過去做出版的、小說寫得好的都自己開影視公司了,比如張嘉佳。我簽了很多創作者,其中好多都是咨詢類公司的 CEO。其實大家都是一個邏輯,就是我用一個內容產品把它打爆。內容行業永遠是頭部集中的,但你其實可以在區域性的範圍里把一個內容產品打爆,就可以很快垂直。

Q3:我記得脫不花有一句話,她說用戶在看文章的時候所消耗的荷爾蒙,和他最後買東西時所用的荷爾蒙是一種。換句說話,看這個文章可能看得很爽,到最後買東西的時候就沒有那麽大的勁了。如果是這樣,通過內容連接到最後要收錢、要賺錢的產品,要掌握一個什麽樣的度,才能讓內容帶來的利潤達到最大化?

張偉:我以新世相圖書館為例來回答你的問題。新世相圖書館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服務商品,形式是每個月花 129 塊錢來購買一個服務:我們從第一天會給你寄一本實體書,收到以後看完寄回來,我就會給你寄第二本,如果你一個月之內讀完並寄回來第四本書,我就會把 129 塊錢退給你。

我們第一次推出的時候,不超過半個小時就把 3000 份賣光了。第二個月開始賣 1 萬份,一般是 24 個小時左右就賣光了。但是我們只賣 1 萬份,不超過 1 萬份。

這個服務對我們來說一直是非常容易賣的,主要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它的基礎的焦渴的訴求,很多人的痛苦不是說我們不知道該讀什麽書,而是說我讀不完書。隨便舉例,我一年買的書在家里堆成了一個小山,每次看到它我就會痛苦一下,它讓我覺得我自己是很失敗的人,因我沒有讀完。

所以我們當時就想,就針對我幫你讀完書這一點,我們用了一個負向激勵的方式,你看完了我就不收你錢,你看不完我就要收你錢。不管我們怎麽樣去描述這個產品,都沒關系,當我把這個點完整做成的時候,它已經成立了。

我們當時還擔心不夠,就再加一個點,即讀書還有社交的功能。我們從第三期開始加了這個功能。書是反複使用的,你在每一本書里面都可以放上自己印好的閱讀紙,填上自己的名字、微信 ID、昵稱、人生故事、閱讀感受,到後面每本書里都會有厚厚的一摞,五六張、七八張紙,有的人會加微信互相交流,我們還做了一個線上系統,你可以看到所在的城市有幾個人在看,可以看看能不能加微信等等。

不管是商品、產品、服務,我自己還是堅持認為做對了最重要。比如,知識付費或者內容付費,如果不是有了一些成功案例,它不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它可能腳步要慢很多,我還是認為是一個產品和商品設定的問題。一定是已經想到了怎麽樣把它賣好,想到了別人怎麽會喜歡這個東西。

所以我才說,當我們設定完了新世相圖書館這個服務的時候,我當時已經確認它在半年時間里面,一定是一個不愁賣的產品,一定是一個口碑特別好的,很多人討論的東西。就是因為我在設定它的時候,我先想這樣做它可能會傳播,會打動人。銷售文案一定是很重要的,但它不是本質性的事情。

Q4:想問李翔,作為得到的頭部大 V,你對運營合夥人的核心需求是什麽?或者你覺得和羅輯思維合作有什麽樣的經驗可以分享。

李翔:我覺得這個挺簡單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就可以了。

Q5:我想問一下左誌堅老師,我是功夫財經的,聽了你創立的珠璣信息的整個商業模式,我有這麽一種感覺,你是通過流量的辦法,最後可能會連接到金融,可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某種程度上的競品。我想了解一下你的模式是不是 91金融和金融八卦女的這種關系,如果不是,它是什麽?

左誌堅: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區別。功夫財經是做媒體,賣理財產品是它的商業模式之一,我們做的是財富管理,這種區別可能會導致將來差別非常大。第二個我們的內容呈現是完全不一樣,比如說功夫財經可能做得像吳曉波頻道。

我最早也試過傳統的財經咨訊路線,我發現它的閱讀量可以做到很大,但是轉化率很小的,因為閱讀需求跟理財需求感覺差別很大。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16

羅永浩的眼淚與妥協,新世相與趙雷的身份選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10/163029.shtml

羅永浩的眼淚與妥協,新世相與趙雷的身份選擇
黃有璨 黃有璨

羅永浩的眼淚與妥協,新世相與趙雷的身份選擇

客觀來看,無論是做一個匠人還是做一個商人,都有各自的成功路徑,但也都有著各自的苦楚。

 來源 | 三節課(ID:sanjieke)

文 | 黃有璨

(一)

昨夜的錘子新品發布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羅永浩在臨近結束時那句哽咽飆淚說出的話——

如果有一天,這款手機能賣到個一兩千萬臺,連傻逼們都在用了,你一定要記住,這是為你們而做的手機。

老羅這句話背後,滿是委屈、不甘和某種妥協。也代表著某種選擇。

聽到這句話時,我腦海里第一時間浮現的,是一個我曾經親歷過的場景——

某次小範圍聚會,參與者都是教育圈人士,一位朋友A分享到他的項目,始終在強調其理念、認真和精致。這時,另一位資深的教育圈前輩B毫不留情的打斷了他,並一針見血的對A拋去一句話:你現在的做法,註定無法大眾化。所以你只需要回答清楚一個問題,假設你這是一個職業教育項目,最終那些體量更為巨大、但缺乏思考認知能力的大眾用戶的錢,你到底要不要掙?

A當時若有所思,楞了半天。

(二)

坊間盛傳,過去數年的錘子內部,一直以來存在著“羅永浩路線”和“錢晨路線”兩種方向,前者強調人機交互、UI設計、用戶體驗等,後者則更尊重工業思維和硬件工程邏輯,不違背手機制造和可量化生產的一些基本邏輯。

timg (4)

如果說前者更接近於某種匠人精神或理念”,後者則更像是某種更為穩定的商業和市場規律。

某種意義上,“匠心”的可貴之處,在於你對一件事物的深度思考、鉆研和反複打磨,這種思考和行動通常能走到常人所不能及之處。

但也正因如此,一些懷揣著“匠心”的產物,往往因為其太過於複雜隱晦而難以被大眾所接受,註定只能是一些小眾的東西。要想獲得大眾範圍的成功,你可能仍然還是要尊重某些市場規律對大眾而言,他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簡單、標準化、模板化的產物。

舉個例子,你可能用極為複雜的工藝、時間和技術方法做出來了一個產品,但最終能讓大眾用戶買單的核心原因,可能仍然只是“性價比高不高”、“身邊在用的人是不是足夠多”、“拍照好看不好看”、“是不是我喜歡的明星也在用”等簡單粗暴的理由,而鮮少會是因為那些精致用心的功能。

然而,這恰恰是矛盾所在:對一部分“匠人”來說,是不願意看到自己的付出和結晶被簡單粗暴的被添上一些標簽的。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這就好比我寫了一篇認真表達的文章,一定不願意它的標題被變成《震驚!年入百萬的秘密竟然只要這3招》這樣的感覺,即便這個標題真的可以幫助這篇文章的閱讀量提升數十倍。

此外,商業與匠心間的隱性沖突,還在於,有時候,你最用心,最想要表達和展現給大眾用戶們的東西,卻未必是大眾用戶們最想要的東西。相反,那些能夠獲得大眾認可的東西,可能在你眼中卻只是一些很平庸、普通的作品。

換句話講,大眾人群與垂直人群的口味,八成是不同的。

比如說,今天的這篇文章,肯定不是我過去一個月里寫得最用心、最投入、最認真的文章,相比起來,昨天的燒腦文《關於運營,超過95%的人對它的思考和理解都是片面的》要認真多了,但可以預估,今天文章的閱讀量一定會遠勝過很多其他我更認可、更投入完成的文章。

(三)

然而,行走在江湖中,商業與匠心間,你總需要有所取舍。

或者說,有些時候,如果兩者只能優先滿足一個,你要想清楚,哪一個對你的優先級更高。

我曾經聽一位在新世相的朋友提起過,在新世相的發展歷程中,曾經面臨過一個如下的時刻——

張偉把團隊所有人聚集到一起,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可以有所選擇,你們是希望我們在做的事始終就是很小眾,服務十來二十萬人但大家都很喜歡你的東西,還是希望可以做一點可以讓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都知道,但可能會有一些人罵你說你不好的東西?

timg (4)

當時,新世相團隊中,絕大多數人在經過思考後,都選擇了後者。

於是,就有了後來新世相的一系列爆款活動和商業化探索。

同樣相似的例子,可能還有借由參加選秀節目而在年初刷屏走紅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搖滾和民謠圈的許多人眼中,對於“選秀節目”很多時候是嗤之以鼻的。

然而,就像上面提到的,趙雷雖然憑借《成都》而走紅,但在許多真正長期喜歡趙雷的人眼中,《成都》其實只是一首他再普通不過的作品。

可以感受得到,創業者羅永浩曾經始終堅信,他如果能一直堅守匠心,做出來些牛逼的東西,會自然得到市場的青睞。然而,最終他卻發現,市場和商業的力量,可能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大要不可逆轉,而他身上所需要背負的面向投資人、用戶和團隊的責任也實在太重,於是,他終於決定要做些改變,尊重商業。

(四)

客觀來看,無論是做一個匠人還是做一個商人,都有各自的成功路徑,但也都有著各自的苦楚。

一個匠人想要收獲“成功”,往往需要極為隱忍、堅持,並承受長期的物質貧乏。

就像歷史上那些知名的藝術家,包括梵高、達芬奇等,往往都是在死後才真正贏得了普遍贊譽和認可,然而他們卻已無法從這些贊譽中獲得任何回報。

而一個商人想要成功,往往也必須面對大量妥協和改變,歷經無數磨礪。好的是,他們會離“錢”更近,至少鮮少會像匠人們那麽潦倒,但不好的則是,他們背後的辛酸和苦楚,鮮能被人所知。

就像老羅在昨晚發布會中吐露的真言——為了在去年解決錘子資金鏈的問題,他不得不四處尋求融資,質押股份,乃至最後,跟陌陌和得到簽下“賣身契”。

所有這些,對每一個創業者而言,都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辛酸。當然,也恰恰是這些歷經磨礪卻仍然沒有倒下的背景與身份認同,才最終讓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身上可以閃耀著某些光芒。

問題在於,你要是選擇了一個身份,你就必須充分尊重與之匹配的一些法則,讓匠心的歸匠心,讓商業的歸商業,而不能始終在兩者間搖擺不定。

可以感覺到,的確是錘子最難的一年。

而堅果o,也確實是一個老羅經歷了某種妥協,為了確保自己仍能“不退場”而出現的產品,它承載著一些新的希望。

無關於產品本身的好與壞,以及大眾用戶能否真正願意買單。但至少在此刻,身為一個企業家,選擇了充分尊重商業法則的羅永浩,是值得被尊重的。

(五)

突然想起一個人和一支樂隊,在我個人看來,民謠或音樂圈內,其實他們遠比趙雷和馬頔更應該收獲到認同和贊譽。

一個人,是趙雷的師傅,曾經同樣登上中國好歌曲小範圍走紅,此後卻退隱不出,只是因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標簽化的趙照。

timg (5)

一個樂隊,則是譜寫出了堪稱偉大的《秦皇島》和《殺死那個石家莊人》,但從未登上過主流大眾舞臺的萬能青年旅店。

同樣,他們也有自己的選擇,也值得被尊重。(完)

匠心 錘子 民謠 趙照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