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宏安四寶-宏安(1222)、位元堂(897)、PNG資源(221)、中國農產品(149)(四之一中)(更正)

(註: 謝謝林奇兄的資料。)

現在談談他們如果小股東每次均供股的情況。

公司在1995年以1元上市後,主要的供股如下:

(1) 1996年9月,2供1,每股70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331.44元,未來合股後為1,657.2元)

(2) 2002年2月,1供4,每股3仙,供4股送1紅股,即是1供5,每股2.4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14.2元,未來合股後約71.02元)

(3) 2009年4月,1供3,每股10仙,供3股送2紅股,即和上次比例一樣,1供5,每股6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50仙,未來合股後約2.5元)

(4) 2010年2月,1供3,每股18.5仙,供3股送2紅股,也和前兩次比例一樣,1供5,每股11.1仙

(不計供股調整,價格沒變,為18.5仙,合股後則為92.5仙)

(5) 2011年1月,1供8,每股10仙,供8股送1紅股,即是1供9,每股8.89仙。

從下表可見,如果你全數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3,240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 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1.356876股,即最初你買約0.730686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8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宏安四寶-宏安(1222)、位元堂(897)、PNG資源(221)、中國農產品(149)(四之一下)

如果以2007年6月12日的高位1.08元(2011年1月供股及合股後不計及供股除權為675元,計及供股除權後約2.022元)購入1股計算,如不參與所有供股,其實625股變了1股,如參與供股則是約1.736股變成1股,即是1股變成約0.576股,如下圖:


講完股數變化後現在我們談談股民真正的損失。

如果每次供股照供的話,1995年2月28日上市時以1元認購7,306.86股,經過多次供股投入5,343.47元,合共12,650.34元,經過合股後,會變成1萬股,如不計算當中的手續費,以現價推算2011年2月的除權價13.1仙計,即值1,310元,加上派息1,654.79元,合計2,964.79元,損失合計9,685.55元,損失比率達76.56%,以上市總日數5,839日計算,年均折合損失8.68%。

如果不供股的話,那7,306.86股,變成3.086股,僅剩下0.40元,加上股息1,028.49元,合計1,028.89元,損失金額6,277.97元,損失比率85.92%,年複合損失11.54%。

換一個角度,如果我們在2007年高位購股的損失會是如何?

如果每次供股照供的話,2007年6月12日以1.08元認購17,361.11股,共18,750元,經過多次供股投入1,470.83元,合共20,220.83元,經過 合股後,會變成1萬股,如不計算當中的手續費,以現價推算2011年2月的除權價13.1仙計,即值1,310元,加上派息143.26元,合計 1,453.26元,損失合計18,767.57元,損失比率達92.81%,年均折合損失50.90%。


如果不供股的話,那17,361.11股,變成27.78股,僅剩下3.64元,加上股息109.24元,合計1,028.89元,損失金額18,637.12元,損失比率99.40%,年複合損失74.87%,可見損失之慘烈。


可以看到的是,供股的話,損失金額較多,但比率低,不供股,損失金額較少,但比率高,如果損失來說,當然看絕對金額較佳,所以選不供股會較有利,但更好的是不要供股。很多人常常都是想賺快錢,但是賺這些錢大多都是失敗,反造成更大的損失,為何大家都要做些概率小的東西,為何不選贏錢概率大的東西,就是持有盈利及派息穩定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43

稅收籌劃調劑雙匯雨潤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毛利率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y45.html
原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下文為底稿。

有很多朋友,都曾質疑過雨潤食品(HK1068)的高毛利率,其參照物主要是雙匯發展(000895SH)和金鑼在新加坡上市的「大眾食品」,另外還有納斯達克上市的眾品食業(HOGS),那麼,雨潤食品的毛利率到底高不高,合不合理?下邊我們先看4家公司的整體毛利率:

 1:屠宰前4強企業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對比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從上圖看,雨潤的毛利率確實較高,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眾品的毛利率也較高,而雙匯和金鑼的毛利率相對較低。

 

筆者查詢上述4家上市公司的財報發現,雨潤銷售的粗加工肉製品(即冷鮮肉和冷凍肉)的比例最高,接近9成,而眾品也有8成以上。但雙匯發展的鮮凍肉只有4成左右,另外6成是高溫肉和低溫肉等深加工品。金鑼的大眾食品,鮮凍肉(包括雞肉)佔55%,深加工品佔45%

 

有人說,粗加工的毛利率,肯定是要低於深加工的,因為附加值低,所以雙匯和金鑼的整體毛利率應該高於雨潤和眾品才對。筆者認為這話對,也不對,我們先看下邊的表。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1:雙匯&雨潤分品類毛利率對比(2012預計數來源於雙匯公告)

 


上表是近幾年雙匯和雨潤的分類毛利率對比,雙匯發展在整體上市前,毛利率,特別是屠宰粗加工即鮮凍肉的毛利率顯著低於雨潤。但根據雙匯的整體上市公告,合併後的各項毛利率幾乎是合併前的2倍,並且大幅超過雨潤,這其中的奧妙是什麼呢?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備註:此表的毛利率略高於表1是因為雙匯有5%的其它高毛利產品。

 

我們看上邊的雙彙整體上市前後利潤對比表,可以發現以下2點:

一、雙匯擬注入資產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遠高於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的水平;

二、雙彙整體上市後,利潤倍增了,但收入一點都沒有增長,甚至還略小了點(原因可能是整體上市的同時置出了漯河雙匯物流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再得出2個結論:

一是雙匯擬注入資產的銷售基本全部由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採購了,雙匯發展的財報也披露,關聯交易採購佔到6成多(正好和深加工品佔6成相符)。正是因為關聯交易的相互抵銷,才導致注入非上市資產後,總收入和總成本沒有增加;

二是雙匯將高毛利高淨利的業務放在了非上市的大股東手裡,才導致了上市的雙匯發展看起來比雨潤和眾品利潤率低。

 

行文至此,大家的疑問應該已經集中到了一點:即雙匯為什麼要這麼做,純粹是想轉移利潤給大股東嗎?

 

我們知道雙匯發展在A股上市十多年,從未向小股東增發過,而高達三分之二的派息率,表現相當之慷慨。並且,在高派息的同時,雙匯發展仍然保持了2成以上的年均增長,不可謂不是好公司。

 

但是,既然雙匯大股東那些擬注入資產有這麼高的利潤率,為什麼不直接讓雙匯發展自己來做,而非得要大股東去做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雙匯的高派息恐怕事出有因。

 

當然,雙匯發展在成長的同時,雙匯發展的大股東自己也做同行業,只要關聯交易時價格公允,也不違法,小股東畢竟只是個純投資者,也不好過多的干涉。但是, 雙匯為什麼不讓上市的雙匯發展毛利率高一點,或者與大股東的非上市資產毛利差不多呢?除了可能有利益輸送外,還有別的苦衷嗎?有!

 

按照中國的稅法規定,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按國家稅務總局頒佈的財稅[2008]149文,肉 類初加工中,通過對畜禽類動物(包括各類牲畜、家禽和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以及其他經濟動物)宰殺、去頭、去蹄、去皮、去內臟、分割、切塊或切片、冷 藏或冷凍、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分割肉、保鮮肉、冷藏肉、冷凍肉、絞肉、肉塊、肉片、肉丁屬於農產品粗加工),有以下稅收優惠:

一是免徵企業所得稅;

二是銷售增值稅按13%計(即不含稅收入*13%)。同時,從農民手中採購的原料,按採購價的13%自提進項增值稅,做為銷售增值稅的抵扣項(即原料採購總支出*13%為進項稅,原料採購總支出*87%為成本)。

 

也就是說,只要粗加工的毛利率低於13%,基本就不用交增值稅了(由於豬肉粗加工行業,豬肉成本佔9成以上,所以不能取得進項增值稅發票的人工成本等支出這裡暫時忽略),並且有利潤也不用交所得稅。

 

增值稅還有個問題,就是如果農產品粗加工企業的毛利率一直低於13%,即進項稅額一直大於銷項稅額,那麼稅務局只允許你把這個多出來的部分掛在賬上,稅務局是不會退錢給你的,哪怕你企業註銷不干了,也不能退增值稅,只能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列為成本免予交所得稅,但因為企業所得稅率本來就是0,所以這些多出來的進項增值稅一點用都沒有了。

 

至於製作火腿腸等深加工品,那不但銷售時要按17%來計銷項增值稅,粗加工原料還只有13%的進項增值稅,所以實際稅負比普通的工業企業還要高。同時,所得稅也沒有優惠,有利潤就得按25%扣繳。這種稅務特徵,正是很多專家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叫屈的原因所在。

 

因此,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一方面要和農戶合作,多計些成本,多計提些進項增值稅用來抵扣;另一方面得自己做些深加工品或者與深加工品企業聯手,抬高粗加工品的毛利,打低深加工品的毛利,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筆者對比雙匯發展和雨潤食品的財報,發現雙匯發展過去2年繳納各種稅款為11.6億元和9.9億元,扣除所得稅及附加稅後,簡單估算增值稅繳納額約為7億左右。而雨潤過去2年不但不交增值稅,賬上還分別掛著7.6億和4.1億的進項可抵增值稅額。

 

兩者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是雙匯發展的粗加工屠宰(鮮凍肉銷售)只佔到總收入的4成不到,而雨潤則佔到八九成。所以,儘管雙匯發展的毛利率已經壓得很低,但仍然需要繳納增值稅。並且,筆者注意到,雙匯擬注入的那些公司,都是兼營粗加工和深加工,它們賣給雙匯發展時,基本都按深加工品即17%的銷售增值稅率計算的,以便讓雙匯發展能多抵扣一些進項稅。而擬注入的公司自己則完全抵扣掉從農戶手中購入生豬所產生的進項稅,有可能的是,雙匯擬注入的公司裡邊,還做了一個兩級稅收籌劃,即分開高利潤的粗加工和低利潤的深加工,先倒了一手,再轉給雙匯發展,那樣不但省增值稅,還省所得稅。

 

從整個雙彙集團來看,由於合併後的總毛利率高於13%,所以整體上是要交增值稅的,只不過這個稅主要由上市的雙匯發展承擔了,擬注入的非上市公司繳稅極少。雙彙集團這樣做稅收籌劃,既可以讓大股東多獲利,也不至於向稅務局多繳增值稅和所得稅,可謂一箭雙鵰。

從稅收籌劃的角度同理推斷,雨潤過去數年毛利率相對雙匯發展較高,是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1

農產品為何總是滯銷 農民憑感覺種菜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31/5NNDE4XzU1MTU5Ng.html

白菜幫子一片片地剝落,手持白菜之人毫不猶豫地「痛下殺手」。不一會,白菜就被剝的所剩無幾了。而旁邊站著賣白菜的人,心跳隨之撲撲加快。因為剝落的菜幫子只有一個出路,就是倒掉。

這是白菜收購商在田間收購白菜。這樣的場景,只是白菜收割季尋常一天的開始。

「早上4點半就有人來收白菜了。」一位村民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趕早的村民,收購商或許每斤能多給0.01元到0.05元,「不過這種情況很少」。

又是一年的山東芹菜、山楂、白菜及河南山藥等農產品嚴重滯銷……滯銷陰影常年盤桓在各地田間地頭。

「中國的農產品更像是股票市場,」長期研究農業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樊明說,「只要現在小農經濟不改變,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從根本上都是解決不了的。」

賣不完的白菜

村民李正斌慶幸今年自己的白菜賣得比較早。提前賣完後,就種上小麥,剩下的就是去打工賺錢。不過即使如此,一斤白菜也僅僅賣了0.08元~0.1元。種了2.2畝白菜的他,今年白菜淨收入780元。

王莊,山東泰安肥城一個盛產白菜的普通鄉鎮,白菜的收購價格低得超出人們的想像。

村民說,種一畝白菜的成本,不算人工費用,就需要400多塊錢。化肥240元,灌溉用水150元,農藥差不多得20塊錢,種子得10元多。

如果一畝地產出萬餘斤的白菜,要是施肥、灌溉方面做不到位的話,產量和品質又會下降。市場給出的收購價就會進一步降到0.04~0.05元。

這還不包括人工費用,種植白菜已經成了虧本買賣。

一個村民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6口人共種了五畝地,三茬作物種下來,一年也才5000多塊錢的收入。「不過今年種的白菜算是白忙活了,還不如去打工呢,一天都60塊錢。」

村民王景田對本報記者抱怨道:「(價格)都是胡弄咧,沒辦法呀。」

菜農為了打撈前期已經投入的「沉沒成本」,不論收購商給出的價格有多低,都會賣。「不然的話,爛在地裡多可惜呀,所以現在是能賣多少就賣多少。」王景田最終接受了0.04元的市場議定價格。


家裡有農用車的農民不甘心4分錢的收購價,也不甘心蔬菜賣不出去,就自己開著農用三輪車去城市蔬菜批發市場,這樣就不得不額外增加支出。

「今天早上凌晨一點半從家裡開著農用三輪車出發,差不多兩點四十分到批發市場。一般3點的時候就有人來批發蔬菜了。」肥城市桃園鎮的農民章東陽說,「路上的油錢得30元,拉了1000多斤菜,入場費花了6元。」

一般下午兩點的時候,章東陽就開始收工,將賣不完的蔬菜拉回去,明天接著賣。

不過即使是處於中間環節的收購商日子也過得並不舒坦。解培榮,一位從事蔬菜收購的農民告訴本報記者,當地的交通也算方便,但是收購商都不敢去拉白菜,主要是由於全國的菜價都不高,地方上收的白菜是0.04~0.05元,但是從地頭到菜市場中間的運費、油費、過路費、入場費諸多環節加起來,每斤白菜成本價都已經達到一毛多了,而市場價也就在0.15元上下浮動。這樣的話,蔬菜收購商也沒有動力去收購了。

所以,王莊的大白菜之所以滯銷,收購商又之所以不願意去收購,看起來好像是因為交通不便導致的物流問題,但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大白菜供過於求,把收購價格壓得過低,使收購商缺乏大規模組織起來的足夠動力。

「憑感覺種菜」

明年還種白菜嗎?村民高法金撓撓頭,略作思考後說:「還得種呀。誰知道明年白菜是什麼行情呢?」不過隨後他又補充道,明年種的就會少一些。「來年都改成種小麥、玉米,白菜乾脆不種了。」章東陽同樣說道。

「以前我們莊上2000多畝地都種白菜,現在有500畝地改種其他作物了」、「看到行情不好,連水都很少澆了」、「誰會將家裡面所有的地都種成白菜,要是都賠了怎麼辦?」記者隨機在地頭採訪了四五位收割白菜的農民,都做出了類似表示。

「明年即使一塊錢一斤我都不種白菜了。」姓郝的一位農婦對記者賭氣抱怨道。由於識字不多,也不會上網,當地村民很難通過什麼有效渠道去瞭解市場信息,對需求做出正確預判。不過,不種白菜又能種什麼呢?一畝地就得種三茬作物,要不就閒置了。三茬的作物,又不能被一種作物完全替代。盛產土豆、白菜的王莊,種植其他作物,在

自然條件以及技術上又達不到。

一位來自桃園的農民夫婦說:「種菜都是憑感覺,誰會知道明年市場行情到底怎麼樣呢?」解培榮也說:「老農民誰會尋思這事呢?只有等到市場檢驗的時候,賠錢了再毀,掙錢了就再擴大規模唄。」

惆悵的「大年」

山東滯銷的還不僅僅是白菜,與以山楂聞名的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天寶山相隔不遠的王家莊,農民郭勳正在為遭遇「大年」又缺少收購商前來收購的山楂而犯愁。

郭勳種了2畝山楂。由於施肥、灌溉、噴灑農藥等諸多種植環節及時,每畝能產7000斤。不過產量因地因人而異,如果照顧不好,畝產四千斤都是有可能的。

施肥細緻的郭細數,肥料包括從復合肥到有機肥再到尿素,花了300元上下,而且今年遭遇乾旱,灌溉所需用水也頗可觀,到了140元左右,再加上大概500元的農業支出,算下來兩畝地需要1880元。

山楂在自然條件下的存儲,從採摘之初可達到明年2月份。即使是存於冷庫,也必須在5月天氣轉熱之前盡快銷出,否則出庫就容易變質。採摘時,一個勞動力每天80元的人工費用,一日三餐,額外還得再加上一包香煙,每天的進展才500斤上下。存儲時還要因水分蒸發、果實破皮毀壞等造成15%至20%的自然損耗。

本來正常年份可以在9月中旬收穫的山楂,因為乾旱,推遲了一個月成熟。而處於「大年」時期的果樹,收穫喜人之外,是收購價跌至每斤1元。去年這個價格還在1.8元左右。

收購商姚嘉,正忙碌著招呼果農裝載發往安徽阜陽的山楂。他說,一般的山楂在王家村收購價是一元錢,到550公里外的阜陽之後,每斤就需要額外增加0.2~0.3元的成本,要再加上0.1元的利潤,賣給批發市場才能有利可圖。

不過由於汽車載貨量小,跑一趟下來也就能賺500~600元錢,山楂成熟這一季能運輸30多趟。而阜陽那邊聯繫好的客戶,大概一個星期左右才能將運去的山楂消化完。

比白菜更複雜的,是山楂品種以及成熟時間的差異也相應影響著果農。姚嘉對本報記者說,由於山西部分山楂品種較山東成熟早上十到十五天,再加上價格便宜,便可以搶灘登陸市場。山東山楂的滯銷部分便是受此影響。

而且,不像蔬菜的一年一種,果樹的種植週期可長達5~7年,小農戶在預測幾年以後的事情上非常容易失準。

此外,今年還是果農眼中的大年,山楂樹比以往產量明顯要高出許多,但需求卻不旺。許多村民歸因於全球金融危機。「去年很平常的山楂一斤都可以賣到1.4~1.5元,質量最好的能夠賣到2.6元。今年山楂即使賣到1元錢,也只有零星商販前來收購,而且收購量也不是很大。」王家村的一位村民對記者反映。

更有精明商販會從周邊鄉鎮中收購0.5~0.6元的山楂再集中運往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導致收購價格低的山楂先行充斥市場。

再加上只有七八里長的山路因年久失修而顛簸曲折。一些收購的商販都不怎麼願意來,收購價格自然就降了下來。

這些都使王家村同樣的山楂即使價格比去年低,還是很少有商販問津。不過王家村村民也承認,隔壁天寶鄉好的山楂還是能夠賣到1.8元。

難以預測的市場週期

從滯銷的蔬果中,不少農民已經明顯感覺到市場供需週期是決定他們一年成果的關鍵。但由於對市場信息的預判不足,以及自然條件和傳統慣性的驅使,農戶們仍然無法打亂原來的作物耕種安排。

實際上,滯銷當前,山東各地政府也採取了不少措施,如在網上發佈供應信息,組織人員拓寬銷售渠道,增加銷售量,還建立了「農超對接」,讓農戶對城市超市、便利店進行農產品直供等,以此緩解滯銷和低價給農戶帶來的壓力。

樊明告訴本報記者,農產品的滯銷和低價,一個原因就是小農經濟下,農民對於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農民每年在決定種植什麼東西的時候,更多受到當前價格的引導。不像一些農業發達國家一是規模經營,二是專業化。每年各種農產品的產量相對可以被預期。

就算是農協發揮作用也是有限。因為農產品價格是以國內市場決定的,農協或者農業組織也不可能有定價權。因此希望通過協會來解決也是不現實的。只有現階段的農民不斷擴大規模,形成專業化的生產,農產品的價格才比較容易穩定下來。實際上,各地的農民們已經在絞盡腦汁各出奇招來對付農產品的滯銷。比如同樣還是果農的姚嘉家裡種植的300多棵山楂樹

,就由於他的技術高超,可以讓每棵樹每年的產量能夠保持在50斤左右,避免果樹大小年帶來的供需失衡。

而郭勳的獨生子郭潤,現在則正想著怎麼通過電子商務淘寶來對外銷售山楂。

樊明說,農產品上「淘寶」,這對那些會使用電子商務的農民來說會得到益處,但當一種農產品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或者供過於求時,農民作為一個整體來說,依舊沒有解決問題。

無論是姚嘉還是郭潤,都正在試圖運用更多的農業或者信息技術來改善自己的生產和銷售,這個過程能夠讓農產品市場更加透明化和高效。但是在小農經濟的大背景下,農產品供需的不確定性更是一種常態。

就算是在市場明顯出現供需失衡時,政府通過「農超對接」或者「愛心蔬果」來讓市民購買一些滯銷農產品,但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農民在做生產抉擇時,由於不可避免的投機性所導致的市場波動問題,樊明說。

在此之前,王莊的大白菜和王家村的山楂,依然只能伴隨頗為叵測的市場週期,繼續迎接大小年的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70

農產品巨頭嘉吉擴大現貨能源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522

大宗商品交易商嘉吉開始向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市場交易領域進軍,儘管華爾街正在從現貨能源市場撤退。

嘉吉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公司,雖然該美國公司一直在能源市場有一席之地,但是此前它主要交易衍生產品而不是交易現貨產品。

嘉吉首席營運官David MacLennan說:

「戰略上我們正謀求建立了一個有更大現貨的業務模式,當然它仍然是一個金融經紀業務,不過紙面交易需要現貨的支持」。

嘉吉是在公佈其年報後作出的這一戰略轉型。該公司報告截止5月底財年中利潤幾乎翻倍達到23.1億美元,創過去10年來第3高,包括從大豆直到道路用鹽等業務等業務均強勁增長,但是其能源業務部門表現卻出現了下降。

去年收入為1367億的嘉吉是全球最大的私有公司之一,它謀求擴張現貨能源資產之際,正值摩根大通宣佈正在拋售其現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而摩根士丹利去年已經展開了準備出售其大宗商品的談判。

嘉吉的能源,交通和金屬業務部門位於歐洲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日內瓦,它還負責管理超過30個大宗商品交易的供應鏈。嘉吉旗下對沖基金Black River資本管理公司同樣交易能源產品。

MacLennan說嘉吉不準備購買煉油廠或「以資產規模與目前的現貨能源巨頭競爭。」

嘉吉在全球農產品交易領域有巨大影響力,擁有從農場的穀倉到出口碼頭等一系列大宗商品運輸設施,交易的農產品包括小麥,玉米,油菜籽,大麥和高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4

不看天吃飯 用LED燈種出平價農產品 野菜工房 打造全球最大有機蔬菜廠

2013-08-05  TWM
 
 

 

養生觀念興起,植物工廠正夯,吸引鴻海、金仁寶、台達電、欣興等電子大廠紛紛搶進。然而,成立剛滿三年的野菜工房卻異軍突起,不必看天吃飯,靠著「搶快」,種出連平民百姓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撰文‧顏雅娟

盛夏午後,車子從台北一路駛進桃園楊梅郊區,短短一小時車程,從忙碌的都市叢林來到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工廠──野菜工房楊梅廠。白淨的外牆上,完全未掛招牌,如果不說,任誰也想不到裡面有一座大型的蔬菜種植工廠。

一推開門,在高達七公尺的層層夾板中,滿是翠綠的萵苣、小白菜,每片夾板上都裝有上千顆LED燈泡,給這些蔬菜嬌客打上明亮的蘋果光。

「千萬不要用水清洗喔!自來水可是比菜還髒!」野菜工房董事長林銘村指著一株株翠綠的萵苣,笑著向《今周刊》記者介紹他的心血結晶。

這座斥資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興建的楊梅廠,占地約一千八百平方公尺,利用全封閉式環控多層式LED栽培法,每年最多能產出九百噸的有機蔬菜。同時,這也是全台唯一免用空調的新式植物工廠;並採用全自動化的機械手臂栽種,可以省下巨額空調電費及人力成本。

不敵景氣 科技人改行務農近年來,養生觀念抬頭,在屋內採取水耕培育的植物工廠蔚為風潮,不僅沒有蟲害問題,也不須噴灑農藥,更不用擔心重金屬汙染;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欣興電子董事長曾子章都先後搶進。

然而,沒有大集團背景撐腰的林銘村,卻誓言種出讓平民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學電機出身的林銘村從來也沒想過,竟然有一天會搖身成為植物大王。原本在新竹開設半導體耗材公司的他,長年鑽研半導體製程所需耗材,包括陶瓷、石英和矽玕鍋等;二○○八年金融海嘯重擊台灣科技業,林銘村公司的營業額一下子縮水到十分之一,逼得他開始思考轉行的可能性。

飽受科技產業景氣波動之苦的林銘村,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不要再碰工業了!」轉而把眼光放到食衣住行等民生消費品上,「景氣差的時候,做吃的最好!」就和許多創業者產生的第一個念頭一樣:就算景氣差,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東西。

一開始,林銘村想過開設農場、經營餐廳,直到他在網路上接觸到日本建置的高科技植物工廠,他心想:「這東西太新奇了!」於是,從○九年開始,林銘村白天結束半導體的工作後,晚上立刻回家苦讀網站資訊與書籍,按圖索驥在自家建起小型的「開心農場」。

回想那段從科技人轉作農業的日子,林銘村笑說:「剛開始只會用藍紅兩波段LED燈來種,每到晚上,家裡窗戶都透出紅光,鄰居以為我轉做特種行業了!」過去從未接觸過農業的林銘村,要照顧嬌貴的蔬菜並不容易,只要光源照射一有差錯,便容易遇到葉子燒焦的情況。

而植物需要的養液更讓他差點投降。一開始,林銘村先從市面上買進養液,慢慢分析其中的成分、比例,他苦笑說:「只要(養液)比例稍微出錯,隔天去看,萵苣一定是躺平的!」就這樣,林銘村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足足花了一年半才摸出頭緒,確定了養液的成分、比例,並研發出三波段、五波段LED光源栽種法。

聽起來很神奇,竟然能無師自通搞懂植物工廠。對此,林銘村說:「其實也沒什麼祕訣,就是不斷try and error(嘗試和犯錯)!」直到一○年,林銘村毅然辭去半導體工作,成立野菜工房,當起了全職的科技農夫。

回想當年從科技業轉行種菜,林銘村身旁充斥不少唱衰聲:「這不可能成功啦!」就連年邁的父親也質疑他:「我小時候就在種菜了,你現在還要再種?」讓林銘村肩上多了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沉重壓力。

規模經濟 價格少一半

儘管外界雜音不斷,但在野菜工房成立的第一年,林銘村藉著他過去積極拉攏LED、養液、芽苗培養、設備生產等合作廠商的整合功夫,靠著幫別人「建」植物工廠,成功獲利數百萬元,並在業界打下知名度。

然而,林銘村心想:「我不想再幫別人作嫁!」到了野菜工房成立第二年,林銘村便停止所有植物工廠建廠接單,專心走量產型植物工廠的路。

比起其他企業大老,林銘村自信地說:「野菜工房成功的祕訣就在於『價格』。」以野菜工房第一座成立的新豐廠為例,在不影響作物生長條件的前提下,降低種植設備的規格,成功把建廠成本壓低至新台幣八百萬元。

延續新豐廠的成功案例,今年剛啟用的楊梅廠,更是把成本控管發揮到極致。扣除一億四千萬元的建置成本,廠內四面外牆都採用布滿縫隙的風牆,並在室外裝置強力馬達抽風,使植物工廠內部空氣形成對流,帶走LED燈照射所發出的熱能,讓空調的電費省下七成。

其次,由於一棵菜要完全長成,其間必須移動四次,從孔洞密集的板子逐步「換殼」到孔洞間隔大的板子;楊梅廠全面以機械取代人力,讓換板作業完全自動化。如此一來,林銘村估計,至少也能將人力成本支出壓低至四成。

同時,半導體業出身的林銘村很清楚知道,若要在產業中卡位,「速度」絕對不能輸。野菜工房成立三年來,國內外不少財團找過林銘村洽談購併;然而,林銘村深怕野菜工房一旦進入大集團,會失去快速決策、靈活擴張的致勝因素,至今堅持獨自營運。

林銘村豪氣地說:「和其他大老闆不一樣的是,我們要的是普及化、大眾化,唯一的銷售重心就是蔬菜,便宜又安全的蔬菜。」七月落成啟用的楊梅廠,超越日本最大的蔬菜栽培工廠Fairy Angel福岡廠規模,年產量至少高出四倍,創下全球最大植物工廠的紀錄。

利用規模經濟有效壓低成本,目前野菜工房零售一包小白菜為三十九元,比起同業價格少了一半;未來,林銘村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包蔬菜的成本價壓到十元以下,如此就能與土耕蔬菜競爭。

攻入客廳 還要進軍中國想像一下,回到家之後,把手伸進客廳沙發旁的小櫥窗,摘下一片萵苣生吃。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家庭式植物工廠讓每個人都能有真實版的開心農場。

除了建置全球最大的植物工廠,今年林銘村另一個重心放在家庭式設備銷售。據林銘村估計,今年光是台灣就有兩萬台的銷售量,一般消費者花不到三萬元,就能購買一個植物工廠小櫥窗,讓吃有機蔬菜不再是富豪的專利。

然而,有學者擔憂,植物工廠屬高耗能產業,牽涉國家能源分配問題,將來「科技農夫」可能會擠壓到傳統農夫原有的資源,形成科技與農民的競爭。

行政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廠廠長黃昌也提醒,植物工廠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用LED作為光源栽種法,很可能造成能源耗費;其次,由於植物工廠多屬水耕,種植出來的蔬菜很難像自然土耕法那樣健壯。

面對質疑,林銘村淡定地說:「我不敢說植物工廠的菜有多好,但至少無農藥這點,就已經贏過一般栽種的菜類太多了!」「我們不強調『無菌』,但一定是『潔淨』生產,產品完全合乎生菌數的檢驗。」林銘村說。

訪談最後,看著自己精心打造的蔬菜王國,林銘村表情堅定地說:「種菜一點都不丟臉,反而是個潛力無窮的產業,前進大陸將是下一步計畫!」或許改天,你不妨親自走進超市,買一包免水洗的有機蔬菜嘗嘗。

植物工廠

指在設施內,透過控制植物的生長環境(光、環境、溼度、二氧化碳濃度、養分、水分等條件)進行栽培,並對植物生長環境及生育狀況加以觀察;配合高度環境控制及生育預測,讓蔬菜等植物可進行全年性、計畫性生產。植物工廠可以分為「完全人工光源型」、「太陽光利用型」兩大類,也有兩者並用的形態。

野菜工房

成立:2010年

負責人:林銘村

資本額:2000萬元

主要業務:LED燈封閉式植物工廠主要客戶:楓康超市、良食集企業、各大餐廳近三年營收:2011年6300萬元、2012年4700萬元、2013年1.2億元(預估)

林銘村

出生:1969年

現職:野菜工房董事長

學歷:健行工專(已改制為健行科技大學)電機科經歷:台灣精材(前身為啟成實業)董事長兼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6

關於農產品,隨便扯兩句 諸葛就是不亮

http://xueqiu.com/2325980630/24910938
美國豆很多人還是看空,我旗幟鮮明的看多。而且我現在的理解跟之前不同,之前我認為是USDA主導北美農產品價格。現在我發覺USDA只是在火上加油或者雪中送炭;真正起本質作用的還是基本面。

我提三個切入點,進行持續觀察,希望各位也能找找相應資料:
1、我認為8月初的優良率就是最高的優良率,所以今年美豆的優良率會比去年大大降低;
2、我認為今年的天氣因素出現在9月,換句話說,真正的天氣炒作尚未開始;
3、我認為天氣炒作今年的重點也許不是干旱,而是早霜,因為今年晚播;
美灣大豆的現貨價仍然維持高位增加了我的底氣。我之前做過外盤的買1311拋1411,目前利潤十分豐厚。而自1311起,除了1401非常小幅度升水以外,其餘各月全部依次貼水。甚至今天連南美都傳來天氣狀況不太好的消息。

在上半年,我詳細的看了一份資料,是國內的一位氣象學家的講座。
他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以30年為週期的災難性氣候年份。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而乾旱和洪澇也會同時發生。當時我並沒有認真思考和仔細研讀,最近重新回想,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我認為以長週期做多農產品的時機也許正在到來。

對於粕類目前我的觀點仍然是豆粕依舊上漲,菜粕炒作基本接近尾聲。於是我把多單放在豆粕,空單放在菜粕,為了避免頭寸過大,回撤過寬,我也增加了菜粕跨期的倉位。總之,大思路依然沒變,還是做多粕類。
菜粕是我前期做多的主要品種,在這個月已經順利完成了交接棒,講多頭倉位重新回到豆粕上。對於菜粕01來說,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冬季供應。
我極少談及菜粕的冬季需求,因為對於農產品來說,關鍵看供給。大家都玩過搶板凳的遊戲,10個人9個凳子,驚慌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每個人。能理解我的意思麼?即便是供應至少一點點,因為需求是剛性的,對市場的影響依然會十分巨大,尤其是心理衝擊。而更多的貿易商,因為群體性的心理衝擊,會更傾向於囤貨待漲,這等於又拿走了一隻板凳,這就是發生在菜粕身上7月8月的故事,甚至這幾天菜粕11月合約這種以往的絕對邊緣品種都在講這個故事。
後市我不是特別看好5月菜粕的相對1月升水,因為有DDGS這個東西會在不遠的將來,尤其是美盤玉米收割之後大量到港。菜粕並不是剛性不可替代,而DDGS就是替代品之一。我相信這也是中糧不斷在菜粕05上拋空的原因。

綜上,目前我的持倉仍然以農產品為主,豆粕多菜粕空,豆粕菜粕之間各種套。工業品我看調整,時間我認為會在9月結束調整。我十分期待德國大選,以及國際市場的風雲突變。我自己主觀的認為,今年9月也許是波動率極其高的一個月份,美聯儲的退QE,美債的收益率走高,德國大選帶來的歐洲迷局,都將在9月進行某些發酵。既然我不準備去賭單邊,也沒有更好的套利平台介入,那我就先撤出來。
但對國內黑色鏈條,我相對保持樂觀。他們調整的幅度未必會很大,但也許雜音會很多。螺紋估計會走出震盪的模型,而焦炭在螺紋震盪之後才會體現究竟是真強勢還是假強勢。總之,大家最好做好準備。
市場平靜了太久,我覺得該發生些什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96

從10個維度解析:3千家農產品電商為何無盈利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8/58043.html

看到近日媒體報道:中國目前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3000家。然而,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卻是行業現狀。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作者曾與各農產品電商的高層有過不同程度的深入交流,從他的行業視角來看,是哪些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一、傳統的B2C思維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電商平臺認為一個線上B2C平臺,通過導流量,客戶就會到線上購物了,其實錯了!農產品電商千萬別以傳統的B2C的思維去搞,那樣去搞絕對死路一條。顧客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是健康生活,因此農產品電商需要讓消費者從商品背後的故事、種植基地、采摘體驗、物流體驗、可追溯、供應鏈可視化等維度全程展現,所以傳統B2C的思維是致命的傷。二、目標人群定義偏離、營銷策略走彎路農產品電商如何產生流量是大家都關註的問題,需求上講,這個市場還屬於培育期,而且目標人群多半是都市女性白領為主,有追求健康生活+互聯網購物需求,同時有是時間成本太高的高富帥人群。你非要定義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35

農產品嚴重超賣 隱現底部跡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635

最近幾個月農產品價格下跌較為兇猛,算的上是宏觀投資領域表現最差的部門,但值得註意的是幾乎所有主要農產品在技術指標上都已經進入了超賣狀態。

知名金融博客the short side of long認為,雖然農產品價格還處在下降趨勢中,但已經快要接近底部。

在Sentimentrader提供的的市場情緒指數中,6中主要農產品中有5種都接近或處在歷史低位。上一次出現類似的極端情況是在去年底今年初,隨後農業指數ETF-ELEMENTS(RJA)在三個月內大漲了16%。不過這並不是說現在已經達到底部,而是意味著形成底部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農產品
農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28

大摩全線下調國際農產品目標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81

摩根士丹利周日全線下調了2014-2015市場年谷物、大豆和小麥的價格預估。該行認為全球供大於求的情況甚於預期。

大摩下調2014-2015市場年谷物預期至3.9美元/蒲式耳,10月的預期為4.35美元/蒲式耳;下調大豆預期至9美元/蒲式耳,10月預期為10.10美元/蒲式耳;下調小麥預期至5.4美元/蒲式耳,之前預期為5.75美元/蒲式耳。

由於美國農產品豐收,谷物價格2014年至今為止已經下跌13%,大豆下跌19%,小麥下挫15%。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認為全球糧食庫存將觸及15年高位,因此農產品價格走勢承壓。

摩根士丹利預計2015-2016市場年農產品價格將會有所回升。谷物價格將反彈至4.25美元/蒲式耳,大豆將反彈至9.5美元/蒲式耳,小麥則將回升至5.5美元/蒲式耳。而在2017-18市場年之前,市場將不需要擴大產能。

高盛在其9月30日的分析報告中則認為,未來三個月谷物價格將跌至3美元/蒲式耳,大豆將跌至8美元/蒲式耳,小麥價格則將回落至4.5美元/蒲式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