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觀點總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68&extra=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觀點總結
作者:鄒敏


事件: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 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 觀點總結如下:

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傷口 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 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為 119 億美元, 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 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 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物市場的規模 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 該市場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 度增長。

中國骨科行業:創傷規模最大,關節增速最快

2012 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 28 億元,脊柱相關器械 18 億元,創 傷 35 億元,運動醫學及神經外科類 18 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 34%, 關節 28%,脊柱 20%,其他 18%。在國產化率方面,關節最低為 30%,脊柱 約 40%,創傷約 70%。預計創傷、脊柱和關節的 2012-2017 年複合增長率分別 為 15.8%、19.8%和 22.1%。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數字化骨科是未來發 展趨。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轉化為產品創 新。未來骨科行業的發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 著技術進步,未來 5 年內將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 庫以及數字化生產技術的發展,未來 3D 數字化骨科將會高速發展,以滿足臨床 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的需求。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臨床的骨 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用於精準手術的三 維打印導板、制作個性化植入物和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等等。隨著行業技術水 平不斷發展成熟,政策也將逐漸放開並制定相應監管規則。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近年來骨科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場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創生和康輝, 並加強了研發和生產能力的本地化。同時,由於各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骨 科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 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國外骨科行業的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擅長生產及商業化,而中小企業則是創新研 發的主力軍。我國骨科小企業也當走創新、差異化發展之路,短期生產代工也是盈利模式之一。

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未來 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活性生物可吸收材料。目前上市 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大多公司正在研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 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神經導管、人工臟器等。

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未來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包 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13%、9%、11%。 行業研發方向是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據創面愈合三階段 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 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

投資建議:關註具有創新和整合能力的相關上市公司。

涉足上述三個子行業的上市公司包括凱利泰(骨科)、尚榮醫療(骨科)、冠昊生物(生物材料)、雲南白 藥(傷口管理)、雙鷺藥業(生物材料:子公司生產註射級透明質酸鈉)、華東醫藥(生物材料:代理韓國 透皮質酸鈉)、普華和順(港股:骨科)、山東威高(港股:骨科)、華熙生物(港股:生物材料)和擬上 市公司昊海生科(生物材料)。 

風險提示:高值耗材的招標降價風險、整合不達預期的風險。

正文:

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 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 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觀點總結如下:

一、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 傷口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穩健增長
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 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 為 119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 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高速發展
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 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 物市場的規模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該市場 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度增長。



二、中國骨科行業:創新與整合是行業發展趨勢

2.1 人工關節國產化率低,運動醫學骨科器械快速增長 中國骨科市場中,創傷類骨科器械規模最大,國產化率最高

2012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28億元,脊柱相關器械18億元,創傷35億元,運動醫學及 神經外科類18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34%,關節28%,脊柱20%,其他18%。在國產化率 方面,關節最低為30%,脊柱約40%,創傷約70%(包括創生、康輝、威高)。



從行業增速來看,關節增速最高

值得關註的高增長領域還包括運動醫學器械及神經外科器械(如鈦網)。據普華和順招股書數據,創 傷、脊柱和關節的2012-2017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5.8%、19.8%和22.1%。



2.2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新材料及數字化技術發展推動骨科 生產技術進步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並轉化實現產品創新。例如人工關 節目前發展方向是改進功能和延長壽命,包括使用新材料以及新的治療方法。未來骨科生產技術發 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的進步,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進步,未來5年內可 能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如人工關節新材料聚醚醚銅等。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庫以及數字化 生產技術的進步,未來數字化3D骨科將會快速發展。

2.3 數字化骨科滿足臨床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需求

數字化骨科技術的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是現代骨科的發展方向,能夠滿足臨床需求。 臨床個性化和精確化需要精確地診斷和定位、準確的設計與病變切除、準確的導引和安裝,而現有 骨科產品個性化和精確化欠缺導致松動斷裂,例如髖關節置換中,標準直柄股骨柄的匹配率僅為 22.15%。數字化骨科技術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減少了手術的創傷性,減少了對醫生技術經驗的依 賴性。

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用於臨床的骨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 用於精準手術的三維打印導板;制作個體化植入物;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用於醫療器械研發的有 限元分析。

數字化骨科的臨床應用包括:1)整容:患者面部骨骼模型、個體化手術導航模板;2)牙科:光學 印模掃描,取代傳統石膏模型;3)創傷脊柱關節置換;4)腫瘤切除或創傷後修複。



期待行業政策和監管規則的與時俱進,優勢企業有望突圍。隨著行業技術水平不斷發展成熟,數字 化骨科的相關審批、註冊、醫保、監管政策也需要調整以實現與時俱進。目前牙科行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主要原因包括個人付費意願強烈、牙科風險分類低等。據分析,目前數字化骨科政策傾 向是,盡快出臺數字化骨科相關註冊監管規定,可能會向具有標準化骨科產品的企業率先放開數字 化骨科產品的註冊,並且註冊的標準是工藝而非產品。未來,監管政策的明朗,有望推動行業快速 發展。目前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已經將3D骨科產品單獨列為一類,後續相關監管政策有望逐 漸成熟。

當前數字化骨科主要技術難點包括: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 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材料技術(金屬材料已經可用於3D打印,其他還有雙膦酸鹽);大規模制 造技術。

國內外領先數字化骨科企業包括:

1)Materialise:比利時3D打印公司,提供醫療相關產品及服務。具有成熟的相關技術,包括三維計 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大規模制造。

2)常州華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從2008年就開始研究數字化技術在骨科內固定領域的應用,從數 字化三維重建、數字化手術方案設計、3D打印骨模型、數字化(個性化)植入物定制到數字化內固 定方案分析,從技術到產品再到臨床應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數字化流程。

3)上海晟實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國內最早從事定制型人工關節和形狀記憶 合金骨科內固定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專業性公司。晟實醫療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多家三甲醫院進行科研合作,在新產品開發和產品質量控制方 面具有強大優勢。目前晟實醫療的主要產品:兩大類六個產品,人工髖關節假體、人工膝關節假體 人工骨缺損假體、聚髕器、鋸齒臂環抱內固定裝置、鎖式接骨器。

4)蘇州昕健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術前模型、個體化導航裝置、人工關節產品服務。產品包括新 一代人工髖膝關節假體,及為病人量身定制的個體化人工關節,與之配套的用於手術的人工關節及 內置物的術前模型和個體化導航裝置。

2.4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

行業集中度低、低價競爭較普遍。國內骨科器械企業中,有70家創傷和脊柱植入物企業,30家人工 關節生產企業。目前年收入過億元的不到10%,多數企業銷售額處於5000萬元左右甚至更小。利潤 低下導致創新投入不夠,75%為低端產品。

企業形成三大梯隊。根據植入醫療器械產品在性能、價格、品牌等多方面差異,骨科器械行業已經 形成梯隊競爭格局。第一梯隊,以外資企業為主,這類企業有品牌、產品設計及銷售渠道上具有較 強優勢,產品品牌認知度較高,如美敦力、強生、Styker等。第二梯隊,主要是國內年銷售收入在 5000萬以上企業,這類企業一般是在某細分領域具有獨特競爭優勢,如威高、康輝、創生等(後兩 個企業已分別被美敦力和Styker收購)。第三梯隊,在國內企業總數比重較大,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 以下,這類企業由於受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經營規模相對較小,面臨較大壓力。

創新、整合是本土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近年來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 場發展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公司創生和康輝,並加強了本地化的研發及生產能力。而由於各 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未來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資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另一方向, 中小企業轉型研發創新型企業,國外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主要優勢在生產及商業化方面,而中小企 業則是創新研發的主力軍,創投機構的投資機會也來自於此。另外,在OEM代工方面中小企業也可 以嘗試發展。

二、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 凝膠未來將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其中增長最快的 細分行業包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 達13%、9%、11%。


傷口管理行業研發方向包括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 據創面愈合三階段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 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三、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市場巨大。生物醫用材料(又稱生物材料或生物醫學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 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本身不是藥物,而是通 過與生物機體直接結合和相互作用來進行治療。廣義地來看,據昊海生科的數據,2012年全球生物 材料市場規模達4000億美元,增速在6-10%;國內市場2012年240億美元,增速15-20%。

生物材料按屬性分類包括:

1)天然生物材料,有再生纖維、膠原、透明質酸、甲殼素、纖維蛋白等;  

2)高分子合成生物材料,有矽橡膠、聚氨脂及其嵌段共聚物;

3)醫用金屬材料,有不銹鋼、鈦及鈦合金;

4)無機生物醫學材料,有碳素材料、生物活性陶瓷;

5)雜化生物材料,有天然材料與合成材料的雜化;

6)複合生物材料,有生物陶瓷、玻璃等。

按材料應用部位分為,硬組織材料(骨、牙、關節)、軟組織材料(皮膚、乳房、食道)、心血管材 料、血液凈化材料、分類過濾透析等膜材料、組織粘合劑和縫線材料、藥物釋放載體材料、臨床診 斷及生物傳感材料等。

按材料來源分為,自體組織、異體同種器官組織、異種同類器官組織、天然生物材料、合成材料等。


生物材料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生物活性生物 可吸收生物材料。

目前上市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人工神經導管等,大多公司正在研 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臟器等。

行業內主要市場參與者包括強生、3M、美敦力、健贊、瑞士Q-Med、日本Seikagaku,國內企業包 括冠昊生物、昊海生科、新天福、大清生物等。

(作者供職於 平安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68

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成功突破“禁區” 操作精度0.8毫米

操作精度0.8毫米,具備人類無法達到的高穩定性的“手”和高精準度的“眼”,這就是最新一代“天璣”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過人之處”。據新華社報道,目前該機器人已輔助實施2000多例手術,成功突破脊柱外科手術“禁區”,填補了上頸椎手術機器人的國際空白。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向記者介紹說,通過一系列核心技術群,“天璣”不僅可以幫助醫生完成手術路徑的規劃,更能精確引導內植物的植入,顯著減少了患者術中、術後並發癥的發生率,大幅減少術中放射線暴露。此外,“天璣”0.8毫米的操作精度,領先於全球同類產品1.5毫米至2毫米的精度。

2015年,在“天璣”的輔助下,田偉團隊成功為1位患有嚴重寰樞椎先天畸形合並顱底凹陷的43歲男性患者施行手術,完成被喻為“生命中樞”的上頸椎畸形手術,挑戰了世界脊柱外科手術領域的“禁區”。這也是世界首例上頸椎(寰樞椎)機器人輔助手術。

過去,骨科手術長期存在人類“手”“眼”受限的瓶頸:一方面,因手術在骨骼內開展,人眼無法看到骨內,視覺上存在誤差,損傷風險很高,即便通過透視技術看到內部,但得到的是重疊影像,且輻射損傷大;另一方面,人手操作在動作控制力、穩定性和重複性方面均存在不足。

“天璣”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醫工企”聯合研發,歷經10余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這是國際上唯一開展全脊柱階段、創傷骨科和四肢骨科手術的通用型骨科手術機器人,標誌著我國骨科手術開啟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時代。”田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84

骨科問題多 市場規模大

1 : GS(14)@2016-09-02 05:20:32

【明報專訊】有關骨科的各種問題,都涉及到規模龐大的市場。而隨着人類壽命愈來愈長,這些問題相信將會有增無減,市場還有進一步增長的潛力。單以骨關節退化為例,市面上已有多種紓緩產品,包括:止痛貼、外用軟膏、口服補充劑等。至於置換人工關節的市場規模,有估計稱,每年就高達70億歐元以上。

據悉,歐盟之內就有多個研究計劃,包括:利用生物陶瓷材料及3D打印技術,來製造一些骨填充物,甚或製造整個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肩關節。又或者,將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外科手術和整形外科手術。此外,亦有機構正在開發可以注射的生物陶瓷骨填料,用於修復錐體壓縮性骨折,並刺激骨再生。

物料不適合打印整個關節

有些機構則在基因工程技術方面下工夫。例如,本地的生命組織科技有限公司(Living Tissues Company Limited)就正在研究,抽取患者本身的骨髓,透過基因工程技術,轉化成誘導性「萬能幹細胞」,來培植出軟骨或硬骨組織,然後再透過微創手術,將之植入患處。一般相信,這方案若應用於軟骨磨損問題,效果將相當理想,遠勝現時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現時的人工關節都是以金屬、塑膠、纖維等製成,效果並不太好。)

只是骨科問題很複雜,沒有單一方案能解決所有問題。性質稍為有分別或者涉及不同位置的問題,就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解決方案,或者不同的物料等。但大致來說,生物降解陶瓷物料、3D打印技術及幹細胞技術,是其中三種備受看好的技術。

蘇文傑表示,該局的「3D骨科填料打印系統」使用的HA和PCL也屬於生物降解材料,但就不屬於陶瓷類。由於骨細胞與HA和PCL之間的相互特性所限,該系統暫時並不適合應用於完全斷開的骨折;亦不適合用來打印整個人造關節。

[生意眼 企業管理]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34&issue=201609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06

從少男組合到骨科名醫林智文:現在更有成就感

1 : GS(14)@2017-01-12 08:08:25

「好膽別走!好膽別走!Come on, come on, just bust a move!」、「跳!跳!跳給他爽!」即使已經隔了25年,許多70後、80後可能仍對這幾首L.A.Boyz(洛城三兄弟)的成名曲記憶猶新。當年L.A.Boyz一出道,立刻在台灣引起一股嘻哈饒舌(Hip-hop/Rap)的美式潮流。不論歌曲、舞步、穿着、甚至是髮型,都讓年輕人為之瘋狂、爭相學習。而L.A.Boyz成員中,年紀最小的「表弟」林智文(Steven),在團體解散後,毅然返美完成醫學院的學業。如今17年過去,選擇截然不同道路的他,已是在洛杉磯獨立開業的骨科醫師。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我從來沒有覺得在醫學院念書很痛苦,因為這是我喜歡的事情,而我一直都記得選擇這條路的原因」,一談到踏上行醫之路的選擇,林智文眼中充滿了熱忱;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的他,雖然外型與言談之中,還是很有當年偶像的影子,但更多的是身為醫師的自信與榮譽感。林智文的父親是化學博士,成長在書香世家,讓他從小不但愛好讀書,更喜歡挑戰自我。他說:「我認為不管做甚麼事情,都要有成就感。雖然L.A.Boyz也很成功,可是我心裏總覺得缺少了些甚麼。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長期走演藝圈這條路。對我來說,我需要更多的成就感,而我很清楚行醫就是我要的。」這個想法在林智文歷經高中好友車禍過世的悲劇之後,變得更加的堅定,「當時他們駕車出了車禍……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那時後我寫了一首歌『跟你說再見』來紀念他們,但這件事始終讓我覺得自己很沒用,無法替他們做些甚麼,讓我感覺很無力」。林智文認為自己如果穿上白袍,可以實際幫助更多的人。在申請醫學院前,他因緣際會之下跟隨一名骨科醫師,從義工做起;之後由於工作認真被聘為正式員工,得以近身觀察醫師的生活。進入醫學院後的林智文,過着有如僧侶般的學習生活,每日都花足8小時讀書。即使才剛經歷過演藝圈的五光十色,他卻對這樣的平淡生活甘之如飴。他強調「很多事情,體驗過就可以了」:「當時可以跟黃立成(Jeff)、黃立行(Stanley)一起組團,我的確覺得很開心,可以說是我年輕時最好的回憶……但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一個時期再成功,我也必須要邁向下一個階段」。對行醫充滿熱忱的他,在進入醫學院之後,更是顯得衝勁十足。實習的時候主動申請到南加大洛杉磯縣公立醫院,為的就是要看到更多不同的創傷案例,強迫自己成長。他說,「我在那邊,甚麼恐怖的傷勢都見識過了。當時有個人騎電單車出意外,整條腿被硬生生扯掉,讓我印象很深刻」。林智文說要當個好醫生,人格特質很重要,「以前教授問我們有沒有人敢解剖遺體,我第一個就舉手上台……在我的觀念裏,能夠把人體解剖、打開,代表的是一種特權,這也代表我身上背負的責任十分重大」。對於病人的責任感與熱情,也一直鞭策林智文成長;除了到費城進行更專精的上肢外科訓練之外,五年前開始在華人聚居的阿卡迪亞(Arcadia)自己執業,亦不停在各種語言上持續進修。他說,「這個地區有很多的華人,雖然我本來就會說中文,但是醫療上使用的中文還是得重頭學起」。林智文強調,「許多華人都不喜歡看病,主要是語言溝通的問題……如果不好好跟這些長輩解釋,他們當然會感到害怕。如果我能好好讓他們放心,也是一種幫助他們的方法」。現在林智文不但可以說英、中、台三種語言,甚至也可以用基本的西班牙語與拉丁裔病人溝通。醫生光環加上中文好溝通,讓許多來看病的華裔長輩有時也會「關心」一下林智文的感情路,「我有遇過一個病人,直接把她女兒的履歷遞給我,要我寫電郵給她,但這樣感覺很奇怪,而且我真的很忙」。林智文說,自己開業前,時間非常難掌控,其實很難維持關係,「我以前常得取消約會,因為我要值班、開刀,根本沒有時間(談戀愛)」。但自己執業後這種情況改善了許多,林智文大方表示目前自己有一個交往兩年的女友,對方也在醫療領域工作,關係十分穩定。他又說,「我今年40歲了,我心裏真的很滿足,所以應該會有(結婚)計劃」。從閃爍的舞台到披上白袍,林智文在20年內體驗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熱愛挑戰的他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停止成長,「我一直都在想自己現在還能做些甚麼,怎麼樣可以讓自己更好」。對於目前的生活,他覺得很有成就感,也不眷戀鎂光燈的生活,「我不需要做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真的,只要有一個病人回來告訴我,因為我(的醫治)讓他有更好的生活,那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採訪後記:儘管L.A.Boyz已經解散多年,林智文還是很常跟黃立成、黃立行聯絡,「我們都是一家人,感情一直都很好,當然還是會常常見面」。至於許多粉絲都很期待三人再度合體,林智文表示自己十分樂意,「今年是L.A.Boyz出道25周年,如果能夠再次一起表演當然十分有意義。我們的確有計劃要再開一個25周年的演場會,但前提是大家都要有共識,像Stanley(黃立行)現在已經是半退休狀態,所以一切也都還在討論中」。對自己要求嚴格的林智文,表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如果三人真的再度一起登台,我就要給觀眾看最好的演出」。當被問到還能不能做出25年前的舞蹈動作,自信滿滿的他笑說,「Of Course! It’s easy! Just give me some tim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2/198946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