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方源资本领衔1亿美元注资建业地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7/HTML_EO58DJJI7BT7.html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性投资银行倒闭、接管、被并购成风,其旗下的直接投资部门(PE)也命运各异。

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原来火爆的资本市场IPO市场戛然而止。全球各地的企业上市之梦亦随之破碎。

宏梦卡通只是其中一例。上市计划被打乱,于是一切都似乎“不对劲”,各种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由于对前景的看淡,IPO退出无望,以及资金募集变得更为艰难,VC、PE们亦放慢了投资节奏,甚至一度中止所有在谈判的投资项目。

上海挪宝融资过程的遭遇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由于经济本身、金融市场、投融资市场、公司准备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投资机构高层动荡,人员频繁跳槽;而一些被投资的公司,各种问题相继爆发,公司清算关闭、裁员,资方撤资,甚至与投资方“反目”,等等。

从本期开始,“创业投资版”将开辟“这一年”系列报道,反映VC、PE领域中机构们是如何度过这样艰难的一年,也反映初创公司的遭遇,以及快公司们的应对措施。

------------------------------

8月5日,香港联交所公告,以方源资本为首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总额近1亿美元的资金注入香港上市公司建业地产(0832.HK)。

对于为何选择建业地产,而不是其它上市房地产企业,方源资本负责人唐葵表示,“我们看好中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未来,它不会像一线城市那样大起大落,随城市化进程推动持续向好。”

尽管政府刺激经济的各种措施出台后,房地产也是政策受惠者之一,但有人士担忧货币的大量投放会在未来一年内导致通胀,从而使得央行再次对利率持续上调,进而累及房地产。

“建业针对的主要是自主购房者,而不是投资购房,因此不会像一些做大的别墅等项目的开发商,会受到政策那么大的影响。”唐葵分析说。

另外,方源对于郑州等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仍比较看好。

据相关的统计显示,2008年郑州市户均可支配收入为45430元左右,同期郑州市普通住宅价格为3994元/平方米左右。按户均100平方米计算,即每套住房40万元左右,房价收入比达到了8.8倍。

而就算是2007年北京市城镇户均年可支配收入只是65967元,当年底平均房价是每平方米15162元,按照户均100平方米计算,则房价与收入之比为23∶1。

由此“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房价比和其它大城市相较仍具有较大优势。”唐葵表示。

方源资本从去年开始便与建业地产进行接触。

而此次方源资本携West Hill近1亿美元注资建业地产,其中方源资本约出资8800万美元,West Hill出资约1000万美元。

据建业地产公告显示,此次注资以可转债形式完成,债券票面年利率为4.9%,在未来6个月到债券到期日之间,投资方可以行使价3.1港币换股或赎回。

若未来投资方将债券全部进行换股,则投资方可获得约2.46亿股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近11%。

另外,该次交易亦发行约7600万认股权证,其中约6833万由方源资本认购,775万份由West Hill认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0

三联商社保牌倒计时 国美电器或变相注资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782.html


在2009年度结束前的最后几天,三联商社副董事长孙一丁异常繁忙,12月29日上午在与三联商社董事长王俊洲等董事会成员协调最后的“拯救计划”后,下午又要到大使馆进行出国前的面签。

对于2009年铁定无法实现经营盈利的三联商社来说,如果其实际控制人国美电器在最后几天无法拿出合适的拯救计划,将在2010年4月底发布2009年年报后面临着因为连续三年亏损而暂停上市的危险。

孙一丁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努力,而且也开始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进行沟通,目的就是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则表示,“三联商社的经营亏损很小(前三季度亏损为4418万元),所以绝对不会出现退市的情况,以孙总(孙一丁)为首的三联商社管理层已经有了初步的方案。”

虽 然孙一丁并没有向记者透露具体的“拯救计划”,但是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在最后几天,要想要上市公司扭亏,国美电器和三联商社可以想到的办法无非有 三种,一是申请政府一次性补贴,此前科龙电器2007年盈利就靠当地政府给予的7000万补贴;二是国美电器变相注资,并顺利转化为三联商社的利润;三是 四季度的盈利超过前三季度的亏损。”

何阳青告诉记者,三联商社2009年第四季度的确实现了经营盈利,但是还不能抵消前三季度的亏损,国美电器还有其他的方式,显然第三种方式是无法走通的。

虽然今年5月孙一丁曾表示,国美电器在投资三联商社中已经承受了超过5亿元的损失,所以不会再为三联商社输血,但是面对着这个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的宝贵的“壳”资源,显然国美电器不会轻言放弃。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由于国美电器、三联商社与山东省、济南市政府方面关系并不很好,所以申请当地政府补贴的方式也难以推进,所以国美电器变相注资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然而直接注资并不能转化为公司的利润,然而与兴业银行济南分行的官司似乎成为三联商社唯一可以利用的自救的绳索。

记者了解到,此前因兴业银行连带贷款案被列为被告,三联商社今年11月被山东省高院强制划走了4100多万元现金,但是此前三联集团、兴业银行和上市公司已经在山东省高院的撮合下进行的新一轮的和解谈判依然在进行中。

按照三方谈判的初步结果,国美电器原计划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购买被抵押的房产来解决连带贷款的问题,但是兴业银行提出还要包括土地转让金等,这意味着4000多万元的资金三联商社要拿出8000万元来购买。

然而为了避免三联商社退市,有消息称虽然山东省政府和法院方面还没允许变卖或拍卖三联配送被质押的房产,但是兴业银行济南分行方面提出可以先解决土地转让金和税款的问题,这样国美电器就可以用4000万元的资金来解决历史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三联商社实现扭亏。

如果能够扭亏并顺利保牌,三联商社的境遇将得到改善,因为在与三联集团的多起官司中三联商社已经开始逐步占据上风,在山东省高院驳回三联集团关于 “三联集团诉国美电器、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下称龙脊岛)等企业违法收购三联商社2700万股权案”后,三联商社12月21日又宣布,旗下三联大厦地 下三层至地上五层部分物业面积被无偿占有、使用的物业纠纷案获胜诉。

此外,2010年1月,三联商社与三联集团“商标”纠纷案也将正式宣 判,而三联商社中小股东起诉三联集团同业竞争的案件今年12月中旬也在山东省高院正式立案,负责该案件的代理律师张玉成告诉本报记者,“不管三联商社能否 顺利扭亏并保牌,中小股东起诉三联集团的案件还将进行到底,我们目的是挽回中小股东的损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9

覃辉“回马枪”:星美传媒大规模注资星美国际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6/16071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3

华致酒行获新天域2.5亿注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8/wMMDAwMDIwNjYwMA.html

继投资陕西西凤酒后,新天域资本再度挥动着资本大旗,注资酒类下游连锁行业的华致酒行。

“新天域最终以2.5亿资金已入资华致酒行。”11月15日,华致酒行董事长吴向东证实。

此次投资是由新天域资本旗下美元基金投资主体Pullock Investment Limited(普洛投资有限公司)和人民币基金新远景成长(天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投资,其中,普洛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6亿元,新远景成长基金出资9000万元。

双方接触已有近两年时间。分析人士指出,新天域资本认同华致酒行的“真酒模式”。“所谓‘真酒模式’就是连锁酒行通过自己的规模效应和专业管理,在货源、物流、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保证假酒不要流入市场。”西南大学客座教授、酒类专家铁犁告诉记者。

根据铁犁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假酒不断流入市场的现象越发明显,而国内市场中、高端酒“保真”是市场和消费者的第一诉求,连锁酒行符合市场需求。

目前除了华致酒行以外,各地连锁酒行,如“9+9”、“1919”等,均得到了长足发展,只是由于资金问题,很多连锁酒行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

酒类连锁与家电连锁、专业卖场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先进货后付款,而酒类销售都是现款现货,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多这就要求酒行库存酒的占用资金也将不断增多。

吴向东透露,此次2.5亿融资用途,将会花费上亿资金,建立信息化体系,可以随时监控到全国所有的产品,这就从技术上根本杜绝了销售假酒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内酒业市场取得了高速发展,以白酒为例,白酒消费每年以15%速度递增,而干邑、威士忌也处于快速上涨通道,红酒增长幅度则更高。

目前300余家华致酒行的规模已经很难满足吴向东的胃口,他计划2011年凭借新天域资本的实力,进一步加快开店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8

高朋網獲云鋒基金、騰訊注資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8/0MMDAwMDIyMjk0MA.html

國內喧鬧的團購再被推向新的高潮。

2月28日,高朋網(GaoPeng.com)宣告成立,投資方為云鋒基金、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和團購鼻祖Groupon。

高朋網總部位於北京,目前計劃將首先在北京和上海兩地推出精選的本地餐飲、生活服務和文化活動等團購項目,然後向其它城市拓展。

目前,高朋網已經開始接受用戶的郵件註冊,但正式的團購服務將於3月正式上線。

2月15日,高朋網已經上線,但在線時間不足24小時,16日凌晨便被突然撤下。有消息稱,事由是Groupon與騰訊的合作生隙。

Groupon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著全球。去年底,谷歌計劃斥資60億美元收購Groupon,但被對方拒絕。

Groupon的瘋長以及市場對其高估值也刺激著中國的創業者和VC們。

截至目前,中國本土的團購網站達到1000多家,其中拉手網、美團、24券等紛紛宣佈獲得VC巨額注資。

早在今年1月,就有外媒報導稱,Groupon在與騰訊洽談合作關係,進軍中國市場。Groupon入華已讓中國的團購網站們「風聲鶴唳」。

云鋒基金是由虞鋒、馬云、史玉柱、劉永好等商業領袖共同創立的基金。但此次云鋒並未透露出資規模和股份比例。

高朋網負責人表示,「Groupon擁有公認的品牌、卓越的運營能力和強大的銷售執行力。高朋網將學習Groupon的國際先進團購經驗,並立足本土,全力滿足中國本地化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為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搭建起信任的橋樑。」

隨著新玩家的加入,國內團購業的大戲可能還在後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9

中信21世紀小舢板變大船 中信集團注資催生電信增值服務旗艦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501/26.htm

 2004年12月13日,中信21世紀(0241.HK)公告稱其2004/05年上半年(截至2004年9月30日)盈利1164.2萬港 元。這是該公司1997年以來首次實現盈利,而這個巨變與中信集團在2000年成為其策略股東、並在2003年11月成為其單一第一大股東密不可分。 本刊主筆 李凌/文
在一年多時間裡,中信21世紀兩次獲得母公司低價轉讓的優質資產,市值從約4.89億港元猛增15倍到約75億港元,繼中信泰富之後再演「香港股市神話」。
在貼上「中信」標籤前,不管是稱為永富建設國際,還是叫做21世紀通,這個香港上市公司很少引起公眾的關注。而且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即從1997/98年 度開始,公司即陷入虧損泥淖而難以自拔:1998/99年度巨虧約1.79億港元,其後每年虧損約在6-7千萬港元左右,直至2002/03年度虧損額才 大幅收窄至2705.4萬港元、2003/04年度微虧203.5萬港元。
從虧損走向盈利,關鍵因素就在「中信」二字點石成金的魔力。2000年9月21世紀通(永富建設國際於2000年4月27日改名為21 CN CYBERNET,2002年10月25日開始採用中文「21世紀通」)引入中信成為其策略股東,其間通過增持股份、原有大股東減持等一系列的操作,中信 成為該公司單一第一大股東,並於2004年3月正式變身為「中信21世紀」。與此同時,中信集團在近一年多時間裡兩次將旗下優質資產鴻聯九五49%股權、 東方口岸30%股權低價轉讓給中信21世紀,將其打造成為集團電信增值服務旗艦的思路日漸清晰。

attachment  買殼—貼上「中信」標籤
2000年9月,中信第一次出現在21世紀通的股東名單裡。
2000年9月5日21世紀通公告稱,公司大股東Uni-Tech與Goldreward.com於2000年9月4日簽訂協議,以每股1.20港元 的價格出售由Uni-Tech擁有的176,722,000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約6.00%,有關轉讓於2000年9月15日前完成。與此同時,公 司又按每股1.20港元發行58,910,000股新股,其中44,180,000股由Perfect Deed認購。
根據公告資料,Goldreward.com和Perfect Deed均屬於在英屬處女島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為中信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中信集團通過這兩家公司持有220,902,000股21世紀通股份,佔其擴 大後已發行股本的7.22%。「董事相信,本公司會由於中信成為策略投資者而從中得益。本公司現計劃與中信就電訊相關及科技相關之投資開拓機會。」
2002年3月,中信集團又通過旗下公司Road Shine從21世紀通大股東陳曉穎手中購入約19.61%的股權,持股量增加到約26.83%,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2003年11月21日,21世紀通主要股東及主席陳曉穎突然大幅減持,中信集團順利晉身該公司單一大股東。據21世紀通發出的聲明,陳曉穎持有的 Uni-Tech向獨立第三者配售其持有的21世紀通4.28億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3.44%。完成交易後,UTI的持股比例將由原來的38% 下降為24.65%,低於中信的25.37%(附文)。
attachment  2004年3月,21世紀通正式改名為中信21世紀。歷經3年半時間,這間小公司終於貼上「中信」標籤,成為龐大中信家族中的一員。

注資—造就電信增值服務旗艦
由於香港聯交所有母公司向殼公司注資需持有股份兩年以上等規定,中信進入該公司後的近3年時間裡並沒有任何實質性動作。而且由於連年虧損,21世紀通股價輾轉下跌,以中信首次進入時的1.49港元/每股計算,到2003年5月公司市值縮水近九成。
2003年6月1日,其股價跌至0.16港元。此時市場關於中信即將對其注資的傳言甚囂塵上,導致其股價大幅飆升。儘管應聯交所的要求,21世紀通董 事局主席陳曉穎在6月4日、10日、11日、26日四度聲明:「並不知悉導致價格上升的任何原因。本公司謹確認,目前並無任何有關收購或變賣的商談或協 議,為根據《上市協議》須予公開者。」但在6月30日停牌前,其股價仍大漲近3倍至0.46港元。但即便以這個52周的最高價計,21世紀通的市值也僅有 14億港元,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實在只是個「小巫」。
注資傳聞很快得到驗證。
attachment  2003年8月4日,21世紀通發佈公告,稱其主要股東中信以互換資產方式向該公司注入內地短信增值服務公司北京鴻聯九五45%的股權,並同時將與主業無關的地產等項目置換出上市公司。
根據交易協議,這次注入的45%的北京鴻聯九五股權作價約1361萬元人民幣,21世紀通向北京鴻聯九五注資2250萬元;持有北京鴻聯九五余下 55%股權的中信國安也同時向北京鴻聯九五注資2750萬元。21世紀通這次收購付出的總代價約3611萬元,資金來源由旗下全資擁有的永富建設(中國) 解決:永富建設(中國)以69萬元的代價將永富建設(上海)全部轉讓給北京國安關聯企業,收回向永富建設(上海)提供的約3800萬元貸款,以這兩項收入 支付收購款項,餘下約258萬元作為21世紀通的營運資金(圖1)。
據公告,1996年成立的北京鴻聯九五註冊資本1千萬元。截至2003 年底,北京鴻聯九五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85%,達32147.6萬元,而淨利潤則攀升480%,達2917.5萬元。其業務覆蓋中國內地逾70個城 市,主要業務包括短信、互動話音應答系統(JWST)及企業增值電訊服務;該公司也是中國移動夢網平台的服務供應商之一。
香港證券業分析人士認為,以北京鴻聯九五截至2003年6月30日的資產淨值(根據香港工人會計準則調整)3772萬元計算,這次收購市盈率低於5倍,如果撇除相關的注資金額,市盈率則低於2倍。以低價將優質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足見母公司的慷慨。
2004年2月,有關部門正式批准了中信的這次注資。同月,21世紀通再以303萬港元收購鴻聯九五4%權益;6月9日,該項增持協議獲信息產業部、國資委、商務部等相關單位批准。收購完成後,21世紀通持有北京鴻聯九五的股權達49%。
該公司當時的副主席黃達揚表示,經過這次注資交易後,公司已將地產、互聯網等非核心業務全數出售,拋掉一直以來的「投資控股」定位,今後將專注發展電信增值服務。而隨著注資行動的展開,中信集團將其打造成為集團電信增值服務旗艦的戰略思路大白天下。
2004年9月20日,中信21世紀以59,806,211元人民幣收購中信集團所持有的東方口岸30%的股權,收購價PE僅4倍。
21世紀通收購鴻聯九五49%股權後,香港坊間傳聞中信集團仍將繼續向該公司注資,當時媒體曝出再注入的資產是中信旗下的「金關網」(東方口岸)。該 網為全國海關報稅系統,與海關、經貿部等六個部委聯網,是中國國內惟一計算關稅的網絡,除中信外,中國海關等也是其股東。
果然,2004年9月20日,中信21世紀的全資附屬公司中信21世紀電訊與中信集團簽訂收購協議,以59,806,211元人民幣代價收購中信集團 所持有的東方口岸30%的股權。據公告,截至2003年12月31日,東方口岸30%股權經審核的資產淨值為51,038,906元,因此該項收購僅溢價 8,767,305元。而根據東方口岸2003年度盈利49,758,658元計算(中信所持30%股權所擁有收益為14927597.4元),收購價 PE僅4倍。如果以東方口岸2004年度預期盈利2億元計,收購價PE更不足1倍。香港分析人士再次發出「可見母公司何等眷顧」的感嘆。
據中信21世紀主席陳曉穎介紹,東方口岸收入全部來自報關服務收費,目前每分鐘報關收費為0.3元。而東方口岸2003年用戶為7萬戶,至2004年 6月已大增至17萬戶;2003年盈利由2002年的360萬猛增近14倍達4970萬。有關統計顯示,中國進出口公司客戶達70萬家,這將成為東方口岸 保持高速增長的基石。
繼這兩次注資後,香港坊間傳言中信為加速壯大中信21世紀,仍會將一些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短期內最有可能是產檢網和藥檢網。
傳言未必最終會變成現實,但集團顯然會將做大中信21世紀的戰略進行到底。2004年12月14日中信21世紀主席陳曉穎表示,母公司中信集團將向東方口岸科技和鴻聯九五注入資金,無疑是中信集團這一決心的最好註腳。
伴隨著中信集團的注資行動,中信21世紀的價值得以大幅提升,一年半時間裡市值從約4.89億港元增加到78.84億港元,增加約16倍。
經過兩次注資,中信21世紀成為香港股市中的奇葩,其股價從注資前的0.16港元(2003年6月1日)一路上漲到最高的2.925港元,目前股價穩定在2.3港元附近。市值也迅速從約4.89億港元增加到目前的約74.82億港元(以12月30日收盤價計)。■


附文 : 中信集團掌控中信21世紀的關鍵操作
中信集團成為中信21世紀單一第一大股東的關鍵操作是:原大股東陳曉穎主動減持,甘居老二。
發生在2003年11月的這次大股東減持的數量和時間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減持後陳持有中信21世紀股份的比例為24.65%,僅僅比中信的 25.37%少0.72%;時間在2003年9月中信集團轉讓鴻聯九五45%股權協議簽訂和2004年2月中國信息產業部、國資委、商務部等部門批准該協 議之間,的確耐人尋味。陳是否與中信方面達成某種默契或私下協議,以減持股份並使中信成為單一第一大股東為條件換取中信的注資,外界就不得而知,但這是兩 大股東博弈的結果卻是確定無疑的。
但無論如何,在這一系列交易中,中信集團和陳曉穎實現了雙贏。雖然中信21世紀有關通告中並沒有交代陳減持作價及詳情,但據港報報導,這次減持以 2003年11月21日收市價0.85港元計算,陳減持4.28億股股份合共套現超過3.6億港元。以中信21世紀2004年12月14日收市價2.45 港元計算,其轉讓股份損失約6.85億港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沒有中信集團兩次低價將優質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相信中信21世紀的股價不會一飛衝 天,漲幅(從陳減持算起)接近3倍,陳手中剩餘的7.85億股股份市值也因此從6.67億港元增加到2004年12月14日的19.23億港元。
隨著中信集團逐漸掌控中信21世紀,其先後派出羅寧、孫亞雷、劉小平進入公司董事會,同時為羅寧、孫亞雷、劉小平等三人做了期權安排。
2002年3月,中信增持21世紀通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伴隨股權變化的是同年8月30日21世紀通董事局的變臉,原策略股東中國電信的兩名董事陳 嫦娟、崔勳辭去了董事局內的所有職位,同日,6名新董事加入,其中包括中信系的羅寧與孫亞雷,羅寧擔任公司的執行副主席。2004年3月12日劉小平進入 董事會任執行董事。
羅寧是中信網絡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國內一些媒體和香港媒體一直傳言這個公司的資產被注入21世紀通的可能性很大。孫亞雷其時是中信國安總經理,現任中信集團總經理助理。而劉小平曾擔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直接投資部副總經理。
羅、孫、劉在2003年6月24日分別獲得1千萬、1千萬、5百萬股的期權安排,行使價為0.322港元,各1/3的行使期從2004年6月24、 2004年12月24日、2005年6月24日到2013年6月23日止。截止到2004年12月3日,這三人可分別行使6,666,666、 6,666,666、3,333,332股,按12月30日收市價2.25港元計,市值分別約達1500萬港元、1500萬港元、7500萬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51

單偉建的新事業:注資2.5億美元執掌必康製藥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7/yMMDcyXzQxMDMyMw.html

2.5億美元,這是陝西必康製藥有限公司(下稱「必康製藥」)近期從太盟投資集團融到的第三筆資金,加上此前從中國光大、建銀國際、紅杉資本、SIG以及新加坡UOB等機構的融資,必康製藥已經完成了近4億美元的融資。

正是在資本的推動下,必康製藥成為中國醫藥工業20強。

不 過,在必康現有管理制度的約束下,近4億美元的融資並沒有立刻產生效益。據必康製藥執行總裁香興福對媒體的公開採訪顯示,「2010年,必康製藥超額完成 了年度經營目標12億元,全年產品銷售額達15億元。按照規劃,2011年計劃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0億元。到2015年,必康在新的發展階段提出了闖關中 國醫藥集團第一梯隊的願景戰略目標,力爭實現50億元目標。」

對於投資必康控股,單偉建表示,「我們認為必康的管理團隊優秀,產品線豐 富,研發能力紮實,加之我們帶來的國際先進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專業化管理的理念,其前途不可限量。此外,太盟將以自己的資源、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全力支持必康 的發展,通過新的董事會,我們將進一步提升必康的公司法人治理和專業管理的水平,使其達到國際一流的標準。」

然而,如果其管理團隊優秀,單偉建為何還要擔任必康控股改組後的董事長呢?

單偉建的目標

單偉建入股必康製藥後,資料顯示,其已經成為必康控股的另一位領導者。

據 最新消息,日前,必康控股、其全資控股的香港必康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必康國際)以及必康製藥已經改組了董事會。在新一屆的董事會陣容當中,太盟投資集團主 席兼首席執行官單偉建出任董事長,包括中國光大控股、紅杉資本、美國SIG以及太盟投資集團的高級專業人員各佔一席。此外,必康製藥的創始人李宗松、執行 總裁香興福和財務總監王成傑佔據了另外三席。

創始人讓出董事長的職位,這在企業融資的案例當中並不多見。

對於單偉建的任 職,必康製藥創始人李宗松表示,「太盟投資集團以及單偉建先生是非常值得尊敬和信賴的合作夥伴,不但對必康製藥的現狀和未來戰略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認 同,而且能夠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供出色的建議。這種戰略性資本的投資理念與企業高度吻合,加之專業化的管理,既能幫助必康製藥鞏固在企業經營和營 銷上已有的核心競爭力,還將提升其在資本市場的視野、形象和地位,推動必康更快更好地發展。」

種種事實顯示,單偉建決心要在必康製藥「發揮一把」。

資料顯示,2007~2008年,在第一輪融資之前,必康製藥曾用2年時間完善了企業的資本、組織、業務等架構。

那麼,時隔四年之後,單偉建還能再做什麼?或許,我們從其當年代表新橋資本入駐深發展過程的改變當中可以尋找思路。

對於入駐深發展之後的價值,單偉建曾這樣表示,「 我們是通過董事會引進國際最佳的法人治理結構,把握戰略方向,並通過管理層獎懲制度來提高銀行的價值和全體股東的利益的。在這方面,我們有很豐富的經驗。」

類似的模式,通過董事會進入,擔任董事長的做法,必康製藥的發展思路我們由此可見。

此外,雖然其談到必康控股未來的發展,其中包括上市的說法時曾如此表態,「我們的首要的目的是幫助必康發展和增長,其它都言之過早。」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眾多投資機構進入必康製藥之後,上市應該是眾多股東最大的心願。

攜資本揮舞併購大旗

正是必康製藥此前的瘋狂擴張與併購,給單偉建帶來了機會。

資料顯示,成立於1997年的必康製藥,經過10年常規發展之後,到2008年的時候,在2008年國家工信部、商務部公佈的醫藥工業排名數據當中,已經成為中國醫藥工業500強之一。

然而,僅一年之後,其就成為了中國醫藥工業20強。

個中原因在於,2009年,必康藥業完成了與輔仁藥業集團的戰略重組,使之快速成為集原料藥、中成藥、化學藥品、生物製劑、疫苗研發、生產和營銷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醫藥企業集團。

此 外,除了輔仁藥業旗下的河南開封製藥集團,必康製藥還曾先後控股了武漢五景藥業、江蘇康寶製藥、成都長青製藥等多家製藥企業,開始了整合國內醫藥工商企 業、建設覆蓋城鄉醫藥市場營銷網絡的戰略佈局,並由此擁有了中西藥十多個系列、1000餘種規格產品,其中進入國家基本用藥和醫保目錄的品種有300多 種。

談到必康製藥的商業模式,必康製藥創始人李宗松曾表示,「從梳理整個資本市場的結構做起,以資本力促進商業的高速發展。而在商業經營上,必康的商業公司主要是做自己的1000多個產品。」

然而,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無論從管理經驗還是人才團隊的儲備上,必康製藥是否已經準備好了?而這,顯然也是單偉建的特長。

不過,在單偉建入主之後,必康製藥能否實現預期整合的效果,一切只能等時間來驗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28

「股神」巴菲特再度注資太陽能項目 最高25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0
股神」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控股的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將出資20-25億美元收購加州電力公司SunPower旗下含建設合同在內的兩個太陽能項目。
中美能源聲明稱,公司將收購SunPower裝機容量為579兆瓦的Antelope Valley太陽能項目,其中包括三年期的建設合同,收購價20-25億美元。
 
根據雙方達成的一項多年協議,SunPower還將運營和維護這些項目。
 
但聲明未透露收購的細節,未說明具體的建設成本和收購額。
 
據SunPower提交的相關文件,Antelope Valley太陽能項目預計在本季度開始建設,2015年底完工。
 
SunPower目前市值約為7.32億美元。收購消息公佈後,該公司股價2日漲近9.1%,收報每股6.13美元,為約8個月來最高收盤價。
 
 
SunPower首席執行官Tom Werner告訴路透記者,巴菲特控股的中煤能源注資將使本公司更有信譽,更有投資吸引力。他說:
 
如果你是家銀行,今天你看我們就和上週完全不同了。
 
巴菲特認為,投資公共事業「不能致富,但可守財」,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此類項目盈利能力穩定。因此,近年來巴菲特一直在加大對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項目的投資。
 
中美能源控股公司是美國主要風力發電廠商,也持有中國新能源企業比亞迪公司的股份。此次收購SunPower使中煤能源的清潔能源投資進一步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11

國資委低調注資五大發電集團

2013-03-11  NCW
 
 

 

2012年國資委向五大發電集團注資60億元,注資計劃持續三年。

如果不是財政部預算透露此事,公泷無從得知◎ 本刊記者 蒲俊 文pujun.blog.caixin.com 早在2012年年初,國資委可能向五大發電集團——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注資百億的消息就在電力行業內部流傳。

但直到今年3月5日,注資才揭開面紗。

財政部向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的2012年-2013年預算報告顯示,2012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超收收入安排用于對五大發電集團補充資本金。報告沒有透露注資理由及具體金額,只是稱“有關情況國務院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 。而在“2012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支出情況”中顯示,2012年用于央企改革脫困補助支出達301.7億元,比預算數增加了76.7億元。五大發電集團獲得的注資很可能來源於此。

3月7日,中電投總經理陸擧洲在全國 “兩會”期間向財新記者證實,2012 年度國資委向中電投的注資已經完成,金額為12億元。他表示,五大發電集團獲得注資的金額相同。照此計算,2012 年國資委向五大發電集團注資總額為60 億元。據財新記者瞭解,針對五大發電集團的注資計劃持續三年。

五大發電集團資產負債率均超過80%,火電業務多年虧損,然而從部分發電集團及其上市公司業績看,2012年普遍盈利。這次“靜悄悄”的注資是否合理,以及國資委是否有效行使出資人職責等問題均值得推敲。

注資悄至

五大發電集團對國資委注資渴望已久。

早在2012年 “兩會”期間,華電集團總經理曹培璽就曾建議,國家應增加對中央發電企業的資本金注入,降低其資產 負債率。在發電企業看來,多年煤電價格關係不順,火電連年虧損,企業投資火電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根據財政部對五大發電集團運行情況的統計,2011年火電累計虧損312.2 億元,比2010年增加虧損190.7億元。

此後,財新記者曾追蹤注資進展,但國資委與五大發電集團內部人士均保持沉默,注資一事似不了了之。

從五大發電集團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資產負債表上,也無法發現前述注資,由此推斷,共60億元的注資應在四季度才實施。然而今時不同往日,2012 年初注資傳言開始之時,發電企業正身陷巨虧泥淖,而到了2012年年末,受益于煤價疲軟和汛期來水較豐,發電業務經營情況已經有了很大好轉。

華能集團旗下的華能國際(600011.SH)2013年1月末發佈的2012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顯示,公司2012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2011年同期相比將增長340%以上。

中電投的年度工作會議則顯示,集團2012年 營 業 收 入1794億 元, 增 長13.76%;利潤總額53.28億元,EVA (經濟增加值)14.4億元,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淨利潤、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都實現了大幅度增長,資產負債率得到有效控制,下降了1.23個百分點,同時火電業務整體實現扭虧增盈。

一位電力行業專家向財新記者透露,除了國資委,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對這一注資態度頗為積極。他亦認為2012 年發電企業虧損局面已經有所改善,再進行注資難稱合理。而發電行業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有歷史欠賬” 。

發電企業也在擔心這個問題。中電投總經理陸擧洲向財新記者表示,因為經營情況有所好轉,國資委是否會繼續 注資還存在疑問。而站在一旁的國電集團總經理朱永芃聽聞此話即表示不同意見: “我們資產負債率還那麼高……”在注資傳言剛剛傳出之時,業界便有不少觀點認為,數十億元的注資對於解決發電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問題,無異于杯水車薪。

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則向財新記者分析,發電集團的高資產負債率主要是這些公司投資不當造成的。各家公司每年的投資支出均在數百億元規模。前述電力行業專家認為,盡管目前火電盈利有所改善,但五大發電集團此前收購的一系列煤炭資產可能會給公司帶來新的挑戰——高價收購,但煤價下跌,電企要獲得高質量的煤礦資源也非易事。

難見披露

如果不是財政部預算報告“露出冰山一角” ,此次注資就悄悄發生,悄悄過去,外界難知端倪。

國資委並未對注資一事公開披露,五大發電集團的各種公開資料也難覓注資痕跡。一位發電集團老總對此的回應是 “集團公司不是上市公司” 。多位發電集團中層亦表示不清楚注資事宜。

“如果是私企,這樣說沒問題,但國有企業不一樣。 ”周放生對此評論說。

他認為,作為全民所有制的國有企業,理應對公泷——也是股東——披露這一消息。使用國有資本經營的超收收入對發電集團進行注資,透明性至關重要,公泷有權知道這些企業的經營成本、產品價格、注資用途以及標準。

但時至今日,細心者只能從財政部預算報告的隻言片語中捕捉到一鱗半爪,而無從得知上述注資詳情。

國資委對國企注資早有先例。天則經濟研究所在2011年3月發表的報告中曾指出,2007年 -2009年,在有整體巨額利潤的情況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仍獲774億元補貼。此外,2008年 -2009年,兩家航空企業、五家電力集團和兩家電網公司,獲得國資委注資約160億元。

上述注資行為被媒體披露後,曾引起輿論嘩然。特別是壟斷且賺錢的中石油和中石化獲得補貼更令人難以理解。

而根據財政部報告,2012年中央企業上繳紅利僅有不足8% 用于民生支出,大部分收益以科技創新、節能減排項目、改革脫困補助、國有經濟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名義重新回到央企內部。2012年央企改革脫困補助支出達301.7億元,比預算數增加了76.7億元。

一方面,對國企擁有的相對壟斷地位和優惠條件批評之聲不絕,另一方面要求提高國企紅利上繳比例,並將之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用于民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很可能出于對輿情的顧慮,國資委對此次注資低調隱秘,但這與其代表全民履行出資人的職責並不相符。

電企該不該注資?

發電集團火電業務的窘境源於多年來的電價管制和煤電頂牛。

煤炭價格的漲落直接決定火電企業效益。2004年以來中國開始採取自主銜接簽訂合同的方式,煤價除重點煤外,大部分隨行就市,大幅上漲,電價則始終實行政府管制、成本加成的定價模式。

後來中國推出煤電聯動機制,承諾煤價上漲超過一定幅度,將相應調整電價。

這一機制受到業界批評,實際上走的還是成本定價的老路,而非讓市場形成價格。不過,因中國政府對物價上漲的擔心,煤電聯動並未按規定有效實行。

有發電集團內部測算,要彌補2004 年至今的煤電聯動不到位,每千瓦要補0.07元-0.09元。煤電頂牛嚴重之時,發電企業曾以進行設備檢修為名少發電或不發電,在全國造成大面積電荒。

去年年末國務院辦公廳發文稱,自2013年起取消重點合同,取消電煤價格雙軌制,強調繼續實施煤電價格聯動——當電煤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 時,以年度為周期相應調整上網電價,同時將電力企業消納煤價波動的比例由30% 調整為10%。但其執行情況仍有待觀察。

周放生認為,對因管制電價帶來的發電集團虧損進行補貼也不無道理,但應由財政出資,全體納稅人分攤,否則, “民營誰補?外資誰補?”由股東出資的變相補貼在邏輯上就存在問題。

另一方面,讓市場形成電價是中國推行電力改革的主要目標,但電改停滯多年,在現行電價體制下,發電企業降低成本意願並不強烈,而煤電聯動只會推動企業寄望于調整上網電價來改善困境,上漲電價最終由電力消費者埋單。

華電集團公司政策與法律事務部主任陳宗法在年初的行業會議上呼籲“繼續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在發電側逐步實現市場定價,從根本上改變 ‘計劃電’與‘市場煤’的體制矛盾。 ” 要讓五大發電集團擺脫現在這種要補貼的局面,中國惟有將電力改革繼續進行到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03

馬雲的“醫療帝國夢”起航:10個億註資95095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5/58665.html

馬雲終於獲得了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牌照。從去年12月初傳出馬雲與中信21世紀在親密接觸,到2014年1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控股中信21世紀,馬雲邁出了實現自己醫療夢的第一步。業內普遍認為,這將成為行業的一只巨無霸。“一個是掌握著中國藥品監管碼、社會背景極強的企業,另一個是中國社會流量最多的企業,他們結合了,你覺得在行業內會發生什麽?!”一位醫療界人士說。據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透露,目前就未來如何整合兩方業務,主管者們正在緊密籌劃中,或許平臺不會大動幹戈的合並或搬遷,主要合作會在數據方面。依據馬雲的設想,未來,阿里雲計算和中信21世紀聯手推進藥品信息化平臺建設,共同開發、建立一整套基於醫療和健康領域的信息化標準。目前,全國只有中信21世紀拿到了第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在寡頭競爭的格局下。如果馬雲的上述設想能順利完成,其掌握的醫療平臺將奠定行業巨無霸的地位。馬雲的醫療夢也將完美實現。而眼下,第三方藥品銷售市場亦競爭正酣。神秘的95095在業內,“馬雲有個醫療夢”早就傳開了。而他實現醫療夢的途徑,最快捷的辦法就是通過現有的天貓醫藥館布局更大的市場。但網上賣藥,一直被監管單位――藥監系統視為“不可控”的買賣。因為網上監管有難度,如果沒有一套好的監管體系,會使得假藥盛行,危及消費者的性命。因此,無論天貓醫藥館、京東醫藥城這兩家大第三方網上平臺商的如何努力公關,藥監系統一直堅決不放權。2012年,全國網上藥品交易量達到4億,藥監系統仍然堅決遏制。直到2013年,隨著醫改的深化,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醫院藥品零差價銷售等改革的推進,以及人們越來越習慣的網上消費,拓寬藥品銷售渠道,成為一個可以探討的消費模式,監管單位才有了松動的意思。但中國第一個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資格證,會花落誰家?業內猜測,是天貓醫藥館,或京東。但出人意料的是,2013年11月12日,國家藥監局將這個試點牌子給了河北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醫藥公司――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三天後的一大早,京東醫藥城李琦睡眼惺忪地接起了電話,不到2秒鐘他蹭的坐了起來,一個疑問籠罩著他,“誰是95095?”憑直覺,他覺得95095來頭非常大,“天貓、京東折騰了這麽久都沒拿下,卻給了這個聽都沒聽過的公司。”李琦疑惑著,開始收集95095的一切信息。隨著95095這個神秘公司的突然出現,它的相關情況很快被電商核心圈的人士們翻出來。95095開始出現在業內人士的眼前時,幾乎是一個流量、交易量都可以忽略不計的醫藥平臺,“可以說什麽都沒有。”一位醫藥電商界的人士說。隨著了解的深入,人們發現,95095隸屬於中信21世紀科技有限公司。95095法人為陳文欣。仔細研究中信21世紀的業務,其主要為系統整合和軟件開發,在互聯網行業也無較大影響力,1972年在香港上市,但業務量並不突出。但這家業務量並不出眾的公司,背後最大的股東是中信集團。緊接著,“馬雲和中信21世紀的人在親密接觸”的消息開始傳出。到2013年12月初,消息逐漸成型――“馬雲打算拿10個億收購95095”。馬雲的10億在當時看來,如果馬雲和中信21世紀這筆生意做成,馬雲網上藥品交易的生意將在一段時間內會處於寡頭壟斷地位,甚至會將競爭中的京東醫藥城,和剛剛涉足第三方醫藥平臺的騰訊,都遠遠甩在身後。但一塊牌子就值10億嗎?馬雲用10億人民幣能買到什麽?人們甚至擔憂馬雲做了虧本生意。事實上,中信21世紀長期在醫藥行業內處於“不顯山不漏水”的絕對優勢地位,“馬雲做了電商醫藥圈最大的生意。”中國醫藥(600056,股吧)企業管理協會醫藥電子商務研究課題組核心專家谷軍認為。中信21世紀手中掌握著中國僅有的藥品監管碼體系。如果未來馬雲有了這套體系,就掌握了中國藥品領域最真實、最大的數據庫。2008年,為了保證藥品在流通環節的質量,國家藥監局欲對整個流通過程進行監控,設置了監管碼。之後,這一國家級項目,交給了中信21世紀。事實上,另一個鮮為人知的情況是,中信21世紀的監管碼數據,自此一直托管在阿里雲。但沒有中信21世紀的許可,馬雲無法動用。監管碼的監控流程為,每一盒藥品都會設一個碼,從生產線打碼、複碼,到第一批出庫進入大經銷商庫房時,都要打碼再入庫,到二級經銷商時再打碼入庫,證明這盒藥品到我家了。直到零售商、藥店、醫院環節,仍需要打碼,顯示藥品的流通信息。目前,監管碼普及到了基本藥物中,每一盒基本藥物都設有監管碼,也就是說每個銷售的基本藥物,整個流通過程的全部數據都掌握在中信21世紀手中。而中信21世紀獲取利潤的方式,就是在企業上報的數據證書里收費,企業、各流通環節需要不斷地上報數據,“雖然單個藥品收費不高,但數量會越來越龐大。”一位藥企人士說。以此看來,馬雲做了一筆非常具有未來價值的生意。2014年1月23日,阿里巴巴成功控股中信21世紀的公告出現,稱正斥資1.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人民幣,收購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收購完成後,阿里巴巴仍繼續中信21世紀的原有業務,並利用阿里巴巴在雲計算、數據處理及電子商務範疇的經驗提供所有服務,進一步發展及擴大其國內藥品數據平臺。未來,雙方還將共同開發、建立一整套基於醫療和健康領域的信息化標準。“一方有著醫藥行業最大的數據,一方有著社會市場中最大的流量,雙方聯合,幾乎在對電商圈宣布"未來的天下,惟我獨尊"。”上述藥企人士稱。而放眼未來電商界的爭奪戰,核心無非大數據。業內人士認為,馬雲10個億不僅買到了網上的銷售權,還買到了中國醫藥界最大的數據資源。第三方平臺大戰在醫藥電商界,大數據,對應的是大健康。隨著目前中國未病先治的大健康概念的推行,養生、保健等內容提到了疾病治療的前位。因此,眾多醫藥企業開始轉變策略,推進保健品領域的生產制造,如天士力多條生產線專項保健品,以嶺藥業自己開設電商,推出多款保健品,據有關人士透露,部分保健品以及完成包裝。事實上,在以往的天貓醫藥館和京東醫藥城銷售中,多數為保健品,如維生素、保健襪、螺旋藻等等,以及成人用品,由於第三方藥品網上交易未正式開放,藥品的銷量較少。在2013年,據業內人士分析,天貓醫藥館的銷售額約20億左右。據中國保健協會人士預估,未來中國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萬億。到2020年,藥品市場規模超出2萬億。據中科院報告預估,2013年,中國藥品市場規模超越1萬億。“其中2000億藥品的銷售額來自於OTC渠道,如果加上保健品或將超越5000億。”保健協會人士說。隨著醫療機構零差價售藥,在老百姓兩者之間已無價格太大差別的背景下,或將有更多地藥品又OTC端銷出。“在此背景下,隨著人們購買習慣的變化,電商平臺吸引更多消費者,被商家寄予厚望。”李琦說。也就是說,在現有銷售額及未來市場規模差距極大的背景下,京東、騰訊、天貓拼力爭奪,是必然的趨勢。目前,馬雲顯然提前走出了一步。據京東內部人士介紹,去年12月京東高管王亞卿和張守川相繼離職,並轉任中信21世紀CTO和COO。資料顯示,王亞卿曾在甲骨文公司服務13年,擔任甲骨文全球副總裁,主管數據庫、中間件和雲計算領域的研發工作。張守川則畢業於北大,在德國留學期間加入麥德龍,具有十多年的零售管理經驗。目前,兩位高管就天貓醫藥館和95095未來的平臺斜街做調整。業內人士則認為,或許,監管碼的調整提上日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雖然監管碼推了好多年,由於醫藥企業大都市場化,行政無法幹預,一直難以推進。核心原因為“碼設計的就有問題。”據一位藥企人士介紹,很多藥企曾和藥監局溝通過,將監管碼由一品一碼變成一規一碼。一品一碼即生產出一盒藥品打一個碼,另一盒藥打另一個碼,這樣複碼的工作必須要企業改裝生產線。如果一規一碼,同一個品規的藥品只需要設置好即可。減少了重複的程序。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隨著2009年基本藥物制度的推行,監管部門為了監管質量安全、質量回溯流程,要求進入醫保目錄的藥企,必須改裝生產線,為了服從監管,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都實現了監管碼的流程監控。在此之外,如何方便企業,擴大監管範圍,或許有改變的空間。這個問題也需要馬雲來思考,藥品監管碼於中信21世紀獨有,任何人無法效仿和模仿。“未來,監管部門考慮藥品整個體系的安全問題,全面下令推進也未可知啊!”河南一家藥企人士說。屆時,馬雲的醫藥業務將再度擴大,醫療帝國幾乎浮現眼前。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