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qm.html

剛剛在雪球看到的,很喜歡,轉載分享。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It'sunbelievable how much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game you've beenplaying all your life.」 ——入選美國職業棒球名人堂的一位明星如是說

前不久讀完《Moneyball》,對價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本出人意料有啟發意義的書,說出人意料,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本書說的是棒球運動和從事棒球運動的人,雖說是巴菲特先生最喜歡的運動,但和投資或者價值投資都沒有直接的關係;

第二、這本書的作者是邁克爾·劉易斯,也就是《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是質疑巴菲特先生價值投資方法群體中最著名的一員。

但假如讓我給價值投資類參考書籍排名的話,這本書絕對排在前5名,甚至可以爭取一下前3名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好萊塢對這本書也很有興趣,根據這本書翻拍的影片《點球成金》,由老帥哥皮特出任主演,也在去年上映了。僅從戲劇化程度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最有娛樂性的價值投資類書籍,沒有之一。(巴菲特的年報?這個不算書籍吧。)

全書圍繞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奧克蘭棒球隊的故事展開,特別講述了球隊經理比爾和其團隊的運營管理球隊的方式,以及其運營方式背後所隱藏的原則和哲學。那麼,為什麼是這只球隊?簡單地說,因為這是一支「便宜」的球隊。在球隊所在的分區,其支付球員的薪水最少;若與大名鼎鼎的紐約揚基隊支付球員1.2億美元的薪水相比,奧克蘭隊支付球員的薪水不足區區4000萬美元,不到揚基隊的三分之一。

雖然便宜,但這支球隊的「效率」卻是大聯盟中數一數二的,在人員薪水支出排名分區倒數第一的情況下,其常規賽戰績排名分區第一,其戰績甚至能和赫赫有名的揚基隊所抗衡,甚至還創造了棒球大聯盟從1848年成立至今無人可匹敵的22連勝紀錄,而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這支球隊連續幾個季後賽敗在揚基隊手下,但揚基隊卻想用重金聘請這只球隊的運營經理比爾和他的團隊成員,試想,常勝隊伍去聘用手下敗將來管理,僅憑這一點,也足夠有趣了。

事實上,把這支奧克蘭隊和揚基隊放在一起比較,讓我想起了巴菲特的波仙珠寶和紐約蒂芬妮,同時,將這支球隊的掌門人——經理比爾和伯克希爾的大股東——巴菲特先生,放在一起比較也是非常有趣的。

                                          比爾                                        巴菲特

職業生涯     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是未來的棒球明       10多歲開始接觸生意和股票,
                  星,並被選入職業聯賽,但經歷了       20歲出頭走上價值投資者之
                  幾個不如意的棒球賽季後,轉職成        路,
                  為棒球隊的經理

職業榮譽     每年都需要帶領球隊為季後賽奮鬥,      排名全球第一的投資人,以
                  到現在也沒有得到過聯盟冠軍頭銜,      40年的時間去考量,無人能
                  但也帶領球隊創造了聯盟歷史上最長      出其右
                  的連勝記錄

個性           脾氣火爆,交易球員時又帶有一點狡      謙虛、平和、像隔壁的老爺
                 詐,很像《說謊者的撲克牌》中描述      爺,感覺更接近聖賢
                 的債券交易員

經濟狀況    更接近於美國的中產階級                          長期在全球富豪榜單前列


粗略一看,這位比爾和巴菲特先生完全沒有可比性,比爾的職業生涯頗多不順,標準的「小時聰慧,大時了了」的感覺,經濟狀況也算不上富貴,甚至從個性角度來看,他簡直是巴菲特先生的反面,更像一個被巴菲特先生經常嘲笑的脾氣暴躁的交易員,或者說,比爾經理更像我們這些普通人。但令人驚訝的是這麼一個普通人,他經營球隊的方式卻和巴菲特運營伯克希爾的方式在現象和本質上都保持著驚人的類似和一致!

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先看幾個表象的例子,比如:

1、  球隊比賽現場。

關於比賽現場其實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因為和大多數球隊經理喜歡現場指揮和觀看比賽相反,這位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自己球隊的比賽!他總是躲在球隊健身房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看電視轉播或者用收音機來聽比賽的轉播!想想看,巴菲特先生身居在奧馬哈的偏遠小鎮,不僅離華爾街很遠,也很少去現場看自己購買企業的運營情況,和這位比爾經理的不看現場比賽有異曲同工之妙!

2、  球隊訓練。

大多數球隊教練和經理對球員的訓練原則是「JUST DO IT」,尤其是對擊球手,希望他們能打出全壘打,而這位比爾經理和他的團隊對球員最重要的教導卻是「JUSTDO NOT DOIT」,希望他們的球員儘量不去嘗試全壘打,而嘗試毫不起眼的安全打,甚至在球員打出全壘打以後,還要責怪球員不該去揮杆!反覆要求其球員少擊球,只擊打在「HappyZone」區域內的來球。這點和巴菲特先生的投資要訣完全一致,老先生在他的年報裡一遍又一遍地在年報中引用和強調棒球中「happyzone」的重要性,強調只做自己明白的生意,而且一生只要做20次好投資即可,可以說要理解價值投資,先不要去看巴菲特先生買了什麼,而是要看他沒有買什麼。

3、  挑選球員。

雖然,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比賽,但挑選球員的工作卻是大任一肩挑,根本不容其他人染指。這也是最值得一提的話題。因為這是比爾經理和其他球隊經理和球探對棒球的理解有著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先說一下大聯盟中其他經理和球探挑選球員的方法和標準,一般而言,他們都要去現場看一下球員的訓練情況,似乎通過幾次或者十多次的現場觀摩訓練,就能憑經驗和感覺去判斷一個球員的價值,甚至能判斷出某個球員是未來之星,能進入名人堂。當然了,他們也會有很多「令人興服」的數據和事實去支持他們的判斷,比如某某球員擲球的速度可以超過108KM/hr,所謂「快即是好」;比如某某球員是一個盜球王,盜球的總數排名前列;他們還會依靠生理學作為判斷依據,包括球員的手臂長度和粗細決定了球員的擲球和揮杆的速度和力量,以及腿部的形狀力量來決定跑步的速度。至少從直覺上這些數據很有說服力。

但事實上大多數球隊經理或球探並不知道誰是下一個明星,甚至誰是好球員都分辨不出來。雖說他們有很好的數據和事實,可是他們也很容易被欺騙和欺騙自己,有時候只因為某個球員擁有「明星臉」,就覺得他會成為一位名人堂球員,比爾經理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在他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擁有一個棒球明星應該擁有的全部素質,簡直是一個完美的棒球天才,而且關鍵有「明星相」,但事實上,球員比爾進入大聯盟後,每況愈下,甚至算不上一個好球員。至於那些看似很有說服力的數據和事實卻存在很大的欺騙性,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般人都把投球的速度做為投球手的評判標準,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球速超過100KM/HR的快球手時,比爾領導下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卻幾乎沒有投手的投速能超過90KM/HR,但他們投手的得分率卻在聯盟中排名前列,比爾甚至對超過100KM/HR的投手敬而遠之。事實上,這些常理上很明顯的數據不能為球隊帶來勝利,而其他球隊經理卻還願意為這沒用的10KM付出大把鈔票。

再來看看比爾經理挑選球員的方式,從來不去現場看球員訓練,在購買球員前基本不知道球員長什麼樣子,只尊重球員的歷史比賽統計數據,這和巴菲特選股票,基本只看公司財報,不去公司現場考察有著驚人的類似。而且,比爾經理挑選的球員有很多是其他球隊和球探不屑一顧的,甚至有些連聽都沒有聽到過!這樣做的結果是,比爾經理每年可以選到自己想要的60-70%的球員,相比之下,大部分球隊經理只能選到20-30%左右的目標球員,因為如果都沒有聽到過球員名字,也很少會有人和比爾經理搶球員,因此獲得的球員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仔細看看巴菲特選的投資標的,尤其是伯克希爾前期階段,也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是他人所不屑的,至少在巴菲特購買時。不過,比爾經理和巴菲特先生都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一旦被他們選中,這些球員和企業都能完成華麗轉身,身價百倍。

在這些表象後,是什麼原因和原則驅使比爾經理如此運營球隊?我總結為兩點:

第一、KNOWYOURBUSINESS。比爾經理教導球員不要嘗試全壘打,也不去看球員是否有「明星臉」,選球員的標準與其他球隊完全不一樣;這些行為的基礎都建立在比爾經理真正理解棒球運動,也理解一個真正好球員的價值,以及如何運營才能使球隊以「最少的成本贏得最多的勝利」。這種認識和理解都建立在棒球運動大量統計事實的科學理性地挖掘。有趣的是,人類是如此忽略客觀真實的世界,美國的棒球運動自19世紀誕生以來,就擁有豐富的統計數字,比爾經理所利用的數據大部分都可以公開取得,棒球運動員的成績也被數千萬球迷公開關注,但絕大多數人對棒球運動的理解卻與比爾經理完全不一樣,對於什麼樣的球員才是好球員,甚至所謂的圈內人士與比爾經理的理解也是南轅北轍,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遊戲的實質,只是純粹FEELTHE BUSINESS。

比爾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像數牌高手一樣,明白比賽的實質,雖然無法預測下一張牌的準確點數(短期而言,市場是個投票機),但對長期結果卻能得出合理的預測(長期而言,市場是個稱重機),從而使自己獲勝的概率成為最大。

第二、不要讓個人感覺和情緒影響經營管理。比爾經理不去現場看球賽,不去看球員長相,這並不是因為他對球賽缺乏熱情,而是擔心自己的情緒影響到比賽和球員,因為他知道,人類的情緒和主觀感受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波動性,雖然他知道正確比賽的方式,但一旦看到現場,他仍然很有可能以自己的情緒去指揮比賽或者按主觀好惡去判斷球員的資質,比如他知道正確的比賽方式應該多擊打安全打,但看到本隊打出全壘打,仍然會感到激動異常,從而會離開正確的軌道。曾經以為這種情緒控制的功力,只有巴菲特先生這等聖賢人士才能擁有,但看到比爾這位普通人也能用某種方式達到如此境界,實在是令人興奮。

用比爾經理的話說,「我所深信不疑並運用的如何運營棒球隊的方式和我個性是完全相反的」。簡而言之,這種運營方式就是「理性」,有一個我最喜歡的細節將這點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一個賽季的開始階段,奧克蘭隊不幸12連敗,所有人都懷疑比爾已經放棄了整個賽季。當記者問比爾經理失敗的原因時,他只是簡單而平靜地說了一下「那只是因為概率。」;而在同一個賽季的後半程,球隊取得了輝煌的22連勝,所有人都把比爾捧為明星,當記者問他成功的原因時,他仍然只是一句簡單而平靜的回答,「那只是因為概率。」。真是太淡定了!

最後想起了一則軼聞,據說當初巴菲特的「七聖賢」代表B夫人在創業的中期,一些大型家具廠商控告B夫人低價傾銷。在法庭上,當法官問B夫人,「為什麼她公司的家具售價比這些大型家具廠商的售價都要低很多?」,B夫人用她那濃重的帶有俄羅斯口音的英語回答,「Becausethey just don't know thebusiness!」。望太平洋之東西,難道此聲理性的吶喊已成絕響?


P.S.
去年,寫了一篇關於伯克希爾的文章,其中對「道德」的闡述似乎引起了不少雪友的共鳴,但對文中「理性」的內容,感興趣的似乎不多,不過這倒激發了我寫一篇關於「理性」的文章。原本想以伯克希爾保險公司為例子,因為很多人都羨慕巴菲特先生有著源源不斷的保險資金作為投資的支撐,但卻忽視或沒有意識到老先生經營保險公司的方法也是獨一無二的,不然世界上那麼多保險公司,怎麼會只有一個伯克希爾?無奈對保險行業實在是門外漢,或者說對自己的認識太不理性,寫來寫去連自己都無法滿意,這麼一耽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自己的一篇讀後感整理成一篇「理性」的書評,但求能拋磚引玉。如果說道德是翅膀,能讓投資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那麼「理性」應該是最基本的價值投資武器,讓投資者站立並存活下來。

本文基本憑記憶寫成,沒有仔細考證,同時對棒球運動也不是特別熟悉,如和事實有出入,都是我的記憶惹的禍了,當然,有興趣的親們,可以去看一下電影,雖然電影中對原著中所表達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科技手段有些神秘化和誤導性,但還算是在商業化的包裝下基本忠實表述了原著的精神。當然,最好是去看一下更有趣的原著,可惜沒看到國內有相應的譯本,估計是因為這本書自身的價值也是被中國市場所低估的,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14

被忽視的中國政府債務審計報告註解告訴我們什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077

公曆2013年倒數第二天,備受關注的中國國家審計署清查全國政府總債務的審計報告終於公佈。《經濟學人》評論指出,對中國地方債務審計結果的主流評論顯示,不少人顯然沒有仔細讀這份審計報告,遺漏了審計署向大家透露的一些訊息。

大多數評論的焦點都集中在中國地方政府半年的負債額,截至去年6月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7.90萬億元,約相當於同期三分之一的中國GDP。

與2010年底10.7萬億元的債務餘額相比,去年上半年增長了67%,用「劇增」來形容也不算誇張,無疑令人擔憂。

但如果用審計署自己的方法衡量,結果又有所不同:2010年,中國地方政府的負債率——負債餘額與當年GDP的比率為18.4%,2013年年中升至22%左右。這樣看來,雖然也算增長,但增幅畢竟有限。

正如審計署在報告註解中指出的,對負債率這一指標:

國際上通常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負債率60%作為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標準參考值。

造成以上兩種理解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從審計報告的數據來看,負債應該算有所增長還是急劇增加?

《經濟學人》認為,應該將中國不斷增加的負債與經濟增長聯繫起來對比:2010年至2013年年中,中國的名義GDP增長33.9%。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審計報告的註解中瞭解以下情況:

中國地方政府17.9萬億元的負債餘額可以分為三類:

1、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10.9萬億元。

2、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為2.7萬億元。

這是地方政府明確承諾擔保的債務。

3、剩下的4.3萬億元是地方政府可能需要擔保的債務。

這部分債務屬於其他實體負債,地方政府雖然沒有明確承諾擔保,但未來可能被迫需要給予資金支持。

以上第2和第3類統稱為或有負債,即今後萬一當前債務人無力還債,這類債務就由地方政府負擔。

這類債務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這取決於「萬一」情形實際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主流評論其實都將這種可能性等同於100%,所以才將地方政府的負債額與17.9萬億元劃上等號。

但審計署並沒有在報告中這樣說,而是在註解1中就明確表示:

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是指由政府提供擔保,當某個被擔保人無力償還時,政府需承擔連帶責任的債務;

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是指政府不負有法律償還責任,但當債務人出現償債困難時,政府可能需給予一定救助的債務。

後兩類債務均應由債務人以自身收入償還,正常情況下無需政府承擔償債責任,屬政府或有債務。

以上三類債務不能簡單相加。

那麼,中國政府或有債務以往的負擔比例是多少?

審計報告中提到,

2007年以來,各年度全國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當年償還本金中,由財政資金實際償還的比率最高分別為19.13%和 14.64%。

用這兩個百分比計算,含或有債務在內,2012年中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債務與GDP比率為39.43%。

這一比例明顯低於60%的國際標準參考負債率。

我們同樣可以繼續用這兩個百分比估算,2013年年中的中國政府負債率應該是22%,2010年這一比率為18%。

當然,還有不少人會質疑審計署的這種算法,覺得19.13%和14.64%的償還率太低,或者覺得報告對第1類負債的主體——政府定義太狹隘,應該將一些得到政府擔保的債務人也視作政府。

不過,《經濟學人》指出,在核算或有債務方面,世界各國的財政部門並未統一,差別很大,不應該無視中國審計署自己的註解。

最後,《經濟學人》為審計署的報告做了以下註解:

    ·  這次審計覆蓋了3.3091萬個鄉鎮級政府,以往審計報告的政府債務數據從未包括這類中國最底層政府的債務。

但結果證明,計入這類政府債務並沒有讓債務總額出現很大變化。

不計這類債務,總額由17.9萬億元降至17.5萬億元,兩年半以來地方政府債增長了63.5%,依然很高。

   ·  截至2013年年中的GDP數據,以下圖表採用的是2012年第三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的季度GDP數據,也就是53.94萬億元。

   ·  在2010年的審計報告中,審計署只是簡單地將三類債務加在一起,公開提供了一個總數——10.7萬億元,這次專門分別說明各類債務金額。

国债, 地方政府债务, GDP, 中国GDP,中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83

“小目標”詮釋中國 “一帶一路”註解世界“漢語盤點2016”年度字詞揭曉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657

(央視視頻截圖/圖)

2016年12月20日上午,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主辦的“漢語盤點2016”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十大網絡用語,與儀式同時發布。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主持揭曉儀式,著名當代作家、學者王蒙對活動進行了總點評。

(央視視頻截圖/圖)

今年的活動,共得到10000余條網友推薦字詞,投票階段點擊量達587萬,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上億次。最終,“規”“小目標”“變”“一帶一路”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

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十大網絡用語,是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依據大規模動態流通語料庫,利用語言信息處理技術在監測數據的基礎上提取的,全面、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媒體視野中的世間萬象和社會變遷。

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是:長征精神,兩學一做,杭州G20峰會,南海,里約奧運會,脫歐,美國大選,親信幹政,天宮二號,阿爾法圍棋。

2016年度十大新詞語是:兩學一做,凍產,表情包,洪荒之力,阿爾法圍棋,網絡大電影,摩拜單車,山寨社團,吃瓜群眾,閨蜜門。

2016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是: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定個小目標,吃瓜群眾,葛優躺,辣眼睛,全是套路,藍瘦香菇,老司機,厲害了我的哥。

(央視視頻截圖/圖)

(央視視頻截圖/圖)

今年的十大流行語和新詞語充分表達出民眾對社會熱點和世界局勢的關註,承載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思考。

作為頗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漢語盤點”自2006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十一屆,吸引了多家媒體參與支持。

在揭曉儀式上,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延申和部分媒體代表一同為獲獎網友頒獎。

今年,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年度漢字評選活動熱度不減。2016年馬來西亞年度漢字為“貪”,新加坡年度漢字為“變”,日本年度漢字為“金”,而中國臺灣年度漢字為“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40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紅刊財經】反身性是“市場先生”的絕佳補充和註解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y5m.html

【紅刊財經】反身性是“市場先生”的絕佳補充和註解

原創 2017-11-26 姚斌(一只花蛤)

索羅斯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金融煉金術》和《超越金融》兩部著作中。通常,我們很容易將索羅斯視為一個“投機者”。然而,如果讀完這兩部著作,那麽這樣的想法可能就會得到修正。

三個投資大師都反對“有效市場假說”
 
索羅斯的思想反映在反身性理論和人類不確定性原則上。他的反身性理論是建立在人類不確定性原則基礎上的,然後以此思考金融市場的風雲變幻。所謂的人類不確定性原則是指,在人們的思維受到現實限制的情況下,思維不足以做出完美的決策。也就是說,當思維幹擾了決策,思維無法控制現實的走向。所謂的反身性概念看似複雜,實則簡單。簡而言之,就是思想影響現實,現實反過來又影響思想,思想與現實相互影響,這兩個作用間的相互幹涉就是反身性。
 
因為人類的認識有限,並且經常性地發生偏差,將之運用於金融市場中,就會產生謬誤。由此,索羅斯得出了“市場總是錯誤的”重要結論。這個結論的重要意義在於,與“有效市場假說”背道而馳。所以,我們會看到索羅斯在他的著作中,強烈抨擊“有效市場假說”的一面。我們都知道,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一生也都與“有效市場假說”做鬥爭,並且永不妥協。
 
巴菲特甚至說,如果有效市場假說真的是有效的話,那麽他只好上街撿垃圾去。在這一點上,索羅斯與巴菲特和芒格先生真可謂殊途同歸。因為“市場總是錯誤的”,就為價值投資者創造了巨大的投資機會。而如果市場總是對的,那麽價值投資者將永遠沒有機會。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價值投資者最善於利用市場的錯誤,也就是在價值與價格發生巨大錯位時,來達成自己的投資目標。

市場先生為何患有“重度間歇性精神分裂癥”
 
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只需要學習兩門課程就可以了,除了如何評估企業價值一門外,還有一門就是如何看待股市波動。在看待股市波動上,價值投資引入了“市場先生”的說法。按照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描述,市場先生患有“重度間歇性精神分裂癥”,因此時而抑郁,時而癲狂。但是,格雷厄姆並未指明市場先生何以患有“重度間歇性精神分裂癥”,那麽我認為,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剛好可以作為補充或註解。
 
由於人類不確定性原則,最終導致我們的認識經常性地發生謬誤。如果我們只做旁觀者,那麽我們的主張只能有選擇性地影響或不影響事實情況。而當我們一旦成為參與者,那麽哪怕僅僅去試圖理解事實情況的行為都會改變現實情況。雖然我們可以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但知識本身並不足以成為決策的依據。因為我們面對的現實具有不可知性,而知識只能解釋真實存在的事物。如果參與者的認識是符合事實的,那麽事實就不會是不可知的;而因為事實往往都是不可知的,那麽參與者的認識就無法對應事實。
 
我們認識的不完美是因為我們參與,而我們一旦參與,則反身性成立。因此,是參與者的意識決定了未來的走向,而未來的走向又反過來影響了參與者的意識。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循環反饋”,這就是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參與者對事實認知的不完善,導致他們的行為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結果。
 
市場的參與者通常都喜歡追逐流行的東西,但金融市場永遠不會被流行傾向所支配。然而,這些傾向會不斷地在市場價格以及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中證明自己的有效性。
 
但是,市場總是錯誤的。這個所謂的“有效性”一旦超過了某個極限,其不斷自我證明的反饋循環就變得難以維持。這就是反身性導致膨脹期的自我加強以及衰退期的自我瓦解的過程。索羅斯認為,反身性理論可以解釋這種泡沫的現象,然而有效市場假說卻不能。由此得知,“人不是根據現實采取行動的,而是根據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采取行動。
 
投資過程不可能完美,但是許多人會極力追求完美。實際上,索羅斯都是根據“所有投資都是有瑕疵的”這個假設來操作的。在他看來,所有的理論都是有瑕疵的,這個假設很有用。但是一個命題有缺陷,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該根據它進行投資。
 
索羅斯說他的這個觀點源自於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選美理論。選美時,能夠勝出的不是最美的,而是許多人覺得她是最美的。股票市場也是如此,市場表現最好的,不是因為公司是最好的,而是許多人覺得它是最好的。因此,最好的公司股票市場表現可能最差,而表現最好的往往是最差的公司股票。
 
二分法通過不斷排除“不可能”的東西,來最終找到“可能”的東西。之所以稱為“二分”,是因為每次排除都把所有的情況分成“可能”和“不可能“兩種,然後保留所有的“可能”,拋棄所有的“不可能”。索羅斯發現,二分法對自然科學很合適,但對金融市場卻不合適。
 
反身性會導致從先自我強化到後自我毀滅的過程,索羅斯又將這個過程命名為“繁榮/蕭條序列”。其中產生的原因就是參與者的行為所致。參與者的觀點必定各不相同,其中許多偏向互相抵消,剩下的就是“主流偏向”。當主流偏向自我強化時,股票價格上漲得很快。股票價格越是上漲得很快,就越容易依賴“主流偏向”的支撐。實際上,股票價格彼時已經進入極其脆弱的狀態。最後,當股票價格的變化無法維持“主流偏向”的預期時,就進入到矯正的過程。那麽,自我毀滅就可能成為徹底的逆轉,自我增強的過程就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樣就形成了繁榮和蕭條的交替。
 
有意思的是,在書中,索羅斯將股票價格理論分為兩個類型:技術性的和基礎性的。技術性分析的長處在於判斷事件的概率,但沒有特別的價值,談不上有什麽理論。基礎性分析則“要有趣得多”,索羅斯認為它是均衡理論的產物。而均衡理論也與反身性理論不相容,屬於索羅斯強烈抨擊的對象。
 
基礎性分析假設股票具有真實的基本價值,而這一價值不一定等同於市場價格。其基本價值或決定於其基本資產的贏利能力,或決定於同其他同質股票的比價。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假設股價在一個時段里趨向於基本價值。股價與公司經營狀況之間的聯系是正相關的,經營狀況決定了股票的相對價值,而行情變化左右公司經營狀況的可能不予考慮。基礎性分析以價格理論為基礎,但它忽略了潛在價值,比如兼並、回購和私有化等等。基礎性分析認為,股價的變動準確地預報了公司未來經營狀況,其隱含的意思是,市場永遠是正確的。
 
初看基礎性分析,還以為這是價值投資的方法。看到最後才知道,所謂的基礎性分析本質上仍然屬於有效市場假說。因為價值投資並不會“假設”基本價值,也不會忽略潛在價值,更不會認定“市場永遠是正確的”。為此,索羅斯決不相信股價是潛在價值的被動反映,更不相信這種反映傾向於符合潛在價值。
 
他堅決主張市場的估價總是失真的,而正是因為市場的估價總是失真,這才為價值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在索羅斯看來,估價失真具有左右潛在價值的力量。“股票價格並不是單純的被動的反應,它在一個同時決定股票價格和公司經營狀況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換言之,我將股票價格的變化看成是一個歷史過程的一部分。”因此,他會著重考察參與者的期望和事件過程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影響作為因果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看到這里,你還會認為如果作為一個“投機者”的索羅斯會如此看待問題麽?
 
反身性相互作用在股票市場中是間歇性的,這一點與市場先生患有“重度間歇性精神分裂癥”相吻合。反身性自我強化的過程越久,本身也就越脆弱,最終還是要自我逆轉,然後啟動一輪反向的自我強化的過程。任何時候,只要存在著價值和估價行為之間的雙向聯系,那麽繁榮和蕭條就將隨之而生。
 
市場總是同流行的偏見結合在一起,市場價格也總是代表一種普遍的傾向,這都是因為其中參與者的行為所致。所以,金融市場的決策評價取決於參與者的歪曲的見解。由此,反身性理論揭開了市場先生為什麽患有“重度間歇性精神分裂癥”的內在原因,對於格雷厄姆“市場先生”的說法是一個絕妙的補充和註解。

理解反身性過程的關鍵所在
 
索羅斯就是從反身性理論和人類不確定性原理中獲得的主要洞見:所有的人類構建都是有缺陷的,而這種缺陷可能只有在構造進入生活時才會暴露。這是理解反身性過程的關鍵。索羅斯指出,當一個假說成為現實時,意識到可能出現的缺陷會讓你處於領先地位。理性與情感會很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人類的行為無法被完全的理性理解,但索羅斯認為,他依賴理性的程度超過了大部分實踐者。擺脫情感是不可能的,然而使自己的情感狀態盡可能地保持穩定十分重要。如果保持超脫其他個人情感,就能在市場情感中感受到變化。
 
索羅斯十分著迷他的理論,他在乎他的概念框架超過了賺錢,對真理的追求高於其他想法。他甚至說,對於真理的興趣是在金融市場成功的重要品質。《金融煉金術》的首要目標就是證明流行範式和金融市場均衡模型是錯誤的。
 
對於索羅斯而言,反身性理論只是一個哲學理論,不是科學理論,它與行為經濟學和進化博弈理論可以相容,但是與有效市場理論和均衡理論決不相容。他的目的就是要揭穿有效市場假說。反身性理論不提供從科學理論中得到的嚴格的結果,是否缺少證偽性也不重要,但它確實更符合金融市場的真實情況。

(作者系獨立投資人,著有《在蒼茫中傳燈:一個投資者20年的知與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71

光伏新政添註解:已納入補貼項目6月底前並網可享受原政策

三部委聯合下發光伏“531新政”引發行業關註後,1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媒體見面會,對政策背景和下一步措施進行解釋說明。

國家能源局表示,政策對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進行了優化,采取了分類調控方式:對需要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和分布式電站建設規模合理控制增量;對領跑基地項目視調控情況酌情安排;對光伏扶貧和不需國家補貼項目大力支持,有序發展。因此,此次調控並不是所謂的“一刀切”。除了需要國家補貼的項目,在保證消納、滿足質量安全等要求的情況下,其他項目是放開的。

政策調整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5月31日公布的《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降低了納入新建設規摸範圍的光伏發電項目標桿電價和補貼標準。

其中,普通光伏電站標電價統一降低5分,一類至三類資源區分別為每千瓦時0.5元、0.6元、和0.7元;"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也降低5分,具體為每千瓦時0.32元;符合國家政策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標桿電價保持不變。

同時明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所有普通光伏電站均須通過競爭性招標方式確定上網電價,國家制定的普通電站標桿電價只是作為招標的上限價格。

國家能源局在11日的會上稱,2017年底,發改委發布《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7﹞2196號),明確2018年繼續執行“630政策”。本次《通知》規定了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標桿電價的降幅,不涉及“630政策”,之前的“630政策”沒有變化。也就是已經納入2017年及以前建設規模補貼範圍的項目在今年6月30日前並網投運的,繼續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此外,國家能源局組織招標的技術領跑基地建設項目上網電價政策也保持不變。有的企業擔心不能執行“630政策”,是沒有必要的。

政策調整旨在引導行業走好

我國光伏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國家能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間年均裝機增長率超過50%;進入“十三五”時期,光伏發電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年平均裝機增長率75%,2016年新增並網裝機容量3424萬千瓦,2017年新增並網裝機容量5306萬千瓦。截至2017年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並網裝機容量達到1.3億千瓦。截至2018年4月底,裝機已超過1.4億千瓦。

光伏發展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補貼缺口持續擴大,消納問題和產能過大等。

截至2017年底,我國累計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總計達到1127億元,其中光伏補貼缺口455億元(占比約40%),且呈逐年擴大趨勢,目前已超過1200億元,直接影響光伏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國家能源局表示,如果這種超常的增長繼續下去,財政補貼缺口將持續擴大,將會對行業發展帶來更加不利的影響。

隨著光伏發電的迅猛增張,一些地方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棄光限電問題。2015年全國棄光率12%,2016年棄光率11%,2017年棄光率雖下降至6%,但個別地方仍然十分嚴重,甘肅、新疆棄光率分別達到20%和22%。今年一季度,棄光電量16.24億千瓦時,棄光率4%,同比下降5.3個百分點,雖有好轉,但仍不穩固。

在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高速增長的刺激下,光伏制造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光伏制造產能過剩問題、產品和電站建設質量問題也有顯現。國家能源局表示,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利於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引導市場和行業根據新形勢調整發展思路,將光伏發展重點從擴大規模轉到提質增效上來,著力推進技術進步、降低發電成本、減少補貼依賴,從而推動行業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

將抓緊研究光伏市場化時間表、路線圖

國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將抓緊研究光伏發電市場化時間表路線圖,統籌考慮非化石能源消費目標、電網消納能力、財政補貼實力,完善“十三五”光伏發展目標和後幾年發展規模,合理把握發展節奏。

此外,大力推進分布式市場化交易。不斷完善商業模式和運行模式,使分布式市場化交易成為分布式光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成為新形勢下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新突破、新市場。

國家能源局透露,將抓緊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的落地實施。目前,辦法已完成征求意見工作,正在根據征求意見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爭取年內出臺。這個制度實施後,進一步強化各地方政府和售電公司、參與市場交易大電力用戶、自備電廠等市場主體對消納可再生能源的責任,將對促進包括光伏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