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超】德國超市巨頭ALDI:與Walmart大不同的另一種連鎖商超範式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9589&summary=

【商超】德國超市巨頭ALDI:與Walmart大不同的另一種連鎖商超範式

司概覽:德國折扣超市巨頭


阿爾迪(ALDI)是世界最大的折扣超市和私營企業之一,成立於 1913 年,最初為阿爾布雷希特夫婦在德國埃森市(Essen)開設的食品雜貨店。1946 年,卡爾和西奧·阿爾布雷希特(Karl and Theo Albrecht)接手店鋪並開始連鎖經營;1960 年,公司 300 家門店分拆為南、北兩部分;1962 年正式起用名稱 ALDI,來源於德語單詞“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和“折扣”Diskont 頭兩個字母的縮寫,意為由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經營的廉價折扣超市,第一家以ALDI 命名的門店誕生於多特蒙德。南北兩大商業集團分別獲名阿爾迪南方集團(ALDI Süd)及阿爾迪北方集團(ALDI Nord),前者由卡爾·阿爾布雷希特持有,總部位於魯爾河畔米爾海姆市(Mülheim an der Ruhr),後者由西奧·阿爾布雷希特持有,總部位於埃森市(Essen)。



截至 2015 年底,阿爾迪在全球 17 個國家共有 10,133 家門店,較 2014 年凈增 203 家,2015 年營業額約 673 億歐元,同比+10.7%,我們估算毛利率在 20%左右,凈利率約 2%,存貨周轉在 25 天/次左右。阿爾迪南方集團主要負責拓展國際市場,經營區域涵蓋德國(南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 9 個國家,2015 年營業收入 455 億歐元,門店總數 5,304家,在職員工 104,401 名;阿爾迪北方集團側重滲透西歐市場,經營區域包括德國(北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波蘭等 9 個國家,2015 年營業收入 218 億元,門店總數 4,829家,在職員工 58,179 名,此外阿爾迪北方集團通過收購品牌 Trader Joe’s 在美國市場開展業務。



歐洲折扣超市行業: 規模增長,龍頭分化


行業維持增長,份額穩步提升


歐洲是折扣超市的發源地,聚集了行業內幾乎所有龍頭,包括德國 ALDI、LIDL、Kaufland、Netto Marken-Discount、Penny,波蘭 Biedronka,西班牙 Dia,挪威 REMA 1000,丹麥Netto 等。折扣超市可細分為兩類:硬折扣商和軟折扣商。區別在於:1.硬折扣商商品標價即最低價,所有低價信息均顯著標出;軟折扣商通過優惠券形式降低售價。2.硬折扣商盡量壓縮品牌、品類,貨架擺放、店內裝飾推崇極簡主義,生鮮類產品較少;軟折扣商品牌相對豐富,生鮮品類增加,門店裝修更為美觀。



2014 年,9 大折扣超市(包括 ALDI、LIDL、Kaufland、Netto-Marken Discount、Penny、Biedronka、Dia、REMA 1000 和 Trader Joe’s)總銷售額 1,940 億歐元,占歐洲超市行業整體收入的 12.5%,占歐美超市收入總值的 8.5%,2010-2014 年 CAGR 5.8%;其中,德國 Schwarz Group(旗下有 LIDL、Kaufland)和 ALDI 合計貢獻 1400 億歐元,2010-2014年 CAGR 6.5%,收入規模遙遙領先。根據 FBIC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 預測,9 大折扣超市2015-2020年收入複合增速將與2009-2014年持平,預計2020年總銷售額可達2,730億歐元,較 2014 年增加 790 億歐元,占比歐洲超市行業整體收入上升 1.4pcts 至 13.9%,占比歐美超市收入總值上升 1pct 至 9.5%;Schwarz Group 和 ALDI 營收合計增長約 630 億歐元,占增量的 79.7%。



折扣超市子行業增速高於整體超市行業, 近年來增速有所放緩 。2013 年,以 9 大折扣超市為樣本的行業增速為 7.4%,高於歐美超市全行業 2.7%的增速水平;2014 年,9 大折扣超市增速回落至 4.3%,歐美超市全行業增速下滑至 2.1%,差距縮小為 2.2pcts。增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歐洲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率持續下行,多個國家面臨通貨緊縮。



龍頭分化,“ 軟硬兼施”乃成功之道


硬折扣商增速普遍優於軟折扣商。2012-2014 年銷售額 CAGR,排名前列的 Biedronka(11.9%)、LIDL (9.8%)、Trader Joe’s (7.7%)和 ALDI (4.8%)均采用硬折扣經營模式,而軟折扣品牌 Penny (0.9%)和 Dia (-0.3%)增速墊底。



“ 軟硬兼施” 經營模式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ALDI 作為世界最大的硬折扣超市,2013/2014 年收入增速分別為 5.1%/4.5%,均落後其最大競爭對手 LIDL(11.0%/8.7%),因為 LIDL 開創了軟硬結合的經營新模式。LIDL 基於傳統硬折扣模式實施一系列“軟性”措施,比如增加品牌數量、商品 SKU 數目、擴大門店面積、提高生鮮銷售規模等,加強門店聚客能力、推動坪效提升,銷售額維持高增長。



模式核心 :優質低價,簡單高效


精簡 SKU 集約規模 ,自有品牌保證低價


精簡 SKU+ 自有品牌,打造低價優勢。1.精簡 SKU:阿爾迪只經營顧客最需要的食品及日常用品,美國阿爾迪超市中,食品酒類占比 85%;每種商品僅提供 1-2 個品牌,“爆款”頻出。2015 年阿爾迪南方集團單店 SKU 數 1200-1500,僅為沃爾瑪的 1/100(沃爾瑪 SKU數約 150,000)。2.自有品牌:據阿爾迪北方集團 2015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自有品牌占比達93%,多數為一線品牌商代加工,質量良好,但價格遠低於同生產商自身產品。3.最低價格:阿爾迪的產品售價始終處於行業最低水平,據 Business Insider 統計,2015 年 11-12 月美國市場 34 件商品組合售價 ALDI 較 Walmart 低 22.8%。



精選商品+ 規模采購,降低供應成本。阿爾迪 70%+的銷售來自食品,美國分公司每年實施 2500 次取樣,評估 30,000 種食品,員工全程參與,確保質量同時,優選美味產品。公司 2015 年銷售額 673 億歐元,未及沃爾瑪 4,395 億歐元的 1/6,卻是全球最大的單品批發商。每年采購的單件商品價值約 5000 萬歐元,沃爾瑪 150 萬歐元(聯商網數據),僅為阿爾迪的 1/33;與供應商簽訂的每份合同金額均不少於 50 萬歐元,期限多為 10 年(界面新聞數據),對上遊議價能力和品質控制處於絕對優勢。



質量監測+貼心售後,保證商品品質。1.質量監測:阿爾迪嚴把產品質量關,供貨商在供貨前須提交權威調查機構出具的達標證明,並通過獨立實驗室的產品檢測;新品接受訂貨後,首先要在部分超市進行至少 3 個月試銷,得到顧客認可才能放開銷售;門店隨時對上架商品做常規檢查,貨品出現瑕疵立馬下架,產品保質期得到嚴格監控,例如面包過期 5 天前,就會進行打折處理,過期日期特別加大加粗,確保顧客一目了然。2.售後服務:阿爾迪提供無條件退貨服務,簡化退貨手續降低投訴處理成本;售出商品一旦發現安全問題,立即啟動召回程序。



硬件簡單,高效運營


硬件簡單化 ,提升效率。1.門店布局:2014 年阿爾迪平均單店面積約 830 平米,遠小於沃爾瑪等綜合性超市;店內布局合理,入口處放置零食、飲料等高選購率品類,結賬臺周邊放置冷凍產品及非食促銷商品,刺激最後消費。2.條形碼:自有商品外包裝多面印上條形碼,提高結帳速度。3.購物車:使用購物車需投幣 25 美分,結束後將其退還原位,即可取回硬幣,因此不需專人管理。4.墻式保鮮櫃:超市底部或兩側安置墻式保鮮櫃,店員可從墻後直接補貨。5.商品陳列:店內貨架較少,大部分商品陳列於原包裝紙箱,有效節約上貨擺放時間和開箱人力成本。



員工多面手, 精簡組織架構 。阿爾迪門店員工無固定崗位,往往身兼數職,平均單店配備 10-16 名店員;公司極為重視人才,普通收銀員時薪達 13 美元,遠高於超市行業平均水平(沃爾瑪為 9 美元),所有員工享有充分醫療保險和職業培訓;2014 年內部調查顯示,80%+的員工認可“阿爾迪是傑出雇主”,平均在職時間超過 6 年。阿爾迪組織架構精簡,實行分權管理制度,區域經理向總部匯報,負責各連鎖店日常經營,擁有進貨、配送、財務、人事等的直接管理權。



無公關,廣告投入僅占總營業額的 0.3% 。阿爾迪相信優質低價的產品足以吸引顧客,因此不設公關部門,憑借強大的產品性價比贏得口碑。阿爾迪在德國少打廣告,唯一的宣傳手段是店里供消費者隨手取閱的小彩頁"Aldi informs",發布下期優惠商品信息。不過,阿爾迪在美國大規模擴張時遇到沃爾瑪的阻擊,在此地區開始做戶外廣告和 DM 海報。



速遞式分銷體系,大幅縮減倉儲/ 物流成本。阿爾迪的物流部門由多個分銷中心組成,每個分銷中心負責 60-80 家店的貨物供應;南北兩大集團在德國分別擁有 31/35 家區域子公司,每家子公司至少配備 1 個分銷中心,這個結構反映了阿爾迪追求簡單、反對集中的訴求。分銷中心采用中心輻射型(hub-and-spoke)分配系統,為方圓 40 千米(德國境內)或 90千米(全球平均)範圍內門店供應貨物。供應商承擔通往分銷中心的貨物運輸,但約 5%的商品會直接送往門店,其中一部分甚至用不封口的盒子裝運,以便立即出售; 分銷中心與門店之間的配送由阿爾迪自有物流團隊(包括 1620 輛卡車)完成。快速的響應模式加上較少商品種類使得物流、倉儲成本大幅縮減。



深入社區,試水線上


深入社區,密集布點,客戶粘性高。阿爾迪不在繁華商圈設店,一般選址於居民區、大學校區附近或城區邊緣,這些地段房租便宜、客流充足;2015 年公司在德國共有門店 4,197家,平均每 2 萬人口就配有 1 家阿爾迪超市,99%的德國居民知曉 ALDI 品牌。優質低價帶來的口碑傳播形成消費粘性,在比利時,80%的消費者每年至少光顧一次阿爾迪;在德國,10 年以上老客戶占比 91%,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GFK 統計,公司固定顧客比例高達 37%,為食品零售行業最高,德國人 1/4 的食品消費在阿爾迪完成。



切入電商,暫未進軍中國市場。1.移動端:阿爾迪已推出購物 APP,實時更新價格、品類、門店等信息,可在線生成購物清單,但暫不支持下單功能。2.電商:2016 年 1 月,阿爾迪斥資 3500 萬英鎊建立新網站,正式進入英國電商領域,最初以優勢品類紅酒切入,2016Q2 每周“Specialbuys”(特賣活動)上線運營,之後預計食品也將上線銷售。線上平臺采取自營模式,支持免費送貨上門和定點取貨兩種服務。據英國每日電訊報,阿爾迪客單價約 19 英鎊,結合我們對其毛利率 20%的預測,考慮快遞費用帶來的額外成本(官方數據 3英鎊/件),我們判斷線上業務盈利空間有限,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推進。目前,阿爾迪已經建立了南、北集團聯合全球官網和 17 個國家的子網站。3.中國市場:阿爾迪早在 2014 年就考慮進軍中國市場,南方集團將執行進入中國市場的計劃,但考慮到全球超市巨頭和折扣超市在中國競爭激烈,咨詢公司 Planet Retail 預計 2018 年之前阿爾迪不會在中國啟動業務。



相關上市公司 Jerónimo Martins 、Dia  估值分析


由於 ALDI 並未上市,我們選取了硬折扣商 Biedronka 的母公司 Jerónimo Martins 對此模式上市公司的估值做以研究。 Jerónimo Martins 於 1989 年上市,截至 2016 年 9 月 26日,最新市值 97.1 億歐元,近 1 年來市值區間 68.7-97.4 億歐元;折扣商超 Dia 於 2011 年登陸馬德里證券交易所,最新市值 34.9 億歐元,近 1 年來市值區間 27.2-38.7 億歐元。



Jerónimo Martins 最新 TTM P/E 27x,近 1 年來 P/E 區間 21-27x,中位數 25x;Dia 最新 TTM P/E 12x,近 1 年來 P/E 區間 9-22x,中位數 11x。



Jerónimo Martins 最新 TTM P/S 0.7x,近 1 年來 P/S 區間 0.5-0.7x,中位數 0.6x;Dia最新 TTM P/S 0.4x,近 1 年來 P/S 區間 0.3-0.5x,中位數 0.4x。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85

美百貨業最終只餘下Walmart vs Amazon

且會是經過一場非常暴力和血腥的大戰。

筆者仍是價投粉絲,但經過一個大熊市之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某一種企業在熊市發到唔清唔楚,其中一個是在溫歌華賣日本熱狗的鄰居,另一個是連騰訊也跑勝的美國Domino pizza。

於是我開始注意一些專做窮人生意的公司,因為熊市會制造更多窮人客戶。

雖然我也是很愛吃Pizza, 但也希望個人組合能在熊市的回徹能夠保持適中,近來我特別喜愛找這類型的股票,比如肯德雞和Walmart。


先介紹兩位出場:

            Walmart     Amazon
銷售        485873億>   135987億
净利        13643億 >    2371億
FCF         20911億>      9706億

市值        2311億  <   4495億

單從市值看,市場人認爲Amazon將會勝出這場比賽。

如果從盈利和現金流看,Amazon和一些3(M)增長股的確有所不同,它沒有Mistery,  應該沒有Manipulate數字, 只餘下thin Margin of Safety.

若再深入看,Amazon主要净利來源是云端,而零售業務的Net Margin仍然大幅低於Walmart.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Amazon的付款期長達100天,供應商只能將價就貨,不會以賣給Walmart的低價格給Amazon,這也解釋爲何Amazon的FCF可以如此厲害,它的FCF是建基于應付帳,而非盈利。

傳統的財務說流動比率中的流動資產要大於流動負債,因為債仔過多,一旦上門追債,公司就不能運作,除非他們信任,長期給公司一個高於正常付款期限,這樣公司就借來一大筆免息的現金。

但人是善變的,反轉豬肚時就很危險,所以筆者買公司不會越這流動資本的底線。

Walmart又如何呢?
它給供應商的付款期平均只40天,對供應商厚待。如果按Amazon的100天,Walmart的自由現金流可以增至82494億,是Amazon的9706M 的8.5倍, 這也證明Walmart在其它方面的營運效率比較Amazon更厲害。

給40天這樣好的付款期, 再考慮Walmart的產品類較Amazon集中,Walmart在供應商的地位仍然是無人匹敵。

只是現在Walmart若壓供應商以加長應付帳付款期和減低盈利來加大FCF,市場肯定不會像Amazon般優待它,因為買Walmart投資者正是那些傳統投者。

於是只餘下最重要的一個問題,Amazon的營銷能否爬過Walmart,因爲過去並不代表未來。

從過去多年的事實, Amazon的銷售是從那些不濟的百貨對手而來,而不是Walmart,
市場估計, 未來嵗月, J.C. Penney Co. Inc.、Nordstrom Inc.、Kohl's Corp等的業績將會好慘, 或者已經破產的一代天驕Sears會是它們的未來參考.Walmart 真的多得這班人不小, 養大Amazon 成巨人對手.

Walmart2016年的電子銷售額,業内人士估計佔Walmart整體的5-6%,但2016年已經大升65%,比較Amazon的20%上升幅度更厲害,現時Walmart的O2O電子商貿金額約是29153M, 若考慮到Walmart縂銷售並没有上升, 那麽它的O2O的銷售是從自己傳統的銷售而來, Walmart正在一步步快速走向電貿.

如果Walmart把這部分拆開比拼,銷售已經等同Amazon的1/4, 若按非傳統的100天找數給供應商,自由現金流可以達4950M,差不多是Amazon的一半。

Walmart應該還有很多殺手簡。

Walmart在華的電子商務非常成功,和京東的O2O合作更令JD帶來首次首季的盈利。

Munger說沒有人會再買零售公司,更和股神在年前沽清Walmart, Munger是我專敬的人,但筆者仍是要買Walmart, 輸了就當買票入現場看大戰。

像IBM一樣,雖然近期大跌, 但筆者在130+水平買進,只要價格夠低  也可以賺錢,Walmart FCF 6.8/share,我第一注在69元買入, 現股價76元,而這也是過去幾年難以超越的水平。

筆者會繼續待機加注。

如果市場最後只餘下Amazon和Walmart,這個投資囘報應該也不錯。




3(M)是Mistery,Manupulation,Thin Margin of Safet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55

今天打倒昨天成功的我 Walmart/ 6月之後沒有再開班的時間表

前天出了一篇不要Prediction買股票之後,昨天筆者持有的兩只以營利和增長估值的YUMC 和WMT大升並創52周新高,好像是對自己出文的抗議。

而Walmart更加不負我望,營業額再度囘升,主要是由網店帶動,第一季增長按年再進63%,按季上升29%,而Amazon也只是按年上20%。Walmart這個數量和速度,真的是非常厲害。

而這個阿一阿二的黑洞對局引發的磁吸效應,會把四周其它的實體店的銷售盡吸,並加快它們的終結。

筆者估計現在Walmart的網上營業額已經佔他的縂銷售的7.2%,而Walmart的縂銷售是Amazon的3.8倍,因此,筆者相信Walmart的網上零售已經等於Amazon的2成7。

Walmart能夠增長這樣快是他決定讓自己的Online店打自己的實體店。

寫到這裡我想起幾年前700的QQ如日方中時,有人質疑馬化騰開微信會對自己的QQ不利影響時說,情願死在自己手也不會給這機會對手。

這些商業管理人不單能今天打倒昨天自己,且是一個昨天非常成功的自己,非常令人尊敬。

筆者幾年前也看過Walmart盆數,當時並不喜歡他每年花了很多錢在有關實體店的投資,但這兩年卻相反,實店Capex大跌,就算以高價入股京東和買Jet.com還是省了很多實體店投資用的現金,自由現金流仍然大大高於盈利,於是開始留意。

很多分析員質疑為何Walmart高價買入這些網店阿二。

其實科技股的價值分開兩种,一類是Google,facebook和Amazon,它們的價值是由直接面對顧客的銷售而來,另一類是如JD和 Jet.com, 因爲網絡是勝者全勝,阿二阿三是很難經營和賺取利潤,它們的價值是來自同業的引擎技術。

這些有著如Porsche的Turbo引擎技術,對一些還沒有這技術如Walmart是非常有價值的,配上它就如老虎添翅膀。設想象Walmart是在跑道上最前的跑車,它原來的引擎雖然不錯,但和正在後面殺上來的Amazon用的新技街仍是有一段距離,後者按這速度趕上是很快的事。

如果你是Walmart,差不多要不問價就馬上去配用Amazon的技術,否則就很難保住位置,因此這些科技引擎的價格就很無譜和難以估值。


…..........................
如果你也想從價值投資角度學習分析資產負債表,損益帳和現金流量表,這裡有一個近期的最後機會:像Ben Graham了解財務報表第三班。

6月之後,因爲私人原因,筆者短期内不會再開班,也没有下次開班的時間表。

https://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7/04/ben-graham.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789

挑戰Amazon網購!Walmart推免費兩天送貨

1 : GS(14)@2017-02-05 10:39:36

美國連鎖超市龍頭Walmart與線上購物龍頭亞馬遜(Amazon)的戰爭正式進入白熱化!Walmart周二正式宣佈他們新的網購服務:即日起,只要顧客在Walmart的線上商店購物滿35美元(約273港元)以上,就可以享有「免運費、保證兩日內到貨」的服務。這個震憾消息也令網購割喉式競爭打開序幕,到底消費者會否因此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其實Walmart之前就對線上購物這塊大餅虎視眈眈,去年他們曾推出一項名為「ShippingPass」的電子商務計劃,然而50美元(約390港元)月費讓許多人都怯之不前。如今這項強化版的服務完全免去月費及年費,相信將掀起風浪。Walmart的行政總裁洛爾(Marc Lore)在官網表示,「在今時今日的電子商務世界中,兩天送貨到府已經是必要條件,如果為此加收費用根本不合道理……這些服務(兩天到貨免運費)只是個開端,我們接下來還未有許多新措施,來滿足我們客戶的購物體驗」。語氣擺明是衝着Amazon而來。不過想要改變大眾對Amazon長久以來的使用習慣,並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根據一項由非牟利組織Institute for Local Self-Reliance(ISLR)所做的調查報告,大約有一半的美國家庭擁有Amazon Prime的帳號,而半數人在線上購物時,是直接從Amazon開始搜索;而從消費金額看來,美國人在線上購物每花100美元(約780港元)時,就有50美元是落入Amazon的口袋之中。可見消費者對Amazon信賴感之深。《蘋果》街訪市民,大多數人對Walmart這項新計劃都表示不知情。不願露臉的馬特(Matt)向記者表示,他有看到相關的報道,也覺得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是他並不會改變自己在Amazon購物的習慣。他說,「Amazon上有許多東西是我在Walmart買不到的,更何況Amazon Prime還附加影片、電子書、音樂等額外服務,我全家人都用得到。加上我才剛剛買了Echo Dot(Amazon智能喇叭),現在用起來更方便」。馬特認為99美元(約772港元)年費不是太大問題,他會繼續使用Amazon Prime。不過他也表示,行業競爭對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不過,也有市民對Walmart的新服務感到十分支持,家庭主婦溫迪(Wendy)說,「我覺得這樣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可能會因此改變我的購物習慣」。她表示自己沒有網購習慣,平時不論是駕車到商場或是尋找貨品,常常花許多時間在購物之上,她認為35美元不難達標,又能省下許多時間,非常值得一試。有趣的是,當被記者問到是否會在線上購買像礦泉水或洗潔劑這類較重的日用品時,溫迪的答案反而出乎意料,「這些東西我寧可自己來店裏買,我會在線上買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像電腦或相機之類,因為對我來說比較有保障」。溫迪認為Walmart是零售業龍頭,感覺貨品可能比較便宜。那到底兩家龍頭在商品售價上有多大的差異呢?記者到網站比較兩邊都可找到的日用品,發現價格差距並不大,甚至大多商品都是同樣價格。以美國市民常服用的止痛藥品牌來說,500mg、225片價格都是13.95美元(約109港元)。而常用的品牌洗潔劑,相同容量下Walmart也只比Amazon便宜30美分(約2.34港元),可說幾乎沒有差別。由於目前大多數消費者都已經習慣Amazon的介面以及付款方式,要改變他們心意並非易事。另外Walmart兩天免運只限定200萬種商品,比起Amazon的4,000萬種氣勢似乎有點薄弱。如果Walmart要強勢改變消費者線上購物習慣,除了免運費、免年費之外,看來還得繼續出招。
Amazon vs. Walmart
Amazon Prime費用:年費99美元商品:大約4,000萬種商品到貨時間:兩天優點:1.號稱有4,000萬商品,品牌及品項的選擇都較多樣2.客人使用已久,對介面很熟悉3.附帶服務多,包含音樂、影片、電子書通通有4.退貨手續簡便缺點:1.年費偏高2.無實體店,無從看實貨
Walmart費用:免年費,購物滿35美元以上免運費商品:大約200萬種商品優點:1.零售業龍頭,價格便宜2.大品牌,消費者信賴感強3.實體店多,退貨較方便4.無需年費,35美元免運費容易達成缺點:1.200萬商品聽起來多,但與Amazon比較下趨於劣勢2.消費者尚未建立Walmart網購習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3/199167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86

利字當頭:Walmart迎戰Amazon

1 : GS(14)@2018-02-28 07:36:20

上星期,Walmart公佈季度業績之後,股價暴跌一成,蒸發310億美元市值。表面原因,係節日銷售欠理想,網上業務增長又遲緩。其實自從上年底,已經見到Walmart同Google合作。Walmart內大賣Google Home Mini,由原價49.99美元減到24.99美元,然後Google Express上面就送返20美元現金回贈,用來幫趁Walmart Online。明眼人一睇就知,Google與Walmart結盟,再加上其他著名零售商,其實是在集體抗衡Amazon;甚有連橫對合縱嘅意味。另一邊廂,Amazon則繼續氣勢如虹,計劃由網上反攻實體店。Walmart是否輸硬?未必。從前有句名言,話說零售業三大重點係「地點、地點、地點」。今時今日,可以改成「物流、物流、物流」。Walmart優勢乃係全美4,000幾間鋪,同時亦為貨倉;基本上,Walmart有能力在一小時車程中,覆蓋美國九成人口。當然,有倉冇送貨,都係得個「擺」字。據說Walmart已經研究用無人車同無人機送貨,但要成事卻不知何年何月。講到尾,互聯網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去中間人化」(Disintermediation)。零售商曾經是經濟價值鏈入面最大中間人,但過去廿年Amazon破壞性創造地改變好多行業,由書本出版到電器電子產品零售。再下一城,就是真正嘅快流消費品、新鮮食物之類。當生產商同品牌可以直接網上售賣產品,零售商又有何存在價值?Amazon雖然有向貨主分成,但同時亦提供倉存物流一條龍服務。傳統零售商食水深,新一代品牌已經不受那一套,所以就算Walmart可以成功迎戰,利潤亦必然大不如前。事實上,Amazon股價屢創新高,其PE亦一樣長期處於幾百倍的超現實水平。持有Amazon的股票,是買一個顛覆性的信念,多於理性計算。利世民
http://fb.com/leesimon.hk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7/203168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