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讨论:投资的本质、投资的道与术及长期投资等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nkx.html

寂静山林

投资《或投机》的本质是逐利,逐利的前提是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专注于企业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或等同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往往比以供求 关系导致的股价短期行为更容易把握,也就是确定性更高。原因不再累述。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预期收益率了,而这个问题因人各异《秉性不同,眼界各异。》 不用争辩。
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虽然是一对弹性原则,前者包括了安全边际《股价和基本面》,技术分析,市场先生,供求关系等等因素。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就是他的不确定 性,那就要考验你的童子功了。这里要说的是投资的基本思维问题,循着这个思维,投资的长期〈价值与价格〉和短期〈供求关系〉问题应该迎韧而解了。
长期持有是一种结果而非目的,不能因为要长期而长期.说的非常好啊!我们做梦都在找能够长期持有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毕竟凤毛麟角啊!那就找.找..找......吧!天道酬勤,希望有一天,上天会眷顾我们。

 

Yuanweiorng 

“心理控制第一,风险管理第二,分析技能的重要性再次之。”说得非常有意思,让我想起老头子对人性的强调。假如投资仅仅是一门科学,那么严谨的风险管理、 分析技巧,就足以应对一切。但投资的实践毕竟是人的实践,对人性把握确是投资实践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在仓位处理过程中,人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何时建 仓,建立多少仓位,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管理了,还涉及要求回报、潜在回报以及个人的承受能力。之所以强调承受能力,是因为仓位的建立,似乎可以通过凯利方程 来平衡风险与收益,但事实上风险与收益均难以量化,只能给出模糊的估算。对这不确定性的把握已经不是科学可以解决,考验的是投资者对整体资产的把握能力。 那么如何测评自己什么样的仓位、杠杆合适呢,我想起两位大师的话,睡得好的仓位和杠杆吧。
在谋事与成事过程中,我与上文的观点有一定出入,认为没必要建立逻辑关系。谋事,不是打工赚去工资,而是处理风险(与收益),这过程中个人努力与成果并不 是一个因果关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成果(但不是因果)。“就长远和全部来看,成功必然来自于坚持正确的习惯方法和不断完善的性格修炼。”在投资 领域中,这是一个后验的事件,以及一个被持续证明的命题(希望自己也是个后验事件),但不是一个能预测未来的确定性命题。这话与“这个月努力工作(或不努 力工作)就可获得工资”完全不一样,况且未来的事谁知。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可以接受,但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在逻辑上行不通。(→表示可能 意味着,⊃表示蕴含)
我认为自律、耐心、冷静、独立(芒格语)很重要,但是否生在一个好时代已很重要,想想格雷厄姆两师徒的最终成果就知道了。而目前中国的境况,我水平有限,无法评估,但我想从保守的角度来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回归到具体投资,投资大背景个人无法选择,确实只能适应,自己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自律、耐心、冷静、独立了。
 
                                           

 

水晶苍蝇拍

这本应该是常识,但确实被太多人误读。长期持有作为很多价值投资的外在表现,反而被过度解读,而忽略了价值投资的前提,重点和核心。

在我看来,价值投资的前提一定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识别,否则根本缺乏投资的基准;价值投资的重点,则是对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偏离程度的评估,偏离度越大则 投资机会(风险)越大;价值投资的核心,则是对风险机会比的感知,什么时候一定是风险大于机会,什么时候一定是机会大于风险,较好的平衡点如何把握,则是 非常艺术化的地方。

总之,缺乏基本的价值价格比较关系的认知和企业分析技能,就远离了价值投资,无论你是持股1个月还是1万年,都没什么区别。

如心

投资上诱惑多,人生不是也有很多诱惑吗?
多数人会为没有持有一个“戒”字而付出惨痛代价。
其根源在于人的文化属性,即弱者文化和强者文化。
弱者文化:期待救世主的文化,如赌博,买彩票。梦想一夜暴富,咸鱼翻身。君不见狂人穆里尼奥也经过了N年的堆积么?
强者文化:直接索取的文化,不在乎时间的长短,不会傻想元宝能砸头。如安心工作每月存自己收入的10%,十年后基本是百万富翁。
所以,技术投资基本上是赌博,因为没有涉及本质,也就是内因,失败在所难免;依据价值而进行的长期投资,很多时候目标仅仅是为了收取一点多数人认为的“可 怜的股息”,而且很慢很慢,何时才能发家呀?别忘了,概率告诉我们:往往高估一年,低估十年。定性的来讲,依据价值判断而做出投资决策,就是道。

 

ABB

安全边际难确定否?我认为不难,在08年年底之时黄金遍地,很多股票都已跌至个位数的市盈率,破净股不计其数,基金经理跳楼,炒股者跳楼等等,这些特征已 经显露出人心的极度恐惧心理和市场的极度低迷,此时的安全边际却极高。我觉得最难的是难在资金管理,因为即使那一天来临时,子弹也早已打光。彼得林奇的鸡 尾酒会理论对我的启发很大,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揣摩,反思。经常去书城,注意到金融证券栏那边的书架,往往是人流驻足最多的地方。这些天竟然望到好多年轻女 孩(18,19,20左右)在看“杨百万”“擒住庄家”之类的书籍。个人认为,这个市场浮躁的投机气氛仍旧颇浓,安全边际当然就不复存在。 

 

 

新浪网友

投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预测未来,都是想要通过“预测”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基本面分析就不是预测吗?需要预测公司未来的业绩能不能持续增长。
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是少部分有天赋的人才能够做好的,说再多也没用。

 

如心

拥有适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谦卑心态并完善自己的原则,可能使自己离财富近些。说是近些,是因为财富不是你我用个什么投资原则或技巧就可以做到的,冰山露出来的一部分毕竟是需要另外九倍的冰山的衬托才可以的,无形财富的积累更加重要。
原则必须要有,而且要时刻完善;不要怕错,因为到达对的哪一点之前,你都是错的。

 

飘泊

有道而无术,亦不可取,信仰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投资方法谈再多的信仰又有何用?亦如春秋战国赵括一样的夸夸其谈者,到头来害人害己!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价值投资亦然。

 

汉尼拔

信仰从何而来?不是无中生有,也不会一点就通!
信仰,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分享别人经验教训中,一点一滴和总结,积累,慢慢强化。
不论你信仰的是什么,一切都得在实践中检验。

 

大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股票投资的信仰。每个人的信仰应该来自自己的岁月磨练,岁月沧桑留给你的深深教训。信仰,不是人云亦云。 信仰,是用适合自己内心的投资方式。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这不妨碍每个人在股市上都有成功可能。世界应该有包容性和多彩的一面。投资者肯定要有信仰,没有 信仰,不管那种方式,都难成功。有信仰,就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方式。

 

投资僧

真正的投资者是和价值做伴一生的,就是说和能够产生价值的价值在一起,而不会和损失价值的财富在一起。严格区别于那些有钱的体育文艺明星们还有其他有钱者 -----的。价值是他们的信仰和追求,是生活的内容,为此他们尽量减少消费,没有奢侈的消费。----为此他们不会为了奢侈消费而卖的。为此,为了享受 和奢侈而进行投资者的人不会成为好的投资者。因为投资和消费谁都需要钱,成功投资的最低标准是二十年的复利,就是说即使你很有钱也拿不出来消费。你可能说 我会拿出适当的部分消费,可是我会问你是谁,想减肥就减肥!能持否?

 

一枝春

本人反对大量的奢侈消费,但主要适度消费,特别是少量的“奢侈”消费,因为对于奢侈,每个消费者的理解不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自己和身边人好一些是很 应该的,要让自己舒服一些、舒适一些,适当地享用投资的成果,不然生命和投资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最终,钱都是要花出去的。只不过花的方式不同。如果太 多,可以捐赠、馈赠。最终消费还是要占很大一部分。只不过可能是延迟的。但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过度为将来牺牲现在也不是很划算的,很可能失算。因为 有些享受享用是随着年龄而递减的,老了,再多的钱,再多的资产,价值恐怕不是特别的大,那时候,反而是健康才更重要。这还不考虑通胀和涨工钱的影响。目前 价值看,拥有1千万和1亿的差别,恐怕不是大家想象的大。如果有了1千万,过度牺牲了生活,只为了得到1亿。一枝春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傻很疯狂。为将来打算 是值得的,但活在当下,更重要。对自己好一些,不要辜负了生命,辜负了青春。

 

飘泊

现在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就是价值投资者如果在投资过程中犯了错误就不是价值投资,就是投机,就是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投机行为。
 
      我对这种观点倒是很不屑的,我国的道教对信仰一说早有诠释:“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段话再明白不过的解读了信仰的重要性,道是内心的境界如信仰,术为外在的修为如投资. 信仰是投资的基础,投资是信仰的表现.有信仰才能成就更高的投资方法,有方法而无信仰只能沦为普通人,换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如果说信仰是战略层面的问题,那么投资方法就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不要管别人说三道四,继续坚持我们的价值投资信仰吧,虽然我们会 在这个过程中犯各种各样的战术错误,但这不并不影响我们对价值投资的追求,正是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在不断的纠正我们的思路,在完善我们的投资方法, 在为我们指出问题之所在,所以只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轨迹,不断的完善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术”,就能够真正的贴近价值投资的本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6

高增長期過後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12.html

   之前一篇關於PEG的文章,大家都比較雀躍,然則高增長公司總有一天會停頓,假若你是十年前買進,當然沒有問題,然而有人不幸地在一年內買進後,公 司宣佈高增長期已過,那麼公司的巿場估值會是如何呢,可能未必會迅即反映,因為巿場也會是將信將疑,及後才會意識到原來走進低增長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估 值會進一步下調,例如由以後的50PE下調至與增長率相若(巿場總愛套用PEG)。

        如是這樣投資者要思考一個成長極限的問題,因為正如QQ或者其他專注於中國巿場的產品,總有一天十三億同胞中會用的已在用,不會用的也不 會突然用,在這情況之下公司的成長率必定不能呈爆炸性增長,外延式擴張也因此宣佈要停頓下來,那麼公司會靠什麼再度增長呢。例如我的持股青啤會透過內涵式 擴張,整合旗下子公司資源,產品線以及生產更高端產品,這些就是內涵式擴張的結果,受制於外在條件較少的擴張特點。不過不同公司都會受不同形式的制約,所 以一旦你買進已經到達頂點的企業股票,接下來大抵只會與巿場通脹率同步,或甚者競爭越演越烈,到最後不得不在巿場上消退。

        所以用高估值買股票比用低估值買股票會存在更大的風險,是關於巿場估值的基點而論,因為很多投資者在買進股票的時候都會期望之後必定會繼 續高增長下去,但支持投資者有這種觀念的原因,除了是巿場效率假說外,還有大部份投資者都會抱持相同的期望,在群眾的制約之下也會變得不會多想,結果大抵 可以看看那些股票是多麼不如人意。所以無論什麼估值,尤其高估值股票更加應該花多些時間想一想成長因子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可能性,因為支持高股價的背後就是 成長性因子了。

        不過很可惜亦也很慶幸,巿場總是大近視或者看著後鏡做人,因為上年度增長率高所以配給以一個高的巿盈率,問題是來年的事情人們會不加以想 想,還有單單是來年度再一次高增長也不能修復今年高估值買入價格的回報率,起碼要持續三年或以上才會有可觀的回報,否則今天買進低增長但估值合理的股票回 報會更理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2

原创:关于长期成长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ocro.html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家好的优秀公司,必定是一家不断在降低经营成本,并且产品必须在扩张中以其低成本、高品质在市场完全竞争中,能够让社会中的潜在消费者不断受益,从而增大销售和利润基数,以获得长期的成长动力。

    何谓成长?“成长是不断地、有效地把新技术吸收到经济之中的结果。”而其实质,却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因为价格竞争能调动起充足的消费需求,也反过来促成了企业持续盈利。 那么,在企业固定支出和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投资扩大产能,确实能降低经营成本,但大家都这样做,没有有效需求的扩大,结果必然是售价下跌,利润泡汤。 在一个投资效能没有制约、投资者素质偏低的基本无效资本市场中,这种投资冲动在上市国企中(除了资源、能源垄断型国企),高成本被动投资比比皆是。打的是 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招牌,实际在毁损股东利益,一旦外界经济环境产生变化,企业很难有招架之功。这种被动的投资和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风马牛不相 及。

  

几年前,我曾经去了安徽马钢,得知这家企业借贷80多亿,自有资金若干亿改造既有生产线,新建现代化钢板厂,因为不投入就会死,冒险投入也许会有条生路。 结果对了,2006年的周期性经济需求使得公司利润大增,但这是运气使然。另一次我去苏州吴中看另一家港资药企,也是投资型的,1个多亿的投资需要大约两 年建成,当然企业一定是嗅到了某种出口商机,也是因为投产后遇到了行业高潮期,受益也不错。芒格说过:一 个素质良好的企业和一个苟延残喘的企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好企业一个接一个轻松地作出决定,而糟糕的企业则不断地需要作出痛苦的抉择。我们不能说这些企业 的投资是错误的,但被动或准备不充分把握不大,就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投资。如果能因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那还可以说得过去,否则对投资者来说就完全没有意 义。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区分出新建产能是否能盈利,或者盈利的根本原因真正来源于哪儿。

     在 山东鲁南,我去过两次的一家地处小县城莒南的公司(0546),把生产基地从本地转到原料玉米和煤炭价格都很低的内蒙,当时我们意识到低成本的优势却没有 继续重视追踪,主观认为产能过大,市场供过于求,忽略了低成本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辨证关系,最后错失了巨大商机。痛定思痛,忽视低成本和社会需要的辨证 关系对长线投资来说,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必须正视和深入探讨的坎。类似的企业还有1068雨润食品,8331浙江世宝,它们的共同特征都具有:1,早期 都有过极高利润率和低成本长期盈利的历史,并且现有的生产家当大部分是靠自我积累发展起来,负债较少,融资额不多,说明利润来自源真实可靠,有可以值得研究的特别盈利方式;2,一贯在做降低成本的努 力,无论是人力成本控制、原料区域来源、生产设施的优配、还是技术创新的方式,仿效者很难进入;3,都处于竞争很激烈的终端消费品行业,并且市场需求永无 止境,表明其竞争优势和销售渠道优势一直存在,并还在强化,很难被产业上下游所掌控;4,公司不太配合或懂得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 的产业布局,一步一个脚印,默默无闻的扩大产业,因此股价走势经常反复,但长期上升通道一直完好,每次卖出后长时期内较难“批量”买回(即虽然股价下跌, 但成交量很少,一般每段价位都有买盘在坚定买入,而恢复上升时很少出现卖盘,卖出者很难在低价位补回较多抛出筹码,除非快速大幅拉升股价才能出现较多成交 量。)。相对而言,是我们的浮躁和肤浅而错失投资或观察的最佳时期。                       

   

8058在建二期扩建工程时,计划是半年竣工投产,结果是八个月完全达产,总投资额是8600多万。我当时很纳闷:报表中没见到什么支出嘛, 只看见项目在一天天进展,因为可以眼见为实,并在工地现场看到序时进度表,眼见到新的四层高厂房已经基本完成,可财务报告中才支出700多万资金。后来才 了解到公司有一个分进度付款合同,条件很苛刻,一般只有到几乎快要投产时大部分建设资金才在验收后支付。有一次我在公司大门口遇到一家设备供应商,趁机了 解对8058的信誉反映,他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这家公司拖欠建设款,想想也是,能赚会赚钱的公司谁不想做他们的业务(销售代理也是如此)?项目能保质保 证按期完成,钱一定会有的。8058的极短建设工期想来这些建设单位也只能满足不敢拖延。对8058来说,更重要在于:项目还在建设,就成本而言,竞争力 已经就在其中显现了。

    

1996 年时,我在南京新街口的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现在叫“大洋百货”的那个30多层大厦,早在93年就已经拆迁,资金来源于中行贷款,每月还要支付大笔拆迁户暂 住费用,因为资金不到位,拖了近五年才建成。而我们单位对门石鼓路上的一座20层大厦(外资),连打地基到落成整个只花了不到10个月,我和同事都在“炒 股”,对比这活生生的事例,就像握着“盈利模型”的蓝本。国企投资是不大关心这些“小”问题的(因为赚到钱只会让自己的腰包更鼓一些,赚不到也只是稍瘪一 点),只有民企用的是自己的钱,精明并会打“算盘”才在这里算出未来的利润。

     有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两家企业都在建设新的扩产项目,其中一家的资金成本是8%,建设周期是五年;另一家资金成本是10%,建设周期可以缩短到三年,结果是 谁的投产后效益高?银行愿意贷款给谁?(不论风险,只问收益)计算后结论当然是后者。可实际上在长期盈利的老道企业经营者来看,还要看早投产符合市场调查 预期时机带来的误差减少,以及早竣工投产提早销售对市场中老客户心理的信任边际效应和市场销售延续性,还没论及规模效益的产生和管理成本的相应降低。反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可能出现另一种或多种不同结果。                         

     

有 人总会问:同样的行业,同样的投资,为什么你的利润那么高,我却赚不到?其实这只是一个个很小的方面在体现。我们在8058的车间反复参观过几次,几乎找 不到空间有闲置浪费的地方,对GMP生物洁净厂房而言,同样的成本空间产出自然会有效益的显著区别,还未论及管理节约的另一部分成本。有人说,国内市场上 大行其道的不是低成本竞争,而是垄断。国内缺乏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国企,更缺乏低成本竞争的驱动力,我们更常见的是高成本基础上的高 增长,最后结果是隐性通胀伴随的高增长,支出与收入比肩试高的增长。内在的动力自然来自于制度,就像A股市场缺乏得力监管一样,出资人的缺位或者说不到 位,是资本缺效的本质表现。我做A股时大多做国企,做港股投资改为投资内地民企,实因如此。有一个小插曲:在8058考察时,我问及早期较少的冻干粉针发 酵罐如何转换应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转换?得到的回答是,一般三天就可以将一种产品转换生产另一种适销对路的品种。这种市场灵活应对需要很严格的管理应变,也 可以理解成较高的毛利率也许就在这些不经意不起眼的细节之中产生。

    

面 对建设中的空旷工地以及建成的巨大框架车间,我盘算的是成本及未来产出的配比。得知公司目前资本支出才2000多万,我仿佛看见了两年前同样的一幕。项目 在按照计划推进,对比我刚去深圳的另一家建设工地,虽然不及后者规模宏大,但我看见的却是和过去同样与前者完全不同的效率。虽然公司的项目完全投产要等到 明年10月,但我似乎看见利润已经在产生。这是必然的,还有9个月,资本支出还在账上,厂房已经拔地而起,新的原料药专利在不断产生,省级科研基地接连被 批准,成本的优势还用质疑吗?对照上述成本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自然可以理出利润的头绪来。这家公司的销售历来是强项,刘总成天在客户和药交会现场出现,以 10多年来长期客户代理商的稳定,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质量,原料药比重的增加及大输液品种的配全,高毛利率的状况不会因医改降价而削弱。最重要的还是 产品的适用性很广泛,并且是医改之后日益提高的人们健康生活之必不可少的常用高质普药,它的竞争力完全可以由不断降低的成本及售价,得到更广泛的市场接受 和认同。

     也 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以为这是在臆测一家公司,或者想当然想象未来的成长。我不否认,会有偏差,但长期成长的好企业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追寻,长达20年 的不断高速盈利应该不会是偶然。没有品牌、没有垄断、没有背景、甚至没有资金,完全靠自我积累、内生高速成长。这样的企业也许就是我们探寻长期成长好公司 的金钥匙。 

(诚恳希望博友们不要转载,否则我以后只有隐蔽此类文章了,我不设标签的意义就在于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7

餐廳主廚許振益「不是買最新的,就是買最舊的」 「養」老屋待改建長期抗戰挖黃金

2011-2-28  TWm




客不敢碰,如果慢慢挖寶,應可以撿到便宜物件。

有了第一間投資心得,去年許振益又透過鄰居太太介紹,買下福和戲院一、二樓各一戶,室內僅五坪大的舊店面,每坪單價二十二萬元,總價才一百一十萬元。

許 振益發現,福和戲院每戶店面格局都不一樣,最值得買的是挑高四米以上的,因為可以做夾層,室內坪效立刻提升五○%,秉持這樣的觀念,許振益買下這兩間店面 並不打算馬上回收資金。以一樓的店面為例,他花了十二萬元委託木工師傅重新「拉皮」,不但鋪了新的木地板,又把四米的挑高空間做了夾層當臥室,一樓還多隔 了一間洗手間,目前當作套房出租,月收七千元,換算租金報酬率就高達七.六%。

掌握土地持分 搶先購入「拉皮」出租許振益看上的不只是高額投資報酬率,更重要的是每戶擁有的土地持分多。如一樓店面室內面積五坪,土地持分就有二.四五坪,由於福和戲 院基地面積大,目前他名下三戶的土地面積有八坪,他的目標是買到一%的土地持分,按照福和戲院的土地面積計算,未來改建後,他至少可以分得二十坪的土地, 換算房屋面積應該可達一百坪以上,以區域行情四十萬元保守計算,市值上看四千萬元,而他目前三戶,持有成本四百萬元,將會增值十倍。

此外,許振益觀察到,福和戲院一樓店面不多,只有四、五間,但是面寬卻有五百公尺,表示只要有心整合,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其中一條街廓,未來可分回的房屋價值性也較高。

許振益也透露,買新北市巷內的店面,可以多注意一樓是否有被畫紅線,像他的一樓店面門口,就並未被畫禁止停車的紅線,就算停車也不會妨礙交通,租屋的房客可以擁有一個免費停車位,這在停車位一位難求的永和區,可說是稀有難遇。

「要麼就買最新的,不然就買最舊的。」許振益認為買房子「不要買屋齡不上不下的房子」,新北市十幾年的電梯華廈還不到都更改建時機,如果不能收租,很有可能會套牢,要賺錢就要找愈舊愈爛的房屋。

特 別的是,許振益很少透過房仲業務員買屋,多半都是他利用下午兩點後,餐廳休息空檔,騎著機車到處找機會,他不但熟透永和區地理位置,對每個建案地點更如數 家珍,不輸給每天在第一線的專業房仲業務員。記者實地跟著許振益從武昌街回到永和區,他竟可以精準抓住每個紅燈停頓秒數,不到十分鐘就從重慶南路一段抵達 永和中正橋頭。

今年一月底,許振益騎車在中正橋上,無意間看到一棟老公寓貼著售屋紅字條,又引起他的興趣,「字跡歪七扭八,一看就知道是屋 主自售」,許振益立刻打電話給屋主見面,「我先去找他『搏感情』,慢慢聊他賣房子的原因,才知道八十歲的老爸爸不想跟兒子討生活費,想賣屋變現。」尋寶精 神找標的 老、髒創造大獲利許振益說,這間公寓不但是兩面臨路的三角窗,又正對新店溪,以後改建可說是現在流行的「景觀住宅」,又是一件都市更新的好標的。許振益建 議,看好都更商機的投資人,要看周邊是否有土地可以擴大整合,像他就很看好永和環河西路第一排洗車場,未來勢必也有都更機會。

隨著福和戲院都更的消息逐漸傳開,也有愈來愈多投資客盯上這塊肥肉,只是使用方法各有不同。據了解,另有一批投資客積極收購福和戲院的一樓產權,看好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三段停車位需求龐大,近日已打算拆除隔間,全面改裝為平面停車場對外出租,順便養地等都更。

雖 然分食福和戲院都更大餅的人愈來愈多,但許振益抱持長期抗戰策略等待。「投資房地產你要用去跳蚤市場尋寶的精神,愈是外人看不上眼的標的,才愈能創造更大 獲利空間」,許振益說,他投資房地產的原則很保守,不會想短期回收,財務沒有壓力,以福和戲院來說,「就算永遠都不改建也沒關係,至少還有租金可收。」

許振益

出生:1954年

現職:台北鼎富樓餐廳董事主廚

投資資歷:20年

投資規模:2000萬元

擅長交易物件:都市更新題材老屋

給薪水族的

幸福買屋建議

打破捷運站迷思

年輕就是本錢,有時間與體力拚,只要騎機車到上班地點在半小時以內,有時候房價可以差一倍,尤其騎機車方便鑽小巷,不見得一定要依賴捷運。

貨比三家

購屋前要多看多比較,和屋主議價不要急躁,不須一次砍到見骨,因為可能失去成交機會,但也不用急著買,這樣容易買貴,以低於市價一成為底線。

先求有再求好

年輕人一定要先有第一間房子,否則永遠追不上一直上漲的房價 ,自備款不多沒關係,可以先買單價低、無電梯的公寓高樓層, 爬樓梯累一點沒關係,但房價卻很便宜。

打敗高房價的

達人不敗心法

買自己熟悉的地段,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己的住家附近開始鑽研。

不強求,才會買到便宜房子,花時間「搏感情」,才有機會談到好價錢。

未來房市看法

房地產應該不會立刻崩盤,現在鋼筋、水泥建材都漲價了,再怎麼跌,也不可能回到30年前一坪4萬元房價的時代,我對於今年房地產市場,還是很有信心。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0

三大都會區將蓋十棟星級飯店 會計師變身飯店大亨 扎根培養當地思惟 長期經營賺「慢錢」

2011-3-14  TWM




神祕的觀光飯店業者李銘松,二十 三年前曾赴中國投資,卻接連四次失利,他不畏挫折反而赴當地求學,終靠投資上海店面大賺。二十年前開始參加投資考察團的李銘松,多年來在台灣北、中、南獵 地,因為懂得在失敗中努力學習,讓他成為百億元身價的富豪、台灣新飯店大亨。

撰文‧周岐原、梁任瑋

「你就去談 談看,(價錢)不要超過。」一列高速奔馳的「和諧號」列車,正由重慶駛向成都。車廂裡,坐著許多財金文化的考察團員。其中,一位穿西裝的中年人正透過電 話,指揮一樁房地產買賣的談判細節。談了許久之後,這通電話才掛斷。從外表看起來,這人中等身材,一頭銀灰色頭髮,儘管戴著眼鏡,他的眼神依然銳利。這個 人的名字叫作李銘松。

李銘松是誰?去年六月中旬,新光人壽標售北市寶慶路土地,最後富邦建設等十二組人馬全數失利,由市場十分陌生的皇家季 節酒店得標,每坪得標金額換算逾五百萬元;在幕後操刀這樁交易的主導者,就是皇家季節酒店的創辦人兼總裁李銘松。他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頗具信心 地表示,準備將西門町的土地,用來興建地上十九層的五星級飯店,以擴充台北市的經營版圖。

此外,在台中、高雄市中心,他也各準備至少三個地 點,將用來興建高級觀光飯店。待工程陸續完成後,皇家季節酒店將在北、中、南三大都會區,擁有十棟四星或五星級飯店,成為爭奪台灣觀光市場的一股龐大勢 力。李銘松本人,更會成為國內的新飯店大亨!

據統計,外國觀光客由○六年的三五一萬人,增加到去年的五五六萬人,在短短五年間,來台人數成 長率逼近六成;連國際飯店的平均房價,也已逐步逼近○六年的歷史高點。巧的是,李銘松旗下的飯店,正好就是從○六年開始營運,順利搭上這波觀光業起飛的大 商機。目前,由皇家季節酒店營運的飯店,包括南京西路的一館、二館,及位在北投的溫泉旅館,房間總數約一四○間。儘管數量還不多,但未來新飯店陸續加入營 運陣容,將使得李銘松的飯店版圖更加可觀。

得標西門町的角地,讓以往極為低調的李銘松,一下子成為市場焦點。當大家都在追問「誰是李銘 松?」參與投資考察團的團員都知道,他就是那位頭髮銀白、笑口常開的成員。也知道早在九○年代初期,︽財訊︾創辦人邱永漢帶團參訪中國考察時,李銘松已是 參與其中的第一代團員。但是在浮上台面之前,李銘松和觀光產業全無淵源,只是一位擅長投資房地產的會計師。

出身宜蘭頭城的李銘松,祖、父二 代靠投資經營遠洋漁業和養殖漁業起家,並在迪化街從事銷售貿易生意。由於這層地緣關係,李銘松由台北商專(現改制為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畢業後不久,就創辦 了松哲會計師事務所,專門將目標客戶鎖定在迪化街的公司,為他們處理帳務相關事宜。大膽創業這一年,李銘松年僅二十五歲。

青年創業 積極標會買樓、換屋李銘松創業初期,正好碰上台灣經濟大幅成長的年代,會計師事務所的事業,很快進入軌道;甚至因為事務所的生意興隆,他還有「迪化街大帳 房」的封號。然而跑遍各大公司的查帳過程,卻是他最難忘的經驗。李銘松回憶,在最高峰時期,松哲曾為一千多家客戶提供稅務及會計服務,儘管員工多達上百 人,但要查核一千家客戶的帳目,仍然十分辛苦。「扣掉假日,三六五天每天拚命查,(帳務)還是查不完。」李銘松說。

至於李銘松最重要的致富 管道—— 房地產,則是在他創立會計師事務所的隔年,才開始投資。當時,忠孝東路四段的現代大廈剛剛完工,一坪要價四萬元。透過朋友擔任銷售業務的關係,李銘松以少 許折讓的一○八萬元,買下一戶二十八坪的房子。李銘松承認,當時資金並不充足,還是回老家標了一個會,才湊足自備款。他自嘲說:「我大概是『頭殼尖 尖』(意指財運不佳),但是自備款夠了就敢買房子。」二十五歲創業、用標會籌措買房的自備款,可以看出李銘松行事的積極作風。

開始買房地產 時,李銘松剛結婚不久。他回憶,為了換空間較大的房子,全家人曾每隔三年就搬一次家。為何如此勞師動眾?原來李銘松為了避免購屋造成太大的資金壓力,他決 定在換屋時,先搬到市郊的大房子,直到經濟能力穩定,再搬回市區,找同樣大小但價錢略高的房子。雖然搬家過程辛苦,但如此一來卻能趁房價波動,達到換住好 房子的目的。

創業期間長年查帳的經驗,加上用心觀察房地產市場變化,讓李銘松練出極為敏銳的房價嗅覺。像是在考察大陸期間,每參觀一個建 案,李銘松往往會走上樓、從陽台向外眺望,仔細觀察建案周邊的市區建設和交通動線,藉此了解發展潛力。

舉例來說,在參觀幾處重慶的建案時, 李銘松就發現部分建築本身即使位在市區,但周邊的建設進度還不到位,現階段若出手購買,價格將不容易有明顯上漲。可見投資不動產數十年的他,認為房地產的 區位還是最重要的選擇指標。

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只要是經濟維持成長趨勢的地方,就不用擔心買來的房子價格不漲,只會有快漲或慢漲的區 別。」之所以有這層體悟,是李銘松花十年考察中國各地的心得。在這十年間,李銘松雖然靠投資中國獲利甚豐,但成果卻是用多次挫折換來的。

投 資中國四次失利 為人脈赴當地讀書李銘松回憶,一九八八年他首次到中國觀光,由北京一路南下到江蘇,當時中國的投資環境仍相當原始,但潛力已讓李銘松留下深刻印象。回台灣 之後,他積極找管道進軍中國投資。第一站,就選在國民政府的舊都南京。

當時,李銘松請友人協助,以近人民幣八百萬元的代價,在南京市郊景點 湯山溫泉買了兩百畝地(約四萬坪)使用權。不料繳款後數個月,還是無法取得國土使用證,取得執照又發現,買的地竟縮水到八十畝。原來官員並沒有告知,一條 規畫中的高速公路剛好經過這塊土地,在重大建設優先使用的情況下,土地於是縮水。幾經折衝之後,李銘松總算拿回當初的投資款項,精明如他,也終於嘗到吃悶 虧的滋味。「一堆經驗,白忙一場」,李銘松感嘆。

這次投資失利,不僅沒有打消李銘松布局的念頭,反而讓他更積極地想切入南京的消費市場。原 因是一次逛街時,李銘松發現當地的麵包售價相當高,「兩種都是麵粉做的,包子一顆只賣三毛,麵包卻賣八毛至一塊」,這讓李銘松興起在當地賣麵包的念頭。於 是他決定與家人合夥,在南京市區連租了二十個店面,打算一口氣衝高規模,拉抬經營聲勢。想不到第二次又遇上同樣的產權問題;明明已經付出人民幣兩百萬元拆 遷費,但幾個店面的使用證一直無法取得。幾經等待,李銘松只好再次決定放棄投資,當作花錢買教訓。

仍不放棄的李銘松,後來曾嘗試經營南京一 家飯店,以及承作當地人民大會堂的餐廳生意,但兩者雙雙因勞工問題而碰壁。一再被人治問題困擾的李銘松,終於決定暫停在中國的經營腳步,檢討自己的布局。 他得到的結論是:做生意,不僅要有當地人脈,還要具備在地思惟才能成功。於是,李銘松做了一個讓眾人驚訝不已的決定:到南京讀碩士。

「九三 年起,我每周五去南京,周一回來。這樣一趟來回,一周交通時間就超過七小時,連續上了二年課」,李銘松笑說,他以四十歲「高齡」到南京大學念碩士課程時, 是全班唯一的台灣學生。當時還沒有兩岸直航,到南京必須先到香港轉機,過程十分辛苦;但李銘松一心想要了解當地商界人士的經營思惟,因此絲毫不以為意,反 而上得十分勤快。

前後為學業飛了八十多趟南京,經過兩年,李銘松終於拿到碩士學位。他回憶,當年擔任指導教授的老師,如今都已是大學校長、 書記等重要人物,為他提供更多的經營訊息,李銘松這步棋,終於是走對了。

歷經多次失敗,李銘松在中國的事業終於有了大翻身的機會。一九九七 年起,李銘松將事業布局轉往上海,在古北新區的一條商店街收購了三十間店面。當時,店面每坪售價只有七千五百元新台幣,他將店面出租,租金的年化報酬率估 計高達四成。不過二○○○年時,中國改革房屋政策、終止原來的「福利分房」措施,大批民眾直接買屋,使得租金報酬率大減,一下子降到只剩五%。有鑑於收益 下滑,隔年開始,李銘松就陸續將這些店面賣出。

鮭魚返鄉 經營觀光飯店獲利豐厚將這批房地產出清後,讓李銘松獲利最大的除了價差,還有一項無形影響因素:新台幣匯率。他回憶,最初將投資款項匯出台灣時,新台幣兌 美元是一比二十六,但是○一年他將資金收回時,匯率已經貶到一比三十七.五,這一來一往,等於讓李銘松又多賺了四成。李銘松這次投資上海店面的獲利,估計 有好幾倍。

事業中心調回台灣後,李銘松仍未改變「店面優於住宅」的投資原則,趁著當時銀行承作的貸款成數高,李銘松陸續收購不少位在台北市 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周邊的辦公室。包括葉財記世貿大樓、中鼎大樓、十信大樓等辦公室,李銘松均一層層加以收購,並且持有不賣。直到○六年開始,他發現房價 的漲幅開始超越土地,也就是麵包(房屋)比麵粉(土地)還貴的異常情況。隨著房價走高,他將這些商辦陸續出脫,結果這批商辦,又為他賺進約三倍的豐厚獲 利。

至於經營觀光飯店,李銘松笑說:「完全是無心插柳,我大概是最不務正業的會計師!」原來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期間, 李銘松決定讓房客退租、將位在南京西路的大樓重新整修。原因是他偶然讀到一則新聞,指出一旦國內開放大陸遊客來台,高級觀光飯店將供不應求。生意頭腦靈光 的李銘松,立刻決定將這二棟改作飯店用。這位旅遊業的門外漢,就這樣一頭栽進飯店事業。

「當時全台總共二萬多個房間,觀光局估計若全面開放 陸客,至少要八萬個房間,還差很多。我的邏輯一想,這就有投資的空間,」李銘松說,「飯店不是能賺暴利的行業,但它可以永續經營,只要守得好,留給下一代 也不錯」。

由於創始的一、二號館,地點位在台北市鬧區外圍的南京西路,一開始規畫時,李銘松就強調須凸顯差異化的品牌價值。而全面使用歐舒 丹作為房間沐浴用品,就是該飯店的創舉。

經過數年籌備,陸客即將開放自由行,李銘松終於等到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活水,現在,他要全面衝刺旗下 的飯店事業,與加入戰局的國際品牌一較高下。他私下坦承,只要飯店事業經營得當,不排除將公司掛牌上市櫃。這位神祕的地產大亨,過去靠著不動產賺得可觀身 家,但他卻將精力和公司的重心,全都押寶在觀光飯店產業上。

從一位會計師到身價上百億元的飯店大亨,李銘松靠的是他比別人更強的成功企圖 心,不認輸,以及敏銳的觀察力與執行力,成就他今日的身家。

李銘松

出生:1952年

現 職:皇家季節酒店總裁

經歷:松哲會計師事務所創辦人學歷:南京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

李銘松的投資態度:

1. 專注投資熟悉的房地產,陌生的商品一律不碰。

2. 在中國投資失敗4次不氣餒,反而赴當地求學,長期耕耘人脈,重新學習。

3. 經營事業需要的不動產一律購買,不採租賃。

4. 寧可投資土地、蓋飯店,賺長期經營的「慢錢」,不急著投資金融商品來短期獲利。

李 銘松的投資心法

1. 投資任何地區都只買交通動線良好、周邊建設已經到位的房子。

2. 只要確認當地經濟成長趨勢,就不必擔心房價不漲,只有快漲、慢漲的區別。

3. 當價格便宜時,優先購買市中心的商辦產品。

4. 每坪房價水準比土地價格還高時,就會陸續賣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1

3月A股估值與長期回報預測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7134/

A股在3月末的三千點附近處於什麼水平,未來長期回報如何?我認為目前A股總體估值合理。在目前這個價位投資A股,未來10年的年平均回報率有可能達到7.3%左右。

我採用7年平均週期調整後市盈率(CAPE)對A股的整體估值進行判斷。在7年CAPE中,我做了三個調整:第一,用CPI對歷史盈利及股價進行了調整。第二,採用了過去7年的歷史盈利進行平均。第三,對年度數據進行了平滑整理。

為了判斷股市的整體估值,我選取了50個有代表性的A股公司用CAPE建立了模型。

從目前公佈的業績看,2010年這50家公司的7年歷史平均盈利比上一年增長了21%左右。

從CAPE的角度看,目前A股處於23.95倍的市盈率。

另一方面,用A+H股總市值佔中國GNP的比例來看,目前A+H股總市值大約佔2011年中國GNP的77%左右。從這個角度看,目前A股估值已經不低。

從預測股市下跌風險的Fed Model(美聯儲模型,即1/PE與國債的收益率之差)看,A股目前的風險略有升高。美聯儲模型的原理非常簡單,股市與債券相互競爭,爭奪流動性。當股 市的收益遠遠低於債券時,股市下跌的風險非常高。當這個指標偏離95%的置信區間後,股市下跌的概率非常大。由於中國的債券市場不發達,我用的是1年期儲 蓄存款利率代替國債利率。可以看出,在上調利息後,這個指標明顯升高,但還沒到危險的程度。

我對A股的未來長期回報預測是基於兩點:第一,股市總市值佔GNP的百分比。第二,股市的估值水平。

我認為正常情況下,未來中國股市總市值佔中國GNP的百分比不應超過90%以上。首先,從常識看,股市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的,股市市值無法長期超越 GNP的總值。其次,從企業盈利的角度講,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稅後盈利佔GNP的比例在過去11年平均約為4.5%左右。如果用20倍的市盈率來計 算,假設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都上市的極端市值最大化情況,股市的市值最多應該在4.5%x 20 =90%,即GNP的90%左右。實際上,2009年底的股市總市值相當於當年的GNP的95%左右(當時,預測風險的Fed Model也顯示0.5個Sigma的較高風險)。隨後,股市就掉頭向下。如果股市總市值再次達到95%的2011年GNP,那麼上證指數大概在3600 點左右。

對於7年平均市盈率(CAPE)的計算,屬於真實均值和標準差未知的情況。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股市的成熟,未來的平均市盈率肯定要下降,但是具體下降多 少,最終真實的均值是多少並不知道。由於我的模型只從2005年1月開始,僅僅積累了75月的數據,樣本數量不夠,無法精確知道真實均值。在這種情況下, 可以用Student分佈,用基於目前75個數據點所產生的均值,構建一個置信區間,從而估計真實均值範圍。為減少誤差,我的置信度設為 99.9999999%,自由度為74,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置信區間。目前這個置信區間的下限是21.41左右,因此,我取這個值作為未來長期7年平均 市盈率(CAPE)的近似真實值。

主要假設

1)未來10年中國真實GDP年均增長6%左右。

2)未來10年中國企業經通脹調整後的7年平均盈利年均增長8.5%左右。

3)10年後中國股市平均市盈率(CAPE)接近21.41右。

根據以上假設,在目前的價位投資A股,未來10年的年平均真實回報大約為7.3%左右。這高於美國股市歷史平均6.5%的長期回報。而如果算上4%的年平均通脹率,總回報率為11.3%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9

長期持有股票,就是一個便宜的Call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769

巴黎:

最近看彼得林奇的書,發覺有一些見解非常有意思。
其中可能有番炒部份,不過只要有啟發,久不久溫馨提示Blog友,想你們也不責怪巴黎番炒。

彼德林奇說,如果你有十支股票,其中三支的銷貨從幾千萬降到零,有一支升到十億,你的組合的回報就已經不得了。

我們常常想當然,以自已的想法炒股,而非細味一些巨人的投資方法,只以結果看待他們投資心德,而非有邏輯、不矛盾的思考方法。比如早陣我出過一篇有關圖表派誤會歐洲股神使用圖表的用意,反映那些人因只想看自已想看的部份,往往會曲解一些原本非常有意思的說話。

有些Blog主,教人大大注買升得高的股票,以便厘補細注損失,並止蝕要快,賺要長,聽起來極有說服力,不過稍為用腦想想,這種說法,就像叫人高沽低買,只買升既股一樣,完全不可能兼無意思。

回 頭說林奇的既實際又現實的例子,不論林奇、歐洲股神、巴老,幾何肯定它們必定會有機會買錯股。林奇道出,賺錢的註碼只是平均註,但只要一支是升十倍的股 票,已足夠!因為你蝕的那幾支股,輸盡是組合的百份之三十,一支股升十倍,不是除苯有精?!這不是就像買入輪一樣,蝕有限、賺無限嗎?!不同的是,一般的 輪有時限設限,而巴黎說的長抱當輪,完全無時間,更加有可能!!

要升十倍的股票,絕不可能是一年,二年就能做到,一句絕細好句"股票會波動"可以解釋Blog友心中這支十倍股的可能波動圖是如何,當中有非常多的可能壞消息。

如果我們以一時業務下跌、或股價下跌而沽出這支股票,我們最終失望可能遠較我們自以為的大很多很多。

我告訴Blog友自已過去真正的經驗,十幾年前我極歡喜壟斷股,比如中石油、匯豐、中移動、港交所。你們或者不信,我曾在12元買中移動、9元買港交所、4.75買中人壽,賺大約10%就賣掉它們。

回 頭看,我也有曾經止蝕的一些股票,在時間上掌握很好,否則會蝕更多,不過假如這些蠢蝕本股票和上述幾支股票一起持有到今天。而所下的注碼也都是一樣,聰明 的Blog友一定懂得計結果是如何!回頭看,這種玩法,所蝕的遠較我當年以為的大,因為我當年從沒想到我買中十倍股的機會容易過我想象,我失卻很來多支數 倍或十倍股的機會,而是旦一支,我已經可以完全收複失地兼賺突!!

有天材常常怕看自已的組合有蝕本貨,只要有三幾個月點穴,就急不及待沽之,怕人家說,為何你組合還有中人壽、匯豐?怕人笑你買超大?為何美林說做數,你還買中綠?!又或那支蝕本貨?!其實每一次你平掉一些近期跑脫大市的股票,你就喪失下一個賺大錢的機會。

若 Blog友不信,有心機,可以到紅猴那個Blog番看他過去多年,如何短炒沽走那些後來賺大錢的股票。雖然他每月只公告一次買賣股票紀錄而每每能高沽低 買,令人懷疑(這是我不公告自已的買賣紀錄原因,沒有買賣理由暴露給Blog友評價的買賣,我都喜愛懷疑,而懷疑是精明投資的第一步,我並沒有說紅君做 假,請別誤會),但此處只想表達一種疏忽了的事實----—長抱很易買中十倍股發達!不用擔心長抱另一些蠢股票蝕到渣都無,你最終仍會賺大錢!

因為長期持有一支股票就等同買入了一個無時限的Call,你會真正的賺無限!*


--------------------------------------------
*買股票是一個Call option不算是新的說法,有財務學者已經用數學引證,下面回Blog友文已簡單解釋。巴黎這裡是用林奇的簡單做法,以實務的角度看待長抱股票等於無時限輪而已!


條簡單方程式是這樣:

Bonds(B) +  Shares(S) = Total Capital employed

Total capital employed = Total Assets

盈利是由Total Assets  產生,例如物業。

假如B= 50,000, S= 50,000 Total Assets = 100,000

即你賺就賺兩份,蝕就蝕一份,那麼你就等同買了一個Call
借錢越多,個Call槓杆越大。

第一年,你賺不能無限,只是兩份,
但第二年,同樣,不過今次就是第一年的四份,
第三、四年,如此類推....

即短炒,就自已把呢個Call時間設限,你長抱,就沒有時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0

公司地位的穩固性,長期持股的一個基石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t0hr.html

如果要長期持有一個公司(短期可能並不重要),我現在越來越看重其競爭地位的穩固性。這種穩固性在公司比較中可能較容易感覺到。

比如,霸王,面臨寶潔、聯合利華等的競爭。你把它和雨潤、雙匯一比較,就明顯感覺到雨潤、雙匯的地位要比霸王穩固得多。長期持有霸王面臨風險明顯高於雨潤(當然不是說注定失敗)。

李寧,面臨nike等的競爭,地位也不令人放心,但過去7年的歷史證明其還挺得住,能夠給人一定的信心,當然,也不是很大。

至於茅台,幾乎無法撼動其地位。

阿里巴巴,看不到強大的競爭對手,也是地位強大,發展空間還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23

中國銀行業長期前景如何? From WSJ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7/from-wsj.html

馮哲

在過去的五至七周裡,疲軟的經濟數據、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的結束以及希臘的重重債務危機,似乎都在時刻 提醒著人們,美國乃至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困境。對於中國股市來說,亦是陰霾密布,銀行板塊則更是利空不斷,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2-3萬億可能違約的債務 (路透社報道),銀監會提高銀行資本風險權重的新規,以及6月的高通脹和萎靡的工業生產等。在此背景下,銀行板塊的估值也應聲回落到年初的水平。

銀 行業的問題並不僅限於此。我們觀察到部分信貸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同時監管制度的變化、地下信貸市場的興起、以及通脹曲線和加息等因素,都直接影 響了投資者的心態和銀行板塊的表現。但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業的長期盈利可能取得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由於決策層將進一步簡化相關規定,銀行在中間業務的收入 方面將穩步增長,這也是我們看好銀行業長期發展的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

中國對貸款額度的 管控促進了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貸款擔保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在內的其他融資渠道的發展。我們認為,在目前銀行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之下,這些被歸類於影子銀 行體系的融資工具滿足了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及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中國新增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90%下降至2010年的 53%。在我們看來,通過控制銀行貸款增長目標和M2來控制市場流動性已不再像從前那樣行之有效。然而,為了更好的衡量貨幣供應量,中國政府的注意力可能 由控制新增貸款目標向社會融資總量目標轉移,這可能導致市場信貸供應量的減少。

由於潛在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風險(主要來自中小企業)以及6 月起實施的日均存貸比考核所導致的激烈吸儲競爭,合資銀行可能對這一轉變更加敏感。假定商業銀行作為中間媒介參與的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均計入銀行資產負債 表。在這種情形下,中國銀行業需要3,030億元融資來維持10.1%的核心資本率(截止2010年)。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所有的影子銀行貸款均被重 組為銀行資產,銀行業將面臨5,990億元的潛在資金缺口。

我們認為影子銀行對於金融系統的風險在於缺乏監管力度(撥備覆蓋和低資本要 求),以及參與者在未經衡量對手風險的情況下過分追求非正常回報,從而避開對銀行借貸的嚴格控制向經濟系統注入過剩的流動性。如果監管部門加強對影子信貸 的管控,進而對社會融資總規模的增長進行更加有效的監測,我們相信,包括中小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在內的影子銀行體系中的借貸者將對進一步的信貸供應控制更 加敏感。

地方政府債務的緊急救助

中國財政部關於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的內部討論引起了市場的負面 反應,因為可能有20%的損失需要由銀行系統承擔。根據我們的敏感度分析結果,如果有30%的地方政府貸款(3萬億元)以20%的折價剝離,中國銀行業 2011年度的稅前利潤將平均降低13%。而合資銀行遭受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因為他們擁有的地方政府貸款敞口佔資產組合的比重更高。

一 些市場參與者將地方貸款的政府救助計劃與1998年開始的銀行業重組進行比較,列舉出了由政策貸款引發的信貸高增長導致的資產質量問題,認為二者在這一方 面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我們看來,今天的銀行業總體資產質量明顯好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根據銀監會及一些公司數據,1998年,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達到 39.3%,而2010年,所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1%,而撥備覆蓋率達到180%。

根據計算,在90年代末期,如果所有不良 貸款均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國有銀行可能已經產生負資產。1998年,銀行業不良貸款對權益比率達到3.8倍。盡管中國政府在1998年向四大國有商業銀 行注資2,700億元,並在1999年剝離1.4萬億不良資產,這一比率在2001年仍然保持在2.5倍的較高水平。目前(2010年),銀行業不良貸款 對權益比率僅為0.28倍。因此,即使我們所認為的最壞的情況發生,即現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14.4萬億)的30%轉化為不良貸款,中國銀行業的不 良貸款對權益比率仍將保持在低於1倍的水平。

資本監管框架新規 ──由資產數量轉向資產質量

銀監會的資本 監管框架新規提出了超過市場預期的資本風險權重調整方案。大部分人認為,銀監會要求的最少一級資本充足率(8.5%)和整體資本充足率(10.5%)的標 準已經比巴塞爾III更為嚴厲。我們認為,資本短缺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市場氛圍,尤其是在2010年完成大量的增發新股的背景下。

有 新聞報道稱大銀行和合資股份制銀行表現欠佳,而人們通常認為,大銀行對於政策條款風險更具有前瞻性,而且擁有多樣化的貸款組合以及較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的未收回放款額,這顯然與新聞報道是一種矛盾。我們認為,很多傳統行業中的大量未收回放款額或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我們仍堅持看好大型銀行的原因在於,大 型銀行擁有足夠堅實的資本基礎和謹慎的風險管理手段。銀行間資本風險權重調整則更易通過主動式資產負債管理進行吸收。如果調整是隨著監管新規的出台而逐步 實施,那麼大型銀行將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監管政策的方向,如此一來,對於銀行的實際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此外,資本監管框架新規更為透明化,融合了巴塞爾III,並與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相結合,這對於中國銀行業長期發展無疑是利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4

分析稱PC並未走向消亡:將與平板電腦長期共存

 http://news.imeigu.com/a/1315380065859.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Technologizer創始人哈利·麥克拉肯(Harry McCracken)日前在《時代》雜誌網絡版上撰文指出,PC並未走向消亡,而只是在進化。

 

以下為文章全文:

後PC時代

8月12日,IBM首款PC迎來30週年紀念日。IBM PC聯合發明人馬克·迪恩(Mark Dean)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他說,我們現在生活在“後PC時代”,並稱他現在主要使用平板電腦,而且還高呼IBM在2005年放棄PC業務的決定英明。

大概一周以後,全球第一大PC廠商惠普發布了一則震驚科技界的重磅消息。惠普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宣布,惠普正考慮剝離或出售PC業務,同時決定停止生產上市僅六週的TouchPad平板電腦。有媒體在報導這則消息時,打出了“PC走向死亡?最大PC廠商惠普的確這樣認為”的標題。

在這種烏雲壓頂的大環境下,你不能去責怪微軟副總裁弗蘭克·肖(Frank Shaw)為PC所作的辯護。肖的世界觀仍然以Windows為中心,他認為PC仍然能從事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無法從事的工作,後兩種設備充其量只能算是PC的“夥伴”。他還指出,我們現在正處於“PC-plus”時代,而非後PC時代。

PC走向消亡的言論的確有點言過其實。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球PC銷量預計將達到3615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加到5415萬台。PC銷量未來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起碼不會處於停滯狀態。據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的數據顯示,平板電腦今年的銷量預計為6000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至2.753億台。

平板電腦效應

對於惠普出人意料的決定,該公司似乎認為這是應對未來巨變所必須採取的措施。李艾科不斷強調“平板電腦效應”,這種效應不僅對PC產業帶來衝擊,還迫使惠普必須重新審視PC業務經營策略。李艾科雖然沒有詳細描述這種衝擊,但很顯然他是談論蘋果iPad,正是iPad的巨大成功令傳統PC的銷售陷入停滯。

事實上,惠普放棄PC業務以應對行業最新發展並不算是有遠見的做法。分析師早在2001年就建議惠普採取這種戰略。那時,惠普正試圖收購康柏,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的丹·阿克曼(Dan Ackman)指出:“有些分析師建議,惠普應該完全退出不斷虧損的PC業務。”

阿克曼發表這番言論的時候,iPad甚至還沒有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法眼。但一直以來PC行業競爭激烈,利潤微薄,令其像今天一樣難以取得長足發展。曾在商務軟件巨頭SAP任職的李艾科希望調整惠普戰略,重新專注於面向大企業的利潤更高的產品線和服務。如果李艾科十年前出任惠普掌門人,那麼他當時很有可能會放棄PC業務。

長期共存

所以,PC並未死亡,惠普放棄PC業務可能沒有最初感覺的那般意義深遠。這並不意味著現狀永遠會一成不變。有些事情顯然正在悄然發生:幾乎每個星期,我們都會發現一些小公司將iPad作為日常用品,就像它們當初搶購PC的情形一樣。不過,如果你認為PC正開始向不同的產品類別“投降”,說明你對這個問題認識得不夠透徹。

運行微軟軟件的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對PC市場壟斷時間過久,導致我們的大腦將某些平台與個人電腦的概念混為一談。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也屬於個人移動設備,而且無疑是計算設備,只不過它們是令人激動的全新PC類型——並不完全是概念模糊的“怪獸”,也不像肖所說的“ PC夥伴”那麼簡單。

我們期望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能與我們更為熟悉的PC長期共存。或許,在這裡“混合”是比“共存”更恰當的字眼。微軟計劃在本月舉行的BUILD大會上正式發布Windows 8,它是微軟第一款將表明iPad影響力的Windows版本。

錯誤的決定

在我看來,惠普此舉最讓人震撼的地方並不在於分拆或出售PC,然後作為一家獨立的新公司運營,而在於該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這不免讓我為矽谷最偉大的企業之一感到難為情。在將售價499美元的TouchPad降價至99美元以後,惠普如今又稱,是否徹底放棄TouchPad還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讓我們勇敢面對一個事實吧:TouchPad與其說是可以信賴的產品,倒不如說是具“殭屍”。

惠普TouchPad“繳械投降”不禁讓我們想起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Date General、Digital、Prime等微型電腦廠商的遭遇。這些公司都試圖開發PC,但都以失敗告終,即便提出的創意相比惠普TouchPad有更大的成功概率,可他們仍難逃一劫。

我不會預測惠普PC業務是否就此陷入崩潰,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說明惠普不想成為改變PC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與者。這對惠普來說是個悲劇,對整個PC行業來說同樣是個悲劇。我認為,惠普有朝一日會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即放棄TouchPad是錯誤的決定。(軒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